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自動清洗 » 手指怎樣快速止血
擴展閱讀
怎樣注冊第二個直播賬號 2024-09-29 13:10:57

手指怎樣快速止血

發布時間: 2022-02-09 06:44:41

㈠ 手破了,如何快速止血

你應該找醫生幫你清創縫合,再打上破傷風針,這么深的口子,不是鬧著玩的。

㈡ 手指割破了,並且好大一傷口。如何快速止血

昨晚左手中指第二節被玻璃割破,止血後手指第三節一直麻痹到現在,請問是怎麼回事?註:傷口有點深,但止血後我就把創可貼弄掉了,但還是麻木,就像坐的時間長了大腿麻木一樣,請知道原因的高手快快告訴我,最好是醫生,謝謝!!! 問題補充: 剛剛去醫院看過,可是醫生說就算是傷到神經現在也沒辦法接回,開了一堆消炎葯(阿莫西林)和一支破傷風針
希望採納

㈢ 手指流血怎樣止血

這個要看你是哪地方流血了哦,如果一般的手指劃破的話用清潔的布塊、毛巾(最好是消毒紗布)等墊在傷口上,直接壓十幾分鍾止血. 切忌用脫脂棉花、草紙墊在傷口處,也不能在傷口上塗葯物.再用創口貼貼上就好拉西西 還有一種就是用火柴盒兩邊的黑色的皮撕下來,用黑色朝向傷口貼在傷口上,我小時候奶奶就幫我這樣止血噠很靈哦呵呵. 但如果是體表動脈出血的話要 迅速探明出血部位,並用清潔的布塊、毛巾、手帕等蓋住傷口,用手掌按住傷口十幾分鍾。如還不能止血,需要去醫院了。若手指、腳趾出血,則可用布墊著再用手指握緊止血。頭部、腹部的出血,需送醫院.切忌如果是鋒利的匕首之類的東西插入人身體某部位需立即送醫院且不能將利器拔出體外

㈣ 手指割傷怎麼快速止血

如果出血不多,用創可貼扎住即可止血。如果出血多,考慮是割破了動脈;可用食指和拇指壓迫在出血處手指的下方兩側,很快就會止血。血停後用創可貼扎住即可。如有雲南白葯,效果更好。

㈤ 手指割傷流血,怎樣才能快速止血

壓迫止血發如果是手指動脈出血用另一隻手壓迫出血手指後部兩側

㈥ 怎樣能讓手指頭止血

如何緊急止血 急性出血是外傷後早期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血液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物質保障。成人的血液約占自身體重的8%,一個體重50公斤的人,血液約有4000亳升。外傷出血時,當失血量達到總血量的20%以上時,出現明顯的休克症狀。當失血量達到總血量的40%時,就有生命危險。現場搶救時,首要的是採取緊急止血措施,防止因大出血引起休克甚至死亡。因而判斷出血的性質對搶救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一)出血的特點 按損傷的血管性質分類; 1、動脈出血:血色鮮紅,血液由傷口向體外噴射,危險性大。 2、靜脈出血:血色暗紅,血液不停地流出。 3、毛細血管出血:血色鮮紅,血液從整個傷面滲出,危險性小。 (二)出血的種類 根據出血部位的不同分類: 1、外出血:由皮膚損傷向體外流出血液,能夠看見出血情況。 2、內出血:深部組織和內臟損傷,血液由破裂的血管流入組織或臟器、體腔內,從體表看不見血。 (三)失血的表現 失血量達全身血量的20%以上時,則出現休克症狀:臉色蒼白,口唇青紫,出冷汗,四肢發涼,煩躁不安或表情淡漠,反應遲鈍,呼吸急促,心慌氣短,脈搏細弱或摸不到,血壓不降或測不到。 (四)止血方法 1、指壓止血(壓迫止血): 用手指在傷口上方(近心端)的動脈壓迫點上,用力將動脈血管壓在骨骼上,中斷血液流通達到止血目的。指壓止血是較迅速有效的一種臨時止血方法,止住出血後,需立即換用其它止血方法。 ①顳動脈止血: 用拇指或食指在耳屏前稍上方正對下頜關節處用力壓。用於頭頂及顳部的出血。 ②頜外動脈止血: 用拇指或食指在下頜角前約半寸處,將頜外動脈壓在下頜骨上。用於腮部及顏面部的出血。 ③頸總動脈止血: 把拇指或其餘四指,放在氣管外側(平甲狀軟肌)與胸鎖乳突肌前緣之間的溝內可觸到頸總動脈,將傷側頸總動脈向頸後壓迫止血。用於頭、頸部大出血。此法非緊急時不能用,禁止同時壓迫兩側頸總動脈,防止腦缺血而昏迷死亡。。 ④鎖骨下動脈止血: 拇指在鎖骨上凹摸到動脈搏動處,其餘四指放在受傷者頸後,用拇指向凹處下壓,將動脈血管壓向深處的第一肋骨上止血。用於腋窩、肩部及上肢的出血。 ⑤尺、橈動脈止血: 將傷者手臂抬高,用雙手拇指分別壓迫於手腕橫紋上方內、外側搏動點(尺橈動脈)止血。用手手部出血。 ⑥肱動脈止血: 將上肢外展外旋,曲肘抬高上肢,用拇指或四指在上臂肱二頭肌內側溝處,施以壓力將肱動脈壓於肱骨上即可止血。用於手、前臂及上臂下部的出血。 ⑦股動脈止血: 在腹股溝中點稍下方,大腿根處可觸摸到一個強大的搏動點(股動脈),用兩手的拇指重疊施以重力壓迫止血。用於大腿、小腿、腳部的動脈出血。 ⑧足背動脈和脛後動脈止血: 用兩手食指或拇指分別壓迫足背中間近腳腕處(足背動脈)和足跟內側與內踝之間(脛後動脈)止血。用於足部出血。 ⑨指動脈止血: 將傷指抬高,可自行用健側的拇指、食指分別壓迫傷指指根的兩側。適用於手指出血的自救。 2、加壓包紮止血: 先用消毒紗布墊覆蓋傷口後,再用棉花團、紗布卷或毛巾、帽子等折成墊子,放在傷口敷料上面,然後用三角巾或綳帶緊緊包紮,以達到止血目的為度。傷口有碎骨存在時,禁用此法。用於小動脈、靜脈及毛細血管向血。 3、加墊屈肢止血: ①前臂或小腿出血,可在肘窩或膕窩放紗布墊、棉花團、毛巾或衣服等物,屈曲關節,用三角巾或綳帶將屈曲的肝體緊緊纏綁起來。 ②上臂出血,在腋窩加墊,使前臂屈曲於胸前,用三角巾或綳帶把上臂緊緊固定在胸前。 ③大腿出血,在大腿根部加墊,屈曲髖關節和膝關節,用三角巾或長帶子將腿緊緊固定在軀於上。 注意事項: 有骨折和懷疑骨折或關節損傷的肢體不能用加墊屈肢止血,以免引起骨折端錯位和劇痛。使用時要經常注意肢體遠端的血液循環,如血液循環完全被阻斷,要每隔一小時左右慢慢松開一次,觀察3-5分鍾,防止肢體環死。 4、止血帶止血: 用於四肢較大動脈的出血。用其他方法不能止血或傷肢損傷無法再復原時,才可用止血帶。因止血帶易造成肢體殘疾,故使用時要特別小心。止血帶有橡皮製的和布制的兩種,如果沒有止血帶時亦可用寬綳帶、三角巾或其他布條等代替以備急需。 ①橡皮止血帶止血: 先在纏止血帶的部位(傷口的上部)用紗布、毛巾或受傷者的衣服墊好,然後以左手拇、食、中指拿止血帶頭端,另一手拉緊止血帶繞肢體纏兩圈,並將止血帶末端放入左手食指、中指之間拉回固定。 ②就便材料絞緊止血: 在沒有止血帶的情況下,可用手邊現成的材料,如三角巾、綳帶、手絹、布條等,折疊成條帶狀纏繞在傷口的上方(近心端),纏繞部位用襯墊墊好,用力勒緊然後打結。 在結內或結下穿一短棒,旋轉此棒使帶絞緊,至不流血為止,將棒固定在肢體上。 ③用止血帶止血注意事項: 止血帶止血法是大血管損傷時救命的重要手段,但用得不當,也可出現嚴重的並發症,如肢體缺血環死、急性腎功能衰竭等,因此,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止血帶不能直接纏在皮膚上,必須用三角巾、毛巾、衣服等做成平整的墊子墊上。 上臂避免綁扎在中1/3處,因此處易傷及神經而引起肢體麻痹。上肢應扎在上1/3處,下肢應扎在大腿中部。 為防止遠端肢體缺血壞死,在一般情況下,上止血帶的時間不超過2-3小時,每隔40分鍾至50分鍾松解一次,以暫時恢復血液循環,松開止血帶之前應用手指壓迫止血,將止血帶松開1-3分鍾之後再另一稍高平面綁扎,松解時,仍有大出血者,不再在運送途中松放止血帶,以免加重休克。 如肢體傷重已不能保留,應在傷口上方(近心端)綁止血帶,不必放鬆,直到手術截肢。上好止血帶後,在傷者明顯部位加上標記,註明上止血帶的時間,盡快送醫院處理。嚴禁用電線、鐵絲、繩索代替止血帶。 5、填塞止血: 用急救包、棉墊或消毒的紗布填塞在傷口內,再用加壓包紮法包紮。用於大腿根、腋窩、肩部、口、鼻、宮腔等部位的出血 包紮止血法 包紮止血法是指用綳帶、三角巾、止血帶等物品,直接敷在傷口或結扎某一部位的處理措施。 操作要領 1.加壓包紮止血法:適用於小動脈、靜脈及毛細血管出血。用消毒紗布墊敷於傷口後,再用棉團、紗布卷、毛巾等折成墊 子,放在出血部位的敷料外面,然後用三角巾或綳帶緊緊包紮起來,以達到止血目的。 2.加墊屈肢上血法:在上肢一小腿出血,在沒有骨折和關節損傷時,可採用屈肢加墊止血。如上臂出血,可用一定硬度、大小適宜的墊子放在腋窩,上臂緊貼胸側,用三角巾、綳帶或腰帶固定胸部:如前臂或小腿出血,可在肘窩或國窩加墊屈肢固定。 3.止血帶止血法:材料取彈性的橡皮管、橡皮帶。上肢結扎於上臂上三分之一處。下肢結扎於大腿的中部。結扎時應先將傷肢抬高,書部墊上敷料或毛巾等軟織物,將止血帶適當拉長,繞肢體兩周,在外側打結固定。要標明扎止血帶時間,每四十分鍾放鬆一次。 注意事項 1.如傷處有骨折時,須另加夾板固定。傷口內有碎骨或異物存在時,不得應用加壓包紮止血法。 2.用止血帶止血,一定要扎緊,如果扎得不緊,深部動脈仍有血液流出。

怎樣快速止血(手指流血)

指導意見:
你好, 一般是可以用雲南白葯壓迫止血的,建議你到醫院檢查後遵醫囑來治療的,祝健康!

㈧ 手指破了,如何快速止血!!急!!!

病情分析:
您好,如果傷口不深的話可以及時給予壓迫止血治療,可以手指壓迫,一般壓迫5-10分鍾即可。
指導意見:
傷口深的話出血會很多,不能通過壓迫止血治癒,需要選擇清創縫合手術治療,術後預防感染,換葯治療。

㈨ 手出血了,怎麼快速止血

用雙氧水或碘伏或酒精(酒精比較疼)消毒後,醫用紗布或葯棉,按壓傷口止血。止血後再用碘伏清理傷口後,可以撒上消炎葯末保持乾燥並防止感染。後用創可貼或者消毒紗布包紮。經常換葯。如果s紗布粘粘傷口可以用碘伏或者雙氧水侵泡除去後,清創,晾乾(視情況越長越好),葯末隔離,包紮。
如果傷口太大,又離醫院較近,可以採用近心短綁扎止血的方法,但要注意每隔5-10分鍾松開活活血。
我認為理想的方法就是組合方法,先用止血帶止血,然後清創,然後紗布綁在傷口上稍微緊一點就行,然後松開止血帶,然後視情況決定是否去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