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玉米葉變紅是玉米出現問題了嗎,應該怎樣治理
如果變紅說明玉米出現了一些病變問題。這種現象稱為「紅苗」。短時間的「紅苗」問題還不大,「紅苗」時間過長,則嚴重降低產量。紅苗可造成植株矮小,葉片葉綠素含量變低,根系活力下降等為害。造成「紅苗」的原因主要有氮磷養分供應不足、低溫和栽培管理措施不當(如覆土過深過淺)等。防治紅苗要在玉米5至6葉期追施氮磷肥,迅速改善土壤養分狀況。另外,還應建立良好的耕作制度,避免在冷茬、低窪地種植玉米,整地質量好,播種深淺適宜,施肥方法得當,對黏重土壤進行改良等,都是防治紅苗的措施。但是,這些措施要因地制宜地採用。
㈡ 問種的玉米葉子紫紅色怎麼回事怎麼辦
玉米植株葉片發紅在田間極為常見,
主要發生在玉米的苗期和抽雄-灌漿期。葉片失綠變紅,減少了葉片的光合面積,降低了光合速率,如果葉片進一步乾枯,就會縮短葉片的光合時間,從而影響玉米的光合能力,最終影響玉米產量。
從發病特點來看,玉米紅葉一般有病毒性、低溫冷害型、缺素型、蟲害型及遺傳性玉米紅葉等幾種類型。
1、病毒性玉米紅葉:
起 因:病毒性玉米紅葉即通常所說的玉米紅葉病,為侵染性病害,由病毒引起,病原為大麥黃矮病毒。該病毒只能通過蚜蟲傳播,傳毒蚜蟲在冬小麥或寄主雜草上越冬,翌年危害玉米植株。秋、春兩季是黃矮病傳播侵染的主要時期,春季更是主要流行時期。麥田發病重,傳毒蚜蟲密度高,玉米發病也會加重,玉米品種間該病有差異。
主要症狀:從玉米下部的第四、第五葉片開始,向上逐漸發病。葉片多由葉尖沿葉緣向基部變紫紅色,病葉窄而小,質地光滑堅硬,嚴重時整葉變紅乾枯,發病早的植株矮小,莖稈細瘦。
防治方法:在發病地區不種植高度感病的玉米品種;加強栽培管理,適期播種,合理密植,清除田間雜草;搞好麥田黃矮病和麥蚜的防治,減少侵染玉米的毒源和介體蚜蟲。
2、低溫冷害型玉米紅葉
起 因:玉米出苗後,溫度低,根系吸收能力減弱,幼苗代謝緩慢,葉片因葉綠素減少而變暗紅。
主要症狀:主要發生在苗期,秧苗生長緩慢,葉片小,根系生長發育不良,葉片逐漸褪綠變暗紅。
防治方法:適時播種,避開低溫冷害期;低窪冷涼的地塊,採用地膜覆蓋栽培,可有效防治紅葉的發生。
3、缺素型玉米紅葉
起 因:如果玉米幼苗缺磷,根系吸收能力就會下降,葉綠素合成受阻,造成玉米植株紅葉。
主要症狀:主要發生在苗期,病株葉尖、尖緣以及葉鞘呈紫紅色,表現為生長緩慢,矮縮,根系發育差,葉片不舒展,莖稈細弱。
防治方法:在缺磷土壤增施農家肥或磷肥;玉米營養生長期缺磷,可噴施含磷葉面肥,或在植株旁邊開溝追施磷肥。
4、蟲害型玉米紅葉
起 因:由玉米螟等蛀莖害蟲鑽入莖桿後,破壞了莖桿的輸導組織,使蛀口以上葉片光合產物不能向下輸導,當大量合成的糖分因代謝失調不能迅速轉化則變成花青素,綠葉變紅。
主要症狀:主要發生在抽雄以後營養源大規模流動的時期,病葉與正常葉片間有明顯分離,查看病變植株時,紅葉部分下方可見明顯害蟲蛀口。
防治方法:清除雜草,深翻平整,消滅越冬蟲源;玉米心葉末期撒入毒土防治;穗粒期玉米螟蟲可用氰戊菊酯兌水噴灌玉米穗頂。
5、遺傳性玉米紅葉
起 因:有些玉米品種灌漿期,穗上部葉片大量合成糖分因代謝失調不能迅速轉化則變成花青素,綠葉變紅。
主要症狀:在授粉後出現,同一個品種整體出現紅葉,穗上部葉片先從葉脈開始變為紫紅色,接著從葉尖向葉基部變為紅褐色,或紫紅色,嚴重時變色部分乾枯壞死。
防治方法:淘汰發病品種。
玉米植株葉片失去正常顏色而變紅,是對外界不良環境及病變的一種應激性反應,導致葉片內花青素累積變成紅色。好處是葉片顏色的變化能讓我們直觀地進行判斷,但是究竟是那種因素引起的葉片發紅,我們要根據發病時間和主要症狀進行分析,以便於我們及時防治。
㈢ 玉米的種植與管理
【合理輪作】
1、整地:豆茬地,採取秋翻、深松的方式;秸桿還田地採取淺翻深松或平翻深松(淺翻12-15cm,平翻18-20cm,深松深度25-35cm)。
2、實行玉-豆-雜或玉-豆輪作。要求地勢平川、排水良好。翻後及時耙地,耙深達到15cm以上。
3、秋起壟,進行壟底深松,深施肥。深松30-35cm,施肥深度15cm以上。
【選種及種子處理】
1、精選良種種子 必須從正規部門選購,索取品種簡介,以便查閱生產日期、品種質量、純度、凈度並檢驗發芽率。
2、種子處理 盡量使用包衣種子。如果種子未包衣,播前要對種子進行粒選,粒選後曬1-2d,以便提高種子發芽和出苗率。
【科學施肥】
基肥每畝施農家肥3-4方,無論是套種還是鐵茬直播,基肥應一次性施入。
【播種】
1、適期早播:當土壤耕層內5cm地溫穩定通過7-8度時,是玉米播種的始期。播種最佳時期般在5月1日-5月10日。根據土壤墒情及春季氣溫情況確定播深,以3-5cm為宜:墒情差,深度以5cm左右為宜;墒情好、氣溫低可適當淺播,以3-4cm為宜。
2、採用氣吸式精播機 壟上精量點播,一般情況下,播種與施肥作業一次完成,種子和肥料間距應保持在側5cm深3cm。
【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能使葉面積指數發展動態合理,減少光反射,增加光的截獲和吸收量,使群體內部受光良好。棒三葉處在較強的光照條件下,基部葉片周圍的光照度仍在光補償點以上,所有葉片都進行較田盛的光合作用,製造較多的干物質,就能提高光能利用率。另外,種植方式是植株在田間的配置方式,在密度或葉面積指數相同的情況下,種植方式不同,群體內的光分布也不同,應根據品種特性、密度大小、生產條件及自然條件綜合平衡確定適宜的行株距。生產上般採用寬行0.7-0.8m,窄行0.4-0.5m的寬窄行種植方式,或採用0.6-0.7m等行距種植,株距0.25-0.3m,每667m2定苗密度為4000-4500株,掌握肥地宜密、瘦地宜稀的原則。
【田間管理】
1、查苗補苗。在放苗過程中,若發現有缺苗斷壟時,可及時催芽補種或緩後移苗補栽,或在相鄰處留雙株。補種時必須提前3天先浸種催芽,並於補種後3-5天查看補種處的出苗情況,且出苗後偏施適量速效肥以促快長;補栽應在幼苗2-3葉期結合田間、定苗進行,選用稠苗處生長健壯的幼苗移栽,並在緩苗期過後給子適量追肥。
2、適期定苗,徹底除集。在幼苗3-4葉期根據田間苗勢確定適宜的間、定苗時間,長勢強壯、苗田叫適當早間、早定,苗勢弱可適當晚間、晚定。定苗時必須確保每穴選留株壯苗、大苗,去掉小苗、弱苗。地膜玉米早春的溫度、土壤的水肥條件較好,對幼苗生長十分有利,拔節後易從莖基部長出分櫱,影響主莖生長發育,必須隨時檢查,早發現早掰除。
3、合理施肥:玉米施肥般要求施足底肥,早施苗肥,重施穗肥,補施粒肥。底肥每畝施水糞20-25擔或優質農家肥2000公斤,追肥應採取開溝條施或暗施。
4、 化控防倒。當留苗密度大於4500株/畝時,須在可見葉6-9葉時(拔節期前)噴化控劑金得樂、玉黃金等,縮短基部節間長度,增強基部節的韌性,促進根系生長,防止玉米倒伏。
【收獲】
在玉米達到完熟期後,籽粒水分降至28-30%即可收獲。
收獲方式:
1、人工下棒,脫粒機脫粒。
2、採用機械下棒,脫粒機脫粒,秸桿粉碎還田。
3、上凍後康拜因直接收獲脫粒,秸桿粉碎還田。
不管採用哪種方法收獲,都要考慮有利於籽粒脫水,有利於秸桿處理和秋翻地,有利於貯藏。
㈣ 秋玉米田間管理
1
選用早熟品種。秋玉米生長期所處氣候條件特殊:前期高溫,後期低溫、陰雨。故應選用苗期耐高溫,後期籽粒灌漿成熟快且抗性好的高產早熟品種。我省種植的秋玉米品種有石單三號、黃七單交等。
2
選擇排灌方便、肥力高的地塊。秋玉米前期多遇伏旱,後期秋雨多,又是早稻或春玉米茬口種植,故必須選擇排灌方便、土壤肥沃、土層深厚、保水保肥的地塊種植。如稻溝槽地、一、二台地等。
3
適時育苗移栽和適宜的種植密度。秋玉米要保證不影響前作,同時其散粉期要趕在秋雨來臨之前。我省早稻和春玉米一般是7月上中旬收獲,秋玉米播期安排在收獲前10~12天,採用肥團育苗,2至3葉移栽。以有機肥為主。一般每667m2植3000~4000株,採用雙行留雙株種植,行距80~90厘米,窩距40~50厘米。每窩雙株分開,錯窩定植,減輕陰蔽。
4
加強田間管理
4.1
科學施肥。秋玉米溫度高、生長發育快,故應"重底早追"。每667m2(下同)用30公斤磷肥和1500公斤左右的清糞水作底肥;4葉期(返青後)施純氮3.5~4.0公斤,對清糞水1500公斤左右提苗,視旱情灌水抗旱;6-7葉期施純氮4.0~4.5公斤,對清糞水1500公斤左右壯稈,結合中耕除草;在大喇叭口期施純氮6.0~6.5公斤,同時培土上廂。
4.2
及時治蟲。秋玉米處於高溫多濕季節,蟲害嚴重,在4葉期、6葉期和大喇叭口時期用敵殺死、菊馬乳油等殺蟲劑對成800~1000倍液噴施,防治玉米螟、蝗蟲等害蟲。
4.3
人工輔助授粉。秋玉米散粉期氣溫不穩定,雌雄往往不協調,加之秋雨較多,自然授粉不理想,應加強人工授粉。減少禿尖,奪取高產。在大多數植株花絲吐出後,收集混合花粉進行人工授粉兩次。提高結實率。同時,不定期摘掉已散粉雄花,增強光照和通透性,減輕病蟲害。
㈤ 請問老師種甜玉米要如何管理
查苗補缺
玉米出苗或移栽成活後,應立即進行查苗、補苗。玉米缺苗一般不提倡補種,缺苗3株(穴)以下,在缺苗處一側或兩側,留雙株即可。但若發現連續缺苗3株(穴)以上,應及時用預留苗補苗。補苗時一般採取帶土移栽的方法,在陰雨天或晴天下午進行,栽後及時澆水,縮短緩苗時間,確保成活。
適時間苗、定苗
一般3葉期間苗,4~5葉期定苗,每穴留1苗。對地下害蟲發生較重的地塊,可推遲定苗1個葉齡。定苗應按計劃密度要求,去病、弱、雜苗,留壯苗。對矮苗、密葉苗、下粗上細而彎曲等遭病蟲侵害的苗以及差異明顯的雜苗應徹底去掉。如有缺苗可在同行或鄰行就近留雙株。育苗移栽的,發現缺苗,要及時補栽。
間苗、定苗可在晴天的下午進行,病害、蟲咬以及生長不良的苗,經中午日曬,易發生萎蔫,便於識別淘汰。防旱、防板結,助苗出土。
甜糯玉米中耕除草
玉米生育期間一般進行1~3次:定苗前後進行一次,此時幼苗矮小,要避免壓苗、傷苗,中耕深度3~5厘米。拔節前後進行第2次中耕,苗旁宜淺,行間宜深(9~12厘米)。小喇叭口至大喇叭口期結合施肥和培土進行一次中耕。中耕時要平、碎、松、不傷苗。甜、糯玉米較為弱小,結合施肥適時中耕能夠促進植株的生長發育。一般育苗移栽的應在緩苗後進行,地膜覆蓋的應在揭膜後及時中耕。
苗期追肥
苗肥一般在直播定苗後(3~5葉期)或在移栽後7~10天施用。整地不良、基肥不足、幼苗生長細弱的應及早追提苗肥,反之,可不追或少追。施肥方法一般採用溝施或穴施(地膜覆蓋栽培),在距植株10~15厘米處,開溝5~10厘米一次施入,覆土蓋嚴,以提高肥效。苗肥應盡量避免在沒有任何有效降雨的情況下地表撒施。
施肥量可根據土壤肥力、產量水平、肥料養分含量等具體情況來確定。一般不宜超過總用量的15%,主要用尿素、碳酸氫銨或復合肥,也可潑澆稀薄的糞肥。移栽時若遇乾旱,可結合施提苗肥澆施糞水500~1000千克。
水分管理
玉米苗期植株矮小,生長緩慢,耗水量少,耐旱能力較強。除底墒不足或天氣乾旱需要及時灌水外,在播前土壤墒情較好或播栽後澆過「定根水」的地塊,一般情況下不需要灌溉。
南方地區,春、夏季雨水多,秋季有時遇暴雨,應及時疏溝排漬水,防漬防澇。
掰除分櫱
甜、糯玉米比普通玉米容易產生分櫱,尤其在種植密度低、前期生長偏旺的田塊。分櫱大多從第3和第4葉腋內長出,形成側株,不能成穗,但長勢旺,與主莖爭奪養分和水分並影響田間通風透光,一般在拔節前應及時掰除,確保營養集中供應主莖。部分品種分櫱多,需要摘除2~3次。操作時盡量避免損傷主莖及葉片。
㈥ 夏季種植玉米在苗期也要做好管理,夏季種植玉米在苗期怎麼管理
間苗是什麼意思?白話文里多拔苗,補種是苗不出的地方。玉米在苗期,首先要看苗情,是否有缺苗斷壟的現象,是否有因播種過多導致苗特別密的地方,一般是2-3片葉的時候進行。如果有密集的出苗區域,及時拔出不太好的幼苗,留下出苗旺盛的幼苗。目的很簡單,就是避免在成長過程中出現。在補種幼苗的情況下,有兩種常用的方法。對於那些出苗不好的地區,一是抓緊時間重新播種,中後期注意水肥管理,基本不會受到影響;另一種是把間苗的苗移植到缺苗的地方,這樣生長就會一樣。這里建議帶土移栽,下午4-5點後進行,避免陽光照射和水分蒸發過快造成幼苗衰弱的現象。
用5%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微乳30,50ml還是40%毒死蜱EC80,100ml加水50,60公斤噴灑玉米根和莖。發病初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或58%錳鋅每畝。甲霜靈可濕性粉劑150,180g,區間5,7天噴一次,噴2次,三次。5ml30%苞片+90ml50%阿特拉津,或100ml40g/L煙嘧磺隆混懸液,與30kg水3,5葉期定向噴霧。苗後噴灑煙嘧磺隆等除草劑時,噴灑前後應禁用有機磷農葯或與有機磷農葯混合7天,以防發生葯害事故。
㈦ 玉米應該如何管理
玉米是一種很常見的糧食作物,在我國種植面積不小,在普通露天種植條件下,一畝地產量好的情況下,能達到1500斤左右(甚至更多),低的話,一畝地只有500-600斤,而大多數的種植戶,畝產在1000斤左右。
本篇內容,小幫手主要和大家說說玉米在種植過程中的一些技術要點,正常的天氣情況下,畝產千斤以上還是可以的。
五、病蟲害
1、玉米在生育期中的害蟲有多種,除了地下害蟲外,常見的地上部分的害蟲害蟲如粘蟲、蚜蟲、灰飛虱、薊馬等,田間一旦發生後,及時進行防治,根據不同的害蟲選擇合適的殺蟲劑,比如甲維鹽、吡蟲啉、阿維菌素以及一些菊酯類的殺蟲劑。
㈧ 玉米的種植過程及管理
玉米在我國的栽培歷史大約有470多年。但由於產量高,品質好,適應性強,栽培面積發展很快。目前我國播種面積在3億畝左右,僅次於稻、麥,在糧食作物中居第三位。在世界上僅次於美國。我國對玉米的栽培技術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播種:我國玉米產區自然條件差別很大,要根據本地的霜期長短,土壤質地,土壤地力,種植月的,選擇適宜的品種,飼用玉米和馬齒型雜交種產量高。還要注意良種的繁育,適當安排種子田面積。
玉米的播種期受溫度,濕度的影響。春播玉米在7.6cm上層內穩定在15℃為最佳播種期。華北地區夏播玉米在小麥或豌豆收獲後及時播種。播種深度,依土壤墒情為2.5--10cm,以5一6cm最適宜。每畝播種量3一4kg,每畝4000一6000株。 飼用玉米的種植方式。單播,從種植到收獲便於機械操作。
和大豆、襪食豆、豌豆、毛葉苕子間作,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的蛋白質產量。管理:玉米植株高大,籽粒和莖葉產量高,要求管理精細。施肥、灌水、化學鋤草及防治病蟲害等是玉米高產栽培管理中的關鍵技術措施。要獲得高產優質的玉米,播前每畝施 2000—3000kg優質廄肥作為基肥。播種時施4—5kg/畝硫酸按,15—20kg/畝過磷酸鈣, 2一3kg/畝氯化樹作種肥在拔節、孕穗、抽雄、開花灌漿期追施氮肥。
全生育期施氮素10一20kg/畝。N:P:K為1:0.5一0.8:0.8。玉米喜半乾旱氣候,但對水分十分敏感。開花期一株玉米每天耗水約2kg,每畝每天耗水3—4m3 ,全生育期耗水 250—350m3 。不同生育用玉米對水分的需要不同。抽雄前10天至抽雄後10天是玉米一生中需水最多,對水分最敏感的時期,稱為「需水臨界期」。這個時期要進行灌溉。
玉米一生中一般要澆水3—4次,依不同地區,具體情況而異。灌水方法,我國目前多為溝灌、畦灌,最近發展利用噴灌、滴灌,後兩種方法,既節約用水,又灌溉均勻。玉米不耐 澇,在地下水位高及南方雨量大的地區,要注意排水或採取壟作、合田的栽培方式防止澇害。
玉米經常發生葉斑病、絲黑穗病、黑粉病、黑條矮縮病、青枯病等病害及粘蟲、玉米螟、螻蛄、地老虎、蠐螬等蟲害。應注選用抗病品種、加強栽培管理、合理輪作及葯劑防治等措施及時防治病蟲害。
(8)玉米4葉期紫葉怎樣管理擴展閱讀:
主要用途
1、直接食用。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食糧之一,現今全世界約有三分之一人口以玉米作為主要食糧,其中亞洲人的食物組成中玉米佔50%,多者達90%以,非洲佔25%,拉丁美洲佔40%。玉米的蛋白質含量高於大米,脂肪含量高於麵粉、大米和小米,含熱量高於麵粉、大米及高粱,但缺點是顆粒大、食味差、粘性校在生活水平較低地區,玉米是重要的食糧。
在城市及較發達地區,玉米是調劑口味不可缺少的食品。隨著玉米加工工業的發展,玉米的食用品質不斷改善,新的玉米食品如玉米片、玉米面、玉米渣、特製玉米粉、速食玉米等隨之產生,並可進一步製成面條、麵包、餅乾等。玉米還可加工成為玉米蛋白、玉米油、味精、醬油、白酒等。
2、飼料用途。玉米是飼料之王。據報道,100千克玉米的飼用價值相當於135千克燕麥,120千克高粱或150千克秈米。以玉米為主要成分的飼料,每2~3千克即可換回1千克肉食,玉米的副產品秸稈也可製成青貯飼料。世界上大約65-70%的玉米都用作飼料,發達國家高達80%,是畜牧業賴以發展的重要基矗。
㈨ 玉米授粉完之後怎樣管理
健身防病;補穗肥、 補粒肥、防銹病、大、小斑病;防蟲:玉米螟、蚜蟲、紅蜘蛛。葉面噴施殺蟲劑和殺菌劑葉面肥。如遇乾旱及時灌水,完熟期採取降低籽粒水份措施。
㈩ 玉米葉子發紫紅,是缺什麼肥
玉米葉片顏色變成了紫紅色,是表現的缺磷症狀,屬於非侵染性的生理性缺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