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詩經》收錄的作品,共多少篇
《詩經》中有160種「風」。《詩經:《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共收錄了311首詩,約500年。《瀟雅》實際上有305首詩。《詩經》分為三部分:風、雅、贊。其中第十五首《國風》,有160首詩;「雅」分為「雅」和「小雅」,共105首詩;《頌》分為《周松》《松露》《商頌》,共40篇。
《詩經》詩的作者大多已無法考證。《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詩歌305首。《詩經》分為三部分:馮(160),雅(105),宋(40)。它們都以音樂命名。「風」的意思是語氣。古人叫《秦風》、《魏風》、《鄭風》,就像現在我們說陝西、山西、河南和「風華」都是正面的。周人叫鄭聲耶魯,就像清代人叫崑曲雅布一樣,有一種崇敬之情。大亞灣瀟雅可以按照時間順序劃分。《頌》是一首用於祠堂祭祀的音樂歌曲。
B. 詩經一共多少篇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
拓展資料: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准。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C. 《詩經》分為三大類,共多少篇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原本只唱詩,後被儒家列為經典之一,故詩經也叫詩三百篇。說到《詩經》,似乎每個人都能說上那麼兩句。尤其是那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更是吟誦千年而不休。可以說,《詩經》是我國古代詩歌的開端。它收錄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無論是勞動還是愛情,風俗還是祭祀,戰爭還是反抗,《詩經》中都有所體現。有人如是評價,《詩經》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是的,《詩經》的確是把那段時間的社會面貌原原本本地呈現給了我們。
近代學者也多以為《頌》是宗廟祭祀之樂,相比於《風》的人間煙火氣,《頌》距離我們似乎也最為遙遠。頌詩包括《周頌》《魯頌》、《商頌》。《周頌》31首詩,全是周初的作品,篇幅較短,個別作品不押韻。
D. 詩經一共收錄多少篇詩
《詩經》共收錄詩歌305篇。
《詩經》是產生於中國奴隸社會末期的一部詩集。它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古代詩歌305首,6首隻存篇名而無詩文的「笙詩」,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作者佚名,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最初只稱為「詩」或「詩三百」,到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才稱為《詩經》。《詩經》按《風》、《雅》、《頌》三類編輯。《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名稱由來
《詩經》大約成書於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詩》,孔子曾多次提到這個名稱,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司馬遷用的也是這個名稱,如:「《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因為後來傳世的版本中共記載有三百一十一首,為了敘述方便,就稱作「詩三百」。之所以改稱《詩經》,是由於漢武帝以《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的緣故。
產生年代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最早的記錄為西周初年,最遲產生的作品已在春秋時期,整部詩經的時代,上下跨度約五六百年。產生的地域,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南到長江北岸,分布在陝西、甘肅、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經文史專家考定,《詩經》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滅商(前1066年)以後產生的。
《周頌》時代最早,在西周初年產生,是貴族文人作品,以宗廟樂歌、頌神樂歌為主,也有部分描寫農業生產。
《大雅》也是西周時代的詩,是中國上古僅存的史詩。
《小雅》產生於西周晚年到東遷以後。
《魯頌》和《商頌》都產生在周室東遷(前770年)以後。
創作者
相傳周代設有采詩之官,每年春天,搖著木鐸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把能夠反映人民歡樂疾苦的作品,整理後交給太師(負責音樂之官)譜曲,演唱給周天子聽,作為施政的參考。這些沒有記錄姓名的民間作者的作品,占據詩經的多數部分。
周代貴族文人的作品構成了詩經的另一部分。《尚書》記載,《豳風·鴟鴞》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華大學的一批戰國竹簡(簡稱清華簡)中的《耆夜》篇中,敘述武王等在戰勝黎國後慶功飲酒,其間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詩《蟋蟀》,內容與現存《詩經·唐風》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關系。
創作背景
《史記》載:「關中自汧、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貢,以為上田。而公劉適邠,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豐,武王治鎬,故其民猶有先王之遺風,好稼穡,殖五穀。」[9] 。這里所講的虞夏之貢雖未必可信,但周代的祖居之地宜於農業卻是實情。「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綿綿瓜瓞》等詩篇都表明周是依靠農業而興盛,《豳風·七月》完整地敘述出一年之中的農事活動與當時社會的等級壓迫關系。另外,在《詩經》中的《南山》、《楚茨》、《大田》、《豐年》、《良耜》等篇中,都有農事的記載。
農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周族在武王伐紂之後成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隸私有與貴族領主的統治成為這一歷史時期的社會政治特徵。宗教信仰與社會政治融為一體,這就是《詩經》中為什麼會有許多祭祀性頌詩與雅詩的社會基礎。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史稱刑措不用者四十年,這時可稱為周代的黃金時期。昭、穆以後,國勢漸衰。後來,厲王被逐,幽王被殺,平王東遷,進入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兼並,夷狄交侵,社會處於動盪不安之中。反映周初至春秋中葉社會生活面貌的《詩經》就整體而言,正是這五百年間中國社會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創業的頌歌,祭祀神鬼的樂章;也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勞逸不均的怨憤;更有反映勞動、打獵、以及大量戀愛、婚姻、社會習俗方面的動人篇章。
傳承歷史
據說春秋時流傳下來的詩,有三千首之多,後來只剩下三百一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詩: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孔子編纂詩經之後,最早明確記錄的傳承人,是「孔門十哲」之一,七十二賢之一的子夏,他對詩的領悟力最強,所以由他傳詩。到漢初,說詩的有魯人申培公,齊人轅固生和燕人韓嬰,合稱三家詩。齊詩亡於魏,魯詩亡於西晉,韓詩到唐時還在流傳,而如今只剩外傳10卷。當今世上流傳的詩經,則是毛公(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萇)所傳的毛詩。
重要的注本有《毛詩正義》、宋朱熹的《詩集傳》、清馬瑞辰的《毛詩傳箋通釋》、清陳奐的《詩毛氏傳疏》、今人程俊英的《詩經釋注》、今人余冠英的《詩經選譯》等。
內容目錄
《詩經》現存305篇,分《風》、《雅》、《頌》三部分。
《風》有十五國風,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徵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復詠嘆,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6]
《雅》分《大雅》、《小雅》,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貴族文人,但對現實政治有所不滿,除了宴會樂歌、祭祀樂歌和史詩而外,也寫出了一些反映人民願望的諷刺詩。《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頌》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雅》、《頌》中的詩歌,對於考察早期歷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准。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後來,《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
以上三部分,《頌》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無詩,不計算在內),《風》的數量最多,共160篇,合起來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數,常說「詩三百」。[6]
風篇
《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一些地方(秦、齊、韓、趙、魏),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間樂歌。多半經過潤色後的民間歌謠叫「十五國風」,有160篇,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
十五國風分別是:周南十一篇、召南十四篇、邶[bèi]風十九篇、鄘[yōng]風十篇、衛風十篇、王風十篇、鄭風二十一篇、齊風十一篇、魏風七篇、唐風十篇、秦風十篇、陳風十篇、檜風四篇(檜即「鄶」kuài)、曹風四篇、豳[bīn]風七篇。其中周南中的《關雎》、《桃夭》,魏風中的《伐檀》、《碩鼠》,秦風中的《蒹葭》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6]
雅篇
《雅》是周王朝國都附近的樂歌,共105篇。包括大雅小雅,共三十一篇。
《雅》為周王畿內樂調。《大雅》主要歌頌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宣王等之功績,有些詩篇也反映了厲王、幽王的暴虐昏亂及其統治危機。
《大雅》的作品大部分作於西周前期,作者大都是貴族,謂高尚雅正等。舊訓雅為正,謂詩歌之正聲。《詩大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小雅》共有七十四篇,創作於西周初年至末年,以西周末年厲、宣、幽王時期為多。《小雅》中一部分詩歌與《國風》類似,其中最突出的,是關於戰爭和勞役的作品。[6]
大雅的作品主要有《文王》、《卷阿》、《民勞》,小雅有《鹿鳴》、《採薇》、《斯干》等。
頌篇
對於《頌》的解釋,最早見於《詩·大序》:「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孔穎達《毛詩正義》說:「頌者」之下省略了「容也」二字。朱熹《詩集傳》說:「頌」與「容」古字通用。
據阮元《□經室集·釋頌》的解釋,「容」的意思是舞容,「美盛德之形容」,就是贊美「盛德」的舞蹈動作。如《周頌·維清》是祭祀文王的樂歌,《小序》說:「奏象舞也。」
鄭玄《毛詩傳箋》說:「象舞,象用兵時刺伐之舞。」就是把周文王用兵征討刺伐時的情節、動作,用舞蹈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可以證明祭祀宗廟時不僅有歌,而且有舞,「載歌載舞」可以說是宗廟樂歌的特點。
近代學者也多以為《頌》是宗廟祭祀之樂,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6]
頌的名篇主要有《清廟》、《維天之命》、《噫嘻》等。
國風
1、周南
關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夭、兔罝、芣苢、漢廣、汝墳、麟之趾
2、召南
鵲巢、采蘩、草蟲、采蘋、甘棠、行露、羔羊、殷其雷、摽有梅、小星、江有汜、野有死麕、何彼穠矣、騶虞
3、邶風
柏舟、綠衣、燕燕、日月、終風、擊鼓、凱風、雄雉、匏有苦葉、谷風、式微、旄丘、簡兮、泉水、北門、北風、靜女、新台、二子乘舟
4、鄘風
柏舟、牆有茨、君子偕老、桑中、鶉之奔奔、定之方中、蝃蝀、相鼠、干旄、載馳
5、衛風
淇奧、考盤、碩人、氓、竹竿、芄蘭、河廣、伯兮、有狐、木瓜
6、王風
黍離、君子於役、君子陽陽、揚之水、中谷有蓷、兔爰、葛藟、采葛、大車、丘中有麻
7、鄭風
緇衣、將仲子、叔於田、大叔於田、清人、羔裘、遵大路、女曰雞鳴、有女同車、山有扶蘇、萚兮、狡童、褰裳、豐、東門之墠、風雨、子衿、揚之水、出其東門、野有蔓草、溱洧
8、齊風
雞鳴、還、著、東方之日、東方未明、南山、甫田、盧令、敝笱、載驅、猗嗟
9、魏風
葛屨、汾沮洳、園有桃、陟岵、十畝之間、伐檀、碩鼠
10、唐風
蟋蟀、山有樞、揚之水、椒聊、綢繆、杕杜、羔裘、鴇羽、無衣、有杕之杜、葛生、采苓
11、秦風
車鄰、駟驖、小戎、蒹葭、終南、黃鳥、晨風、無衣、渭陽、權輿
12、陳風
宛丘、東門之枌、衡門、東門之池、東門之楊、墓門、防有鵲巢、月出、株林、澤陂
13、檜風
羔裘、素冠、隰有萇楚、匪風
14、曹風
蜉蝣、候人、鳲鳩、下泉
15、豳風
七月、鴟鴞、東山、破斧、伐柯、九罭、狼跋
小雅
1、鹿鳴之什
鹿鳴、四牡、皇皇者華、常棣、伐木、天保、採薇、出車、杕杜、魚麗
2、南有嘉魚之什
南有嘉魚、南山有台、蓼蕭、湛露、彤弓、菁菁者莪、六月、采芑、車攻、吉日
3、鴻雁之什
鴻雁、庭燎、沔水、鶴鳴、祈父、白駒、黃鳥、我行其野、斯干、無羊
4、節南山之什
節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無正、小旻、小宛、小弁、巧言、何人斯、巷伯
5、谷風之什
谷風、蓼莪、大東、四月、北山、無將大車、小明、鼓鍾、楚茨、信南山
6、甫田之什
甫田、大田、瞻彼洛矣、裳裳者華、桑扈、鴛鴦、頍弁、車轄、青蠅、賓之初筵
7、魚藻之什
魚藻、采菽、角弓、菀柳、都人士、采綠、黍苗、隰桑、白華、綿蠻、瓠葉、漸漸之石、苕之華、何草不黃
大雅
1、文王之什
文王、大明、綿、棫樸、旱麓、思齊、皇矣、靈台、下武、文王有聲
2、生民之什
生民、行葦、既醉、鳧鷖、假樂、公劉、泂酌、卷阿、民勞、板
3、盪之什
盪、抑、桑柔、雲漢、崧高、烝民、韓奕、江漢、常武、瞻昂、召旻
周頌
1、清廟之什
清廟,維天之命,維清,烈文,天作,昊天有成命,我將,時邁,執競,思文
2、臣工之什
臣工、噫嘻、振鷺、豐年、有瞽、潛、雝、載見、有客、武
3、閔予小子之什
閔予小子、訪落、敬之、小毖、載芟、良耜、絲衣、酌、桓、賚、般
魯頌
駉、有駜、泮水、閟宮
商頌
那、烈祖、玄鳥、長髪、殷武
文學特點
現實主義
《詩經》關注現實,抒發現實生活觸發的真情實感,這種創作態度,使其具有強烈深厚的藝術魅力。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第一座里程碑。
詩經六義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各諸侯國的樂調;「雅」是宗周地區的正樂;「頌」是宗廟祭祀之樂。至於「大雅」和「小雅」當從音樂分,「廣大而靜,疏達信者,宜歌《大雅》;恭儉而好禮者,宜歌《小雅》。《詩經》的藝術技法被總結成「賦,比,興」,與「風,雅,頌」合稱「六義」。
「詩六義」是《詩大序》(《毛詩序》)最先提出,這個提法又是以《周禮》「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的舊說為根據,對《詩經》中作品的分類和表現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
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解釋:「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辭耳。……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稱為『義』。」
一般認為風、雅、頌是詩的分類和內容題材;賦、比、興是詩的表現手法。其中風、雅、頌是按不同的音樂分的[12] ,賦、比、興的按表現手法分的。
賦、比、興的運用,既是《詩經》藝術特徵的重要標志,也開啟了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基本手法。關於賦、比、興的意義,歷來說法眾多。簡言之,賦就是鋪陳直敘,即詩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關的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詩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個事物來作比喻。興則是觸物興詞,客觀事物觸發了詩人的情感,引起詩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詩歌的發端。賦、比、興三種手法,在詩歌創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創造了詩歌的藝術形象,抒發了詩人的情感
E. 詩經總共有多少篇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詩經》原本叫《詩》,共有詩歌305首(另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稱為笙詩),因此又稱「詩三百」。從漢朝漢武帝起儒家將其奉為經典,因此稱為《詩經》。漢朝毛亨、毛萇曾注釋《詩經》,因此又稱《毛詩》。《詩經》中的詩的作者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 《詩經》所錄詩歌多來自民間,據說,周朝設有專門的采詩官,採集民歌,以體察民俗風情、政治得失。《詩經》中大部分詩歌都出於此。另一部分則為公卿、士大夫向周天子所現之詩,歌功頌德、粉飾太平。其中,部分詩歌曾有人考證其作者,有臆斷者,有有理有據者,不過不很重要。至於《詩經》編撰者,有以為周公者,現在看來無法成立。另有孔子刪詩的說法,也沒有說服力。 《詩經》所錄詩歌時間跨度長,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直至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500多年的社會生活,涵蓋地域廣泛,黃河以北直至江漢流域的都有。漢時,先有魯、齊、韓三家時,立於學官,後有《毛詩》。《毛詩》盛行後,齊、魯韓三家詩先後亡佚。歷代解《詩經》者頗多,較好的有宋朱熹《詩集傳》、清王夫之《詩經俾疏》、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王先慊《詩三家義集疏》等。 《詩經》存三百零五篇,分《風》、《雅》、《頌》三部分。《風》有十五國風,是出自各地的民歌,這一部分文學成就最高,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徵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雅》分《大雅》、《小雅》,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是西畿正音。《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頌》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雅》、《頌》中的詩歌,對於我們考察早期歷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孩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准。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後來,《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包括《詩》、《書》、《禮》、《樂》、《易》、《春秋》)及《五經》(無《樂》)之一。 《詩經》作品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黃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肅的一部分,北到河北省西南,東到山東,南到江漢流域。 成書過程《詩經》中最早的作品大約成於西周初期,根據《尚書》上所說,《豳風·鴟鴞》為周公姬旦所作。最晚的作品成於春秋時期中葉,據鄭玄《詩譜序》,是《陳風·株林》,跨越了大約600年。 關於《詩經》的收集和編選,有「王官采詩」和「孔子刪詩」的說法:王官采詩《漢書·食貨志》中記載,周朝朝廷派出專門的使者在農忙時到全國各地採集民謠,由周朝史官匯集整理後給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 孔子刪詩這種說法見於《史記》,據說原有古詩3000篇,孔子根據禮義的標准編選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詩經》。 現在通常認為《詩經》為各諸侯國協助周朝朝廷採集,之後由史官和樂師編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參與了這個整理的過程。 體例分類關於《詩經》中詩的分類,有「四始六義」之說。「四始」指《風》、《大雅》、《小雅》、《頌》的四篇列首位的詩。「六義」則指「風、雅、頌,賦、比、興」。「風、雅、頌」是按音樂的不同對《詩經》的分類,「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 風、雅、頌《風》又稱《國風》,一共有15組,「風」本是樂曲的統稱。15組國風並不是15個國家的樂曲,而是十幾個地區的樂曲。國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檜、齊、魏、唐、秦、豳、陳、曹的樂歌,共160篇。國風是當時當地流行的歌曲,帶有地方色彩。從內容上說,大多數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間歌手,但是也有個別貴族。 對於《雅》的認識有各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是指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音樂,「雅」有「正」的意思,把這種音樂看作「正聲」,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樂的區別。也有人說「雅」與「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稱呼。還有觀點認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樂。《雅》共105篇,分為《大雅》 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數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內容幾乎都是關於政治方面的,有贊頌好人好政的,有諷刺弊政的。只有幾首表達個人感情的詩。但是沒有情詩。 《頌》是貴族在家廟中祭祀鬼神、贊美治者功德的樂曲,在演奏時要配以舞蹈。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篇。其中《周頌》31篇,認為可能是西周時的作品、多作於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魯頌》4篇,認為可能是魯僖公時的作品;《商頌》則認為是春秋以前宋國的作品。 賦、比、興「賦、比、興」是詩的表現手法。「賦」是直陳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經過。「比」是打比方,用一個事物比喻另一個事物。「興」是從一個事物聯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毛詩序西漢初年,傳授詩經的主要有四家。一是魯國人申公,一是齊國人轅固,一是燕國人韓嬰。但是這三家著作除《韓詩外傳》,都已不存。另外一家就是毛詩。即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萇所傳。現存的毛詩每篇都有一個題解,叫做「小序」。其作者大部分已不可考。現在一般都認為解說文字除少數幾篇可信以外,大部分都不可信。但是毛詩序對後人的影響非常大。古人做詩、寫文章用典都愛用裡面的解釋。
F. 詩經共收集詩多少篇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共分風(160篇),雅(105篇),頌(40篇)三部分。
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此外還有6首隻有題目並無內容不在計中。
G. 誰知道《詩經》一共有多少篇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現實主義的詩歌總集,共305首(另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稱為笙詩),故又稱「詩三百」。《詩經》共分風(160篇)、雅(105篇)、頌(40篇)三大部分。它們都得名於音樂。按用途和音樂分「風、雅、頌」三部分,其中的風是指各地方的民間歌謠,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貴族的宮廷正樂,其中的頌是周天子和諸侯用以祭祀宗廟的舞樂。《詩經》的主要表現手法是賦、比、興。其中直陳其事叫賦;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物叫興。
H. 《詩經》一共多少篇最經典的有哪些
《詩經》名句: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國風·周南·關雎》譯:魚鷹和鳴咕咕唱,在那河中沙洲上.美麗善良的姑娘,正是君子好對象.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國風·秦風·蒹葭》
譯:河邊蘆葦青蒼蒼,晶瑩露珠結成霜.所戀的那個心上人,正在河水那一方.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國風·周南·桃夭》
譯:桃樹蓓蕾綴滿枝杈,鮮艷明麗一樹桃花.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經·國風·衛風·碩人》
譯:淺笑盈盈酒窩俏,晶瑩如水眼波妙.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詩經·國風·王風·黍離》
譯:了解我的人,說我心中憂愁;不了解我的人,以為我有什麼要求.高遠的蒼天啊,我怎麼會是這樣?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國風·鄭風·子衿》
譯: 青青的是他的衣領,日日縈繞在我心裡.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詩經·國風·衛風·木瓜》
譯:他送我木瓜,我就還他美玉.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採薇》
譯:當初離家去遠方,楊柳飄揚春風盪.如今歸來奔家鄉,雪花紛飛漫天揚.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詩經·國風·鄭風·風雨》
譯:風雨晦暗秋夜長,雞鳴聲不停息.看到你來這里,還有什麼不高興呢?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國風·衛風·淇奧》)
譯:這個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無斑.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周南·關雎·序》)
譯:指提意見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確,是無罪的.聽取意見的人即使沒有對方所提的缺點錯誤,也值得引以為戒.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譯:別的山上的石頭,能夠用來琢磨玉器.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詩經·國風·衛風·木瓜)
譯:你送我木瓜,我就以瓊漿玉液報答.這哪裡能算報答,只是為了彼此永遠相好.(註:《木瓜》本來就是表達男女愛慕之情的.)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盪》)
譯:沒有不能善始的,可惜很少有能善終的. 事情都有個開頭,但很少能到終了.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詩經·小雅·鹿鳴》
譯:野鹿呦呦叫著呼喚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許多好的賓客,鼓瑟吹笙邀請他.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詩經·國風·邶風·擊鼓》
譯:我會牽著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詩經·國風·陳風》
譯:月亮出來,如此潔白光明,璀璨佳人,如此美貌動人.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汝,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詩經.國風.魏風.碩鼠》
譯:大老鼠啊大老鼠,別再吃我的黍.多年侍奉你,全然不把我顧.發誓要離開你,到那舒心地.
(這里把剝削階級比作老鼠)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小雅.鴻雁.斯干》
譯:溪澗之水蜿蜒流淌,南山景緻青翠幽深.
心之憂矣,如匪浣衣.靜言思之,不能奮飛.《詩經.國風.邶風.柏舟》
譯:心中的幽怨抹不掉,好像沒洗的臟衣裳.靜下心來思前想,只恨想飛無翅膀.
皎皎白駒,在彼空谷,生芻一束,其人如玉. 《詩經.小雅.白駒》
譯:皎潔的白色駿馬,在空寂的山谷 .它咀嚼著一捆青草 ,那人如玉般美好 .
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詩經·鄘風·相鼠》
譯:為人卻沒有道德, 不死還有什麼意思.
我姑酌彼兕觥,唯以不永傷.《詩經·周南·卷耳》
譯:讓我姑且飲酒作樂吧,只有這樣才不會永遠傷悲.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詩經��國風��周南��漢廣》
譯:漢水滔滔深又闊,水闊游泳力不接.漢水湯湯長又長,縱有木排渡不得.
江有汜,之子歸,不我以.不我以,其後也悔.《詩經.召南.江有汜》
譯:江河有了支流,你出嫁了,離開我.你離開我,總有一天你會後悔.
《詩經》有多少篇:《史記·孔子世家》載:「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於;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翻武雅頌之音.」《漢書·藝文志》說:「孔子純取周詩.上采殷,下取魯,凡三百五篇.」都認為是由孔子選定《詩經》篇目的. 但是,持異議者提出一些反駁的理由:一,《史記》言孔子刪詩,在自衛國返回魯國之後,時年近七十.在此之前,孔子均稱《詩三百》,可見在孔子中青年時期,《詩經》已為三百篇.
I. 詩經共有多少篇
305篇.
J. 《詩經》有多少篇
《詩經》分為十五國風160篇,大小雅105篇,頌40篇,共30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