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麼去做好一個管理者的工作
我們相信人性是可塑,員工只要加以培訓,他是可以改變的。
怎麼培訓?條件:嘗試了解員工的人性,不是「X理論」里所描描繪的的那樣懶惰,不負責任,以自我為中心,不願意改變,沒有抱負,容易受騙;也不是「Y理論」所說的那樣勤奮,希望負起責任,既有野心,又有想像力,還能夠發展自己的能力,朝向組織目標。中國人不相信極端,我們相信員工是可塑的,管理者的責任,即在安排良好的工作環境,形成良好的工作風氣,把慎選而來的員工,都塑造成忠誠、肯乾的優秀員工。
我們該讓員工有家的感覺,關心工作,就會適時應變。
管理的過程是:關心員工的成長,為其確立目標和標准,賦予應有的責任與權力,使其有「一份子」的感覺,從心出發,用心工作。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有著各自的角色,身份不一樣,立場也就不一樣,但是我們彼此都需要了解和同情。
管理者的態度是: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組織成員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而禮就是角色期待,每個人都能夠按照角色期待好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即為合禮的表現。
孔子倡導「仁以安人」,「仁」孔子的解釋是「愛人」,孔子認為社會動亂,是因為缺「愛」,管理者只要給與一定的「愛」,社會就能「復禮」,重回秩序。在今天的企業管理中,它是中國企業家的王牌必殺技,不然怎麼每個老闆都那麼「好」呢?
管理者首先要考慮:你到底要安什麼樣的人?這是很重要的。
我曾訪問過很多企業的老闆,我說:你希望用什麼樣的人?希望你的員工怎麼表現?他們的問答很有意思,答案是肯乾的就好。但我不這樣認為,如果你認為中國人真是肯乾的就好,那是非常危險的。
其實一個人最要緊的是忠誠。僅有忠誠還不夠,還要持久。今天忠誠,明天忠誠,後天卻叛變了,那有什麼用?一個人肯干不肯干,其實也不是很重要,肯乾的先決條件是一定要能幹。你看不能乾的人,他越肯干你越怕,因為他一動事情就全亂套了。我們最怕就是不能乾的人卻很肯干。因此,我們要安的就是忠誠、持久、能幹而又肯乾的人。
國外管理制度體現的是員工必須對工作的忠誠,沒有要求對人(老闆)的忠誠。中國人不容許你對公司不忠誠,不容許你對頂頭上司、對領導不忠誠。同樣的忠誠,中國是對人的,國外是對事的。所以,我們最重要的是忠誠。忠誠不持久,就是我們最討厭的叛變。所以忠誠一定要持久。
同時,一個人要把自己的能力,合理地表現出來。所以,中國人不太講能幹,我們講肯干。肯干就是你會動腦筋,如何把自己的能力表現得合理。只要你很莽撞,只要你沒有關注別人的存在,你一表現就會得罪很多人。
所以,我們人才的條件其實有四個,缺一不可。
這樣的員工要靠我們去塑造。怎麼做呢?
在古代會從他對父母的孝與不孝來琢磨。所以,在選拔幹部層級的官員時,多半會去拜訪他的家庭,看看他在家裡面和父母相處的狀況,來判定我們該信任他到什麼程度。一個人對父母很孝順,他大概是不會叛變的。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放在心裡頭,他怎麼會把老闆放在心裡頭呢?
這樣的方式到了今天還是有很多粉絲,有些老闆甚至利用孝來綁住他的員工,老闆給員工的父母開福利,讓父母感恩,從而影響他們的孩子。
我們要的是一個純真的人,就是可以同甘共苦、可以共患難的人。事業發展順利的時候大家相處得很好,萬一碰到難題,他也不會馬上就跑,我們喜歡這樣的人。同時,一個人能幹不能幹,必須要不斷地學習,才會長期能幹。
這樣的人塑造出來以後,我們就可以要求他,並把重要的工作交給他了。一開始,我們不會交代他太多工作,但是,我們會看看他有沒有用心投入。我們最關心的是你有沒有用心,而不是有沒有努力。國外只要努力就夠了,因為國外認為看得見的部分才算數,有沒有用心是看不見的。中國人專門從看不見的部分去琢磨一個人,他會看你對他的誠意,而不是嘴巴講的話。
所以培育出來的員工,如果他能夠主動用心地去把事情做好,你就很放心,還操那麼多心干嗎?但只要他不用心,你操心都沒有用。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以前因為環境變動不大,我們還可以讓員工照規定辦理,現在環境變化加劇,幾乎每天都不一樣,我們就要讓員工用心工作,這樣他才會適時應變。
我們一般管理者交待員工工作的方式一般是「你給我想個方案,寫個計劃。」這是不對的,為什麼呢?他回去可能寫到三更半夜,寫了兩三千字,但第二天當他把計劃交給你的時候,你可能會很生氣:「寫那麼多干什麼?我有時間看嗎?」這樣對他打擊太大了。他心裡想:「如果你早說,我就不用寫到那麼晚才睡覺了。」可見我們交代事情經常沒有明確,指示太空洞,沒有抓到要領。我們上下之間經常為這些問題搞得很不愉快。
我在當領導時,一定會交代我的員工三件事:第一,我需要一個計劃,是給董事看的,或者是給投資者看的,或是要給客戶看的。因為看的人不同,當然寫的計劃從內容到形式也不可能一樣。第二,篇幅合理就行,大概寫300字就夠了,最多不要超過500字。他就不會費神寫一大堆,也不會因為寫得少而挨罵。第三,第二天中午12點以前放在我桌子上。因為那時他不一定能找到我,不必親自交給我,放在桌子上就可以了,因為桌子是不會跑的。這樣的交代清清楚楚,就不會讓員工不高興,我也不高興,這就是講清楚的好處。
我們抓住要點,員工就能很好地適應你,很好地配合你。我們現在的管理者,總是交代很隨便,很隨意,員工搞不清楚上司到底讓他做什麼。他又不是神仙,怎麼會猜中上司的心思?那是不可能的。
我們許多管理者經常使得員工無法做事,這一點所有當領導的人都應該自己反省。許多員工本來是很好的,但到最後卻不想做事情了,就是因為領導沒有替他想,沒有掌握管理的精神。因此,我們要員工關心工作,就要幫助他能夠把心投入進去。我們應該讓他好做事,而不是搞得他無法做事。因為他無法做事,最終倒霉的是我們。
我們要承認大家都是人,這一點最重要。人的人格基本上是平等的,地位可以是不平等的。這是誰都不能否認的事情。那怎麼辦?《大學》中講:「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意思是上面的人對我這樣做,我很不高興,就不要用這種態度去對我下面的人;下面的人對我這樣的態度,我一肚子火,我就不要用這種態度去對我上面的人;左邊的人對我這種態度,我很不高興,我就不要用這種態度去對我右邊的人。其實用四個字就講完了:「將心比心」。從現在開始,我們要站在他人的立場上來思考任何事情,不要僅僅站在自己的立場來思考。
「將心比心」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相當困難。因為一般人,從小都是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別人。你看小孩子有東西就抓給自己吃,不會抓給別人吃。人都是相當自我的,只照顧利害關系,只想到自己的方便,不太考慮別人。所以,我們要記住儒家最了不起的「推」,一定要學會推己及人——想完自己,再推出去想別人。
管理者要員工三個小時就把報告寫出來,這是為了管理者的方便,但是我們站在員工的立場去想,三個小時內他是根本寫不出來的,因為他要去找數據,還要加減計算,還要歸納分析,三個小時怎麼夠呢?所以,我們管理者交代員工做事情的時候,員工回去往往是一頭火,他心裡想:「你自己做過沒有?你沒有做過,當然可以認為很快就能寫出來了。」他更不會安心去做事情的。領導一定會交辦事情給他的員工,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一定要考慮到時間這個因素。你一定要考慮到他需要多長的時間,然後規定他在你要求的時間之內完成,這樣大家都很合理。
一個主管做得好不好,就看你的命令能不能被順利地執行。這不完全是員工的事情,與主管自己有相當大的關系。上司對事情很著急,但員工心裡想為什麼昨天不做呢?今天才著急,我能做得出來嗎?上下級之間經常有這種矛盾。
如果我們互信互諒,彼此站在不同的立場,互相包容,互相尊重,事情當然就做得好,而且做事的過程才不會草率,員工才有時間按部就班地把事情做好。這樣久而久之大家養成習慣了,這套管理才可以長期有效。
Ⅱ 怎樣可以做好一個管理者
「管理者」泛指知識工作者、經理人員和專業人員,由於其職位和知識,他們必須在工作中做影響整體績效和成果的決策。
管理者最為重要的作用,就是把團隊成員聯系在一起共同實現團隊目標。管理是通過團隊分工,取長補短,從而取得比個人所能取得的效果之和大得多的整體效應。
管理者的卓有成效就好比是一種思想上的習慣,是可以學習的,但卻無人可教的。是需要靠自己有意識的訓練習得的。
可以從以下5個方面進行訓練
一.善於利用有限的時間。
1.記錄時間;
2.管理時間;
3.統一安排時間。
二.注重三方面的貢獻:
1.自己的工作,包括工作內容、工作水準及其影響;
2.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包括對上司、對同事和對下屬;
3.各項管理手段的運用,例如會議或報告等。
三.充分發揮人的長處:
1.將職位設計成合情合理,使人能夠勝任。
2.職位的要求要嚴格,而且范圍要廣。
3.用人時,會先考慮某人能做些什麼,而不是先考慮職位的要求是什麼。
4.用人之所長的同時,必須容忍人之所短。
每個人都有短處,不要找人的短處或不足。管理者的任務就是要讓各人的長處得到充分發揮。
四.要事優先。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總是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面先做,而且一次只做好一件事。
五.要做有效的決策。
真正不可或缺的決策數量並不多,但一定是根本性的決策。團隊需要的是正確的決策戰略,而不是令人眼花繚亂的戰術。
影響決策的五個要素:
1.搞清楚決策事項的性質:是一再發生的經常性問題呢,還是偶然的例外。
2.明確決策的目標是什麼。
3.研究「正確」的決策是什麼,而不是研究「能為人接受」的決策是什麼。
4.化決策為行動。
5.建立反饋機制,檢驗決策的有效性。
Ⅲ 怎麼去做一個好的管理者呢
1、溝通能力。
一個管理者需要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才不至於讓下屬離心離德,或者不敢提出建設性的提議與需求,而管理者也可藉由下屬的認同感、理解程度及共鳴,得知自己的溝通技巧是否成功。
2、協調能力。
管理者應該要能敏銳地覺察部屬的情緒,並且建立疏通、宣洩的管道,切勿等到對立加深、矛盾擴大後,才急於著手處理與排解,只要把握消除矛盾的先發權和主動權,任何形式的對立都能迎刃而解。
3、規劃與統整能力。
卓越的管理者必須深謀遠慮、有遠見,不能目光如豆,只看得見現在而看不到未來,而且要適時讓員工了解公司的遠景,才不會讓員工迷失方向。特別是進行決策規劃時,更要能妥善運用統整能力,有效地利用部屬的智慧與既有的資源,避免人力浪費。
4、決策與執行能力。
分派工作、人力協調、化解員工紛爭等等這些,往往都是考驗著管理者的決斷能力。
5、培訓能力。
培養優秀人才,也就成為管理者的重要任務。
6、統馭能力。
當一個管理者的先決條件,就是要有能力建立團隊,才能進一步建構企業。但無論管理者的角色再怎麼復雜多變,贏得員工的信任都是首要的條件。
Ⅳ 怎樣做好一個管理者
1、溝通能力。為了了解組織內部員工互動的狀況,傾聽職員心聲,一個管理者需要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其中又以「善於傾聽」最為重要。惟有如此,才不至於讓下屬離心離德,或者不敢提出建設性的提議與需求,而管理者也可藉由下屬的認同感、理解程度及共鳴,得知自己的溝通技巧是否成功。
2、協調能力。管理者應該要能敏銳地覺察部屬的情緒,並且建立疏通、宣洩的管道,切勿等到對立加深、矛盾擴大後,才急於著手處理與排解。此外,管理者對於情節嚴重的沖突,或者可能會擴大對立面的矛盾事件,更要果決地加以排解。即使在狀況不明、是非不清的時候,也應即時採取降溫、冷卻的手段,並且在了解情況後,立刻以妥善、有效的策略化解沖突。只要把握消除矛盾的先發權和主動權,任何形式的對立都能迎刃而解。
3、規劃與統整能力。管理者的規劃能力,並非著眼於短期的策略規劃,而是長期計劃的制定。換言之,卓越的管理者必須深謀遠慮、有遠見,不能目光如豆,只看得見現在而看不到未來,而且要適時讓員工了解公司的遠景,才不會讓員工迷失方向。特別是進行決策規劃時,更要能妥善運用統整能力,有效地利用部屬的智慧與既有的資源,避免人力浪費。
4、決策與執行能力。在民主時代,雖然有許多事情以集體決策為宜,但是管理者仍經常須獨立決策,包括分派工作、人力協調、化解員工紛爭等等,這都往往考驗著管理者的決斷能力。
5、培訓能力。管理者必然渴望擁有一個實力堅強的工作團隊,因此,培養優秀人才,也就成為管理者的重要任務。
Ⅳ 怎麼做好一個管理者
一、大局思維
大局思維是指作為管理者首先應該認同公司文化及公司戰略,能夠有效的整合內外部資源促進公司目標實現;同時關注組織發展,積極思考並提出工作改進建議。
二、有效計劃
有效計劃是指作為管理者能夠根據公司的發展戰略和市場環境變化,有效帶領團隊制定組織發展計劃,並將計劃逐層分解傳達;同時,確定明確的工作時間安排和任務節點並責任到人,確定細致的實施步驟和檢驗指標,預先安排好任務所需的各種資源,對可能出現的風險提前制定應變方案,最終保障工作高效的完成。
三、結果導向
結果導向是指作為管理者要積極的進行目標管理,監控資源的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配比關系,克服不利的環境,排除工作中的障礙,保障組織目標的順利實現。
四、敢於決斷
敢於決斷是指作為管理者要積極的獲取信息,並進行深入謹慎的研究,在充分評估機會與風險、質量與速度的基礎上及時的做出正確的決策。
五、勇於擔責
勇於擔責是指作為管理者要積極主動的接受有挑戰的工作,並對個人和團隊的工作結果負責,若工作出現問題或風險時,能夠勇於承擔責任,並能有效快速的解決問題。
六、有效溝通
有效溝通是指作為管理者要能夠開放自我,不帶主管判斷地去傾聽他人的想法,通過給予反饋影響他人的想法;當團隊遇到問題時,能夠獲得他人由衷的協助共同解決問題。
七、大膽創新
大膽創新是指作為管理者要能跳出公司或行業的限制,借鑒多方經驗,以獨特的視角去看待問題,對疑難問題能以創新性手法解決問題。
八、體恤關懷
體恤關懷是指作為管理者能夠積極主動、真誠耐心的傾聽他人的想法,並通過細致的觀察發現別人的潛在需求,並幫助其獲得持續性成長。
Ⅵ 如何做好一名管理者
想做好的管理者,就要自己學習如何管理企業,自己學習好管理知識,自己能把一個企業(無論大小)管理好,多學習,根據企業實際情況,深入了解。
首先您必須清楚,服裝在當地的市場需求,以及服裝店的經營狀況,還有您所經營的品牌在當地受歡迎的程度(當然是指不同的消費階層)。
了解市場情況後,就需要了解員工的需求了,員工的「主人翁意識」多半不強,少數有眼光的員工除外,大部分員工只會看到自己一個月有多少薪水,而看不到讓企業更強可以為自己一個月帶來更多的薪水,他們認為,讓企業變強,是老闆考慮的事,這種想法也不完全錯,因為在有些企業里,主人翁意識強的員工不受重視,主人翁意識弱的員工只會關注自己的切身利益,隨著環境的影響,本來不懶散的員工,也會被這種環境把他們的「主人翁意識」磨掉,也會變得懶散起來,這樣,企業就不會更好的發展;企業的利潤就會不高;利潤不高給員工的薪水就不會高;薪水不高,員工就沒有積極性,就會更加「懶散」;員工懶散,就不會努力工作,企業就不會發展...
...(有點繞口)。這樣就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這樣的企業,多半會面臨破產,員工們的損失不大,大不了跳槽。而老闆的損失或許不可估計,公司破產,損失的不只是金錢,可能還有人脈,經營企業,人脈很重要。
說了利害關系,現在來談談對員工的管理,由於不了解貴企業的情況,所以我只好分情況來說:
小型企業是老闆直接管理員工,「人管人,累死人;制度管人,管死人」。這句話不知道您有沒有聽過,一家有發展前景的企業,離不開好的制度,好的制度在於:
(1)賞罰分明;
(2)制度大於人情;
(3)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
(4)制度適用於任何人,老闆也不能特殊化。
第(2)條和第(3)條是不是有點矛盾啊?呵呵...其實不然,給你舉個例子:以前我上初中時,班主任讓我們班委幹部每天早上把7:40之後來的同學姓名記錄下來,實行這個制度後,仍有不少同學遲到,我就根據「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的原理,向班主任提了一個建議,給同學們寬限一點時間,但不是明著寬限,具體辦法是,在班主任的「默許」下,我們私自把遲到的時間改為7:45,在這之後來的同學一律記錄下來,表面上看,遲到的時間仍然為7:40,這5分鍾就叫「小事講風格」,而7:45之後就叫「大事講原則」了。之後就很少有同學遲到了,如果班主任明著說把遲到的時間改為7:45,那效果就會不同了。
用制度套住員工(不是鎖住),給員工留下一點「寬容」,他們會在放鬆的同時,遵守制度。
除了用制度外,培養員工們的「主人翁意識」也很重要,獎賞制度要明確,適度,經常開會,一定要把「主人翁意識」灌輸到每個員工,至於怎麼灌輸,根據貴企業的實際情況而定。
廣開言路是一個很不錯的方法,要及時了解員工們的想法,家庭情況,最好記住每個人的生日,在他們生日時,給他們一份驚喜,或許員工會把企業當成「第二個家」來看。經常聽聽員工們的建議,可以發掘出更多的人才,讓「主人翁意識」強的員工,更有積極性,「主人翁意識」弱的員工會增強這種意識。
再附送中型企業和大型企業的管理,希望您以後能用上,呵呵
中、大型企業有個特點,那就是員工和老闆很少溝通,甚至很少見面,自上而下的生疏,會導致溝通不便,會出現一些不好的情況。如:人才的建議不能及時反映到老闆那裡去,因為還隔著主管和部門經理,溝通的不方便,會導致大的方針策略不能更好地實施。有句話叫「我下屬的下屬,不是我的下屬」,這句話說的很好,也很適用。作為中、大型企業的董事長、總裁,您的下屬就是部門經理們,您要做的是要像上面說的小型企業里,老闆對待員工那樣去對待部門經理,他們,再去管理員工。但您需要不定期地進行「基層調研」,雖然不是您的下屬,但他們也是在為您工作。否則,會出現一種狀況:員工們只關注自身利益,董事長只注重長遠利益,長遠利益不是每一個員工都看得到的,甚至有可能因為長遠利益而影響員工的短期利益,即使長遠利益遠遠大於短期利益。是的,身處不同的位置,看的就不一樣,否則人人都能當董事長了,這種時候,溝通就成為關鍵,董事長、總裁和部門經理們,要努力讓更多員工了解企業的狀況,在實行長遠利益方針時,一定要及時讓員工們了解,這樣,上下一致,企業的路就會越走越好。
上面說的制度和廣開言路,也可以用在中、大型企業里,不過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否則,一味的「教條主義」,反而會不好,破壞企業的和諧。
我能告訴您的就這些吧,希望您看過之後要根據貴企業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正確的方法。最後祝您生意興隆,發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