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石等於多少斤
一石約等於29.95kg,也就是59.9斤,而在現代,一石等於100斤,因為部分地區依然把50千克的糧食,稱為一石糧食。
在1929年,國民政府頒布《度量衡法》,對度量衡制度進行了改革,在容積單位中,取消了斛,同時將石的兩個單位分開,容積單位繼續使用石,而重量單位改成擔。
在漢代時,一石=2市斗,1市斗=13.5斤,所以一石等於27斤;但應該是在現代,「石」應該是沒辦法和「斤」進行直接換算的,因為"石"應該是容量單位,斤應該是質量單位,兩者的單位不同,所以無法直接換算。
一石單位的換算
在漢代,一石等於20000毫升。「古代常用容量單位由小到大有升、斗、斛(石)、鍾,通常學者們認為斛和石相通,自秦漢開始它們之間都是十進制。
林甘泉主編的《中國經濟通史_秦漢經濟史(上)》也認定:漢代1石=2市斗,1市斗=13.5斤,1石=27市斤粟。漢代1石為20000毫升,1斗為2000毫升,即秦漢時期1斗禾重2.7斤,這也是以實物測量所得數據。
② 「一石」是多少
一石等於10斗。
在漢代,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漢書·律歷志上》 作為容量單位,石主要用來計量糧食,稻穀、粟等等。
拓展資料
拼音:shí dàn
簡體部首:石
五筆:DGTG
總筆畫:5
筆順編碼:橫, 撇, 豎, 橫折, 橫
解釋:
[shí] 1.構成地殼的礦物質硬塊:~破天驚(喻文章議論新奇驚人)。
2.指石刻:金~。
3.指古代用來治病的針:葯~。葯~之言(喻規勸別人的話)。
4.中國古代樂器八音之一。
5.姓。
[dàn] 中國市制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
1、難忘,美好,短暫的三年,校園里的一草一木,一瓦一石都未改變,但是,我們要走了,我們捨不得他們。
2、百丈之台,其初則一石耳,由是而兩石焉,由是而三石,四石以致於切切石焉。進建亦然。舊日記一事,嫡悟一理,積暫而成教。
3、百丈之台,其始則一石耳,由是而二石焉,由是而三石,四石以至於千萬石焉。學習亦然。今日記一事,明日悟一理,積久而成學。
4、巨大的建築,總是一木一石疊起來,我們何嘗做做這一木一石呢?我時常做些零碎事,就是為此。
5、高樓大廈都是一磚一石砌起來的,我們何不做這一磚一石呢!我所以天天都要做這些零碎事,就是為此。
③ 一石是多少斤
秦朝:1石=120斤。
宋代:1石=151.92斤。
元代:1石=151.92斤。
明代:1石=141.6斤。
清代:1石=141.6斤。
④ 一石等於多少斤
一百二十斤。
「石」是古代重量單位,今讀dàn。在古書中讀shí,因古時1石約等於1擔(即10斗),因此在民間「石」又可俗讀為dàn。在正式場合、詩詞、古文之中應作本音shí。
10斗等於一石。一石等於一百二十市斤。一市斤等於一斤,所以一石等於一百二十斤。
(4)一石是多少擴展閱讀:
古代重量單位換算標准:
石:古代的容量或者重量單位。十斗為一石,一百二十斤為一石。
豆:容量單位。
斛:容量單位,五斗為一斛。
鈞:重量單位,三十斤為一鈞
跬:長度單位,半步為跬
仞:長度單位,古代以七尺或者八尺為一仞
舍:長度單位,古代行軍時以三十里為一舍。
尋: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古代度量單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市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石
⑤ 一石等於多少斤
石是古代的計量單位,其單位分為兩種,分別是質量單位和容量單位。石作為質量單位時,在漢代,一石約等於29.95kg,也就是59.9斤,而在現代,一石等於100斤,因為部分地區依然把50千克的糧食,稱為一石糧食。石作為容量單位時,在漢代一石等於2市斗,1市斗等於13.5斤,所以一石等於27斤,而在現代,石沒辦法和斤進行直接換算的,因為石是容量單位,斤是質量單位,兩者的單位不同,因此無法直接換算。
在1929年,國民政府頒布《度量衡法》,對度量衡制度進行了改革,在容積單位中,取消了斛,同時將石的兩個單位分開,容積單位繼續使用石,而重量單位改成擔。
⑥ 歷史上1石是多少 說一下概念和換算方法
不同的時代都不同 在宋代,一石=97KG 在唐朝,一石=53KG 在清代,一石=28KG 在秦代,一石=109KG 升是體積單位,1升水的質量是1KG,不同的物質有不同的密度,所以質量不同中國歷朝俸祿 一、秦漢 漢承秦制,西漢時從萬石至斗食佐史,共22級(一說21級),採取的是給谷制.祿秩與實物發放數的對應關系是(下注部分官職俸祿前後有變動,不一一註明,僅作參考): 1)萬石:三公等(名錄不抄了,下同),月谷350斛(註:1斛=1石=10斗),一年4200石; 2)中二千石:九卿等,月谷180斛,一年2160石; 3)真二千石:諸侯相等,月谷150斛,一年1800石; 4)二千石:郡太守等,月谷120斛,一年1440石; 5)比二千石:光祿大夫等,月谷100斛,一年1200石; 6)千石:丞相長史等,月谷90斛,一年1080石; 7) 比千石:太中大夫等,月谷80斛,一年960石; 8)八百石:漢成帝時除,就六百石; 9)比八百石:諫大夫,俸祿不詳,後除; 10)六百石:州刺史等,月谷70斛,一年840石; 11) 比六百石:博士等,月谷60斛,一年720石; 12)五百石:縣長,漢成帝時除. 13)四百石:大縣縣丞、縣尉,月谷50斛,一年600石; 14)比四百石:五官侍郎等,月谷45斛,一年540石; 15)三百石:次縣長,月谷40,一年480石; 16)比三百石:五官郎中等,月谷37斛,一年444石; 17)二百石:縣丞、縣尉等,月谷30斛,一年360石; 18)比二百石:月谷27斛,一年324石; 19)百石:御史屬等,月谷16斛,一年192石; 20)比百石:不詳,後除; 21)斗食:月谷11斛,一說每日1斗2升; 22)佐史:月谷8斛,另一說佐史也並入斗食中. 二、魏晉南北朝 曹魏時發放粟米為俸祿.至西晉實行占田制,按官品各地分別授予職田和谷帛,授田標准為:一品50頃(每頃100畝),二品45頃,以下每品遞減5頃,至九品10頃,各食其租.此外,《晉書》中記載祿秩有 1)諸公及開府位從公者,品秩第一,食奉日五斛.太康二年,又給絹,春百匹,秋絹二百匹,綿二 百斤.元康元年,給菜田十頃,田騶十人,立夏後不及田者,食奉一年. 2)特進品秩第二,食奉日四斛.太康二年,始賜春服絹五十匹,秋絹百五十匹,綿一百五十斤.元康元年,給菜田八頃,田騶八人,立夏後不及田者,食奉一年. 3)光祿大夫與卿同秩中二千石,食奉日三斛.太康二年,始給春賜絹五十匹,秋絹百匹,綿百斤.惠帝元康元年,始給菜田六頃,田騶六人. 2 中國歷朝俸祿 4)尚書令,秩千石,食奉月五十斛.太康二年,始給賜絹,春三十匹,秋七十匹.綿七十斤.元康元年,始給菜田六頃,田騶六人,立夏後不及田者,食奉一年. 5)左右尚書僕射,食奉月四十五斛. 南朝宋、齊大致與晉略同.梁天監時,定一品秩萬石,二、三品秩中二千石,四、五品秩二千石.但 所給錢谷卻任意.陳時稍斂. 北魏初期官吏無俸祿,任其搜刮.至孝文帝改革,始行俸祿,從每戶征調帛3匹、谷2石9斗作為百官 俸祿,地方長官按戶給俸,多少不一.實行均田制後,地方守宰授給公田食租,刺史15頃,太守10頃,縣令、郡丞6頃. 北齊按官品給俸祿,計量單位改為布帛的匹,一品歲秩900匹,從一品800匹,以下以百匹等差,至從三品400匹;四品240匹,以下以40匹等差,至從五品120匹;六品100匹,以下以20匹等差,至從七品40匹,再往下以4匹等差,到從九品24匹為止.另外事繁者可增加1/4的俸祿,閑者將減少1/4.給付方式:一分為帛,一分為粟、一分為錢.地方長吏各分上中下三等九級(按戶口多少):州刺史從300匹至800匹不等,郡太守從220匹至500匹不等,縣令從50匹至150匹不等. 北周復古於周禮,改品為命,祿秩上從下士(正一命、一命)每年125石,歷經中士(正二命、二命)、上士(正三命、三命)、下大夫(正四命、四命)、中大夫(正五命、五命)、上大夫(正六命、六命),每級加倍,至上大夫為4000石.再往上則卿(正七命、七命)6000石、孤(正八命、八命)7000石、公(正九命、九命)萬石. 三、隋唐 隋制以粟為祿,京官:正一品900石,以下以100石為差,至正四品300石;以下按50石為差,至正六品100石;以下以10石為差,至從八品50石,於春秋二季發放.食封者及不管事者、九品官皆不給俸祿. 外官俸祿為:大州620石,以下按40石為差,九等至下下為300石;大郡340石,以下按30石為差,九等至下下為100石;大縣140石,以下按10石為差,九等至下下為60石.後來公卿以下又各給職田,一品5頃, 以下按50畝為差,至九品為1頃. 唐時俸祿分土地、實物和貨幣三種.其中土地分永業田和職分田.永業田按爵、勛、品級授給,不收回,可傳子孫,親王10000畝,正一品6000畝,從一品與郡王5000畝,正二品與國公4000畝,從二品與郡公3500畝,縣公與正三品2500畝,從三品2000畝,正四品與侯1400畝,從四品與伯1000畝,正五品與子800畝,從五品與男500畝,六、七品250畝,八、九品200畝.(以上均為職事官,勛官為60-3000畝不等.)職分田則為在職時可享用其租,作為俸祿一部分,按品級給,一品12頃(1200畝),二品10頃,三品9頃,四品7頃,五品6頃,六品4頃,七品3頃50畝,8品2頃50畝,9品2頃.實物方式的俸祿為唐初所定: 京官正一品700石,從一品600石,正二品500石,從二品460石,正三品400石,從三品360石,正四品300石,從四品260石,正五品200石,從五品160石,正六品100石,從六品90石,正七品80石,從七品70石,正八品67石,從八品62石,正九品57石,從九品52石.中間經過變化,到開元年間合為貨幣形式,按月發放,各品級給付額度是: 一品月俸料8000,食料1800,雜用費1200,防閤20000,總共每月錢31000; 二品月俸料6000,食料1500,雜用費1000,防閤15500,總共每月錢24000; 三品月俸料5000,食料1100,雜用費900,防閤10000,總共每月錢17000; 四品月俸料3500,食料700,雜用費700,防閤6667,總共每月錢11567; 五品月俸料3000,食料600,雜用費600,防閤5000,總共每月錢9200; 六品月俸料2000,食料400,雜用費400,庶仆2500,總共每月錢5300; 七品月俸料1750,食料350,雜用費350,庶仆1600,總共每月錢4050; 八品月俸料1350,食料300,雜用費300,庶仆600,總共每月錢2550; 九品月俸料1050,食料250,雜用費200,庶仆400,總共每月錢1900. 四、宋金 宋代俸祿包括正俸(錢)、祿粟(米)、職錢、公用錢、職田、茶湯錢、給卷(差旅費)、廚料、薪炭等許多令人眼花繚亂的名目,大多均以錢支付.還有謙人(僕役)、衣料(官員使喚之僕役,每人每年糧食折錢3000文,綢絹每匹折錢一貫,布每匹350文,綿每兩40文等)等等,不一一列舉.此外朝廷還時常給予賞賜.宋初基本沿襲後周之制,採用俸戶制.太宗初年廢俸戶制,本官月俸給1/3錢,2/3實物.初期俸祿較低,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首次大幅度加薪,仁宗嘉佑年間正式制定\"祿令\",如規定宰相、樞密使月俸料300貫,春、冬衣服各賜綾20匹、絹30匹、冬棉100兩,每月祿粟各100石,謙人衣糧各70人,每月薪(柴草)1200束,每年炭1600秤,鹽7石等.元豐改制,調整了官階與俸祿,又有增加.南宋初,財政困窘,俸給和米麥均減半支給.宋朝的俸祿制度非常復雜,如仁宗年間定41等,每等內依官職不同又多少有差,詳參見以下的《宋史 職官志》(略). 金朝俸祿包括錢粟、口糧及絹棉三類,據《金史 百官志》所載各品級俸祿為: 正一品:錢粟220-300貫石,曲米麥各35-50稱石,春衣羅秋衣綾各35-50匹,春秋絹各120-200匹,綿600-1000兩. 從一品:錢粟180-200貫石,曲米麥各25-30稱石,春秋衣羅綾各25-30匹,絹各90-100匹,綿400-500兩. 正二品:錢粟150貫石.曲米麥各22稱石,春羅秋綾各22匹,絹各80匹,綿350兩. 從二品:錢粟120-140貫石,曲米麥各18-20稱石,春羅秋綾各18-20匹,絹各70-75匹,綿250-300兩. 正三品:京官錢粟70貫石,曲米麥各16稱石,春羅秋綾各12匹,絹55匹,綿200兩;外官錢粟70-100貫石,曲米麥各12-15稱石,絹各30-40匹,綿140-200兩,公田25-30頃. 從三品:京官錢粟60貫石,曲米麥各14稱石,春秋衣羅綾各10匹,絹各50匹,綿180兩;外官錢粟60貫石,曲米麥各10稱石,絹各25匹,綿120兩,公田21頃. 正四品:京官錢粟45貫石,曲米麥各8-12稱石,春秋衣羅綾各8匹,絹各20-40匹,綿150兩;外官錢粟45-50貫石,絹各20-22匹,綿70-80兩,職田15-17頃. 從四品:京官錢粟40貫石,曲麥米各10稱石,春秋羅綾各6匹,絹各30匹,綿130兩;外官錢粟40貫石,曲米麥各7稱石,絹各18匹,綿六10兩,公田14頃.(猛安僅有錢粟48貫石,余皆無). 正五品:錢粟35貫石,曲米麥各8稱石,春秋衣羅綾各5匹,絹各25匹,綿100兩;外官錢粟30-35貫石,曲米麥各6稱石,絹各16-17匹,綿50-55兩,職田10-13頃. 從五品:錢粟30貫石,曲米麥6稱石,春秋羅綾各5匹,絹各20匹,綿80兩;外官錢粟25貫石,曲米麥各4稱石,絹各10匹,綿四10兩,公田7頃.(謀克,錢粟二十貫石,余皆無.) 正六品:錢粟25貫石,麥5石,絹各17匹,綿70兩;外官錢粟20貫石,曲米麥3稱石,絹各8匹,綿30兩,公田6頃. 從六品:錢粟22貫石,麥5石,春秋絹各15匹,綿60兩;外官同正七品. 正七品:錢粟22貫石,麥4石,衣絹各12匹,綿55兩;外官錢粟18貫石,曲米麥各1-2稱石,春秋衣絹各6-7匹,綿25-30兩. 從七品:錢粟17貫石,麥四石,衣絹各10匹,綿50兩;外官錢粟17-18貫石,麥4石(或曲米麥各1-2稱石),衣絹各6-10匹,綿20-50兩.有的有職田4頃. 正八品:朝官錢粟15貫石,麥3石,衣絹各8匹,綿45兩;外官錢粟12-15貫石,曲米麥各1稱石,衣絹各2-6匹,綿8-20兩,職田2-4頃. 從八品:朝官錢粟13貫石,麥3石,衣絹各7匹,綿40兩;外官錢粟13貫石,麥2-3石,衣絹各5-7匹,綿15-40,職田三頃. 正九品:朝官錢粟12貫石,麥2石,衣絹各6匹,綿35兩;外官錢粟11-13貫石,麥1-2石,衣絹2-6匹,綿8-35兩. 從九品:朝官錢粟10貫石,麥2石,衣絹各5匹,綿30兩;外官錢粟10-12貫石,麥1石,衣絹各2-3匹,綿1兩,職田2頃.三品以上官司知法,錢粟一十貫石,麥一石,衣絹各三匹,綿6-10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