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效果 » 怎樣走罐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cad中號怎樣設置過來 2024-11-15 01:24:20
微博圖片怎樣反轉 2024-11-15 01:24:18

怎樣走罐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1-23 07:59:27

Ⅰ 背部拔火罐穴點陣圖

人體背部穴點陣圖 2005-9-20 0:0 【大 中 小】【我要糾錯】 科名片拔火罐穴點陣圖,一本醫學書籍名稱,全名《中醫拔火罐穴點陣圖 》,由廣州市好輕松醫療科技出版,書中掛圖分正面、背面兩張,介紹了常用刮痧區位、穴位等,說明書中介紹了刮痧方法、常見病刮痧取穴等,該書作者多年來從事中醫按摩、刮痧...、拔火罐治療工作,臨床經驗豐富。 編輯本段拔火罐的功能【 拔罐器的特點】: 好輕松拔火罐器其吸收了傳統罐具的優點,利用高科技手段,克服了傳統拔罐的缺點,使中醫古老的拔罐法又煥發了青春。好輕松拔罐器的主要特點是罐體透明,罐內負壓可根據病人的體質情況和病情隨意調整,易於觀察罐內皮膚變化,便於掌握拔罐時間,較之傳統意義上的火罐,療效一致,但使用更安全,無燙傷之優,操作簡便,A不易破碎,所以既適用於醫院,又更廣泛的適用於家庭。 ◆不用電、不用找穴位、看圖即會。 ◆有病治病,無病健身! ◆拔罐療法是中+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以用具簡單,操作方便等優點,深受人們的喜愛

Ⅱ 治感冒的走罐法是怎樣做的

走罐即將火罐吸附於皮膚上之後,在人力的作用下,使火罐沿一定的路線來回遊走。其操作方法為:患者反坐於椅子上,裸露背部,將適量按摩乳塗於背部(也可用液體石蠟或甘油),視病人體型選取罐口圓滑的玻璃拔罐一個,用閃火法迅速吸拔於背部皮膚(注意吸力不宜過大,過大則走罐困難且疼痛),然後將火罐在脊柱兩側沿膀胱經徑路上下來回推動,至兩側膀胱經處潮紅為止,然後將火罐停於大椎穴(在背部中線上,俯首時,項後隆起最高處下緣凹陷處),5分鍾後起罐。在推罐過程中,如遇推罐困難或火罐掉下,應重新吸拔。推罐時宜在火罐的後半部用力,使前部微翹,以利推動。一次治療感冒不愈者,間隔一二日後再走罐一次。

Ⅲ 拔罐後顏色圖解

(1)罐印紫黑而黯:一般表示體有血瘀,如行經不暢、痛經或心臟供血不足等,當然,如患處受寒較重,也會出現紫黑而黯的印跡。如印跡數日不退,則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多治療一段時間。如走罐出現大面積黑紫印跡時,則提示風寒所犯面積甚大,應對症處理以驅寒除邪。

(2)罐印發紫伴有斑塊,一般可表示有寒凝血瘀之症。

(3)罐印呈散紫點,深淺不一,一般提示為氣滯血瘀之證。

(4)淡紫發青伴有斑塊,一般以虛症為主,兼有血瘀,如在腎俞穴處呈現,則提示腎虛,如在脾俞部位則系氣虛血瘀。此點常伴有壓痛。

(5)罐印鮮紅而艷,一般提示陰虛、氣陰兩虛。陰虛火旺也可出現此印跡。

(6)罐印呈鮮紅散點,通常在大面積走罐後出現,並不高出皮膚。如系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則預示該穴所在臟腑存在病邪。(臨床中有以走罐尋找此類紅點,用針刺以治療疾患的。)

(7)吸拔後沒有罐跡或雖有但啟罐後立即消失,恢復常色者,則多提示病邪尚輕。當然,如取穴不準時,也會拔無罐跡。也不能以一次為准,應該多拔幾次確認是否有病症。

(8)罐印灰白,觸之不溫:多為虛寒和濕邪。

(9)罐印表面有紋絡且微癢:表示風邪和濕症。

(10)罐體內有水氣:表示該部位有濕氣。

(11)罐印出現水泡:說明體內濕氣重,如果水泡內有血水,是熱濕毒的反映。

(12)拔罐區出現水泡,水腫水氣過多者,揭示患氣證。

(13)出現深紅、紫黑或丹痧,或觸之微痛兼見身體發熱者,提示患熱毒證;身體不發熱者,提示患淤證。

(14)皮色不變,觸之不溫者,提示患虛證。

如果覺得好的話,就選我吧!

Ⅳ 怎樣拔火罐,最好能配圖……

在家操作要講方法 專家提醒:既然是一種專業的治療手段,拔火罐當然並不簡單,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自行在家拔火罐,容易造成危險,生活中並不乏拔火罐時出現意外的事件。如果亂施穴道,有時還會適得其反。 首先要注意選材,中醫多用竹筒,如找不到,玻璃瓶、陶瓷杯都可以,只是口一定要厚而光滑,以免火罐口太薄傷及皮肉,底部最好寬大呈半圓形。 在拔火罐前,應該先將罐洗凈擦乾,再讓病人舒適地躺好或坐好,露出要拔罐的部位,然後點火入罐。點火時一般用一隻手持罐,另一隻手拿已點著火的探子,操作要迅速,將著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幾晃後撤出,將罐迅速放在要治療的部位;火還在燃燒時就要將罐口捂緊在患處,不能等火熄,否則太松,不利於吸出濕氣,要有罐口緊緊吸在身上的感覺才好。注意不要把罐口邊緣燒熱以防燙傷。 一般拔15—20分鍾就可將罐取下,取時不要強行扯罐,不要硬拉和轉動,動作要領是一手將罐向一面傾斜,另一手按壓皮膚,使空氣經縫隙進入罐內,罐子自然就會與皮膚脫開。 還可以採用走罐法。走罐是指在罐子捂上以後,用一隻手或兩只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體在患者的皮膚上移動。可以向一個方向移動,也可以來回移動。這樣就治療了數個部位。走罐時應注意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塗抹一些潤滑劑,如甘油、石蠟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時拉傷皮膚。 ------------------ 「拔火罐」是我國民間流傳很久的一種獨特的治病方法,俗稱「拔罐子」、「吸筒」,在《本草綱目拾遺》中叫作「火罐氣」,《外科正宗》中又叫「拔筒法」。古代多用於外科癰腫,起初並不是使罐,而是用磨有小孔的牛角筒,罩在患部排吸膿血,所以一些古籍中又取名為「角法」。關於拔火罐治療疾病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公元281~361年間,晉代葛洪著的《肘後方》。 後來,牛角筒逐漸被竹罐、陶罐、玻璃罐所代替,治病范圍也從早期的外科癰腫擴大到風濕痛、腰背肌肉勞損、頭痛、哮喘、腹痛、外傷淤血、一般風濕感冒及一切酸痛諸證。 拔火罐是一種充血療法,利用熱力排出罐內空氣,形成負壓,使罐緊吸在施治部位,造成充血現象,從而產生治療作用,中國人稱它為鬱血療法。由於這種方法簡便易行、效果明顯,所以在民間歷代沿襲,至今不衰,連一些外國人也頗感興趣。 拔火罐是我國傳統的中醫療法相信許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都不會對它陌生,因為其操作簡單、方便易行,也曾經一度被老百姓當作是重要的家庭日常救治手法。怎樣在家安全有效地使用火罐,我們采訪了省名中醫刁本恕等專家。 火罐一拔病體舒暢 「拔火罐」是民間對拔罐療法的俗稱,又稱「拔管子」或「吸筒」。它是藉助熱力排除罐中空氣,利用負壓使其吸著於皮膚,造成瘀血現象的一種治病方法。這種療法可以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淤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癒疾病的目的。所以,許多疾病都可以採用拔罐療法進行治療。比如:人到中年,筋骨疼常見,按中醫的解釋多屬風濕入骨。拔火罐時罐口捂在患處,可以慢慢吸出病灶處的濕氣,同時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達到止痛、恢復機能的目的,從而治療風濕「痹痛」筋骨酸楚等不適。 由於拔火罐能行氣活血、祛風散寒、消腫止痛,所以對腰背肌肉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症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刁老師還介紹,火罐還可以用在人體穴位上,治療頭痛、眩暈、眼腫、咳嗽、氣喘、腹痛等毛病,可以多隻火罐同時施行。

Ⅳ 拔罐的照片,

顏色深的部位說明有寒氣,血液循環不好。多拔幾次直到顏色改變,幾乎看不出就好了。拔罐能促進血液循環和排毒。深色還說明體內有毒。從圖片看你肩痛,腰痛。

Ⅵ 足底走罐,留罐,閃罐圖片下載

雖然拔罐和走罐的效果都差不多,治療寒氣只要方法、時間、部位、輕重掌握好了,幾次就可以除去多餘的寒氣,不過最好能夠遵循:「濕氣固定用拔罐,連成一片用走罐」的原則。祝你早日康復!!!

Ⅶ 背部拔罐穴點陣圖

後背拔罐的位置圖片如下圖所示:

切記拔完後不要洗澡,不要皮膚暴露。以免再次受風,等印記消差不多時在洗澡。

(7)怎樣走罐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拔罐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火、抽氣等方法產生負壓,使之吸附於體表,造成局部瘀血,以達到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等作用的療法。

頸肩綜合征拔罐療法

患者取俯卧位,醫生在酸脹、麻木及疼痛的頸肩部胸鎖乳突肌、斜方肌外上緣處皮膚上塗抹適量跌打萬花油,將火罐吸附於皮膚上,並於病變部位來回推動火罐,以局部皮膚出現紫紅色或紫黑色痧點為宜。走罐後採用三棱針在痧點局部點刺,選口徑適中的火罐用閃火法在上述部位拔罐,留罐約10分鍾,每處出血約2~3毫升,隔日一次,5次為1個療程。

網路-拔罐

Ⅷ 走罐!怎麼弄!

如何走罐
1.術前准備
(1)定位。對患者進行辨證診斷後,按走罐時的體位要求,安排病人合適坐位或卧位,暴露局部皮膚,取穴定位,常規消毒後塗少許液狀石蠟油潤滑皮膚。
(2)拔罐。按走罐需要,選擇大小合適、罐口光滑的罐具(以透明玻璃罐為佳)消毒後拔罐。
2.辨證施術
(1)掌握拔罐吸力。輕吸:拔罐後,罐內皮膚被負壓吸收突起約3毫米左右,或採用「中、小號(面積)」火罐吸拔;重吸:罐內皮膚約吸收突起4毫米左右,或採用「大號(面積)」火罐吸拔。
(2)啟動走罐術。術者一手(左)按住罐旁近端皮膚,另一手(右)握住罐具,用力向遠端推移,並折返重復移動數次。
(3)控制走罐頻率。緩走:約每秒鍾將火罐來回推移1次;快走:約每秒鍾將火罐來回推移2次。
(4)吸力與頻度組合。按臨床需要,選擇輕吸緩走、輕吸快走、重吸緩走、重吸快走等方法。
(5)掌握走罐時間。每一組穴位一般按需分別走罐約5~10秒鍾。
(6)密切觀察罐痕。按需走罐至局部皮膚出現淡紅色、紅色、深紅、微紫。
(7)治則治法。一般以重吸、快走、較長時間、膚色出現深紅或微紫程度為強刺激,適用於實證病例,或背腰、四肢部位的走罐;以輕吸、緩走、較短時間、膚色出現淡紅或紅色為輕刺激,可用於虛證病例,或胸、腹部位的走罐。
(8)治程安排。急性病症,第一次走罐後,視病情和局部罐痕吸收情況,必要時,可隔12~24小時,或異位另選穴位再行走罐;慢性病症、康復病例,一般須間隔3天左右施走罐術一次,3~5天為一療程,休息兩周後可繼續施行走罐術。
(9)注意事項。走罐術一般以背部肌肉豐厚部位為宜。胸部(僅限任脈經)走罐時,以「輕吸緩走」法度為主,火罐應稍微上提,不宜用力往下撳按,以免損傷胸脅軟骨。腹部(任脈經及兩側)走罐時,同樣以平推略帶上提為法,防止損傷內臟。腰背部走罐,亦應避免暴力和不必要的大面積、長時間的「拔走」,或「罐痕」未吸收而反復「拔罐與走罐」,引起不必要的損傷和意外發生。對凝血機制較差的病人,或局部皮膚有潰瘍、炎症等病灶者,孕婦等,均禁忌走罐。
中醫走罐的臨床應用
走罐術在社區衛生服務中治療常見病、多發病效果明顯。
1.軀體病症:如脊柱骨關節、軟組織勞損、腰腿痛。走罐部位,「以痛為腧」根據局部病損部位,結合臨近取穴後,施行走罐術。如腰腿痛,取局部:①腰←→骶段夾脊穴;②足太陽經:志室←→秩邊;③環跳←→承扶←→殷門←→委中(分段)走罐。
2.外感表證:如感冒初起,背凜畏寒,頭項強痛。背部取足太陽經:①大杼←→膈俞←→三焦俞;②肩外俞←→膈關←→育門(分段)走罐。
3.臟腑疾病:(1)肺系病。如慢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氣喘,哮喘的康復。取任脈、足太陽經:①璇璣←→膻中;②肺俞←→膈俞;③肝俞←→氣海俞,走罐。
(2)脾胃腸病。如胃脘痛、消化不良。取任脈經、足陽明經、足太陽經,①巨闕穴←→下脘;②梁門←→天樞;③膈俞←→三焦俞;④相應節段夾脊穴(交替使用)走罐。
中醫走罐的臨床療效
以走罐術防治軀體疼痛症狀疾病、急性腰扭傷12例,慢性腰肌勞損26例,腰腿痛、腰椎間盤突出症康復治療9例,均能緩解疼痛,改善體征。外感表證,感冒9例,均解除症狀獲效。臟腑病證、胃脘痛6例,消化不良8例,慢性肺阻塞性肺疾患10例、哮喘緩解期康復治療各8例,腸道易激綜合征康復10例,均能取得不同程度的症狀減輕,日漸康復。

本文來自:大眾醫葯網
http://www.51qe.cn/zy/2009/110748.html

Ⅸ 拔罐、走罐、刮痧是怎樣操作的

您好,刮痧是指對人體的皮膚進行反復刮拭,使皮膚局部「刮痧」,從而達到活血化瘀的效果。拔罐是以拔罐為工具,利用負壓使拔罐緊貼體表,造成局部瘀血,達到通經活絡、行氣止痛、祛風散寒的治療方法。拔罐是以罐為工具,通過使用燃燒或者擠壓等方法排除罐內空氣,與空氣形成負壓,從而使罐吸附在身體表面。臨床上以玻璃罐最為常用。拔罐不僅可以補也可泄。以上就是我對您問題的解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如需獲得更多權威醫美知識,盡在檸檬愛美檸檬愛美

Ⅹ 怎樣拔火罐方法組圖

你好,拔罐有抽氣罐,和火罐,葯罐等具體是看你要做什麼治療決定用什麼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