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馬蹄的正確種植方法是什麼
馬蹄皮色紫黑,肉質潔白,味甜多汁,清脆可口,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譽,北方人視之為江南人參。荸薺既可作為水果,又可算作蔬菜,是大眾喜愛的時令之品。以下就是我整理的馬蹄的 種植 方法 ,希望對你有用。
馬蹄的特徵
荸薺是莎草科植物荸薺地下匍匐莖先端膨大的球莖,球莖扁圓球形,表面平滑,老熟後呈深栗殼鈀或棗紅色,有環節3~5圈,並有短鳥嘴狀頂芽及側芽,肉為白色、質地脆嫩,多汁而甜。
荸薺因多年生沼澤生草本,匍甸根狀莖細長。末端膨大成扁圓形球狀,直徑約4cm,黑褐色;地上莖圓柱形,高達75cm,叢生,不分枝,中空,具橫隔,表面平滑,色綠,葉片退化,葉鞘薄膜質,鞘口斜形,易脫落。穗狀花序一個,頂生,直立,先裝圓柱形,淡綠色。花數多或多數;鱗片寬倒卵形,螺旋式或覆瓦狀排列,背部有細密縱直條紋;花被6枚,變為剛毛,上具倒生鉤;雄蕊2,花絲細長;子房上位,柱頭2或3裂,深褐色。小堅果呈雙凸鏡形,長約2.5mm。花期6~7月。僅指其外表,說它像栗子,不僅是形狀,連性味、成分、功用都與栗子相似,又因它是在泥中結果,所以有地栗之稱。
荸薺皮色紫黑,肉質潔白,味甜多汁,清脆可口,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譽,北方人視之為“江南人參”。
荸薺既可作為水果,又可算作蔬菜,是大眾喜愛的時令之品。
荸薺的品質要求:以個大、潔凈、新鮮、皮薄、肉細、味甜、爽脆、無渣者質佳。
馬蹄的種植方法(一)萌芽:氣溫達10~15℃時,80%以上球莖可萌芽,同時抽生發芽莖,並向上抽生葉狀莖,當幼苗有5~6根葉狀莖時,便向下萌生新根。
(二)分櫱與分株:7月底~8月初移植的薺苗,3~5天返青後,發芽莖頂端的保質莖,向上抽生葉狀莖,經不斷分櫱分櫱,形成母株叢。與此同時其側芽向四周發生若干根匍匐莖,伸先3~4節10~15㎝後,其頂端肉質莖的頂芽,繼而向上萌生葉狀莖,連續分櫱,又形成新的分株。如此反復地分株和分櫱,株叢隨之逐漸擴大,葉狀莖數直線上升,一株地上莖數可擴大到300~400根。氣溫在25~30℃時,分櫱分株發生最快。進入9月份後,氣溫逐漸下降,光合產物的積累量則逐漸增多,匍匐莖的生長由水平方向轉而朝土下斜向生長,俗稱“下帶”。10月上旬以後,不再產生葉狀莖,此時所有的匍匐莖先端開始膨大,球莖開始形成。 荸薺的產量取決於球莖的數量和大小,而後者又是由分株的次數及地上莖的數量和質量決定的,正如前述,氣溫在25~30℃時分櫱分株發生最快,一個分株約10~15天發一檔分株。在我地一般可發生分株2~3檔,多的可達5~6檔,全株共有分株30~40株。9月下旬以後,氣溫下降明顯,不再發生分櫱。因此,爭取在適宜氣溫下,取得一定合理分株數,保證地上葉狀莖的數量和質量,荸薺最好要在7月底移栽完,最晚的移植也不能遲於 立秋 。
(三)開花與結薺:當植株基本上停止分株分櫱,地上莖的同化物質便大量向地下貯藏器官即球莖運送,這時葉狀莖頂端抽生穗狀花序,進入始花期。與此同時,地下部也相應抽生結薺莖,地上開花盛期,也是地下結薺期。 寒露 (10月上旬)時球莖已成形, 小雪 (11月下旬)後,地上莖逐漸由上向下枯黃,球莖此時充分成熟。球莖皮色也由白色轉變成黃棕色至紅褐色。 冬至 (12月下旬)至 小寒 (元月上旬),球莖內糖分含量最高。
(四)對水、肥的要求:薺苗定植後,要求較高土溫以利返青分櫱,宜灌淺水穩苗。隨著分櫱分株增多,蒸騰量加大,應逐漸加深水層,促進地上莖群體形成。封行後灌深不,控制分櫱分株形成,提早結薺,球莖增多、增大,但應控制氮肥用量,防止徒長。荸薺整個生長期都不能缺水,如不徒長不應擱田斷水,特別是球莖膨大期,更不宜缺水。 荸薺株叢多而大,結球薺期所需各種養分及同化物質也多,因此基肥要足。在分櫱分株時段要求充足氮肥,更不可缺肥,以保證荸薺夠苗株足。進入結球期後,則不宜再施氮,否則徒長,引起倒伏,影響結球,並加重病害的發生。鉀素對改善球莖的品質,促進氨基酸、蛋白質析合成和糖分、澱粉的運轉積累有重要的作用,除作基肥外,還要在荸薺生長期追肥鉀素,此外,充足的鉀肥還能提高植株的抗病力。磷肥對荸薺也有類似的效應。所以種植荸薺一定要氮磷鉀肥三要素配合,尤其在始花結薺期前後不可缺少磷鉀肥。此時如能噴施葉面肥,或磷酸二氫鉀等,都可收到球莖粗大、提高產量的效果。
馬蹄的貯藏方式缸藏
荸薺採挖後,攤放於磚地上12-15天,經適當晾乾後,放入室內大陶缸內(不可用腌過菜的陶缸)。陶缸應置於乾燥、通風處。每缸貯量約80-100千克,將貯滿荸薺的缸口部加蓋。應注意的是:貯藏於陶缸中的荸薺在貯藏前期呼吸作用旺盛,須把缸蓋揭開,以利通風透氣;在氣溫低冷的冬季,缸內要覆蓋一層稻草保溫;在陰雨天氣,因空氣濕度大,要及時揭蓋排濕;炎熱高溫季節,要及時加蓋,以防荸薺球莖體內水分蒸發引起干腐。在貯藏過程中,每隔25-30天須將陶缸內貯藏的荸薺翻動檢查1次。按此方法貯藏,荸薺的保鮮期可達半年以上。
窯藏
如果使用舊窯貯藏,在貯藏之前,應在窯底及窯身噴2.5%的多菌靈或40%-甲基托布津400-500倍液進行消毒。在窯底鋪一層細土,每放20-25厘米厚的荸薺,其上撒上 一層干細土,如此一層果實撒一層土,直至離窯口20厘米為止,其上封干細土填口,周圍 用30厘米厚的泥土封頂,形成中央高、四周低的饅頭形,蓋過窯口、拍實。
沙藏
荸薺收挖後,在陰涼的房屋或地下室內用磚 砌,個埋 藏坑,在坑底部先鋪5-7厘米厚的細沙,將荸薺球莖排列在沙面上,蓋細沙3-4厘米厚,再排放荸薺球莖,如此一層一層堆疊,堆高不超過1米。這種方法也能起到良好的貯藏保鮮效果。
溶液
將採收的荸薺球莖去除雜物,清洗後迅 速浸入次氯酸鈉溶液 中貯藏。據試驗,使用該法,當溫度處於0-2℃、相對濕度在90%-100%的貯藏環境下荸薺球 莖的保鮮 可達10個月,在5℃以下貯藏保鮮期可達6-8個月。
堆藏
② 馬蹄怎麼種植方法
馬蹄(荸薺)栽培技術
品種選擇
選用抗病、優質、豐產、穩產性好、抗逆性強的品種是實現荸薺高產優質栽培的前提和基礎。浙江地區可選用適宜本地環境的名優品種,如餘杭大紅袍、店頭荸薺等。准備種薺時注意種薺的完整性與典型性,剔除受損、個小、干癟、皮色不均的種薺。
大田栽植
荸薺是當年種植、當年採收的作物,栽植時期和密度不僅影響植株生長情況,也關繫到產量和病蟲害發生程度。
栽植前准備:選擇符合選地標準的田塊,移栽前15天灌水翻耕泡田,耕深20厘米。翻耕整地前,每畝施廄肥1500至2000千克或符合NY525規定的商品有機肥500至600千克、復合肥30千克、過磷酸鈣30至40千克,以保證土壤有機質含量充足,為荸薺苗生長提供充足養分。
栽植方法:大田栽植宜在7月中下旬、幼苗高30至45厘米時進行。定植前3天,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施荸薺幼苗預防稈枯病;可用20%氯蟲苯甲醯胺懸浮劑2000倍液噴施幼苗預防白禾螟。定植前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根16至24小時。球莖苗移栽時,將秧苗連種球一同挖出,田間保持株距80厘米、行距80至100厘米,大田栽植時間越遲,移栽密度越小;分株苗移栽時,1株大苗帶2至3個小分櫱苗為1叢,剔除弱苗和「雄苗」,田間保持株距40厘米、行距50至60厘米,當幼苗高度超過45厘米時,宜割去梢頭。定植時將秧苗插入土中,深度為8至10厘米,每穴定植1叢幼苗。
田間管理
中耕除草:荸薺苗大田移栽成活後到封行前,結合施肥宜人工除草2至3次。中耕除草時要求雜草入泥,不露出水面,同時不損傷荸薺葉狀莖和匍匐莖,若發現病株、弱株應及時拔除並補苗。
肥料施用:大田移栽成活後結合中耕除草共追肥3次。第1次施催苗肥,移栽後20天每畝施尿素5.0至7.5千克;第2次施分櫱肥,移栽後25至30天每畝施菜籽餅肥50千克、復合肥10至15千克、硫酸鉀5.0至7.5千克,或每畝施復合肥10至15千克、硫酸鉀3.5千克;第3次施結薺肥,秋分前後每畝施復合肥40至50千克、硫酸鉀7.5至10.0千克。
水層管理:幼苗定植時田間灌水深度宜2厘米;秧苗成活後逐漸加深至4至7厘米;分株分櫱期水深2至3厘米。開花結薺期水深2至4厘米;球莖膨大期水深4至7厘米;球莖成熟期水深0至2厘米;採收前15至20天排乾田間水分。如春季採收,則冬季田間仍保持濕潤。分株分櫱期如果田中浮萍過多或有機肥施用過多,可排水曬田2至4天,曬至田面濕潤小開裂為宜,結面(泥巴表面硬,裡面軟時)後立即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