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賬號管理 » 多少旗人
擴展閱讀
秋思怎樣能快速記住 2024-11-17 02:45:44
怎樣提取收費網站的ppt 2024-11-17 02:41:31

多少旗人

發布時間: 2023-01-14 08:06:23

① 清朝八旗制一共有多少人

清中後期約有十二萬人左右。清太祖、太宗時期,八旗組織有較快的發展。入關前滿洲八旗共309個佐領,又半分佐領18個;蒙古佐領117個,又半分佐領5個;漢軍佐領157個,又半分佐領5個。八旗滿、蒙、漢佐領共583個,又半分佐領28個。

清統治全國之初,由於統一全國的戰爭需要,以及平定各地的反清斗爭,滿洲八旗發展迅速。順治時,北京八旗增編滿洲佐領8、 蒙古佐領8、 漢軍佐領47。康熙時滿洲佐領達到669個,嘉慶時增加到681個。此後維持在這一水平上。蒙古佐領順治時增加11個,康熙時又增加76個,雍正二年(1724)定製為204個。

八旗制度建立時有蒙古人編在滿洲八旗內,直到清末亦有蒙古佐領35個,又半分佐領2個,編在滿洲八旗下。順治十五年有漢軍佐領206個,又半分佐領3個。康熙五十一年(1712)增至258個,又半分佐領1個。雍正十二年定製為270個。此後,因八旗生計愈來愈困難,一部分漢軍出旗為民。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漢軍佐領減少到266個。此後終清不改。八旗官兵的額數,清末光緒、宣統時,實存職官約6680人,全國共駐防有817個佐領,兵力達12萬人左右。

(1)多少旗人擴展閱讀

努爾哈赤遂於天命年間始設蒙古旗,至皇太極天聰九年(1635年)編成蒙古八旗。皇太極於天聰五年(1631年)先編一漢軍旗,至崇德七年(1642年)完成漢軍八旗的編制。合稱八旗,統率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至此八旗的制度臻於完善。

入關前,八旗中的正黃、鑲黃兩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統領,其它6旗分別由汗王的子侄統領。順治八年(1651年)多爾袞死,順治帝親政,收多爾袞所轄的正白旗歸皇帝統領,於是形成了上三旗與下五旗。

② 滿族八旗都是哪些各代表什麼含義

滿族八旗是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

正黃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以旗色純黃而得名。正黃、鑲黃和正白旗列為上三旗,上三旗內無王,都歸皇帝所親統.兵是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至清末,是八旗滿洲中人口最多的一個,下轄92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約3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5萬人。

鑲黃旗

清代八旗之頭旗,上三旗之首。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黃色鑲紅邊而得名,鑲黃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內無王,由皇帝所親統,兵為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清末時的規模是轄84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13萬人。

正白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初定,以旗色純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順治前,上三旗中並無正白旗而有正藍旗,因在順治初,多爾袞將自己所領正白旗納入上三旗而將正藍旗降入下五旗。多爾袞病逝後,順治就將正白旗納入上三旗,此後清代就成了定製。

鑲白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白色鑲紅而得名,鑲白旗屬於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親統,而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的規模是84個整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正紅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為純紅而得名,正紅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個旗,規模為下轄74個整佐領,兵丁2.3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1.5萬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隸正紅旗;清乾隆年間的大貪官和珅也是正紅旗人。

鑲紅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紅色鑲白而得名,鑲紅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6個整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正藍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 (1601年),因旗色純藍而得名。正藍旗在順治前與正黃旗和鑲黃旗列為上三旗。順治初,被多爾袞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親統,而是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3個整佐領又11個半分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鑲藍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藍色鑲紅而得名,鑲藍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7個整佐領又一個半分佐領,兵丁2.7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5萬人。

(2)多少旗人擴展閱讀:

清代滿族的軍隊組織和戶口編制制度,以旗為號,分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各旗當中因族源不同分為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滿洲、蒙古、漢軍同屬一旗,旗色亦相同,惟從軍、入仕待遇略有不同。八旗軍人數最多時有27萬人。八旗人的後代稱八旗子弟,又稱旗人,後多借指倚仗祖上有功於國而自己游手好閑的紈絝子弟。

八旗制度從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清王朝覆滅,共存在296年。它是清王朝統治全國的重要軍事支柱,曾為發展和鞏固中國多民族統一的國家、為保衛邊疆防止外來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滿族社會的發展,更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

隨著歷史的嬗變,八旗制度中落後的一面也日益明顯,嚴重地束縛了滿族人民的發展,在征戰中的作用也愈來愈小。八旗制度與清王朝的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經歷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個歷史過程。赤裸裸顯示了滿族落後的部落制度,淋漓盡致的刻畫了狹隘民族主義以及對漢族的壓榨。

③ 清朝有幾個八旗

清朝的八旗是指兩黃旗、兩白旗、兩藍旗、兩紅旗,合稱為八旗。但很多人八旗有誤解,比如有人以為八旗是指八種顏色,比如正黃旗比鑲黃旗地位要高,比如滿人就是旗人,等等,其實都大錯特錯了。


雖然有上下之分,但八旗實際上並無高低貴賤的區別,八旗之間是平等的,旗人無論在哪個旗,也都是平等的。但是,對旗人來說,他們都是旗主的奴才,這種身份不因官位高低、富貴貧賤而產生變化。上三旗的旗人就是皇帝的奴才,而下五旗的旗人就是宗室王公的奴才。就算旗主落魄成了普通老百姓,旗民做了大官,在旗民見到旗主的時候,照樣得三跪九叩,自稱奴才,不得有絲毫的悖逆。

到了清代後期,有些旗主的家道破落,生活潦倒,只能做些粗賤的重體力活糊口,諸如駕車、抬棺等等。如果旗主在路上看到有發跡顯達了的昔日旗奴,就會把旗奴叫下來,耀武揚威,訓斥一番。旗奴也不敢違抗,只得再三請安,說盡好話,臨走還得給些銀子。

④ 八旗有多少旗人

八旗之中,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由皇帝直接統轄,屬於皇帝的親兵,待遇條件優厚,稱為「上三旗」。正紅旗、鑲紅旗、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由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分領,稱為「下五旗」。
八旗的地位由高到低排列的次序分別是鑲黃、正黃、正白、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
八旗中地位最高的是鑲黃旗。清朝的九大貴族世家,如瓜爾佳氏、鈕祜祿氏、博爾濟吉特氏、葉赫那拉氏,都出自於鑲黃旗。
在努爾哈赤統治初期,八旗制度只有三旗,即黑旗、白旗、紅旗,後來隨著後金的不斷壯大,人數也成倍增加,逐漸發展為八旗。原紅旗分為正黃、鑲黃二旗;原白旗分為正白、鑲白、正藍三旗;原黑旗分為正紅、鑲紅、鑲藍三旗,並且八旗的地位由高到低排列的次序分別是鑲黃、正黃、正白、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
(4)多少旗人擴展閱讀:
演變
清兵入關的時候,這些「旗下人」或者說「八旗人」的男丁,大抵是能騎善射,勇於征戰的。入關以後,他們大抵受到了世代的優待。和皇室血緣親近,地位崇隆的,當了王公大臣,什麼親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之類;地位小的,當什麼參領、佐領;最小最小的,也當一名旗兵。
由於他們參與「開國」有功,地位特殊,世世代代食祿或者受到照顧。特別是滿洲旗的「旗下人」,更加享有特殊的身份,他們大抵是滿洲人,但也有早年祖先就跟隨清宗室到處征戰的漢人,即歸附已久的「舊人」置身其間。
清代的制度,規定他們不準隨便離開本旗,在京的也不準隨便離京。憑祖宗的福蔭,他們好些人世代有個官銜,領月錢過活。一般的旗人要做事就得去當兵,領一份錢糧。但是家族繁衍,人越來越多。有的人名義上還是參領佐領,但實際上已經並不帶兵,有的人名義還是驍騎校,但是已經不會騎馬。
更甚的,由於子孫大量繁殖的結果,每家每戶的「月錢」不可能累進,「粥少僧多」,就分薄了收入。旗兵的名額有限,也不可能隨便入營。加上上層人物的貪污腐化,大吃空額,能夠入營的旗兵相對來說就更加有限了。
這樣,世代遞嬗,不少「旗下人」就窮困下來。他們之中某些有識之士,也覺得長年累月游手好閑,不事生產,坐吃山空不是辦法,也有去學習手藝的。但是這樣的人,反而受旗籍人的冷眼,認為他們沒有出息。所以就其壓倒的多數而論,「旗下人」大抵是游手好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