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自動清洗 » 民間青花盤沙底怎樣清洗
擴展閱讀
怎樣加快大漆凝固時間 2025-01-11 12:29:35
孩子矯正牙齒多少錢 2025-01-11 12:14:51
怎樣上傳文檔最好 2025-01-11 11:51:43

民間青花盤沙底怎樣清洗

發布時間: 2024-09-07 23:55:28

① 淺析漳州窯彩瓷

近年來,國內外陶瓷學界對福建省漳州窯明清時期生產的外銷貿易瓷進行了研究探討,使一些外銷瓷的問題初步得到了解決,漳州窯明清時期生產的彩瓷也不斷在國外被發現,引起海內外重視。本文僅就漳州市博物館收藏、徵集、採集到的部分五彩盤、素三彩香盒及彩瓷標本進行簡要介紹及分析。   

   五彩四開光獅球大盤  該器為圓唇,敞口,斜弧腹,矮圈足,沙足底。足內未施釉,卻有濺釉現象,無釉處呈火石紅。胎體厚重,胎質灰白,燒結度高,叩之聲音響亮。通體施白釉,釉面泛青,釉上繪紅綠彩紋飾,盤底繪雙獅戲球圖案,盤內壁繪四開光花鳥圖案,開光外為錦地紋,盤外壁繪四開光折枝花圖案。整個器形彩繪圖案疏密成趣,圓滿完整,與泛青釉底色彩相呼應。釉上彩繪有部分損落現象,說明釉上彩的第二次燒結溫度不足。口徑34厘米,足徑15.2厘米,高6.4厘米,見上圖。

五彩「乾坤氣象」四開光大盤  該器為圓唇,敞口,斜弧腹,矮圈足,沙足底。足內未施釉,有濺釉現象,無釉處呈火石紅。胎體厚重,胎質灰白,燒結度好,器物稍變形。通體施白釉,釉色略泛灰。盤內底繪5圈同心圓,外一圈外側繪花瓣紋,盤內壁繪4個心形開光,分別用黑色料勾勒「乾」、「坤」、「氣」、「象」4個字,字體似楷似隸不規范,開光之間有4個礬紅色印章紋。口徑33.6厘米,足徑17厘米,高6.8厘米。

   素三彩「福」字香盒蓋  圓形蓋面,斜弧腹,矮圈足。灰胎,胎質緻密。整個器物施綠釉地。盒蓋內壁無施釉。盒蓋上面有3個模印裝飾帶,中心是模印行草字體「福」字,施黃釉,隔著2個同心圓,外圍是錢紋,錢紋外又一同心圓,外圍是3道齒紋。盒座為子母口,口沿無施釉,內壁施白釉,釉面有褐黃銹斑,外壁有模印齒紋。通高3.8厘米,口徑6.9厘米圖三·左。

   素三彩「壽」字香盒蓋  圓形蓋面,灰胎,胎質緻密,器表施綠釉,器內施白釉,呈細小開片。盒蓋頂面中心模印繁體楷書「壽」字,施黃釉,「壽」字有鐵紅漆。隔著2個同心圓,外圍有模印6朵菱形花卉及齒紋裝飾。口徑6.8厘米,高1.8厘米圖三·右。

   素三彩折枝花香盒蓋  圓形蓋面,灰白胎,胎質緻密,器型外施綠釉,釉面瑩亮,器形內壁施白釉,蓋頂面中心模印折枝花,施黃釉,折枝花塗有鐵紅漆,隔著2個同心圓外的肩部上分8格,格內有模印花卉紋飾。高1.6厘米,口徑6.8厘米圖三·中。

    漳州窯是明末清初外銷瓷主要生產地,從以前的考古調查與發掘得知,燒制五彩瓷器的窯址有漳州平和南勝鎮的花仔樓窯址、五寨鄉的狗頭窯址、通坑內窯址,尤以田中央窯址發現的五彩瓷器標本最多圖四;燒制素三彩有平和南勝的田坑窯、花仔樓窯。從採集的標本及上述五彩大盤、素三彩香盒蓋分析,可以知道漳州窯的五彩瓷、素三彩與同一時期生產的青花瓷的燒制方法有著明顯區別。青花瓷為一次高溫燒制而成,彩瓷則經過二次燒制而成,即器物第一次高溫燒造後,在器表施上彩釉第二次入窯低溫燒制。五彩瓷器一般胎體都較厚重,胎骨呈灰白色或灰色,胎質較緻密,燒結度高。主要施白釉,大部分施滿釉,釉色略泛灰或泛青,圈足內一般未施釉,有的有不規則濺釉、沙足底現象。器型以碗、盤為常見,兼燒瓶、罐、盒等器;紋飾主要有花鳥、獅子戲球、飛禽、折枝花、印章紋;大盤盤壁多用四開光或八開光裝飾,開光內繪中心主題圖案。器物的紋飾繁而不亂,錯落有致。釉色多以紅色為主,綠色、藍色、黑色為輔。從調查採集的五彩瓷標本,可以看到彩釉有部分脫落現象,這是由於二次燒成溫度不夠,彩釉與底釉粘連滲透較差所致。

    漳州窯素三彩瓷與五彩同為二次低溫釉燒制而成,但兩者在色釉的運用上卻有所區別。一般認為素三彩瓷是明代正德時期創燒的新品種,其色釉主要為綠、黃、紫或褐色釉,不用紅色釉。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婚慶壽辰等喜慶大事用紅色,稱葷事;喪葬用白、藍、綠、黃、紫等顏色,稱素事或白事,素三彩瓷的稱呼即由此而來。漳州窯素三彩主要是以香盒為主,兼燒小壺、小罐、小瓶、小碟、小盤,瓷器表面的裝飾手法有模印各種動物、植物、花卉、「福」、「壽」等,還有刻劃、描繪的梅花、蓮花、牡丹、菊花、仙桃、水禽、花鳥、如意雲紋等圖案,盒蓋是裝飾的重點部位。1997年秋福建省博物館對平和田坑窯進行了考古發掘,出土大量模印及刻劃花素三彩瓷標本,這是目前國內罕見的一座明代燒造素三彩瓷的民間專業窯址。器形以香盒為主,還有碟、盤、碗、罐、缽、瓶、杯、盞及筆架、墨架等。漳州市博物館收藏的素三彩香盒與日本東京茶道資料館、MOA美術館發行的《交趾香盒》73至75頁的器型基本相似。特別是《交趾香盒》73頁圖66橘香盒,其模印的紋飾基本與漳州市博物館收藏的折枝花香盒的紋飾一樣;《交趾香盒》74頁圖67「壽」字香盒與漳州市博物館收藏的「壽」字香盒的紋飾也有很多相同之處。但釉色的運用有所不同。與從田坑窯採集的標本及福建省博物館對平和田坑窯發掘出土的器物比較,筆者認為,田坑窯的產品在藝術表現手法上顯得端莊細膩,模印表現的點、線、面都比較柔和,稜角不分明,刻劃線條流暢工巧,色彩高雅,裝飾手法豐富多樣。而漳州市博物館收藏的素三彩香盒卻顯得古樸雋秀,紋飾繁而不亂,主題紋飾所採用的「福」、「壽」,書體流暢有力,盡顯書法功底,折枝花圖案在周圍紋飾及綠釉的襯托下更為突出。這幾款器型顯得厚重,模印表現的紋飾稜角分明,浮雕效果強,但線條不太流暢,其氣質與田坑窯產品有所不似,可能是漳州市境內其他窯口的產品。田坑窯雖經過考古發掘,但由於窯址未發掘前已經被破壞嚴重,其中發現的標本與日本的傳世品相同的只佔很少一部分。在漳州地區還存在其它窯址燒制的素三彩瓷,與田坑窯相隔不遠的花仔樓窯址中發現的少量素三彩,就是很好的說明。因此,漳州地區有多少個素三彩窯址還有待進行更深入的調查研究。在《交趾香盒》的器物圖版中,看到很多素三彩香盒「塗有朱漆,乃為交趾,實為精美也」。漳州市博物館收藏的素三彩香盒也可看到塗有這種漆,在窯址調查和考古發掘中發現的標本則未看到這種現象,說明這些素三彩瓷在漳州出港外銷前,很多產品經再次藝術加工,使其達到更加完美的藝術效果,因而漳州窯素三彩瓷外銷到國外,便迅速在日本、東南亞等國上層社會流行並受到珍愛。

    由於漳州窯生產的青花、五彩、素三彩等產品大量外銷,五彩瓷器在國內發現較少,在日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等國都發現和收藏有不少傳世品。原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會長葉文程先生《在馬來西亞見到的一些漳州窯瓷器》一文中,提到馬來西亞私人收藏家收藏的紅綠彩四開光開裂塔章紋盤;新加坡林亦秋先生《漳州窯五彩大盤——裂塔紋飾的研究》一文提到的五彩大盤,其心形開光、印章紋與上述的五彩「乾坤氣象」開光大盤的心形開光印章紋類似。日本築町遺址及濱町遺址出土的遺物中也發現了漳州窯生產的五彩瓷。在漳州窯未發掘之前,日本學者把漳州窯生產的青花瓷稱為「吳須手」,把五彩瓷稱為「吳須赤繪」,並將其生產窯址定在廣東省東部至福建省南部;素三彩被稱為「交趾瓷」,被認為是越南的產品。近年來,經中外古陶瓷學者對漳州窯的不斷研究,特別是對平和的南勝、五寨窯的多次考古發掘,已揭示了長期以來海內外所謂「汕頭窯」、「克拉克瓷」、「交趾瓷」、「吳須手」、「吳須赤繪」的產地就在漳州平和等地。漳州市博物館收藏的五彩瓷器、素三彩香盒及大量標本,為研究漳州窯又提供了一批珍貴的實物資料,為找尋素三彩、五彩瓷的產地提供了新的線索。

② 你所在的城市有哪些民間故事

我是一個重慶人,生在重慶長在重慶。

重慶有一個很出名的地方:磁器口。

磁器口最早叫白岩場,因白岩寺而得名。明建文四年,建文帝朱允炆被其四叔朱棣篡位,從地道逃出皇宮削發為僧,亡命天涯。流落巴蜀時,曾在白岩山上的寶輪寺隱匿,長達四、五年之久。因真龍天子曾隱於此,後來世人將寶輪寺易名龍隱寺,所在白岩場也改稱龍隱鎮。龍隱寺由此而香火旺盛,成為川東名剎,龍隱鎮也隨之沾了光。

龍隱鎮改名為磁器口,源於瓷器。
要說瓷器,必說一個開碗廠的江氏家族。這個江氏家族,是古鎮瓷器業的開山鼻祖;也正是這個江氏家族,使沙坪窯器名聲大振,美譽四面八方。
江氏家族人的發跡,有一個傳說。
明末戰亂,四川境內生靈塗炭,從二郎關至龍隱鎮、井口一線也成了戰場之一。一時狼煙四起,鐵馬金戈,兩軍相殘,血流成河,昔日繁華的龍隱鎮被兵刃毀之殆盡。當時的天府之國四川,幾經戰火,人煙稀少,土地荒蕪,經濟蕭條。康熙初年,湖廣鎮四川,繼而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一帶的平民也舉家大遷移。福建汀洲的江家三兄弟就是在這次大遷移中進川的。
江家三兄弟拖著一大家子人走到龍隱鎮時,一家老小長途跋涉,已疲憊不堪,再也無力舉足北行了。於是,一家人在街市的屋檐下歇下來。這時,江氏一家飢寒交迫,舉目無親,且盤纏已盡。
然而,天無絕人之路。
江家三兄弟忽爾想起攜帶的家什中還有些上好的青花瓷碗可變賣,以解燃眉之急。
原來,江家祖傳一手制瓷的好手藝。聞名於世的福建德化窯白瓷、青花瓷傳統工藝,三兄弟可說是十分嫻熟。此次舉家遷移,家中之物,扔的扔,賣的賣,惟有一些帶彩釉的青花瓷碗捨不得扔掉。這些青花瓷碗,瓷質細膩白凈,工藝精美,乃上品,都是出自江家兄弟之手。三兄弟一路上再如何勞累辛苦,對這些青花碗,都十分的把細,生怕碰壞。此刻,要賣碗也是出於萬般無奈。
於是,三兄弟抱著碗插上稻草標沿街叫賣。
這時候的龍隱鎮,一片蕭條,街市破敗,一條石板街路,滿是一臉菜色、衣襟縷爛的移民。三兄弟抱著碗走了一條街,無人問津。時已過晌午,三兄弟餓得肚皮貼背,眼冒金星,渾身無力。
走到過街樓處,老大站下來,說: 「 兄弟,算了,跑了一條街連一個碗也沒賣出去,我們還是回去想想別的辦法。 」
老三也失掉信心,連忙點頭贊同。
惟有老二固執,說: 「 我們從福建到四川千山萬水都走過來了,啥苦都嘗盡了,我不相信在這里就把我們三個牛高馬大的兄弟餓倒了。 」
說罷,就近擇一街檐蹲下來,把碗擺一地,繼續叫賣。老大、老三知曉老二的倔脾氣,只好也跟著蹲下叫賣。
老二賣力吆喝: 「 看一看,瞧一瞧,有名的福建德化窯的青花彩釉碗,便宜賣了。 」
叫賣聲也引來一些人。有的蹲下來拿碗在手,一瞄二摸三敲。果然好碗!胎質細膩,胎面光滑,白的白凈如玉,青的青得爽氣,碗上的花鳥活靈活現;敲擊碗沿,聲音清亮,不漏不啞。然而,統是窮得叮當響的幹人,看的多,卻無錢買。漸漸,人散盡,日已西沉。
三兄弟正一籌莫展時,一個蓬頭垢面的白鬍子老頭慢吞吞的踱過來。這個白鬍子老頭在不遠的街邊,看他們買碗有好幾個時辰了。白鬍子老頭蹲下來,伸出一隻臟兮兮的手拿起一個青花碗,對老二說: 「 老弟,我向你討一個碗去討飯,如何? 」
老大不悅,說: 「 我們三兄弟餓了一天了,一個碗也沒賣出去,街那邊的街檐下還有一家老小正等我們賣了碗買米下鍋呢! 」
老二忙擋住老大,說: 「 出門人有難處,理應行個方便。 」 爾後,和顏悅色地對白鬍子老頭拱手道: 「 既然老伯看得起我們江家的碗,請笑納,我們三兄弟不勝榮幸! 」
白鬍子老頭也不道謝,把碗往腋下一夾,扭頭就走。
事後,老大直埋怨老二,說老二太大方,碗沒賣出一個,倒白白送一個上好的青花碗於人。
老二直言: 「 大哥,我們雖難,也還有些碗盞。人家難,討飯連個碗也沒有。不幫說不過去的。 」
老大、老三不言,只好作罷。
直到傍晚,他們才賣去幾個碗。
一夜無話。
翌日,三兄弟仍上街賣碗。
在過街樓賣碗時,那蓬頭垢面的白鬍子老頭又來了。白鬍子老頭說,昨晚端著碗去一大戶人家討飯時,被一惡狗追攆,慌亂中一跤跌下去把碗摔碎。說話間,伸手再討一個碗。
老大、老三當然沒有好臉色。老二依舊一臉和善,拱手送碗。
白鬍子老頭得了碗,扭頭就走,還是連謝也不道一聲。
第三天,還是在過街樓那地方,還是那個時候,那白鬍子老頭又出現了。
老大打老遠看見老頭往這里走來,就對老二說: 「 老頭好沒道理,一再來索要碗,我們又不是紳糧有錢打發,我們就靠這些碗渡難關呢。 」
老二還是那話, 「 老伯來討碗,定是無奈。遇人有難處,伸手相助,也是做人的本份。助人於危難,莫過於雪中送炭、荒漠送水,豈有不助之理。 」
老大、老三也是本份之人,只不過被飢寒所困,才有這等的心思。
老二這樣一說,自然不好再說一二。
果然。白鬍子老頭說碗又被摔破了。
老二仍然好言送碗。
白鬍子老頭拿碗走了幾步,回頭對老二說: 「 小老弟,賣碗不如造碗,你既然有好手藝,荒廢了豈不可惜! 」
老二忙拱手道, 「 我們是外鄉人,來四川討生活,不知哪裡能造碗,請老伯指點。 」

白鬍子老頭捋須一笑, 「 你若要造碗,明日午時到滾柴坡來找我。 」 說罷,消失在街市的人流中。
聽了這話,老二心有所動,當晚便與老大、老三商量,明日去滾柴坡尋那白鬍子老頭去。
老大說: 「 那老叫化子的話,你也信?! 」
老二道: 「 這好孬也是個機會。我們出門討生活,只要有機會,定要抓住,且須好好把握,倘若坐等,終一事無成。 」
老三說: 「 我們初來乍到,連個東南西北也沒分清,在哪裡去找這滾柴坡?! 」
老二說: 「 俗話說,腳是江湖,嘴是路。只要有心,那有尋不著的! 」
老大、老三見老二主意已定,不言語了。
第二天,老大、老三繼續上街賣碗,老二便上路去尋滾柴坡。

出龍隱鎮是兩條三、四尺寬的石板大路。一條蜿蜒上三百梯、高店子西行,這是重慶城有名的小川東路,直通成都省城。另一條溯嘉陵江延伸到雙碑、井口北行,這是重慶城往秦隴的驛道,古稱嘉陵道。老二出鎮一打聽,有知曉的相告,滾柴坡在往北幾里地的青草坡,不難找。得知他去滾柴坡會一白鬍子老頭,好不疑惑。民謠有: 「 青草坡,死人多。 」 青草坡到處都是墳堆堆,是不是撞到鬼喲!老二好似吃了秤坨鐵了心,不管死人多也好,撞了鬼也罷,毅然上路。

老二過石井坡,走大河溝,一路尋問,終在歌樂山脈的東麓下找到了青草坡。
青草坡一片荒無人煙,滿坡是茂密的青草。坡南緣有一幾十米高的山崖,一條小溪從崖壁飛流直下,形成一瀑布,很是壯觀。這就是滾柴坡。
老二正暗想:這荒山野嶺土地貧瘠之地如何造碗,卻聽到身後一陣哈哈的爽朗聲。回頭一看,正是那白鬍子老頭。
白鬍子老頭不再是蓬頭垢面的樣子,衣著白衫,鶴發童顏,一身仙骨。
老二知遇神仙了,忙拱手請教。白鬍子老頭又哈哈一笑,道: 「 老身看你心地善良,且有恆心,知你必成大器,故指你一條路。 」 說著,手指往滾柴坡畫一大圈, 「 你日後就在此建廠造碗,光大德化窯之瓷器吧! 」 言畢,化著一道清煙不見了。

老二忙躬身沖白鬍子老頭遁去的地方拜了三拜,方才起身對滾柴坡把細觀察,這才發現,滾柴坡一帶的地質雖劣,卻蘊藏著豐富的石灰石、石英石、白雲石、硅石、白泡石、白礬土、黃色粘土,這些都是制瓷的好原料;且水源好,瀑布的水力可碎石;漫山遍野滿是薪柴,岩層中還夾雜薄煤層,都可作燒制瓷器的燃料,真是天賜一方絕好的制瓷地。

於是,老二一家便在青草坡落戶,重操舊業,置窯場設作坊建起了碗廠。
江家老二在青草坡開了碗廠後,跟著,老大在璧山接龍鄉開了碗廠,老三在北碚東陽鎮開了碗廠,但規模都沒有青草坡江氏陶瓷業大,有名。青草坡江氏陶瓷業從康熙年間開始,在這塊土地上代代相傳,一共傳了八代,生根開花結果。現在雙碑還有以江姓命名的地方。如:江家院、江家山、江家灣等。
江家碗廠的興起,帶動了龍隱鎮一帶陶瓷業的發展,窯罐廠、作坊遍地開花,形成歷史上有名的沙坪窯。從而,瓷器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成為龍隱鎮的主要產業。青草坡的瓷器遠銷湖北、貴州等地,名聲大振。鎮上瓷器業鼎盛時達七十餘家,外地裝運的船隻停滿了大碼頭,繁榮了古鎮的經濟。後來,就將龍隱鎮改為了瓷器口;再後來,因 「 瓷 」 字通 「 磁 」 ,便叫做了磁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