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代料栽培香菇怎樣培養菌袋
接種後的料袋稱為菌袋。菌袋培養是指菌種定植至發菌成熟期間的管理。根據香菇的生物學特性,可知菌袋培養期間的管理要點是:避光、調溫、通風、增氧、翻堆與去雜菌。
(1)菌袋培養室與菌袋堆疊秋栽型菇場的菌袋培養室應具備陰涼、通風、無鼠洞、周邊干凈等條件;春栽型菇場的培養室則應避風向陽,利於保溫。培養室在使用前需認真清掃、消毒,然後通風備用。為了提高培養室利用率,室內應設置培養架。培養架可以是角鐵結構或磚木結構。培養架長4~6米,寬0.5米,高2.5~3.0米,設4~5層,層距0.5~0.6米,每層床面擺3~4層菌袋,菌袋呈井字形排列,以利於散熱。同時,將接種穴面向兩側,不要互相壓蓋,以免影響菌種定植生長。為了防止培養架傾倒,可用橫桿將培養架上部連成一體,橫桿高度應在2米以上,以利於通行作業。現在,許多菇農將接種室和培養室合二為一,就地接種就地培養,這樣既可減少搬動用工,又可將菌袋呈井字形堆疊在地面,堆高5~7層,堆間預留通道以利於通風散熱和行走作業,其他要求同上。(2)發菌管理接種定植至發菌成熟,需60~70天,其中包括萌發定植期、菌絲生長(吃料)期、菌絲生長成熟期,以及菌袋轉色期。春栽模式與秋栽模式的發菌管理工作不一樣。
①秋栽模式。秋栽模式發菌管理工作日程如表9。
表9 香菇代料栽培發菌管理工作日程分期 培育天數 (天) 生長狀況 操作要點 環境條件要求溫度 (℃) 濕度 (%) 每天通風 注意事項萌發定植期 1~4 菌種萌發 定植吃料 28℃以下 關門發菌 25~27 70 超過28℃ 立即通風 凈化環境、注意 乾燥,井字形堆 放5~7層菌絲生長(吃料)期 5~15 呈絨毛狀 菌絲舒展 3~6厘米 翻堆檢查,結合通風,早、晚進行 套袋鬆口 25 70 每日早晚 各一次,每 次10分鍾 避光遮蔭、嚴防 高溫16~20 菌絲體向 四周擴展 8~10厘米 調整堆形,處理感染 菌袋,感染 袋搬出室外 23~25 70 每天2~3次,每次 2~3小時 對症治雜21~25 穴間菌圈 連接 拔去部分 枝條 23~24 70 白天關門,早晚通風 翻袋散熱,降低 袋溫25~35 菌絲滿袋 潔白粗壯 全部拔去 枝條,疏堆 散熱 24 70 加強通風 疏袋散熱
表9 香菇代料栽培發菌管理工作日程(續)-1分期 培育天數 (天) 生長狀況 操作要點 環境條件要求溫度 (℃) 濕度 (%) 每天通風 注意事項菌絲生長成 熟期 36~50 菌絲扭結 瘤狀突起 翻堆打 孔增氧 22~23 70 加強通風 防止打孔增氧導 致的高溫燒袋51~60 2/3菌袋出 現瘤狀突 起 保濕,打孔 (割膜)排 黃水 20~22 70 加強通風 發現黃水及時打 孔排出,防止 「爛筒」菌袋 轉色期 60天以上 菌皮由白 變黃褐色 適當透光,誘發菇蕾 20 70 加強通風 注意菇蕾②春栽模式。採用春栽模式的菇場,菌袋發菌管理除上述工作以外,還需搞好越夏管理。適時接種是菌袋安全越夏的前提。適時接種的目的是爭取菌袋在梅雨和(或)高溫到來之前,菌袋發菌成熟並順利轉色,為安全越夏打基礎。打孔增氧,排除黃水,在此基礎上,再進行避光隔熱、疏堆散熱等項操作,將氣溫和袋溫控制在34℃以下,即可保證菌絲正常生長,安全越夏。
2. 香菇菌絲生長期管理很重要,香菇菌絲生長期該怎麼管理
蘑菇菌絲生長的適宜條件為溫度22℃-26℃,空氣濕度60%-65%,通風良好,黑暗或弱光。接種後1-6天是菌絲萌發和定植期。由於菌絲生長微弱,菌袋溫度比室溫低1℃-3℃。為了給菌絲提供合適的溫度,室溫應調節到28℃-29℃,並應每天測量室溫、堆溫和袋溫。此時不宜搬動袋子,以防雜菌感染。3天內不通氣或少通氣。接種後7-10天,菌絲擴散到材料中,袋溫逐漸升高,室溫控制在25℃-27℃。7天後翻堆,然後每7-10天翻堆一次。翻堆時,逐袋檢查菌絲生長情況和雜菌感染情況。如發現漏接接種袋或接種點無細菌,可集中在其他地方,挖出霉斑,用5%-10%石灰水塗抹患處,培養室每天通風1-2次,每次30分鍾左右。
子實體根據其生長模式分為三種:獨居型、集群型和群居型。就菌蓋而言,相當於傘頂,一般挺突,肉質肥碩,直徑100mm左右,生長初期,帽邊向內捲曲,看起來像半球形。毛膜是連接帽緣和莖的橋梁。當帽子逐漸長大時,它會膨脹形成一把小雨傘。真菌褶皺,也稱為蘑菇葉和蘑菇分離,呈放射狀排列在真菌覆蓋層下。它們通常被成形為單一的白色薄片,這些薄片被均勻地排列並結合在一起。這些真菌褶皺上還有另一種微小的生殖器官,即載體;最後,它下降到柄部,柄部生長在帽下,通常是圓柱形或扁平而寬的。它是香菇生長發育輸送營養物質的重要器官和通道,也能起到輔助作用。香菇出土時,莖上有小絨毛。隨著香菇的生長,被稱為菌環的細菌性疾病的白色絨毛逐漸消失。
3. 香菇菌袋的轉色管理如何順利進行
香菇菌絲生長發育進入生理成熟期,表面的白色菌絲在一定條件下,逐漸變成棕褐色的一層菌膜,這個過程叫作菌絲轉色。轉色的深淺、菌膜的薄厚,直接影響到香菇原基的發生和發育,對香菇的產量和質量影響很大,是香菇出菇管理最重要的環節。
(1)轉色時機
轉色的方法很多,常採用的是「脫袋轉色法」。要准確把握脫袋時間,即菌絲達到生理成熟時脫袋。脫袋太早不易轉色成功,太晚菌絲老化,常出現黃水,易造成雜菌污染,或者菌膜過厚,原基分化困難。脫袋時的氣溫要在15~25℃,最好是20℃左右。
(2)菇床製作
脫袋前,先將出菇棚地面做成30~40厘米深、100厘米寬的畦,畦底可鋪一層爐灰渣或沙子,將要脫袋轉色的菌袋運到棚內,用刀片劃破菌袋,脫掉外袋,按5~8厘米的間距立排在畦內。如果長菌棒立排不穩,可用竹竿在畦上搭橫架,菌棒以70°~80°的角度斜靠在竹竿上。
(3)轉色管理
脫袋後的菌棒要防止太陽直曬和風吹,溫室內的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75%~80%,出現黃水的菌棒可用清水沖洗干凈。脫袋立排行動要快,排滿一畦,馬上用竹片拱起畦頂,罩上塑料膜,周圍壓嚴,保濕、保溫。待全部菌棒排完後,棚溫控制在17~20℃,不要超過25℃。如果溫度過高,可向棚內的空間噴冷水降溫。白天棚頂多加遮光物,夜間去掉,加強通風來降溫。光線要暗些,頭3~5天盡量不要揭開畦上的罩膜,使畦內濕度達到85%~90%,塑料膜上有凝結水珠出現,使菌絲在一個溫暖、潮濕的穩定環境中繼續生長。在此期間如果氣溫高、濕度大,每天可在早、晚氣溫低時揭開畦的罩膜通風20分鍾左右。在揭開畦的罩膜通風時,菇棚不要同時通風,要將二者的通風時間錯開。在立排菌柱5~7天時,菌棒表面會長滿濃白的絨毛狀氣生菌絲,此時,要加強揭膜通風的次數,每天2~3次,每次20~30分鍾,同時要增加氧氣、光照(散射光),拉大菌棒表面的干濕差,限制菌絲生長,促其轉色。7~8天後開始轉色時,可加大通風量,每次通風1小時。結合通風,每天向菌棒表面輕噴水1~2次,噴水後要晾1小時再蓋膜。連續噴水2天,至10~12天轉色即完畢。在生產實踐中,由於播種季節不同,轉色場地的氣候條件特別是溫度條件不同,轉色的快慢也不大一樣,具體操作要根據菌棒表面菌絲生長情況靈活掌握。
(4)針刺微孔通氣轉色法
除了脫袋轉色,生產上有的採用針刺微孔通氣轉色法,待轉色後脫袋出菇。還有的不脫袋出菇,待菌袋接種穴周圍出現香菇子實體原基時,用刀割破原基周圍的塑料袋露出原基,進行出菇管理。出完第一潮菇後,整個菌袋轉色結束,再脫袋泡水出第二潮菇。這種轉色方法簡單,保濕好,在高溫季節採用此法,可減少雜菌污染。
4. 香菇養菌期間如何管理
香菇養菌期間管理方法:
發菌期
1-7天菌絲成活期
養菌初期管理。秋季溫度高,為防止燒菌,菌袋呈「#」字形堆放,堆高5-6層,排與排之間留人行道,以便操作管理和空氣流通。
菌棒堆好後,保持室溫30℃以下,空氣乾燥相對濕度70%,嚴防雜菌污染。 接種後3-5天菌塊開始萌發。
7-10天菌絲發育前期
7-10天開始吃料,室溫超過30℃時要通風降溫。
菌絲塊長到6-8厘米時,解開外套袋袋口。
翻堆過程中如發現有雜菌污染的菌棒要及時採取處理措施。將污染太嚴重進行回鍋;感染一點的雜菌單獨放置在一個空間,通過噴灑或注射「高效綠霉凈」來控制雜菌繼續污染。
菌絲發育中期(刺孔增氧)
脫外袋:當菌絲發育到8-10cm時,由於菌絲生長需要氧氣,先脫去菌包的外袋。
刺孔:用2厘米左右的鐵釘在接種面的兩側刺3-4個孔,深度為1-1.5厘米。
碼堆:改井字形碼堆為三角形碼堆,堆間隔離20厘米每兩排設一條60厘米的人行道,以便操作管理和通風散熱。
檢雜:發現有雜菌污染的要及時採取處理措施。小面積綠霉感染,局部注射「高效綠霉凈」,並移至低溫暗光處培養。出現青黴和毛霉時需加強通風,感染綠色木霉的菌棒挑出另行處理。始終保持室溫在25℃以下,不能超過28℃。
菌絲發育後期(刺孔增氧)
養菌一段周期之後,菌絲發滿。
菌袋內瘤狀物起到2/3時,進行第二次刺孔。
刺孔從背面打孔,以滿足香菇生長對氧氣的需求。每袋刺50-80個,孔深5-8cm,刺孔時注意盡量不刺傷瘤狀物。
刺孔後菌包轉入出菇棚內,此時呼吸增強袋溫會升高5℃左右,這時務必加大通風量或疏散降溫,防止因袋溫高導致燒菌的現象發生。
菌袋從養菌場所向出菇棚搬運時,應選擇:一天中氣溫最低或陰天進行,中午陽光強溫度高切勿搬運;要輕拿輕放,防止過大振動造成早出次品菇,消耗菌袋養分。
檢查菌袋
檢查是否有破口的菌袋以免造成菌袋污染,引起不必要的損失;將檢查好的菌袋分類放置,區別對待。
有輕度污染的,通過噴灑「高效綠霉凈」處理後隔離,低溫培養,根據菇房濕度注意通風,恢復後再正常管理。
污染嚴重的應及時分離、處理,避免污染擴散。
5. 香菇的發菌期應如何管理
(1)料袋一經接種,就叫菌袋。菌袋發菌時多採用井字形堆放,每層排4袋,依次堆疊4層~10層,堆高1米左右,最多40袋為一堆。注意堆放時不要使一菌袋壓在另一菌袋的接種穴上。溫度高時堆放的層數要少,反之要多些。
(2)每隔7天~10天翻一次堆,逐漸降低菌袋層數高度,輕度污染處及時處理,注意注射殺菌葯液。
(3)增氧。在正常情況下,菌袋在20天左右時菌落直徑可達到8厘米~10厘米時,為了增加氧氣,去掉套袋,用牙簽往菌落上扎孔,每次翻堆結合扎孔3次~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