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賬號管理 » 靜水養殖黃鱔怎樣管理
擴展閱讀
怎樣清除重復的視頻 2024-11-08 19:45:49

靜水養殖黃鱔怎樣管理

發布時間: 2023-02-08 01:54:32

㈠ 黃鱔水泥池怎麼無土養殖

養殖技術
一、黃鱔靜水無土生態養殖技術的操作程序
黃鱔靜水無土生態養殖技術的內容比較多,關鍵技術包括黃鱔淺水半人工繁殖技術、配合飼料馴化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等,其中鱔種篩選和處理是制約黃鱔養殖成敗的關鍵。
二、鱔池的建造和處理
鱔池的建造要考慮到如下五個設計原則:模擬自然環境;排灌方便,利於保溫;有利於馴食配合飼料;有利於防治黃鱔病蟲害;防逃、易捕和方便管理。室外靜水無土養殖池面積15-20m2,室內養殖面積較小,一般為6-10 m2。池壁高:室內20-30cm,室外40-50cm。可用單磚砌牆,內抹水泥,壁頂用磚橫砌成「T」形,也可用塑料薄膜池進行養殖。若干個規格一致的小池串成一排,但進、排水口各自獨立,防止病蟲害相互傳染。魚池形狀以長方形或正方形為好。排水口稍低於池底,以便排污徹底;進水口設置在食台正上方,與排水口相對,位置宜高,一般距池底15-20cm;溢水口距池底層25cm,室內養殖可不設置溢水口。各水口直徑約5-6cm,要罩以尼龍網,利於糞便排出又要防止黃鱔逃跑。
水泥池建好後必須進行脫鹼處理。用未脫鹼的新池養殖,是許多養殖戶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方法是:用磷肥(1t水用1kg磷肥)或醋酸泡一周,將浸泡水放干換清水即可;或者灌滿水浸泡30d(最好放草堆漚),然後放干。塑料薄膜池不需要進行脫鹼處理。
靜水無土養殖中魚巢非常重要,各種管子、竹筒、磚隙、水草等都可以作魚巢。由於鱔魚有一定的群聚性,魚巢面積不可太小。黃鱔魚巢設置總的原則是:便於黃鱔自由進出,內部黑暗無光,有足夠的空間。生產中一般用廢舊自行車輪胎經高錳酸鉀溶液消毒後作鱔巢效果比較好,輪胎放在水草下面,每個小池可放5-6個輪胎。可用2m左右的竹筒,洞口大小視鱔體而定,適當比鱔魚大一些為宜,每兩根竹筒為一排,每池設3-5排,每排間距0.3m左右。每排竹巢下墊磚頭,使竹巢下面有較大空間,便於流水排污,為固定竹巢,最好在其洞口上方壓放磚頭,還起到遮光蔭蔽作用。
三、水草放養
「養魚先養水,養水先養草」, 投放水草是靜水無土養殖的關鍵技術之一。合理投放水草凈化水質,可使鱔池換水次數減少為每月1次,節水節勞力,且能起到防暑降溫、減少應激反應、提供魚巢、防治病蟲害等作用。按「防魚逃跑,生長快,凈化水質效果好,利於魚藏身」的標准選擇水草,常見的有水花生、水葫蘆、水浮蓮、細綠萍等,水草種植面積不宜超過全池面積的2/3,要至少空出1/3魚池面積來設置食台和便於黃鱔活動。在不同季節要按一定比例合理搭配水草,夏天以水葫蘆和水浮蓮為主,春秋以水花生和細綠萍為主,冬天不留水草以防止黃鱔棲身水草下受凍。一般在鱔種放養前15d投放水草,投放前要用100g/m3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0.5h消毒,或用10g/m3硫酸銅溶液浸泡殺蟲。
在日常管理中要及時將多餘的水草撈出或將過長的水草刈割,並結合鱔池消毒在草上潑灑10g/m3生石灰或0.7g/m3硫酸銅溶液,防止水草病菌感染。
四、鱔種篩選
黃鱔養殖成功的關鍵是種苗的質量。目前,黃鱔規模繁殖技術尚未過關,生產中採用的苗種基本上來自野生資源。野生黃鱔的捕撈方式很多,有籠捉、鉤釣、電擊、鍬刨、夾捕、網抬和葯捕等,有的經過多次倒手與貯運,有的野生鱔種本身帶有病蟲害。因此,從市場購買的黃鱔野生苗種質量參差不齊,對其進行嚴格篩選在生產中非常重要。
黃鱔苗種篩選的方法很多,感官篩選法(根據體色、外傷、力量、粘液等情況判斷)、水流篩選法、行為篩選法、入穴篩選法等主觀性強,對體內病害處於潛伏期的黃鱔無法篩選,並且逐條篩選比較費事;葯物浸泡法對黃鱔刺激性大,葯物濃度不好把握,操作也比較費事;攝食篩選法篩選效果比較好,但對於其具體操作過程和定量方法沒有報道。
我們在生產中採用的鱔種篩選方法為:將黃鱔苗種按一定密度放於淺水的塑料容器中,同時用葯物浸泡,連續5d投喂定量的空腹的黃粉蟲幼蟲,每天早晨換水一次,檢查黃鱔攝食量。在18~30℃范圍內,如果黃鱔平均每天攝食量超過黃鱔體重的0.5%,則保留該批苗種;如果黃鱔平均每天攝食量低於黃鱔體重的0.5%,則淘汰該批苗種。鱔種放養時間一般在水草投放10-15d後進行。
五、黃鱔半人工繁殖技術
黃鱔半人工繁殖技術具有受精率和孵化率高、繁殖時間集中、管理方便和效益高等優點,是黃鱔規模繁殖的必然趨勢。繁殖池按照靜水無土養殖要求設計建造,面積20-30m2,水草種類因地而異,包括水葫蘆(Eichhornia Crassipes Solm.)、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Griseb)、水浮蓮(Pistia stratiotes)、金魚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等。在每年3~7月,每平方米繁殖池放養親鱔10尾(雌:雄為6:4)。管理方法如同靜水無土生態養殖,但在繁殖季節(5~8月)加強換水次數,即7d換水1次,水深20~25cm,pH為6.0~8.5。黃鱔產卵後及時撈出進行人工孵化,未受精卵要及時剔除。滴水孵化的方法是:孵化器是40cm×40cm×7cm的淺盤,底部鋪2cm厚消毒過的河沙,水從高處的容器滴入,從盤邊壁溢出,水深保持5cm左右,日溫差不超過2℃。受精卵剛進入孵化器時水滴次數為10滴/min,持續24h,以後逐步提高水滴速度,直到孵化出幼苗。
六、黃鱔的馴食
黃鱔對食物有嚴格的選擇性,對某種食物適應後,較難改變其食性。而目前人工養殖的鱔種主要來自攝食活餌的野生鱔,養鱔時若單純投喂活餌,不利於黃鱔的健康生長,又增加投入成本,且可能受飼料資源不能長期擁有的限制,如果投喂配合飼料或將少量活餌摻入配合飼料,就有可能有效降低飼料成本,保證全面的營養、便於加入添加劑和葯物、防治病蟲害等。因此,投喂配合飼料是發展黃鱔養殖業的重要措施。
1、馴食條件
(1)飼料者要有耐性馴食過程至少要7-10天,10-30天馴食成功是正常現象。
(2)鱔池面積宜小,一般為15-20m2。黃鱔攝食是綜合運用嗅覺、味覺和側線系統,必須在有效的范圍內,黃鱔方可發現和捕食食物。
(3)馴食要建立在黃鱔攝食已經能夠「定點、定時、定質、定量」這四定的基礎上。
(4)馴食要根據季節、天氣和鱔種的規格而定。如黃鱔在冬眠剛結束、溫度上升、剛開始攝食時非常利於馴食。
(5)如果為野生鱔種,應認真篩選和殺滅水蛭,並穩定一段時間後進行馴食。
(6)馴食前不宜放養泥鰍等魚類,過早放入會與黃鱔搶食而不利於馴食。
2、馴食方法
利用黃鱔吞食和貪食的特點,將活餌與配合飼料混合在一起進行馴食,要掌握黃鱔開始攝食時間、攝食高峰時間和吃完時間,以利於人工馴食。
(1)馴食前要使黃鱔餓1-2天,不投餵食物。
(2)開始馴食前按黃鱔重量1%左右的活餌進行投喂2-3天,如河蛙、蚯蚓、黃粉蟲等,並要做到「四定」。
(3)再停喂1-2天後將配合飼料與活餌做成「蛋糕」式,即部分活餌剪碎與配合飼料絞拌在一起,部分粘在外圍,或用壓面機壓成細條狀喂。總量為放養鱔重的1%左右。第一天為80%的活餌的20%的配合飼料,第2-3天為60%活餌和40%配合飼料,第4-5天為40%活餌和60%配合飼料,依此類推,一般在7-10天可發完全馴食吃人工配合飼料。
(4)在馴食過程中,每天觀察殘食、水質和排出的糞便來判斷黃鱔攝食情況。如果攝食不正常,要撈出殘餌,並減少配合飼料的比例或適當減少投喂量,這樣仍不能正常攝食時,則停喂1-2天再繼續進行,如果黃鱔能吃完,則逐漸加大配合飼料比例,直至馴食成功。馴食成功後,要立即在配合飼料中拌入葯物殺滅寄生蟲。對於馴食成功後的黃鱔,將配合飼料製成綠豆大或豌豆大小的乾燥顆粒進行投喂,總量也要逐漸增加至鱔重的2%-10%,然後進入日常管理工作。
七、避暑遮蔭
黃鱔靜水無土養殖池較小(15~20m2),水位淺(15~20cm左右),在夏天水溫極易超過30℃。遮蔭避暑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一般要在池上搭架拉遮蔭網,並在池邊種植葡萄、絲瓜、括蔞、南瓜等攀援植物。但注意池水面要留有10%~30%的光線。同時氣溫超過33℃時,要加深池中水位,降低黃鱔密度,並緩緩注入新水,可採用地下水調節鱔池水溫。
八、水質調控
養殖水體的pH值、透明度、溶氧、氨氮、溫度、亞硝酸鹽和硫化物等是病原體以外誘發魚病的主要生態因子。要保持鱔池內有良好的水質一般要求做到如下幾點:
(1)葯物調控。水體每隔10~15d用生石灰10g/m3或漂白粉1g/m3全池潑灑交叉使用,北方水質偏鹼,使用漂白粉的次數多一些;南方水質偏酸,使用生石灰的次數可多些。將土黴素、磺胺類等葯物拌入飼料內服,每種葯用3~5d,隔20~30d交叉使用一次。
(2)保持合適的水位。水位太深,水溫變低,水質不易培肥,而且黃鱔吃食和呼吸需經常把頭部伸出水面,為減少鱔體力的消耗,水位宜淺。但水位太淺,水溫變化劇烈,黃鱔的活動空間小,極不利於黃鱔的生長發育。一般水位為15~20cm,氣溫高時可加深至30cm。特殊情況下的水位也有變動,如苗種池、待售池和有病的黃鱔水位宜淺,成鱔養殖池水位可深些。如果水草生長繁茂,每月換水1次即可,一般要根據水蒸發量及時補充清水,但每天要清潔食台的殘食,以免敗壞水質。換水時要控制進水與池內水溫差,小鱔不能超過2℃,大鱔不超過5℃,水溫日溫差小於10℃,最好建蓄水池便於換水。
(3)保持生物多樣性。鱔池要放養福壽螺、田螺、小雜魚、泥鰍等清除殘餌以調節水質,許多生物還是水質好壞的指示物。但注意這些生物在量上要保持合理的比例關系。一般黃鱔攝食量(乾重)為其體重的1%~2%,魚糞乾重為攝食量的2%~10%,一般鱔放養密度不超過3kg/m2,按泥鰍攝食乾料量為其體重的2%~4%計算,則每m2鱔池放養泥鰍不宜超過0.3kg。泥鰍宜在黃鱔馴食配合飼料後放養,方可充分發揮泥鰍吃食黃鱔糞便、防止黃鱔「發燒」的作用。放養蟾蜍對於防止黃鱔特有的梅花斑病有特效,一般每小池放1~2隻即可。田螺放養密度不宜超過0.25kg/ m2。另外,還可培育適量的綠藻,加入光合細菌(PSB)等。
觀察水色是調控水質的關鍵,一般以黃綠色、藍色且清澈見底為好,水色呈茶褐色、灰色、黑色則不正常,要及時採取補救措施。
九、黃鱔養殖的疾病與防治
黃鱔的疾病預防及治療 黃鱔的抗病能力表現相對較強,在人工飼養的過程中一般很少得病,但若管理不善或環境因素嚴重不良等,便可能影響其生長速度和成活率。

㈡ 黃鱔養殖技術 無土靜水網箱

一、網箱設置的水域要求
選擇網箱養殖黃鱔是由於大水體的生態緩沖能力,能夠更有效地控制水質,因此,一般要求網箱設置水域一般不宜過小,合適面積在1~10畝以內,水深1~1.5米。面積過小或水體過淺不能發揮網箱養殖的優勢,面積過大或水體過深會造成管理難度加大。選定的水域應坐北朝南,避免北風勁吹,平原地區北向應密植樹林。
選定作為網箱養殖黃鱔的水體,一般要求底泥不宜太厚,最好底泥厚度低於15cm,尤其是富營養性底泥。因為特定水域設定了一定規模的網箱後,底質的曝氣效果,光合作用及水層對流均受到嚴重抑制。底層缺氧狀況加劇,促進了厭氧硫化菌的硫化過程,硫化氫濃度快速上升,極易達到有害濃度,從而造成對黃鱔的生長發生影響,嚴重時黃鱔會出現中毒死亡。如果水域條件選擇無法避免,在設置網箱時,應對底質進行處理。
網箱黃鱔養殖的水域可以放入一些耐低氧和控制水質的魚類,一方面可以活躍水體,促進水體流動,另一方面可以清理黃鱔養殖形成的殘剩餌料和有機質。可選用的品種以鯽魚、鯉魚、鰱、鱅較好,數量每畝50~100斤左右,具體數量可根據放養規格來決定。由於網箱養殖的水體容氧降至2~3mg/L以下是經常性的,雖然缺氧對黃鱔沒影響,但放養的魚類會缺氧死亡,因此要做好增氧工作準備。
對於有條件的黃鱔養殖單位,如能將網箱養殖水體進行水泥護坡,並增設防護板,將更有利於網箱黃鱔養殖的管理和增大養殖成功的保險系數。從調查情況看,網箱養殖黃鱔由於鼠害等事故造成黃鱔穿箱逃逸的情況時有發生。上述改造後將有利於避免這些情況的發生。
二、網箱的設置要求
從經濟角度及特定水體的生態凈化負荷考慮,設置網箱凈面積宜占網箱設置水域的50~60%,低於50%,雖然水體的有機負荷降低,但單位葯物費用偏大,同時水面利用效率不高,高於60%的水體生態負荷將負擔過重。因此合適的網箱設置比例,對獲得最佳經濟效益極為重要。
網箱製作的面積以15m2~20m2為度,高度0.7~1m,無需蓋網,製作網箱材料目前大都選用聚乙烯9目編織網片,產品盡量選用正常廠家生產,編織採用聚乙烯單絲線絞合而成,接頭應重疊編織,上下各四邊接合綱繩,角部綱繩留1米長餘地,便於網箱固定結扎。
一般網箱設置於水體中,保持網箱沒於水下部份25cm,其設置方式分固定式和浮動式,如果設置水域能控制水位可用固定式,如果設置水域水位變動大,可用浮動式(具體方法詳見圖例),無論何種方式,網箱必須拉緊成形。
三、鱔苗放養前的准備工作
網箱按要求設置後,提前20天放入水花生,水花生採集時,要注意洗凈泥漿,放入網箱,要求水花生覆蓋厚度能達到20厘米,並配置緊密,整體均勻。一個星期後,水花生可恢復生長,放苗前1天,控制好要求水位。放苗後第二天開始投飼。

㈢ 黃鱔怎麼養

養黃鱔的方法是:
選擇優質苗種。快速養鱔應選擇體色深黃有大黑斑、無病無傷、敏感、爭逃力強的種類。
合理密養。常規養殖,每平方米放養規格約50克的個體,密度為2千克左右最為合理。同時,池埂多(如埂溝式鱔池)、水草多、換水方便、排污徹底的鱔池放養密度可增大;相反則應減少。黃鱔規格大、放養總重可增加;規格小,放養總量應減少。有養殖經驗的放養密度大;無經驗者放養密度小。
大小分級分池。大小鱔同池或同網箱混養,整體增重倍數低,即整體生長速度慢,效益差。一般收購的「統貨」,至少要分三個以上的等級飼養,分的等級越多,越利於養殖和整體快速增重。

㈣ 養黃鱔怎麼養

鱔魚,又名黃鱔、長魚、無鱗公子、海蛇、蛆魚、黃蛆等,味鮮肉美,刺少肉厚,常生活在稻田、小河、小溪、池塘、河渠、湖泊等淤泥質水底層,在中國各地均有生產,以下就是我給你做的整理,希望對你有用。

黃鱔的飼養

養殖技術基本技術

苗種放養是鱔魚養殖生產中的重要一環。要搞好鱔魚的人工養殖,就應堅持多種渠道解決苗種的來源,採取科學的飼養方法,獲取好的產量和較佳的經濟效益。

(1)苗種的來源。主要靠采捕或購買天然幼鱔。春天,氣溫回升是捕捉鱔種的最好季節,其他季節可利用黃鱔夜間覓食的習性來捕捉。捕苗方法以鱔籠誘捕和手捉為好。

此外,撈取黃鱔受精卵,進行人工卵化,培育黃鱔苗,也是一個好辦法。

(2)苗種的質量。體質健壯,無病無傷的可作為苗種。那些用鉤捕受傷的,放養後成活率低,即使不死,生長也相當緩慢。因此,一般不宜選用。在捕捉鱔魚種苗時,不要用鐵絲鉤傷鱔魚。如在市場上購買,則不能買用糖精、火湯喂過的鱔苗。

(3)苗種規格。苗種規格一般以每千克20~40尾為宜。這種規格的苗種整齊,生活力強,放養後成活率高,增重快,產量高。鱔種規格過小,攝食能力差,增重不快,當年不能收益。放養的苗種要注意規格整齊,大小要盡可以能一致,不能懸殊太大,不同規格的苗種最好能分池分能飼養,以免爭食和互相殘殺,影響生長和成活率。

黃鱔和品種很多,大體上可分為黃、白、青、赤、黑幾種,其中生命力最強的是青、黃兩種,脊側和勁部黃色的也為優良。為了確保養殖產量高效益,在發展黃鱔養殖生產上要逐步做到選優去劣,培育和使用優良品種。

(4)放養時間和放養密度。放養時間要早,以早春頭批捕捉的黃鱔苗種放養為佳。黃鱔經越冬後,體內營養僅能維護生命,開春後,需大量攝食,食量大且食性廣。因此,要盡量提早放苗,便於馴化,提早開食,延長生長期 。

放養密度因鱔池大小,餌料來源,苗種規格以及飼養管理等不同而異。人工養殖黃鱔,放養密度可稍大些,每平方米放養體重25克的幼鱔100~150尾,即每平方米放養幼鱔2.5~4千克。放養的規格較大,密度可相應減少。反之,則可相應地增加。如餌料充足,也可多放些。家庭養殖一般每平方米放養量以2.5千克為好, 池中可搭配放養一些泥鰍。

無土生態養殖

相對有土養殖而言,鱔魚無土養殖具有管理方便、馴化容易、放養密度大、經濟效益高的優點。無土養殖可分為流水無土養殖和靜水無土養殖兩種類型。現將鱔魚靜水無土養殖技術的要點介紹如下。

(1)魚池設計

①原則要遵循“防逃、易捕、進排水方便和模擬自然環境”的原則。

②魚池規格一般為6-10平方米,池高度25-30厘米,室外養殖池稍高。由於鱔魚比較溫馴,只要魚巢設置得好,沒有過強的刺激,極少越牆逃逸。可有用單磚砌牆,內抹水泥或墊塑料薄膜,若干個規格的小池串成一排,但進、排水口要各自獨立,防止病蟲害相互傳染。

③魚池形狀以長方形或正方形為好。

④“三水口”(進水口、排水口、溢水口)要求排水口稍低於池底;進水口設置在食台正上方,與排水口相對,位置一般距池底15-20厘米;溢水口距池底20厘米,室內養殖可不設溢水口。各水口直徑5--6厘米,要罩以尼龍網,利於糞便排出又防止鱔魚逃逸。

⑤魚巢設計-般在魚池四角處設置魚巢,可將瓦片或斷磚石塊堆放-起,間隙比魚體稍大一點,但不可太寬,也可用竹管、PC管等代替。另外,魚池留出1/3面積來設置食台,可用木條、尼龍網釘成長方形框或從市場購買低矮的塑料小盤。

(2)魚種處理

①魚種質量 成鱔養殖魚種規格要一致,宜40-80條/千克,魚種要健康活躍,體表無傷,魚種體色以黃色、青黃色為好。

②魚種消毒 a.用3%~5%食鹽水浸泡5分鍾左右,但該方法刺激性強,操作時一定要謹慎;b.用10微克/克高錳酸鉀溶液或8-10微克/克漂白粉溶液浸泡10分鍾,效果較好;c.有寄生蟲尤其是中華頸蛙時用。.2%敵百蟲溶液浸洗10-15分鍾,或用8微克/克硫酸銅液浸洗5分鍾。

③高密度鍛煉放人魚池之前,最好用大塑料盆暫養魚種1-2天進行高密度鍛煉(密度為5千克/平方米),每3-4小時徹底換水一次。

④放養密度一般為1.5-2.5千克/平方米,技術管理水平高時密度可稍高,但不宜超過5千克/平方米。

(3)日常管理

①水質管理室內水深保持在5-8厘米,室外保持10厘米左右,炎熱季節可加深到15-20厘米。因水位淺,鱔魚排泄量大,水質極易惡化。因此,更勤換水,這是靜水無土養殖的關鍵,一般夏季3-4天一次,春、秋季7天一次,且每次換水要徹底。生產實踐表明,徹底換水利於防治蟲害且不影響鱔魚生長發育。

②投餌魚種放養後,要用7-10天甚至更長時間馴化鱔魚吃食配合飼料(飼料軟濕成團或用絞肉機絞成條狀),吃食正常後,投餌要做到“定時、定量和定點”,並通過觀察鱔魚攝食情況採取相應的管理措施。

③病蟲害防治要以預防為主,靜水無土養殖的主要病蟲離有毛細線蟲病、腸炎病、細菌性爛尾病、列印病和赤皮病等。馴化吃食成功後,要立即著手葯物(如敵百蟲、驅蟲凈)拌餌進行殺滅。其他病害的防治方法如同有土養殖。

越冬一般越冬在有土養殖池進行,分為帶水和不帶水越冬兩種。帶水越冬水深20厘米左右,但要放草、樹枝等物防止個池結冰。不帶水越冬即在鱔冬眠前排盡水,泥層保持濕潤,上蓋稻草等保溫物即可安全越冬。有條件的地方,冬天室內溫度保持在15攝氏度以上,使鱔魚打破休眠,冬季仍可生長,春節前後出售商品鱔,這樣經濟效益更為理想。④越夏相對而言,室內越夏容易。室外養殖-定要考慮遮蔭,高溫時要採取加深水位、用地下水調節溫度等措施。

淺水有土網箱養殖

淺水有土網箱養鱔,是一種將網箱套置在淺水池塘,並在箱內鋪放厚15~20厘米土層的人工養鱔方式。這種方式既具有土池養鱔快速生長的優點,也具有水泥池養鱔管理和捕撈較方便的長處;它不像深水無土網箱養鱔那樣需轉池越冬。不足之處是,箱內的土層容易板結。水質變化較快。其養殖技術如下:

1、稀泥鋪墊淺水有土網箱養鱔,在套置網箱前,必須在池塘底鋪墊一層厚10厘米左右的無菌稀泥。然後將網箱套置於稀泥上,再在網箱中鋪放一層風化土,這樣可防止套箱後箱內的土層板結,有利於黃鱔打洞潛伏、避暑和越冬,鋪墊池底的稀泥,應選擇既要有豐富的腐殖質,又不要太污濁。當其備用稀泥的田塊選好後,應在其田內用生石灰1公斤/立方米體重消毒一次,7天後乾田掏泥進行鋪墊。池塘底鋪墊稀泥後,再用50毫克/升的生石灰消毒一次,5~7天後排水套置網箱。

2、土層鋪放淺水有土養鱔網箱內,應選有機質豐富、團粒結構好,充分分化的黏性土壤作土層。實踐證明,以旱田或菜園地表層土壤最為適宜。千萬不要選用死黃土、污泥、淤泥和樹根多、草根多、瓦礫多的土壤。土層鋪放厚度15厘米以上,並要使土層基本平整,以減少同一箱內的泥內溫度和水溫的差別。

3、網箱套置網箱面積以20平方米為宜,網寬4米、長5米、網高0.8米(水上、水下各0.4米)。網質要好,網眼要密,網條要緊,以防鱔逃。網箱並排設置在水深0.6米以上的池塘中,兩排網箱中間搭竹架供人行走及投飼管理。網箱的設置面積不宜超過池塘總面積的50%,否則易引起水質惡化。

4、水草移植網箱中移植適量水葫蘆、水花生等水草,讓其生長最終覆蓋面積占網箱面積的75%~80%,以凈化水質、調節水溫、為黃鱔的生長棲息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5、馴化投飼鱔種放養後2~3天內不投飼,以使鱔種體內食物全部消化成為空腹,使其處於飢餓狀態,然後在晚上投喂黃鱔喜食的蚯蚓和切碎的小雜魚或動物內臟,投飼量為體重的1%~2%。投飼時間逐漸推向傍晚和早上各一次,投飼量視吃食情況逐漸增加到體重的4%~5%,在水溫22℃~28℃黃鱔生長最適溫度時,投飼量可增加到體重的7%~8%。黃鱔長期吃慣一種或幾種飼料後很難改變;習慣再去吃其他飼料,故應將其飼料固定幾個品種,如蚯蚓、小魚、蚌肉或動物內臟,以提高其生長速度。有條件的可投喂活餌料,因其利用率高,不用清除殘餌,對網箱污染少,有利於黃鱔快長。

6、鱔種投放淺水有土網箱養鱔,可高密度精養。4~5月,挑選體色黃,體質健壯,個體重量40克左右的鱔種,每平方米面積投放2.5~3公斤。

7、生物放養淺水有土養鱔網箱內,每10平方米面積應放養有益生物泥鰍30~40條,行山虎2~4隻、克氏鰲蝦5~8隻,大蟾蚧2隻(無真菌疾病病例的鮮池內不宜放養蟾蜍),以清除殘食、凈化水質,增加水體溶氧量和預防疾病。

8、日常管理管水淺水有土養鱔網箱宜保持水深20~30厘米。當盛夏酷熱時,水要深一些;春、秋天涼時,水要淺一些。同時應經常換水,一般夏季3~4天,春、秋季7~10天換水一次。

清殘吃剩的殘食、死鱔臭體等,必須及時清除。

防逃淺水有土養鱔的網箱易遭老鼠等敵害咬破和被某種水草頂穿,因此應經常檢查、發現漏洞,及時修補;在暴雨頻繁的日子裡,鱔池的水位會猛漲,應及時排漬;在暴雨陡降的夜裡,黃鱔有堆積網箱一角、相互合作外逃的習性,要做好雨夜的巡查工作,如發現黃鱔有堆積現象,則立即用小竹竿敲打水生植物浮排,防止黃鱔外逃。

消毒滅蟲一般每隔15天用25毫克/升的生石灰或1毫克/升的漂白粉全箱潑灑消毒一次;每隔30天用0.7毫克/升的晶體敵百蟲全箱潑灑滅蟲一次。此外,經常給黃鱔投喂蚯蚓和蚌肉的網箱,每月還應用阿苯達唑2克,拌食4公斤,投喂50公斤黃鱔1~2次,每間隔24小時一次。

9、乾池越冬11月上旬,當氣溫下降至8℃~12℃時逐漸排乾池水,讓鱔入蟄冬眠。當氣溫下降至5℃以下時,要在池內和網箱內都蓋上一層厚約10厘米的稻草。在雨雪天氣里,還要及時排漬,以防漬水結冰,引起黃鱔窒息死亡。

黃鱔網箱養殖病蟲害較多,大致可分為5類:一是生態性疾病,主要是收購運輸、養殖中管理不善,導致生態失衡而引起的,如發燒病、發狂病等;二是細菌性疾病,如腐皮病、赤皮病等;三是真菌性疾病,如水霉病等;四是寄生蟲病,如棘頭蟲病、毛細線蟲病等;五是各種蟲害,如水蛭、水老鼠等。由於發病初期很難觀察到,一旦病症明顯就會造成較大的損失。對於黃鱔網箱養殖常見病蟲害的防治,國內眾多專家、學者、技術人員提出了不少有效技術。要以“無病早防、有病早治、防重於治”為方針,保持黃鱔養殖箱內外的生態平衡。

黃鱔的適宜人群

1. 特別適宜身體虛弱、氣血不足、營養不良之人食用;脫肛、子宮脫垂、婦女勞傷、內痔出血之人也可多食;風濕痹痛、四肢酸疼無力、糖尿病患者、高血脂,冠心病、動脈硬化者都可多食;

㈤ 黃鱔養殖怎麼管理

黃鱔養殖技術
一.食性:黃鱔是以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蚯吲是很好的餌料。黃鱔池水溫應保持在15-28攝氏度之間;切忌鹼較重的水,並要求隔日換水一次。否則不好養。黃鱔一般不會掄食(視覺不好)。晝伏夜出,白天藏於洞內,晚間守候在洞口捕食,當氣溫、水溫較高時,白天也常出洞呼吸與捕食。攝食多為啜吸方式,視覺不發達,夜間主要依靠前後鼻孔內發達的嗅覺小褶,感受隨著水流傳過來的餌料生物發出的微弱的化學分子的擴散。在野生條件下,主要攝食各種水生昆蟲及其幼蟲,大型浮游動物如輪蟲類,也捕食水蚯蚓、蝌蚪、幼蛙、螺、蚌及小型魚蝦類,還有嗜食陸生動物的癖好,夜間常游近岸邊,甚至離水上岸覓食,捕食蚯蚓、蚱蜢、飛蛾,還兼食有機碎屑,絲狀藻類和浮游藻類.
二、飼養池:最好選擇避風向陽、水源方便的地方建池,以便換水和排水。池的大小應根據養殖的規模和數量來確定。家庭付業養殖,以,寬4-5平方米或十幾平方米均可。飼養池深1.5米。池內壁塗抹水泥。池的上半部應略為向內傾斜,以防逃跑。黃鱔喜穴居,故池底應鋪築30-50厘米厚的肥泥,並在泥中滲和一些稿桿和畜糞,以增加有機質,然後再投以石塊、斷磚等物,人工造成穴居的環境條件。池子鋪好後,在泥土上面應保持15CM左右的水層,在與水平面相平的地方設一排水口,在排水口對面略高於水面的地方設一進水口.進出水口都要用塑料網布或鐵絲網攔住,以防逃逸。也可利用宅旁園地的舊糞坑、積肥池、廢沼氣池等加以改造利用。為保持池內水質新鮮,水體溶氧充足,應隔日換水一次,夏天高溫季節,更應增加換水次數。(北方及寒冷地應建地下式或半地下式飼養池)
由於鱔魚有大魚吃小魚的習性,因此應分池飼養。一般可分為親鱔繁殖池、苗種培育池和成鱔飼養池(親鱔繁殖池和成鱔飼養池也可以合並)。在成鱔產卵孵化期間(4~8月份),可在池內投放半腐爛的苕種或油莢子等稿稈,讓雌鱔在上面產卵,當其孵化出幼鱔後,可全部撈取放入另外的池中喂養。苗種池以肥水為主,培養水蚤和其它小蟲,供幼鱔攝食。
三、養殖技術 te-yang.cn
1..選種及放養:苗種放養是鱔魚養殖生產中的重要一環。要搞好鱔魚的人工養殖,就應堅持多種渠道解決苗種的來源,採取科學的飼養方法,獲取好的產量和較佳的經濟效益。
(1)苗種的來源。購買或自已採集,此外,撈取黃鱔受精卵,進行人工孵化,培育黃鱔苗,也是一個好辦法。
①一是在市場上采購鱔種;要選擇健壯無傷的黃鱔。應該選購一直處於換水暫養狀態的籠捕黃鱔種苗作為飼養對象。凡是受到農葯侵害的黃鱔和葯捕的黃鱔都不能作種苗放養。一般可以將黃鱔品種分為三種:第一種,體色微黃或橙黃,體背多為黃褐色,腹部灰白色,身上有不規則的黑色小大斑點,這種鱔種生長快,最大個體體長可達70CM,體重1.5公斤左右;第二種,體色青黃,這種鱔種生長一般;第三種,體色灰,斑點細密,這種鱔苗則生長不快。鱔苗應該分開飼養。鱔種的大小最好是每公斤35尾左右,規格太小,成活率低,當年還不能上市;規格太大,增重倍數低,單位凈產量不高,經濟效益低。不過這也不是絕對的,放養哪一種規格的鱔種還得考慮市場因素。如果春節前後市場上規格大的商品鱔價格很高,養殖者也可以適當考慮放養大規格的鱔種。
②二是直接從野外捕捉野生黃鱔種苗。野生黃鱔種苗的採集方法也有二種:方法1:春天,氣溫回升是捕捉鱔種的最好季節,其他季節可利用黃鱔夜間覓食的習性來捕捉。捕苗方法以鱔籠誘捕和手捉為好。每年夏季,可以在稻田和淺水溝渠中用鱔籠捕捉,特別是悶熱天或雷雨後,出來活動的黃鱔最多,晚間多於白天。晚上或者雷雨過後放入田間的水溝中,幾個小時以後就可以捕捉到黃鱔。用鱔籠捕捉黃鱔時,要注意兩點:一是最好用蚯蚓作誘餌,每隻籠子一晚上取鱔苗-次;二是捕鱔籠放入水中的時候,一定要將籠尾稍稍露出水面,以便使黃鱔在籠子中呼吸空氣,否則會悶死或得上缺氧症。黎明時將鱔籠收回,將個體大的黃鱔種苗出售,小的留作鱔種。用這種方法捕到的黃鱔種苗,體健無傷,飼養成活率高。 方法2:是晚上點燈照明,沿田埂渠溝邊巡視,發現出來覓食的鱔魚,用捕鱔夾捕捉或徒手捕捉。捕捉時,盡可能不損傷黃鱔的身體。捕到的黃鱔苗應該馬上放養。
③半人工繁殖的苗種培育。即野外撈取黃鱔受精卵,進行人工孵化;或自已人工繁殖。
黃鱔的繁殖習性:模擬野外自然產卵環境,在養殖池中讓其自然繁殖。黃鱔有奇特的性逆轉現象,從胚胎期到性成熟都是雌性,區別黃鱔的性別可從體長判斷:體長在20~35CM以下的全為雌性;產卵以後卵巢逐漸變成精巢(體長在22CM左右時開始性逆轉)。體長36~48CM肘,部分性逆轉,雌雄個體數幾乎相等;成長至53CM以上的個體全多為雄性。
黃鱔兩齡成熟,全長在20CM左右的個體即可達到性成熟,懷卵量約為200~400粒;全長50CM左右的個體懷卵量約500~1000粒。黃鱔的生殖季節較長,產卵季節為每年的5~8月,產卵盛期為6月上旬至8月(黃鱔的產卵從每年5月中下旬開始,6月上旬為產卵盛期,8月上旬結束,但開始產卵的時間和盛期與黃鱔棲息環境的水位變化有關系,如遇枯水年份,則其產卵和產卵盛期都會推遲,等到水位上漲時才會繁殖。產卵的個體,前期以較大型的為主,而在8月上旬產卵的個體,體重多在50g以下)。黃鱔產卵常在其穴居的洞口附近或挺水植物、亂石塊間。洞穴的結構比較復雜,可分為前洞、後洞和岔洞,出洞口有3—4個。洞口通常開口於隱蔽處,洞口下緣2/3沒於水中。在水田中央的洞,離地面深約3—4 ㎝,並呈橫向發展。前洞產卵處比較寬,後洞較窄,洞長約為黃鱔體長的3—5倍。產卵前雌雄親鱔常在洞口外先吐泡沫築巢,泡沫位於洞口的上方,積聚成巢,將卵產於泡沫中,故受精卵在水面的泡沫中孵化,若泡沫被毀壞,卵即下沉;卵成批產出,成熟的受精卵為金黃色,比重較水大,無粘性,卵徑在2~4毫米之間,吸水膨脹後可擴大到4.5毫米左右。在產卵孵化過程中,雌雄親鱔有護卵的習性,一般要守護到鱔苗的卵黃消失為止。受精卵孵化期較長,約需七、八天才能孵出幼魚。剛出膜的幼鱔,全長13毫米左右,此時具有胸鰭,鰭上布滿血管。胸鰭經常不哼停地扇動,是幼魚期間的重要輔助呼吸器官。當全長達到30毫米以上時,胸鰭即逐漸退化,最後消失。
在野外收集黃鱔受精卵,然後人工孵化育苗。在每年盛夏的時候,有些湖岸沼澤地區和農村的水溝、水稻田,常常可以見到一些泡沫團狀物漂浮在水面上,這有可能是黃鱔的孵化巢。當發現這種現象時,應該及時用瓢或盛飯的勺子輕輕將它撈起,放在已經盛入新水的面盆或水桶中。而後,將鱔卵小心地放在鱔卵孵化巢中孵化。孵化期間的管理和人工繁殖孵化期間的管理是一樣的。
自已人工繁殖孵化育苗:每年年底,從人工養殖的成鱔苗中,選擇體格健壯,體色黃而有光澤的個體,集中在富含有機質土壤的池中越冬,待轉年4~8月自然產卵繁殖(產卵盛期為5~6月)。當池中水溫達到15℃以上時,要加強對這批鱔魚的投餌喂養。在繁殖期要密切注意鱔魚產出的卵和孵化的鱔苗,發現卵後可以取出來專門孵化,發現苗也要及時撈出按不同規格分池放養,以防大鱔魚吃小鱔魚、相互殘食。在培育池內,可以先用雞糞等有機肥培育出浮游生物,然後將鱔苗放入,讓鱔苗靠吃浮游動物生長。如果浮游動物不足,則可以輔助投喂一些煮熟的蛋黃漿。幼鱔一經開始吃食,就可以逐漸分散活動。
以後即採取在每年10月份左右將大黃鱔捕撈起來,小黃鱔留在池中,讓其鑽入泥穴越冬。這時應把池水放干,保持土壤潤濕,在氣溫較冷的地方,可在池土上面覆蓋一層稻草,以保溫防凍。到第二年春暖以後,放水入池,幼鱔即出穴覓食,成為第二年的飼養種苗。
(2)苗種的質量。體質健壯,無病無傷的可作為苗種。那些用鉤捕受傷的,放養後成活率低,即使不死,生長也相當緩慢。因此,一般不宜選用。在捕捉鱔魚種苗時,不要用鐵絲鉤傷鱔魚。如在市場上,則不能買用糖精等喂過的鱔苗。
(3)苗種規格。苗種規格一般以25g為優。每千克40尾為宜。這種規格的苗種整齊,生活力強,放養後成活率高,增重快,產量高。鱔種規格過小,攝食能力差,增重不快,當年不能收益。在同一個飼養池內,放養的苗種要注意規格整齊,大小要盡可以能一致,不能懸殊太大,不同規格的苗種最好能分池分能飼養,以免爭食和互相殘殺,影響生長和成活率。
(4)黃鱔的品種很多,其中生命力最強的是青、黃兩種,脊側和勁部黃色的也為優良。為了確保養殖產量高、效益好,在發展黃鱔養殖生產上要逐步做到選優去劣,培育和使用優良品種。
2.放養時間和放養密度。放養時間要早,以早春頭批捕捉的或自繁的鱔苗種放養為佳。開春較早的地方,黃鱔在四月份就出洞覓食。人工養鱔池在四月份就可以投放種苗。黃鱔經越冬後,體內營養僅能維護生命,開春後,需大量攝食,食量大且食性廣。因此,要盡量提早放苗,便於馴化,提早開食,延長生長期。放養密度:因鱔池大小,餌料來源,苗種規格以及飼養管理等不同而異。人工養殖黃鱔,放養密度可稍大些,每平方米放養體重25克的幼鱔50—60尾,即每平方米放養幼鱔1.5公斤。有經驗的可放80-100尾.。如放養的規格較大,密度可相應減少。反之,則可相應地增加。家庭養殖一般每平方米放養量以.1 -1.5公斤為好,池中可搭配放養一些泥鰍。一般每公斤鱔魚苗可長成 510 公斤成鱔。(鱔魚的生長規律是當年幼魚只能長到20厘米,2冬齡的雌魚才達成熟期,體長至少為34厘米。成鱔最大個體可達70厘米,重1.5公斤。人工養殖的話,最適宜水溫為15~280C之間。水溫在25-33度時,30克的黃鱔每個月可以增重30-40克,不過這種生長速度只能保持大概5個月左右,5個月後即使氣候適宜它的食慾也不旺盛了,因為這時它已經是又粗又短,整個一肥胖症到了極限)。
3.飼料來源。黃鱔是以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其飼料可就地取材多渠道落實餌料來源。一是在養殖池內施足基肥。培育枝角類、橈足類、輪蟲及底棲動物等;二是在養殖池內放養一部分懷卵的鯽魚,抱卵蝦,讓其產卵孵化出幼體;三是專門飼養福壽螺或螺螄、河蚌等等;也可與發展珍珠養殖相結合,利用蚌肉作為餌料;四是在養殖池上萬加掛黑光燈誘捕飛蛾、螟蟲及其它昆蟲;五是利用豬、羊、鵝、鴨的內臟;六是培育(如從日本引進的「大平二號」蚯蚓等)或挖取蚯蚓、人工繁殖蠅蛆等;七是當動物性餌料不足時,可投喂米飯、面條、瓜果皮等植物性飼料。 飼料喂量一般是每平方米每天投喂餌料350~500克。約占鱔魚體重的6~7%,夏天可達體重的14.3%。
4.投餌技術。黃鱔投餌應堅持「四定」原則:一是定質,不投喂腐臭飼料,保證飼料新鮮不變質;二是定量,黃鱔的攝食強度直接與水溫有關,通常—月份日投餌量為體重的%;8月份黃鱔攝食強度最大,生長最快,日投餌量可增加到體重的8%—10%;當溫度達到0℃左右時,應少投餌或不投餌。一般應在投餌後2小時進行檢查,若餌料已吃完,說明餌料量不足,應適當增加,若小時沒吃完,則說明餌料過量,應適當減量;餌料過剩,將敗壞水質,造成疾病。三是定時,根據黃鱔具有晝伏夜出的生活習性,每天傍晚投喂為好。四是定位,為使黃鱔養成定點吃食的習慣,便於觀察吃食情況和清掃殘料,應設置食台,固定地點投喂,食台是黃鱔群爭食的地方,食台應適當分散,多設幾個。
需特別指出的是,因目前養殖黃鱔的苗種主要來源於野生采捕,初放養時對環境很不適應,一般不吃人工投喂的飼料,因而需要馴飼,否則容易導致食慾不振,造成養殖失敗。馴飼的具體方法是:鱔種放養—天內不投飼,使其腹中食物消化盡,然後將池水放掉加新水,於晚間進行引食。引食時用黃鱔最喜歡吃的蚯蚓、河蚌肉切碎,分幾小堆放在進水口一邊,並適當進水,造成微流。第1次的投飼量為鱔種重量的1%—3%,第天早晨如果全部吃完,投飼量可增加到4%—6%。如果當天的飼料吃不完,應將殘料撈出,第2天仍按產天的投飼量投喂,待吃食正常後,可在飼料中摻人來源較易的瓜果皮、豆餅等,同時減少引食飼料,如果吃得正常,以後每天增加/普通飼料,幾天後,就可正常投餵了。
黃鱔食量大,日攝食量可達體重的14.3%,一定喂足。當飢餓時可殘食比自身小的黃鱔。
同時應注意防止鴨子、野獸和貓、鼠等入池埔捉黃鱔。
5.主要疾病防治
⑴膚霉病:病因是由於黃鱔互相咬傷或敵害生物的侵襲造成傷口被黴菌感染。黴菌的活動孢子吸取黃鱔皮膚里的營養,向外生長成棉毛狀菌絲,迅速在體表蔓延擴散。病鱔體生「白毛」,食慾不振,最後瘦弱而死。
防治方法:黃鱔入池前,池內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病發後用萬分之四的食鹽和小蘇打合劑,全池遍撒。
⑵毛細線蟲病:由毛細線蟲寄生在黃鱔腸內,破壞腸壁粘膜組織,致使其它病菌也侵入腸壁而引起的發炎。當寄生蟲量大時,也可直接造成鱔魚消瘦死亡。
防治方法:黃鱔入池前,池內用生石灰清塘殺死蟲卵。病後可按每50kg鱔魚用5克敵百蟲晶體(純度90%)的比則,拌入豆餅粉1.5kg,作成葯粒投喂。(也可用別的驅線蟲葯,飼料要平時喜吃的)
⑶發燒病:原因是由於黃鱔過高密度養殖,體表分泌的粘液在水中積聚發酵而釋放的熱量使水溫驟升,溶氧降低,致使黃鱔焦躁不安,相互糾纏,造成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預防時可在池內混養少量泥鰍,吃掉剰餌,並通過泥鰍上下竄游,防止黃鱔互相纏繞。發癧以後則立即更換新水,或立即加入萬分之七的硫酸銅溶液,每平方米鱔池50毫升。
⑷感冒病:病因是由於注入新水的水溫過低,一時不能適應而死亡。
防治方法:使用溫度過低的井水或泉水給鱔池換水之前,應經過地面的一定距離流程,使水溫升高後再注入池中。當秋末冬初水溫降則,120C以下時,黃鱔開始入穴越冬,這時要排去池水,只保持池土潤濕,並在池土上面覆蓋一層稻草,以免池水冰凍。
養黃鱔也是特種水產養殖之一,飼養得當經濟效益收入要比養魚的高,所以在農村水產養殖上,養黃鱔的戶數,近年來在不斷擴大,但是在養黃鱔的農戶中也有不少是失敗的,查其原因有多方面的。但在技術問題上,綜上所述主要存在以下八類大問題。
①亂購苗種:許多養殖戶從外地購買的所謂「人工養殖」苗種或其它所謂「優質」苗種,實為收集的野生苗種,而且這些苗種因暫養和多環節貯存,運輸等不科學操作,養殖中死亡率在90%-100%,所以在購苗種時,一定要認真考察辨別。
②不擇品種:從外觀看黃鱔有深黃大斑,土紅大斑、淺黃細斑、青灰細斑等類型,只有選擇前二種才有較快的生長速度,人工養殖才能取得理想的經濟效益。
③大小混養:同一池中大小混養,小鱔不敢爭食而體質衰弱甚至死亡。餌料不足時,大鱔吞食小鱔,因此大小鱔混養,雖大鱔長速快,但池塘總產量低。
④池水過深:因黃鱔體內無鰾,不能在不同水層隨意漂浮停留,以露出水面呼吸空氣。池水過深,黃鱔需頻繁游至水面呼吸而消耗大量體能,影響正常生活生長。池養黃鱔根據鱔體大小,水深宜在10~15厘米,而網箱養鱔水草應充滿整個網箱,以便為黃鱔提供良好的棲息和呼吸條件。
⑤鱔池施糞肥:鱔池水體小,施糞肥極易敗壞水質,誘發疾病,如此「改良水質」是得不償失。
⑥忽略培植水草:水草能為黃鱔防暑降溫,凈化水質。沒有水草的鱔池無法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養殖黃鱔也難以成功,或難實現高產量、高效益。
⑦喂「素」食:有的養殖者利用麥麩,菜餅,豆渣,米飯,青菜等植物性素食飼喂黃鱔,嚴重飢餓缺餌時,黃鱔也會少量吞食,營養卻滿足不了黃鱔生命活動的需要,更談不上生長增重,久之引起黃鱔逐漸瘦弱和發病死亡。黃鱔屬底棲兇猛的肉食性魚類,應投喂動物性飼料或全價配合飼料。
⑧頻繁換料:常有養殖者因餌料無保障,常改換餌料種類投喂。黃鱔飼料應有一定的穩定性,突然改變飼料種類,黃鱔難以適應而拒食,會影響正常生產生長。

㈥ 飼養黃鱔怎麼用靜水無土養殖池

靜水無土室外養殖池,面積以15~20平方米為宜,室內無土養殖池面積一般為6~10平方米。室內池壁高為20~30厘米,室外池壁高40~50厘米。排水口稍低於池底,以便排污徹底;進水口設置在食台正上方,與排水口相對,位置宜高,一般距池底15~20厘米;溢水口距池底25厘米,室內養殖可以不設溢水口。黃鱔有群聚性,靜水無土養殖池必須設鱔巢,各種管子、竹筒、碎磚、水草等都可以作鱔巢。鱔巢面積不可過小,設置的原則是:便於黃鱔自由進出,內部黑暗無光,有足夠的空間。用廢自行車胎,經高錳酸鉀消毒後作鱔巢,效果比較好。其他技術指標與有土養殖池類似。

㈦ 怎樣養好黃鱔(湖北地區)

黃鱔工廠化養殖,改傳統的有土、室外靜水養殖,為無土、室內外流水養殖,管理方便、產量高、效益好。其生產技術指標為:每1平方米投放規格25——40克的鱔苗2——2.5公斤,投喂全價配合飼料,經過4——5個月的飼養,以目前原料成本計,生產成本為15——20元/公斤。技術要點如下:

選擇有潔凈水源的地方建池 養殖池分室外和室內兩種,面積每池2——20平方米,池深0.5米,池內用水泥抹光,池埂建寬0.5厘米,配備蓄水池。要求養殖池排灌自如,池中種植水生植物,覆蓋池面的70%。

選擇優質鱔苗 按2——2.公斤/平方米投放。鱔苗最好選人工繁殖的苗種,投放前進行魚體消毒。有傷、體質衰弱的苗種不能用。

投喂全價配合飼料 鱔苗入池前首先進行馴化,再投喂配合飼料。成品飼料投喂前要經過調制,即在成品飼料中加25%的鮮魚漿,製成直徑為3——4毫米的面條狀餌料。投喂量為黃鱔體重的1%——2%。黃鱔具有攝食惰性,當其對某種餌料形成習慣後,不要隨便更換,否則將嚴重影響黃鱔生長。

強化日常管理 每天保持流水10個小時,同時經常注意排污、防鼠、防漫池。

注意防病治病 池內定期施用驅蟲殺菌葯,剔除死鱔和病鱔。若用野生黃鱔苗種,因為刺頭早感梁率很高,所以放苗前更應進行驅蟲。可選用「皖龍一號」或「皖三號」葯物驅蟲。
====================================
在庭院內建池養黃鱔,效益相當可觀。建一處10平方米的水泥池,若飼養得當,當年可獲利1000餘元。建池 鱔池面積為10~20平方米,以半地下池為好。池深1.2米, 用磚砌成,水泥抹面。在池沿下20厘米處留一排水口,排水口要用紗網封嚴,以防排水時黃鱔逃跑。池沿要建成「T』字形,以防黃鱔出逃。池中間還要建一餌料台,台高70厘米,面積為1平方米。餌料台下要多留空隙,以供黃鱔鑽洞休息。
備池 池子建好後,要進行消毒。方法是:將池子灌滿水, 按每平方米1千克的用量加入生石灰,浸泡10天,然後將池水全部放掉。也可採用乾擦法消毒,即用新鮮的土豆將池內全部擦1遍,5天後即可使用。 消毒後,先在池底鋪上20厘米厚的麥穰或稻草, 麥穰或稻草腐爛後可生成大量的紅線蟲,供黃鱔採食,草上再鋪30厘米厚的優質塘泥。池四周及中間要起壟,以利黃鱔打洞。注水時,水深以高出餌料台10厘米為宜。 池內栽種少部分水草,水草面積約占總水面的1/3。
放養 將身體無外傷的黃鱔用濃度為0.5%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5分鍾後放入水中。黃鱔規格要一致,以防大吃小。投放密度為每平方米2.5~3.0千克。
投餌 剛放養的黃鱔,7天內不要餵食,讓其有飢餓感,以便改變其食性。黃鱔的餌料以小魚、小蝦、蠅蛆、蚯蚓、田螺等為好, 也可投喂動物內臟。配合飼料可採用動物血液加麥麩、豆餅、玉米面等, 加水蒸煮後投喂。餌料要投放到餌料台上,每天傍晚投喂 1次、投餌量占黃鱔總體重的5
%。夏季夜間,可在水面上方10 厘米處吊一燈泡(最好是黑光燈)引誘飛蟲,讓黃鱔採食。實踐證明,蠅蛆是黃鱔的最佳飼料,可長期飼喂。 養殖蠅蛆的方法是:將豬血(其他動物血也可)摻入麥麩、豆餅粉中, 加水蒸煮後放入缸或盆中,7天後便可繁育出大量的蠅蛆,可隨時撈出,用0.5%
的高錳酸鉀溶液消毒後投喂。
繁殖 黃鱔不像其他脊椎動物那樣終生屬一個性別, 它的前半生為雌性,後半生則變為雄性。即體長30厘米以下的為雌性,超過35 厘米的均為雄性。因此,放養時要求黃鱔體長在20厘米左右。每年的5~8 月份是黃鱔的繁殖季節,每尾黃鱔可產卵300粒左右。若發現水面上有一堆黃鱔吐的白
沫,白沫下面就是它的卵。這時可將卵撈出放入孵化池內,3天後便可孵化出雛鱔苗。鱔苗的餌料可用煮熟的雞蛋黃1個,搓碎摻水後潑入池中,每隻蛋黃1次可喂1萬尾雛鱔苗,半月後可投喂其他餌料。由於黃鱔繁殖能力強,因此,只需投放1次,便可繁衍不斷。
管理 由於黃鱔池小,因此要加強水質調節,一般每10 天注入水體總量1/3的新水。夏季炎熱時,可在池子上方搭1個涼棚。冬季要注滿池水,以利黃鱔安全越冬。
防病 黃鱔抗病力強,一般很少生病。其主要病害只有一種, 那就是白粉病。防治方法:如果發現黃鱔體表有白粉狀斑點,可捉1隻蟾蜍,將頭割破,吊在水中來回擺動,使蟾酥溶入水中,即可治好此病。 為預防該病的發生,可在池中放養幾只蟾蜍。
捕撈 黃鱔當年可長到原放養體重的3倍,捕撈時先抽乾池水,然後翻泥捕捉。

㈧ 水池怎樣養黃鱔

黃鱔廣泛分布於全國各地的湖泊、河流、水庫、池沼、溝渠等水體中,那麼水池要怎麼養黃鱔呢?以下就是我給你做的整理,希望對你有用。

黃鱔的介紹

黃鱔為熱帶及暖溫帶魚類,營底棲生活的魚類,適應能力強,在河道、湖泊、溝渠及稻田中都能生存。日間喜在多腐植質淤泥中鑽洞或在堤岸有水的石隙中穴居。白天很少活動,夜間出穴覓食。鰓不發達,而藉助口腔及喉腔的內壁表皮作為呼吸的輔助器官,能直接呼吸空氣;在水中含氧量十分貧乏時,也能生存。出水後,只要保持面板潮溼,數日內亦不會死亡。黃鱔是以各種小動物為食的雜食性魚類,性貪,夏季攝食最為旺盛,寒冷季節可長期不食,而不至死亡。

黃鱔一般活動於春、夏、秋三季。喜棲息於池塘、小河、稻田埂邊的泥洞和石縫中。到冬天深居洞中冬眠。春

季,黃鱔經過一冬的潛伏,體力消耗過大,需要大量進食,所以春季是釣黃鱔的大好時期。夏季,氣候炎熱,黃鱔紛紛出洞鑽在水草、石縫中、枯樹底下「乘涼」,也易釣。秋季,黃鱔開始迸洞,不易上鉤。[5]

黃鱔的體形較為特殊,它不是通常淡水魚類那樣的側扁形、紡錘形,而是前大後小的長蛇形身體。它的身體可分為頭部、軀幹部和尾部等三個部分

黃鱔生殖季節約在6-8月,在其個體發育中,具有雌雄性逆轉的特性,即從胚胎期到初次性成熟時都是雌性***即體長在35厘米以下的個體的生殖腺全為卵巢***;產卵後卵巢逐漸變為精巢;體長在36-48厘米時,部分性逆轉,雌雄個體幾乎相等;成長至53厘米以上者則多為精巢。當年幼魚只能長到20厘米,2冬齡的雌魚才達成熟期,體長至少為34厘米。最大個體可達70厘米,重1.5公斤。黃鱔產卵在其穴居的洞口附近,產卵前口吐泡沫堆成巢,受精卵在泡沫中藉助泡沫的浮力,在水面上發育,雌雄魚都有護巢的習性。

鱔魚的身體是圓筒形,適合穴居生活,對進出洞穴,減少摩擦十分有利。它真有點兒「隱士」氣度,沒有特殊的攻擊本領,也無強有力的防禦武器,惟一的技能是「三十六計,逃為上計」。它既無腦鰭,又無腹鰭,就是背鰭和臀鰭也退化得僅留下一點點皮褶,鱗片消失得肉眼都難看見。可是全身能分泌出非常油滑的粘液,不小心,它就能從你手中溜之大吉。鱔魚身上的粘液,主要功能是:預防細菌、病菌侵染身體,減少疾病;阻止寄生動物植物的紀纏,有利成長;油頭滑面,有利於它在泥中通行無阻。

鱔魚胚胎發育到第一次性成熟時為雌性,可是從第二次性成熟開始時它又變成雄性了。這就是說,黃鱔在一生中既當媽又當爹。這種陰陽轉變過程,在生物學上稱為性逆轉。

魚類多用鰓呼吸的,可是鱔魚卻獨具一格,它的鰓退化了,靠喉部的表面微細血管直接吸取空氣,所以我們要使鱔魚鮮活,必須使它保持潮溼,存放在陰涼地方。

懷孕的黃鱔在被蒸煮等面臨死亡威脅的時候,會本能地把肚子頂起,為保護自己的孩子做出最後努力!

水池養鱔魚的技術

***1***魚池設計

①原則要遵循「防逃、易捕、進排水方便和模擬自然環境」的原則。

②魚池規格一般為6-10平方米,池高度25-30厘米,室外養殖池稍高。由於鱔魚比較溫馴,只要魚巢設定得好,沒有過強的 *** ,極少越牆逃逸。可有用單磚砌牆,內抹水泥或墊塑料薄膜,若干個規格的小池串成一排,但進、排水口要各自獨立,防止病蟲害相互傳染。

③魚池形狀以長方形或正方形為好。

④「三水口」***進水口、排水口、溢水口***要求排水口稍低於池底;進水口設定在食台正上方,與排水口相對,位置一般距池底15-20厘米;溢水口距池底20厘米,室內養殖可不設溢水口。各水口直徑5--6厘米,要罩以尼龍網,利於糞便排出又防止鱔魚逃逸。

⑤魚巢設計-般在魚池四角處設定魚巢,可將瓦片或斷磚石塊堆放-起,間隙比魚體稍大一點,但不可太寬,也可用竹管、PC管等代替。另外,魚池留出1/3面積來設定食台,可用木條、尼龍網釘成長方形框或從市場購買低矮的塑料小盤。

***2***魚種處理

①魚種質量 成鱔養殖魚種規格要一致,宜40-80條/千克,魚種要健康活躍,體表無傷,魚種體色以黃色、青黃色為好。

②魚種消毒 a.用3%~5%食鹽水浸泡5分鍾左右,但該方法 *** 性強,操作時一定要謹慎;b.用10微克/克高錳酸鉀溶液或8-10微克/克漂白粉溶液浸泡10分鍾,效果較好;c.有寄生蟲尤其是中華頸蛙時用。.2%敵百蟲溶液浸洗10-15分鍾,或用8微克/克硫酸銅液浸洗5分鍾。

③高密度鍛煉放人魚池之前,最好用大塑料盆暫養魚種1-2天進行高密度鍛煉***密度為5千克/平方米***,每3-4小時徹底換水一次。

④放養密度一般為1.5-2.5千克/平方米,技術管理水平高時密度可稍高,但不宜超過5千克/平方米。

***3***日常管理

①水質管理室內水深保持在5-8厘米,室外保持10厘米左右,炎熱季節可加深到15-20厘米。因水位淺,鱔魚排泄量大,水質極易惡化。因此,更勤換水,這是靜水無土養殖的關鍵,一般夏季3-4天一次,春、秋季7天一次,且每次換水要徹底。生產實踐表明,徹底換水利於防治蟲害且不影響鱔魚生長發育。

②投餌魚種放養後,要用7-10天甚至更長時間馴化鱔魚吃食配合飼料***飼料軟溼成團或用絞肉機絞成條狀***,吃食正常後,投餌要做到「定時、定量和定點」,並通過觀察鱔魚攝食情況採取相應的管理措施。

③病蟲害防治要以預防為主,靜水無土養殖的主要病蟲離有毛細線蟲病、腸炎病、細菌性爛尾病、列印病和赤皮病等。馴化吃食成功後,要立即著手葯物***如敵百蟲、驅蟲凈***拌餌進行殺滅。其他病害的防治方法如同有土養殖。

⑤越冬一般越冬在有土養殖池進行,分為帶水和不帶水越冬兩種。帶水越冬水深20厘米左右,但要放草、樹枝等物防止個池結冰。不帶水越冬即在鱔冬眠前排盡水,泥層保持溼潤,上蓋稻草等保溫物即可安全越冬。有條件的地方,冬天室內溫度保持在15攝氏度以上,使鱔魚打破休眠,冬季仍可生長,春節前後出售商品鱔,這樣經濟效益更為理想。④越夏相對而言,室內越夏容易。室外養殖-定要考慮遮蔭,高溫時要採取加深水位、用地下水調節溫度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