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跑步的「觸地時間」是什麼意思,為何高手的觸地時間
跑步過程中,有一隻腳會處於騰空狀態,另一隻腳則與地面接觸,兩只腳交替觸地-騰空動作,就完成了一步步向前跑的動作。而其中一隻腳從剛剛接觸地面的瞬間,到完全離開地面,這個過程所花費的時間就是觸地時間。
一般我們用毫秒作為衡量觸地時間的單位,1秒=1000毫秒。
正常人每一分鍾要眨眼10~20次,每一次眨眼的時間約為200毫秒~400毫秒:
而職業馬拉松選手的觸地時間,往往不到200毫秒——也就是說,在不到一眨眼的時間里,職業馬拉松選手在跑步時就完成了一次鞋底與地面的接觸(另外,200毫秒也是人類大腦識別面部表情情緒所需的時間,非常短促)!
很多人在電視里看馬拉松直播時感受很直觀,第一集團的頂尖選手雙腿運行的速度,就像馬達一樣,很難看清具體每步的落地——他們實在太快了。
放到頂尖職業選手身上,他們跑馬拉松看似全程一步步「跑」下來的,實際上算下來雙腳真正與地面接觸的總時間非常的少,相當於一路是貼地飛行「飛」過去一樣!
博爾特100/200米打破世界紀錄時,觸地時間是驚人的78毫秒。但因為短跑涉及到的技術動作和長跑不太一樣,所以用在百米上,觸地時間並非一定和成績成正比。不過如果短跑選手的觸地時間在100毫秒左右,也幾乎是沒什麼競爭力的;
400米比賽,邁克爾·約翰遜的觸地時間為80毫秒,也是相當驚人的;
更長距離的跑步比賽,「萬米王」貝克勒在5000/10000米比賽的觸地時間是130毫秒;
半程馬拉松世界紀錄保持者,澤森內·塔德塞用58分23秒跑完21.0975公里,觸地時間為135毫秒——塔德塞的身高只有1米61,所以他的制勝法寶就是驚人的步頻,觸地時間因而也非常的短;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
頂尖選手不管長跑還是短跑,觸地時間都是非常短的。距離越長的跑步,觸地時間也基本越與比賽成績成正比;
普通跑步愛好者觸地時間可能在300毫秒,業余跑者多數達到220-240毫秒就已經算比較不錯的水平,而精英選手的觸地時間則能控制在200毫秒內,甚至達到150(或者更短)毫秒!
肉眼很難看清頂尖選手觸地到離地的那一瞬間;
不管何種距離長度的跑步,精英運動員都不會以推蹬地面的方式來創造更長的騰空時間。
❷ 職場高手,全都是時間的管理大師嗎
職場高手,全都是時間的管理大師嗎?
是的,只有管理好時間,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在職場中,很多人都會面臨同樣的問題,那就是每天當你打開電腦或手機時,總是會有無數條簡訊。有時候稍微不注意,就會將重要的信息從屏幕上抹去。這樣很容易讓人放鬆警惕,長期以往,你就會發現自己每天都很忙,但是依舊沒有任何進步。那麼,職場中的高手,都是怎樣管理時間的呢?
3、學會放棄,做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每個進入工作場所的人都或多或少地為自己沒有足夠的時間而感到惋惜。更重要的是,我覺得工作佔用了太多的時間,我沒有精力學習、鍛煉和提高自己。但事實上,很多人沒有時間,但除了必要的工作,生活中充滿了太多的「急迫而不重要」和「重要而不重要」的事情。例如,無意義的交談、晚餐、漫無目的的沖浪、隨時打開飢腸轆轆的淘寶等等。如果這些東西升級到閱讀、財務管理、自我恢復等,很多事情都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