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弱冠之年是多少歲
弱冠之年
[成語解釋]弱:年少;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指男子二十歲左右
[典故出處]清·唐芸洲《七劍十三俠》第36回:「到了弱冠之年,從了七八位有名大教習。」
譯文:到了二十歲的時候,跟隨了七八名教練。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義詞
[語法用法]作賓語;多用於男子
[成語結構]偏正式
[產生年代]近代
(1)弱冠是多少歲擴展閱讀:
反義詞:花甲之年
[成語解釋]花甲:舊時用天乾和地支相互配合作為紀年,六十年為一花甲,亦稱一個甲子。花:形容干支名號錯綜參差。指六十歲。
[典故出處]宋·計有功《唐詩紀事》第六十六卷:手埒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
譯文:手上撫弄著六十歲的鬍子,不斷循環好像在玩珍珠。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義詞
[語法用法]作主語、賓語;含褒義
[成語結構]偏正式
[產生年代]古代
㈡ 「弱冠」指的是男子多少歲
古時漢族男子20歲稱弱冠。
這時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不能用於女子。
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發的,等他們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一次「成人禮」的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發盤成發髻,謂之「結發」,然後再戴上帽子。
相關儀式:
舉行冠禮儀式是非常講究和慎重的。據《儀禮.士冠禮》上所載,貴族男子到了二十歲,由父親或兄長在宗廟里主持冠禮。行加冠禮首先要挑選吉日,選定加冠的來賓,並准備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後由父兄引領進太廟,祭告天地、祖先。
冠禮進行時,由來賓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頂帽子,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質做的緇布冠,表示從此有參政的資格,能擔負起社會責任;接著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軍帽,表示從此要服兵役以保衛社稷疆土;最後加上紅中帶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禮帽,表示從此可以參加祭祀大典。
三次加冠完成後,主人必須設酒宴招待賓贊等人(贊是賓的助手),叫「禮賓」。「禮賓」後,受冠者入內拜見母親,然後由賓取「字」,代表今後自己在社會上有其尊嚴。古人認為成年後,只有長輩才可稱其「名」,一般人或平輩只可稱其「字」,因此要取「字」便於別人稱呼。
接著再依次拜見兄弟,拜見贊者,並入室拜見姑姊。之後,受冠者脫下最後一次加冠時所戴的帽子和衣服,穿上玄色的禮帽禮服,帶著禮品,去拜見國君、卿大夫(在鄉有官位者)和鄉先生(退休鄉居的官員)。
冠禮的儀式,從周朝開始持續到清朝,直到清末民初,由於西風東漸,冠禮也就逐漸沒落而消失了。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弱冠
㈢ 古時「弱冠」是指多大的年齡
古時「弱冠」是指男子二十歲。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發的,等他們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一次「成人禮」的儀式。「冠禮」,是古代漢族的成年禮,嘉禮的一種,源於周朝。
據專家考證古代早期的原始社會,男女青年進入成年階段時會舉行一種儀式,稱為「成丁禮」、「入社禮」,而這種「成丁禮」後來就演變成冠禮。
(3)弱冠是多少歲擴展閱讀:
古代年齡的代指
嬰孩:統稱一歲以下嬰兒。因古時稱女嬰為嬰,男嬰為孩。
孩提:二三歲。《孟子》中有:「孩提之童」的說法。後人趙岐註解道:「孩提,二三歲之間」。
垂髫:三歲至七八歲。古時小孩頭上紮起來的下垂的短發叫垂髫,後人遂以"垂髫"指童年早期。
童蒙:童指兒童,蒙指愚蒙,也就是指入學前四歲至六歲之間的兒童。
齠齔:因小孩七八歲時換乳齒長恆齒,專指七八歲。
豆寇:唐朝詩人杜牧在《贈別》詩中道:「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姿態美好舉止輕盈正是十三年華,活像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後人因此稱女子十三四歲為"豆蔻年華"。
破瓜:古代文人拆「瓜」字為「二八」,借指16歲的女子,又喻婚嫁年齡。
㈣ 弱冠指的是男子多少歲的時候
弱冠是男子20歲左右的年紀,古代男子在20歲時行冠禮(成年禮) ,戴上帽子表示成年。
㈤ 及冠和弱冠是多少歲
及冠和弱冠是男子滿20歲。
及冠:指男子年滿二十歲,到了成年(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戴上成年人的戴的帽子。)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
區別:及冠,就是男子到了20歲,頭發紮起,可以戴帽子了,表示已經成年,並且做了成年禮,這是一種儀式,以後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了。
弱冠,就是男子剛剛滿20歲,雖然年齡到了,但沒有舉行儀式,還很弱雞,這叫弱冠。區別主要在於是否舉辦了儀式。
「弱冠」是滿20歲的男子的稱號,「及冠」是那時舉行的一種禮儀。古時漢族男子20歲稱弱冠。
這時行冠禮稱為及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不能用於女子。
㈥ 及冠和弱冠是多少歲
及冠和弱冠是男子滿20歲。
及冠:指男子年滿二十歲,到了成年(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戴上成年人的戴的帽子。)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
相關信息
根據禮書記載,先秦冠禮在宗廟進行,主持者一般為受冠者的父親,如果父親已經去世,則由兄長主持。加冠前,主人要通過占卜的方式確定冠日,隨後邀請參加冠禮的賓客,尤其是為子弟加冠的正賓。加冠當日,主人要准備好冠禮所用的冠服器物等。
加冠前,受冠者由贊冠者為其梳頭、挽髻、加笄,再把頭發系好,以便加冠。冠禮的主體儀式為「三加」,即由正賓依次給受冠者加緇布冠、皮弁、爵弁,每次加冠都要配以相應的服飾。
加冠時,主賓要向受冠者宣讀祝辭,內容是勉勵其樹立高尚的道德品質和遠大的人生志向。加冠後,正賓為冠者取字。同時,子弟加冠後要拜見母親和尊長,並接受他們的教誨。
㈦ 弱冠是指男子多少歲
古時漢族男子20歲稱弱冠。這時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不能用於女子。
那麼古時女子二十歲的稱謂是什麼呢?
桃李年華(táo lǐ nián huá),漢語成語,指20歲女子的代稱。桃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語出明徐渭《又啟嚴公》:「誓將收桑榆之效,以毋貽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㈧ 「總角、垂髫、及笄、豆蔻、弱冠」各指多少歲啊
1、總角: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2、垂髫:三四歲至七歲(女)、八歲(男)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頂自然下垂的短發)。
3、及笄:古時稱女子年在十五為"及笄",也稱"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齡了。
4、豆蔻:十三四歲,是指女孩的年齡段,文學作品中的豆蔻:詩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
5、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所以主以"弱冠"代稱20歲,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還要舉行大禮。
(8)弱冠是多少歲擴展閱讀:
兒童稱謂:
童孺:兒童。
垂髫[tiao]:指兒童。兒童垂發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兒童猶未束發時自然下垂的短發。因而就用「垂髫」稱幼兒或指人的幼童階段。也有說「垂發」的,意思相同,如《後漢書·呂強傳》就有「垂發服戎,功成皓首」句。
垂髫:小孩子頭發紮起來下垂著,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垂髫(tia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
齠[tiao]:兒童換牙。齠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齡:童年。
束發:是指青少年。
稚:稱年齡小的為稚。
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孝經聖治》:「故親生只膝下。」
孺子:兒童。《孟子離婁上》:「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也用作老人對年輕後生的稱呼。《史記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
成人稱謂:
冠者:指成年人。
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歲。「愛自待年金聲夙振」(《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後哀策文》)。「女子許嫁,笄而字。」(《禮記·曲禮上》)
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願為有室,女子生命而願為有家。」朱熹集註:「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
怨女:指年齡大而沒有結婚的女子。〈孟子梁惠王下:「內無怨女,外無曠夫。」
曠夫:指年齡大而沒有結婚的男子。
老人稱謂:
杖家之年:五十
杖鄉之年:六十
杖國之年:七十
杖朝之年:八十。
《禮記·工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問焉,則就其室。」
斑白:老人。老年人頭發斑白,因代指老人。
黃發:是指長壽老人。:指老人,老人的頭發由白變黃。「黃發」是枯黃的頭發。人老了,頭發上由黑變白,白發則黃。
皓首:白頭,指年老。
久壽:長壽。
眉壽:耄[mao]壽,長壽。人老了眉毛長,所以稱眉壽。
姥[mu]:年老的婦人。
暮齒:晚年,暮年。
暖壽:舊俗在過生日的前一天,家裡的人和關系較近的親友來祝壽。
萬壽:大壽,高壽之意。
遐齡:指人長壽高齡。
參考資料:年齡稱謂網路
㈨ 弱冠是多少歲
10歲左右稱為總角
20歲左右稱為弱冠
30歲左右稱為而立
40歲左右稱為不惑
50歲左右稱為花甲
60歲左右稱為知天命
70歲左右稱為古稀之年
70歲以上稱為耋耄(hao
mao)之年,隨心所欲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