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賬號管理 » 微信怎樣做好知識管理
擴展閱讀
墓地土層顏色怎樣形成的 2024-11-16 18:41:50
怎樣寫張晉晨三個字好看 2024-11-16 17:49:32

微信怎樣做好知識管理

發布時間: 2023-01-17 21:23:54

⑴ 從零開始,6步建立你的知識體系

思維磨坊 2016-12-02 22:29

這是《個人知識管理》系列第【06】篇文章。

全文約2500字,建議閱讀時長10分鍾。

【一、知識管理的6步】

知識管理這個說法,很容易讓人產生誤解,以為是去「管理」知識。實際上,知識沒法被管理,我們只能管理自己的學習行為。這跟時間管理的道理類似。

不過,既然約定俗成有這個說法,我們不妨循此思路,想一想怎麼「管理」。

在進行個人PKM的時候,如果在一開始就對整個學習流程有一個清晰的概念,那麼在具體操作時,就能盡量減少卡死在某一個環節的可能性。

這就好比去登山,如果一開始就看到了路上要經過的風景,要遇到的困難,也知道終點在哪裡,目標明確,心有定見,也就會比較容易堅持下去。

從零開始,6步建立你的知識體系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我們太容易卡在某個節點上,就習慣放棄,然後再懷疑、鄙視個人知識管理,從此棄之如敝履。

經過4年的學習和實踐,我把知識管理方法分為3個階段、6個小步驟,期間穿插了工具和具體的執行方法。

從零開始,6步建立你的知識體系

3階段分別是:

獲得(get)階段,簡稱G階段。

使用(use)階段,簡稱U階段。

分享(share)階段,簡稱S階段。

在獲得階段,細分的環節有:

1、獲取:

根據生涯願景和階段性發展目標,建立知識的篩選標准,確定信息流入渠道。

2、保存:

利用各種工具,進行顯性知識的分類存儲。確保在需要使用的時候能迅速查到。

在使用階段,細分的環節有:

3、內化:

將外在的顯性知識進行記憶、理解,形成自己的隱性知識。

4、使用:

將學到的知識在工作和生活中進行運用。

在分享階段,細分的環節有:

5、總結:

針對知識的學習、運用過程,定期進行總結和復盤。

6、分享:

將最有價值的部分,分享給特定群體,以分享的方式建立個人品牌。

對比我們日常遇到的問題,這樣的環節設置,能最大程度幫助我們對抗信息亂流,通過知識管理創造價值。

每天接受海量信息,沒有做篩選和斷舍離,大腦如同一間雜亂的房間,漸漸沒有心力進行深度思考。這是在獲取環節出了問題。

獲取和存儲是聯系在一起的。你在獲得知識的的當下,就必然要存儲它,要麼存在大腦中(記憶)、要麼存電子文檔、要麼存實體文件。

譬如,你遇到微信里好的內容下意識動作是什麼?是收藏,勤快一點的會加標簽。但是當收藏了幾百條內容,如何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內容呢?

沒有好的存儲習慣,在進行主題學習和使用的時候,就會如大海撈針。

收藏了很多顯性知識文件後,如果不去學習、內化、使用,那學習過程不過是自欺欺人。

好比方,你買了N本經典書籍,也認真看了,然而合上書,既不記得裡面的精華內容,也沒有自己的體悟,更談不上運用這些知識。並不是這些書有問題,而是你壓根沒有意識到「看完書」才是第一步。

最後,沒有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階段性的總結,會幫助我們去修正學習過程中的錯誤,其實質,是迭代升級自己的知識體系和心智模式。

當持續往復上面的步驟,分享這個動作,不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看一看那些大神的文章,無不是把階段性的總結進行精加工,然後通過各類渠道發布。圍觀群眾只看到了「果」,卻沒看到之前的一系列環節所組成的因。

此外,分享還有一個好處。當你試圖去「分享」某個知識的時候,會促進自己反復的把這個知識點吃透。

人的思考方式,其實是以語言作為中介。如果你說不明白某個知識,那證明腦子里沒有想明白。

【二、不同階段,關注不同環節】

在學習的不同階段,我們需要重點關注不同的環節。

初學者進入新的領域,最需要的是正本清源,這時應該重點關注獲取和存儲。持續的時間段,對普通上班族來說,至少要6~12個月。

這時候切忌對學習材料貪多求全。選擇最經典的書、最專業的老師和課程,反復記憶、領會、貫通。

以我自己為例,去年開始接觸認知心理學,1年的時間就是在反復的看經典教材,然後尋找可以運用在成人學習上面的知識點。

當對某個領域的基礎理論和方法論,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之後,關注重點就要變為內化和運用。

尋找一切可以利用這些知識的機會,反復實踐、刻意練習,用行動帶來價值和影響力。

在這個過程中,勇敢的放棄那些與自己個性、成長路徑不符的知識,斷舍離方得聚焦,聚焦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在經過一個長期的實踐和總結之後,譬如2~3年,才是到分享的時刻。否則你自己都沒搞清楚,分享的時候,心都是虛的,已經偏離了「分享」這個動作的本義。

在這個階段,你要重視做分享,尤其是職場工作5年以上的朋友,只有把你的獨特的隱形知識分享出來,你的厲害之處才能被大多數人去了解,帶來各種發展機會。

然而這並非是終點,系統的分享,會讓你把上一階段的知識做總結,好比把倉庫清空了一些,大腦騰出了新的空間,開始新一輪的知識學習旅程。

在分享過程中,你會收到好的、壞的反饋,這些反饋,預示著哪些知識會給你創造價值,帶來更多的知識拓展方向。

【三、總結】

如同本文開頭所說,知識管理,其實是管理你的學習過程,而看到管理的全局,會更容易堅持下去。

有時候我們習慣淺嘗輒止,是因為根本沒有意識到,學些這件事兒,是有不同環節的。不停的接受新知識,停留在【獲取】環節,不過是欺騙你自己:看,我在很努力的學習哦,我是個優秀的人!

現在,看看你所處的職業階段和學習狀態,該重點關注哪個環節呢?

⑵ 管理知識,從記錄開始

知識管理是一件很復雜的事情嗎?並不然。復雜是因它為看起來是這樣的,如果你不去操作,把它變成一種習慣,形成一套流程,它就像一座大山在你面前,想把它移走永遠都是困難的。

如果不知道怎麼去做知識管理,就去從記錄這件事開始去做。記錄是最簡單的知識管理。

記錄不是說做筆記才叫做記錄,而是把你想到的或是某種感覺、又或是別人說到什麼讓你覺得可能是有用的就先記錄下來。你可以選擇用一個工具,比如一個本子,或者某個筆記軟體。

為什麼要記錄這些?它們是知識嗎?它們可能是信息,也可能是知識。但是知識產生於信息。

信息是經過處理的,它是被形式化和外顯現化的,有清楚、清晰、結構化的表達。它可以是短視頻、課程等等,又或者是你現在看到的這篇文章。

而相對於知識,它是混亂、模糊、沒有結構化的,它是直覺的,很難交流或難以用語言和表達的。它存在於聯系、人際對話、經驗性直覺中,及人用於比較環境、提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中。

很多時候我們突然產生的想法、感悟等等其實是我們內在主動或被動的將過去的經驗、知識建立起了聯系而產生的。是一種非結構性、零星的、獨立的、新穎的想法。同時它也是短暫性的,會被其它事情替代,會將這種想法遺忘在記憶層面中。

記錄可以讓我們這些不經意的覺知保存下來,方便繼續完善和不斷建構。這個過程也能大量調動以前深藏不被我們所覺察知道的知識。

很多人在記錄時會身邊有什麼就用什麼記,比如有張紙就用紙記錄了,沒有紙就打開手機備忘錄,又或者放在微信收藏里等等。這樣的記錄是支離破碎的,它們不過是從你的腦子中寫下來然後還是零散的,沒有結構的。而且非常之容易丟失和遺忘,無法進行完善和建構。

有些人會記錄完後喜歡給它們進行分類。比如今天想到關於知識管理的,就分類到知識管理;每天看到關於心理學的,就加一個心理學的分類。然後可能就會不斷增加非常多的分類。

其實最好的分類是不分類。 分類本身是為了更方便的去找,但分類本身就在消耗你精力和時間。分類多了,你就會不想分類直接放棄了。

所以,你要找一個固定的記錄方式,比如你喜歡用本子,就用本子;喜歡用是筆記軟體,就找一個你自己用起來覺得順手的筆記就好。然後就從第一行開始,順著往下寫就好了,有一點就記錄一點,不要去設限。當你記錄越來越多的時候,就會體會它給你帶來的好處。當然前期也不要非逼著自己寫多少,你可以設定一個小目標:我就寫3條,字數不限。如果實在沒有就不寫唄。如果突然感覺來的是就記錄下來。

記錄只是第一步,有記錄才有發生。但是如果不分類,我要如何知道哪些是有用的?

很多人可能習慣會把不留白。我們最好可以是留出一半的空間,來進行萃取和做復盤用。比如你用筆記本,右邊一頁可以用來做記錄,而左邊的一頁留白。你可以在記錄的同時進行復盤、萃取。也可以在某個時刻想到和這個有關的,就記錄在左邊這頁。在筆記軟體上,我用的是康奈爾筆記法:一半做記錄,一半做總結,下面留白寫反饋。

如果有我非常感興趣的主題,我就會另外起一頁做主題,比如我最近一直對知識管理感興趣,就建立一個主題,把所有關於這方面的主題鏈接到這頁,相當於做一個索引。這樣就把之前零散的信息通過一個主題串聯起來。當然一個信息不會只在一個主題,如果是通過分類的方法,相當於把它限制在一個盒子里,它是無法流動的,它就會死了。

所以....

如果你對知識管理也感興趣,可以添加 chxtan (微信長期營業),可以一起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