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神經系統的構成是怎樣的
人體內各器官系統的活動,是在神經和體液(主要是激素)的調節下進行的,從而使人體各部分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神經系統可分成中樞神經系統(大腦、小腦、腦干、脊髓)和周圍神經系統(腦神經、脊神經、植物神經)兩部分。
中樞神經系統
脊髓:外表呈圓形;有兩處膨大(頸膨大、腰膨大),是上下肢神經發出的地方在脊髓橫切面上,中央灰色蝶形結構叫做灰質,是神經細胞體集中的地方。位於前面的灰質叫前角,發出運動神經;後面的灰質叫後角,是接受感覺神經傳入的部位;灰質周圍的白色組織叫做白質,是神經纖維集中處。
脊神經:由脊髓兩旁的前、後兩個神經根所合成。前根由前角運動神經元發出,支配四肢和軀乾的肌肉運動。後根的功能是傳導各種感覺,後根的脊神經節是感覺神經元所在部位。脊神經共有31對,即頸神經8對,胸神經12對,腰神經5對,骶神經5對,尾神經1對。脊神經發出後,除胸神經單獨形成肋間神經支配胸腰部皮膚肌肉外,其他的脊神經相互結合起來形成神經叢,頸神經1~4形成頸神經叢,頸神經5~8與胸神經1形成臂神經叢。腰、骶神經則形成腰神經叢和骶神經叢。各神經叢又分出許多周圍神經,分別支配頸、上肢、上胸、下肢和會陰部的皮膚肌肉等。
腦干:由延腦、橋腦、中腦和間腦組成。延腦下接脊髓,間腦上接大腦,腦干背部與小腦連接。腦干中有上下通達的神經纖維和許多神經核(神經元集中處),部分神經核發出腦神經。在延腦和橋腦中有許多重要神經中樞,調節呼吸、心血管、消化等生理功能,這些中樞如受損傷則可危及生命。間腦包括丘腦和下丘腦。丘腦是感覺活動中樞,許多感覺傳入沖動都先抵達丘腦再轉送到大腦皮層。下丘腦是調節內臟活動的中樞,例如攝食、飲水、體溫、內分泌等活動都受下丘腦的調節。
小腦:形如栗子,位於腦干背側,大腦後下方,有3對小腦腳與腦干連接。小腦與軀體運動的反射調節有密切關系。小腦病變時,可產生姿勢平衡障礙,肢體肌張力增強或減退,運動過程中動作不協調。動作不協調表現為把握不住動作的方向,行走搖晃,醉漢樣步態,稱為小腦性共濟失調。
大腦:由兩個大腦半球組成。大腦表面有許多凹凸不平的溝和回,所以總面積很大,功能復雜,是中樞神經的最高級部分。大腦半球表面為灰質,即大腦皮質;皮質之下為白質,由神經纖維組成,聯系各區皮質,並把皮層與皮層下各中樞聯系起來。內囊就是皮層與皮層下各中樞聯系的「交通要道」,屬於白質結構。內囊受損則出現偏身感覺障礙和偏癱;腦溢血(中風)時,常導致內囊損傷。大腦半球表面可分為顳葉、頂葉、枕葉和顳葉等。額葉的前中央回管理對側軀體肌肉的隨意運動,頂葉的後中央回管理對側軀體的體表感覺,顳葉的上部與聽覺功能有關,枕葉的後部與視覺功能有關。人類兩側大腦半球的功能有一定的分工,絕大多數的人左側半球管理語言功能,右側半球管理非語詞性認識功能(如空間的辨認、音樂欣賞分辨等)。在大腦半球深部還有一灰質塊,稱為基底神經節,它由尾核和豆狀核組成,發生病變時可出現不自主的動作(如上肢抖動、上肢舞蹈樣動作等)。
周圍神經系統
植物性神經系統:支配內臟器官的平滑肌、心肌和腺體的神經稱為植物性神經。它包括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部分。交感神經來自脊髓的胸腰段,經前根進入交感神經節,再由神經節發出神經到內臟器官。副交感神經來自腦乾和脊髓骶段,經第三、七、九、十對腦神經和前根進入副交感神經節,再分布到眼內肌、唾液腺、胸腹腔和盆腔臟器。多數臟器既有交感神經支配,又有副交感神經支配,兩者的作用往往相反。
腦神經:共有12對。第1對(嗅神經)、第2對(視神經)和第8對(聽視經),分別與嗅覺、視覺和聽覺功能有關。第3對(動眼神經)、第4對(滑車神經)和第6對(外展神經)管理眼球運動。第5對(三叉神經)接受面部感覺和支配咀嚼肌運動。第7對(面神經)支配面部表情肌的運動和味覺,如發生病變損傷就產生面癱。第9對(舌咽神經)與咽部感覺運動及味覺有關。第10對(迷走神經)與吞咽。發音、呼吸、心臟、消化等活動有密切關系。第11對(副神經)與頭頸轉動和聳肩動作有關。第12對(舌下神經)支配舌肌的運動。
腦膜和腦脊液:腦和脊髓表面有腦(脊)膜包裹。腦膜外層(硬腦膜)緊貼顱骨,對腦起固定和保護作用;內層(軟腦膜)緊貼腦表面;中層為蛛網膜,它和內層之間的腔隙充滿腦脊液。腦膜炎就是指中層和內層腦膜發炎。腦和脊髓實質中間的腔隙是腦室和脊髓中央管,也充滿腦脊液。
2. 神經系統由什麼組成
神經系統由神經組織組成。
神經系統(nervous system)是機體內對生理功能活動的調節起主導作用的系統,主要由神經組織組成,分為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兩大部分。中樞神經系統又包括腦和脊髓,周圍神經系統包括腦神經和脊神經。
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nervoussystem=CNS)是神經系統的主要部分,包括位於椎管內的脊髓和位於顱腔內的腦;其位置常在動物體的中軸,由明顯的腦神經節、神經索或腦和脊髓以及它們之間的連接成分組成。
在中樞神經系統內大量神經細胞聚集在一起,有機地構成網路或迴路;其主要功能是傳遞、儲存和加工信息,產生各種心理活動,支配與控制動物的全部行為。
(2)人體神經系統的構成是怎樣的擴展閱讀:
神經組織的結構:
1、胞體:神經元的胞體(soma)在於腦和脊髓的灰質及神經節內,其形態各異,常見的形態為星形、錐體形、梨形和圓球形狀等。胞體大小不一,直徑在5~150μm之間。胞體是神經元的代謝和營養中心。胞體的結構與一般細胞相似,有核仁、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
(1)細胞膜:胞體的胞膜和突起表面的膜,是連續完整的細胞膜。除突觸部位的胞膜有特有的結構外,大部分胞膜為單位膜結構。神經細胞膜的特點是一個敏感而易興奮的膜。
在膜上有各種受體(receptor)和離子通道(ionic chanel),二者各由不同的膜蛋白所構成。形成突觸部分的細胞膜增厚。膜上受體可與相應的化學物質神經遞質結合。
當受體與乙醯膽鹼遞質或γ-氨基丁酸遞質結合時,膜的離子通透性及膜內外電位差發生改變,胞膜產生相應的生理活動:興奮或抑制。
(2)細胞核:多位於神經細胞體中央,大而圓,異染色質少,多位於核膜內側,常染色質多,散在於核的中部,故著色淺,核仁1~2個,大而明顯。細胞變性時,核多移向周邊而偏位。
2、突觸
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或神經元與非神經細胞(肌細胞、腺細胞等)之間的一種特化的細胞連接,稱為突觸(synapse)。
它是神經元之間的聯系和進行生理活動的關鍵性結構。突觸可分兩類,即化學性突觸(chemical synapse)和電突觸(electrical synapsse)。通常所說的突觸是指前者而言。
3. 人體的神經系統是怎樣構造的
人們能夠正常地適應生活和環境的變遷,保持體內環境的相對恆定,全賴於神經系統和體液的調節。神經系統分為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主要包括大腦、小腦、腦乾和脊髓;周圍神經系統主要包括腦神經、脊神經、植物神經等。
接受外部刺激的器官,如皮膚、耳、眼等,稱為感受器;對外部刺激做出相應反應的器官,如肌肉、分泌腺等,稱為效應器。最重要的是連接感受器和效應器的神經系統,其中大腦起核心作用。所以,有人把大腦稱作人體的司令部。在這里將主要講述大腦的結構與功能。
4. 人體神經系統的結構是怎樣的
人們能夠正常地適應生活和環境的變遷
5. 人體神經系統由哪幾部分組成
作者:江建敏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 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6. 人體的神經系統是由什麼組成的。
神經系統包括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前者有腦和脊髓組成,後者有腦神經和脊髓神經組成。
7. 人體的系統構成是怎樣的
系統是由器官構成的、可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機能的結構單位。人體共分八大系統:①運動系統:由骨、骨連接和骨骼肌組成;
②循環系統:由血液循環系統和淋巴系統組成;
⑧呼吸系統:由呼吸道和肺組成;
④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口腔、咽、胃、腸等)和消化腺(如唾液腺、胰腺等)組成:⑤排泄系統:由泌尿系統和皮膚組成;
⑥內分泌系統:由內分泌膝(如甲狀腺、腎上腺、性腺等)組成;
⑦神經系統:由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組成;
⑧生殖系統:由外生殖器和內生殖器組成。
8. 我們人體神經系統的組成部分分別是什麼它們的主要功能是什麼(簡短明了)
神經系統由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構成
你所說的三個,我想應該指的是:腦、脊髓、周圍神經吧。按照組成神經的形態來說,神經系統又主要是由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組成的。
1.腦
腦 (英:brain,拉:encephalon)中樞神經系統的主要部分,位於顱腔內.低等脊椎動物的腦較簡單.人和哺乳動物的腦特別發達,可分為大腦,小腦和腦干三部分.
(1)大腦:為神經系統最高級部分,由左,右兩個大腦半球組成,兩半球間有橫行的神經纖維相聯系.每個半球包括:
①大腦皮層(大腦皮質):是表面的一層灰質(神經細胞的細胞體集中部分).人的大腦表面有很多往下凹的溝(裂),溝(裂)之間有隆起的回,因而大大增加了大腦皮層的面積.人的大腦皮層最為發達,是思維的器官,主導機體內一切活動過程,並調節機體與周圍環境的平衡,所以大腦皮層是高級神經活動的物質基礎.
②髓質:又稱"白質",位於大腦皮層內部,由神經纖維所組成.
③基底神經節:在半球底部的白質中,由神經細胞集中而成.
(2)小腦:在大腦的後下方,分為中間的蚓部和兩側膨大的小腦半球,表層的灰質即小腦皮層,被許多橫行的溝分成許多小葉.小腦的內部由白質和灰色的神經核所組成,白質稱髓質,內含有與大腦和脊髓相聯系的神經纖維.小腦主要的功能是協調骨胳肌的運動,維持和調節肌肉的緊張,保持身體的平衡.
(3)腦干:包括間腦,中腦,腦橋和延髓,分布著很多由神經細胞集中而成的神經核或*神經中樞,並有大量上,下行的神經纖維束通過,連接大腦,小腦和脊髓,在形態上和機能上把中樞神經各部分聯系為一個整體.腦各部內的腔隙稱*腦室,充滿腦脊液.在人體,腦通常分為大腦,小腦,間腦和腦干(包括中腦,腦橋和延髓)四部分.
2.脊髓
脊髓中樞神經系統的低級部位.位於椎管內,呈扁平柱形,上端平枕骨大孔和腦相續,下端呈圓錐形.成人的圓椎末端在第一腰椎下緣,全長約45厘米,平均重30克,在頸部與腰部有兩個膨大,與四肢功能有關.從橫切面上看,中央為蝴蝶形灰質,周圍由白質組成.灰質中央有中央管.灰質向後外突出的部分為後角,與脊神經的後根相連,內含中間神經元;向前方突出的部分為前角,內含運動神經元,其纖維構成脊神經前根;側角內含植物性神經元.白質由神經纖維組成,按位置可分前索,側索和後索.分別把腦和脊髓及脊髓內各段聯系起來.脊髓的功能有兩個方面:一是傳導功能,來自大部分器官的神經沖動,先經後根入脊髓,後經上行傳導束到腦,腦發出的大部分沖動,通過下行傳導束傳到脊髓,再經前根傳至全身大部分器官.二是反射功能,脊髓灰質中有許多低級的神經中樞,可完成某些基本的反射活動,如排便,排尿等內臟反射和膝跳反射,跖反射等軀體反射.正常情況下,脊髓的反射活動都是在高級中樞控制下進行的.當脊髓突然橫斷,與高級中樞失去聯系後,會產生暫時性的脊休克.脊髓損傷可中斷某一水平的生理功能.目前由於醫學進步,許多脊髓損傷病人已有可能恢復其生理
3.中樞神經系統
中樞神經系統是神經組織最集中的部位.人的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腦有大腦,小腦,間腦,中腦,腦橋,延髓.人體的反射活動表現在中樞神經系統.把不同空間和時間的傳入沖動進行整合,神經元之間在機能上發生突觸聯系,使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表現為興奮的擴散,抑制和反饋.突觸在結構和機能上的特性,決定了興奮傳遞的單向性,從而使機體對內外界刺激的反應更加協調准確.特別是大腦皮層的高度發展,成為神經系統最重要最高級的部分.
4.周圍神經系統
周圍神經系統是中樞神經系統以外的神經組織的總稱.包括各種神經,神經叢和神經節.周圍神經系統的一端同中樞神經系統的腦和脊髓相連,另一端通過各種末梢裝置與身體其它器官和系統相聯系.周圍神經包括12對腦神經,31對脊神經和植物性神經.植物性神經又可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在周圍神經系統,神經元集中的部位稱神經節.周圍神經又可根據功能的不同,分為傳入神經,傳出神經和混合神經.
5.神經中樞
神經中樞又稱反射中樞.中樞神經系統內對某一特定生理機能具有調節作用的細胞群或感受某一種刺激的細胞群.分別分布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各個部位,在反射活動中起重要作用.每種反射的中樞結構,稱為該反射的中樞.一些簡單的反射,只需通過神經系統的低級部位就能完成.如膝跳反射中樞位於腰部脊髓.復雜反射的中樞,在中樞神經系統內分布較廣,分布在幾個不同的部位.但其中有一最基本部位,如呼吸中樞存在於延髓,腦橋以至大腦皮質,但延髓呼吸中樞是最基本的,其餘各級中樞通過影響延髓呼吸中樞來調節呼吸運動,在同一中樞內,神經元之間的聯系也是錯綜復雜的.
什麼是神經元呢?它就是神經細胞。神經細胞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在細胞表面有許多突起。所以,科學家們把神經細胞分成胞體和突起兩部分來觀察和描述。胞體部分和身體其他部位的細胞差不多,也包括細胞膜、細胞漿和細胞核等。較特殊的是神經細胞的胞漿內含有帶色素的斑塊,稱為尼氏小體或虎斑。突起部分有兩種,一種突起短而分支多,稱為樹狀突;另一種突起往往較長且只有一個,稱為軸突。不論是樹狀還是軸突均有傳導興奮沖動的作用,就像電線傳導電流一樣。軸突的結構比較復雜,外麵包了一層叫髓鞘的東西,就像電線外麵包了一層塑料皮似的。神經膠質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對神經細胞具有支持、營養和形成髓鞘的功能。
軸突和軸突,樹狀突和樹狀突,軸突、樹狀突和細胞體之間都可以通過一個叫突觸的結構發生聯系。突觸之間有兩層膜,膜間有個極小的空隙,只有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看到。興奮沖動從一條神經的軸突傳送過來時,在突觸前面的那層膜里可產生一些化學物質,如乙酷膽鹼、去甲腎上腺素等,這些化學物質再釋放到兩層膜的空隙內,然後作用於後面的那層膜,這樣便可使神經沖動沿著後面那條神經傳下去。這種神經傳導速度是非常快的,每秒鍾可以傳送1~100米遠。一旦人體受到外界的刺激時,神經沖動就會迅速地從一個神經細胞,通過突觸這一途徑,一傳十、十傳百……迅速傳到大腦,由大腦皮層進行分析綜合,再通過另外一套神經通路,把命令發送到全身,以對外界的刺激做出及時而恰當的反應。
神經衰弱時,大腦內抑制過程減弱,神經細胞的興奮性相對增高,這樣對外界的刺激可產生強而迅速的反應,從而使神經細胞的能量大量消耗。因此,神經衰弱患者常表現為既容易興奮,又易於疲勞。另一方面,大腦皮層功能弱化,其調節和控制皮層下植物神經系統功能也減弱,從而出現植物神經功能亢進的一些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