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自動清洗 » 古代是怎樣計量時間的
擴展閱讀
車機怎樣關閉自動啟動 2024-09-23 12:44:04

古代是怎樣計量時間的

發布時間: 2024-02-01 15:58:47

『壹』 古人是如何計算時間的

1.「漏刻」計時

漏是指計時用的漏壺,刻是指劃分一天的時間單位,它通過漏壺的浮箭來計量一晝夜的時刻。最初,人們發現陶器中的水會從裂縫中一滴一滴地漏出來,於是專門製造出一種留有小孔的漏壺,把水注入漏壺內,水便從壺孔中流出來。

另外再用一個容器收集漏下來的水,在這個容器內有一根刻有標記的箭桿,相當於現代鍾表上顯示時刻的鍾面,用一個竹片或木塊托著箭桿浮在水面上,容器蓋的中心開一個小孔,箭桿從蓋孔中穿出,這個容器叫做"箭壺"。

隨著箭壺內收集的水逐漸增多,木塊托著箭桿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從蓋孔處看箭桿上的標記,就能知道具體的時刻。漏刻的計時方法可分為兩類:泄水型和受水型。漏刻是一種獨立的計時系統,只藉助水的運動。

後來古人發現漏壺內的水多時,流水較快,水少時流水就慢,顯然會影響計量時間的精度。於是在漏壺上再加一隻漏壺,水從下面漏壺流出去的同時,上面漏壺的水即源源不斷地補充給下面的漏壺,使下面漏壺內的水均勻地流人箭壺,從而取得比較精確的時刻。

2.動物報時

「雞鳴」是最古老的晚上確定時間的方法,在農村一直沿用至今。它是根據土「公雞打鳴」(而不是雜交雞和養殖場的雞)的晚上打鳴規律性而確定晚上時間的。

一般有「雞叫三遍」之說,雞正半夜是不叫的,過了半夜多一點雞叫表示子時三更,第二遍寅時四更,第三遍則天要明了——辰時五更。「夜有五更」就是這樣來的。

3.星象定時

這種方法比用動物報時的方法更加古老,它是根據月亮和星星的晚上位置變化來確定晚上時間階段的。根據月亮有「初一升初二長,初三初四見月亮」「二十八九月亮一扭」開始計算時間,一般由「十五月中天」,「二十二三,月亮落在正南」等計算夜間時間。

另外,根據北斗星在每個季節的晚上轉動位置則更是古代晚上報時和研究四季的重要方法。北斗星在春分和秋分、冬至和夏至的黃昏6點和早6點位置和晚上12點的位置——卯時、申時和子時是十分准確的,北斗七星正好在正東西和正南北方位。

夜行的人們經常根據季節看北斗七星的位置判斷夜間的時辰應該是什麼時間,所以古人有「斗轉星移」一整套夜觀天象之術。

4.銅制圭表

漢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時,又採用以圭表測量太陽射影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太陽方位計時」法。圭表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桿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

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所以才有「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俗語。圭表所測得的每一太陽方位,漸漸有了一個固定的名稱,這就是時辰的來歷。

隋唐,「太陽方位計時」正式演變為「十二時辰計時」。「百刻制」與「十二時辰計時」並用,使得我國古代的計時制趨於完善。明末清初,西方機械鍾表傳入中國,在採用十二時辰的同時,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計時法。

由於百刻制不能與十二個時辰整除,不好計算,又先後改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規定一晝夜為96刻,每個時辰八刻,又區分為上四刻和下四刻。

5.打更

更:漢代皇宮中值班人員分五個班次,按時更換,叫「五更」,

由此便把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為一個時辰。戌時為一更,亥時為二更,子時為三更,丑時為四更,寅時為五更。由此可見,所謂「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

『貳』 古代時期古人是如何計時的

人類計量時間遵循的基本原理是承認時間是物質存在的形式,又以有規律勻速的周而復始的運動形式作為計量標准。中國古代實用的計時儀器包括圭表、日晷和滴漏。

圭表出現略早,約西周時期,日晷和滴漏在漢代就開始常用。圭表和日晷都是藉助太陽計時。表是一根直立的柱子,圭是與表垂直的座。為在陝西留下的周公測景台就是一個巨大的圭表。日晷的計時精度可精確到刻。

後來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慢慢對於時間有了更細致的了解,也制定了更為精確的時間概念。如用十二地支的方式來計時,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就相當於現代的兩個小時)。晚上用打更的方式來通報時間:一晚上共有五更,一更的時間長度也是一個時辰也就是兩個小時。

『叄』 古代人怎麼測時間

古時候,人們通過不同的時間測量工具來測量時間的。具體如下:

1、日晷

1276年,元代著名科學家郭守敬創制了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復雜的凸輪機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鍾、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器。因其造型似宮燈,又放置於皇宮的大明殿,所以稱為大明殿燈漏。

除此之外,還有油燈鍾、蠟燭鍾等計時工具。17世紀後,西方更為精密的鍾表傳入,人們逐漸放棄了原有的計時工具。在計時方法上,古人採用百刻制的方式,即將一晝夜均分為一百刻,一刻約等於14.4分。

隋唐時期發明了十二時辰計時。西方鍾表傳入中國後,為適應24小時計時的方法,百刻制改為96刻制;一個時辰兩個小時,一個小時四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