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自動清洗 » 數學課怎樣給學生思考時間
擴展閱讀
美克效果怎樣 2024-10-14 19:24:57
帥氣的原因有哪些 2024-10-14 18:47:34
cad引上引下怎樣標注 2024-10-14 18:43:16

數學課怎樣給學生思考時間

發布時間: 2022-12-30 00:57:35

① 數學課如何安排獨立思考時間

數學課的獨立思考時間可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來定,一般安排在2至4分鍾。

② 如何在小學數學中教學生思考

一、教給學生閱讀課本的方法
1.對於識字不多,思考能力有限的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應採取在老師指導下講解和閱讀相結合的辦法。如對剛入學的小朋友,首先要幫助他們初步了解數學課的特點,知道數學課要學習哪些知識,看數學課本的插圖時要看清、數准圖上各種東西的個數。接著教他們學會有順序地閱讀教科書,即要從上到下,從左往右地看;教學10以內數的認知看主題圖時,要學會先整體後部分地看。又如,低年級教材中的知識是用各種圖示表示的,教師要把指導重點放在幫助學生掌握看圖方法上,努力使他們做到四會:一要會看例題插圖,能比較准確地進述圖意;二要會看標有思維過程的算式,看懂計算方法;三要會看應用題的圖示,能根據圖示理解題意,搞清數量之間的關系、思考解答方法;四要會看多種練習形式,懂得練習題的要求。
2.對於已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和具有一定能力的中年級學生來說,教師可採用半工半讀半扶半放的方式進行培養。如教師既可先講後讀,具體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的方法;也可騙制閱讀提綱,讓學生帶著提綱閱讀課本,尋找答案,幫助學生理解教材。
3.對於具有一定自學能力的高年級學生來說,則可採取課前預習、啟發引導、獨立閱讀的辦法。如指導預習時,教師對學生要有明確的要求,要有預習的范圍,要提出必要的思考題或實驗作業,要檢查預習情況。課堂上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去讀讀、講講、論論、練練的方式進行自學與討論,要求他們在把握知識的基礎上理清知識體系,進一步提高認知水平。
二、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
1.理解記憶法。就是通過學生的積極思維,依據事物的內在聯系,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記憶的方法。如:什麼叫梯形。首先讓學生通過認真觀察,理解「只有一組對邊」是什麼意思,若把「只」字去掉又會怎樣。通過積極思考,學生認知到「只有一組對邊平行」就是四條邊中相對的兩條邊為一組,其中一組平行,另一組不平行。這樣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梯形這個概念就容易了。
2.規律記憶法。就是尋找事物內在規律,抓住其規律幫助記憶的方法。數學知識是有規律的,只要引導學生掌握其規律,就可以進行有效記憶。例如:記憶長度、面積、體積單位進率。因為長度單位相鄰之間的進率是10,面積單位相鄰之間的進率是100,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0。掌握了這個規律記憶就比較容易。
3.形象記憶法。就是藉助事物的形象或表象進行記憶的方法。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發展。在教學中,教師講課時要注意生動、形象,以喚醒學生對事物的表象,進行形象記憶。例如,一年級數的認知教學時,老師把數與某些實物形象記憶:把「2」比作小鴨子、「3」比作耳朵等。
4.比較記憶法。這是把相似、相近的數學材科學的進行對比,把握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加強記憶的一種方法。例如,整除與除盡,質數與互質數等,在學生理解後,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記憶。
5.類比聯想記憶法。是指對某一事物的感知或回憶引起性質上相似的事物的回憶的方法。例如,讓學生記憶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引導學生聯想除法的商不變性質和除法與分數的關系,那麼分數的基本性質就不難記憶了。
6.歸納記憶法。是把具有內在聯系的知識集中起來,組成系統,形成網路的記憶方法。你如,有關面積知識,學生是跨越幾個年級才全部學完。這些圖形有特徵上的不同,也有公式上的區別。零敲碎打獲得的知識,必須給予系統上的整理,才能保證這部分知識本身固有的整體性。可以通過下面網狀圖形,把這些圖形的內在聯系揭示出來,這樣有利於學生進行系統記憶。
三、教給學生復習的方法
復習就是把學過的數學知識再進行學習,以達到深入理解、融會貫通、精練概括、牢固掌握的目的。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是包括一堂堂數學課累積起來的,因而所獲得的知識往往是零碎的和片面的,時間一長,就會出現知識鏈條的斷裂現象。基於這一點,單元復習和總復習都是很重要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復習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1.概括復習。學生每學完一個小單元或一個大單元,就組織他們對於知識體系進行一次再概括,理出綱目,記住輪廓,列出重點,幫助他們掌握單元的主要內容。
2.分類復習。引導學生把學過的知識和技能進行分類整理、分類比較,以加強知識的內在聯系和知識的深度、廣度,幫助學生加深理解與記憶。
3.區別復習。把學過的相似的概念、規則等,如以區別、比較,掌握知識的特徵。總之,一方面,復習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溝通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找出重點、關鍵,然後提煉概況,組成一個知識系統,從而形成或發展擴大認知結構;另一方面,通過復習,不斷地對知識本身或從數學思想方法角度進行提高與精煉,是有利於能力的發展與提高的。
四、教會學生整理與歸納的方法
整理知識是一項主要的學習方法。小學數學知識,由於學生認識能力的原因,往往分若干層次逐漸完成。一節課後、一個單元後或一個學期後,需要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與歸納,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便於記憶和運用。
1.把知識串成「塊」,形成知識網路。
小學幾何初步知識涉及到五線(直線、線段、射線、垂線、平行線)、六角(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圓心角)、七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圓形、扇形)五體(長方體、正方體等)教完幾何後,把七種平面圖形組成一個知識網路。
2.系統整理成表,便於記憶運用。按照數學知識的科學體系和小學生的認識規律,小學幾何初步知識分散在小學各冊實現教材中。在總復習中,教師應避免羅列和重復以往知識,而應恢復幾何初步知識原有的知識體系和法則,按點、線(角)、面、體四大部分知識認真系統地歸納整理成表,使之在學生頭腦中條理化、系統化、網路化,便於記憶與運用。
五、教給學生知識遷移的方法
遷移是指已獲得知識、技能乃至方法和態度對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影響。先前學習對後繼學習起積極、促進作用的,糾正遷移,反之糾負遷移。人們在解決新課題時,總是利用已有的知識技能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嚴密性極強的學科,它的知識系統性強,前面的知識是後面的基礎,後面的知識是前面知識的延伸與發展。所以教師必須緊緊抓住前後知識的內在聯系,教給學生知識遷移的方法。

③ 在數學課堂中給學生充分考慮處理問題的時間的表現是什麼呢

數學課堂要給學生留足思考的時間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思維 學生學習的最佳動力來自於學習內容的興趣。 我們在教學時應注意到創設問 題情境, 激發學生思維, 讓他們主動自行探索獲取知識。根據學生的特點我常在 導入新課時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思維,讓他們主動獲取知識,激起學生的求 知慾望。例如:「教學一個最簡單分數能否化成一個有限小數」時,我先讓學生 任意列舉分數。

④ 如何提高小學生數學課堂中的有效專注時間

如何提高小學生數學課堂中的有效專注時間
目前,很多學校都強調教師如何上好一節課,卻很少強調學生如何聽好一節課,其實後者也很重要。透視我們的數學課堂,不難發現:一些學生坐得筆直,兩眼看著老師,卻是心在曹營心中漢,老師講的什麼都不知道,當老師提問時,茫然不知所措,這些看起來挺努力學習,但考試時成績不理想。這種情況有時也令我們數學老師很無奈,很難去批評這些上課很認真卻成績不理想的學生。
其實,這種情況主要原因是這些學生不善於聽課。善於聽課的學生,一般都具有較強的信息選擇能力,對一些重要的信息他們專注的時間長,而對於一些次要的信息他們就「輕松」地對待,據國外心理統計,小學生可使注意力穩定20分鍾,但事實上,有不少小學生還遠沒達到這一標准。因此,如何提高小學生數學課堂中的有效專注時間是值得我們數學老師思考的問題。
一、讓學生養成提前預習的習慣,明白聽課重點
預習可對課堂上將要學習的知識進行初步了解,便於有針對性、有目的地去聽課,提高聽課的效率。不過,小學生的自學能力不強,在讓學生預習時需要老師提出相應的問題讓他們思考。對於一些相對簡單的預習內容,還可讓他們嘗試先做這一課的作業,學生在練習中,對自己不懂的地方留有印象。
二、讓學生學會辨別信息,在聽課中抓重點
對於班上聽課效率低的同學,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分辨不出老師所講內容中的重要信息的,抓不到重點。這就需要老師在課堂上給予提示――語言是最好的「橋梁」。
數學教師的語言相對朴實簡潔,有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到某些重要信息,我們應注重語氣、語調,還有節奏和重音,在強調知識重點時,應加重證據、提高語調。
此外,數學老師要把重要的知識放在一節課的前20分鍾,此時,學生正處於注意力的穩定階段,有效注意力相對高。

⑤ 在數學課中,怎樣培養學生的思考習慣,提高學生的成績

師生互動,比如說問他們題目的已知條件有哪些,要求什麼,該怎麼去解決問題,步驟是怎麼來的,用到了哪些知識,能不能用其他更簡潔簡便的方法得出。等等這些問題都可以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而不是一味的提問某一同學,也不是讓他們對數學產生害怕的心理,要他們參與進來,積極的發表意見,無論對錯但是要有理由的給出答案,並給他分析其中的錯誤。讓學生真正喜歡上數學課,喜歡上思考,而不是只顧自己講,或者提問某一些學生,這些只會給一些學生思考,他們知道自己可能被提問才會思考,而其他人心理認為自己不會被提問就放鬆而不去思考,而突然被提問又答不出,一尷尬更不會好好上數學課了 。所以最好是讓全班一起動起來,一起有序的思考和發表意見,不用擔心對錯,只要給出理由都值得鼓勵。切記不能去一味打擊他們的積極性,一打擊估計數學課就是發呆和看你講課了。

⑥ 如何合理把握小學數學課堂的思考空間

合理把握小學數學課堂的思考空間
課堂教學的目的不只是傳授知 識,還要注重發展學生的思維。教師必須為學生創設條件,從教學內容、教學時間和教學空間上全面、多角度地給學生預設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在最佳時機思考。把 思考的時間還給孩子,激發他們的思維和想像,從而使學生的思維慢慢走向成熟。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找到相應的教學策略,以便教師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空 間,使課堂充滿智慧: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創設問題情境正是為了滿足學生這一需求。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發現、提出問題,學生在自己的參與實踐中會產生諸多復雜的心理體驗,從而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得到全面的發展。著名數學家華羅庚也曾說:「難處不在於有了公式去證明,而在於沒有公式之前怎樣去找出公式來。」 因此,教師無論是在教學的整個過程,還是在教學過程中的有些微觀環節,都應該十分重視數學問題情境的創設。創設問題情境的實質在於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體內心的沖突,打破主體已有的認知結構的平衡狀態,從而喚起思維,激發其內驅力,使學生進入問題者的「角色」,真正「捲入」學習活動之中,達到掌握知識,訓練創新思維的目的。 學生在有趣的、現實的問題情境中,對數學有了更加濃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以創設問題情境開展教學為途徑,為學生思維的放飛搭投了舞台。這是數學教育的重心真正轉移到學生發展上來的具體舉措,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雙基、數學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四者之間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並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1、把「問題情境」故事化,提高學生的「學問」趣味
低年級的學生對故事非常感興趣,百聽不厭。因此,把教材中通過一幅幅畫面所反映的問題情境編成簡短的小故事,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增加課堂趣味性,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如:教學一年級上冊「解決問題」,可以創設如下的問題情境:先通過多媒體出示一片大森林,漸漸地跳出7隻小白兔和5隻小灰兔。學生覺得非常新奇,注意力特別集中。這時教師問:「你們看到了哪些數學信息?」學生紛紛舉手發言,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教師抓住這一契機,追問情景:你們可以提出怎樣的數學問題?學生爭先恐後地想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創設這樣一個「問題情境 」,使學生在一種愉悅的氛圍中,不但學到了知識,而且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使學生產生疑問,激發探索慾望,自主發現問題,樂於學習,而且十分有利於引發學生的發散思維。
2、把「問題情境」活動化,確保個體的「學問」參與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思維活動往往是從動作開始的。我們老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都會有這樣的體會:有些教學內容,單靠教師講解,就算費盡口舌,也難以表達清楚。而如果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往往有讓人恍然大悟的效果。這是因為動作演示能使學生獲得對事物的數量關系和空間位置的感性認識,教師再引導學生對這些直觀得到的感性認識進行分析、綜合,便能上升為理性的認識。
新教材第一冊第42頁中「8,9的加減法」這個教學內容,教材通過呈現6個小朋友進入游樂園這一活動化問題情境,讓學生一同參與活動,藝術化地呈現生活中常見的情境,同時自然而然地滲透了數學知識,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把「問題情境」生活化,增加學生的「學問」經驗
在數學教學中,如果把數學知識放在一個生動、活潑的情境中去學習,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問興趣。而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教師要善於結合課堂教學的內容,去捕捉「生活現象」,采擷生活數學實例,為課堂教學服務。如在教學「循環小數」時,教師根據小學生已具備的一定生活經驗,同時他們對周圍的各種事物、現象更是充滿著好奇。教學時,先讓學生觀察春夏秋冬自然風光的錄像。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春夏秋冬„„,讓學生不停的念,從而讓學生得到 「循環」含義,再讓學生舉出每星期從星期日到星期六,過了星期六又是星期日„„周而復始,無窮無盡。這些自然現象都屬循環現象,讓學生觀察數學知識中有沒有「循環」現象,學生通過試算「7÷3、10÷9」,掌握了循環小數的含義。這樣的問題情境可以引起學生對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產生興趣,並得到生活中的處處有「學問」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