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賬號管理 » 初生鵝怎樣管理
擴展閱讀
怎樣保護你的生殖系統 2025-02-10 08:32:04

初生鵝怎樣管理

發布時間: 2023-05-06 10:20:17

㈠ 剛出生的小鵝應該怎麼養需要注意哪些呢

鵝在進食前應先喝水,這有助於胃腸道的消化。第一次給雛鵝飲水時,必須將鵝的嘴壓入盆中,調整後雛鵝可自行飲水。鵝苗的飲食以綠色蔬菜為主,可加入10%~30%的大米或煮熟的玉米渣。選擇當地好的鵝苗。要購買質量好的鵝苗,切記不能貪圖便宜,一定要實地考察。鵝苗選擇好的鵝苗。

當溫度合適時,雛鴿活潑而安靜;當溫度低時,雛鴿擁擠,其哭聲深長。當溫度過高時,雛鳥會煩躁不安,並發出鳴叫聲。用草為雛鳥鋪墊,既溫暖又潮濕。如果墊料太濕,雛鳥會感冒。將雛鵝分群飼養。不同年齡的鵝應分開飼養。強壯和虛弱的鵝也應分開飼養。在產蛋之前,鵝和鵝也應分開飼養。這樣可以減少鵝對食物的競爭,從而使鵝的生長更加均勻。疾病的預防和控制。鵝舍的衛生要定期打掃,定期消毒。保持飼料清潔衛生,飲水清潔衛生,給雛鵝喂溫水,不要喂冷水。鵝舍應保持恆溫,通風良好。中午時分通風良好,因為此時溫度較高,不會對鵝的身體造成傷害。鵝舍在買入前和賣出後都應進行消毒。新買的小鵝也要打疫苗,主要是為了預防一些傳染病。

適當分組。1周齡後,每平方米的小鵝數量減少到20隻,2周齡後減少到15隻。使鵝群密度合理,防止擠壓、堆積,影響鵝群的正常生長。鵝場消毒包含兩種不同的含義,一種是殺滅病原微生物,如細菌、病毒、黴菌;一種是殺滅寄生蟲和寄生蟲,如原蟲、蠕蟲、節肢動物和蟎蟲,能否達到預期目的,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衛生管理是否有效,所以消毒與衛生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配合。

㈡ 如何正確養殖雛鵝

雛鵝是指剛出生至20日齡的鵝。雛鵝在孵出後24小時左右即可開始飲水、潮腳、潮毛,然後開食。傳統的飼喂法是用切成絲狀的幼嫩青綠飼料或水草,拌以浸泡過的碎米或玉米碎粒,南方地區也有喂用水浸泡、晾乾後的米飯粒的。1~3日齡,雛鵝吃料較少,每天喂4~5次,其中晚上喂一次,4~10日齡,每天喂6~8次,其中晚上喂2~3次,每日飲水數次。半月後以喂青料為主,並逐漸摻喂麥粒和稻穀,以適應放牧。
在管理上,一般多採用自溫育雛,但注意防止雛鵝受涼和受熱。氣溫暖和時,4日齡即可開始放牧,但仍照常飼喂,待放牧能力增強後方可減少餵食次數;20日齡後可全天放牧,夜間僅喂一次即可。放牧期間要注意放水,切忌在日光暴曬的中午放牧和放水,須防止農葯中毒與磷肥中毒。飼料要新鮮,經常打掃場地,勤換墊草,保持鵝舍內外環境清潔衛生,每天清洗飼槽和飲水盆。在育雛期間,還要加強對雛鵝的防疫工作,可於出雛3天內注射小鵝瘟血清,以防止發生小鵝瘟。

㈢ 鵝飼養管理要求:雛鵝、小鵝、中鵝的飼養管理

中鵝指1月齡以上至選為種鵝或轉為育肥鵝前。

中鵝以放牧為主。放牧時早晚吃草較多,而下午最多。可采山核蠢用整日放牧,適當補飼的方法。當肩部與腿側長出羽毛時,食慾旺盛,氏租增重迅速,則應補充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飼料。在背部、腹部換羽時增重慢而飼料消耗大,要補給含蛋白質多的餅類飼料。

60—70日齡,大毛長齊,體重達4公斤左右時,可減少飼料中的餅類。放牧時飲水要充足,大毛未長出前,要防止雨淋。

㈣ 剛出生的鵝怎麼喂養

雛鵝是指剛破蛋出生不久的鵝。雛鵝的飼養管理是整個養殖過程蘆乎的基礎, 雛鵝絨毛稀少, 體小嬌嫩, 體溫調節能力差, 消化機能不完善, 抗病力弱。如果不加強飼養管理, 容易引起發病死亡。因此, 對雛鵝精心飼養, 科學管理, 才能提高雛鵝的成活率。

  • 1、保溫與防濕

    育雛室應通風、透光、清潔、乾燥,更重要的是保溫。一周齡小鵝的最適宜溫度是25~28℃,二周齡小鵝為21~24℃。溫度適宜時小鵝精神活潑,安靜無聲,溫度偏低時小鵝擁擠扎堆,叫聲低沉而長;溫度過高時小鵝煩燥不安,叫聲短促。給小鵝鋪墊草既保溫又隔潮,若墊草太濕會使小鵝受涼,引起感冒或腹瀉。

  • 1、保溫與防濕

    育雛室應通風、透光、清潔、乾燥,更重要的是保溫。一周齡小鵝的最適宜溫度是25~28℃,二周齡小鵝為21~24℃。溫度適宜時小鵝精神活潑,安靜無聲,溫度偏低時小鵝擁擠扎堆,叫聲低沉而長;溫度過高時小鵝煩燥不陪耐悉安,叫聲短促。給小鵝鋪墊草既保溫又隔潮,若墊草太濕會使小鵝受涼,引起感冒或腹瀉。

  • 3、放牧和放水

    10~20日齡的小鵝,在溫暖晴朗無風的時候,可進行放牧和放水。初次放牧應先喂飽,免得飢不擇食誤食毒草。放牧時間和距離不宜過長,1小時即可。放水應在晴天的中午進行。水不宜深,水溫畝飢20~30℃。雛鵝絨毛防水性差,不宜過久地呆在水中,上岸待毛干後方可趕回鵝舍,以防受涼感冒。

  • 4、疾病的防治

    4~25日齡小鵝,易感染「小鵝瘟」。這是一種急性敗血型傳染病,初期病鵝食慾減少,飲水增多,拉黃色帶氣泡的稀便;在食道的膨大部分有大量氣體和液體。多數病鵝於發病後12~72小時死亡,死亡率可達90%。小鵝瘟主要經消化道傳染,因此,日糧和飲水要清潔,食具要消毒。此外,15日齡以上的雛鵝易患「小鵝流感」。表現流鼻涕,呼吸困難,搖頭,閉目呆立,不想飲食等症狀。治療可用4萬單位的青黴素和1毫升安痛定1次肌肉注射,每日3次,連用3天,療效較好。

㈤ 幼鵝飼養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有很多人都在 飼養 幼鵝,那麼大家知道幼鵝的飼養 方法 嗎?飼養幼鵝應該要注意什麼呢?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幼鵝飼養的注意事項,一起來看看。

幼鵝飼養的注意事項
1、蓋好鵝棚。雛鵝體小嬌嫩,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不強,必須要有專用鵝棚。一般土牆、泥地的民房可代用,但要求高燥、冬暖夏涼、避雨,鵝棚附近應有水塘和草地,同時要防止鼠害。

2、分群飼養。1-15日齡的雛鵝應放在籃筐內或蘆席折圈內飼養,以防止打堆引起傷亡或受熱出汗而成僵鵝。每隻籃筐可放1-5日齡雛鵝25隻。20日齡後,用大的蘆席摺子圈養,每圈80-100隻。在飼養過程中,注意強弱分群。

3、保持溫度。雛鵝既怕冷、又怕熱,很容易患感冒,因此,鵝棚內的室溫應在25℃以上。目前,保溫方式大都採用自溫 育雛法。冬天,在籃筐上加蓋被絮或被單來保暖,春末夏初天氣轉暖籃筐上也要加蓋沙布,以防蚊蟲叮咬。如溫度適宜,雛鵝安靜無聲,彼此依靠,但無打堆現象; 如溫度偏高時,雛鵝則發出短促的急叫聲,行動不安,分散在籃筐的四周,張喙喘悄爛廳息,應及時揭被,抄動起身散熱;如溫度偏低時,則叫聲低沉,音節拖長,聚集打 堆,應立即抄動疏散,加被保溫。

4、做好衛生防疫。要注意飼料的新鮮和衛生。進雛鵝前半個月對鵝棚進行徹底消毒。每次餵食時,應及時更換墊料,曬熱 的墊料應涼一下後再鋪,免得雛鵝受熱。餵食用的器具均應及時清洗消毒。引進的幼鵝,如果其母鵝未經注射小鵝瘟苗進行母體免疫的,則要注射小鵝啟隱溫卵黃苗或血 清,對幼鵝進行免疫接種,對其他疾病如白痢、霍亂等也應及時預防。
幼鵝飼養的方法
1 加強雛鵝的育雛工作

1.1 雛鵝破殼前准備

育雛前, 育雛室的清理和消毒工作十分必要, 關繫到整個育雛工作的成功與否。因此, 加強育雛室的管理應該納入日常的管理工作當中。 育雛室應該選擇通風條件和採光條件等較好的地點,同時相應的乾燥條件也必須滿足相關要求。育雛工作是一項技術很強的工作, 所以對於從事育雛的工作人員而言,育雛人員的素質與育雛的效果和質量息息相關。因而在雛鵝的飼養管理技術中, 應將人員培訓作為一個單獨的版塊, 加強技術培訓。 在育雛前, 對於相關的育雛葯品也應該准備齊全, 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1.2 育雛工作的開展

雛鵝的選育工作是一項十分嚴格的技術工作, 雛鵝的選取, 不僅要看雛鵝的體型, 叫聲, 同時也要了解雛鵝的抗病性。 對於體弱多病的雛鵝, 應該及時予以淘汰, 保留那些身強體壯, 活力十足的雛鵝, 以提升雛鵝群體的整體質量。 對選育好的雛鵝, 接下來的喂養工作也應該加強力度, 爭取培育出品種與質量較好的雛鵝。

2 加強雛鵝的飼養管理

2.1 雛鵝飲食管理

雛鵝的第一次飲食很重要。 剛孵出的雛鵝的餵食應該在出殼 1d 以後, 雛鵝的飲食, 溫度控制在 36~37℃比較適宜,選擇飼料以易於消化的優先。

2.2 雛鵝飼料的調配

雛鵝飼料的調配必須適合其生長發育的要求, 不同的雛鵝品種應該有針對性的選取不同的調配飼料的方法。 雛鵝的飼料必須加工成粉末, 並將其攪拌成糊粥狀。青飼料必須切成易於雛鵝消化的絲狀。

2.3 雛鵝的飼養方法

雛鵝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對於青飼料的需求不斷加大, 因此, 在日常飼養雛鵝的過程中, 應該適當加大青飼料的比重。同時, 控制好青飼料的施用量, 不可過多, 亦不可太少。對不同日齡的雛鵝, 應該採取分級管理的原則, 如 10 日齡以內的雛鵝, 白天飼喂 6~7 次, 夜間喂 2~3 次。10~15 日齡精飼料喂4 次, 白天要減少到 3 次, 夜間要減少到 1 次, 青飼料可隨意採食。合理的飼養方法對雛鵝的生長具有重要的意義。

2.4 雛鵝的分群管理

由於受到各種因素歷旁的影響, 不同的雛鵝在大小和強弱等方面出現了較大的差異, 若仍以同樣的標准飼養雛鵝, 不利於其生長發育。大而強的雛鵝搶奪了大量的飼料, 小而弱的雛鵝會越來越弱小。因此對強弱差異較大的雛鵝, 應該按照大小強弱實行分群飼養。

3 雛鵝的管理

3.1 溫度和濕度的控制

由於剛出生的雛鵝自身生理機能發育不完善, 對於外界環境的適應性還比較弱。由於雛鵝絨毛稀而短, 體溫調節能力差、抗寒能力弱, 因此, 應對雛鵝加強保溫工作,為其提供適宜生長發育的環境。 如果雛鵝室溫度較低,嚴重時可能會造成大量雛鵝壓傷、 踩死, 而溫度過高時, 雛鵝則表現為張口呼吸, 精神不振, 食慾減退,所以適宜的溫度是雛鵝健康生長發育的必要條件。不同日齡的雛鵝,應將育雛溫度控制在合理的區間。育雛溫度為:1~5 日齡 27~28℃, 6~10 日齡 25~26℃,11~15 日齡 22~24℃,16 日齡後可控制在 18~20℃。雛鵝室的濕度的合理控制也有利於減少雛鵝的發病率,乾燥清爽的環境最為適宜, 濕度的控制應該控制在 60%~65%為宜。

3.2 通風條件的控制

適當的通風是保證鵝舍空氣質量的必要條件,但是通風又和保溫互相矛盾,所以應盡量協調溫度與通風的矛盾,在該通風的時候適當通通風,以減少室內的異味, 在需要保溫的時候, 減少通風次數, 穩定室內的溫度。

3.3 光照調節

光照條件的好壞對於雛鵝的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接受適當地陽光照射能夠促進雛鵝健康成長。 在天氣許可的情況下, 雛鵝在5~10 日齡時, 可逐漸增加室外活動時間, 接受光照, 增強雛鵝的體質。

4 注意事項

畜禽的衛生防疫工作歷來是飼養過程中的難點。 雛鵝的飼養管理, 稍不慎就可能造成較大的損失。對於雛鵝的飼養管理做好衛生防疫工作, 減少雛鵝的病發率。 雛鵝在 5~7d 飲水中按說明添加硫酸紅黴素、 恩諾沙星等葯物, 預防細菌性疫病發生。種鵝在產蛋前 1 個月注射小鵝瘟疫苗, 這樣母鵝產出的蛋再孵出的雛鵝就具有了抗小鵝瘟的母源抗體。同時, 對處於不同生長期的雛鵝, 還應注射不同劑量的疫苗。雛鵝的飼養管理是一項綜合性工作, 對於飼養人員的要求較高。因此在飼養雛鵝的工作中既要加大對人員的培訓,又要加強雛鵝飼養技術 措施 的落實。
幼鵝養殖技術
雛鵝育雛前的准備

1.育雛舍的准備:育雛前應做好舍內及周圍環境的清掃消毒工作,備好火爐,做好保暖工作,做到舍內光線充足,保溫良好,防止賊風,堵塞鼠洞,防止鼠害,門口設有消毒槽。

2.育雛用具准備:育雛用具如圈欄板(穴子)、食槽、水盆等要准備好,最好用5%熱火鹼水洗滌,並用清水沖凈,或用高錳酸鉀0.05%洗滌。圍欄墊草要乾燥、松軟、無腐爛,最好用稻草。溫度計掛在育雛舍牆上。

3.育雛用葯品准備:如禽力寶、葡萄糖、維生素C、含碘食鹽、高錳酸鉀、青黴素、慶大黴素、痢特靈、驅蟲葯等。

4.准備好育雛飼料:最好用雛鵝專用飼料。

5.育雛方式:建議最好墊草平養,注意保溫。

6.疫苗准備:小鵝瘟血清、小鵝瘟弱毒疫苗。

8.做好雛鵝的運輸准備工作,雛鵝運輸要注意保溫,防止擠壓,防出汗。

雛鵝育雛期的飼養管理

1.雛鵝入舍後,首先提早進行飲水,欲稱潮口,飲水最好用禽力寶,用溫開水(最好25℃左右),每包禽力寶溶於10kg水中。飲水中最好加入青黴素或慶大黴素(每隻1萬單位)或氟哌酸(按 說明書 )或痢特靈(0.01%),防止下痢。做到每隻雛鵝都要喝到水,然後自由飲用,水盆水面水位以3cm為宜。

2.及時進行開食:一般在出殼後24~36小時開食,即雛鵝進舍飲完潮口水後約1小時左右即可開食。

3.1~3日齡:舍溫30℃~28℃,濕度60%~65%,鵝群以20~25隻/m2為宜,每天喂6~8次(其中夜間1~2次),以開口料為主,以後逐日增加,同時要滿足其飲水。

4.4~10日齡:舍溫28℃~25℃,濕度60%~65%,鵝群以15~20隻/m2為宜,每天喂6~8次(其中夜間2-3次)。從4日齡開始,飼料中應加入些砂粒,大小以能吃下為宜,天氣好可以進行放牧,同時要保證飲水。

5.11~20日齡:舍溫25℃~20℃,濕度65%~70%,鵝群以15~12隻/m2為宜,每天喂6次(其中夜間1~2次),用放牧增加雛鵝運動,放牧前不喂料。

6.21~30日齡:舍溫18℃~20℃,濕度65%~70%。鵝群以12~8隻/m2為宜,每天喂5次(其中夜間1~2次),逐漸延長放牧時間,白天全天放牧,保證飲水。

7.飲水:水質要清潔,最初以25℃溫開水,1~7日齡用禽力寶水溶液,最好在水中加入痢特靈或慶大黴素或高錳酸鉀等可防止下痢,供水要充足,防止暴飲造成水中毒,並做好飲水用具的勤洗、勤換、勤消毒。

雛鵝育雛期注意事項

1、保溫:初出殼的雛鵝絨毛稀少,調節體溫機能較弱,難以適應外界溫度的變化,因此要做好保溫育雛。雛鵝第一周舍內溫度為30~28℃,以後每周下降2℃,至16℃為止。

2、防濕:育雛室潮濕影響雛鵝生長易發病,還能降低舍內溫度。第一周舍內相對濕度為55~60%,以後隨著呼吸和排糞增加,墊料含水量也增加,宜保持相對濕度為60~65%。

3、密度:雛鵝飼養要有一定的空間,稀疏適宜有利雛鵝正常生長發育。第一周每平方米放養25隻,以後每周減少5隻,至10隻為止。要將強雛、弱雛、大雛、小推、健雛、病雛分開飼養,使雛鵝生長均勻一致。

4、開食:雛鵝出殼24小時以後,先飲水後開食,飲水前鋪一塊塑料布,四周稍高,噴少量的溫開水加少許的葡萄糖或維生累,有利清理腸胃,排除胎糞。開食飼料撒在准備好的塑料布上,讓其自由啄食。第一次吃食許多雛鵝不會吃,要敲擊平面引誘雛鵝吃食,經過幾次調教多數雛鵝就學會吃食了。

5、防止啄毛:由於喂水不當使雛鵝絨毛淋濕,或不按時喂料,密度過大、氨氣過大、燈光過強、通風不良等原因,會引起3~15日齡的雛鵝發生相互啄毛現象,不利其生長發育。預防辦法是避免雛鵝身絨毛淋濕,按時喂飼料,同時多喂青嫩飼料及精飼料。

6、放牧:雛鵝養到2周齡後就可以放牧了,選擇好天氣讓雛鵝啄食青草、曬曬太陽,適應外界環境。每次放牧以1小時為宜,隨著月齡的增加,逐漸延長放牧時間。

7、防疫:初出殼的雛鵝每隻注射一次抗小鵝瘟免疫血清0.5毫升,以預防小鵝瘟的發生,此外還要在不同的時期繼續實施免疫防疫。

㈥ 雛鵝適宜的飼養管理條件是什麼

(1)適宜的溫度 育雛溫度與雛鵝的體溫調節、採食、飲水、活動以及飼料的消化吸收有密切的關系。雛鵝育雛溫度一般自30℃開始,1~5日齡適宜溫度為30~26℃,6~10日齡適宜溫度為26~23℃,11~20日齡以後適宜溫度為23~18℃。在育雛期間應做到適時脫溫。雛鵝的保溫期在不同季節有較大的差異,我國南方一般冬季為6~10天、春季和秋季5~7天、夏季2~4天。北方氣溫較低,應適當延長保溫期。

(2)適宜的濕度 育雛期間的濕度一般前期控制在60%~65%,後期以65%~70%為宜。

(3)通風與陽光 通風與溫度、濕度三者之間應互相兼顧,在控制好溫度的同時,調整好通風。一般控制在人進入鵝舍時不覺得悶氣,沒有刺激眼、鼻的氣味為宜。如果天氣比較好,雛鵝從5~10日齡可逐漸增加舍外活動時間,以便直接接觸陽光,增強雛鵝的體質。

(4)合理的密度 雛鵝生長發育極為迅速,隨著日齡的增長,體格增大,中跡鎮所需活動面積也增大。因此,在育雛期間應注意調整飼養密度,按雛鵝體質強弱、個體大小及時分群飼養,以利於提高群州模體的整齊度(見表2)。

表2 雛鵝適宜的飼養密度(羽/米2)

(5)合理分群 在對雛鵝進行選擇後,將弱雛和健雛分群飼養,有利於雛鵝的生長發育,便於管理。在育雛過程中,發現食慾不振、行動遲緩、體質瘦弱的雛鵝,應及時挑出,單獨飼喂,精細管理,可提高育雛期的成活率。在飼養過程中,應該根據鵝群的生長發育情況,及時按大小、強賣粗弱分群飼養。特別是發病鵝群或群體中發病的個體,必須與其他鵝群分開,隔離飼養,精心管理,以提高出欄率和整齊度。

㈦ 鵝的飼養管理方法是什麼

家鵝是一種很容易 飼養 的家禽,那麼家鵝是如何飼養的呢?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家鵝的飼養 方法 ,一起來看看。

家鵝的飼養方法
飼養家鵝規模要適當,大群飼養,放牧困難,若青料不足,補精料就要多,成本太高;養少量,也要放牧喂養,浪費人力、物力,也不合適。因此飼養者應根據自己的情況,酌情控制飼養規模。

種草養鵝,降低成本,種草養鵝成本低,效益好。但是,單靠野草是不夠的,特別是規模養鵝,應建立養鵝人工草地,並注意選擇適宜鵝採食、適口性好、耐踐踏的品種。

適當補充精飼料,鵝是食草性水禽,應以放牧為主,適當補充精飼料,以提高增重速度和縮短飼養期。適時出欄、拔毛,20~60日齡的鵝絕對增重最快,60日齡左右出售最合適。
鵝的飼養管理方法
一、精選雛鵝

應選擇體型大、生長快、耐粗飼、抗病力強的品種鵝或雜交鵝。要求雛鵝健壯活潑、反應靈敏,卵黃收縮良好,毛干後能站穩,叫聲有力,用手握住其頸部提起時,雙腳能夠迅速收縮。對腹大、歪頭以及卵黃收縮不好的弱雛要堅決淘汰。

二、溫室育雛

剛出殼的雛鵝要進行溫室飼養。育雛溫度為1~5日齡28℃~30℃,6~15日齡25℃~28℃,16日齡後可控制在18℃~20℃,相對濕度以控制在50%~65%為宜。飼養密度為每平方米8~12隻,溫室可用空閑房屋,塑料棚育雛更好。

三、科學飼養

1、啟喂開食 雛鵝出殼24小時後,進行飲水開食。先調教飲水,隨後喂青菜、牧草、蘿卜葉拌米飯。

2、合理分群

1周齡後每平方米養雛鵝20隻,2周齡後減至l5隻,以此類推。使鵝群密度合理,防止出現擠壓、堆疊。

3、科學放水

雛鵝飼養20日齡後可以下水,一般在上午10點和下午2點左右趕鵝下水為好,每次10~l5分鍾。雨雪天則不要下水。

4、添加輔劑

為了節省飼喂成本,一般以青料和米糠、米飯為主。白天放牧啄青。夜間投喂飼料,做到少吃多餐。同時適當添加礦物質、維生素和蛋氨酸。

5、保潔驅蟲

圈舍要勤打掃和消毒,保持飼料清潔,飲水衛生。雛鵝25日齡時用吡喹酮按l0毫升/公斤體重驅絛蟲。

四、快速育肥

冬鵝經過35~45天的飼養,主羽已長出,體重達2.5公斤時,即可用高能量、低蛋白的日糧進行強度育肥15~20天,要把鵝群圈起來喂養。期間不放牧、不走動、不放水,減少體力消耗,增重添膘。

五、疾病防治

每次進鵝前及出售後要用2%的福爾馬林或20%的石灰水對鵝舍、用具消毒。選擇免疫過的鵝進場或進場後立即注射小鵝瘟血清或小鵝瘟疫苗。勤掃鵝舍,勤換墊草,定期對飼槽、飲水器具清洗消毒。嚴禁用被農葯污染的農作物秸稈、草、菜喂鵝,嚴防農葯中毒。

六、搞好防疫

做好衛生防疫工作,嚴格衛生防疫制度。所有用具要固定並定期消毒,墊料要及時更換。圈舍至少每月消毒1次,每日定時清掃。

做好小鵝瘟的預防接種。在種鵝開產前1個月,給種鵝肌肉或皮下注射種鵝用小鵝瘟疫苗(按1:100稀釋),每隻鵝1毫升,15天後產生免疫力。如果種鵝未打過預防針,則應在小鵝出雛後18小時內皮下或滴鼻0.1毫升雛鵝用小鵝瘟疫苗,5天後產生免疫力。

使用葯物進行疾病的預防。雛鵝1~3日齡可在飼料中加入萬分之三痢特靈(治療量萬分之五)或千分之三土黴素等葯物,預防腸道疾病。平時可不定期的用環丙沙星或恩諾沙星飲水預防或治療腸道疾病(按使用說明稀釋)。在飼料或飲水中有計劃、有針對性地添加一些抗生素類、磺胺類、鈣片等葯物,預防雛鵝疾病。

七、適時上市

喂養60天後,用手輕壓鵝體感到豐滿結實而有彈性,體軀皮下脂肪肥厚,尾椎和胸部豐滿,體重達4公斤左右即應上市出售。
鵝的飼養管理要點
1、雛鵝飼養。將雛鵝放養在鋪有干凈墊草的草圈內。雛鵝出殼24小時後喂涼開水,每天喂2—3次。當3—4日齡出現啄食行為時,取用水浸泡的碎米1份,加切成細絲的青料5份,拌合飼喂,每日喂3—5次。一般10隻3—4日齡雛鵝日耗料50克。5叫O日齡時,用自配飼料(米糠80%、豆餅20%、礦物質及維生素添加劑0.1%)與碎米按1:2的比例混合後再與草料按1:3的比例搭配飼喂,每天喂5—7次,10隻5叫O日齡雛鵝日耗料約60克,草500克。在雛鵝的飼養過程中要特別注意防寒、防濕和氣溫的突變,以免因感冒造成大批死亡。保暖、防擠壓,還要防止老鼠和 其它 獸類的傷害。在什簍中墊乾草或破布保溫,勿用發霉的稻草墊窩,以免發生黴菌病,造成雛鵝呼吸道感染。每次喂料後必需飲水。

2、成鵝飼養。母鵝產蛋期的飼養。產蛋期每天早、中、晚各飼喂1次,白天上、下午可各放牧1次,每隻早晚各補飼穀粒25克,每隻每天耗青草750~1000克,料150~175克。每次喂飼後均讓其充分飲水。種鵝公母按1:5的留比飼養,最好放牧飼養,早晚適當補料,能達到生長快、耗料少、效益高的目的。

旱地圈養的,天熱時應圈於蔭棚下,並保證充足的飲水,避免成鵝中暑。
家鵝的資料
【形態】(以中國家鵝為准)大型水禽,體長約60-80cm,體重4-15㎏,雄性稍大於雌性。頭大,嘴扁闊,前額有肉瘤,雄者膨大。頸長。體軀寬壯,龍骨長,胸部豐滿。尾短。腳大有蹼。羽毛白色或灰色;啄、腳及肉瘤黃色或黑褐色。體軀站立時昂然挺立。

歐洲家鵝體型略小,站立時頭部亦稍前傾,顯得較矮。頭部無肉瘤。

生長快,肉質美,壽命長於其它家禽。

年產蛋數十個至百個不等,蛋重150-200g,殼多白色。3-5歲成鵝產蛋量逐年遞增。

【習性】水性好,善在水中生活。

群性強,性勇敢,喜斗。遇人或其他動物時,常頭向前下方伸,張開兩翅用嘴喙擊而無所顧忌。

聽覺靈敏,鳴聲宏大,又好相應和。

與家鴨食性不同,家鵝以青草、蔬菜、種籽、糠麩等植物性食物為食,尤嗜食青草。因此飼養成本較低。家鵝的疾病也較少,飼養簡單。

能就巢,親鳥自行孵化,孵化期28-33天。

【分布】世界范圍廣泛飼養。我國以華東、華南地區飼養較多。一般飼養於河湖近旁。

中國家鵝因體型大,肉質美而聞名於世。

【歷史】家鵝的飼養歷史很長,可以考證的至少有兩三千年。

在歐洲,達爾文在他的《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一書中提到“在荷馬史詩中就提到過早在古希臘時代鵝就被家養了,而在古羅馬時代的神廟里,人們飼養家鵝,作為奉獻給神的祭品”。

在我國,古籍《莊子》中記載:“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 ”這里的雁顯然是人工飼養的,即家鵝的古稱。

歷史上喜愛鵝的人很多,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王羲之,給我們留下了書《黃庭經》向道士換鵝的 故事 和觀音菩薩化身老婦用鵝欺騙王羲之寫“大雄寶殿”額的 傳說 。

巧合的是,在歐洲和我國歷史上都有家鵝與戰爭的故事:

古羅馬城郊有一座庇護神丘比特神廟,那裡養著一群守護鵝。公元前390年的一天,高盧人夜襲羅馬城,此時群鵝聞聲高叫,驚醒了熟睡中的士兵,他們迅速迎戰,擊退進攻,免於浩劫。從此羅馬人便把鵝尊為聖物,昵稱“靈鳥”。

《資治通鑒·唐紀》“李愬雪夜入蔡州”,李愬雪夜偷襲蔡州,兵至城邊,正好城邊有一個養鵝、養鴨的池塘。他命令士兵故意攪亂鵝鴨池,叫聲把人馬發出的響聲掩蓋過去了,使得戰役進行得非常順利。

㈧ 小鵝怎樣管理

小鵝飼養管理的方法
一、雛鵝的培育
雛鵝系指出殼後到4周齡的鵝,又叫小鵝。雛鵝培育是整個飼養管理的基礎,是影響到以後生長發育、體質健康、成活率高低的大問題,與養殖者經濟效益緊緊連在一起。
1.雛鵝的特點生長發育快,中、小型鵝出殼體重80~120克,大型鵝130克以上,長到20日齡,小型鵝比出殼時增長6~7倍;中型鵝9~10倍;大型鵝11~12倍。體溫調節能力差,小鵝出殼後全身只覆蓋稀薄絨毛,保溫能力差,缺乏自我調節能力,所以,育雛要人工給以保溫。雛鵝消化道容積小,消化能力差,食物通過消化道的速度比雛雞快得多,因此喂鵝要少給勤添,喂全價料,充分滿足雛鵝生長發育要求;新陳代謝旺盛,需水較多,水槽不可斷水;易集堆,若密度大,易受捂受壓,受捂後易形成"小老鵝"。公母生長速度不同,同樣條件,公比母多增重5%~25%,有條件的公母鵝要分開飼養,既提高增重和成活率,又節省飼料。個體小,對外界條件極為敏感,抗病力差,必須精心管理,夜間要有人值班看護。
2.育雛前的准備育雛前要對育雛室、育雛設備進行准備和檢修。育雛室要防止"賊風"(過堂風)進入,徹底滅鼠,防止獸害。接雛前2~3天,對育雛室內外進行徹底清掃和消毒,牆壁要用20%石灰水粉刷,排水溝用20%的漂白粉溶液消毒,地面、天棚用1∶200的農福、0.25%抗菌威或0.1%~0.3%過氧乙酸溶液自上而下噴灑消毒,以地面見濕為宜。噴後關閉門窗2~3小時,然後敞卉,晾乾室內。最好進行熏蒸消毒,凡進入育雛室的墊料、飼槽、水槽、圍欄、裝雛筐等用具要與育雛室同步熏蒸消毒,每立方米空間用14毫升福爾馬林、7克高錳酸鉀,消毒容器容量至少是消毒液的5~10倍。容器周圍不要有墊料,嚴防火災。事先要關好門窗,堵塞縫隙,室內保溫25~27℃,濕度75%~80%,溫濕度低消毒效果差。封閉48小時後打開門窗通風,然後關閉待用。育雛室門前設消毒池,噴灑5%來蘇兒或2%~3%火鹼液或撒生石灰消毒。進雛前要備好飼料、獸葯、疫苗、照明用具等,最後進行預溫,在進雛前,將育雛室溫度調至28~30℃,相對濕度65%~75%。並做好各項安全檢查。
3.雛鵝的選擇要從管理正規、品種純正又沒患過傳染病的種鵝場預定雛鵝。種鵝必須進行小鵝瘟、鴨瘟、副黏病毒等疫苗防疫,使雛鵝有足夠的母體抗源保護。接雛前要了解該場的孵化率和出雛時間,一般以30~31天正常出雛為好,若孵化率低或出雛時間過早、過晚,則鵝雛的質量差。健康強雛精神飽滿、眼睛有神、活潑、反應靈敏、叫聲洪亮;羽毛整潔,符合品種特點;體格勻稱,大小適中,無殘疾;兩腿結實,手握掙扎有力,腹部柔軟而有彈性;臍部吸收良好,肛門潔凈無糞跡等。剔除弱雛鵝,弱雛鵝羽毛粘有蛋殼或蛋清等污跡;不能站立、腿部干癟,精神痴呆無神、叫聲嘶啞或發出尖叫;歪嘴、瞎眼,腿瘸等畸形;肛門粘有糞便;臍部水腫或有血跡、釘臍等;腹部觸之水樣無彈性或有硬塊;體格大小參差不齊。
4.初生雛的運輸運輸鵝雛的關鍵是溫度和密度,運輸過程中溫度應保持 25~30℃,雛鵝胎毛於後能站立行走時才可裝箱起運。汽車運輸,車箱底板、墊草要嚴格消毒,每行雛箱之間、雛箱與車箱之間要留有空隙,最好用木條壓米秸、竹竿)隔開,以便通氣。雛箱或包裝盒四周要留有通氣孔。天熱時在早晚涼爽時運輸;天冷時在中午溫度高時運輸。箱(盒)內雛鵝密度要適中,每箱最多裝60隻。運輸途中,冬季防寒、保溫,夏季防暑、通風,途中不能停留。運輸雛鵝用具上要有覆蓋物或防雨用具等。途中要勤檢查,用手趕動,防止集堆擠壓。行車要穩,轉彎、剎車不要過急,下坡要減速,以免雛鵝堆壓死亡。若距離太遠,運輸時間超過24小時,宜採用嘌蛋方法運輸,即運輸孵化到28~29天雛鵝開始啄殼的種蛋。
5.育雛條件 溫度直接影響育雛成活率和健康水平,是育雛的首要條件。平面(火炕、地上水平煙道、網上)育雛,進雛1~2天為30~29℃,以後每周下降2~2.5℃,直至脫溫,溫度是指炕面上方8~10厘米處的適合溫度,切忌將溫度計吊得過高或平放在墊草上。但掌握溫度要靈活,只要雛鵝不遠離熱源或集堆於熱源附近,而是"滿天星"式地分布在火炕或網上,食慾旺盛,休息時很舒適,說明溫度恰到好處。力求溫度平穩,嚴防忽高忽低,更不能過高過低。相對濕度控制在60%~65%,經常更換潮濕、板結的墊草。為了方便和節省墊草,可用稻草編織幾個草簾,用後曬干消毒,循環使用。15日齡以前的雛鵝切忌直接按觸地面,否則潮濕受涼,易引起感冒、下痢、腿腳麻木等。要注意通風換氣,不能有"賊風"直接吹及雛鵝,更不應在雛鵝睡覺時突然打開門窗,否則易招致感冒。雛鵝採取弱光照明,只要能看到吃食飲水便可以。3日齡內可不定時關燈1~2小時,使其熟悉黑暗環境,以免以後突然停電時發生驚恐、集堆、擠壓。飼養密度要適宜。育雛適宜溫度、濕度、密度
鵝飼養管理的注意事項
一、放牧不要太遠。鵝是草食水禽,有放養條件的也不要將產蛋鵝放得太遠,因鵝有回穴產蛋的習慣,如果看到母鵝不吃草,頭頸伸長、鳴叫則是戀巢的表現,就要把它趕回棚內產蛋。
二、供給足夠飼料。產蛋前四周開始喂給穀物佔25%~30%、青草菜葉佔70%的混合飼料,其中加有豆餅,使粗蛋白水平為15%~16%,每天每隻喂給250~300克,並全天供應足夠優質粗飼料,如秕谷、乾草粉等。若有放養條件的,以放牧為主,適當喂少量精料。
三、加喂夜食。晚上餵食是提高產蛋率重要措施,特別是產蛋前期和產蛋期一定要喂夜食,每夜一至二次,可年產蛋40~80枚。
四、留好公鵝。農村農戶養鵝大多走自繁自養的路子,這樣有以免引入新病的好處。一般鵝群可利用3~4年,要選留好公鵝,因公鵝好鬥,編群最好在產蛋前(即在繁殖季節),以免臨時編群造成騷擾,影響產蛋鵝受胎率,鵝的公母比例為1∶6。
五、人工輔助。交配鵝喜在水上配種,受精率高,還可採取人工輔助交配法,其方法是用手握母鵝兩腳和翅膀,引誘公鵝靠近,當公鵝踏上母鵝背上時,可一手把住母鵝,另一手把母鵝尾翅提起,以便交配。訓練幾次,公鵝看到人捉住母鵝就會主動接近交配,每當母鵝產蛋一次,就要人工輔助交配一次,以提高種蛋鵝受精率。

㈨ 雛鵝階段應怎樣管理濕度和溫度該如何控制

所謂雛鵝是指從出殼後到28天的這個階段的小鵝,這個時期是小鵝生命最脆弱的環節,必須從6個方面精心照料,即用溫適宜、濕度恰當、通風良好、飼料科學合理、做好必要的防疫、開水開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