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冬季小麥怎麼管理麥子冬天怎麼養才能長
1、補施肥料,促進小麥苗的生長:對於播種時期比較晚的麥苗,因為在冬天來臨之前分櫱不夠,會有很多小麥苗個體較為弱小,次生根少,如果不採取補救措施的話,將嚴重影響最終的質量以及產量。所以對於播種較遲的小麥田,應該要做到早施肥,促進小麥苗的生長和健壯。
2、進行適度的中耕:在之前的秋季雨水較多,所以小麥田有可能會出現板結,中耕對於具有破除土壤板結,提高地溫,促進生長,除草等都有很好的功效。在降雨、灌溉後鬧雹帶都應對小麥進行中耕。對於播種較早的旺苗,要中耕斷根,限制生長。
3、對小麥田進行合理的灌溉:做好冬灌是小麥冬季管理的重要環節,隨著各地秸稈還田技術的落實液蘆到位,如果播種後沒有及時進行鎮壓,應進行早冬灌,既可以防止冷空氣進入土壤危害根系,還有踏實土壤的作用,有效防止懸根和凍害的發生。在天氣持續乾旱、土壤墒情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應積極抗旱灌溉,保證麥苗生長健壯。無灌溉條件的地方要及時鎮壓保墒,防止旺長。
4、注意防止小麥旺長:秋季雨水多播種不能一次完成時,早播種的部分麥肆悉田因冬季氣溫偏高容易出現旺苗的問題,不僅不利於幼穗發育,造成穗小粒輕,還加大了倒伏、凍害的危險,對於這部分田塊,應積極採取田管措施,控制旺長。
5、抓好小麥病蟲草害的防治:在進行病蟲害的防治過程中,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基本原則,做好病蟲害的監控工作。一旦發現要及時防治,控制好病原中心和蟲害中心,防止蔓延。在使用農葯時切記不要根據經驗用葯,需按農葯說明劑量嚴格使用和操作。
❷ 小麥的春季管理要點有哪些怎樣管理才能更高產
隨著春季溫度的逐漸提高,小麥要從越冬狀態慢慢恢復生長,要想獲得高產量,就要做好春季的管理工作。澆水,追肥,防蟲,防病,這種管理也不能忽視。立春以後溫度已經上升,現在一些農戶問能否再澆清水。澆清水的作用是緩解冬季乾旱,使小麥盡快變綠。還要注意回灌水的時間。不要急著澆水,如果能推遲澆水,就要盡可能晚倒。部分長勢壯健,秧苗旺盛,土壤不是特別乾旱的地塊,適當推遲了春水灌溉。現在溫度不穩定,澆水會降低地溫。遇到低溫反而會影響會廳,對蹲苗也不好,可以推遲到提拔節初期澆水。土壤乾燥,冬天也不下雨,這種地塊需要澆水。
春天麥田除草越早越好。田地里優勢雜草大部分在秋季出土,春季溫度反彈後生長速度快,所以那些小樹苗比較弱,所以對葯劑抵抗力低的時候要早點用葯物防治。但是時間不能太早,如果太早吃葯,田地溫度低,葯效下降,除草的目的也達不到,一般溫度低於5攝氏度時不建議化學除草。我們要在小麥變綠後起床前及時用葯防控。用葯時要盡量選擇晴天和不刮風,上午10點後進行,效果最好!
❸ 小麥後期三個決定產量的階段,如何管理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一、冬小麥揚花期的管理工作
小麥抽穗後生長速度開始加快,一般經過2~5天就會有部分花開放。這時,小麥也就進入了揚花期。小麥揚花期是小麥由營 養生 長進一步轉化為生殖生長的標志,也是決定麥穗籽粒多少的關鍵時期。
1、生育特點
小麥開花可持續6~7天,開花和溫度有關,開花的最低溫度為9℃,最高溫度為30℃,開花的適宜溫度為20℃。小麥開花還和空氣相對濕度有關,最適宜開花的空氣相對濕度為70%~80%。空氣相對濕度如果低於20%會不結實;但是揚花期如果空氣相對濕度過大,陰雨連綿,花粉粒就會吸水膨脹破裂,並喪失受精能力,也不能結實。
2、管理措施
(1)水肥管理。開花期是冬小麥植株新陳代謝最旺盛的階段,需要大量的能量和營養物質,要結合澆水追肥一次。這個時期施肥,要以氮肥為主,這是因為氮元素是合成蛋白質和葉綠素的主要成分。除具有對生理功能的調節外,還對小麥綠葉面積的增大作用顯著。
由於小麥籽粒產量的70%~80%來自後期光合產物的累積,而葉面積的增加增強了光合作用和營養物質的積累。因此,在冬小麥的揚花期,施用適量氮肥對提高小麥的產量是有一定幫助的。建議採用測土的方法檢測土壤中氮的缺少情況,然後再按需要量施入氮肥。
小麥抽穗揚花期需水較多,耗水量佔全生育期耗水總量的40%,因此,結合施肥,要澆一次「揚花水」,這次澆水要澆足澆透。這個時期常會遇到「乾熱風」的天氣,當溫度高於30℃,就會影響冬小麥的受精能力而降低結實,所以,澆「揚花水」不僅可以增加土壤和盯御拍空氣的相對濕度,而且還有給麥田降溫的作用。
(2)及時防治病蟲害。小麥開花期間,也是病蟲害的高發時期,這個階段需要防治的害蟲主要有小麥吸漿蟲、麥蜘蛛和小麥蚜蟲。需要防治的病害有小麥條銹病、小麥白粉病、小麥葉枯病和小麥赤霉病。
小麥揚花期一旦發現病蟲危害時,要做好綜合防治工作。應大力推廣生物、物理、生態等防治技術。4月底至5月初及時防治穗蚜,一般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凱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噴霧即可。
揚花期若遇到連陰天氣,應注意每畝用40%的多菌靈膠懸劑100克兌水50千克預防赤霉病。可將葉面噴肥、抗「熱干風」、病蟲害綜合防治結合起來,起到一噴多防的作用。
二、冬小麥灌漿期的管理工作
揚花期過後就是灌漿期,灌漿期是決定小麥產量高低的關鍵時期。
1、生育特點。小麥從開花、授精到籽粒成熟,需要經過30~40天。從授精開始就進入了籽粒形成階段,這個階段要經過10~12天。當籽粒長度達到最大長度的四分之三時,稱為多半仁,標志著籽粒形成階段的結束。籽粒形成後,麥粒從多半仁經過頂滿倉,到乳熟末期為灌漿階段。
在此期間,胚乳內積累澱粉很快,干物質急劇增加,籽粒灌漿階段一般要經過12~19天。溫度太低時,乳熟期明顯會延長,乳熟初期的籽粒成綠色,胚乳中充滿白色乳狀汁液,汁液濃度穗灌漿進展而變稠。乳熟期溫度對籽粒灌漿速度影響很大,最適宜的溫度為20~22℃,溫度高於25℃時蒸騰作用加速,促使灌漿時間縮短,干物質累積過程提早完成,產量降低。
另外,高溫能增加植株和籽粒的呼吸作用,消耗過多的有機物質。因此,在籽粒灌漿期應預防高溫乾燥的氣候,特別是「乾熱風」的侵襲。在高溫乾燥氣候條件下或「乾熱風」到來前,應實施澆水以降低地溫和改善田間小氣候。
2、水肥管理。在小麥乳熟期間,籽粒的成熟與土壤相對含水量有密切的關系,最適合籽粒灌漿的土壤相對含水量應為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0%~80%。如果土壤缺水會引起葉片早衰,光合強度減弱,光合產物向籽粒的轉運受拆隱到限制,灌漿過程就會停止,引起籽粒干癟瘦小,千粒重下降,影響產量。
根據冬小麥灌漿期的生育特點,在生產中,我們要保持適宜的土壤濕度,並通過葉片噴肥為小麥植株補充營養;還要及時排除田間積水,以保證根系的活力,延長葉片的功能期,防治早衰。從而達到籽粒飽滿,提高粒重。
保持適宜的土壤水分對籽粒灌漿十分有利,最好做到麥田地皮經常保持潮濕不幹,澆水可分別在開花後十天和開花後二十天進行。灌漿水灌的好既能緩解麥田旱情,又能調節田間小氣候,防治「乾熱風」天氣對灌漿的影響。而且,灌漿水還能延長葉片功能,防治植株早衰,有利於小麥產量的進一步提高。所以,農民朋友在澆灌漿水時要掌握好以下幾點:
一是土壤肥力高,墒情好的地塊可不澆灌漿水;二是群體偏大、生長過旺,具有倒伏風險的地塊盡量不澆灌漿水。否則,一旦出現倒伏產量將會降低更多,風險更大;三是澆水前要收聽天氣預報,大風雨來臨前要嚴禁澆水,以防引起倒伏;四是灌漿期澆水時要做到小水勤澆。
由於灌漿後期,土壤水分過多,會導致有機物質更多滯留在莖稈中,產量降低。所以,灌漿後期,就不需要再澆水了。小麥生長到灌漿後期,個體衰退,生理活動減弱,吸收養分能力降低。而此時的葉片開始由綠變黃,光合能力在下降,製造的光合產物也在減少,植株出現早衰現象,嚴重影響籽粒的灌漿程度。
為了緩解早衰對灌漿的影響,可以通過噴施葉面肥,為小麥植株補充營養。每畝用200克磷酸二氫鉀和500克尿素兌水50千克進行葉面噴灑。磷酸二氫鉀還能促進纖維素和木質素的合成,提高莖稈強度,減少小麥生長後期倒伏的危險。葉面噴肥應選擇在晴天上午9點以前或下午4點以後進行。噴霧時力求均勻,以葉片濕潤不滴水為好。
小麥灌漿期,特別是灌漿後期積水,會引起爛根枯葉誘發病害,加速早衰。大雨過後,麥田內局部可能出現積水,這時候要及時開溝排水,堅決消除明水,減輕自害,保根護葉,促進小麥籽粒成熟,提高粒重。及時排水還能防止土壤水分過度飽和,導致小麥倒伏。
三、冬小麥成熟期的管理
小麥成熟期,這也是小麥生產中的最後一個生長時期。小麥進入籽粒成熟階段以後,最大特徵是干物質積累變慢,籽粒中水分很快下降,籽粒體積開始萎縮。籽粒成熟過程包括兩個階段:
蠟熟期:也叫黃熟期。進入這個階段的植株由綠轉黃,籽粒逐漸變硬,籽粒內含物質如凝蠟狀,可塑性較大,可用手擠破並搓成條,後期變硬,不宜捏碎。這個階段植株各個部位的可溶性物質仍然不斷向籽粒中運轉積累,但數量遠較前期要少了。因而,干物質雖繼續增加但速度緩慢,蠟熟期一般要經歷6~15天的時間。
完熟期:當干物質停止積累,籽粒體積縮小,籽粒變硬,不能用手掐斷,這時就進入了完熟期。完熟期經歷的時間很短,一般僅3~5天。
採收時間也關繫到小麥的產量和質量,小麥收獲過早或過晚都會造成減產。收獲過早,籽粒成熟度差,粒重低,同時由於莖稈和籽粒含水量高,不但脫粒困難,而且晾曬時容易生熱發霉;而收獲過晚,干物質不再增加,但是莖稈呼吸作用仍然很旺,容易消耗養分。而且,完熟期一過,植株全部枯黃,自然落粒,也會降低小麥的產量。所以,最好在小麥蠟熟期結束前採收,最晚不得晚於完熟期。
收割小麥,除了要考慮麥粒的成熟度外,天氣也是應該考慮的因素之一,如果近段時間內沒有降雨,可以按照上面介紹的時間收割。如果蠟熟末期和完熟期有降雨,應該雨前收割完,以防麥粒在麥穗上發芽,給生產帶來損失。農諺說「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冬小麥的管理雖然相對比較簡單,但是幾個關鍵時期的管理工作還是必須重視,尤其是揚花灌漿期,是冬小麥最終獲得高產最關鍵時期,因此,農民朋友更要認真對待,以期獲得最終的豐產。
散花期,罐漿期和成熟期
小麥後期管理是產量形成的關鍵階段,保持根系活力,防止葉片早衰和青枯,保持光合器官的完整,促進有機物質的合成與積累,將營養器官中儲存的有機物質轉運到籽粒中去,達到籽粒飽滿。因而後期管理主攻方向應是:澆灌漿水,防病治蟲,保根護葉。
第一早澆灌漿水
充足的水分能夠保證小麥生理用水,利於貯存在莖葉中營養物質向籽粒運轉。同時還可改善田間小氣候,降低高溫對小麥灌漿的不利影響,減少乾熱風危害。
出現旱情麥田,小麥揚花後一周左右應及時澆灌漿水,宜選擇晴天無風時進行。小麥成熟前15天要停止澆水,不宜澆麥黃水;密切注意天氣變化,做到無風快澆,有風停澆,溫度過高的天氣狀況下不宜澆水;澆水不宜過大,小水輕澆,保護深層根系不早衰。
第二及時防治病蟲害
後期主要有銹病、白粉病、葉枯病、根腐病等病害,有黏蟲、蚜蟲、吸漿蟲一些蟲害,因此後期仍不能放鬆麥田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殺蟲劑有吡蟲啉、啶蟲脒、吡蚜酮、噻蟲嗪、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抗蚜威等;殺菌劑有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丙環唑、苯醚甲環唑、咪鮮胺、氟環唑等;生長調節劑有芸苔素內酯、氨基寡糖素等。
第三葉面噴肥防早衰
小麥生長後期,仍需要保持一定的營養水平,以延長葉片的功能期和根系活動,促進物質的合成與運轉,防乾熱風、防高溫、防早衰,提高粒重。揚花後10天左右畝用磷酸二氫鉀200克,加以芸苔素內酯,結合病蟲防治進行葉面噴施,實現一噴多效的目的。
小麥後期生長管理對小麥的產量高低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從小麥揚花期開始,經過灌漿期,到小麥成熟期,在每個生長期階段要有不同的管理措施,因此加強管理才能有豐收保障,那麼,怎麼管理才行呢?
一,揚花期前後做到一噴三防,即防病,預防赤霉病,白粉病,紋枯病,銹病等病害。防蟲,即預防蚜蟲,棉鈴蟲等。防乾熱風並澆好小麥揚花水,揚花水是關鍵水,該水用量大,是小麥一生當中至關重要的一水。
二,灌漿期管理,注意防病,防蟲,乾旱澆水,增加小麥單粒重。
三,成熟期管理,主要預防乾熱風,不需要再澆水了!
做好以上幾點對小麥豐產豐收是有好處的!供你參考。
防旱防蟲防風
目前,北方冬小麥正陸續進入拔節期。小麥拔節後即進入中後期生長階段,植株生長由營 養生 長和生殖生長並進逐步轉化為以生殖生長為主,是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病蟲害防治和肥水運籌的關鍵時期。因此,搞好小麥中後期的田間管理工作,對於減少小花退花,增加穗粒數,保根保葉,增加粒重,提高產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今年小麥中後期田間管理的指導思想是「肥水運籌,促弱控旺;綠色植保,精準防控;防倒伏,防早衰,增粒數,增粒重」。各地要因地因苗制宜,突出分類指導,切實抓好以下管理措施的落實。
一、因地因苗管理,做好拔節期肥水運籌
目前大部分地區麥田已進入拔節期,此時是肥水管理的關鍵時期。對前期沒有進行春季肥水管理的一、二類麥田,或者早春進行過返青期追肥但追肥量不足的麥田,均應在拔節期追肥澆水。拔節期肥水管理要做到因地因苗制宜。對於地力水平一般、群體偏弱的麥田,應在拔節初期進行肥水管理,以促弱轉壯;對地力水平較高、群體適宜麥田,應在拔節中期追肥澆水;對地力水平較高、群體偏大旺長麥田,要堅持肥水後移,在拔節後期(倒二葉露尖)追肥澆水,以控旺促壯。一般畝追尿素10~15公斤左右。群體較大的高產地塊,要在追施氮肥的同時,畝追鉀肥6~10公斤,既防倒又增產。
二、重視關鍵時期,酌情澆好揚花灌漿水
四、綠色精準防治,做好病蟲害防控工作
五、綜合應對施策,做好後期倒伏的預防和補救
小麥中後期管理,1,首先肥水上保持充足是豐產穩產的基石。2,光照充足,雨水適誼,預防枯萎病。3,葉面噴灑磷酸二氫鉀可以提高總產百分幾
1冬小麥揚花期的管理工作
小麥抽穗後生長速度開始加快,一般經過2~5天就會有部分花開放。這時,小麥也就進入了揚花期。小麥揚花期是小麥由營 養生 長進一步轉化為生殖生長的標志,也是決定麥穗籽粒多少的關鍵時期。
1、生育特點
小麥開花可持續6~7天,開花和溫度有關,開花的最低溫度為9℃,最高溫度為30℃,開花的適宜溫度為20℃。小麥開花還和空氣相對濕度有關,最適宜開花的空氣相對濕度為70%~80%。空氣相對濕度如果低於20%會不結實;但是揚花期如果空氣相對濕度過大,陰雨連綿,花粉粒就會吸水膨脹破裂,並喪失受精能力,也不能結實。
2、管理措施
(1)水肥管理。開花期是冬小麥植株新陳代謝最旺盛的階段,需要大量的能量和營養物質,要結合澆水追肥一次。這個時期施肥,要以氮肥為主,這是因為氮元素是合成蛋白質和葉綠素的主要成分。除具有對生理功能的調節外,還對小麥綠葉面積的增大作用顯著。
由於小麥籽粒產量的70%~80%來自後期光合產物的累積,而葉面積的增加增強了光合作用和營養物質的積累。因此,在冬小麥的揚花期,施用適量氮肥對提高小麥的產量是有一定幫助的。建議採用測土的方法檢測土壤中氮的缺少情況,然後再按需要量施入氮肥。
小麥抽穗揚花期需水較多,耗水量佔全生育期耗水總量的40%,因此,結合施肥,要澆一次「揚花水」,這次澆水要澆足澆透。這個時期常會遇到「乾熱風」的天氣,當溫度高於30℃,就會影響冬小麥的受精能力而降低結實,所以,澆「揚花水」不僅可以增加土壤和空氣的相對濕度,而且還有給麥田降溫的作用。
(2)及時防治病蟲害。小麥開花期間,也是病蟲害的高發時期,這個階段需要防治的害蟲主要有小麥吸漿蟲、麥蜘蛛和小麥蚜蟲。需要防治的病害有小麥條銹病、小麥白粉病、小麥葉枯病和小麥赤霉病。
小麥揚花期一旦發現病蟲危害時,要做好綜合防治工作。應大力推廣生物、物理、生態等防治技術。4月底至5月初及時防治穗蚜,一般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噴霧即可。
揚花期若遇到連陰天氣,應注意每畝用40%的多菌靈膠懸劑100克兌水50千克預防赤霉病。可將葉面噴肥、抗「熱干風」、病蟲害綜合防治結合起來,起到一噴多防的作用。
2冬小麥灌漿期的管理工作
揚花期過後就是灌漿期,灌漿期是決定小麥產量高低的關鍵時期。
1、生育特點。小麥從開花、授精到籽粒成熟,需要經過30~40天。從授精開始就進入了籽粒形成階段,這個階段要經過10~12天。當籽粒長度達到最大長度的四分之三時,稱為多半仁,標志著籽粒形成階段的結束。籽粒形成後,麥粒從多半仁經過頂滿倉,到乳熟末期為灌漿階段。
在此期間,胚乳內積累澱粉很快,干物質急劇增加,籽粒灌漿階段一般要經過12~19天。溫度太低時,乳熟期明顯會延長,乳熟初期的籽粒成綠色,胚乳中充滿白色乳狀汁液,汁液濃度穗灌漿進展而變稠。乳熟期溫度對籽粒灌漿速度影響很大,最適宜的溫度為20~22℃,溫度高於25℃時蒸騰作用加速,促使灌漿時間縮短,干物質累積過程提早完成,產量降低。
另外,高溫能增加植株和籽粒的呼吸作用,消耗過多的有機物質。因此,在籽粒灌漿期應預防高溫乾燥的氣候,特別是「乾熱風」的侵襲。在高溫乾燥氣候條件下或「乾熱風」到來前,應實施澆水以降低地溫和改善田間小氣候。
2、水肥管理。在小麥乳熟期間,籽粒的成熟與土壤相對含水量有密切的關系,最適合籽粒灌漿的土壤相對含水量應為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0%~80%。如果土壤缺水會引起葉片早衰,光合強度減弱,光合產物向籽粒的轉運受到限制,灌漿過程就會停止,引起籽粒干癟瘦小,千粒重下降,影響產量。
根據冬小麥灌漿期的生育特點,在生產中,我們要保持適宜的土壤濕度,並通過葉片噴肥為小麥植株補充營養;還要及時排除田間積水,以保證根系的活力,延長葉片的功能期,防治早衰。從而達到籽粒飽滿,提高粒重。
保持適宜的土壤水分對籽粒灌漿十分有利,最好做到麥田地皮經常保持潮濕不幹,澆水可分別在開花後十天和開花後二十天進行。灌漿水灌的好既能緩解麥田旱情,又能調節田間小氣候,防治「乾熱風」天氣對灌漿的影響。而且,灌漿水還能延長葉片功能,防治植株早衰,有利於小麥產量的進一步提高。所以,農民朋友在澆灌漿水時要掌握好以下幾點:
一是土壤肥力高,墒情好的地塊可不澆灌漿水;二是群體偏大、生長過旺,具有倒伏風險的地塊盡量不澆灌漿水。否則,一旦出現倒伏產量將會降低更多,風險更大;三是澆水前要收聽天氣預報,大風雨來臨前要嚴禁澆水,以防引起倒伏;四是灌漿期澆水時要做到小水勤澆。
由於灌漿後期,土壤水分過多,會導致有機物質更多滯留在莖稈中,產量降低。所以,灌漿後期,就不需要再澆水了。小麥生長到灌漿後期,個體衰退,生理活動減弱,吸收養分能力降低。而此時的葉片開始由綠變黃,光合能力在下降,製造的光合產物也在減少,植株出現早衰現象,嚴重影響籽粒的灌漿程度。
為了緩解早衰對灌漿的影響,可以通過噴施葉面肥,為小麥植株補充營養。每畝用200克磷酸二氫鉀和500克尿素兌水50千克進行葉面噴灑。磷酸二氫鉀還能促進纖維素和木質素的合成,提高莖稈強度,減少小麥生長後期倒伏的危險。葉面噴肥應選擇在晴天上午9點以前或下午4點以後進行。噴霧時力求均勻,以葉片濕潤不滴水為好。
小麥灌漿期,特別是灌漿後期積水,會引起爛根枯葉誘發病害,加速早衰。大雨過後,麥田內局部可能出現積水,這時候要及時開溝排水,堅決消除明水,減輕自害,保根護葉,促進小麥籽粒成熟,提高粒重。及時排水還能防止土壤水分過度飽和,導致小麥倒伏。
3冬小麥成熟期的管理
小麥成熟期,這也是小麥生產中的最後一個生長時期。小麥進入籽粒成熟階段以後,最大特徵是干物質積累變慢,籽粒中水分很快下降,籽粒體積開始萎縮。籽粒成熟過程包括兩個階段:
蠟熟期:也叫黃熟期。進入這個階段的植株由綠轉黃,籽粒逐漸變硬,籽粒內含物質如凝蠟狀,可塑性較大,可用手擠破並搓成條,後期變硬,不宜捏碎。這個階段植株各個部位的可溶性物質仍然不斷向籽粒中運轉積累,但數量遠較前期要少了。因而,干物質雖繼續增加但速度緩慢,蠟熟期一般要經歷6~15天的時間。
完熟期:當干物質停止積累,籽粒體積縮小,籽粒變硬,不能用手掐斷,這時就進入了完熟期。完熟期經歷的時間很短,一般僅3~5天。
採收時間也關繫到小麥的產量和質量,小麥收獲過早或過晚都會造成減產。收獲過早,籽粒成熟度差,粒重低,同時由於莖稈和籽粒含水量高,不但脫粒困難,而且晾曬時容易生熱發霉;而收獲過晚,干物質不再增加,但是莖稈呼吸作用仍然很旺,容易消耗養分。而且,完熟期一過,植株全部枯黃,自然落粒,也會降低小麥的產量。所以,最好在小麥蠟熟期結束前採收,最晚不得晚於完熟期。
收割小麥,除了要考慮麥粒的成熟度外,天氣也是應該考慮的因素之一,如果近段時間內沒有降雨,可以按照上面介紹的時間收割。如果蠟熟末期和完熟期有降雨,應該雨前收割完,以防麥粒在麥穗上發芽,給生產帶來損失。農諺說「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冬小麥的管理雖然相對比較簡單,但是幾個關鍵時期的管理工作還是必須重視,尤其是揚花灌漿期,是冬小麥最終獲得高產最關鍵時期,因此,農民朋友更要認真對待,以期獲得最終的豐產。
以防災為主
要防撈,防風,防旱,還要防蝗蟲。
❹ 小麥管理有哪些常見的問題農戶如何保證小麥產量
播種小麥前要先整地,最好深耕土地,平整耙子,耕作前給腳底施肥。在種子選擇中,為了選擇適合當地氣候的品種,最好去正規種子公司購買優質小麥品種,並對種子進行拌種處理。播種小麥時要注意密度和深度。一般來乎埋說,麥田每畝約10萬棵大麥苗,半正播種麥田每畝約15萬棵。由於其他原因,小麥種植比較晚的晚茬小麥時,應適當增加密度,每畝基本苗25萬株以上30萬株以內為宜。播種小麥的時候還要掌握好深度。一般來說,水分比較好的情況下,深度為3 ~ 4厘米即可。氣候比較乾燥的話,可以適當加深1厘米,播種時要注意鎮壓。其目的是使土壤更加扎實,使種子和土壤更好地結合在一起。
種植小麥通常要先清除田裡的雜草,給田裡施足底肥料,以高氮肥為主,然後深耕土地,最後使用平整的土地播種。每英畝10至歲局螞15公斤的鍾量。小麥種植要注意播種日期,種植地區不同,播種日期也不同。我們地區通常在國慶節後開始播種。有句名言。有句話說:「經過白露,種上高山,下霜,種子量增加。」因為冬小麥具有分櫱特性,播種晚的話,第二年春節小麥的分櫱量不足,影響產量。
❺ 要想讓小麥確保豐產豐收,小麥灌漿期要注意哪些問題
要注意以灌溉的方式,還要注意設備的方式,要注意澆水的模式,還要注意澆水頻率,也要注意對土地的管控。
❻ 小麥的管理方法
現就小麥春季管理技術要點介紹如下:
因苗管理,運籌肥水
春季在小麥的返青、起身、拔節和挑旗各期,要根據土壤肥力水平和麥苗生育狀況確定肥水的施用。
1、返青期。
返青期是冬小麥進入以根、櫱、葉為生長中心的營養生長時期,對氮素營養的需要雖然不多,但卻是決定小麥產量的氮素反應敏感期,即氮營養臨界期。如果氮營養不足,就會造成根少、苗小、分櫱少,不能形成高產群體;而氮素過多,則葉大,分櫱多,群體過大,營養消耗多,對生殖生長造成影響。因此,返青肥水應根據苗情而定。在底肥充足,冬季已施肥、澆水或土壤肥力水平較高的田塊,可以不施用返青期肥水。在旱地麥田或晚播麥田,麥苗長勢弱,返青期肥水具有促分櫱,提高成穗率的重要作用,可在返青後追施尿素15~25kg或碳銨50~70kg。地力較差的麥田氮肥不應過多,如果基肥磷鉀肥不足還要追施磷、鉀肥。
2、起身期。起身期施用肥水,可以鞏固冬前分櫱,促進春季分櫱,提高分櫱成穗率。特別是對群體較小的壯苗效果最好,可以畝施尿素10~15kg。對冬季未施肥且群體大小適中的田塊,此期肥水也有較好的效果。對返青期經過深中耕控制且群體過大的田塊,此期應少施或不施肥。
3、拔節期。
對苗情好、分櫱多、群體和個體生長適宜的麥田,應促控結合,以提高分櫱成穗率,促穗大粒多為目標,每畝施尿素15kg左右。返青期追肥量不足的麥田,在拔節中期再追施尿素10kg。如果小麥出現微量元素缺素症狀,還要在這個時期有針對性地噴施鋅、錳、鉬等微肥,可以有效地提高結實率,促進籽粒飽滿,增加產量。對於強筋小麥,要在揚花期追施一次氮肥,畝施尿素4~5kg。
❼ 要想確保小麥健壯生長,促進冬小麥豐產豐收,要做好哪些管理工作
要想確保小麥健壯生長,促進冬小麥豐產豐收,要做好哪些管理工作?
冬小麥產量在我國農作物中居於前列,而要想逐年提高產量,就要不斷完善種植管理方法,採取更加科學合理的生產技術。有經驗的農民朋友都知道,在冬小麥生長後期的揚花期、灌漿期和成熟期這三個以生殖生長為主的階段,是決定小麥豐產的關鍵。那麼,在生產當中,我們通過哪些管理措施來確保小麥健壯生長,促進冬小麥豐產豐收呢?
追肥
在目前,小麥剛開始恢復生長,本身對病害的抵抗性還比較弱,及時採取有效措施,避免紋枯病、病毒病、條銹病等病害的發生和擴散,是為小麥豐產豐收的服務保障的關鍵技術手段。在小麥病害的防治上,首先要造就不適合病害發生的條件,大部分病害的發生都和田裡較高的環境濕度自然環境立即有關,環境濕度越大,延續時間越長,就會越有益於病害的暴發。
在管理過程中,可採取的措施之一就是在灌水之後,對積水的低窪地塊進行排澇,或者通過及時中耕等等方式來加強土壤排濕。同時要加強對苗情的檢測,及時通過噴施多菌靈等廣譜性殺菌劑予以預防。將病害的發生控制在初始狀態,是高效防治病害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❽ 想讓小麥的畝產達到800公斤以上,該如何管理麥地
許多地方已經開始使小麥重新施用綠色肥料。由於今年冬天變暖,小麥在某些地區蓬勃發展,返回田間的稻草質量很差。小麥播種後,沒有採取澆水措施來抑制土壤。土壤松動,土壤受到嚴重破壞,並有乾旱和低溫。有凍傷的危險。另外,由於某些麥田沒有進行冬季前的化學除草和病蟲害防治,鞘枯病,秸稈腐爛,地下害蟲和雜草的發生相對嚴重,害蟲的越冬基礎高,病蟲害和雜草發生在春天。隱藏的危險更大。
三種類型的麥田應採取以下措施:
這三種類型的麥田通常每英畝不足450,000,大多數屬於晚播弱種。春季的現場管理應以晉升為基礎。通常,在早春表土厚度為2 cm時開始,並在接合前努力st 2至3次以提高溫度以促進早發。同時,在早春土壤結冰後應盡快施用氮肥和磷肥,以促進根系生長並增加分to,以保護耳朵的數量。只要水分含量可以接受,就應盡可能避免在早春澆水,以免降低地溫,影響土壤通透性並延緩小麥幼苗的生長發育。
在旱麥田應主要採取以下措施:
由於旱地麥田沒有灌溉條件,因此有必要在早春土壤融化後立即進行抑制,耙等措施,以增加水分含量並保護水分。對於幼苗較弱的麥田,在將土壤重新打漿後,應施氮肥以促進幼苗的早期出苗。對於壯苗的麥田,從小麥生長到拔節期間,應在雨水落下後進行追肥。通常,每畝追施12-15公斤尿素。對於不含磷肥的基肥,應將氮肥與磷酸氫二銨結合使用,以促進根部刺穿和提高抗旱性。
❾ 冬小麥種植的時候,如何科學管理有更高的收益
在種植方面,當談到增加產量時,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單位面積上小麥的種植數量。一般來說,植株越多,收獲的小麥穗越多。因此,起初人們為了增產,小麥秧苗很密,但實際上,決定小麥產量的不僅是小麥穗數,因為小麥種植密度太大,導致麥田的空氣流通和陽光直射不太好,許多小麥為了爭奪一定的資源,必然導致大多數小麥幼苗無法正常生存。小麥穗的質量大大降低。
在小麥抽穗期以及到成熟期,要預防小麥倒伏。小麥倒伏對生長和產量有很大影響。為了防止倒伏,選擇種子時最好選擇低莖品種。在生長過程中應合理施肥和澆水,以提高植株的韌性,從而更好地抵抗倒伏。當小麥過度生長時,可以使用氯喹來防止倒伏。
❿ 小麥田間管理太難了,有什麼簡單易行的方法嗎
小麥的田間管理其實不難,關鍵是把握正確的方法,根據小麥生長需求,有的放矢進行管理,很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些關於小麥田間管理的相關措施。
從苗期到分櫱期進行科學的田間管理,可以保護麥苗安全越冬,使麥苗整齊、健壯、整齊。小麥播種後應返青,根據土壤水分和苗情及時播種。根據土壤墒情,冬前澆足水,春季澆水推遲,移至拔節。噴灌可以隨時控制水流,有效節約水資源。
以上就是關於小麥田間管理一般方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