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效果 » 中醫治療竇性心律過緩效果怎樣
擴展閱讀
怎樣進行手機淘寶 2025-02-13 19:19:42
精雕軟體怎樣使圖片變形 2025-02-13 19:14:57

中醫治療竇性心律過緩效果怎樣

發布時間: 2023-05-30 05:00:51

Ⅰ 中醫怎麼調理心率失常,心率過速,脈搏弱

心律失常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常常會感到胸悶、氣促、頭暈以及惡心等症狀,可以說對患者的身體和工作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如何治療心率失常就成為患者朋友急切想知道的問題。下面,我們就從中醫的角度來了解一下如何治療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屬於中醫「心悸」、「怔忡」、「胸痹」、「心痛」等范疇,多由於臟腑液神御氣血陰陽虛損、內傷七情、氣滯血瘀交互作用致心失所養、心脈失暢而引起。瞎渣中醫治療方法分為葯物和針灸及耳穴電針治療等。
通過分型辨證選用適宜的中葯,對於改善上述症狀、控制病情有較好的療效,一般可分下列幾型辨治:
一、若患者表現為心悸氣短,神疲自汗,頭暈目眩,失眠多夢,面色蒼白或萎黃,舌質淡,脈細弱等,證屬氣血不足、心脈失養,治宜益氣補血、養心安神。
二、若患者表現為心悸不寧,心中煩熱,失眠夢多,頭暈耳鳴,面赤咽干,腰酸盜汗,小便短黃,舌質紅,苔薄黃,脈細數等,證屬心陰虧虛、心失所養,治宜滋陰降火、養心安神。
三、若患者表現為心悸氣短,面色蒼白,少氣無力、怔忡,鬧岩聲低息弱,勞累後尤甚,胸中痞悶,入夜為甚,畏寒喜溫,甚則肢厥,小便清長,舌質淡苔白,脈沉緩等,證屬心陽不振、氣血運行無力、心失所養,治宜溫補心陽、安神定悸。
四、若患者表現為心悸胸悶,時有胸痛,痛如針刺,或向後背、上肢放射痛,唇甲青紫,舌質有瘀點或瘀斑,脈澀或有結代等,證屬心脈痹阻、心失所養,治宜理氣活血、通脈安神。
五、若患者表現為心悸氣短,多夢易醒,善驚易恐,坐立不安,畏風自汗,情緒不寧,惡聞喧嘩吵鬧,舌淡,脈細弱等,此屬心虛膽怯、擾亂心神,治宜益氣養心、鎮驚安神。
上述為大家介紹了如何治療心律失常 ,中醫治療心律失常的方法就是以上的幾種,患者可以參考一下,具體的用葯問題請咨詢醫生。同時,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好該病的預防,以免再次發作。

Ⅱ 緩慢性心律失常中醫辨治

緩慢性心律失常中醫辨治

緩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多伴有心悸、心慌、易驚、難寐之症,多為心神虛所致,故診療中必須注意護養心神。因中成葯具有“便利、快捷、高效”的特點,可在辨證的基礎上,恰當選用,如參附註射液、丹紅注射液、參仙升脈口服液、心寶丸等,因其使用便捷,可顯著提高救治效果。

摘要:

目的:探討緩慢性心律失常的中醫辨治方法。方法:通過多年臨床觀察,從中醫對本病的認識、辨病辨證、分型論治、診療中需注意的問題等方面加以總結。結果:中醫辨證施治療效確切,即使重症患者,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配合中醫綜合治療,效果優於單純西醫治療,且能夠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結論:中醫葯對緩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療具有優勢。

關鍵詞:

緩慢性心律失常;中醫病機;辨證分型

緩慢性心律失常是指心律失常發生時以心率緩慢為特徵的一大類心臟疾病,為臨床常見病症,多為心系本身疾病所伴生,如冠心病、心肌炎、病態竇房結綜合征等,歸屬於中醫“心悸”“怔忡”范疇,其病機錯綜復雜,標本虛實難辨,中醫在本病治療方面有一定優勢,現歸納總結如下。

1中醫對本病發病機制的認識

心悸包括驚悸和怔忡,是指病人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的一種病證。臨床一般多呈陣發性,每因情志波動或勞累過度而發作,且常與失眠、健忘、眩暈、耳鳴等症同時並見[1]。《傷寒雜病論》正式提出“驚悸”病名;《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對“驚悸”的發病原因及審證求因的方法進行了論述,如“寸口脈動而弱,動則為驚,弱則為悸”;《濟生方》提出了“怔忡”病名,指出“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濟生方•怔忡論治》指出發病原因為“真血虛耗,心帝失輔,漸成怔忡”,以及“五飲停蓄,湮塞中脘”;《丹溪心法》認為當“責之虛與痰”;《醫林改錯•心慌》認為瘀血內阻亦能導致心悸怔忡。總之,其病機常與心虛膽怯、心血不足、心陽衰弱、水飲內停、瘀血阻絡、濕熱阻滯等相關。

2辨病辨證撮要

2.1善於識脈

結脈、代脈、遲脈、緩脈、濡脈為緩慢性心律失常的特徵性脈象。《傷寒論集注》中載:“結代之脈……皆氣血兩虛,而經隧不通、陰陽不交之故。”指出經隧不通、陰陽不交為病變之本質。“結脈因氣血凝”,需著重行氣活血;“代脈因元氣衰”,則重在補益元氣。若出現成聯律的代脈,則心臟虛弱更明顯,古人有“結輕代重自殊途”之說,這是識病的一般脈象規律。在此基礎上,又需善於認識特殊情況,如損脈、敗脈在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或較重的病態竇房結綜合征時出現,至於奪精脈幾乎僅見於心臟驟停時極慢的室性自身節律。臨床需知常達變,辨識出脈象的本質意義。

2.2四診合參

首辨虛實。實證其脈遲而細弦,舌苔白膩,臨床表現胸悶氣急,或有胸痛徹背,面晦,神疲等,多為痰飲上犯,心陽痹阻,兼挾瘀血者,舌質暗紅或肢前有瘀斑;虛證其脈沉細,或大而無力,舌質胖大或淡紫,苔白,面白唇紺,心慌、心痛、胸悶,氣短似喘,自汗怕冷,神疲懶言,此乃元氣虛餒兄簡,心陽不振,陽微不運之徵。

2.3結合現代醫學的相關檢查

識別清“病”,如查心電圖、或24h動態心電圖,心臟多普勒、心電生理檢查、運動試驗、實驗室檢查等,分清楚是“器質型”,抑或“功能型”,以及伴隨的基礎病、危險分型、預後判斷等。

3分型論治舉要

辨病是基礎,辨證是關鍵,在辨清“證”的前提下,制定出恰當的治法。茲將臨床常見治法歸納如下。

3.1益氣升清法

症見腦空、眩暈、耳鳴、掉搖欲仆,或卒然暈厥,伴有短氣似喘、心悸、胸悶歷塵清,舌質淡胖、苔薄,脈遲或損脈、敗脈。證屬上氣不足、心肺氣虛,治宜益氣升陷,方用升陷湯。氣虛甚者,加人參、黃芪,山萸肉酸斂,可防升散太過。

3.2益氣溫中法

症見心悸眩暈,腹部冷痛,嘔吐泄瀉,虛煩勞熱,肢體倦怠,四肢不溫,舌體淡胖,苔白,脈遲而軟或損脈,或伴結脈、代脈。證屬宗氣不足、脾胃虛寒,治宜益氣溫中,在脾用附子理中湯加減,在胃用小建中湯加減。氣虛者加黃芪,名黃芪建中湯,血虛者加當歸,名當歸建中湯。

3.3溫陽化飲法

症見胸脅滿悶,心悸、眩暈,短氣而喘,或腰膝酸軟,水腫尿少,舌淡紫,苔膩白滑,脈遲而滑等。證屬陽虛飲停、胸陽不振,治宜溫陽化飲。在脾用苓桂術甘湯,在腎用五苓散。

3.4溫經散寒法

症見怕冷,肢清或微發熱,頭暈頭痛,脈沉遲。證屬表裡兩寒,治宜溫陽散寒,方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陰寒內盛,陽氣衰微者,應回陽救逆,方用四逆湯化裁。

3.5溫通胸陽法

症見胸脘痞悶,心悸眩暈,痰多氣短,形寒肢冷,或胸痛徹背,背寒冷如掌大,或浮腫,小便短少,惡心吐涎,苔白膩滑,脈弦遲,或短、代、結。證屬痰濁痹阻、心陽不振,治宜溫通心陽、化痰蠲濁,方用瓜蔞薤白半夏湯加附桂化裁。

3.6溫補心腎法

症見胸悶、心悸、氣短,畏寒、怕冷,眩暈、乏力,腰酸,小便清長,舌苔灰黑,脈遲緩無力。證屬心腎陽虛、神失內守,治宜溫通心腎,方用右歸丸化裁。

3.7活血化瘀法

症見心悸、心痛,舌紫,脈遲澀或結代。證屬瘀血阻絡、心脈不暢,治宜活血化瘀、舒心通脈,方用血府逐瘀湯合丹參飲化裁。

3.8清化濕熱法

症見胸悶、心悸,脘痞、納呆、乏力,汗出不暢,尿少色黃,大便不爽,舌質淡紅,苔薄黃膩,脈濡。證屬濕熱阻滯、心陽被遏,治宜清化濕熱,方用三仁湯化裁。

4診療中需注意的幾個問題

4.1堅持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原則

引起緩慢性心律失常的'原因很多,需藉助現代醫學的相關檢查,明確診斷,進行危險分層、預後判斷等,對重症需中西醫結合治療,如心臟起搏器的急診植入,基礎病的救治等,在此基礎上,辨證處以中醫綜合治療。

4.2正確處理“標”與“本”的關系

遵循“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陽虛(氣虛)為發病之本,痰濁、瘀血、濕熱為標。亦需處理好溫陽與補氣的關系,若以陽虛為主者,應在溫陽的基礎上,兼以補氣;若以氣虛為主者,可在補氣的基礎上,兼以溫陽,因為“陽為氣之漸,氣為陽之基”,在臨床上,兼顧二者的關系,相使用葯。對慢性或恢復期患者,需用葯緩圖,以逐漸改善患者的體能,提高療效。

4.3運用好療效確切的中成葯

因中成葯具有“便利、快捷、高效”的特點,可在辨證的基礎上,恰當選用,如參附註射液、丹紅注射液、參仙升脈口服液、心寶丸等,因其使用便捷,可顯著提高救治效果。

4.4制定出適合患者個體的“組合拳”治療、康復方案

如“葯物治療+康復訓練+食物療法+戒煙限酒”等,以提高療效,改善患者體質,提高生活質量。

4.5要善於養心神

緩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多伴有心悸、心慌、易驚、難寐之症,多為心神虛所致,故診療中必須注意護養心神。如心氣虛者,選用歸脾丸、錢氏養心丸;心陰虧虛者,選用甘麥大棗湯、天王補心丹等;心之陰陽氣血皆虧者,常用復脈湯。

5驗案舉例

王某,女,56歲,教師,2010年4月2日初診。自訴曾因反復暈厥伴眩暈、心悸3個月,加重5天而住院治療。查心電圖示: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心律不齊,竇性靜止。最慢心率43次/min。阿托品試驗後見竇性心律不齊,結性逸搏,最快心率86次/min。查血色素62g/L。中醫診斷為虛勞(脾胃虛寒、氣血兩虛型);西醫診斷為病態竇房結綜合征(慢心率),中度貧血。經住院治療16天,一般情況改善,但心率改善不明顯,出院1周後病情反復,遂來門診求治。刻診見:神疲乏力,面色萎黃,食慾不振,爪甲無華,畏寒踡卧,舌胖苔白,脈細沉遲。四診合參,辨證為脾胃虛寒、氣血兩虧。治以溫中補虛、養血活血之法,方用四物湯合桂枝湯、麻黃附子細辛湯化裁。處方:熟地15g,當歸10g,赤芍15g,白芍15g,桂枝10g,炙甘草6g,大棗6g,阿膠6g,麻黃6g,附片6g,細辛3g,砂仁5g,乾薑6g。3劑,2日1劑,水煎分服。二診:脈搏48~56次/min,精神好轉,仍食慾不振。陽氣有所振奮,氣血一時尚難恢復,效不更方,守原方7劑,煎服法不變。三診:服葯2周後,脈搏52~64次/min,症狀大減,食納增加明顯。此為脾胃生化之機得復,宗氣有源,心脈鼓動有力,血運得以通暢。故於前方去麻黃、附片、細辛,加黨參15g、白術15g,阿膠每劑增至10g,以加強益氣健脾補血之用,續進7劑。四診:精神、飲食如常,脈率穩定在62次/min以上。在三診方基礎上,加丹參15g、柏子仁15g,5劑,2日1劑,水煎分服。囑勞逸結合,適當鍛煉,飲食以富含營養易消化為宜,避免感冒,調暢情志。服葯結束後,脈率穩定在64~68次/min,復查心電圖示:竇性心律。血色素恢復正常。

參考文獻:

[1]張伯臾.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103.

;

Ⅲ 竇性心律過緩可以用中醫治療嗎

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在體檢檢查心電圖時,常常會得到「竇性心律不齊塵燃歷」的診斷。多數人都知道心跳應該是規律整齊的,所以一聽說「心律不齊」,不少人便認為這是不正常的現象。雖然沒有任何症狀,但也要四處求醫,找專家,想趕快治好「病」。但醫生往往又說:「不用治。」這些人心裡又打派搜鼓了,是不是什麼疑難雜症,治不好了。
其實,「竇性心律不齊」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不是病。「竇性心律不齊」以兒童、青少年最常見,成年人也不少見。
正常人的心臟跳動是由一個稱為「竇房結」的高級司令部指揮。竇房結發出信號刺激心臟跳動,這種來自竇房結信號引起的心臟跳動,就稱為正常的「竇性心律」,頻率每分鍾約為60—100次。每分鍾心跳的次數,即心率就是由此而來。但這個頻率可能受很多因素影響,甚至呼吸的影響。
一般情況下,心跳節律是規律整齊的,如果心臟跳動不整齊,我們稱其為心律失常。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竇性心律不齊」是最常見的一種心律失常,是由於來自竇房結的信號並不完全規整所致。但是,這種「心律失常」大多數屬於「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這是一種正常生理現象,它的特點是隨呼吸的變化而變換,吸氣時心率可增加數跳,呼氣時又可減慢數跳,其快慢周期恰好等於一個呼吸周期,屏氣時心律轉為規則。這種隨呼吸變化的「竇性心律不齊」是完全段豎正常的,不必擔心,也不用治療。
因此,被診斷為「竇性心律不齊」的人,可以注意一下自己心率的加速和減速跟呼吸之間有沒有關系。只要沒有任何其他症狀,就不需要治療,完全可以從事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現在不少醫生也注意到「竇性心律不齊」給人帶來的恐慌,於是在診斷時會寫作「竇性心律」。
此外,精神緊張等因素也可能造成「竇性心律不齊」,這種情況也不需要治療。

Ⅳ 竇性心律過緩應該怎麼樣治療,中醫

我曾聽我老師講過,炙甘草湯治這病有很好的療效。

Ⅳ 竇性心動過緩

中成葯-心寶丸,效果不錯。
功能主治:溫陽,益氣,活血。用於病態竇房結綜合征,竇房結功能低下引起的心動過緩,各種心臟病引起的汪罩空慢性心力衰竭及心悸、氣促、疲乏、食呆、下肢浮腫、紫紺、呼吸困難等;老年性心臟無力,心功悶改能不全,心絞痛、心肌缺血;期外收縮。
用法及用量:口服:每次1~2丸,每日2~3次,溫開水送下。
不良反應和注意:
規格:濃縮丸:每丸60ml,每瓶20丸。
生產廠家:
是否醫保用葯:非醫保
是否非處方葯:非處方
其它:青光眼忌服困瞎。感冒發熱、孕婦慎用;服葯後如覺口乾,可用淡鹽開水送服。

Ⅵ 竇性心律過緩怎麼辦

「竇性心律過緩是由於竇房結發出的信號減少,導致心臟搏動的頻率減慢,心率值低於60次/分。臨床上可見於健康的成人,尤其是運動員及老年人,正常成人在睡眠時也可出現,當然一些疾病也會導致心游閉率過慢,比如低鉀血症、甲狀腺機能減退、服用β受體阻滯劑、病態竇房結綜合征等其它心臟疾病。竇性心律過緩的治療一般遵循以下原則:第一、適應環境、調整心態,環境及心境空磨滲對心率影響較明顯,調整心情後心率恢復正常的不需再行處理;第二、積極治療原發病,對於有明確疾病引起的心率異常,應積極治療原發性疾病;第三、如果心斗脊動過緩導致暈厥出現,則應該行起搏器植入治療。」

Ⅶ 中醫怎樣解釋心動過緩

竇性心動扮帶過緩(sinus bradycadia)竇性心律慢於每分鍾60次稱為竇性心動過緩。可見於健康的成人,尤其是運動員、老年人和睡眠時。其他原因為顱內壓增高、血鉀過高、甲狀腺機能減退、低溫以及用洋地黃、廳嘩蘆β受體蘆嘩阻滯劑、利血平、胍乙啶、甲基多巴等葯物。在器質性心臟病中,竇性心動過緩可見。病理性的竇性心動過緩相當於中醫的心氣虛、心陽虛,中醫認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祖國醫學里把「氣」概括為人的正常的生理功能。有以下作用:推動作用、溫煦作用、 固攝作用、防禦作用、 氣化作用、營養作用。心氣虛、心陽虛的病理狀態下推動作用減弱了,就會導致竇性心動過緩。所以補心氣溫心陽就會治癒。

Ⅷ 中醫是怎樣調理心血管疾病的

中醫是可以輔助巧纖治療急慢性心血管疾病,大多是活血化瘀的葯物,還有一部分中葯有擴血管或者又抗凝作用耐寬並的。但是不能昌跡當主葯,應該以西葯為主以中醫為輔。中西醫結合療效更好。低鹽低脂低糖飲食,戒煙,戒酒,生活規律,適量進行有氧的運動,心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