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自動清洗 » 古代中國人是怎樣記錄時間的
擴展閱讀
父親節手工圖片怎樣剪輯 2024-09-30 20:56:18

古代中國人是怎樣記錄時間的

發布時間: 2024-09-30 19:14:25

Ⅰ 中國古代怎麼記載年份

中國古代記載年份的方法:

一、干支紀年,這是中國歷法上自古以來就一直使用的紀年方法。干支是天乾和地支的總稱。把干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周,周而復始,循環記錄,這就是俗稱的「干支表」。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符號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符號叫地支。

二、典籍記載北宋時女真族記年齡用自己看過幾度草青為標志。這種以草木枯榮為一年的習慣很多民族都有。不過漢民族很早就發現了白天用立木測日影的方法。

古人用這樣簡單的方法發現了冬至和夏至這兩個重要的時間節點。由此延伸出春分和秋分。在兩分兩至之上,又發展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最後發展成二十四節氣。

三、中國古人認識一年的另一個途徑來自於夜晚對於星星的觀察。經過精密的觀測,古人發現了頭頂的星空上,北極星永遠安定地掛在北方,而北斗七星按照季節不斷地旋轉,斗勺柄春天指東,夏天指南,秋天指西,冬天指北。

聰明的古人於是把星空分成了青龍、朱雀、白虎、玄武四個星區,又在每個星區選出代表性的七顆星,這就是二十八星宿。如果把一年的時間比喻為一個鍾表表盤,那麼北極星就是鍾表的表芯,北斗七星就是指針,而二十八星宿則是周圍的時間刻度。

四、年號是我國古代帝王用來紀年的名號。用年號紀年,是從漢武帝開始的。漢武帝在位54年,共用了11個年號,但前面的五個年號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都是後來才追加的,他本人親自定的第一個年號是「元封」。

公元前111年,即他即位30年的夏天封禪泰山後,下詔將第二年定為「元封元年」。從此以後,新皇帝即位,都要確定自己的年號。元代以前,一個皇帝一般有多個年號。明清時期,一個皇帝基本就用一個年號,即一世一元。年號紀年不僅是我國的一種紀年法,而且還影響到朝鮮、日本等國。

(1)古代中國人是怎樣記錄時間的擴展閱讀:

古代人最早發明的時間刻度單位

循環是時間生活最重要的特徵。晝往夜來,月升月落,春夏秋冬,時間的腳步循環往復永不停歇。而先民們對時間的認識,有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

最早被發現的時間刻度單位應當是「日」。太陽是全世界人認識時間的第一個標志物。先秦時代的《擊壤歌》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陽的升與落是一日勞作和休息的標志。由晝與夜組成的一天,則是一年的基本單位。

漢字中,「旦」字表示太陽剛剛升起,把「旦」倒過來就是古體字的「昏」。隨著先民們認識的深入,白天和黑夜又被細分。《左傳》記載「日之數十,故有十時」,這種劃分一日為十時的方法,應當和古代傳說羲和生了十個太陽相關。

但後來普遍流行的是一日為十二時辰的分法。一日分為十二時辰,一個時辰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兩個小時。比日大一號的刻度是月。古人很早就認識到月亮定期的循環變化。

王國維在釋讀殷商時代青銅器上的文字後指出,殷商時代已經分一月為四:自一日至七八日曰初吉,自八九日已降至十四五日曰既生霸,自十五六日以後至二十二三日曰既望,自二十三日以後至於晦日曰既死霸。可知當時已經對月亮的變化周期有了非常清楚的認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干支紀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年號紀年法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古代人怎樣發現了時間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