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華為品牌核心價值
一、華為為什麼要重新梳理和確定新的核心價值觀體系?
1998年3月23日,深圳蛇口,明華會議中心,經過三年討論修改,八易其稿的《華為公司基本法》終於討論定稿,華為公司的核心價值觀體系也隨之橫空出世。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內企業首個系統的核心價值觀體系。在《基本法》的第一章隊公司的核心價值觀做出了以下概括:
願景與使命:華為的追求是在電子信息領域實現顧客的夢想,並依靠點點滴滴、鍥而不舍的艱苦追求,使我們成為世界級領先企業。為了使華為成為世界一流的設備供應商,我們將永不進入信息服務業。通過無依賴的市場壓力傳遞,使內部機制永遠處於激活狀態。
員工觀:認真負責和管理有效的員工是華為最大的財富。尊重知識、尊重個性、集體奮斗和不遷就有功的員工,是我們事業可持續成長的內在要求。
技術觀:廣泛吸收世界電子信息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虛心向國內外優秀企業學習,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開放合作地發展領先的核心技術體系,用我們卓越的產品自立於世界通信列強之林。
精神:愛祖國、愛人民、愛事業和愛生活是我們凝聚力的源泉。責任意識、創新精神、敬業精神與團結合作精神是我們企業文化的精髓。實事求是是我們行為的准則。
利益觀: 華為主張在顧客、員工與合作者之間結成利益共同體。努力探索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內部動力機制。我們決不讓雷鋒吃虧,奉獻者定當得到合理的回報。
文化觀:資源是會枯竭的,唯有文化才會生生不息。一切工業產品都是人類智慧創造的。華為沒有可以依存的自然資源,唯有在人的頭腦中挖掘出大油田、大森林、大煤礦……。精神是可以轉化成物質的,物質文明有利於鞏固精神文明。我們堅持以精神文明促進物質文明的方針。
社會責任觀:華為以產業報國和科教興國為己任,以公司的發展為所在社區作出貢獻。為偉大祖國的繁榮昌盛,為中華民族的振興,為自己和家人的幸福而不懈努力。
二、華為的核心價值觀的價值
經過八年的充滿艱辛的發展,華為已成功地探索出自己的商業模式、內部營運模式和企業文化的內涵。可以說,《基本法》對未來的展望、描述和企盼,更多地已經變為華為的實踐。換言之,公司發展的實踐正在不斷地驗證了《基本法》的所構建的偉大藍圖。在《基本法》出台以後,無論是進入高速發展階段,還是在寒冷的冬天,華為的核心價值觀體系都作為一種重要的牽引力量,起到了重要的精神力量。華為多年的發展實踐也驗證得其核心價值觀的正確。
經過八年的發展和思考,尤其是經過寒冬的考驗,具有強烈自我批判精神的公司領導對自己核心價值觀體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反思,任正非總裁曾指出:「《基本法》里也有泡沫。」因為她畢竟誕生於一個以泡沫為特徵的時代。新的核心價值觀體系無疑是建立在這種系統思考和自我批判基礎之上的。公司推行的IPD、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幹部管理和培養體系等變革,以及國際化的實踐,不僅開拓了我們的思考空間,同時也呼喚著有新的核心價值體系牽引公司未來的發展。
如果說,《基本法》是華為公司發展壯大過程中,在實現世界級領先企業過程中的重要的里程碑,華為的核心價值觀就是重要的指引力量,牽引力量和凝聚力量。隨著時間的推移,《基本法》將離我們遠去,成為歷史,但在華為公司一步一步地邁向世界級企業的過程中,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將更清晰地凸現出來。
外界有些說法,講華為「已經拋棄了《基本法》」,這種說法值得商榷。應該講,《基本法》從制定到實踐,就是一個不斷揚棄的過程,任總將其定位於「模糊、混沌中的一條光束」,並預言「《基本法》真正誕生的那一天,也許是它完成了歷史使命之時,因為《基本法》已經溶入華為人的血脈」。因此,可以講,《基本法》不是被拋棄了,而是被超越了,被華為企業經營管理的實踐所超越。
古人雲:盛世修典。當華為進入難得的發展時期,重新思考和梳理自己的核心價值體系也是不難理解的。
可以說,《基本法》中的核心價值觀體系牽引了公司的發展,八年的艱苦卓絕的發展,為思考新的核心價值體系提供了厚重的思想土壤。
㈡ 華為的企業使命和願景
華為公司的核心價值觀蘊涵著華為公司的願景、使命和戰略。
華為公司的願景是豐富人們的溝通和生活。
使命是聚焦客戶關注的挑戰和壓力,提供有競爭力的通信解決方案和服務,持續為客戶創造最大價值。
戰略是四個方面:
1、為客戶服務是華為存在的惟一理由;客戶需求是華為發展的原動力。
2、質量好、服務好、運作成本低,優先滿足客戶需求,提升客戶競爭力和盈利能力。
3、持續管理變革,實現高效的流程化運作,確保端到端的優質交付。
4、與友商共同發展,既是競爭對手,也是合作夥伴,共同創造良好的生存空間,共享價值鏈的利益。
下面圍繞華為公司的願景、使命和戰略,講講華為公司是怎樣認識到這些問題的,以及華為是如何圍繞願景、使命和戰略對內對外進行管理和服務的。
華為的願景
在車輪發明前,人們主要靠步行進行交流,靠聲音進行轉播,那時候談不上什麼經濟。
在車輪發明後,人們學會利用車和馬進行交流,誕生了方圓五、六十公里的小區域經濟,產生了小農經濟的集市貿易,使封建成為可能。
在火車、輪船發明後,產生了工業經濟,由於金融的載體作用以及產品的遠距離運輸,使資本主義成為可能。
在航空器發明後,工業經濟加速發展,到上世紀70年代末達到了高峰。那時的經濟是以核心製造為中心的工業經濟,經濟的附加值主要在產品的製造上。那時,日本、德國的經濟達到了頂峰。
後來由於處理器(CPU)的發明,計算機開始普及,又由於光傳輸的發明與使用,形成了網路。
由於網路及管理軟體的應用,使製造可以被剝離,並轉移到低成本的國家,而且製造不再有高的利潤。發達國家正在從工業化走向去工業化,從而導致核心製造時代結束。
上世紀九十年代,日本、德國開始衰落,美國開始強盛。這時主要附加值的利潤產生在銷售網路的構造中,銷售網路的核心就是產品的研發與IPR(專利)。
因此,未來的企業之爭、國家之爭就是IPR之爭,沒有核心IPR的國家,永遠不會成為工業強國。
由於製造可以被剝離出來,銷售與服務可以貼近市場,它們之間的關聯可以通過網路來進行,經濟的全球化不可避免。華為的願景就是不斷通過自己的存在,來豐富人們的溝通、生活與經濟發展,這也是華為公司作為一個企業存在的社會價值。我們可以達到豐富人們的溝通和生活,也能夠不斷促進經濟的全球化發展。華為自身也不可能迴避全球化,也不可能有尋求保護的狹隘的民族主義心態。
因此,華為從一開始創建就呈全開放的心態。
在與西方公司的競爭中,華為學會了競爭,學會了技術與管理的進步。因此,只有破除了狹隘的民族自尊心才是國際化,只有破除了狹隘的華為自豪感才是職業化,只有破除了狹隘的品牌意識才是成熟化。當然網路也會對國家產生負面影響,主要是意識形態方面。這些破壞與影響不可能通過技術手段來控制,主要靠法律,以及人們的自律。
例如,互聯網促進了技術的交流與進步,但也可能摧毀一個國家的正確價值觀。羅馬俱樂部的一份報告指出,未來能夠顛覆這個世界秩序的,只有互聯網。美國的一份報告中指出,未來20年有可能摧毀美國國家價值觀的只有互聯網。
以上是我們對願景的理解。
我們在願景部分最主要是講豐富人們的溝通與生活,其實這裡面也是講未來網路對這個世界的作用。網路的存在使得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不僅對於我們華為是不可避免的,實際上是世界所有國家都不可避免的。
因此,這個時候希望封閉起來不要走全球化的道路,實際上是錯的。
這個時候必須勇敢地面對全球化,發揮自己國家的優勢,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機會。經濟全球化的核心是什麼?過去的經濟競爭的核心是戰爭;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是工業製造,是關稅、許可證及配額貿易。
這個時代是什麼呢?由於網路的發明,市場和製造相分離,這個世界最重要的市場手段是IPR,沒有核心IPR的公司在國際市場上,被法律排斥。
承擔製造的企業是不能隨意賣出產品的,這就是IPR之爭。
台灣工廠靠代工,主要靠大規模地生產、大規模的采購,降低了采購成本,降低了製造成本,他們獲得的利潤大概毛利只有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左右;由於高科技IPR,使產品的毛利有可能達到百分之四五十或百分之五六十。因此將來的市場競爭就是IPR之爭,就是未來的企業之爭。所以將來沒有核心IPR的國家,永遠不會成為工業強國。
我們國家提出要自主創新,要用法律保護自主知識產權,這個口號是對的。但是我們太急功近利,也會喪失我們的競爭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