當前位置:首頁 » 自動清洗 » 怎樣才能做到時間的留白
擴展閱讀
字體上的圖怎樣調顏色 2024-10-15 12:22:36
長安75怎樣升級系統 2024-10-15 12:22:24

怎樣才能做到時間的留白

發布時間: 2022-12-25 04:41:13

⑴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時間總是在不經意間從我們身邊悄悄溜走我們能做些什麼事使時間更容易更有效地利用呢

時間是一個人最稀缺的資源,你的時間都去哪裡了?

很多朋友在不知不覺地過著每一天,那麼怎樣才能讓我們的時間過得更有意義,更有效率呢?

一、學會記錄時間

用紙筆記或者用手機記錄時間的工具:a Time Logger,

一日五色表把一天時間分為五種顏色

第一種:黑色,黑夜。代表了休息時間,必不可少。管理它的要點就是「要規律」!作息一定要有規律,盡量養成固定作息,早睡早起比較難可以慢慢來。

第二種:黃色,陽光。代表了高能時段,想要人生有成就,重要的事務必須重點做,專注做。

第三種:綠色,代表了彈性時間,彈性時間可以動態分布,可以在這類時間里處理的事務也是靈活多樣的。當然還可以作為黃色的延伸。

第四種:留白時間,主要用於應急(紅色),確保突發狀況不會打破我們的原計劃。如果一段時間無緊急事件,慢慢可以成為綠色甚至黃色的延伸。

第五種,最重要的藍色,反思計劃。一天結束或者第二天開始後,也就是早起睡前,半個小時藍色時間,寫反思日記,做計劃,30分鍾。不知道怎麼寫反思日記的。

這張表上標出了每日1-24小時的色塊,計劃外事務填在B區,需要記錄的事填在C區。最後一欄是評估,記載你實際使用情況,與左邊的計劃時間進行對比分析,以便重新調整。

踐行以上三個步驟,能讓你每天的時間都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日積月累,你的人生會出更大的成果。

⑵ 留白,現代企業時間管理的智慧

位於美國密蘇里州的聖約翰醫療中心是一家提供急診服務的醫院。這家醫院每年要進行三萬台以上的手術,32間手術室的使用率達到了100%。由於手術數量超過了手術室的接納能力,一旦出現需要緊急治療的患者,醫院就不得不把已經安排好的手術延遲。混亂的手術安排導致醫生經常性的加班,有時甚至做手術做到凌晨兩三點。

面對員工的怨聲載道,長期加班導致的工作效率低下等問題,醫院從美國醫療衛生改善協會請來了一位顧問。這位顧問給出的解決方法是:留下一間手術室待用。這一建議乍一聽上去會讓原本已經不夠用的手術室變得更加緊缺。但其背後存在著深刻的內在邏輯。

從表面上看,醫院缺乏的是手術室,不論手術表如何安排,接納能力不足的問題都客觀存在。但進一步的分析發現,醫院缺乏的其實是另一種東西。醫院一再延遲安排好的手術,要求醫生加班的根本原因在於突然出現的緊急手術。也就是說,這家醫院的手術可以分為兩種:計劃內的手術和計劃外的手術。醫院目前的計劃表已經被計劃內手術占滿,一旦出現緊急手術,所有的計劃都會被打亂。而混亂必然需要付出成本,這里所說的成本包括:

這樣一分析,我們就會發現醫院缺乏的其實不是做手術的空間,而是處理突發的緊急手術的時間和人員安排。預留一間手術室,讓手術時間表上出現一點空白就非常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們不應該被突發狀況這一說法誤導。雖然每一次緊急手術都不能提前被預知,但是我們不能否認這類手術是客觀存在的。

用一間手術室專門接納急診手術之後,醫院的手術接診率立刻上升了5.1%。隨後的兩年中,這一數字又逐漸上升到7%。工作人員再也不需要一直緊張的追趕落後的進度,醫院的各種問題也都隨之改善了。

聖約翰醫療中心的故事對其他組織和企業中的管理者來說也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在工作中,管理者總是認為不應該給員工留有太多的自由時間,讓每一個員工按計劃無縫對接的處理好每一項工作才能實現公司運轉效率的最大化。但事實上,如果把員工的工作內容安排的太過飽和,一旦有臨時工作需要處理,他們會立刻趕不上進度,而一件事情落後就會帶來更多的落後,從而產生了長期加班,工作效率低下,工作失誤增加,員工士氣低落等一系列負面的影響。

讓我們再來看一個有關時間管理的失敗案例。1998年12月,美國航天局的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1999年9月23日,歷經9個半月的飛行,探測器終於到達火星,准備執行預設程序。探測器運行到火星背面之後,地面人員再也沒有接收到衛星的任何信號。大家只能假定探測器已經墜毀。

事後NASA進行了詳盡的調查,終於發現了事故的原因。原來是負責製造推進器的公司是以英制的磅為單位理解接受的數據,而負責製造中央處理器的另一家公司卻是以公制的牛頓為單位發送數據。也就是說,處理器如果發出的數據是10牛頓,推進器則將它理解為10磅,也就是44.5牛頓。這一錯誤的結果導致探測器減速過快,沒有逃過火星引力的吸附墜毀了。

匯集了無數頂級科學家的NASA怎麼會出現這樣荒唐的錯誤?為什麼如此龐大的項目,數不清的工程師們誰也沒發現數據出了問題?事故調查人員認為,最大的原因在於NASA的口號「更快,更好,更廉價」。這種縮減成本,加快進度的作風讓每個人的工作進度都落在了時間表之後,而衛星發射的截止日期是非常確定,無法推遲的。於是所有工作團隊都陷入了一種救火的狀態。每個人都在加班加點的趕工,急於完成手頭的工作。不是沒有工程師發現了數據的不對勁,但如果想找到數據前後不一致的原因就等於要在龐雜的待辦事物中再平添一項任務。還沒有做的事情太多,於是他們很自然的選擇了忽略這一點小小的誤差。

本來事情還沒有發展到無法挽回的地步。如果推進器和處理器能夠進行聯合模擬,那麼問題就能很直觀的暴露出來。可是在這個項目中,工程師們手頭最急迫的任務就是讓探測器准時發射升空。為了趕時間,團隊只好犧牲了常規的檢查和測試。最後悲劇不可避免的發生了。

NASA的失敗告誡我們,無論是什麼工作,什麼項目,如果人員不足或者截止日期定的太早,團隊就會陷入一種救火的狀態。團隊成員在遇到問題時會很自然的選擇走捷徑,忽略掉最關鍵的檢測和復查。無休止的加班又會導致錯誤率的提高。工作量超負荷的團隊會在項目啟動前的最後階段沒日沒夜的趕工。這時候,無論多麼重要的問題都會被緊急的問題掩蓋。火災一旦發生,人們只會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於滅火,不會有人在這個時候採取措施預防火災。大火燒起來之後,沒有人能夠毫發無損的離開火災現場。

許多系統的正常工作都是以餘地的存在為前提的。咖啡機的研磨器裝的太滿就不會工作,熱水壺的水加的太多就會漫出來導致斷電。研究證明,道路的佔用率為70%時是交通運轉最順暢的狀態。如果佔用率達到85%,除非所有車輛都能保持同樣的勻速前進,否則一個小小的急剎車就會導致交通速度的大幅下降,甚至堵車。工作計劃就和道路上運行的車子一樣,需要充裕的餘地去吸收小型的突發事件。

即使我們面臨的工作再多,也不要忘了在工作表裡給自己留下幾處空白。滿滿當當的工作表並不意味著高效率,留有餘地也不意味著浪費時間。超過負荷的工作不但事倍功半還很有可能把你的工作拖入一場「大火」之中。

當然我們也不是一味的鼓吹脫離計劃表,完全隨心所欲的工作。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的很多公司,尤其是房地產公司結構臃腫,主管人員揮霍無度,造成了極大的浪費。一股融資收購的風潮在當時興起。公司精簡化,節約化之後,職業經理人在花錢上表現的更為謹慎和明智,公司的業績也有大幅的提升。

也就是說,工作上的留白既有可能造成浪費,也有可能帶來收益。過分的鬆散會導致企業的浪費和低效,但過分的精簡也有可能讓經理人疲於奔命,只能依靠按揭未來來彌補當下的不足。重點在於,我們如何將真正的浪費從有用的留白中剔除出去。

⑶ 時間管理留白技巧在實際應用時應注意哪些方面

給生活一些空間吧~~
我感覺要留有一些間隙,偶爾做一些自己意外的事情,讓生活充滿驚喜

⑷ 做人要學會留白

我們經常在朋友圈看到很多朋友在發照片時,不再九宮格把照片排滿,而是中間留幾張空白,這樣的效果比排滿要好很多。

我們寫自媒體文章也是,二、三行成段,中間穿插圖片,如果文章從頭到尾全部是文字,就會給人帶來視覺疲勞。

日本有部電影《我的家空無一物》,主人公麻衣丟掉了客廳所有傢具,躺在空盪盪的地板上,陽光灑在臉上,舒適愜意。

前段時間,一位90後的女孩Asan火爆全網,她247平方米的家,只剩下9件常用的傢具,以及一隻狗和兩只貓。

留白是中國畫的布局與智慧,在畫中留下一部分的空白,給人留下瞎想的空間。如果畫過滿,就失去了靈動與飄逸。

有了留白,就讓畫生出一種氣韻來,增強了畫的感染力,把人帶到線條和顏色無法達到的境界。

南宋畫家馬遠的山水畫《寒江獨釣圖》,整個畫面中,一隻小舟,一個漁翁,一隻魚竿。小舟四周畫了寥寥幾筆微波,別無他物。

畫面看起來很空,並沒有給人很空的感覺。就是這片空白,有極強的空間感,表現出了江水煙波浩渺,更襯托出漁翁的「獨」,給人的一種渺遠的意境。

做人也應該如此,要學會留白。

老子《道德經》第九章講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這句話的意思是: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最早修行經常只喝水,不吃東西,餓得前胸貼後背,修行6年未果,已到了死亡的邊緣。

後來,他看到尼連河竹排上有一位琴師,他正在調教弟子。琴師說,琴弦調得太緊容易斷,太松則彈不出音,他提醒弟子要松緊適度。

釋迦牟尼一下就明白了,原來修行不能走極端的,應該守住中道,適當放鬆。

我們在這個世界上也就生活幾十年,要努力生活,但也不要把自己逼得太苦,要適當給自己放一個假。

易效能時間管理大師葉武濱老師也提到:不要每天把自己的日程安排的太滿,做到要事第一,把時間和精力全部放在當下最要緊的事情上。

留白還體現在為人處世上。

《菜根譚》有句話是這樣說的:「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如果在狹窄的路上行走,要留一點空間給別人,與人方便,就是與己方便。

留白還體現在說話上。

說話不要太滿,給人留下餘地,就是給自己留下餘地。

老子說:「多言數窮」,如果一天喋喋不休,賣弄智巧,很快就會陷入困境。一位社會學家說,造物主給了我們兩只耳朵一張嘴,就是要我們少說多聽。

做人要學會留白,給自己留白,生命才能長久。

⑸ 計劃被打亂,怎麼辦牢記這6種時間管理達人用的方法

制定計劃,最害怕的就是被打亂,原本規劃好的形成,總被意料之外的事情干擾打斷,導致需要額外的時間去完成,或是計劃根本無法執行完成。

計劃被打亂,是不可避免的,是一種常態,因為計劃本身是對未來的預測,既然是預測,就會存在成功率不準的情況,而預測成功率的高低由多方面因素(環境、天氣、社交關系、趨勢等)影響。而且人本身就不太擅長做預測,相反,人性驅使人安逸享受當下。因此,計劃經常被打亂,這是常態,意識到這點,我們才能知道真正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要製作出完美,不受打擾的計劃,這可以解決問題,但要求非常高,需要花費很大的精力和時間,往往做出計劃來,估計就沒有精力再去實踐了。這並不是一個好的解決辦法。

那麼,我們可以反過來思考:計劃被打亂,我們到底在害怕什麼呢?

其實,計劃發生變動,我們的情緒會因此受影響,變得煩躁焦慮,因為我們擔心目標無法實現,計劃無法完成。於是我們時常會,一方面在內心催著自己要加快速度,趕緊完成工作,自我施壓,另一方面因情緒不穩定,胡思亂想,導致工作效率低下,需要延長工作時間,或是付出連續高強度的專注力,這使得我們的身體會承受很大的負擔。

而長期保持這種高強度的工作狀態,身體會變得敏感脆弱,再加上自我施壓產生的負面情緒,身體很容易陷入崩潰。我們時常連續加班數日,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緩過來,就是這個原因。

所以,我們計劃被打亂時,我們真正害怕的是自己完成不了目標,需要做的就是接納現實,平復情緒,調整狀態,做出應對。

應對方法,可以使用以下6種方法:

1.清空大腦

計劃一旦被打亂,腦子就會一團亂,這時候需要的就是一張A4紙和一支筆,設定10min時間,把腦中想到的事情,一一羅列下來,這就是清空大腦,能夠有效地減少焦慮的情緒。

清空大腦的目的就是,減少大腦負荷,減少情緒干擾,因為人在焦慮狀態,思考很容易陷入負面狀態,阻礙正確思考。

清空大腦的下一步,就是梳理今日剩餘可控時間還有多少,選擇要完成的任務,預估大概需要花費時間。如果預估時間超過可控時間,就需要刪除任務,選擇想要完成的任務。這一步是梳理當前工作,

越是焦慮,越是不想梳理工作,因為覺得時間不夠,梳理工作會花很多的時間,擔心計劃完成不了。但實際卻是不梳理工作,反而會浪費更多時間,因為不梳理工作,抱持著原有的目標,應對已變化的事實,想著就是趕快完成工作,很容易讓自己越加焦慮,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焦慮狀態下,關注的是速度,而不是工作成果,即便真正做完了工作,也不知道到底做得好不好,即缺少反饋,長期下去,自然就失去工作的熱情了。

梳理工作是了解當前現狀,梳理的過程是強迫自己先慢下來,用紙和筆寫下要做的事情,重新聚焦「接下來,我要做什麼」。

2.充足休息

在焦慮狀態下進行高強度工作,對精力的消耗是平時的好幾倍,這種消耗會讓我們感覺,身心俱疲,睏乏勞困,即身體在發出「你需要休息」的信號了。睡覺是最好的休息,充足的休息指的是睡眠時間在7小時以上(不含午睡)。

比如上周我重新調整早起時間,從5:00提早到4:50,為了早起搶紅包,上閱讀訓練課。原以為早起提早十分鍾,是一件不困難的事情,前三天都可能輕易做到,自然後面也就容易了,但實際情況是,公司開展新項目,與朋友一起看電影,爸媽從老家上來看我,連續三天晚睡,導致睡眠時長不足6小時,我的工作效率大幅度下降,情緒也很負面化。

我知道這是精力不足的問題,於是在周一時,提早半小時睡覺,22點上床睡覺,睡足8小時候,次日7點起床,放棄早起。周二時,晚上也按平時作息習慣早睡,睡足7小時後,再起床。兩天的充足休息,讓我的精神狀態得到了較好恢復,工作上問題基本得到解決,這時候我才做好再次嘗試4:50早起的准備。如果堅持早起,反而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所以,計劃被打亂,身體承受高強度工作後,第一次時間要恢復精力,照顧身體的方法,就是讓自己得到7小時以上的充足休息。

3.有氧運動

睡眠是最好的恢復精力的方式,那麼運動就是提升精力的方法。這里的運動指的是,有氧運動,包括散步、游泳、瑜伽、跑步等。大多數職場人上了一天的班,回到家裡,就什麼不想做,躺在沙發或床上追劇。這並不是很好的休息方法,而且大多數情況,劇集越精彩,人越精神,反而容易晚睡,導致睡眠不足,第二天上班沒精神。

這是不良行為習慣的導致問題。要解決,就是去體驗和嘗試新的放鬆方式,比如去做有氧運動,回到家吃飯完,出門散散步,走半小時,和家人一起,聊聊天。也可以點上一支檀香,放一段輕音樂,或跟著Keep視頻做瑜伽等,覺得那種運動適合自己,就經常去做。

大多數職場人是在辦公室伏案工作,以腦力工作為主,但一整天下來,身體其實並沒有得到活動,甚至一天下來走不到2km。比如我平時晨跑的話,一天下來的步數至少達到8000步,但如果沒有去運動,最多也就是2000步,還不到2km。

但運動需要講究量,比如感覺身體疲憊時,散步半小時就可以了,或是跑步3km,但如果在身體不佳時,強逼自己去跑10km,反而適得其反。

4.清淡飲食

高強度工作後,身體會被消耗很大,這時候就想會暴飲暴食。而吃得越油膩,反而越不容易消化,因為身體在疲憊狀態下,胃的消化能力下降,吃太多,身體就需要更長的時間和更多能力去消化食物,這就是為何有些人在工作後大吃大喝,晚上很難入睡的原因了。

選擇吃一些清淡的食物,比如粥、沙拉、蔬果汁、麵包等。可以少量多餐,搭配不同的食物,保證營養均衡。比如我時常的做法是,在上班出門前,用電飯煲預約煮一鍋白粥,下班回來買一些水果和麵包,這樣就可以做成一頓精緻的晚餐,用時也不過10min而已。如果想要吃點肉,可以剁一些碎豬肉,放到粥里,也可以做成皮蛋瘦肉粥。具體的口味和菜式,看個人喜歡,以及是否在下班回家後,有時間和精力去烹飪食物。

5.拓展社交

為了完成計劃,需要很高的專注力,腦子里常常裝著工作,長時間下來,我們的思維會窄化,生活也會窄化。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我的心裡只有工作。

之前跟朋友聊天,對方就說到,現在的工作和生活很枯燥,感覺跟高中生活一樣,兩點一線,就是在家裡和公司切換。在這種狀態下,長時間工作,就經常有想要「走出去」的想法,這就是為何「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讓人產生共鳴的原因。

生活被工作填滿,思維就像一灘死水,需要攪動,注入新的活力,才會有動力去面對工作和生活。要解決這個問題,未必需要走出去,去參加線下活動,報一個興趣班,周末或閑暇時,去認識工作圈以外的人,跟他們聊聊,其實就是一種「走出去」的方式。

通過了解別人的生活方式,看不同行業和身份的人,他們的穿衣打扮,表達方式以及行為舉止,暫時離開原有的生活狀態,進入一個陌生的圈子,這可以豐富自己的見識。而參加課程和活動的目的,並不是走個過程,而是去認識一些有趣的人,看看他們是怎麼生活的,有哪些生活方式可以學習。

工作是為了收入,這是每天你不得不上班的理由,但有了錢,你想做什麼,自己可能從來沒有想過。我的觀念是,工作為了賺錢,賺錢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更好的生活則讓我更加投入去工作,發現自己的熱情點。

所以,拓展社交其實是暫且脫離原有的圈子,拓展自己的見識,在人與人的交往中,獲取更多的信息或體驗,探索自己的可能性。

6.留白時間

這是時間管理的技巧,在每天的計劃中,設置一小段時間(10-20min)專門留給自己做獨處。留白就是什麼都不做---不做想做的事情,不做與工作和生活相關的事情,就是跟自己待著,傾聽自己的內心想法。

剛開始獨處時,會很不習慣,總想著要做什麼事情,不能讓自己閑著,這時候往往會感到煩躁不安,焦慮緊張。這正是我們無法放鬆的原因,即便是有時間休息,我們也會找事情填補這些空白時間,自然會感覺身心疲憊。

不妨在晚上下班回家後,吃完飯給自己一段時間獨處。跟家人溝通,希望得到配合,不要來打擾,然後找一個讓自己安靜的地方,可以是自己書房,可以是卧室,關上燈和門,在黑暗中與自己相處。

計劃被打斷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工作需要在與人協作間完成,需要在關系中創造價值,同時我們還需要承擔來自家庭和友誼間的責任,因此解決如何不被打斷,並不現實。不如換個角度來看,完成計劃,達成目標是一個不斷循環重復的過程,如何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達到自己想要的狀態,就需要考慮:如何讓自己能持續行動。其中,基礎條件就是,照顧好自己的身體。

就像俞敏洪當初說的:你們五年干成的事情我干十年,你們十年干成的我干二十年,你們二十年干成的我干四十年,如果實在不行,我會保持心情愉快、身體健康,到八十歲以後把你們送走了我再走。

⑹ 人生需要留白

林語堂曾說過: 「看到秋天的雲彩,原來生命別太擁擠,得空點。」 意思是說,在人生不斷前進的過程中,要適當放慢腳步,給心靈留一點獨處的時間。因此,人生需要留白。

人生需要留白,只有懂得留白的人生,才不會陷入痛苦而無妄的糾葛。主持人楊瀾在她主持事業最成功時,放棄了已經擁有的一切和觸手可及的美好未來,急流勇退,辭去了央視的工作,去美國留學,在異國他鄉的留學生活異常艱苦,但楊瀾正是借這一段藝術人生中的留白歲月,實現了從一個娛樂節目主持人向復合型傳媒人才的過渡; 「導彈之父」錢學森,在中近程導彈試驗成功後寫信給周總理,主動要求辭去院長職位,給年輕人一次成長歷練的機會。還有無數學者、名人,他們會給自己的追求留白,這樣才做到了寵辱不驚,凸顯了崇高的人格魅力。

反之,不懂得留白的人,那麼他的人生將會過得很累。沒有適當的放鬆、沒有適當的調整自己,一味的做事忙碌不停歇,這樣不僅會讓自己活的很累,到最後也不一定會取得成功。

也許有人會覺得留白會讓人生留有遺憾,會影響自己的發展進程。不錯,留白會讓你在某一個時間無法獲得你想擁有的成就,會讓你在一段時間內停止不進。不過,這些都是暫時的。因為留白會讓你有適當的放鬆,是你產生新的想法,從而讓你的發展更好。

梭羅從哈佛畢業之初,放棄了華爾街,為自己留了兩年的空白,當然,她也失去了一些金錢和地位,但毫無疑問,她得到了更多:平和的心境,淡然的態度,以及世人的理解與尊重。試想,如果她當時沒有給自己留下兩年的空白,那麼她只是獲得了物質上的東西,卻失去了獲得精神上的東西的機會。這對一個人來說,是多麼可怕。

我們要學會留白。要給自己的人生留一些放鬆的機會,來調整自己。留白會讓我們有更好的發展,但留白不等於空白,我們要適度的留白,讓人生有價值。

總之,人生需要留白。適當放慢腳步調整自己,才能使自己的人生道路更加順暢。

⑺ 平面設計中的「留白」如何留

1、留白要有內涵


從藝術角度來看,我們不難發現,留白不僅僅蘊含著一種無欲則剛的處世哲學,更重要的是,它符合了設計的強調對比原則。留白的使用有助於對主要元素對象的強調,有助於飽滿構圖、豐富畫面內涵。


設計師在使用留白手法時,應該要注意留白並不是單純的空白,而是設計師有選擇的虛化,有選擇的分清主次,強化重點弱化次要元素。


通過留白手法的應用,有些是虛化背景,有些是產生視覺指引,強調畫面的焦點,從而產生強烈對比,規避掉由於內容過於統一呆板而造成信息模糊問題。留白在使用時,要時刻注意其精神內涵與功能內涵的賦予和統一,留白也並不是元素的貧乏,反而是對藝術的選擇和取捨,每一處留白都應具有實際的內涵和作用。


2、留白與點線面


從造型元素的角度上看,點、線、面各有自身的特點。點為視覺所感知時,說明其具有了一定的面積。因此,對於點的定義比較寬泛,取決於周圍環境的襯托和人的視覺感受。小塊的面積,微小的圖形,單獨或緊湊成塊的文字,都可以被認為是點的一種表現形式。


從大的方面說,點線面的留白安排等同於畫面整體的構圖安排。從小的方面說,留白位置的掌握間接的控制著畫面風格與傾向的協調整理了畫面的總體秩序。同時,通過有意識的留白控制,可以使得畫面中的點線面更加和諧,傳遞出人文情感。


更重要的是,在設計中使用文字通常會加以適當的變形,以協調畫面並適應整體設計風格。但在具體實踐中,對文字造型的變化反而容易讓閱讀產生歧義,此時利用留白位置的安排,可以巧妙的劃分斷句,並製造文字“線”的不同造型。


3、從整體效果出發


設計師應根據具體版面的需要,以整體效果為出發點,用宏觀的思維方式來把握好整個版面,不僅要有留白,而且要做到留白和主體互相照應,互相襯托。設計中要運用好平面構成的設計原理和形式美法則,靈活地運用比例,用心設計和安排留白空間的形狀和位置,留心使用線條,追求簡潔清晰,注重整體效果。


4、把留白看成設計元素


在平面設計中,每一個設計要素都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狀,它們是由設計要素的邊緣輪廓決定的。如果能巧妙地運用留白,精心設計和安排留白空間的形狀,那麼留白處就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設計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各種圖形的組織和安排。在設計時,要把留白看成是設計中的重要元素,而不是剩餘物或可有可無的背景,精心設計留白的形狀,巧妙安排畫面的空隙,可使其清晰矚目,充滿活力和動感。


5、利用不對稱


對稱和不對稱是相對關系,兩者在藝術中也是兩種不同類型之間的平衡。對稱設計有安定、均勻、協調、整齊的視覺美感,通常是把主體放在版面的中心,留白的部分就分布於主體要素的四周,但這樣的畫面是平和的、靜止的。


好的設計不僅要精心安排圖形周圍的留白空間,還要講究圖形與文字之間的留白,字行之間的留白、大小、比例關系等等,給人一種畫面疏密有致、層次起伏的感覺。如果留白空間留得太小太亂,則造成畫面擁擠,主題不醒目;留白空間留得太大太多,則造成畫面單調、空洞,會適得其反。


有關平面設計中如何“留白”的內容,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到這里了,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還想了解學習其他關於平面設計的素材及方法等內容,可以點擊本站其他文章進行學習。

⑻ 關於時間管理,你有哪些好的建議

我的建議如下:


記錄時間,管理自我。

我是沐尤一,微信ID:muyouyi2017

⑼ 怎樣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留白」藝術

如今的課堂教學,特別是語文課堂,往往追求大容量、快節奏、高密度。有的教師、甚至一些地區還以此作為評價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標准。筆者對此所持的觀點是:未必見佳。課堂的教學內容是否大、教學節奏是否快、訓練密度是否強,關鍵應當看學習主體對教學內容的接受程度,視其達成效果,而不應當追求表面的形式。就語文課堂教學而言,筆者認為:一味地追求大容量、快節奏與密度高的特點,反而與語文教育追求熏陶感染的特點相悖,不利於學生在反復涵詠之中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針對目前這樣浮躁的教學現狀,筆者認為:語文課堂,呼喚藝術留白。
一、留白的藝術體現及其依據
「留白」原是中國畫的一個重要創作(構圖)方法和理念,它的意思是計白當黑,可以收到虛實相映、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能夠創造出無畫處皆成妙境的藝術境界。留白,是建立在藝術想像基礎上的一種創造性表達形式。它講究虛實相生,無中生有,講究空白與實體,空白與空白之間的變化、呼應。這種呼應通過趨勢、動作、神態等來表現,從而形成整體的映襯和諧關系,並突破了紙張的二維空間,而獲得極富層次感的立體效果。人們甚至以空白來替代流水、天地等實體,比如創造出獨特的「空水法」這一表現方式,流水的韻味趣旨,不著點墨而盡得風流,其對留白的運用堪稱登峰造極。如南宋著名山水畫家馬遠名作《寒江獨釣圖》,只畫了一葉扁舟漂浮在水面,一漁翁坐在船上垂釣,四周除寥寥幾筆微波外,幾乎全是空白,雖如此,卻給欣賞者提供了一個深遠的意境。齊白石畫蝦,往往是幾只活潑靈動、玲瓏剔透的小蝦躍然紙上。齊先生的畫處處留白處處有意,空靈虛幽,虛實相映,方寸之間彰顯天地之寬,「恰是未曾著墨處,煙波浩渺滿目前」。畫面中有了空白,如同照片中那些高遠的天空或者空曠的背景,留得好比堆積在眼前要舒服的多。
非獨中國畫如此,其他的一些藝術中也講究留白技術的運用。書法藝術以線條表意,然而書法作品講究章法布局的疏密相間,此外作品中枯筆,這實際上就是留白。中國的印章藝術,講究「疏處可行馬,密處不透風」,其「疏處」也就是留白藝術的體現。著名的書法家歐陽中石,在治其印時,覺得自己的姓名中四個字排列,怎麼也不達到美的效果,便請教其師齊白石先生,齊老建議他將「中石」二字壓縮一個字的大小,置於印的左上角,將左下角空出。歐陽中石先生日後的書法作品,均用此印,表明他對此印的欣賞。這是印章藝術中留白的成功範例。音樂以節奏、旋律作為表現語言,可也講究留白的藝術性。「此時無聲勝有聲」(白居易《琵琶行》)就是音樂的留白,琵琶女的這一留白,給江州司馬以無窮的想像; 「餘音繞梁,三日不絕」 (《列子·湯問》),這也是音樂留白的藝術效果。
談留白,不得不追溯到老子。《道德經》有雲:「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四十一章),這「希聲」「無形」不能不說是「留白」的一種哲學基礎,對後世影響極大,並逐步形成中國藝術強調空白和未定性的藝術精神。另外一端,佛教傳入後,正是與中國本土的道教之間產生了密切聯系而演化得中國式佛教——禪宗。虛空也是其基本要旨之一。禪宗中參悟佛法講究慧根,這是參考的物質基礎,但更講究「悟」,這是參佛過程的精神保障。佛教的「悟」有「漸悟」與「頓悟」之分。五祖弘忍的弟子「上座神秀主張漸悟」,而「慧能主張頓悟」(《六祖壇經》)。禪宗六祖慧能禪師以一偈得佛,得到弘忍禪師的贊賞。少年慧能,在寺中司舂米之業,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偈勝出上座神秀,得到弘忍衣缽,不能不說是「頓悟」的典範。這里的「漸悟」與「頓悟」,實際上都是思維的留白。
歷代的文人墨客從「虛」與「實」的辯證關系中獲取藝術的方法,於是發現留白的妙處。諸如「言外之意」、「韻外之致」、「味外之旨」等等,都是對留白這一藝術法則的明確註解。
呂叔湘先生曾說過:「語文教學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轉引自《於漪與語文教學》,第84頁),在這兩者之中,藝術化可謂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於漪老師自己也曾言「語文教學應當追求大象無形的藝術境界」,洪宗禮先生也說「教師應當在有限的空間與時間里,運用自己的教學藝術,去發展學生無限的思考力,把學生引進積極的思考王國」(同上)。再者,語文學習的實質就是學習主體——學生的思維活動過程。因此無論是從教學的藝術追求而言,還是從學習的思維過程而言,語文教學都應當注重「留白」設計。
二、語文課堂,呼喚藝術留白
(一)「藝術留白」是作品本身的特徵
大文豪海明威說過,文學創作講究冰山原則,作家在文本中只露冰山一角,讀者需通過水面之上的八分之一,去想見水下的八分之七。這話就形象地揭示了文學作品的留白規律。許多文學作品本身,作者對作品中的人、事、景,不加一字評價,而是留有大片空白,讓讀者見仁見智。如《項鏈》,作者並未對主人公瑪蒂爾德的行為作一語評價,收錄於教材後有人不斷探討其主旨內涵。李商隱的《錦瑟》一詩的主題,至今仍眾說紛紜。這這固然是一些較極端的例子,一些作品的內涵、主旨較為明確的作品,留有空白,在中學課本中也可謂俯拾皆是。孔乙己活在那樣一個時代那樣一個社會,肯定必死無疑,但魯迅先生偏偏不直接點破,而是以一句「大約的確死了」讓人猜測;張抗抗《地下森林斷想》中的「地下森林」,有過那個時代生活經歷的人或者說對「文革」那個時代較熟悉的讀者(如今的中學生恐怕不在其列),可以一目瞭然,但文章始終未點明「地下森林」的象徵之義。詩歌留白就不勝枚舉:「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靈澈上人留給我們的是一個充滿智慧的背影;「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畫面上似乎什麼都淡出了我們(包括詩人)的視野,但我們又分明感受到那份情感溢滿畫面。
一句話,留白是文學作品與身俱來的特質,閱讀教學就必須如庖丁解牛一般順其自然,依據文本內在的規律辦事,就需要呼喚課堂教學的「藝術留白」。
(二)藝術留白,是語文教學追求藝術化境界的需要
教學如作畫,在學生的心靈與思維空間作畫,那教師就是畫師。高明的語文教師,應當追求大家的境界,而不應當成為一個匠,不應當只是在課堂這塊畫布上畫上詞語、句子、語段等景物就以為萬事大吉,而應當考慮每一種「景物」呈現的位置與時機,要做到有所教,有所不教,體現「景物」空間搭配上的留白,有所說有所不說,體現思維過程中的時間留白,以留給學生「悟」的內容與「悟」的時間。
1.讀的留白
《語文課程標准》注重學生的自我朗讀體驗,倡導「四步讀書法」,即要求讀准、讀暢、讀情、讀境。要想如此步步深入地讀,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由淺入深地把握課文,重視學生的個體參與,強調學生的情感體驗,就必須留給學生一片朗讀的空間,留給學生一片暢想的天空,實現學生自我與作者心靈交流,這樣讀出來的聲音才不會空洞無物,矯揉造作。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中可以盡情發揮想像,用「內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繪的世界,用「內在的耳」去傾聽作者的心聲……只有在真切感受基礎上的朗讀,才能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瀉,洶涌澎湃;或如置身桃源,鳥語花香……
教學中無論是示範朗讀,個別朗讀,抑或集體誦讀,教師都要對朗讀中處理聲調的抑揚、語速的徐疾、停頓的連貫與頓挫,追問一個為什麼。這樣就將聲音符號形式與文本內容、學生理解思維聯系成一個整體。對追問的思考、作答的過程,就是讀的留白。
2.問的留白
問的留白,可以從教師與學生兩個角度來談。
提問,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常用手段之一,也是課堂上最常見的教學形式之一。盡管如此,從課堂留白藝術的角度來說,充斥在我們語文課堂中的「問」,仍然由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這表現在:一所問問題沒有思維價值,如在課堂中經常聽到問「本文的作者是誰」等等,或者在文言文中像「孀妻」是什麼含義(從注釋中可以找到);二是問題本身極價值,但問題提得過到直白,雖然能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但缺少藝術性,如「某某語句(段落)在文章中有什麼作用」等等。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先生針對「孀妻」一詞的提問是這樣設計的:「請問同學們,鄰人之子只有七八歲(當時學生已經理解了『始齔』一詞的含義)就『跳往助之』,自己願意,難道他爸爸不擔心嗎?」這樣的問是經過精心設計的,看上去很突然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思考。此問題一出,所有聽課老師相視一笑,為錢老的提問藝術所折服。問的留白藝術,一言以蔽之,就是錢夢龍先生所提出的「問宜曲」(錢夢龍《導讀的藝術》第87頁)。多一點「曲問」,讓思考者的思路轉一轉彎,不僅提高的思維的質量,也增加了思維的空間,就體現了問的留白藝術。
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問的留白藝術,表現在兩個層面。第一層面是鼓勵學生質疑,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心理學研究認為,當學生把學習上遇到的矛盾由內部語言轉化為外部語言時,原來並不十分清楚的問題便明朗化了,思維過程也隨著清楚起來,這一「悟 」過程,就是思維留白的過程。處理好感悟和質疑的關系,首先就是在教學中,騰出一塊比較大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質疑問難。質疑問難不僅安排在學生初讀課文時,更應該鼓勵學生在深入學習過程中產生新疑問,隨時質疑。第二層面是對學生所提出的疑問,教師應當作出判斷與篩選,視問題採取相應的措施,不宜直接作答,否則就可能遷就了學生,使其形成思維上的惰性。正確的做法讓提問者再作深入的思考,有質量與有難度的疑問,可以組織學生作一些討論,甚至有些問題可留給學生課後去思考,以培養他們的探究精神與能力。筆者在教《詠雪》時,學生在感知文章內容後,就有學生提出:「撒鹽空中差可擬」與「未若柳絮因風起」哪一句更好。這雖然是文後的一道思考題,但很有思考價值。當時筆者就決定不從文學欣賞的角度來談,而是引導學生再讀課文,從文章內容來找出優劣的理由。學生經過一番研讀後找到了「紛紛」一詞闡釋當時的雪之大,應當是狀若柳絮而不似鹽粒,又找出對「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補充性語言暗示「未若柳絮因風起」妙於前一句。引導學生再讀課文的過程,就是讀的留白過程,也是啟發思維的過程。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啟發不等於直接給出答案,而激其趣而啟其思。
3.品的留白
品讀就是從不同角度,或抓住一詞一句進行揣摩,或就文章選材立意謀篇布進行宏觀欣賞。品讀過程,就是一個咀嚼過程,一如牛之反芻。品讀時,教師宜指出方法,明示目標,但不能句包辦過程,而宜引導學生反復咀嚼。著名特級教師餘映潮先生在處理引導學生品讀《賣油翁》一文的寫作手法時,用「課文中有兩個……」句式讓學生回答問題,引導學生品讀出十幾種相比較的信息,可謂品讀留白的典範。
課堂教學中,無論是哪一種教形式的留白,其實質就是要留給學生一個「悟」的過程,無論是「頓悟」還是「漸悟」,都需要留時空之白,顯然,大密度快節奏的訓練是有悖於此道的。許多教師看重的是課堂教學中學生的「頓悟」,這自然不錯,但更多時候,還需要等待學生(絕大多數學生)的「漸悟」,徐志偉先生曾說過「有些問題,可以讓學生花幾天、數月甚至一生去思考,而不應當要求學及時作答,更不能限時作答」。前人所說的「參禪悟道」,從教學的角度來說,實質就是思維留白的過程,許多禪機,不是每個人都能迅速參透。
(三)語文課堂教學追求留白藝術的原則與措施
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因此追求有效的課堂留白,關鍵在於教師。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根除教師的言語霸權,鏟除教師的包辦意識,還閱讀於學生,讓學生擁有「悟」的權利,是實現有效的課堂留白的原則。
在課堂教學中,追求藝術留白,就必段因教學文本而異,留給學生感悟文本內容、情感的空間;因學生不同的思維狀態不同,留給學生完善思考嚴密思維的過程;因教學環節與形式不同,採取激疑、墊疑、釋疑的方法,採取聯系、補充、拓展的手段,都是課堂教學中必要且行之有效的措施。
誠如是,行不言之教,讓學生熏陶感染中頓悟與漸悟,則語文素養的形成亦非難事。

⑽ 為什麼做計劃時,我們要「留白」

《稀缺》一書里提到了「余閑」一詞,就是我們擁有的,比需要的多,不存在稀缺。

萌薇老師提到,做計劃時一定要「留白」,為什麼不能安排得滿滿當當,更加充實呢?

《稀缺》一書,講了這樣一個場景。假設一項工作需要我們在月底前完成,我們預估它需要30個小時的工作量,而實際操作起來才發現,它需要40個小時才能完成。

有兩種情況,如果我們做計劃時,做了「留白」,也就是我們在時間上有餘閑,那麼,我們就會利用這些「留白」的時間,來彌補這漏掉的10個小時。

如果我們每周已經排滿了事項,那麼我們將面臨著艱難的選擇,我們不得不暫緩另一項工作,心理上背負著很大的負擔,沒有辦法靜下心來認真思考。

從以上的場景中,我們不難發現,為計劃「留白」,有了余閑的時間,在我們犯錯誤時,它就給了我們周轉的空間,提高了我們做成事的可能性。

13/100天 新知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