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生活小知識,讓美好生活更加便捷
當前位置:首頁 » 賬號管理 » 怎樣管理一個初中的小男孩
擴展閱讀
指甲脫殼是什麼原因 2025-05-03 22:59:37
怎樣剪切文檔成圖片 2025-05-03 22:52:01

怎樣管理一個初中的小男孩

發布時間: 2022-03-02 23:03:47

⑴ 怎樣教育好初中的孩子----男孩

這是處於青春期的孩子
千萬不要魯莽行事
了解事情的原因
不論什麼原因都不要先去責怪孩子
網癮耐心的幫他戒
早戀更不要一味去扼殺,可以開導往良性方向發展
厭學可以幫他樹立學習的自信幫他先去熱愛學校生活之後再考慮該如何幫他提高成績
這三種應該是最常見的問題了吧

⑵ 即將上初中的小男孩從小不服管教,如今到了不得不管的地步,該怎麼管好啊

從小沒能給孩子養成好習慣,現在就想憑著三言兩語就能管教好孩子,無異於天方夜譚。

家長平常很溺愛孩子,基本上都不管,這就意味著孩子的成長過程大概率就是一種散養狀態,說句不好聽的,大概就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是哪裡」的狀態吧,家長也在不知不覺當中,養成了孩子為所欲為,隨心所欲的不良習慣。

有這種習慣的孩子,自小就很容易懂得利用家長的軟心腸來給自己謀利,怎麼理解呢?那就是孩子要什麼,家長就得要給什麼,要星星,不能給月亮,否則分分鍾就讓您體會到那種驚天動地的哭聲,會讓您在這種高分貝聲浪的圍攻下,不得不繳械投降,滿足孩子的任何一種要求。

時間長了,次數多了,彼此也就習慣了。孩子就此就很懂得該如何利用起來,用這個方法專治父母的軟心腸,來為自己服務。

對父母來說,孩子走到今天這一步,與家長的溺愛密不可分,家長難辭其咎。

俗話說得好,自己生養的,含著淚也要養下去,父母對兒女的撫養責任天經地義,與生俱來,要不然,作為父母豈不是要後悔一輩子了。

由於孩子長期處於放任自流,想一下子全部糾正過來,難於上青天,我們需要一步一步來。

1.順其自然最好,您剛才說的話當中,可以嘗試著把管教這個詞換掉,學會去理解孩子,尤其是家長需要放下身段,主動和孩子溝通,以此來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如此才能有針對性幫助孩子成長。

2.孩子要去幹活,建議你們正好順水推舟,將計就計,就讓孩子去幹活,他會懂得也差不多了。路他自己選的,你們答應就是。之所以建議你們同意,就是因為孩子不知道掙錢是有多麼不易,不懂得剋制,還以為只要幹活了,多多少少都會有錢。

殊不知,那些具有同類屬性的人或事雖然看起來人模狗樣的,可惜在某些時候,他們都會原形畢露。

家長在面對著這種性格的孩子,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要和顏悅色和孩子談談心,才有可能彼此坦誠相見了。

⑶ 如何管理初中生呢

1、首先,要充分尊重學生,要堅信學生的「可塑性」,對學生必須嚴格要求,萬萬不可放任自流,助長他們的不文明行為和錯誤的思想傾向,要用欣賞的眼光鼓勵,用理智的情感督促,用同等的位置理解,用嚴格的神情鞭策。

2、其次,要做深入細致的調查。可以通過書面材料(包括學籍檔案,成績,操行評語,作文等),調查訪問(包括家訪,電話訪問等),綜合觀察,個別談話等形式對學生進行了解。留心學生的情緒和表情變化,然後通過研究分析,及時引導學生,做好工作。

制定恰當的班規,獎勵先進,鞭策後進,組織有意義的活動,培養學生嚴謹的學風和良好的班風,使學生養成積極上進的精神風貌和良好的生活習慣。

學習方法:

初中階段的我,不僅努力學習了課內的文化知識,還留心總結了一些學習方法。漸漸地,我形成了一套有我的特色的學習方法,但如果你真正了解了我的學習方法的內涵與真諦的話,你會發現這一方法不僅僅是用於我,還適用於很多同樣的同學。由於我接觸的中上等的同學比較多,此方法更適用於學習上不錯,但總也不能十分拔尖的同學。

其實學習方法多種多樣,不同的人也要採取不同的學習方法。我寫這篇文章也只是想把我的制定學習方法的方法告訴大家。這樣才能真正使那些讀過此文的人受益。學習別人的方法切忌照搬。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見,通過實踐總結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這樣才能有收獲。

⑷ 初中孩子應該怎麼管

第一,認識孩子,接納孩子。你要知道他這時的生理和心理狀態,明白他的痛苦和矛盾。明白他的頂牛是身體發育的原因,不是他不聽話。他來自自身發育的矛盾狀態給他形成了巨大的壓力,家長唯有認識接納孩子的這些表現,才可以做好後面的教育。要注意培養和孩子的親情關系,親情是化解孩子內心恐懼的良方,讓他有安全感,在安全和被他認可的基礎上,教育才顯得是為了孩子好。



第二,尊重孩子,學會和孩子交流。孩子往往以自己是小大人自居,而你依然認為他只是個孩子,就不對了,家庭的事情可以讓孩子參與討論,可以吸收孩子意見。平時,要多與孩子交流。但要注意這時候的交流不是簡單意義上的你去幹啥,要談論生活、理想、包括時事。同時你要做一個傾聽者,以孩子發言為主,別以為你在指導孩子,把你的觀點強加給孩子。交流要有層次,要有對事物的理解。

第三,學會放手,給學生空間。這個時候,你喋喋不休的講是孩子最反感的,要和孩子保持一定距離,給孩子一個私人空間。別老跟在後邊這不對那不對。讓他對立的思考,實際上也是一個梳理他內心浮躁的一個過程。

第四,面對孩子的「頂牛」,學會「服輸」。當孩子和你頂牛時,你要知道你這是再有理由,也要冷靜。等待孩子發火。因為你這時講道理,他絕對聽不進去,即使他知道你講的的是真確的。給他時間,讓他自我修復。

⑸ 怎樣與初中生的小男孩溝通

在上初一之前,與孩子進行一次深入的交談,列舉一下初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初中學習的重要性,...
2.
對孩子的教育盡量是單獨的,談話性的,避免公開的申斥。 孩子在十幾歲的年齡,最好面子,...
3.
改變只說不做的教育方式。盡量避免蒼白的說教,而是身體力行,為孩子做出表率。 去年,...
4.
對孩子一定要嚴格要求,避免在孩子面前過於隨便,保持在孩子面前的威信

⑹ 讀初中的孩子怎樣管理

前言:說起初中生,可能家長和老師都非常頭疼,認為那時候的孩子正處於青春期、叛逆期,非常不好管教。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對北京、黑龍江、廣東和山東等六省一市的2萬名家長和2萬名初中生進行的大規模實證調查數據,描繪當下初中生家庭教育的整體現狀和大致輪廓,呈現出初中生家庭教育的十大誤區。
青春期充滿可怕的「暴風雨」?
調查說
調查發現,初中生家長大多正處於多事之秋的「中年危機」階段,面臨健康、事業、婚姻、子女和社會支持的多重挑戰。當「中年期遇上青春期」時,很多家庭進入一個互相之間不了解、不明白、不交流的階段,親子沖突較多,很多家長會用「叛逆、早戀、不好溝通、另類」等詞彙來描述青春期的孩子。
說起青春期,大家都會想起那部美劇《成長的煩惱》,青春期似乎成了家長們的「心頭疼」,青春期真的如此可怕還是被貼上了標簽呢?
實際上,青春期雖然充滿「暴風雨」,卻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可怕,一直以來,公眾對青春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誤解和過度焦慮,這種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和不良暗示,容易使家長曲解子女的成長性變化,從而採取「危機管理」的教育方式,反而強化了初中生的叛逆行為,導致親子沖突升級。
家長仍然是孩子唯一的「重要他人」?
調查說
調查發現,同伴是初中生課余時間玩樂、傾訴和分享秘密的首選對象,高達55.54%的初中生更願意向「朋友、同學」傾訴心事,選擇「母親」的僅為14.34%,而選擇「父親」的僅佔3.44%。這預示著初中生已逐漸將同伴作為重要的情感依戀對象,家長已不再是孩子唯一的「重要他人」。
正式步入社會之前,青少年「發展最迅猛的社會性需要是受人尊重的需要、友誼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他們開始疏遠成人而對同伴傾注越來越多的感情,同時萌生了與異性交往的強烈慾望,男女生之間的接觸顯著增加。這種在同伴群體中培養起來的互動能力,為今後他們進入社會形成正常的人際關系提供了心理准備。
在這個時期,家長需要認同並接納自己的權威逐漸降低的現實,適度放手,支持並幫助子女拓展交往范圍。
孩子不開心時希望家長趕快「救火」?
調查說
調查發現,超八成家長和學生均認為親子間不同程度地存在沖突,初三時沖突達到最高水平。沖突主要集中在學習、交友、花錢、隱私、偶像崇拜等「個人選擇」方面。50.39%的初中生認為「和父母溝通中最大的困難」是父母不能理解我。
有意思的是,當初中生面臨心理壓力或負面情緒時,並不希望父母第一時間「伸出援手」,而更希望父母將自己視為獨立個體,給自己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的機會。可見造成青春期親子間溝通困難的並非時間因素,而是溝通方式。
異性交往就會導致「早戀」?
調查說
調查顯示,48.32%的初中生表示「很願意」結交異性朋友,而46.34%的家長擔心子女「學業受影響」,還有40.37%的家長擔心子女「染上不良習氣」,擔心子女「身體受傷害」和「情感受傷害」的分別僅佔6.76%和6.52%。
由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家長更關注和擔憂孩子學業受影響等現實因素,對孩子身心健康的關注遠遠不夠,更沒有看到異性交往對孩子練習相處親密關系,建立積極、健康的愛情觀、婚姻觀的重要價值。
由於對青春期異性交往的意義缺乏充分認識,不少家長處於高度戒備、過敏狀態,24.03%的家長「通常不會同意」,有的甚至給孩子貼上「早戀」的標簽。說明家長並不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以及異性友誼對於孩子成長的影響。
家長知道子女的學業和情感的真正需求?
調查說
調查發現,47.39%的學生認為家長給的學習壓力較大(比如父母期望高、父母管得更嚴),而家長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注重培養子女的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他們的子女在學習上自主性更強,學習動機也更偏重內部因素,感受到的學習壓力相對越小。
小學生需要「保姆式」學習指導,而初中生自主學習的意願更強烈,較抵觸家長的過度關注與關心。高達63.21%的初中生希望「得到家長的鼓勵和肯定」,18.29%的學生希望能自己管理學習,希望家長買學習資料或報班、輔導功課的僅分別為3.96%和5.59%。可見家長未能發現孩子在學業和情感上的真正需求,做得最多的恰恰與孩子的期望相反,導致親子雙方的供求偏差,勢必引發親子沖突。
家長權威取決於「為孩子做了多少」?
調查說
調查發現,子女認為父親和母親作為家長「比較合格」或「不太合格」的比例分別為34.24%和44.46%,也就是說,初中生對父母的評價總體上趨於一般。進一步讓子女對家長的工作狀態、家庭責任、為人處世、脾氣秉性和生活情趣等五個方面進行評價發現,家長在上述五個方面做得越好,學生對其總體評價越高,反之亦然。
調查說明,子女對父母權威的認可主要取決於家長「做自己做得多好」而非「為孩子做了多少」。子女對家長的評價能反映家長在子女心目中的形象與權威水平。在家庭教育滿意度方面,夫妻雙方均屬於中等偏下水平,意味著「意見不一致常爭執」「不順心時愛嘮叨」「無心犯錯也常被責備」等家庭負面事件呈增加趨勢,直接影響家庭氛圍和子女成長。
父親在家庭中沒什麼教育優勢?
調查說
調查數據顯示,夫妻共同教育子女的家庭僅為43.02%,由母親主要承擔教子責任的則高達40.70%。此外,父親與子女的情感溝通狀況更令人擔憂,初中生選擇父親作為情感傾訴對象的比例僅為3.44%。父親教育的缺位和父親教育資源的浪費,值得警醒。
一檔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喚起社會對父親在家庭教育地位的反思,父親是孩子形成獨立、自信、果敢、堅強、富有進取精神等個性品質的重要源泉。父親和母親的家庭教育方式有明顯差異。尤其在教育青春期子女時,父親更關注子女的發展性成長,較少干涉子女的同伴交往,更坦然接受子女變化。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為民主、平等的親子交流模式,需要父母有更大的包容度和更開放的心態,需要父母更多給予精神層面的引領和支持,這些恰好是父親的優勢。
青春期充滿可怕的「暴風雨」?
調查說
參與本次調查的近半數家庭父母職業為「工人/農民」,經濟狀況屬於較低水平。調查發現,在追求更高、更好的教育方面,低收入家庭與高收入家庭具有同樣強烈的願望,並不會因為收入不高就減少家庭教育的投入,經濟壓力更加明顯。調查數據顯示,72.08%的初中生報了興趣班。
興趣班除了花費金錢,還佔用了青春期階段本來就非常寶貴的親子溝通時間,加上家長由於投入太多時間、精力而產生的「高投入-高期望」,容易引發挫敗感,更加易怒,更加容易採取嚴厲的教育方式。但事實上,在家庭教育支出壓力大的家庭中,子女學業成就優秀的比例反而較低。也就是說,投入過度帶來經濟壓力,未必能帶來子女優異的學業成績,反而有可能危及親子關系。
孩子大了沒必要進行性教育?
調查說
根據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2014年對北京、黑龍江、江西和山東四省市2萬名小學生家長及2萬名小學生的調查,超七成小學生家長對子女進行過不同程度的性教育,選擇「幾乎沒教過」的佔26.78%。而此次調查中高達46.00%的初中生家長「從未提過」相關內容,6.36%的學生通過低俗而不健康的成人片或成人小說獲取性知識。可見初中生家長的性教育素養和能力普遍有限,嚴重滯後於青春期孩子的需求。
本次調查中91.38%的家長為60後和70後,性教育方面大多是「無師自通」,缺乏科學、健康的理念,缺乏相關的知識和教育方法,因此對子女與異性交往充滿緊張和擔憂,導致相當一部分學生在身體變化時感到不安和恐懼,影響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健康發展,甚至導致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礙。
10
學習成績與親子溝通質量無關?
調查說
27.04%的家長認為「孩子不願對我說心裡話」,心情不好時選擇向子女傾訴的僅為4.10%,而有心事時願意和家長分享的初中生僅為17.87%。其中,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傾向於採取積極主動的溝通方式,而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傾向於採取反抗、忍耐、妥協等溝通方式。
良好的親子溝通應涵蓋事務型溝通、消遣型溝通和情感型溝通等三種類型。深入的情感溝通能加深親子間的相互了解、化解中年家長的心理危機、緩解初中生的青春期焦慮。但調查發現,初中生家長與子女溝通呈現出單一、泛化的狀態,話題多集中在學習等事務型溝通上,溝通方式多為家長問、子女答的單一模式。話題廣泛、「什麼都聊」的家庭僅為36.33%,很少聊天的家庭則高達14.53%。
這十大誤區勾勒出初中生家庭教育「兩輕兩重」的特點——重子女教育投資,輕家庭文化建設;重子女學業監督,輕子女心理支持。
智慧的家長應該將更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投入到親子關系和家庭氛圍的建設中,多關注對子女的心理支持和情感呵護,才能給孩子健康成長提供正面的能量。

⑺ 如何管理青春期的孩子呢

青春期孩子如何教育 現在有很多家長對自己青春期的孩子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惶恐,甚至有的如臨大敵。家長的反應很正常,因為青春期孩子總是憧憬成熟又留戀童年,追求完美又總有缺憾,拒絕灌輸又渴望幫助。這樣矛盾的心理,使得他們的行為在大人眼裡是如此荒唐和無聊,而對孩子來說,意義卻十分重大。家長因為不了解孩子,對孩子橫加約束,這使得家長與孩子矛盾重重,沖突不斷升級。因此,家長應該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點、需求,才能正確教育孩子。 合理的物質需求:物質需求是生活永恆的主題,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表面上還是在服裝、零食、玩具及文具等方面有所需求,實質的需求卻在悄然變化。剛剛進入青春期,追求個性化的孩子較少,更多是要求自己從眾。從眾讓自己有安全感,融入同學的圈子裡,不顯山露水。隨著年齡的增長,熟悉了周圍的環境,了解了同學、朋友的個性,孩子們開始彰顯個性,暗暗地在群體里比高低。這種比較有積極的意義,孩子獲得了經驗,給自己在群體中定了位。男孩、女孩的書包上掛滿了明星圖片,誰的生日請大家去吃飯;很多男孩會在群體里學會抽煙、喝酒。女孩學會化妝、染發。其實他們是想通過這些儀式,向成年人看齊,在小群體里標榜自己、顯示自己。而成年人卻感覺他們是逞強。 朋友的交往需求:進入青春期前後,又是初中生活的開始,孩子們像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接觸新的面孔、新的習慣、新的學習方式。這是我們看得到的變化,還有一個看不見的變化,就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思想和情感的轉移。青春期之前,孩子心裡依賴的是家長,進入青春期開始轉移,轉移到朋友身上,到青春期後期,轉移到異性朋友身上,最後,固定在異性身上,成家立業,生兒育女,進入一個新的循環,這是人類成長的必經之路,是我們沒有辦法抗拒的力量。孩子開始交朋友,為了朋友,他們可以在學校門口等,可以和同學一起去逛街、去網吧。為朋友可以留在學校打籃球,甚至是去打架,不在乎回家晚了家長的臉色,即使招來家長的打罵也依然如此。 對異性關注的需求:孩子進入青春期,與異性接觸時有了微妙的變化。他們開始悄悄地關注異性。關注往往只是停留在外表上。男孩子也注意女孩子,偶爾也會在一起用調侃的方式談論某些女生,即使有一種淡淡的喜歡,他們也知道自己在想入非非。男孩和女孩,都會很拘謹,這只是孩子們走出家庭的圈子、步入社會認識異性的最初的學習階段。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越來越明白自己喜歡什麼樣的異性,希望去接近他或者她。最開始的形式可以是打打鬧鬧,簡單的問答,還可以是以班級活動為主題的工作式交流,很多孩子可以通過這樣簡單的交流,達到對異性的了解。 獲得幫助的需求:孩子進入青春期時,性格也變得外向起來,很容易受到事物的渲染,很容易冒失。他們獨立處理問題的時候越來越多,遇到的事情越來越復雜。初出茅廬的他們,面對未知的世界,充滿好奇、疑問和恐懼,他們真的希望自己身邊有保鏢,有「百事通」,有「機器貓」,當然,兜里再有很多錢就好了。這時候孩子們需要幫助。孩子們有很多的迷茫,希望有人幫助他們撥開迷霧,揭開謎團。他們仍然需要幫助。 利用贊美,縮短心理距離: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贊揚,家長一定不要吝嗇自己的贊美。如看孩子成績單時,不要只盯著考得不好的科目,可先從優點看起。如孩子數學考得不好,語文考得好。可以說:「這次語文考得不錯。」這時孩子自己會明白,這是說:「數學沒有考好。」但如果說「怎麼搞的,數學考得這么差!」這會打擊孩子自信,也不利於親子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