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自動清洗 » 怎樣穿越時間
擴展閱讀
嘴巴里長水泡是什麼原因 2024-09-30 11:27:08

怎樣穿越時間

發布時間: 2022-02-11 23:18:32

1. 怎麼可以穿越時間

■2003年9月,科普雜志《牛頓科學世界》以「時間機器何時起程」為題,報道了澳大利亞物理學家保羅·戴維斯提出的時間機器的製造方法。
■2004年4月20日,美國宇航局將一顆歷時45年研發而成的「引力探測-B」科學衛星發射上天,它要以前所未有的精度,驗證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所預言的時空扭曲是否真的存在。
■人們不知道「引力探測-B」是會給愛因斯坦的理論再添一塊基石,還是將動搖並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對宇宙以及時空的認識;而保羅·戴維斯和無數的科幻迷們,同樣迫切地期待它的答復:時空之旅能否成行。

□當人們開始科學地觀測宇宙時,相信絕大部分人在太空四處遨遊的夢想也會隨之破滅,因為天文學家告訴我們:宇宙之大大到我們幾乎無法想像!

我們所處的銀河系,彷彿是一個涌動著激流的巨大無比的漩渦,無數恆星依靠引力在這里聚攏,在銀河系中像太陽一樣的恆星約有2000億個,而宇宙中的星系,以人類目前的觀測大概是500億到1000億個,這著實讓人類嘆為觀止。
專家江曉原介紹說,我們現在的航天能力,就好像在一個大都市裡,我們剛剛從某幢房子的門走出去,圍著這房子繞了一圈。對整個城市來說這樣的圈子實在是太小了。今後如果要遨遊宇宙,靠目前的航天手段,甚至我們今天能夠想像的航天手段都是不可能的,一定要靠時空旅行,這是事實。專家認為之所以要改變時空結構進行時空旅行,是因為如果按照傳統的加速思想,即使把現有的航天器提速到接近光速,遨遊宇宙也是不可能的。比如離銀河系最近的是仙女座星系,在晴朗的夜空中肉眼就可以看到它,仙女座星系也被稱為草帽銀河,它的樣子就像一頂漂亮的西班牙草帽。然而我們要到達那頂草帽,即使以光速前進也要走230萬年。
1997年,根據美國著名天文物理學家卡爾·薩根的科幻作品所改編的科幻電影《接觸未來》被搬上銀幕。
薩根希望講述一個人類與外星人接觸的故事,但對人類如何到達外星的方法,他也設想不出來。後來的書中就只好這樣處理,讓外星更先進的文明通過無線電傳授給地球人一種製造一台時間機器的方法,它可以在地球與天琴座α星之間建立便捷的通道。在電影中女主人公登上了一艘飛船,她的腳下是轉動的機械臂,彷彿是進入了一個巨型離心機的渦輪之中。在影片中人們看到女主人公乘坐時間機器,飛速進入到一條五彩斑斕的隧道中,最終她終於來到了天琴座α星。
天琴座α星就是中國人非常熟悉的織女星。
而從地球到織女星以光速也要走26年。江曉原介紹說,像電影里所描述的那種到天琴座去一個來回,在地球上呈現的時間只有1秒鍾,這就是利用了時空旅行的手段。

□100年前,愛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狹義相對論,根據狹義相對論可以作出一些驚人的推斷,例如:如果人能夠以接近光速旅行,那麼時間對於他來說就會停滯。

從古代古希臘甚至更早的時候,人們就對時間進行了很多種思考,但是真正從科學上把時間和空間聯系在一起,並提出一種時空理論,還是從1905年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開始。他首次提出一個概念,時間和空間這兩者不是彼此無關的。比如說隨著人們運動狀態的變化,時間和空間在不同的參考系裡會有些可能以前沒有想到的變化,這種理論實際上給人們改變觀念里的樸素的那種時間永遠不變、空間永遠不變的看法,提供了科學的支持。
年輕的愛因斯坦最喜歡觀察樹林中的光影,在狹義相對論中,它的核心是光速恆定,它認為不論光源以多快的速度移動,也不論觀察者以多快的速度向什麼方向移動,光速永遠不變。所有的運動,甚至時間本身都必須與之相對應,由此愛因斯坦首次提出時間是相對的。
1971年,物理學家理查德·基廷和喬伊·哈夫勒將4個極為精確的原子鍾放在一架普通航行的飛機上,當飛行之後,這些原子鍾與放在地面的原子鍾相比,發現的確慢了59納秒。它不僅證明狹義相對論完全正確,也說明人們通過坐飛機來長壽,理論上是可行的,所不同的是效果太微弱了。
但是在粒子加速器里,狹義相對論所預言的時間膨脹的效應就不那麼微弱了,在美國長達40公里的粒子加速器,當次原子粒子穿越這個巨形裝置的時候,他們可以被加速到光速的90%以上,在這樣的速度下,時間的變化明顯出現了。正如狹義相對論計算所得出的,疾馳的粒子質量增加了,而在正常情況下壽命很短的粒子,存在時間大大增長。這證明對這些粒子來說,時間變慢了。

□對於時空旅行來說,廣義相對論出現後產生的最重要影響就是提供了允許回到過去的蟲洞理論。按照霍金對蟲洞的描述,它是溝通宇宙之間的細長的時空管道。

1915年,愛因斯坦更為深奧的廣義相對論問世,廣義相對論把引力、空間、時間這幾者聯系起來,預言引力會使時空發生彎曲,就像保齡球壓在一張條格床單上,星體的質量會使周圍的時空發生翹曲。
1919年,人們通過觀察日食發生時星光的變化,發現太陽的引力的確會使星體的光線發生彎曲。
對於時空旅行來說,廣義相對論出現後產生的最重要影響就是提供了允許回到過去的蟲洞理論。按照《時間簡史》中霍金對蟲洞的描述,它是溝通宇宙之間的細長的時空管道。雖然蟲洞被形象地描畫出來,但它其實只是一個數學模型。關於它的各種設想都可以被視為是對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的不同的解答。1935年,愛因斯坦和羅森在論文中根據場方程推出的通道,被稱為愛因斯坦-羅森橋。在論文里這座橋是無法通過的,當宇宙飛船想通過橋的時候,橋就會斷裂。但1949年,奧地利數學家戈德爾通過計算發現,其實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橋不會斷裂,廣義相對論是允許人們可以回到過去的,這也令愛因斯坦非常吃驚。
江曉原介紹說,既然時空在理論上已經被證明是可能的,那麼人們就會沿著理論的思路繼續探討,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是:如果我們能夠進行時空旅行,我們能夠回到過去的話,那麼我們就可能破壞因果律。物理學家最早設想的例子就是所謂祖母悖論,說你如果回到過去,遇見了你的祖母,你不慎害死了她,這樣你就無法出生了,不能出生當然就不會有你,既然你根本不存在,你怎麼可能去害死你祖母呢?這樣就構成一個悖論。

□平行宇宙根據霍金的解釋就是時間旅行者回到過去改變歷史後,時間線便出現了分叉,而分叉出來的時間線展開的是另一段歷史,祖母在另外的歷史中依然存在。

江曉原介紹說,平行宇宙理論最初是為了解決回到過去干預歷史導致對因果率的破壞而提出來的。但是現在人們也可以從某些物理學上找到一些微弱的支持。
量子理論是現代物理學家用來研究微觀原子世界的一套想法,它的核心觀念是大自然在微觀層次上是不連續的,這和牛頓經典力學的理論截然相反。1994年3月,牛津大學的大衛·多伊奇在《科學美國人》雜志發表了論文《時間旅行的量子物理》,對時間旅行的物理上的可能性進行了闡述,他認為這種可能性是以量子力學的「多世界」理論為基礎的。在亞原子的世界裡,量子的不確定性佔主導地位,一個電子撞擊一個質子既可能轉向左邊也可能轉向右邊,而這種不確定性很可能造成了宇宙的多重性,根據「多世界」理論的解釋,宇宙從一開始起就有無窮多個平行的世界。
似乎有了平行宇宙的概念,時空旅行改變歷史的問題由此可以得到協調和解決,因此現在可以看到,在越來越多的描寫穿越時空的電影中,頻頻使用平行宇宙的觀點來修補出現的邏輯矛盾。而有了平行宇宙的概念,時間機器更可以大膽前進了。
江曉原認為,蟲洞是現在大家能夠想像到的進行時空旅行的最便捷的手段,理論上宇宙中可能存在某些蟲洞,但是我們現在沒有找到發現它的途徑,事實上沒有任何途徑發現過,只是在理論上說宇宙中是存在某些蟲洞的。如果我們適當地利用蟲洞,我們就有可能進行宇宙時空旅行。我們就有可能在一些不同的平行宇宙之間穿越。另外一條途徑是設想用人工來製造一個蟲洞,物理學家也已經對這個問題做過設想。這些設想已經模糊了科學和幻想的邊界,實際上它就是科學幻想和物理學的純理論探討的一個混合物,這種建造一個人為的蟲洞在物理學家的理論中是純粹的想像,目前沒有技術手段能夠達到。
時間旅行也許在下一代可以實現,也許永遠只是個夢想。
威爾斯則在《時間機器》的結尾這樣寫到:人們除了驚嘆別無選擇。

2. 怎樣才能穿越時間(時光)

直到今天,人們仍然堅持這樣的觀點:時間的性質是一維的長度,時間的單位應該用「小時」或「秒」來表示,事實真是如此嗎?在這里我先大膽地提出幾點疑問:如果時間真是一維的長度,它為什麼不能用標准尺來衡量卻要用標准鍾才能計算?既然時間是長度,它為什麼不能用長度單位米來表示而非要用「小時」和「秒」來表示?「小時」和「秒」也是長度單位嗎?如果是長度單位它們與米是什麼關系?兩者能換算嗎?反之,如果不是長度單位干嗎要用它們來表示時間長度?相信這些問題是沒有人提出過的,也是極難回答的,至少不能說它們是幼稚的問題,回答不上來的問題一定不是幼稚的。

可以肯定地說,我們今天使用的時間概念是含混不清的,其中存在著許多明顯的矛盾,應該說這完全是我們理論自身的矛盾,與時間本身無關。

有史以來,由於人們對於時間概念的錯誤理解,必然導致今天一切有關的物理學理論都不能算做正確的科學理論,雖然現有的這些物理學理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宇宙的局部,似乎解釋的也很正確,但終歸不可能建立起一個完整的、大統一的宇宙科學理論,糾其原因就在於我們並不真正了解「時間」。

事實上宇宙是極其簡單的,因此解釋宇宙的科學理論也必然是極其簡單的而不是相反,它大大地超乎了我們所有人的想像。如果你把宇宙想像的越復雜、越神秘,你就越無法把握宇宙;假如你把宇宙想像的很簡單,你就會驚奇的發現,宇宙原來是透明的,除了量和量的分布以外什麼也沒有,那時你會瞠目結舌。

破解宇宙之迷的前提在於破解時間之迷,破解時間之迷的前提在於破除傳統的「時間觀念」,它既是一層窗戶紙,也是一道銅牆鐵壁,如果你具備了超越愛因斯坦的想像力,這層窗戶紙將一捅即破,你相信嗎?現在就讓我們來破解時間之迷。

在真實的宇宙中,時間的形象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是「一維的長度」,而應該是「三維的體積」。時間的單位既不能用「秒」來表示也不能用「米」來表示,而應該用「立方米」表示。人們通常所說的「小時」和「秒」以及「天」和「年」並不代表時間單位而只代表「角度」單位。在真實的宇宙中,時間的真正形象並不是角度,而是存在於角度中的「角體積」。現在我們就來專門討論這個問題,首先從時鍾談起:

我們知道,不同時鍾上的表盤面積大小各不相同,但所有時鍾表盤面積中存在的角度卻完全相等,都是三百六十度。當時針在盤面上轉動了一周時,我們說時針走過了十二小時的時間,同時也可以說時針轉動了三百六十度角,這說明表盤上的十二小時單位正好等於三百六十度角,而表盤上的一小時單位也正好等於三十度角。由此看來,小時的概念並非長度單位,而實際上代表著角度單位,小時和角度兩者之間是可以換算的。換句話說,所謂一小時實際上就是表盤上三十度角的代名詞;反之,表盤上三十度角也正好相當於一小時。

一定有人會問:既然你說「小時」不是時間單位而只能做為角度單位,那麼我們通常所說的一小時時間又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仍以時鍾為例進行說明。

在表盤上,如果時針轉動了三十度角我們就會說時針走過了一小時時間,這就好比表盤上的一條半徑掃過了三十度夾角中的角面積;如果時針轉動了三百六十度角,就等於這條半徑掃過了表盤周角中的圓面積。我們說:無論是三十度夾角中的角面積還是三百六十度周角中的圓面積就是體現在「時鍾」里的時間,換句話說:在「時鍾」里,時間的形象直觀地體現為面積單位,所謂「一小時時間」就是表盤上三十度夾角中的角面積,「十二小時時間」就是表盤上周角中的圓面積。

現在我們知道了,在「時鍾」里小時的概念原來是指角度單位,而所謂的時間不過是體現在角度中的面積,因此,我們再也不應該說:時間有多長?而只能問:時間有多大?時間的單位既不能用秒來表示,也不應該用米表示,最多隻能用平方米表示。

說到這里你感覺吃驚嗎?請不要急於反駁我。一切時鍾上的表盤面積和刻度都是不動的,它代表著靜止的時間,一切時鍾上的表針都是運動的,它們代表著運動的物體,這說明物體只能在靜止的時間中走動。當某個時鍾上的表針停止轉動時,我們不能說時鍾里的「時間」停止了,因為代表時間面積的表盤和刻度本來就是不動的,我們只能說運動的表針在時間中停止了。這個意思是說——時間本身是從來不動的,時間是靜止的。

在「時鍾」里,時針就象運動的物體,只能在時間面積中通過,時間是物體運動掃過的面積而不是走過的距離長度,在所有的表盤上都不能體現出時間線段的長短,而只能體現出時間面積的大小。一定有人不同意這種看法,認為如果把表盤上的時針看成是由無數個質點組成的半徑,這樣每一個質點掠過的弧線就是一條時間線段,它就可以用長度單位米來表示,時間還會體現為長度。我們承認,所有面積最終都是由線段疊加而成的,但是任何線段即使再細也會具有一定的寬度,從本質上講仍然可以被看成是一個面積單位。同理,在表盤上移動的質點即使再小也應該被視為一段半徑,它在轉動中所留下的痕跡必然是由長度和寬度構成的面積,所以我們說:在表盤上時間的形象只能體現為面積,而不是長度。單一的長度單位不能唯一地確定面積的大小。

通過以上的分析肯定會給人一種錯覺,似乎時間真的就是面積單位,其實這種理解也是不對的。事實上,我們在前面所說的「時間」不過都是時鍾里的時間而非真正意義上的時間。真正意義上的時間既不是長度單位,也不是面積單位,而只能是體積單位。

我們知道,所有時鍾最早都是根據地球的自轉原理而設定的,地球才是真正的標准鍾。一切時鍾都應該被看成是地球鍾的投影,時間在這個投影平面上只能表現出面積的特徵,而在地球鍾里,時間的真正形象必然體現為體積。

地球自轉一周同樣等於走過三百六十度角,但地球轉動一周並不等於走過了十二小時單位,而是被規定為二十四小時單位,這樣地球鍾上的一小時單位就應該等於球體中的十五度夾角。這就是說:在地球鍾里,一小時就是十五度夾角的代名詞。與時鍾不同,地球鍾上的一小時單位里的「時間」並不是兩條半徑夾角之間的角面積,而是垂直於地軸上的兩扇半圓面積夾角之間的角體積,這就象我們把一個西瓜均勻地切割成二十四塊,每一塊西瓜的形狀就類似於一小時單位中角體積的形狀。如果把二十四塊角體積看成是一個整體,它就是地球鍾周角中存在的球體積,這個球體積就是地球鍾自轉運動所佔據的時間體積,它的大小可根據地球半徑長度和球體積公式求出。地球自轉運動所佔據的時間體積與地球質量所佔據的空間體積重合、相等。在這里「時間與空間」終於統一了,它們統一於三維體積。

在地球鍾里,時間的形象既不是質點掠過的弧線距離,也不是旋轉半徑掃過的面積,而是旋轉平面掃過的體積。時間的單位既不能用米來表示,也不能用平方米來表示,而只能用立方米來表示。

曾經有人形象地把時間比喻成時間管道或時間隧道,這簡直是天才的比喻,既然是隧道就必然要用體積來表示,不過任何時間管道都不可能是直管,而是一個封閉的曲管。這是由於一切物體的運動都是在一定的范圍內旋轉,就象時針和地球鍾那樣在角度中進行一樣,無論是一個原子、太陽系還是整個宇宙。

在太陽系中,地球的公轉軌道就是一個典型的時間管道,當然,這個時間管道的樣子是在我們的思維中想像出來的,它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圈所掃過的體積,該體積的大小等於地球的最大切面與管道的平均周長的乘積。在太陽系中,所有行星都在自己的時間管道中圍繞太陽中心旋轉,由於不同行星的管道的截面積大小和平均周長各不相同,因此,我們說每個行星運動所實際占據的時間體積大小不同,並且它們都不處在同一個時間體積中。所有行星公轉一周都叫做走過了一年的時間或三百六十度,這說明一年的單位實際上代表太陽系中的三百六十度角,在地球年中存在的時間管道體積與木星年中的時間管道體積肯定是不同的,應該說木星旋轉運動所佔據的「年角度」中的時間體積明顯地比地球運動所佔據的「年角度」中的時間體積要大,這好比說木星質量占據的空間體積要比地球質量所佔據的空間體積要大一樣,並且它們同樣也不處在同一個空間體積中。

在地球鍾上,一切物體都可以被看成是在自己的時間管道中象時針一樣圍繞著地軸旋轉,任何單個物體或質點的時間管道截面與管道周長的乘積就是該物體旋轉運動所佔據的時間體積。地球上所有物體或質點的時間管道體積累計的總和構成了地球整體自轉運動所佔據的總時間體積,這個時間體積的形狀也是一個典型的以地軸為中心的時間管道。地球是一個球體的時鍾,也是普通時鍾的原型。地球上每一個單個物體的運動都不處在同一個時間管道體積中,或者說不具有同時性,但它們又都同處在一個更大的時間管道體積中,這就是地球的總時間管道體積,它的大小與地球質量所佔據的空間體積大小相等、重合。

就宇宙整體而言,它是一個最大的標准鍾,在宇宙鍾里存在著各種不同層次、大小不等的時鍾,包括銀河系鍾、太陽系鍾,地球鍾和原子鍾、光子鍾等。宇宙中一切物體的運動就象永不停止的表針一樣確定著自已在時間體積中的位置和坐標,我們今天所感覺到的所謂時間的快慢,實際上並不是時間本身的快慢而是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快慢,它與地球的動量和速度直接有關。要想知道最後的答案,我們必須按順序討論。

宇宙中一切物體的運動都是在「時間體積中」進行的而非隨時間運動;一般說運動的總是物體,而不動的總是時間,運動與時間不可分。時間的本質是三維的體積,時間量的單位用立方米表示。

宇宙中時間完整地隱藏在空間中,與空間體積重合、相等,因此我們很難發現它的存在,誤以為時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並且是無法把握的。宇宙中時間與空間是對稱統一的,兩者重疊在一起形成了三維時空。三維時空觀比所謂的四維時空觀更簡單、更易懂,並且能夠直觀地描述,因此更具有合理性。

宇宙中時間是靜止的而非均勻的流逝,一切物體都是在時間中而非在空間中持續地運動。一切物體運動相對不動的時間而言都是絕對的,時間沒有長短只有大小,時間沒有快慢之說,因此時間也就無始無終。

宇宙中不存在直線勻速運動,一切物體都在自己的時間管道中循環,這使得時間的特徵同空間一樣不可避免地表現為彎曲的圓形結構。宇宙是一個旋轉的球體,類似於原子、地球和太陽系。

必須強調指出:只有承認了時間的三維性質,才有可能最終解釋宇宙,否則我們只能永遠在舊理論中徘徊。

在基本上了解了時間的三維性質之後,還要繼續討論另外兩個相關概念,這就是動量和速度。在宇宙中,任何單個物體運動所佔據的時間體積必然直接與該物體的動量和速度有關,它們共同構成了一組相關的變數。在動量、時間體積和速度三者之間存在著確定的比例關系,其中任何一個變數的量值都是由另外兩個變數共同決定的,它們密不可分、相互說明、缺一不可。除了動量、時間體積和速度之外,宇宙中還包含著另外一組變數,這就是質量、空間體積和密度,它們三者之間同樣存在著確定的比例關系,其中任何一個變數的量值都是由另外兩個變數共同決定的,它們密不可分、相互說明、缺一不可。宇宙中的這兩組變數是對稱統一的,可以對照解釋和相互說明。

必須指出:由於人們過去並不真正了解時間,因此對於「動量」和「速度」概念的理解必然也是含混不清的,以至於在對「動量」和「速度」概念的定義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錯誤和矛盾,在此必須予以糾正。現在我們首先討論動量。

在教科書中,動量被定義為質點的質量與速度的乘積,動量的單位用千克?米/秒錶示,毫無疑問,這是不對的。我們說如果動量等於質量與速度的乘積,那麼在動量中就必然應該包含著質量並且一定大於質量,這就是說動量應該被看成是由兩部分量組成的,這里有一個問題,如果其中一部分量肯定叫質量,那麼另一部分量應該叫什麼呢?假設這部分量也叫質量,就等於說動量全部是由質量所組成,兩者不存在區別,這是不應該的。假設另一部分量叫動量,就等於說動量中既包含質量同時也包含一部分動量,這顯然是矛盾的。也許有人說另一部分量叫速度,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能反過來也把速度叫質量或叫動量呢?還有,如果動量中必然包含質量的話,在質點失去速度的情況下,質點的質量是否仍然屬於動量的一部分?這時我們為什麼總認為動量在靜止的質點中完全消失了?如果我們不能合理的回答這些疑問,還能肯定地認為動量是質量與速度的乘積嗎?況且把動量的單位用千克?米/秒錶示也是非常牽強的,因為它明顯地是做為一個比值出現的,比值不能夠代表一個確定量的單位。比如說質量單位是千克,那麼與之相對應的動量單位也應是千克而不是別的。可以肯定地說:現有的動量概念是錯誤的,是不能成立的,它必須要與質量單位相統一。請不要急於反駁我,這決不是聳人聽聞,我們沒想到的事情還多著呢。

一個相對地面保持靜止狀態的鐵球,有人說它的速度為零,因此不具有任何動量;還是這個鐵球,有人看見它正在與地面一起圍繞著地軸轉動,因此說它具有很大的動量。兩種不同的解釋必然得出兩種不同的計算結果,請問:鐵球到底有沒有動量?不用說,回答當然是肯定的。

長期以來,人們始終堅定地認為:運動永遠是相對的,在失去或並存著兩個不同參照系的情況下不能斷定物體動與不動,從而也就無法確定物體有無動量。在這種錯誤的思維方式影響下人們必然以為所有物體中都不可能存在著絕對的動量,甚至認為物體中的動量是可有可無、時有時無的。這樣一來,人們根據相對運動計算出來的動量自然也是相對的動量,應該說這種認識是非常錯誤的。

可以肯定地說,在真實的宇宙中確實存在著一個絕對靜止的參照系,這就是我們反復強調的時間體積,時間和空間是宇宙中唯一不動的東西,(這個問題以後還要進一步說明,時間和空間只做膨脹和收縮運動,只有大小的變化,它們都是有限的。)一切物體只要存在於時間中就必然是絕對運動的,並且具有絕對的動量。宇宙中動量與質量相同,都是物體中固有的量,而且是絕對存在的量,兩者是相對獨立的。動量只表示物體運動大小的量,是純粹運動中的量,也叫做占據時間的量。動量的大小隻與物體運動所佔時間體積的大小和速度的大小有關,而與質量無關。這就象物體質量的大小隻與所佔空間體積的大小和密度的大小有關,而與動量無關一樣。物體中動量與質量等價、平權、重疊;時間體積與空間體積等價、平權、重疊;速度與密度等價、平權、重疊。

在地球上,一切物體都隨地面一起圍繞地軸轉動,在不受到其它物體動量的作用下始終保持原有的動量不變。一個在地面上靜止的鐵球永遠不會自己滾動,除非有其它物體的動量傳遞給它,迫使其改變原有的速度而在地面上滾動,然而這時鐵球所具有的動量已經不是它應有的真實動量,而是附加了其它物體的動量,一旦所施加的額外動量消失後,鐵球就會自發地逐漸恢復到原有的速度和動量狀態上來,最終停止在地面上與地球一起轉動。

現在我們知道了,任何物體在不受到其它因素的影響下總保持原有的動量不變,這就是說物體的動量是固有的而並非質量與速度的乘積,那麼物體中原有的動量大小又是如何確定的呢?確切地說:物體的動量是所佔時間體積與速度的乘積,這就相當於物體的質量是所佔空間體積與密度的乘積一樣。如果我們要想確定某個物體的動量大小必須首先確定物體所佔的時間體積大小和速度的大小;這等於說:如果我們要想確定某個物體的質量大小必須首先確定物體所佔的空間體積大小和密度的大小一樣。然而遺憾的是,現有的教科書中的速度概念本身也是錯誤的,必須先行予以糾正。

教科書中的速度概念被定義為質點的位移與所歷時間的比值,速度單位用米/秒錶示,這是什麼意思呢?按照書上的說法,位移是質點運動所走過的距離,用長度單位米表示。很顯然,這種說法至少是不嚴謹的,我們已經知道,任何質點的運動過程必然要掃過一個管道體積,這就是質點動量存在於其中的時間體積,如果我們僅僅把運動看成是質點走過的距離而不是掃過的體積,就會使動量與時間體積相脫離,這就好比說物體在空間中運動、時間在鍾表裡進行一樣。我們知道,在現有的速度概念中的時間單位用「秒」表示已經是錯誤的觀點了,因為「秒」已被證明只能代表角度的單位,這樣一來長度單位米與角度單位秒兩者之間不可比,我們總不能說十五度角中究竟存在多少米。即使我們把角度單位「秒」看成是角度中存在的面積或體積,這個速度概念的比值也是不能成立的,因為米與平方米或立方米之間也不可比,我們總不能說一定的面積或體積中究竟存在多少米?還有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在現有的速度概念中居然沒有體現出動量的概念,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相比之下,在現有的密度概念中明確地體現出了質量的概念。總之,我們今天使用的速度概念表達的內容是含混不清的,根據這樣的概念不能反映出速度的真正含義。糾其原因仍在於我們根本不懂得什麼是「時間」。

現在就讓我們來修改這個含混的概念,在速度單位米/秒中,時間單位不能用秒錶示,而應該用立方米表示。長度單位米在速度中是多餘的概念,應該改為動量。由於原來使用的動量單位——千克?米/秒是錯誤的,因此必須更換。為了使動量單位與質量單位相統一,我們把動量單位表述為:千克(動量),這樣修改後的速度概念應表述為質點的動量與時間體積的比值,速度單位用千克(動量)/米3(時間)表示。新的速度單位與原有的密度單位是非常對稱的:千克(動量)/米3(時間)千克(質量)/米3(空間)我們把修改後的動量、時間體積和速度稱之為新概念,它們與物理學中的另外一組變數——質量、空間體積和密度之間存在著數學形式上的對稱性和統一性,稍加比較之後就會發現其中存在的合理因素。總之,新概念的出現不僅僅是對舊概念本身在內容和美學效果上的改變,從更大的意義上講,它預示著一場新的物理學革命將在所難免。

3. 怎樣才能穿越時空

物理學就好了、
但是
我事先告訴你、就算可以穿越時空,人也只能去將來
而無法回到過去、
給你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比如,你已經製造出來了一個時空隧道
可以回到過去。
那麼
我請你想這樣一個稍微瘋狂的問題。
你回到過去
對1分鍾前的自己開槍。會是什麼結果?
很顯然,這是一個悖論。這個假設違背了自然規律,所以不可能成立。也就是說回到過去是不可能的。
那麼另外
去將來我認為是非常可能的。
首先,你要清楚,物理學裡面有一條規則,那就是
光速是自然界中最快的速度。是無法超越的。
那麼
我再給你一個假設。
有一個環球的列車,他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在行駛。
而你就在列車上,那麼
咱們初中時候就知道,這時候的人會具備和列車相同的速度、
好的,接下來就是重點了,
如果你在列車上快速向前跑會怎麼樣?
你的速度加上列車的速度
當然,你不可能超越光速,所以,自然界為了阻止你
就會降低你的速度。也就是說。你的速度會慢下來。
好了
我想我說道這里已經很明白了。
只要你在列車上呆著,時間就會比外界慢很多,因此,當列車以光速行駛100年,而對於列車上的你來說,僅僅大約過了一個月而已,因為你的速度被放慢了、
好了辛苦打了這么多,希望能解決你的問題!

4. 如何穿越時空

當人的速度達到光速,就可以讓時間停住,當人的速度超過光速,人就可以穿越到未來。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3.14-1955.4.18)猶太裔物理學家。他於1879年出生於德國烏爾姆市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父母均為猶太人),1900年畢業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入瑞士國籍。1905年,獲蘇黎世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愛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設,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因此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同年,創立狹義相對論。1915年創立廣義相對論。
穿越時空在理論上是可行的,人類可以打開回到過去的大門和通向未來的捷徑。為了實現時光旅行,霍金首先建議人們接納時間作為第四維的觀念。他舉了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當人們駕駛汽車時,向前直行和向後倒車是第一維,向左或向右轉彎是第二維,在山路上爬坡和下坡是第三維,那麼時間就是第四維。對於物理學家來說,時光隧道也許就是蟲洞。霍金說,蟲洞就在我們周圍,只是小到肉眼無法看見。宇宙萬物都會出現小孔或裂縫,這種基本規律同樣適用於時間。時間也有細微的裂縫和空隙,比分子、原子還要小的空隙被稱作「量子泡沫」,而蟲洞就存在於「量子泡沫」中。

5. 怎樣穿越時空

科學的角度來說在愛因斯坦在他的相對論中說:時間是相對的,當我們以接近或超過光速的運動的時候,時間會很慢或靜止,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以接近光速旅行,那麼時間對他來說就會停滯,這太令人振奮了,當人乘坐接近光速的飛船去旅行,在旅行的過程中時間就會變慢,因此,當他再回到地球的時候就可能已經過了一個世紀。對他來說,只要花很少的時間就能進入未來世界。

超自然的現象角度來說,啟動某種特定的象徵事物,你就會穿越時空了,或者說你的力量足以與神抗拒時就證明你的力量還需要磨練,當自身擁有神的力量時,你就可以超越時空了。

其實簡單來說,就像鏡子一樣,存在於同等世界的東西,並不存在與實體的世界。當你弄懂這句話時,你也差不多弄懂什麼叫穿越時空的道理了,也不回去再想弄懂它了,已經夠了。

6. 如何穿越時間

理論上可以,但是目前不行。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撰文探討利用「蟲洞」穿越時空可能性,對此,中國多位天文界、物理界專家6日向記者表達了迥異觀點:有學者認為假說具備一定科學依據,有學者認為不確定,另一些專家則表示猜想前提就是錯的,穿越時空根本不可能。

霍金在文中提及諸多科學界熱點問題,比如「時間旅行」是否可行、人類能否打開通往過去和未來的「大門」、人類能否利用自然法則成為時間的主導者等等。他認為有這么一種可能性:時間旅行實質是穿越四維空間,管道是「蟲洞」,最佳「交通工具」是黑洞,旅行關鍵是光速。

7. 如何穿越時空

樓主是為了寫小說嗎,那方法有很多種啊,被人砍,被車撞……各種各樣的都有,甚至我還看過有人掛了,被黑白無常帶到閻王面前,結果閻王的弟弟(某異世的閻王.)跑來說自己手下抓人抓錯了,不但抓錯,還打散了那人的靈魂...然後把主角要了過去,於是主角穿越了……

如果樓主問的是現實的話,愛因斯坦老爺爺的理論告訴我們,超越光速可以讓時間倒退。但目前人類還沒能力……

如果你本人想體驗下的話,那我建議你去睡覺,做夢的話什麼都有可能發生……

8. 怎樣才能穿越時空呢

建議去仔細看看這本書,順帶學一學相對論和量子論,這樣更有利於理解。霍金認為即使真的超過光速,也不可能真正穿越時空,時間倒流只是一個假象,超光速事件將引起時間和空間一系列量子力學上的反應,最終使得穿越時空無法實現。
是不大可能的啊

9. 如何穿越時間和空間

作為生物體存在時,人的感知和觀測都受到了極大限制。

時空穿越需要機緣和條件,真實的一切都在發生(歷史與未來從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總是在變,而且是同時在變,只有人類意識的相互傳遞與認同將他們提取了下來成為次級里的相續事件),事件存在於無窮宇宙的無窮時域里,時間線的說法是不對的,因為意識的干預,將事件從以太浮動和不可觀測的狀態定格成了既定事實(類似於目前的量子糾纏和干預,一切事實都是在人類意識干預後瞬間坍塌成了既定態)
所以時間不是線性結構,空間也不是矩陣結構,它們只是其中極小的一面,無法解釋更龐大更浩瀚的宇宙意識和物理層事件。
當然,目前的可觀測領域內,物理的本質已經被解構到了振動層面,一切都是組合,而組合來源於振動。
這個與時空穿梭有什麼關系呢?
因為我們每天都在時空里行走並干預著小范圍內的因果律,時間和空間都是三維存在的物理感官,表相是一種記錄方式,本質屬性為空,但因果不是空,從極微觀層面,我們的意識振動決定了我們的行為,雖然大多數是在無意識狀態下靠習慣與本能去完成的,但從更宏觀的層面來講,每個人也是振動的隨機體,當人類的行為頻率和思想頻率達到一致,爆發出的能量足以改變客觀現實和歷史,這就是為什麼各個宗教都想統一思想和行為。
窮則獨善其身:專注於個體的靈性提升。達則兼濟天下:專注於優化社會個提升更多的人。
當你開悟到一定程度,一切都是客觀體驗,宇宙萬象、過去未來自會瞭然
根本用不著用物理手段去穿越。
永遠記住,物理宇宙只是表達方式,可生可滅,但精神是永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