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行書如何寫好
1.練字應從哪種字體練起呢?
學習書法的途徑,傳統觀念認為應從唐楷入手,逆時而上,在寫好楷書的基礎上進一步練習南行、北碑、漢隸、秦篆。另一種觀念認為從青少年手部肌肉發育尚不成熟的特點出發,可以從變化較少的秦篆入手,順時而下,由行草而後楷書。這兩種觀念自有其道理。但我認為我們學習的硬筆書法與上文所述的毛筆書法有著本質的不同,所以我們不能因循其練習方法,更不能受惑於先學毛筆後學硬筆的傳統觀念。我們現在廣泛使用的是硬筆,寫不好毛筆字照樣可以寫好硬筆字,沒有必要走彎路。
練習硬筆字應從哪種字體練起呢?我認為:從青少年的手部肌肉發育特點及硬筆書法筆畫粗細均勻,變化較少的特點出發,應從不求運筆快慢和輕重變化的字體練起。最好是印刷體中的黑體字,這種字體的美感主要表現在其結構上,我們可以通過對黑體字的揣摩分析,掌握字的結構。在此基礎上,我們才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和愛好,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字體刻苦練習。
2.練字都應該練什麼?
首先要練眼,即認真讀帖。宋代的書法家黃庭堅說:「古代人學習寫字不都是依靠臨摹,他們常常把古人的書法作品張掛在牆壁上,專心致志的觀看它,看準了才下筆。」唐朝的歐陽詢發現了晉代索靖寫的碑,愛不忍離,索性坐下讀碑三天。讀的帖越多,眼力就會越高,就知道了如何寫才好,好在哪裡。有一個成語叫「眼高手低」,我認為:眼高是手高的前提。發現不了美,不知什麼是美,就更談不上創造美了。有不少同學以為書寫潦草是所謂的行書,導致他們以丑為美的原因是他們「眼低手也低」。
其次要練腦或說練心。在細心觀察的基礎上還要把寫得好的範字牢牢地記在心裡,把其字形深深地刻在大腦里,無論何時,一旦提到這個字,馬上就能想出這個字在字帖上的形狀。做到胸有成帖,腦有成字。
第三要練手。練眼和練腦是為了搞清字該怎樣寫。心中能想出字的最好效果,手中不一定能寫出這種最好效果,因為腦不一定能指揮得了手,手不一定能指揮得了筆。練手就是要達到心手一致,手筆一致的境界,所以練手也是至關重要的。練手主要是練指力、練腕力、練手感。寫字的時間長了會感到手指發痛,手腕發酸,手不聽使喚,多鍛煉這一現象就會消失。經常幫老師在黑板上抄題的學生和辦黑板報的學生寫字往往又快又好,他們的指力和腕力就是如此練出來的。還要注意練手感,讓大腦能指揮手,感覺到筆變成了手的一部分,變成了手的延伸,手能輕松的指揮筆,想快則快,想慢則慢,想輕則輕,想重則重,想寫出什麼樣的效果就能寫出什麼樣的效果。
第四要練結構,因為練字的關鍵是掌握字的結構。字的結構是指字的筆畫的長短比例及筆畫間的穿插避讓關系。謝曉東在歌曲《中國人》中唱道:「最愛寫的字啊是先生教的方塊字,方方正正做人要象他……」「方方正正」概括了漢字的結構特點。掌握了漢字的結構,寫出了方方正正,結構美觀的黑體字,將其筆畫稍加變化就能寫出宋體、魏體、楷體、仿宋體、龐體、司馬體、隸書等各種字體的漢字。如果掌握不住漢字的結構,無論如何對字的筆畫進行修飾,進行美化,都是難看的贅物,越變越難看。所以掌握字的結構,寫好黑體字是練好一切字體的關鍵和基礎。
第五要練筆畫。不少同學練過書法,他們從楷書練起,許多運筆的規則都忘了,只記住了頓筆。結果寫出來的字拖拉累贅,狀如鬼畫符。我提倡大家從黑體字練起,抓住字形,取消頓筆。下面我給大家介紹幾種常用筆畫的寫法和大多數同學在書寫這些筆畫時容易出現的毛病:
①點,由左上方向右下方運筆,有一個運筆過程。注意「點」也是有長度的,不能厾成圓點。
②橫,由左至右平等運筆。關鍵是「橫要平」,不能一頭高一頭低,或頓筆頓成波浪形。根據方塊字的字形需要控制長短,不要太短或太長。
③豎,從上往下垂直運筆。關鍵是「豎要直」,不能左右歪斜,更不能寫成豎鉤。根據方塊字的字形需要控制長短,不要太短或太長。
④撇,從右上方往左下方運筆,不要寫成點撇或橫撇。
⑤折,寫折筆時,折角宜方不宜圓。不要在轉角處大肆頓筆,寫成脫肩的兩個鈍角,要寫成一個直角。
這樣寫出來的字,如用圓珠筆寫,就是類似火柴棍的幼圓體美術字;如用鋼筆書寫,就是標準的黑體字。雖然筆畫單調,但只要結構准確,照樣美觀好看。就像蹲馬步是練武術的基本功一樣,橫平豎直是寫漢字的基本功。許多人寫不好字的原因就是橫不平豎不直、結構不準確。如果結構不對,筆畫的變化再豐富也寫不出好字來。
3.練字的一般步驟
在練習黑體字,掌握字的結構,練好基本功的基礎上,可以選定自己喜歡的字體進行練習。選定字體的過程叫選帖,在選帖的基礎上,還要經過讀帖、描摹、臨帖、背帖、創作五步。
第一步讀帖。帖上漢字的讀音我們都知道,無需再讀。讀什麼?讀字形,讀結構,讀筆畫,分析揣摩字的筆畫特點及筆畫間的相互關系。例如:我們讀黑體字的「中」,要讀出「中」的一豎穿過了「口」的正中間,「口」字稍扁,橫的長度是豎的長度的二倍,中間的長豎被「口」字的下橫分成長度相等的兩段,其上段又被「口」字的上橫分成長度相等的兩段。這就是讀字形,讀結構。不同字體,筆畫具有不同特點,硬筆書法筆畫的變化並不明顯,也不易為中學生所掌握,這里就不再多說了。
第二步描摹。「描」指的是描紅,即初學者在印好的紅字帖上沿筆跡用藍筆描寫。「摹」指摹帖,即用透明紙覆在範字上,沿紙上的字影一筆一畫的寫,又叫寫仿影。
第三步臨帖。指把字帖置於一旁,看著字帖一字一字地寫在作業紙上,這種方法有利於掌握字的筆法筆意,但不易掌握字的結構。
第四步背帖。指在臨帖的基礎上把字帖去掉,根據自己的記憶,回憶字帖上的字形,將其寫在作業紙上的方法。這是練好字的關鍵一步,只有對所寫的字精審細察,成竹在胸,才能下筆有神,准確無誤。寫字的時候,如能在所寫的白紙上看到要寫漢字的准確字形,做到「成字在紙,成字在胸」,下筆如描紅,寫一手好字就不成問題了。
第五步創作。在掌握了字帖上的字的寫法的基礎上,觸類旁通,悟出字帖上沒有的字的寫法。根據自己表情達意的需要,寫出一段有中心、有內容、自成體系的文字,這就是創作了。
如果能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寫出一手與字帖接近的字,中學生練字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4.練字的注意事項
下面我再談談練字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書寫工具的選擇。「工欲善其事,必先得其器。」無論是鋼筆還是圓珠筆都要選用書寫流暢,線條粗細均勻的好筆。墨色太淺,難以辯認;墨色太黑,又給人以壓抑感。在考試時往往會因此影響閱卷老師的心情,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所以筆跡的墨色以藍黑色為最好。
第二個問題:練字應注意寫字的姿勢和執筆的方法。由於現在絕大多數的中學生使用的是圓珠筆,我就以圓珠筆為例談談寫字的姿勢和執筆的方法。用圓珠筆寫字要採用坐姿,做到「頭正、身直、臂開、足安」。由於圓珠筆寫的字小,所以筆尖的活動要在視覺效果最好的區域。一般右手執筆,筆的位置要略偏右側。眼睛距紙面約30厘米,胸部距桌邊約10厘米。兩臂自然伸展,小臂平枕桌面。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分別按住筆桿的左右兩側,中指第一關節左側抵住筆桿的下方,無名指和小指依次貼靠中指自然彎曲成半握拳狀,起直轄市控製作用。拇指與筆桿接觸點到筆尖的距離約4厘米。筆桿斜靠在虎口上,與紙面成45-60度角,字越小,角度越大。如用鋼筆寫字還應注意筆尖在外,筆舌在里,讓筆尖的中縫接觸紙面,以保證出水均勻,線條流暢。
第三個問題:練字要心平氣靜,善始善終,不能心浮氣躁,敷衍了事。寫字的時候要做到一筆不苟,每一筆都要寫得實實在在。有人練字的時候,喜歡在結束前亂畫一氣,這種亂畫是練字的大忌,不但有損筆尖的壽命,而且讓練了半天,剛剛取得的進步化為烏有。
第四個問題:不要輕易變換字體。練字要有恆心,有毅力,要練好扎實在基本功。練字要堅持經常,不能一曝十寒,三天打漁,兩天曬網。須知:一日練功一日功,一日不練十日空。在掌握了字體結構的基礎上,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字體堅持不懈的練下去,輕易不要變換字體。因為一旦變換字體,又得從頭練起。
第五個問題:要學用結合,練寫合一,有的同學練字的時候寫得很好,但寫作業的時候又瞎寫一氣,這們是永遠練不好字的。練過的字平時用到了,應該寫的象練時那樣好,練一個用一個,在用中學,在學中用,學用結合才能練好字。
第六個問題:各科教師要齊抓共管密切配合。首先教師要寫規範字,其次還要鼓勵學生練字。對作業書寫潦草的學生要批評教育,讓其改正。督促學生練字不只是語文教師的責任,每個教師都有責任。
5.練字有三種境界。
大家都看過金庸的長篇小說《笑傲江湖》,其中有一段對練劍的精闢論述:初學乍練之時,以手使劍,有時劍不聽使喚,甚至會傷及自己。練過一段時間之後手劍合一,以心使劍,劍隨心走,劍術就達到了一個較高的層次。劍術的最高層次是心劍合一,無劍無我。舉手投足即是劍著,飛花摘葉,皆是利劍,一枚細細的綉花針也能抵擋三個劍術高手,這樣的劍術可以說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練字也是這樣,我們練字的最初階段同樣是以手使筆。筆由不聽手的使喚到逐漸熟練有一個過程,進一步可以發展到筆手合一的境界。這時寫字的時候感覺筆是手的一部分,不是在用筆寫,而是在用手寫。只要我們認真練習,是可以達到這一境界的。
練字的第二個境界是以心使筆,心筆合一,心動則筆動。筆下所寫的就是心中所想,達到了這一境界,書法水平可以說是小有成就了。包括我在內的我們大家都要努力向這一目標邁進。
練字的第三個境界是師法造化,無我無筆。古代許多著名的大書法家都是這樣的。如王羲之見白鵝游水之姿,悟出「浮鵝鉤」的筆勢;張旭見擔夫爭路,公孫大娘舞劍,從中悟到結構點畫的爭讓穿插關系和用筆的疾徐、節奏,大大豐富了其狂草的寫法;懷素觀夏雲海濤,領悟到草書的大氣磅礴、翻江倒海之勢;顏真卿觀屋漏痕、錐畫沙,理解了用筆的遲澀和力度。這是我們練字的理想境界,達到了這一境界,無論有筆無筆,軟筆硬筆,即使是一段枯枝,一把破笤帚,都能寫出絕妙的書法作品。
『貳』 行書怎樣寫的又快又好
二、從行書入手
怎樣實現寫字與書法分離呢?從一種簡單的行書字體入手,能使它成為可能、成為現實。
寫字因為是給人閱讀而不僅僅是欣賞的,為方便自己,需要流利;為方便別人,需要清楚。楷書乃至隸書清楚而不流利,顯然不能成為常用字體;草書流利而難辨認,便利自己,有礙他人;篆書則不易寫不易識,如果用於交流則是害人害己。歷來五種字體,只有行書,清楚流利,切乎實用。呂叔湘先生說:「我們寫字總是帶點行書味道的」。
自古有從楷書練起,先站穩再行走之說,時至今日,即使在書法課堂上,這也不再是不二法門了。書法家多半把練楷書作為一種手段、一個過程,但事實證明,楷書寫得好的行書並不必然好。比方悅,楷書尤其是唐楷著力強調起筆、收筆、折筆,如果用這種動作寫行書筆劃,就多半出現許多裝飾性的筆觸,我們把楷書起筆時頓筆出現的「釘頭」之類稱為「多餘小動作」。養成了頓筆習慣,就一定會影響書寫速度、影響流暢;所以,如果考慮到自由和抒情,那麼,楷書就不能充當基礎訓練的理想字體了。應該說,先學楷書有好處,但對學寫鋼筆字也有不良後果。
作為實用性的寫字,我們認為,只要練好一種行書就夠用了,沒有自己的風格(但書寫個性無疑是存在的,而且是無法避免的)又有什麼關系呢?練成之後,可以省略些邊筆寫成行楷,也可以增加些連筆寫成行草,足以適應日常各種用途。即使是單純的書法創作,鋼筆寫楷、隸、篆也是吃力不討好的、鋼筆就是鋼筆,鋼筆就是用來書寫流利美觀些的手寫體的,能寫出些藝術味兒當然更好。
行書是實用字體,有一定的自由度,這恰恰又便於學以致用。從楷書人手,就會造成練字時寫楷書,日常書寫時寫行書,學的用不上,學非所用,學、用脫節,除了對書寫有愛好的人,對大多數人來說,就意味著多花時間、多吃苦頭。只有練習行書,才能學以致用,這是3S速成的重要依據。
1.練字應從哪種字體練起呢?
學習書法的途徑,傳統觀念認為應從唐楷入手,逆時而上,在寫好楷書的基礎上進一步練習南行、北碑、漢隸、秦篆。另一種觀念認為從青少年手部肌肉發育尚不成熟的特點出發,可以從變化較少的秦篆入手,順時而下,由行草而後楷書。這兩種觀念自有其道理。但我認為我們學習的硬筆書法與上文所述的毛筆書法有著本質的不同,所以我們不能因循其練習方法,更不能受惑於先學毛筆後學硬筆的傳統觀念。我們現在廣泛使用的是硬筆,寫不好毛筆字照樣可以寫好硬筆字,沒有必要走彎路。
練習硬筆字應從哪種字體練起呢?我認為:從青少年的手部肌肉發育特點及硬筆書法筆畫粗細均勻,變化較少的特點出發,應從不求運筆快慢和輕重變化的字體練起。最好是印刷體中的黑體字,這種字體的美感主要表現在其結構上,我們可以通過對黑體字的揣摩分析,掌握字的結構。在此基礎上,我們才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和愛好,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字體刻苦練習。
2.練字都應該練什麼?
首先要練眼,即認真讀帖。宋代的書法家黃庭堅說:「古代人學習寫字不都是依靠臨摹,他們常常把古人的書法作品張掛在牆壁上,專心致志的觀看它,看準了才下筆。」唐朝的歐陽詢發現了晉代索靖寫的碑,愛不忍離,索性坐下讀碑三天。讀的帖越多,眼力就會越高,就知道了如何寫才好,好在哪裡。有一個成語叫「眼高手低」,我認為:眼高是手高的前提。發現不了美,不知什麼是美,就更談不上創造美了。有不少同學以為書寫潦草是所謂的行書,導致他們以丑為美的原因是他們「眼低手也低」。
其次要練腦或說練心。在細心觀察的基礎上還要把寫得好的範字牢牢地記在心裡,把其字形深深地刻在大腦里,無論何時,一旦提到這個字,馬上就能想出這個字在字帖上的形狀。做到胸有成帖,腦有成字。
第三要練手。練眼和練腦是為了搞清字該怎樣寫。心中能想出字的最好效果,手中不一定能寫出這種最好效果,因為腦不一定能指揮得了手,手不一定能指揮得了筆。練手就是要達到心手一致,手筆一致的境界,所以練手也是至關重要的。練手主要是練指力、練腕力、練手感。寫字的時間長了會感到手指發痛,手腕發酸,手不聽使喚,多鍛煉這一現象就會消失。經常幫老師在黑板上抄題的學生和辦黑板報的學生寫字往往又快又好,他們的指力和腕力就是如此練出來的。還要注意練手感,讓大腦能指揮手,感覺到筆變成了手的一部分,變成了手的延伸,手能輕松的指揮筆,想快則快,想慢則慢,想輕則輕,想重則重,想寫出什麼樣的效果就能寫出什麼樣的效果。
第四要練結構,因為練字的關鍵是掌握字的結構。字的結構是指字的筆畫的長短比例及筆畫間的穿插避讓關系。謝曉東在歌曲《中國人》中唱道:「最愛寫的字啊是先生教的方塊字,方方正正做人要象他……」「方方正正」概括了漢字的結構特點。掌握了漢字的結構,寫出了方方正正,結構美觀的黑體字,將其筆畫稍加變化就能寫出宋體、魏體、楷體、仿宋體、龐體、司馬體、隸書等各種字體的漢字。如果掌握不住漢字的結構,無論如何對字的筆畫進行修飾,進行美化,都是難看的贅物,越變越難看。所以掌握字的結構,寫好黑體字是練好一切字體的關鍵和基礎。
第五要練筆畫。不少同學練過書法,他們從楷書練起,許多運筆的規則都忘了,只記住了頓筆。結果寫出來的字拖拉累贅,狀如鬼畫符。我提倡大家從黑體字練起,抓住字形,取消頓筆。下面我給大家介紹幾種常用筆畫的寫法和大多數同學在書寫這些筆畫時容易出現的毛病:
①點,由左上方向右下方運筆,有一個運筆過程。注意「點」也是有長度的,不能厾成圓點。
②橫,由左至右平等運筆。關鍵是「橫要平」,不能一頭高一頭低,或頓筆頓成波浪形。根據方塊字的字形需要控制長短,不要太短或太長。
③豎,從上往下垂直運筆。關鍵是「豎要直」,不能左右歪斜,更不能寫成豎鉤。根據方塊字的字形需要控制長短,不要太短或太長。
④撇,從右上方往左下方運筆,不要寫成點撇或橫撇。
⑤折,寫折筆時,折角宜方不宜圓。不要在轉角處大肆頓筆,寫成脫肩的兩個鈍角,要寫成一個直角。
這樣寫出來的字,如用圓珠筆寫,就是類似火柴棍的幼圓體美術字;如用鋼筆書寫,就是標準的黑體字。雖然筆畫單調,但只要結構准確,照樣美觀好看。就像蹲馬步是練武術的基本功一樣,橫平豎直是寫漢字的基本功。許多人寫不好字的原因就是橫不平豎不直、結構不準確。如果結構不對,筆畫的變化再豐富也寫不出好字來。
3.練字的一般步驟
在練習黑體字,掌握字的結構,練好基本功的基礎上,可以選定自己喜歡的字體進行練習。選定字體的過程叫選帖,在選帖的基礎上,還要經過讀帖、描摹、臨帖、背帖、創作五步。
第一步讀帖。帖上漢字的讀音我們都知道,無需再讀。讀什麼?讀字形,讀結構,讀筆畫,分析揣摩字的筆畫特點及筆畫間的相互關系。例如:我們讀黑體字的「中」,要讀出「中」的一豎穿過了「口」的正中間,「口」字稍扁,橫的長度是豎的長度的二倍,中間的長豎被「口」字的下橫分成長度相等的兩段,其上段又被「口」字的上橫分成長度相等的兩段。這就是讀字形,讀結構。不同字體,筆畫具有不同特點,硬筆書法筆畫的變化並不明顯,也不易為中學生所掌握,這里就不再多說了。
第二步描摹。「描」指的是描紅,即初學者在印好的紅字帖上沿筆跡用藍筆描寫。「摹」指摹帖,即用透明紙覆在範字上,沿紙上的字影一筆一畫的寫,又叫寫仿影。
第三步臨帖。指把字帖置於一旁,看著字帖一字一字地寫在作業紙上,這種方法有利於掌握字的筆法筆意,但不易掌握字的結構。
第四步背帖。指在臨帖的基礎上把字帖去掉,根據自己的記憶,回憶字帖上的字形,將其寫在作業紙上的方法。這是練好字的關鍵一步,只有對所寫的字精審細察,成竹在胸,才能下筆有神,准確無誤。寫字的時候,如能在所寫的白紙上看到要寫漢字的准確字形,做到「成字在紙,成字在胸」,下筆如描紅,寫一手好字就不成問題了。
第五步創作。在掌握了字帖上的字的寫法的基礎上,觸類旁通,悟出字帖上沒有的字的寫法。根據自己表情達意的需要,寫出一段有中心、有內容、自成體系的文字,這就是創作了。
如果能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寫出一手與字帖接近的字,中學生練字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4.練字的注意事項
下面我再談談練字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書寫工具的選擇。「工欲善其事,必先得其器。」無論是鋼筆還是圓珠筆都要選用書寫流暢,線條粗細均勻的好筆。墨色太淺,難以辯認;墨色太黑,又給人以壓抑感。在考試時往往會因此影響閱卷老師的心情,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所以筆跡的墨色以藍黑色為最好。
第二個問題:練字應注意寫字的姿勢和執筆的方法。由於現在絕大多數的中學生使用的是圓珠筆,我就以圓珠筆為例談談寫字的姿勢和執筆的方法。用圓珠筆寫字要採用坐姿,做到「頭正、身直、臂開、足安」。由於圓珠筆寫的字小,所以筆尖的活動要在視覺效果最好的區域。一般右手執筆,筆的位置要略偏右側。眼睛距紙面約30厘米,胸部距桌邊約10厘米。兩臂自然伸展,小臂平枕桌面。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分別按住筆桿的左右兩側,中指第一關節左側抵住筆桿的下方,無名指和小指依次貼靠中指自然彎曲成半握拳狀,起直轄市控製作用。拇指與筆桿接觸點到筆尖的距離約4厘米。筆桿斜靠在虎口上,與紙面成45-60度角,字越小,角度越大。如用鋼筆寫字還應注意筆尖在外,筆舌在里,讓筆尖的中縫接觸紙面,以保證出水均勻,線條流暢。
第三個問題:練字要心平氣靜,善始善終,不能心浮氣躁,敷衍了事。寫字的時候要做到一筆不苟,每一筆都要寫得實實在在。有人練字的時候,喜歡在結束前亂畫一氣,這種亂畫是練字的大忌,不但有損筆尖的壽命,而且讓練了半天,剛剛取得的進步化為烏有。
第四個問題:不要輕易變換字體。練字要有恆心,有毅力,要練好扎實在基本功。練字要堅持經常,不能一曝十寒,三天打漁,兩天曬網。須知:一日練功一日功,一日不練十日空。在掌握了字體結構的基礎上,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字體堅持不懈的練下去,輕易不要變換字體。因為一旦變換字體,又得從頭練起。
第五個問題:要學用結合,練寫合一,有的同學練字的時候寫得很好,但寫作業的時候又瞎寫一氣,這們是永遠練不好字的。練過的字平時用到了,應該寫的象練時那樣好,練一個用一個,在用中學,在學中用,學用結合才能練好字。
第六個問題:各科教師要齊抓共管密切配合。首先教師要寫規範字,其次還要鼓勵學生練字。對作業書寫潦草的學生要批評教育,讓其改正。督促學生練字不只是語文教師的責任,每個教師都有責任。
5.練字有三種境界。
大家都看過金庸的長篇小說《笑傲江湖》,其中有一段對練劍的精闢論述:初學乍練之時,以手使劍,有時劍不聽使喚,甚至會傷及自己。練過一段時間之後手劍合一,以心使劍,劍隨心走,劍術就達到了一個較高的層次。劍術的最高層次是心劍合一,無劍無我。舉手投足即是劍著,飛花摘葉,皆是利劍,一枚細細的綉花針也能抵擋三個劍術高手,這樣的劍術可以說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練字也是這樣,我們練字的最初階段同樣是以手使筆。筆由不聽手的使喚到逐漸熟練有一個過程,進一步可以發展到筆手合一的境界。這時寫字的時候感覺筆是手的一部分,不是在用筆寫,而是在用手寫。只要我們認真練習,是可以達到這一境界的。
練字的第二個境界是以心使筆,心筆合一,心動則筆動。筆下所寫的就是心中所想,達到了這一境界,書法水平可以說是小有成就了。包括我在內的我們大家都要努力向這一目標邁進。
練字的第三個境界是師法造化,無我無筆。古代許多著名的大書法家都是這樣的。如王羲之見白鵝游水之姿,悟出「浮鵝鉤」的筆勢;張旭見擔夫爭路,公孫大娘舞劍,從中悟到結構點畫的爭讓穿插關系和用筆的疾徐、節奏,大大豐富了其狂草的寫法;懷素觀夏雲海濤,領悟到草書的大氣磅礴、翻江倒海之勢;顏真卿觀屋漏痕、錐畫沙,理解了用筆的遲澀和力度。這是我們練字的理想境界,達到了這一境界,無論有筆無筆,軟筆硬筆,即使是一段枯枝,一把破笤帚,都能寫出絕妙的書法作品。
讓我們用心寫字,而不僅僅是用手寫字,努力向這一理想的境界邁進吧!
下面談談第四個問題:我是怎樣練字的。
開始時我用毛筆臨《顏勤禮碑》,後來我找到一本《99天鋼筆字速成字帖》,該帖精選99個具有代表性的漢字,要求練習者每天練習一個,記住一個,學會一個。練完99天,99個漢字都會寫了,觸類旁通,其它的漢字也都會寫了。我從《顏勤禮碑》中找出這些漢字,每天一個,刻苦練習,不到一個月,就有了明顯的進步。
後來,有同學說,我寫的顏體很有「顏」味,只是軟而無力,原因是我在運筆的時候做不到「中鋒行筆」,很多情況下都是拖筆。這個同學是一個眼高手低的人,發現了我的毛病,卻不能幫我改正。我多方求教,認真觀察別人如何寫字,終於發現了這一訣竅:原來,別人寫字的時候常常捻動筆桿,讓筆尖隨著運筆轉動,始終處於筆畫的中間,這樣就做到了「中鋒行筆」。
後來,我的另一個同學對我說:「你的字筆畫很規范,但組合到一塊後並不美觀,主要原因是結構不對。要想掌握字的結構,你不如跟著我學寫黑體字,筆畫象火柴棍一樣的黑體字,只有結構對了才美觀。」於是我就用板刷沾水,照著報紙新聞的黑體字標題在地板上練習。很快我就掌握了黑體字的寫法,並為一些班級書寫了大字標語。我發現,在學會黑體字後,許多從未練習過的字體,只要對其基本筆畫稍加練習就能寫成。這也是我今天建議同學們從黑體字練起的原因。1993年,我參加石家莊市教委組織的書畫比賽獲三等獎,如今我經常幫助同事們出壁報,寫大字,既鞏固了練字的效果又提高了寫字的水平,既幫助了別人又陶冶了自己。
以上我們談了練字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如果大家按我說的去做,我想你一定會取得進步的,因為我指導學生練字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最後我就談談這個問題。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不但要自己寫好字,還要指導學生寫一手好字。為了讓學生寫好字,我曾經讓學生寫過「每日一字」,經過練習,98屆學生李超學習龐中華體鋼筆字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牛鯤鵬的鋼筆字方正謹嚴自成一體。我還為學生搞過多次書法講座,並多次組織學生參加書法比賽。2001屆學生胡占雄、李墨等人的硬筆書法作品曾在「世紀之星」書法比賽中獲獎。如今,我在學生中開展評比「星級書寫能手」的活動,學生練字的熱情很高。「三星級書寫能手」孫瑞靜同學不但書寫工整清楚,而且達到了每分鍾50多字的書寫速度。
最後我還想告訴大家:寫一手漂亮的漢字其實並不難,只要你用心練用心寫總會成功的。當你看到一個個端莊秀麗的漢字從你的筆下流淌而出的時候,當你看到一頁頁整潔清楚的作業在你的筆下誕生的時候,當你看到作業本上的紅對鉤和「優」的時候,你不覺得寫好漢字也是一種藝術享受嗎?讓我們走進漢字書法的藝術世界,盡情的揮毫潑墨吧!
參考資料:教育之聲
『叄』 文字行書怎麼寫好看
行書的三種筆法和兩個小規律,能讓你的字越寫越漂亮,先學習行書的三種筆法。
1:虛接法
虛接法就是我們常見的筆斷意連,筆畫與筆畫顧盼呼應,特點就是沒有牽絲相連,一筆一畫獨立存在,輕重緩急,節奏要快,整體結構變化不大。
2:實連法
跟虛連法相反,筆畫與筆畫之間有牽絲相連,書寫快捷,書寫要注意重、提、按之間的主次關系。
3:簡省連接
簡省連筆就是為了書寫的速度,在行筆中以連帶筆法簡省代替原有筆畫,但又不失大形。即保持了原有字的形態,提高了書寫速度,即所謂的「行書」
豎彎鉤的兩種規律
第一種:
豎畫向下行,圓轉向右,垂直出鉤。
例字:
也字基本保持楷書字形,三豎的地方可斷可連。
第二種:
寫法基本跟第一種方式大致相同,只是在末筆要停頓,向左下出尖。
它字,寶蓋頭要寬,下部首居中,寫法同上。
巾字旁:
在左邊的時候用垂露豎,為啟帶右部可略帶弧形。
帷字,巾字旁寫法同上,右部間距相等,具體寫法看下圖。
垂露豎宜長,四短橫間距相等。
帖字,巾字旁寫法同上,左右對等平分。
『肆』 怎樣寫好行書
問題一:怎樣才能寫好行書? 行書技法 :
行書兼具楷書、草書的特點,但又絕非寫好楷書便一定能寫出一手漂亮的行書字來,行書作為一種獨立的書體,其發展過程中具有它自身的特點。
要學好行書,還要經過一段專門的臨摹訓練,以掌握它的筆法和結字的規律。 我們分兩個方面介紹行書的技法特點:
筆法方面:
順勢入筆:行書筆法中不再如楷書那樣,要求逆入回出,藏頭護尾。而是落筆便順鋒而入,行筆中鋒行走,收筆多是順勢帶出,或牽連下筆,或鉤挑出鋒。不再回鋒作頓。這樣很多筆畫發生了變異。如下頁。這樣筆畫多為露鋒。筆勢明顯地流暢起來。也使行書中更多地形成了曲筆,筆畫不可過於平直,增加了點畫的動感,使之不至僵滯。筆法上的這些變化,就自然使書寫的速度加快了許多。
點畫呼應:由於行書收筆不再回鋒作頓,而多是將筆鋒提出,所以形成了點畫的附鉤和挑,即上筆終了時順勢帶下,而下筆自然承上,使點畫之間雖斷似連,筆斷意連,產生了明顯的顧盼呼應關系。顯然這些顧盼揖讓和呼應使字型增加了生動活潑的意趣。
牽絲引帶:點畫間的勾挑使之顧盼呼應,有時將這種呼應通過筆鋒提寫出遊絲,連接起來形成兩筆或幾筆,連續寫出,一氣呵成,使字顯得連貫、瀟灑。如:
一般情況是凡字的固有筆畫則重些,而兩畫之間的連接相應輕些,但不可截然跳動,否則呆板無神。牽絲形成連的效果是行書的主要特徵之一,但卻要運用得當。一味的牽連纏繞,當斷不斷,反而弄巧成拙,形成浮滑薄弱之病,是行書書寫中的大忌。一位書法家講過「連與斷效果不同,連易斷難,故當知斷」。因此將牽絲引帶與點畫呼應分開來講以區別它們的不同功用,這是行書的又一重要特徵。
簡括省略:前面談到連能把兩筆或幾筆連成一筆寫下來,這其實已起到了簡化的作用,加快了書寫的速度,但其原有筆畫並未減少,只是筆畫之間有牽絲相連,不單獨存在而已。在行書中還有更省簡的情況,那就是索性合並了原來的點畫,形成行書中獨有的寫法。如
其中「無」字中間四豎和下邊四點被一組相連的豎撇橫代替了,既保持了原字的面貌又起到了簡化作用。其餘各字也是用這種方式形成了現在的寫法。有時為了行筆的便利,行書字書寫時,甚至可以改變原來的筆畫順序,如:
收放變化:比較楷、隸、篆等規整嚴謹的字體,行書有一個與草書共同的特點。即它可根據章法的需要和某字的特徵,隨時調整它的字形和筆畫形態。例如: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之字,如:
既可收斂些又可放縱些,可以任意屈伸、收放,即可使之長,如亦可使之方如: 扁如: 這就是行書可收可放的特性。
離方遁圓:楷書方多圓少,折筆處多為方,即如趙孟\的圓轉為主的書寫也時露方意,這無疑是需要也使字增加了一定的力度。而行書則隨筆順勢轉折,變化無窮,方圓兼用,靈活生動。如:
因此注意到方圓的變化,使之自然融匯,使書寫的效果既有方筆的雄勁力度,又富圓筆的通暢靈動。若一味方折,則顯板滯、生硬,純用圓轉則又俗滑、疲軟。總之臨習中要多觀察,創作中要多思索。
重按輕提:楷書中的一些筆法,如頓筆回鋒挫逆等,在行書的運筆中已經不再應用或很少應用了,更多運用的是順勢提、按的運用。凡輕細之處需收筆輕提起,速度稍快。而粗重處則需將筆重按下,速度稍緩,當然,筆畫輕重粗細的交替要有合理的起浮過程,不可大起大落,忽輕驟重,應使其自然。提按處在行書中幾乎隨處可見,一字之內的提按變化如《集字聖教序》中的:一畫之內也當有輕重之別,如:
至於一篇之內的根據章法的需要而出現的輕重布局,也是行書作品中屢見不鮮的。歷代書家對此各有體會,我們仔細品味後面作品即可領會提按在行書書寫中的妙用。
運腕得宜:「書法之妙,全在......>>
問題二:行書怎樣寫的又快又好 二、從行書入手
怎樣實現寫字與書法分離呢?從一種簡單的行書字體入手,能使它成為可能、成為現實。
寫字因為是給人閱讀而不僅僅是欣賞的,為方便自己,需要流利;為方便別人,需要清楚。楷書乃至隸書清楚而不流利,顯然不能成為常用字體;草書流利而難辨認,便利自己,有礙他人;篆書則不易寫不易識,如果用於交流則是害人害己。歷來五種字體,只有行書,清楚流利,切乎實用。呂叔湘先生說:「我們寫字總是帶點行書味道的」。
自古有從楷書練起,先站穩再行走之說,時至今日,即使在書法課堂上,這也不再是不二法門了。書法家多半把練楷書作為一種手段、一個過程,但事實證明,楷書寫得好的行書並不必然好。比方悅,楷書尤其是唐楷著力強調起筆、收筆、折筆,如果用這種動作寫行書筆劃,就多半出現許多裝飾性的筆觸,我們把楷書起筆時頓筆出現的「釘頭」之類稱為「多餘小動作」。養成了頓筆習慣,就一定會影響書寫速度、影響流暢;所以,如果考慮到自由和抒情,那麼,楷書就不能充當基礎訓練的理想字體了。應該說,先學楷書有好處,但對學寫鋼筆字也有不良後果。
作為實用性的寫字,我們認為,只要練好一種行書就夠用了,沒有自己的風格(但書寫個性無疑是存在的,而且是無法避免的)又有什麼關系呢?練成之後,可以省略些邊筆寫成行楷,也可以增加些連筆寫成行草,足以適應日常各種用途。即使是單純的書法創作,鋼筆寫楷、隸、篆也是吃力不討好的、鋼筆就是鋼筆,鋼筆就是用來書寫流利美觀些的手寫體的,能寫出些藝術味兒當然更好。
行書是實用字體,有一定的自由度,這恰恰又便於學以致用。從楷書人手,就會造成練字時寫楷書,日常書寫時寫行書,學的用不上,學非所用,學、用脫節,除了對書寫有愛好的人,對大多數人來說,就意味著多花時間、多吃苦頭。只有練習行書,才能學以致用,這是3S速成的重要依據。
1.練字應從哪種字體練起呢?
學習書法的途徑,傳統觀念認為應從唐楷入手,逆時而上,在寫好楷書的基礎上進一步練習南行、北碑、漢隸、秦篆。另一種觀念認為從青少年手部肌肉發育尚不成熟的特點出發,可以從變化較少的秦篆入手,順時而下,由行草而後楷書。這兩種觀念自有其道理。但我認為我們學習的硬筆書法與上文所述的毛筆書法有著本質的不同,所以我們不能因循其練習方法,更不能受惑於先學毛筆後學硬筆的傳統觀念。我們現在廣泛使用的是硬筆,寫不好毛筆字照樣可以寫好硬筆字,沒有必要走彎路。
練習硬筆字應從哪種字體練起呢?我認為:從青少年的手部肌肉發育特點及硬筆書法筆畫粗細均勻,變化較少的特點出發,應從不求運筆快慢和輕重變化的字體練起。最好是印刷體中的黑體字,這種字體的美感主要表現在其結構上,我們可以通過對黑體字的揣摩分析,掌握字的結構。在此基礎上,我們才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和愛好,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字體刻苦練習。
2.練字都應該練什麼?
首先要練眼,即認真讀帖。宋代的書法家黃庭堅說:「古代人學習寫字不都是依靠臨摹,他們常常把古人的書法作品張掛在牆壁上,專心致志的觀看它,看準了才下筆。」唐朝的歐陽詢發現了晉代索靖寫的碑,愛不忍離,索性坐下讀碑三天。讀的帖越多,眼力就會越高,就知道了如何寫才好,好在哪裡。有一個成語叫「眼高手低」,我認為:眼高是手高的前提。發現不了美,不知什麼是美,就更談不上創造美了。有不少同學以為書寫潦草是所謂的行書,導致他們以丑為美的原因是他們「眼低手也低」。
其次要練腦或說練心。在細心觀察的基礎上還要把寫得好的範字牢牢地記在心裡,把其字形深深地刻在大腦里,無論何時,一旦提到這個字,馬上就能想出這個字在字帖上的形狀。做到胸有成帖,腦有成字。
第三要練手。練眼和......>>
問題三:怎麼寫好行書? 寫行書前先要寫好楷書,因為不管寫什麼字體,都離不開漢字最基本的筆畫和好的字架。心平氣靜也是寫好字的關鍵,可是很多人很難做到,因為寫字是一兩天練不好的,很多人作其他事的耐心可能會有十幾天的時間,可是練字的時候耐心會消耗到一兩天,很快就會放棄,所以練字前要有持久戰的決心。
問題四:怎樣才能寫好一手行書? 我從一年級開始練書法。
我還是覺得從正楷學起~再開始寫行書~
這樣比較快>/<
樓上說不一定從正楷學起也不是沒有道理。。。
行書主要是看個人的風格
可是楷書是書法的基礎
如果沒有任何楷書功底的話
要想寫好行書也是空中樓閣啊~~~
祝樓樓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練習,寫好行書~~
問題五:行書(花)字如何寫好看? 1)【花】字行書的幾種寫法
【花】字的德彪鋼筆行書寫法
【花】字的方正硬筆行書簡體寫法
【花】字的經典繁行書寫法
【花】字的全新硬筆行書簡寫法
【花】字的葉根友毛筆行書簡體寫法
2)行書的特點:
行書是介於楷、草間的一種書體。寫得比較放縱流動,近於草書的稱行草;寫得比較端正平穩,近於楷書的稱行楷。
在書寫過程中,筆毫的使轉,在點畫的各種形態上都表現得較為明顯,這種筆毫的運動往往在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留下了相互牽連,細若游絲的痕跡,這就是絲連。
問題六:怎麼才能寫好行書 1樓簡直是誤人子弟,搞清楚什麼是行書和標准字再回答這個問題。
1,要學好行書,先學好楷書;
2,學楷書選好自己適合的,歐,顏,王,柳可選,其他不推薦;
3,行書可選王,歐;
4,行書不在快,在意,形
問題七:怎樣練好行書(毛筆字) 【怎樣練好行書】
練習行書首先要練好楷體字,楷體字小有所成之後才能開始行書的學習。
行書掌握的基本技巧:字要型散而神不散,運筆快慢適當,虛實得體。
【怎樣練好書法】
1、臨摹結合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的方法,不但初學書法要臨摹,就是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後還需要臨摹。學楷書需要臨摹,學篆、隸、行、草各體書仍需要臨摹。書法家的一生都是在臨摹中渡過的,在臨摹中學習,在臨摹中思考,在臨摹中創造。
摹帖,就是用薄紙蒙在字帖上面,然後筆隨影走,按照顯露出來的字跡寫,又叫「仿影」或拓寫。摹還有一種方法叫「描紅」,即在印有雙鉤紅線的字上去填寫。
摹帖的方法:第一步先描紅。即從一本帖中選出清楚、完整的字,用透明而不透墨的薄紙,如打字紙、有光紙、描圖紙等蒙在帖上,依著字的輪廓,用極細的線條鉤成空心字,這叫「雙鉤」。然後把鉤好的字作為描紅本,用紅墨水填寫,再用藍墨水填寫,最後用墨汁填寫,這樣寫不但能加深記憶,而且節約紙張。
摹帖應注意筆隨帖走,切勿失形,要看準筆畫的來龍去脈,揣摩它的筆法和結構形態。摹帖要帶有「寫」意,將筆畫一筆寫成,飽滿而精到,切勿依葫蘆畫瓢地填描塗抹。
臨帖,即在摹帖的基礎上,對帖字的用筆、結字規律有了基本認識之後,對著帖寫。臨帖有對臨、格臨和背臨三種方法。
對臨,即把字帖放在對面的帖架上照著寫,這是最方便,最常用的臨帖方法。
格臨,即用透明紙打好格子(田字格、米字格、九宮格等)照式臨寫。主要用以掌握帖字的結構部位。
背臨,即把帖收起,憑記憶默寫帖中的字,不但求其形,更要求其神。背臨之後可以集字為聯或集字成篇,然後進入創作階段。
摹帖筆隨影走,古人怎樣寫,我們就怎樣寫,大小、長短、寬窄、粗細、方圓、斜正等都必須按帖字的要求去寫,有一定的規范和約束。摹帖的特點在於易學到古人的結構位置,但由於規范太死,反而失去了古人的筆意,用筆死板而不靈活,讓人感到放不開,受不了;臨帖或對臨,或背臨,或意臨,加入許多書者自己的個性特點,所以易得古人的筆意,而易失古人的結構位置。寫來自由隨意,追求個性,卻得之甚少。
所以在臨摹中必須臨摹結合,先摹後臨,既得古人的用筆方法,又得古人的結構規律。練習時可以採用先摹後臨,再反過來摹,摹完再臨。或者採用「雙鉤」的方法來研習結構規律。摹臨穿插,取長補短,效果極好。臨摹中要多看、多思、多琢磨,然後下筆。下筆要准,先形似,後神似,以求形神兼備。臨摹後要反復對照檢查,總結經驗教訓,在否定中提高,在教訓中成熟。
2、先入後出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臨摹就是繼承,就是向古人學習,學習前人優秀碑帖中的美的用筆、美的結字、美的章法、美的韻味和氣勢等。但臨摹還有一個入帖與出帖的關鍵問題。不入帖,寫不進去,或寫出來不象,是無法與古人對話,無法學到古人書法妙處的。但不出帖,即進去又出不來,太象古人,簡直成了古人的書奴,一點自己的個性都沒有,這樣寫,最終也形不成自己的書風特點。
關於入帖和出帖,清人姚孟起說得好:入帖時「不可有我在,有我便俗」;出帖時「不可無我在,無我便雜。」「不可有我在」說的是要專心一意地臨習古人法帖,把握帖字的精神面貌,要「一字一筆須從古帖中來」,不入帖便無本;「不可無我」說的是要在臨像的基礎上,吸取其它碑帖的長處,融會貫通,結合自己的藝術素養和創造才能,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面貌,有個性,有創造,並逐步走向自由創作的新境界。
3、讀帖善悟
帖不僅要臨,重要的還在讀,學書善悟,即從讀帖中領悟,有些古人優秀的法帖,不一定去臨,只要認真閱讀,反復體味,悟出其中的法度和韻味,便會自然而然地化入自己的書......>>
問題八:怎麼寫好行書? 行書技法
行書兼具楷書、草書的特點,但又絕非寫好楷書便一定能寫出一手漂亮
的行書字來,行書作為一種獨立的書體,其發展過程中具有它自身的特點。
要學好行書,還要經過一段專門的臨摹訓練,以掌握它的筆法和結字的規律。
我們分兩個方面介紹行書的技法特點:
筆法方面:
順勢入筆:行書筆法中不再如楷書那樣,要求逆入回出,藏頭護尾。而
是落筆便順鋒而入,行筆中鋒行走,收筆多是順勢帶出,或牽連下筆,或鉤
挑出鋒。不再回鋒作頓。這樣很多筆畫發生了變異。如下頁。
這樣筆畫多為露鋒。筆勢明顯地流暢起來。也使行書中更多地形成了曲
筆,筆畫不可過於平直,增加了點畫的動感,使之不至僵滯。筆法上的這些
變化,就自然使書寫的速度加快了許多。
點畫呼應:由於行書收筆不再回鋒作頓,而多是將筆鋒提出,所以形成
了點畫的附鉤和挑,即上筆終了時順勢帶下,而下筆自然承上,使點畫之
間雖斷似連,筆斷意連,產生了明顯的顧盼呼應關系。
顯然這些顧盼揖讓和呼應使字型增加了生動活潑的意趣。
牽絲引帶:點畫間的勾挑使之顧盼呼應,有時將這種呼應通過筆鋒提寫
出遊絲,連接起來形成兩筆或幾筆,連續寫出,一氣呵成,使字顯得連貫、
瀟灑。如:
一般情況是凡字的固有筆畫則重些,而兩畫之間的連接相應輕些,但不
可截然跳動,否則呆板無神。牽絲形成連的效果是行書的主要特徵之一,但
卻要運用得當。一味的牽連纏繞,當斷不斷,反而弄巧成拙,形成浮滑薄弱
之病,是行書書寫中的大忌。一位書法家講過「連與斷效果不同,連易斷難,
故當知斷」。因此將牽絲引帶與點畫呼應分開來講以區別它們的不同功用,
這是行書的又一重要特徵。
簡括省略:前面談到連能把兩筆或幾筆連成一筆寫下來,這其實已起到
了簡化的作用,加快了書寫的速度,但其原有筆畫並未減少,只是筆畫之間
有牽絲相連,不單獨存在而已。在行書中還有更省簡的情況,那就是索性合
並了原來的點畫,形成行書中獨有的寫法。如
其中「無」字中間四豎和下邊四點被一組相連的豎撇橫代替了,既保持
了原字的面貌又起到了簡化作用。其餘各字也是用這種方式形成了現在的寫
法。有時為了行筆的便利,行書字書寫時,甚至可以改變原來的筆畫順序,
如:
收放變化:比較楷、隸、篆等規整嚴謹的字體,行書有一個與草書共同
的特點。即它可根據章法的需要和某字的特徵,隨時調整它的字形和筆畫形
態。例如: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之字,如:
既可收斂些又可放縱些,可以任意屈伸、收放,即可使之長,如亦可
使之方如: 扁如: 這就是行書可收可放的特性。
離方遁圓:楷書方多圓少,折筆處多為方,即如趙孟\的圓轉為主的書
寫也時露方意,這無疑是需要也使字增加了一定的力度。而行書則隨筆順勢
轉折,變化無窮,方圓兼用,靈活生動。如:
因此注意到方圓的變化,使之自然融匯,使書寫的效果既有方筆的雄勁
力度,又富圓筆的通暢靈動。若一味方折,則顯板滯、生硬,純用圓轉則又
俗滑、疲軟。總之臨習中要多觀察,創作中要多思索。
重按輕提:楷書中的一些筆法,如頓筆回鋒挫逆等,在行書的運筆中已
經不再應用或很少應用了,更多運用的是順勢提、按的運用。凡輕細之處需
收筆輕提起,速度稍快。而粗重處則需將筆重按下,速度稍緩,當然,筆畫
輕重粗細的交替要有合理的起浮過程,不可大起大落,忽輕驟重,應使其自
然。提按處在行書中幾乎隨處可見,一字之內的提按變化如《集字聖教序》
中的:一畫之內也當有輕重之別,如:
至於一篇之內的根據章法的需要而出現的輕重布局,也是行書作品中屢
見不鮮的。歷代書家對此各有體會,我們仔細品味後面作品即可領會提按在
行書書寫中的妙用。
運腕得......>>
問題九:怎樣寫好行書的介紹 不學楷書而先學行書。就好象不會騎單車而學摩托一樣, 同學,千萬不要走我的老路, 楷書過關後想干什麼就干什麼。 其實學書就只有3個講究, 1是找對帖,就是你自己喜歡,有能力學好的帖 2是找對師,沒有老師指點終究只是一個人的成功, 3是有恆心,人不恆不行,特別是像書法這樣沒有盡頭的藝術。 個人見解
問題十:每字的行書怎麼寫好看?
『伍』 怎樣寫好行書字體
行書技法
行書兼具楷書、草書的特點,但又絕非寫好楷書便一定能寫出一手漂亮
的行書字來,行書作為一種獨立的書體,其發展過程中具有它自身的特點。
要學好行書,還要經過一段專門的臨摹訓練,以掌握它的筆法和結字的規律。
我們分兩個方面介紹行書的技法特點:
筆法方面:
順勢入筆:行書筆法中不再如楷書那樣,要求逆入回出,藏頭護尾。而
是落筆便順鋒而入,行筆中鋒行走,收筆多是順勢帶出,或牽連下筆,或鉤
挑出鋒。不再回鋒作頓。這樣很多筆畫發生了變異。如下頁。
這樣筆畫多為露鋒。筆勢明顯地流暢起來。也使行書中更多地形成了曲
筆,筆畫不可過於平直,增加了點畫的動感,使之不至僵滯。筆法上的這些
變化,就自然使書寫的速度加快了許多。
點畫呼應:由於行書收筆不再回鋒作頓,而多是將筆鋒提出,所以形成
了點畫的附鉤和挑趯,即上筆終了時順勢帶下,而下筆自然承上,使點畫之
間雖斷似連,筆斷意連,產生了明顯的顧盼呼應關系。
顯然這些顧盼揖讓和呼應使字型增加了生動活潑的意趣。
牽絲引帶:點畫間的勾挑使之顧盼呼應,有時將這種呼應通過筆鋒提寫
出遊絲,連接起來形成兩筆或幾筆,連續寫出,一氣呵成,使字顯得連貫、
瀟灑。如:
一般情況是凡字的固有筆畫則重些,而兩畫之間的連接相應輕些,但不
可截然跳動,否則呆板無神。牽絲形成連的效果是行書的主要特徵之一,但
卻要運用得當。一味的牽連纏繞,當斷不斷,反而弄巧成拙,形成浮滑薄弱
之病,是行書書寫中的大忌。一位書法家講過「連與斷效果不同,連易斷難,
故當知斷」。因此將牽絲引帶與點畫呼應分開來講以區別它們的不同功用,
這是行書的又一重要特徵。
簡括省略:前面談到連能把兩筆或幾筆連成一筆寫下來,這其實已起到
了簡化的作用,加快了書寫的速度,但其原有筆畫並未減少,只是筆畫之間
有牽絲相連,不單獨存在而已。在行書中還有更省簡的情況,那就是索性合
並了原來的點畫,形成行書中獨有的寫法。如
其中「無」字中間四豎和下邊四點被一組相連的豎撇橫代替了,既保持
了原字的面貌又起到了簡化作用。其餘各字也是用這種方式形成了現在的寫
法。有時為了行筆的便利,行書字書寫時,甚至可以改變原來的筆畫順序,
如:
收放變化:比較楷、隸、篆等規整嚴謹的字體,行書有一個與草書共同
的特點。即它可根據章法的需要和某字的特徵,隨時調整它的字形和筆畫形
態。例如: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之字,如:
既可收斂些又可放縱些,可以任意屈伸、收放,即可使之長,如亦可
使之方如:
扁如:
這就是行書可收可放的特性。
離方遁圓:楷書方多圓少,折筆處多為方,即如趙孟頫的圓轉為主的書
寫也時露方意,這無疑是需要也使字增加了一定的力度。而行書則隨筆順勢
轉折,變化無窮,方圓兼用,靈活生動。如:
因此注意到方圓的變化,使之自然融匯,使書寫的效果既有方筆的雄勁
力度,又富圓筆的通暢靈動。若一味方折,則顯板滯、生硬,純用圓轉則又
俗滑、疲軟。總之臨習中要多觀察,創作中要多思索。
重按輕提:楷書中的一些筆法,如頓筆回鋒挫逆等,在行書的運筆中已
經不再應用或很少應用了,更多運用的是順勢提、按的運用。凡輕細之處需
收筆輕提起,速度稍快。而粗重處則需將筆重按下,速度稍緩,當然,筆畫
輕重粗細的交替要有合理的起浮過程,不可大起大落,忽輕驟重,應使其自
然。提按處在行書中幾乎隨處可見,一字之內的提按變化如《集字聖教序》
中的:一畫之內也當有輕重之別,如:
至於一篇之內的根據章法的需要而出現的輕重布局,也是行書作品中屢
見不鮮的。歷代書家對此各有體會,我們仔細品味後面作品即可領會提按在
行書書寫中的妙用。
運腕得宜:「書法之妙,全在用筆。」今天看來,有人以為前人這個論
斷未免偏頗。其他如章法、墨法之類固然也很重要。但書法是線條的造型藝
術,提高線的表現力往往是書法家畢生追求探索的。章法、墨法之類也離不
開線條去完成表現,而線條的表現力全在於筆的運用,因此,前人的說法可
謂一語中的,不容忽視。
談到用筆,不能不提到運腕,二者是不可分。這一點初學書法的人往往
容易忽略或不甚明確。
前面提到筆的運動可以組合出秀美、雄強、古樸、稚拙等不同風格的作
品,那麼用筆的關鍵是什麼呢?當然,是大腦,但大腦的設想是靠指、腕、
臂的合理配合來完成的,指過於細弱,精巧處或許尚可,總體上卻力不從心。
誰也不能運指寫出盈尺大字來。臂又過於粗大,寫榜書或許差強人意,然要
精到完美卻難盡如人意。那麼只有腕居中承啟,能兼領二者的功能。尤其是
行書的靈動精妙處,有時全憑腕的運動來完成。
運腕是指在書寫過程中腕要有意識地指揮毛筆左右揮灑,疾徐提按,使
轉變幻。以使書寫效果靈動流暢。舉例來說:寫百字時百筆落紙後腕須往左
傾推筆向右,至橫的末端即刻腕須轉向右擺,提筆帶過再向懷內壓至小豎折
處提鋒向右上,使轉帶下向內提筆作點收,這一系列的運動都是腕的左右推
移轉動,如果光靠臂來運動則顯然難以准確地使筆恰到好處地寫出輕重變幻
的線條,一些靈巧之處更難准確地表現出來,寫半尺以內的字則顯得費力不
討好了。當然如果寫檗窠大字,則需臂的協助運動,而控制筆還靠腕來完成。
因此,運腕是行草至關緊要的練習課程。當然,腕與臂、指的相互配合亦是
不容忽視的。
選帖與臨摹
有的朋友練字,喜歡隨意揮灑,盡情抒發,這就創作而言是無可厚非的,
但練習字則不應如此。因為書法的練習,應是將前人好的字借鑒過來,掌握
它,使之變成自己的技藝,克服自己的不足,也是鑽研任何一門學問應取的
態度。為什麼要練呢?肯定是認識到自己有不足之處,但練習時不講究方法
還是達不到目的的。常看到有的朋友抱一本帖寫了很長時間,字的變化不大,
究其原因,不外是臨習的方法問題。寫字要臨帖,這是常識。臨就是對照字
帖上的字體會它的運筆方法和結字規律,必要時還要用薄紙收一些字鉤摹影
拓下來熟記於心,運用於筆,從而改變自己的書寫習慣,而不只是抄寫帖上
的文字內容,有些同志臨了一遍又一遍,枉費了許多時間和精力,到頭來還
是自己原來的模樣,並無進展,這恐怕就不是臨帖而是抄書所致。
在臨帖練習中,對初學者或對原帖體會不深的同志,以選字放大為宜,
這樣可以更好更清楚地體會分析原帖字的筆法與結構。對有些基礎掌握了臨
習方法的人則以原大通篇為宜,因為對他們來說,筆法與結字規律已經不是
問題,更重要的是體會原帖的氣韻、章法或神采與風格了。
對初學行書者來說,臨習中對原帖字形的外觀、大小、聚散、攲正,筆
畫的提按、收放、長短、角度、方圓、呼應等都是要仔細觀察、分析、體會
的。我的體會是先選出一些結構與筆畫均有代表性的字,按照以上方面進行
分析,有了印象之後即可動筆臨習,臨一遍後即對照原字進行比較,找出不
合原帖處再對照臨習,這樣反復幾遍,逐漸與原帖接近或相似了,即可移開
原帖,背臨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