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孩子自控能力很差,如何提高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
1、培養學習興趣。 2、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和孩子交心、交流感情、樹立學習的信心和毅力。 4、多表揚,少批評。 5、逐步加強約束管理,循序漸進,從日常生活的自我管理開始。
⑵ 如何培養孩子學會自我管理與控制呢
家裡有了孩子之後,孩子的教育就成了家長頭痛的一大難題,很多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沒有自控力,稍微有一點誘惑,可能就把孩子吸引過去了。意志力非常不堅定,還容易犯錯。所以孩子必須要學會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
二、結語
孩子在小的時候總是會沖動性比較強,做事情的時候常常也是頭腦發熱的,往前沖很少考慮到後果,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告訴孩子「三思而後行」,做事情之前要先思考再去做。
⑶ 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
一、學習自我安排,增強自主意識
1.了解作息時間,學會自我安排
《綱要》指出:幼兒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我將一日作息時間表製作成圖示、圖片的形式,張貼在教室的牆壁上。通過幼兒的觀察、討論及教師的引導,幫助幼兒了解、讀懂作息的安排。對於大班幼兒,已具有一定的動手能力,每個月選一名班級之星,每星期選擇不同的三位值日生,要求班級之星和每一組值日生負責自己組組員的餐具與飯菜,並進行分配。一段時間後,發現幼兒能自主安排自己的活動,知道在什麼時候做什麼事。
2.共同制定規則,學會自控自律
通常情況下規則的制定是由教育者或成人來完成的,幼兒是規則的執行者和實施者,是被動的接受者。進入大班後 ,孩子們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明顯增強。因此嘗試把主動權交給幼兒,讓幼兒通過同伴間的提議、討論、協商的方法來制定、實施、評價規則,使幼兒感覺自己是班裡的小主人,讓外在的意識內化為行動,讓幼兒學會自控、自律,從而提高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
開學初我通過晨談、情景表演等形式,讓幼兒發現自己平時生活、學習、游戲等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及隨之帶來的危害性。引導幼兒互相討論、交流、分析,讓幼兒認識規則的重要性,知道遵守規則的必要性。從而讓幼兒協商制定生活、學習、游戲等方面的規則,並加以執行、評價。如閱讀區的區域活動中,小朋友會互相提醒安靜地看圖書,不離開位置,小聲地和同伴交流圖書內容等。
3.自行整理物品,增強「主人」意識
平時經常會有小朋友來問我:「老師我的橡皮不見了;老師我的鉛筆沒了,不知去哪裡了……」小朋友對自己物品的管理意識非常差,經常忘了這個丟了那個,當自己要使用時才發現東西少了。對於大班幼兒來說,應該具備自我物品的管理能力,能管理好自己的物品。因此每次離園前,我就請幼兒先整理自己的書包,檢查一下自己的物品,並將書包里的物品進行有序的擺放。起初階段需要老師的提醒,但一段時間後小朋友能自覺地整理好書包。
除了學會整理個人的物品外,也應具有整理集體物品的意識。在區域活動中,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徵,主題活動的開展以及幼兒的個體差異,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操作材料。每次活動中小朋友的興趣都非常濃厚,但活動後只有在老師的提醒下才能整理材料。因此我會利用晨談或餐後活動,讓幼兒理解區域活動中的材料、玩具都是小朋友自己的東西,是大家共同的玩具,應該共同整理。並請幼兒討論玩好玩具後應該怎麼做,才不會損壞、缺少。間接地讓幼兒知道自己是班級的小主人,要管理好自己的材料、玩具,不斷提高幼兒的自我管理意識。
二、教師以身作則,提升實踐效能
教師是幼兒最直接、最喜歡模仿的對象,教師自身的為人處事對幼兒有著積極的引導作用。幼兒對自己操作材料的整理、擺放意識比較淡薄,平時教師總是以語言提示的形式提醒幼兒將材料擺放到原處。單一呆板的言語說教只能讓幼兒機械地完成老師的要求,新《綱要》指出:「教師的言行舉止應成為幼兒學習的良好榜樣。」因此平時我對教室中物品的擺放會做出良好的榜樣。如每次教學活動結束後,我會及時地收拾、整理教具。將教玩具擺放整齊,或收集到專門擺放教玩具的櫥櫃里。如今發現每次教學活動後,小朋友也能將自己的操作材料擺放到固定處。可見,教師的行為能感染幼兒,從而促進幼兒生活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重視家園攜手,共促自我管理
幼兒在園能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會自己吃飯、穿衣等,但在家的表現卻截然不同。平時家長只重視知識,忽視了生活技能對孩子的重要性。尤其對即將進入小學的大班幼兒來說,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行為習慣、自我的管理能力能增加幼兒的自信心,使其能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做好幼小銜接工作,不僅只是幼兒園單方面的工作,更應該是家長需要關注的問題。
1.參與活動,提升教育理念
教師應幫助家長有正確的認識,為家長提供科學的育兒方法。幼兒園可召開專門涉及一塊讓家長正確認識孩子,讓孩子學會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內容的家長會,或通過《幼小銜接工作的重要性》的講座,幫助家長了解應該銜接什麼,應該如何正確地教育孩子、引導孩子,為孩子進入小學做好各方面的准備。同時,教師可以在家園欄設計一塊科學育兒的欄目。向家長提供如何讓孩子提高自我管理的知識,幫助家長全面認識幼兒的發展,讓幼兒在健康的環境中成長。除此之外,利用節日和學期末開展家長半日活動,活動中展示幼兒入廁的自理能力、整理書包的能力等活動,讓家長直觀地觀察到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表現,意識到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這樣家長有了體會後,會更加積極主動的配合老師。
2.參觀小學,領略小學生活
很多家長會把幼兒應該掌握的生活技能都包辦代替,或把任務交給老師。為了能讓家長更正確地了解小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狀況,我們組織家長參觀小學,讓他們親身感受小學生從早上入校後獨立學習、生活的場景。通過對小學生半天的觀察,使家長深刻意識到孩子獨立生活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從而能更科學地引導、教育自己的孩子。
維果茨基認為指出:「教育應該是這樣來組織的,不是有人來教育兒童,而是兒童在自己教育自己。」這也是我們《綱要》所指出的。把幼兒看成是教育的主體,讓幼兒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培養幼兒是班級小主人的意識,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讓每個孩子都能在自我管理中茁壯成長。
⑷ 如何培養孩子自我管理
如何培養孩子自我管理
如何培養孩子自我管理,孩子總是需要家人的用心呵護的,面對難題,家長要與孩子一起面對,一起努力讓孩子有更多的可能性吧。下面我分享如何培養孩子自我管理方法。
如何培養孩子自我管理1
第一是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像穿衣、吃飯、洗臉、刷牙、大小便等基本的生活能力,一定要讓孩子及早學會,然後讓孩子獨立完成。這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非常重要,家長在孩子具備這方面能力之後,一定要及早放手,千萬不要代勞。
第二是讓孩子學習做家務。像做飯、洗碗、拖地、洗衣服等基本的生活技能,一定要讓孩子盡早學會,然後給孩子提供經常做家務的機會。這些技能是孩子將來獨立生活的基本技能,學會這些可以增強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自信心,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
第三是讓孩子承擔自己的責任和後果。孩子不按時起床,就讓他承受上學遲到的後果,孩子不按時完成作業就讓他承受被老師批評的後果,孩子與別人發生了矛盾,就讓他自己想辦法去和解。這樣堅持下去,孩子做什麼事之前都會考慮後果再做決定,就會主動約束自己的行為。
第四是讓孩子自己制定計劃,然後自己負責去執行。孩子什麼時候睡覺,什麼時候起床,什麼時候外出遊玩,每天的學習怎麼安排,都讓孩子自己制定計劃,時間久了,他的自我管理能力就會大大提升。
第五是給孩子一些零花錢,讓他自己保管,自己決定怎樣支配。這可以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和節約意識,實際也是培養孩子在財務方面自我管理能力的一個方法。
如何培養孩子自我管理2
其一,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機會。
通常,被管束過多的孩子自我管控能力相對較差。事實證明,一個人擁有良好的「選擇力」,懂得在關鍵時刻做出適合自己的明智選擇,更容易獲得幸福,走向成功。
建議父母在一定范圍內給與孩子選擇權。例如,早上穿什麼衣服;今天玩什麼玩具;周末如何規劃等等。在孩子行事過程中,如果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一定要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獨立完成,家長不要過多干擾孩子,只需從旁鼓勵他們即可。
其二,幫助孩子學會自我規劃。
事分輕重環節,目標也有長期和短期,學會將目標拆解,把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條,也是衡量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標准。
近年來,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在新高考報考模式下進一步被顯現出來。
應對「3+X」的新報考模式,考生要根據本人興趣特長和擬報考學校及專業要求來自主選擇。孩子興趣是什麼?專長有哪些?每個學校專業如何報考?未來職業該如何發展狀況如何?
面對種種現實問題,自我規劃能力強的孩子,懂得早了解、早規劃、早立志。反之,也只能臨時抱佛腳。
培養孩子自我規劃能力,建議父母讓孩子參與到計劃制定的過程中來。例如:在制定計劃時,可以問下孩子意見,了解他今天想做什麼事,並一一記錄下來。如果孩子遺漏了諸如寫作業等必做的事,家長可以試著用提示的語氣提醒孩子,而非命令。這樣做,一般來說孩子會主動將該事項加入「今日計劃」中。
最後,根據事項緊迫程度排列一下優先順序,讓孩子有大體的時間觀念。由孩子主動參與制定的計劃,不僅培養了孩子自我規劃的能力,更能夠提升孩子實施計劃的積極性。
其三,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紀律是達到一切雄圖的階梯。」規則意識淡薄的孩子,其自我管理能力相對來說也不會太強。這些年,很多「熊孩子」的不良行為讓人心有餘悸,歸根結底是孩子缺乏規則意識。
家長們可以先從建立「家規」來培養孩子規則意識。比如衛生公約、文明公約等。家規建立後,家長應以身作則,做好榜樣,當家中有人違反約定時,也要使其承擔違反約定的懲罰。
家長從小就注重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並逐漸引導孩子學會遵守規則,才能夠逐步增強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如何培養孩子自我管理3
一、提高動手能力
家長應該讓孩子學會自己獨立生活,比如自己整理床鋪,自己去穿衣服、洗襪子、掃地等等,這樣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在孩子做自己的事時,爸媽可以給孩子一定獎勵,比如一個小粘貼,這樣可以讓孩子更加的有勁頭去做事情了。當然,由於孩子年幼,家長應該及時搭把手,比如給孩子倒一些洗衣服的水等。
二、制定好計劃
在孩子們的'生活和學習中,很多事情其實都有先後順序和輕重緩急,每一天的安排也都比較有規律。如果要把這些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條,他們就需要學會制定計劃,學會自我規劃。這也是衡量一個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標准。
當然,讓孩子學會制定計劃和安排日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這需要一個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過程。當孩子處於學齡階段時,我們需要創造機會讓孩子學會制定計劃,並在執行計劃的過程中引導孩子學會自我管理。
三、了解自身責任
父母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責任,該孩子做的事就一定不要包辦和代替。學習是孩子的責任,收拾房間、清潔自身、掌控時間、接待自己的朋友也都是孩子的責任,父母不可越俎代庖。
這樣孩子才能慢慢學會怎麼去和別人接觸,尊敬別人,才能有自己的目標,學會控制自己的叛逆,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努力。
最後,父母不能一直當孩子還小,要像成年人一樣尊重和信任他。有的家長不論孩子多大還像對待小孩子一樣的方式來對待他。你不行,你還小,這個事情你做不了。很多事情都不跟孩子商量就自己決定來,只是告訴孩子結果罷了。
家長可以把孩子當做家裡的一個重要成員,和孩子商量家裡面將要發生的事情,詢問孩子的意見,讓孩子參與到家庭事物中來,進而把一部分事務交給孩子來完成讓孩子負責,培養孩子的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