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賬號管理 » 玉米雙穗怎樣管理
擴展閱讀
怎樣看出電腦處理器配置 2025-04-05 06:53:11
肺區疼痛什麼原因 2025-04-05 06:53:00

玉米雙穗怎樣管理

發布時間: 2025-04-05 01:42:12

『壹』 玉米主要侵染性病害的識別與防治是怎樣的

1.怎樣識別與防治玉米苗枯病?
(1)症狀玉米苗枯病先在種子根和根尖處產生褐變,後擴展到整個根系,根毛減少,無次生根或少有次生根,並向上引起莖基部水浸狀腐爛,葉鞘變褐色撕裂,葉片變黃,葉緣呈枯焦狀,心葉捲曲易折。後自下而上葉片逐漸乾枯,無次生根的則死苗,有少量次生根的形成弱苗。危害輕的幼苗地上部無明顯症狀,多在葉尖處發黃,並逐漸向葉片中部發展,嚴重的心葉逐漸青枯萎蔫。
引起玉米苗枯病的病原菌有串珠鐮刀菌、禾穀鐮孢菌和玉米絲核菌等真菌。長期的低溫高濕氣候條件,有利於病害發生和流行。
(2)防治方法①葯劑拌種:播種前用2.5%適樂時(種衣劑)10克+天達種寶(「天達2116」浸拌種專用型)25克,兌水375毫升,拌玉米種子10~20千克。提高出苗率,促根早生,苗齊苗壯。
②發病初期用96%天達惡霉靈6000倍液+天達壯苗靈600倍液噴施玉米基部,順根入土,效果明顯。
③20%的乙酸銅600~800倍液澆根或噴霧。
2.怎樣識別與防治玉米全蝕病?
(1)症狀玉米全蝕病為玉米土傳性病害,苗期染病時症狀不明顯,抽穗灌漿期地上部開始出現症狀,初葉尖、葉緣變黃,逐漸向葉基和中脈擴展,後葉片自下而上變為黃褐色。嚴重時莖稈松軟,根系呈褐色腐爛,須根和根毛明顯減少,易折斷倒伏。7、8月份土壤濕度大時,根系易腐爛,病株早衰,影響灌漿,導致千粒重下降,嚴重影響玉米生產。病菌屬子囊菌,存活於土壤病殘體內,可在土壤中存活3年。
(2)防治方法同玉米苗枯病。
3.怎樣識別與防治玉米穗粒腐病?
(1)症狀玉米穗粒腐病因其病原不同而分為許多類型,主要的有鐮刀菌穗腐病、麴黴穗腐病、青黴穗腐病和色二孢屬菌引起的干腐病等。玉米穗粒腐病主要危害果穗,病穗從頂端或基部開始發病,大片或整個果穗腐爛,病粒皺縮、無光澤、不飽滿,有時子粒間常有粉紅色或灰白色菌絲體產生。有些症狀只在個別或局部子粒上表現,其上密生紅色粉狀物,病粒易破碎。
(2)防治方法①用200倍福爾馬林浸種1小時殺菌。
②用「天達2116」浸拌專用型拌種。
③苗期用96%天達惡霉靈6000倍液+「天達2116」壯苗靈噴施玉米基部。
4.怎樣識別與防治玉米莖腐病?
生產中分為兩種:青枯型莖腐病、細菌型莖腐病。
(1)青枯型莖腐病症狀:從玉米灌漿期開始,根系發病,乳熟後期至蠟熟期為發病高峰期。從始見青枯病葉到全株枯萎,一般5~7天。發病快的僅需1~3天,長的可持續15天以上。玉米莖腐病在乳熟後期,常突然成片萎蔫死亡,因枯死植株呈青綠色,故稱青枯病。先從根部受害,最初病菌在毛根上產生水漬狀淡褐色病變,逐漸擴大至次生根,直到整個根系呈褐色腐爛,最後粗細根變成空心。根的皮層易剝離、松脫,須根和根毛減少,整個根部易拔出。逐漸向莖基部擴展蔓延,莖基部1~2節處開始出現水漬狀梭形或長橢圓形病斑,隨後很快變軟下陷,內部空松,一掐即癟,手感明顯。節間變淡褐色,果穗苞葉青干,穗柄柔韌,果穗下垂,不易掰離,穗軸柔軟,子粒干癟,脫粒困難。
(2)細菌型莖腐病①症狀:主要危害中部葉莖和葉鞘,玉米10片葉時,葉梢上出現水漬狀腐爛,病組織開始軟化,散發出臭味。葉鞘上病斑呈不規則形,邊緣淺紅褐色,病、健組織交界處水漬狀尤為明顯。濕度大時,病斑向上下迅速擴展,嚴重時植株常在發病 3~4天後病部以上倒折,溢出黃褐色腐臭菌液。病菌存於土壤中病殘體上,自植株的氣孔或傷口侵入。高溫高濕、害蟲危害造成傷口時發病嚴重。
以上兩種病常混合發生,區分關鍵是看病組織是否有腐臭的菌液,如有,則為細菌型莖腐病;否則,為青枯型莖腐病。
②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選育選用抗病品種;實行2~3年輪作;秋季深翻土壤,增施有機肥;適時播種,加強栽培管理,培育壯苗,提高抗病力。及時清除田間病殘組織,減少侵染源。
葯劑拌種:播種前用2.5%適樂時(種衣劑)10克+天達種寶(「天達2116」浸拌種專用型)25克,兌水375毫升,拌玉米種子10~20千克。提高出苗率,促根早生,苗齊苗壯。
也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種24小時。浸種後用清水沖洗即可播種。
化學防治:發病初期用天達裕豐1500倍液+2.5%諾氟沙星600倍液或98%天達惡霉靈3000倍液+72%硫酸鏈黴素 4000 倍液噴施植株基部2~3次。注意葯液應順根入土,效果明顯。
5.怎樣識別與防治大、小葉斑病?
玉米大斑病和玉米小斑病主要危害葉片,有時也侵染葉鞘和苞葉,小斑病除危害上述部位外,還可危害果穗。常將這兩種病害統稱為玉米葉斑病。
玉米大斑病的典型症狀是由小的病斑迅速擴展成為長菱形大斑,嚴重的長達10~30厘米,有些長斑甚至超過30厘米,有時幾個病斑連在一起,形成不規則形大斑。病斑最初水浸狀,很快變為青灰色,最後變為褐色枯死斑。空氣潮濕時,病斑上可長出黑色霉狀物。
玉米小斑病的症狀特點是病斑小,一般長不超過1厘米,寬只限在兩個葉脈之間,近橢圓形,病斑邊緣色澤較深,為赤褐色。此外,病斑的數量一般比較多。玉米大、小斑病的病菌都以分生孢子附著於病株殘體上越冬,或以菌絲體潛伏於病殘組織中越冬,第2年孢子萌發引起初次侵染,感病後的植株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引起再次侵染。
防治方法:發病初期用50%敵菌靈0.5千克,或50%的甲基托布津,或50%的退菌特1000~2000倍液+「天達2116」糧食型600倍液+天達裕豐1500~2000倍葯液噴灑,連噴2~3次,每隔10~15天噴1次。或用50%天達腐霉利50~100克於心葉末期至吐絲期噴霧1~2次。
6.怎樣識別與防治玉米圓斑病?
玉米圓斑病由炭黑蠕孢菌引起,在我國各玉米產區均有發生,局部發生嚴重。玉米圓斑病危害果穗、苞葉、葉片和葉鞘。受害果穗病部變黑凹陷、腐爛,可深達穗軸,果穗變形彎曲,子粒變黑、干秕。葉片上病斑散生,初為水浸狀淡綠色或淡黃色小斑點,以後擴大成為圓形或卵圓形,有同心輪紋,病斑中部淡褐色,邊緣褐色。苞葉上病斑致使苞葉、葉片和葉鞘變形彎曲,子粒變黑、干秕。葉片上病斑散生,初為水浸狀、淡綠色或淡黃色小斑點,以後擴大成圓形或卵圓形,有同心輪紋,病斑中部淡褐色,邊緣褐色。初為褐色斑點,後擴大為圓形大斑,也具有同心輪紋,表面密生黑色霉層。
苞葉上病斑初為褐色斑點,後擴大為圓形大斑,也有同心輪紋,表面密生黑色霉層。
玉米圓斑病穗部發病較重,種子帶菌,感病種子不能發芽,在土中腐爛,有時引起幼苗發病或枯死。遺落在田間或秸稈垛上的殘留病株殘體以及果穗、子粒上潛存的菌絲體均可安全越冬,成為第2年田間發病的初侵染源。越冬病菌第2年條件適宜時產生分生孢子傳播到玉米植株上,萌發侵入。病斑上產生的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
防治方法:
①加強檢疫:應特別注意不從病區調種,並選用抗病品種。
②種子處理:播種前用2.5%適樂時(種衣劑)10克+天達種寶(「天達2116」浸拌種專用型)25克,兌水375毫升,拌玉米種子10~20千克。切勿悶種催芽。
③葯劑防治:在玉米吐絲盛期,用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或20%粉銹寧乳油400~500倍液+「天達2116」糧食專用型600倍液噴灑植株,間隔7~10天再次噴灑。注意重點噴灑果穗,噴葯後24小時內遇雨要重新噴葯。
7.怎樣識別與防治玉米絲黑穗病?
玉米絲黑穗病主要危害玉米的果穗和雌花,一旦發病,通常全株顆粒無收。因此,該病的發病率即等於病害的損失率。許多地區常將本病與玉米黑粉病混同一起,統稱「烏米」和「灰包」,但兩種病實際上是由不同病菌所產生的不同病害,應加以區別。
本病是苗期從玉米芽鞘入侵的系統性病害,症狀表現主要在抽雄後。病果穗外觀比正常果穗短,基部大而端部尖,頂部沒有花絲抽出。有時一側苞葉裂開,露出黑色粉末,病穗全部變成黑褐色的孢子堆,孢子不易飛散。
病菌以落入土中、混入糞肥或被種子攜帶的一種能夠抵抗不良環境的特種孢子——厚垣孢子越冬,翌年在適宜的條件下,厚垣孢子萌發並通過芽鞘侵入寄主幼苗。入侵後,菌絲進入植株生長點,隨植株生長、蔓延至果穗和天花,形成孢子堆,成熟後又散出孢子,完成其1年1次的侵染循環,無再侵染產生。
土壤和糞肥種子的帶菌量以及土壤的溫濕度條件是影響本病發生的最重要因素。土壤溫度較低並且比較乾燥時,玉米出苗遲緩,增加了病菌侵染的機會,發病率高,有利於絲黑穗病的流行。反之地溫高、出苗快,發病則輕。因此,在冷涼山區,絲黑穗病發生就重。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3年左右。
防治方法:
①農業措施:選用抗病自交系優良雜交種。施足底肥,適時追肥,及時中耕除草,促使植株健康生長,以提高抗病力。注意排除田間積水,降低濕度。施用凈肥,秸稈肥要充分堆漚發酵,收獲後徹底清除病殘組織,並深翻土壤。重病田實行3年以上輪作。
②葯劑拌種:選用15%粉銹寧或羥銹寧可濕性粉劑,或50%甲基托布津粉劑,按種子重量的0.3%~0.5%拌種,或用10%適樂時10毫升+「天達2116」一袋(25克),拌玉米種10千克。
③葯劑防治:幼苗3~4葉期噴施3000倍96%天達惡霉靈液+600倍「天達2116」壯苗專用型葯液,6~8葉時噴灑600倍糧食專用型「天達2116」+1000倍15%粉銹寧葯液,防治效果良好。
8.怎樣識別與防治玉米紋枯病?
玉米紋枯病在我國最早於1966年在吉林省有發生報道。20世紀70年代以後,由於玉米種植面積的迅速擴大和高產密植栽培技術的推廣,該病發展蔓延較快,目前已在全國范圍內普遍發生,且危害日趨嚴重。一般發病率在10%~30%,重病田塊50%以上,造成的減產損失在10%~20%,嚴重的高達35%。由於該病害危害玉米近地面幾節的葉鞘和莖稈,引起莖基腐敗,破壞輸導組織,影響水分和營養的輸送,因此造成的損失較大。該病主要發生在玉米生長後期,即子粒形成期至灌漿期,苗期很少發生。該病主要危害葉鞘和果穗,也可侵害莖稈。最初在近地面的1~2節葉鞘發病,逐漸向上擴展。病斑初呈水浸狀,橢圓形或不規則形,中央灰褐色,邊緣深褐色,常多個病斑擴大匯合連片似雲紋狀斑塊,包圍整個葉鞘,使葉鞘腐敗,並引起葉枯。病斑可擴展至果穗,危害果穗。果穗苞葉上產生雲紋狀病斑,較大,可擴展至整個果穗苞葉,可侵入果穗內部,使子粒、穗軸變褐腐爛。莖稈被害,病斑褐色,呈不規則形,後期破裂,嚴重時露出纖維。天氣潮濕時,病斑上可見到稀疏的白色絲狀菌絲體。病部組織內或葉鞘與莖稈間常產生褐色顆粒狀菌核,菌核周圍有少量菌絲和寄主相連。成熟的菌核灰褐色,大小不等,形狀各異,多為扁圓形,脫離落入土壤中。
防治要點:發病初期用1%的井岡黴素400倍液+「天達2116」糧食專用型600倍液進行噴霧,或用70%的甲基托布津700倍液+「天達2116」糧食專用型6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
9.怎樣識別與防治玉米褐斑病?
玉米褐斑病,由玉米節壺菌引起。病菌侵染葉片、葉鞘及莖稈。以葉片與葉鞘連接處感病最多,病斑常密集成行。病斑圓形或橢圓形,褐色至紅褐色,小病斑有時匯成大斑,病斑附近的葉組織常呈粉紅色。發病後期,病斑表皮破裂,散出褐色粉末,葉脈和維管束殘存如絲狀。
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土壤或病殘體中越冬,第2年病菌靠氣流傳播到玉米植株上,遇適宜的環境條件即可萌發,產生游動孢子。游動孢子必須在葉面或葉鞘有水的情況下才能游動,當氣溫適宜時,即可侵入玉米組織表皮。七八月份溫度高、濕度大時利於發病;種植密度過大,田間郁蔽,發病重。
防治方法:
①農業措施:施足底肥,適時追肥,及時中耕除草,促使植株健康生長,以提高抗病力。注意排除田間積水,降低濕度。收獲後徹底清除病殘組織,並深翻土壤。重病田實行3年以上輪作。
②葯劑防治:幼苗3~4葉期噴施3000倍96%天達惡霉靈葯液+600倍「天達2116」壯苗專用型液,6~8葉時噴灑600倍糧食專用型「天達2116」葯液,提高抗病性能,效果良好。發病初期以苯來特和氧基萎銹靈防效好,每畝用葯100克,加水50千克葉面噴霧,或50%天達腐霉利1500倍液葉面噴霧。
10.怎樣識別與防治玉米(瘤)黑粉病?
玉米(瘤)黑粉病由玉米黑粉菌侵染引起。在玉米整個生育期都可發生,玉米的氣生根、莖、葉、葉鞘、雌(雄)穗均可受害。感病組織腫大成瘤。病瘤表面有白色、淡紅色、以後逐漸變為灰白色至褐色的薄膜,最後外膜破裂,散出黑褐色粉末。通常葉片和葉鞘上的瘤較小,直徑僅1~2厘米或更小,一般不產生黑粉。莖節上和穗上病瘤較大,直徑可達15厘米。一株玉米可產生多個病瘤。雄穗受害部位多長出囊狀或角狀小瘤,雌穗受害部位多在上半部,僅個別小花產生病瘤,其他仍能結實。全穗受害可成為1個大病瘤。
玉米(瘤)黑粉病病菌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和病株殘體上越冬,春季條件適宜時,萌發產生擔孢子,隨氣流傳播,陸續引起苗期和成株期發病,種子帶菌是發病的主要原因。孢子萌發適溫26~30℃。玉米植株密度過大、氮肥施用偏多、菌源多、降水多、濕度大,發病較重。組織傷口有利於病菌入侵。
防治方法:
①種植抗病品種:因地制宜地選用當地抗病雜交種。
②消滅侵染源:及時消除田間內的病殘體,菌源玉米收獲後,秸稈不要在地頭堆放,盡快綜合利用或牲畜過腹還田堆肥腐熟或燒掉,以減少越冬菌源。
③改進栽培措施:實行輪作倒茬,加強田間管理,增強植株抗病能力。及時防治玉米螟等蟲害,減少傷口。此外,在病瘤成熟破裂前及時摘除銷毀,減少田間傳播危害。
④種子處理:用20%適樂時+「天達2116」浸拌種專用型拌種,晾乾後播種,切勿悶種。
⑤幼苗3~4葉期噴施3000倍96%天達惡霉靈葯液+600倍「天達2116」壯苗專用型葯液,6~8葉和10~12葉時噴灑600倍糧食專用型「天達2116」葯液,以提高抗病性能,效果良好。
11.怎樣識別與防治玉米干腐病?
玉米干腐病危害莖稈和果穗,在玉米生長期中均可發病,以生長後期被害較重。感病植株莖稈基部和果穗處的莖稈生褐色、黑褐色或紫紅色大病斑,嚴重時莖稈從病部折斷。病果穗穗軸變松,易折斷,病穗下部子粒變褐色無光澤,粒間常有白色菌絲體,病穗與苞葉粘連,不易剝開。
玉米干腐病以菌絲及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殘體和種子上越冬,玉米生長季節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高溫多雨有利於病原菌的侵染和發病。種子帶菌是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播種後降水多,土壤濕度大,溫度低,幼苗長勢弱,容易發病。
防治方法:
①農業措施:同玉米褐斑病。
②葯劑防治:播種前用2.5%適樂時(種衣劑)10克+天達種寶(「天達2116」浸拌種專用型)25克,兌水375毫升,拌玉米種子10~20千克。
也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種24小時。浸種後用清水沖洗即可播種。抽穗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重點噴果穗及下部莖葉,隔7天再噴1次。
12.怎樣識別與防治玉米粗縮病?
玉米粗縮病的典型症狀是植株矮化,被侵染的玉米呈暗綠色,葉肉粗厚僵直,有時心葉卷在一起,由於基部繼續生長而呈弓狀彎曲。葉背面、葉鞘和苞葉的葉脈上發生隆起的短條紋,起初呈灰綠色,後期呈灰褐色,病株高度往往不到健株的一半,不能抽雄結穗,即使有穗也少有子粒。
防治要點:要預防為主。防治該病的同時要防治蚜蟲和灰飛虱,同時用葯,雙管齊下,並輔以高效生長調節劑。可用1.8%菌克毒克(寧南黴素)水劑250倍液,或3.6%克毒靈水劑500倍液+天達裕豐2000倍液+天達啶蟲脒1000~1500倍液+「天達2116」糧食專用型600倍液混合噴霧,連噴2~3次即可。病重地塊可果斷翻種。
13.怎樣識別與防治玉米銹病?
玉米銹病包括普通銹病、南方銹病、熱帶銹病及稈銹病等4種。其中,普通銹病遍布世界各玉米栽培區,南方銹病主要發生在低緯度地區,熱帶銹病主要分布於美洲,稈銹病僅在坦尚尼亞和美國有報道。我國發生的為普通銹病,主要分布於西南地區,其他地區雖有分布,但危害很小。玉米銹病發生在玉米生育後期,一般危害性不大。
普通銹病可發生在玉米植株上的各個部位,但主要發生在葉片上。在受害部位初形成乳白色、淡黃色,後變黃褐色乃至紅褐色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在葉兩面散生或聚生,橢圓或長橢圓形,隆起,表皮破裂,散出銹粉狀夏孢子,呈黃褐色至紅褐色。後期在葉兩面形成冬孢子堆,長橢圓形,突破表皮呈黑色,長 1~2毫米,多個冬孢子堆匯合連片,葉片提早枯死。
防治要點:發病初期用40%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天達裕豐1500倍液+「天達2116」糧食專用型600倍液,連噴2次,每次間隔 10~15天。
14.怎樣識別與防治玉米穗腐病和粗腐病?
玉米穗腐病和粗腐病在各玉米產區普遍發生,特別在收獲期遇多雨潮濕天氣、貯藏期通風不良時發病較重。該病由禾本科鐮孢菌、青黴菌、麴黴菌等侵染所致。麴黴菌中的黃麴黴菌不僅危害玉米,還會產生有毒代謝物質,引起人、家畜和家禽中毒。
玉米穗腐病和粗腐病主要危害果穗和子粒,被害果穗頂部或中部變色,出現粉紅色、藍綠色、黑灰色、暗褐色或黃褐色霉層(即病原菌的菌絲、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子籽變紅褐色、無光澤、不飽滿、質脆、內部空虛,常為交織的菌絲所充塞。果穗病部苞葉常被密集的菌絲貫穿、黏結在一起貼於果穗上不易剝離。玉米穗腐病和粗腐病病菌在種子、病殘體上越冬,為初侵染病源。病菌主要從傷口侵入,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溫度在8~20℃、相對濕度在75%以上,有利於病害發生和傳播。冷涼地區生育後期遇低溫多雨,發病重。
防治方法:
①實行輪作,消滅病殘體。進行種子消毒(方法同玉米干腐病)。適期播種,合理密植,科學施肥,促進早熟。注意防蟲,減少傷口。完熟後採收,充分晾曬方可入倉貯存。
②葯劑防治參照玉米干腐病防治。
15.怎樣識別與防治玉米矮花葉病?
玉米矮花葉病在我國各玉米產區均有發生,該病由玉米矮花葉病毒(MDMV)引起,除危害玉米外,還侵染高粱、穀子等作物及雜草。玉米矮花葉病在玉米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生,苗期受害較重。感病植株初時心葉基部葉脈間出現許多橢圓形、褪綠色小點或斑紋,沿葉脈排列成斷續的、長短不一的條點,病情進一步發展,葉片上形成較寬的褪綠條紋,尤其新葉上明顯,葉色變黃,組織變硬,質脆易折斷。有的從葉尖、葉緣開始,出現紫紅色條紋,最後乾枯。病株黃弱瘦小,生長緩慢,多數不能抽穗而死亡。少數病株雖能抽穗,但穗小、子粒少而秕瘦。根系易腐爛。
玉米矮花葉病的初侵染毒源來自多年生的禾本科雜草,初春,越冬蚜蟲復甦後,在新長出的帶毒雜草嫩葉上取食而獲毒,帶毒的有翅蚜蟲遷飛時將病毒傳播到玉米上,危害春、夏玉米,造成病害流行。夏玉米收獲後,蚜蟲又回到雜草上越冬。6~7月份,如天氣乾旱,則不利於玉米生長發育,而利於蚜蟲繁殖、遷飛,發病重。春玉米晚播、夏玉米早播均發病重。
防治方法:
①農業措施:一是選用抗病自交系,種植抗病雜交種;二是春玉米適期早播,能避病增產;三是加強田間管理,增加玉米自身的抗病力;四是及時拔除病苗、病株,減少再侵染源。
②化學防治:一是初春時及早消滅周邊雜草上的蚜蟲,小麥乳熟期蚜蟲遷飛高峰時,及時噴灑3%天達啶蟲脒,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1500倍液,或2%阿維菌素3000倍液,或25%阿克泰5000倍液防治;二是及時噴灑「天達2116」和有關預防病毒的農葯。幼苗3~4葉期噴施1500倍天達裕豐(或1500倍盛之豐)葯液+600倍「天達2116」壯苗專用型葯液,6~8葉時噴灑600倍糧食專用型「天達2116」葯液+1500倍天達裕豐葯液,防治效果良好。
16.怎樣識別與防治玉米彎孢菌葉斑病?
玉米彎孢菌葉斑病是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在華北地區發生的一種危害較大的新病害,主要危害葉片,也危害葉鞘和苞葉。抽雄後病害迅速擴展蔓延,植株布滿病斑,葉片提早乾枯,一般減產20%~30%,嚴重地塊減產50%以上,甚至絕收。
(1)症狀葉部病斑初為水漬狀褪綠半透明小點,後擴大為圓形、橢圓形、梭形或長條形病斑,病斑長2~5毫米、寬1~2毫米,最大的可達7毫米×3毫米。病斑中心灰白色,邊緣黃褐色或紅褐色,外圍有淡黃色暈圈,並具黃褐色相間的斷續環紋。潮濕條件下,病斑正反兩面均可產生灰黑色霉狀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感病品種葉片密布病斑,病斑結合後葉片枯死。
(2)發病規律病菌以菌絲潛伏於病殘體組織中越冬,也能以分生孢子狀態越冬,遺落於田間的病葉和秸稈是主要的初侵染源。病菌分生孢子最適萌發溫度為30~32℃,最適的濕度為超飽和濕度,相對濕度低於90%則很少萌發或不萌發。品種抗病性隨植株生長而遞減,苗期抗性較強,1~3葉期很易感病,此病屬於成株期病害。在華北地區,該病的發病高峰期是8月中下旬到9月上旬,於玉米抽雄後。高溫、高濕、降雨較多的年份有利於發病,低窪積水田和連作地塊發病較重。
(3)防治方法①清潔田園,玉米收獲後及時清理病株和落葉,集中處理或深耕深埋,減少初侵染來源。
②選用抗病品種。
③天氣適合發病、田間發病率達10%時,用25%敵力脫乳油20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或50%多菌靈500倍液,以上葯劑分別加入「天達2116」糧食專用型和天達裕豐混合噴霧,可顯著提高防效。
17.怎樣防治玉米空稈和禿尖?
空稈是指有稈無穗或有穗無粒的玉米植株(穗粒數少於20粒),也稱空株;禿尖是指玉米果穗頂部不結實的現象,對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有一定影響。
(1)發生原因空稈主要是由營養物質不足造成。原因有:
①過度密植造成雌穗營養不良。
②開花前乾旱或缺肥。
③因出苗不齊或缺苗後補種、補栽而造成的小弱苗,導致營養失調。
④植株高大的馬齒型玉米空稈率往往高於硬粒型,單穗型玉米空稈率高於雙穗型和多穗型。
⑤把低緯度的晚熟玉米品種引種到高緯度地區種植,或由低海拔引到高海拔地區種植。
禿尖發生的原因有:
①頂部小花在分化過程中出現乾旱或缺肥等不利因素而退化為不育。
②抽雄前遇到高溫、乾旱,抽穗散粉提早,頂部花絲抽出過晚,接受不到新鮮花粉而無法受精結實。
③因過度密植而造成郁閉、光照不足或缺肥乾旱。
④馬齒型品種的禿尖比硬粒型品種嚴重。
(2)克服辦法根據當地氣候及水肥條件選擇適宜的高產且抗逆性強的品種,合理密植,適期播種,葉面噴施「天達2116」壯苗靈培育壯苗。栽培上應特別注意抽穗開花前後噴「天達2116」糧食專用型和抓好田間管理,保證充足的且合理的水肥條件,以滿足開花、授粉及成穗時的營養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