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賬號管理 » 怎樣做好幼兒常規管理
擴展閱讀
用手機怎樣畫聖誕樹軟體 2025-02-06 16:36:11
怎樣不讓屏幕自動關屏 2025-02-06 16:22:43

怎樣做好幼兒常規管理

發布時間: 2023-05-28 08:54:39

㈠ 怎樣做好幼兒園常規管理

導語:幼兒園是培養幼兒的重要場所,幼兒園的管理關繫到幼兒的健康以及教學質量。幼兒園常規管理作為幼兒園生活中必不可缺的行為准備,是保證教學工作順利開展的關鍵因素,如何讓幼兒園的管理工作變得更有效率呢?

怎樣做好幼兒園常規管理

一、利用兒歌與故事提高注意力

幼兒的成長離不開兒歌與故事,兒歌不僅短小精悍,而且朗朗上口,在對學生進行常規教育時,教師可以利用兒歌吸引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幼兒對常規標准有所認識。比如,在教給幼兒洗手的時候,教師可以教幼兒唱《洗手歌》,教師要與幼兒共同洗手,這樣一來在不知不覺中就能教會幼兒洗手的步驟。在教幼兒穿衣服的時候可以唱 《穿衣歌》 以及《疊衣歌》,讓幼兒提高興趣,在兒歌中輕松掌握常規環節。

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利用故事提高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對常規要求有所認識,利用故事為幼兒介紹常規內容。比如,在為幼唯寬茄兒講述刷牙的重要性的`時候,可以給幼兒講《小兔子刷牙》的故事,在課堂上利用牙齒的模型讓幼兒對牙齒的構造以及刷牙的意義有所認識。在為幼兒講述珍惜糧食、愛護環境的時候,也可以採取講故事的形式,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幼兒在故事中得到啟發。

二、構建情境暗示

幼兒園常規管理的建立需要保證科學性與合理性,筆者認為可以應用情境暗示,讓幼兒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之中受到影響。

首先,要營造心理情境

由於幼兒年齡比較小,情感依賴比較強烈,所以構建溫馨的心理情境能夠讓幼兒在腦海中形成一定的常規意識。比如,在玩具櫃上可以擺放小烏龜、小白兔等各種小動物模型,要暗示幼兒說話要輕,如果大聲說話會打擾身邊的動物朋友。另外幼兒教師與幼兒進行交談時,需要蹲下身來,讓幼兒能夠感受到你就是他(她)的知心朋友。

其次,要融入音樂情境

在幼兒生活學習之中,需要積極貫穿音樂情境,讓幼兒能夠在音樂情境中完成任務。比如,在課間的時候可以播放比較輕柔的音樂,告訴幼兒說話聲音要輕,在活動結束的時候可以播放節奏比較歡快的音樂,告訴幼兒活動結束可以快樂地回教室,在午休的時候可以為幼兒播放一首《搖籃曲》,讓幼兒能夠在甜美的音樂中好好休息。實踐證明,由於音樂具有非常強烈的渲染性,能夠穩定幼兒的情緒,能夠讓幼兒快速進入學習或者玩耍活動中。

最後,要介入教育情景,為了讓幼兒養成不亂丟垃圾的習慣,教師可以根據相關材料編故事,將常規管理融入其中,讓幼兒能掌握正確的習慣。另外,在幼兒進行擦嘴、漱口的時候,可以編兒歌或指察者故事,讓幼兒能對要領進行了解,這種教育行為不用刻板說教,能夠潛移默化影響幼兒。

三、制定清楚的標記與符號

幼兒的年齡較小,控制能力比較差,對常規認識難以理解,所以對於幼兒園制定的准則難以遵守。針對這種現象,幼兒教師可以將班級環境進行設置,與幼兒共同製作常規標記圖,讓環境成為幼兒遵守准則的基本方法。

比如,巧中幼兒教師要引導幼兒擺放玩具或者其他物品有序,與幼兒動手製作簡筆畫,將圖畫貼到玩具櫃上,久而久之能夠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另外,為了避免在課下活動的時候幼兒之間產生碰撞,可以製作小腳丫或者小箭頭等標志,提醒幼兒在課下的時候靠右行走。其中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需要根據幼兒的年齡差異製作標記與符號。

四、加強對幼兒的鼓勵與強化

在幼兒行為的矯正中強化法是一種比較常用的方法,主要是幼兒常規教育在構建之後形成的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主要包括正強化法、負強化法、消退法。正強化法是幼兒行為矯正中比較基本的方法,主要是指幼兒從事某種行為的時候產生的一種矯正方法,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向教師發放小紅花或者小紅旗,或者幼兒在回答問題之後給予微笑、點頭等肯定。負強化法主要是兒童發生不良行為之後,採取厭惡型的刺激,降低不良行為的發生幾率。

消退法是在發生某種行為之後不採取任何強化方法的矯正行為,比如,對於孩子的胡鬧行為不理睬,或者與正強化法進行結合。等到幼兒不良行為消退,需要及時給予強化。

綜上所述,幼兒園常規建立之中存在非常多的策略,這些策略對提高幼兒的素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學家表示,人一生中的態度、習慣是在幼兒階段形成的,因此,積極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常規習慣具有重要作用。作為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需要把握常規教育的度,不能將簡單的方法變得復雜化,也不能把復雜的東西變得簡單化,需要探索出適合幼兒年齡特徵的常規措施,推動幼兒常規的建立。

㈡ 如何進行幼兒園班級常規管理

幼兒園班級常規管理鎮滑方法如下:

1、班級成員愛崗敬業,團結協作,樂於奉獻,勇於創新。師德修養好,與幼兒平等相處,無體罰或變相體罰幼兒現象。

2、班級物品困旅答嚴格管理,無損壞,無丟失。活動室,教室窗明地凈,物品擺放有序,無衛生死角,玩具擺放位置適中,便於幼兒自由取放。

6、因人施教,注重個體差異,對特殊幼兒施以特別的關心和教育。幼兒思維活躍,愛學習守紀律,一日常規好,教學目標完成好。

7、晨間熱情接待幼兒及家長,與家長交換意見,了解幼兒的情況和思想,彼此溝通,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8、按時記錄家園聯系手冊,及時與家長溝通幼兒情況,每學期至少與家長談話一次,並做好記錄,重點幼兒還應進行家訪。

㈢ 怎麼樣做好幼兒園班級常規管理

班級是一個小社會,它包含方方面面的內容,幼兒則是這個小社會里的一員,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性格、習慣等都不同。那麼怎麼樣做好幼兒園班級常規管理呢?下文是我整理的相關內容,歡迎閱讀參考!

一、建立良好的班規,形成優良班風。

常言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良好的規則是一切活動的保障。教師應從幼兒一日生活基本要求入手,從幼兒身邊的小事做起,有計劃有目的地抓好班級常規培養工作。在制定班級常規時,應注意:規則的內容要明確且簡單易行。所選定的規則必須是在幼兒現有能力和水平的基礎上確定的;規則的內容不應一人包辦,對於大年齡階段的幼兒來說,有些規則可以讓他們共同參與制定,以便使更多的人知道規則的重要性、必要性及操作要領。

規則制定後要提供給幼兒實踐的機會,讓他們在活動中明白規則的具體要求,並懂得規則執行的意義;在訂立班規時應注意項目不要太多,因為太多的規則會讓幼兒聽而不聞、視而不見或無所適從,收不到實質性的效果。在執行過程中,教師要公平、守信,多鼓勵、少處罰,培養幼兒養成自覺遵守團體規定的習慣;在平時的活動中對幼兒提出的常規要求要明確到位。例如:在操作活動之前,教師就應該先明確的提出操作要求後再讓幼兒操作,這樣,不僅幼兒能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而且能夠穩定幼兒的活動常規,給活動的順利開展打好基礎。

二、創設溫馨的家庭式環境,培養幼兒的主人翁意識。

親切、自然、充滿人情味的環境能使幼兒適應生活、獲得經驗、得到發展。剛入小班的幼兒離開關心、呵護他們的父母,情感特別脆弱,容易產生情感缺乏感,創設一種家庭式的氛圍就顯得尤為重要,家庭化的環境更有助於增進他們對環境的親切感和信任度,並促進幼兒在獲得良好情感體驗的同時學會生活。"家"是溫馨的港灣,我們營造家庭式的氛圍,給每個孩子"家"的感覺。

如:在創設環境時,我們首先把活動室里的高櫃子更換成了色彩鮮艷的小矮櫃,既方便幼兒活動又及富溫馨感。其次,在"娃娃家"的布局中,有寶寶餐廳、寶寶卧室、寶寶廚房、寶寶客廳。掛上卡通小壁毯、鮮艷的窗簾、貼一張"寶寶全家福"的照片;擺幾處小方桌、小床,再放上幾只柔軟的小靠墊……看:孩子們在小廚房裡"洗菜、做飯";在小卧室里抱抱、哄哄"寶寶";在客廳里"看看電視",累了在小靠墊上休息休息,乏了在地毯上躺一躺……一個個儼然象小爸爸、小媽媽,一副悠閑、自在的畫面,孩子真正地感受到了"幼兒園象我家"。在這樣的環境中,幼兒就會慢慢適應教室環境融入班集體,他們的家庭生活經驗也得以拓展和整合。

在中大班時期,除了繼續創設和諧溫馨的家庭式氛圍之外,還應該注重幼兒主人翁意識的培養。如:在環境的創設方面,區角如何擺放,牆面如何布置,都充分尊重幼兒,讓孩子知道自己就是班級大家庭中的一員,積極參與,共同商量、共同創設。這樣在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的同時幼兒的主人翁意識也有所加強,使幼兒有改變環境的成功感和責任感,更加熱愛自己的班集體。

三、利用榜樣的力量,激發幼兒良好的行為表現。

蘇聯教育家烏申期基說過:"對兒童幼小的.心靈來說榜樣的作用就象太陽光一樣重要。"所以,教師要以身作則,使幼兒學有榜樣,行有準繩。如:要求幼兒禮貌待人,教師首先就要使用禮貌用語,早晨入園時,經常有些幼兒忘記向老師打招呼,這時候,如果老師能先向小朋友問好,我想,這將是你教育幼兒主動向老師問好的最好語言。

教師在充分地發揮言傳身教作用的同時,還要善於捕捉班裡孩子的閃光點,利用它進行現場的常規教育。例如:每次玩完玩具,總會有一部分的幼兒不能按要求將玩具自覺地整理好,玩完之後總會隨手一丟。但是有一次我發現班級中總有一位小女孩自覺地將別的幼兒弄亂的玩具整齊的擺好,利用這位幼兒的閃光點,我們馬上表揚了這位幼兒,並請她來督促其他幼兒折疊整理玩具,還鼓勵其他幼兒也向她學習自覺地擺放玩具。幼兒都很喜歡模仿,也特別容易受到鼓舞,所以在幾次鼓勵後幼兒都想改正自己的缺點,成為大家學習的榜樣了。

當然,榜樣的行為不僅要讓幼兒在心理上產生共鳴,最重要的的是反映到幼兒的行為中去。所以當幼兒自覺地以榜樣的精神為動力,以榜樣規范行為,做出良好的表現時,我們會及時給予幼兒充分的表揚,使幼兒感受到學榜樣的益處,從而強化榜樣的影響力。

四、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強化幼兒的活動常規。

朗朗上口的兒歌,生動形象,不斷變化的故事,是幼兒所喜歡的活動之一,適合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學習特點。所以在培養幼兒的常規時,可以選擇一些有教育意義的兒歌、故事等,以此來強化幼兒的活動常規。例如利用《學好樣》這首兒歌,可以加強幼兒在行和坐方面的常規培養。兒歌《我的耳朵靈》,游戲:"猜猜我是誰""按指令行事""傳話"等,這些活動都可以有效的培養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樣樣飯菜吃的香》的兒歌,古詩《憫農》和故事《大公雞和漏嘴巴》等能訓練孩子的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有時我們也可以把一些常規要求編成朗朗上口的兒歌,讓孩子在饒有興趣的兒歌陪伴下,愉快的掌握一日常規要求。在反復的吟誦中,使幼兒對一些常規要求加深影響,活動常規也得到了強化 。

五、提高家園互動的質量 ,形成班級管理的合力。

家庭教育既是孩子智力開發的搖籃、精神文明的窗口,又是幼兒園教育、班級建設的基礎,幼兒園的教育需要家長的配合,班主任管理工作更需要家長的信任和支持。家長若能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教育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班主任如能將家長引進到班級管理中來,和家長密切合作,通過家長會、家長講座、家訪等形式,和家長及時溝通,時刻關注幼兒的各個成長環節,拓寬班級管理與教學的內涵,就能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與目標。

教師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並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與家長建立起真誠的夥伴、互動關系,邀請家長加入到班級管理中來,虛心聽取、尊重家長的建議和意見,接受合理、科學可取的教育方法,在日常接送孩子過程中,與家長的簡短交談,讓家長知道孩子在幼兒園的禮儀表現,向家長了解在家庭里的行為表現,解決家長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問題困難;請家長做編外教師,參與教育教學活動;發放幼兒教育調查表,反饋教育情況等等,並與家長共同分享先進的教育經驗,通過恰當的方式讓家長以更科學的教育觀念、方法在家庭中對幼兒展開良好行為的教育,使教育形成合力,幼兒良好品格定會形成,從而班級管理質量也就會得到提高。

班級常規管理工作是一門學問,它是一項十分細致而又具有一定挑戰性工作。它需要老師既用心,又用腦,隨時發現問題,不斷改進方法。將班級的常規工作始終貫穿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善於觀察,善於積累經驗,教師與教師密切地配合,這樣才能讓班級的常規管理工作更加出色。


㈣ 幼兒園班級常規管理的方法和策略

幼兒園班級常規管理的方法和策略如下:

1、常規的建立和實施必須考慮孩子的年齡特點,要求和規則要切合幼兒實際。

2、營造寬松、溫馨的家庭式氛圍,同班人員經常交流與溝通,步調一致。

3、常規管理中要注重細節,做到持之培配以配頌指恆。

7、教師應該注重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促進二者的有機統一。

8、教師應強化班級日常規范管理,形成班級日常教育的有序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