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五代計算機是怎樣的
第五代電子計算機,實際上就是人工智慧機器。
計算機實現「人工智慧」化,就是使它具有人的某些智能,如理解能力、適應能力和思維能力等。這就要求計算機具有高速運算處理的能力,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和嗅覺等感測器接受各種信號,利用合理的程序進行判斷、推理,並及時作出正確的反應。它的「表現」就像人一樣,所以叫做「人工智慧」。例如:
下棋是一種高級的智力活動。如果把各位「大師」的下棋經驗輸入計算機,那麼,計算機就可以與人對壘,並且戰勝棋手。
利用計算機進行邏輯推理,證明大量的數學定理,也是人工智慧的表現。
利用計算機把一種文字翻譯成另一種文字,這也是一種人工智慧。目前,這種文字翻譯的准確率已達到80%~90%。
現在,郵局裡的郵件自動分揀機能夠識別郵政編碼,以便按地區分揀信件,每小時可分揀幾萬封信哩!
以上便是第五代電子計算機的部分功能。人工智慧實際上是一門腦力放大的科學。
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爾·卡柏爾以機器人與人類對立為主題,寫了一部名叫「洛薩姆萬能機器人公司」的歌劇,劇中設想該公司生產大量的高性能機器人,並向世界各國輸出,於是各國工廠的失業者劇增,這激起了工人們的憤怒,他們涌進工廠,砸毀機器人。公司方面則把武器交給機器人對工人進行鎮壓。後來又研究出了帶有感情的機器人。這些機器人突然反過來憎恨驅使他們的人。於是。他們開始襲擊人類,想把人類全部殺光。作者藉此來詛咒現代文明。
1950年,英國科普作家阿西莫夫寫了一本書名為《我們是機器人》的書。該書反映了把人作為助手而征服人類的機器人形象。書中告誡人們不要忽視技術發展引起的社會後果,還提出了使機器人不致於加害人類的發展原則——機器人學三原則。
1954年,美國的戴柏爾發表了《運用於重復進行業的通用工業機械人》一文,並申請了專利。但他所設計的只是重復進行放下和抓起操作的機器。1960年美國機械和鑄造公司研製成功實用化的產品「伐荷杜蘭」型機器人。後來尼梅特公司又開發「尼梅特」型機器人,並使其成為產品。
然而,真正稱得上人工智慧研究工作的第一個奠基人是英國的圖靈。1937年,當時年僅24歲的他就在一篇關於「理想計算機」的論文中提出了天才的設想,這就是大家知道的圖靈機。他令人信服地論證和說明了任何需要精確地加以確定的計算過程能夠由圖靈機來完成。1950年,他在《計算機能思維嗎?》一文中不僅給人工智慧下了定義,而且還論證了人工智慧的可能性。他的許多思想都大大超過了同時代的人。
控制論的創始人維納等人,資訊理論的奠基人申農,神經控制論的創始人麥克卡洛和匹茨,以及博養論的創始人,被稱為「計算機之父」的馮·諾依曼,還有阿什比等都是人工智慧的第一批先驅者,他們的理論和工作為人工智慧的創立奠定了基礎。50年代,有許多科學家和工程在這方面進行了探索。1956年,申家和麥卡錫廣泛收集了有關人工智慧研究的13篇論文,匯編了《自動機研究》一書。
1956年夏季,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達特莫斯大學,正式以人工智慧為名義的一次創造性聚會標志著人工智慧的誕生。
參加這次聚會的有當時的年輕數學助教、現斯坦福大學教授麥卡錫,以及他的三位朋友:哈佛大學年輕數學和神經學家、現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明斯基,IBM以及公司信息研究中心負責人洛切斯特和貝爾試驗室信息部數學研究員香農,還有IBM公司的莫爾和塞繆爾,麻省理工學院的塞爾夫利奇和索羅孟夫,以及蘭德公司和卡內基工科大學的紐厄爾和西蒙等十幾名青年學者。他們舉辦了為期兩個月的夏季學術談論班,討論機器能智問題。經麥卡錫提議,在會上正式使用人工智慧這一術語,從而開創了人工智慧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研究方向。麥卡錫因而被稱為「人工智慧之父」。
電腦輔助軟體工程及物件導向程序設計,系利用電腦本身已具備的功能,來協助程序設計師,但是,若我們讓電腦自己來撰寫程序,又是什麼樣的情形呢?這個想法觸動了人工智慧的發展,人工智慧一詞曾被用來敘述電腦自我思考的能力。人工智慧己被無數的科幻小說當作主題,特別是描述關於具有人性的機器人,配備人工智慧的「頭腦」!
這其實並不難想像,在不久的將來,當機器人的製造、程序設計及電腦科技不斷地突飛猛進,「人工人類」的出現其實是指日可待的。值此進步的同時,人工智慧在許多更實際的應用上有所發展,其中最普遍的就是專家系統。專家系統是將一系列規則依邏輯順序編碼,使電腦能依照過去的經驗來預測未來發生的狀況,最常見的例子,便是個人電腦上的「輔助」屏幕,通常當你「卡」在某個電腦程序時,它就會顯現出來。根據以往的經驗,專家系統會「知道」用戶的難處大概在什麼地方,進而提供有用的協助。
人工智慧程序設計的另一個例子是語音辨識、電腦輔助軟體工程及自動機械控制。在人工智慧的研究上,最新的大轉變是在神經網方面的發展,這與區域網(LANs)、廣域網(WANs)沒有任何關聯,反而是一個根據動物腦中的互動所模擬出的電腦程序。根據生物學者的觀點,個別的電腦細胞——神經細胞單位,並不記得任何東西,或是執行任何邏輯反應,必須要與其他神經細胞同工,就像古老的諺語所說的:「一個完整的個體,要比由各部分所組成的總合來得好。」在電腦程序設計中,神經網路代表具有副程序的程序,而這些副程序已被設計成具有經驗累積的功能,所以程序越經使用,功能越強,目前這個領域的發展尚未明朗化,但前途看好。
人工智慧工作的成功面可分為二,一是人工智慧已成功地應用在許多的商業產品上,例如專家系統,而且這些應用已與其他電腦程序設計產生了密不可分的關系;其次則如自然語言程序設計或神經網路一般,雖然在商品化上仍有許多爭議,但這些人工智慧的研究學者仍在學術界、電腦製造業與軟體業的基礎實驗室中努力的工作。
2. 請問游戲代練的電腦都怎樣
顯卡是硬傷,沒有獨顯的電腦,很多游戲都打不開
3. 第五代電子計算機是怎樣的
第五代電子計算機,實際上就是人工智慧機器。
計算機實現「人工智慧」化,就是使它具有人的某些智能,如理解能力、適應能力和思維能力等。這就要求計算機具有高速運算處理的能力,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和嗅覺等感測器接受各種信號,利用合理的程序進行判斷、推理,並及時作出正確的反應。它的「表現」就像人一樣,所以叫做「人工智慧」。例如:下棋是一種高級的智力活動。如果把各位「大師」的下棋經驗輸入計算機,那麼,計算機就可以與人對壘,並且戰勝棋手。
利用計算機進行邏輯推理,證明大量的數學定理,也是人工智慧的表現。
利用計算機把一種文字翻譯成另一種文字,這也是一種人工智慧。目前,這種文字翻譯的准確率已達到80%~90%。
現在,郵局裡的郵件自動分揀機能夠識別郵政編碼,以便按地區分揀信件,每小時可分揀幾萬封信哩!
以上便是第五代電子計算機的部分功能。
4. 請問什麼是第二代電腦
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 (1946-1957)
1946年2月15日,標志現代計算機誕生的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在費城公諸於世。ENIAC代表了計算機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它通過不同部分之間的重新接線編程,還擁有並行計算能力。ENIAC由美國政府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合作開發,使用了18000個電子管,70000個電阻器,有5百萬個焊接點,耗電160千瓦,其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 第一代計算機的特點是操作指令是為特定任務而編制的,每種機器有各自不同的機器語言,功能受到限制,速度也慢。另一個明顯特徵是使用真空電子管和磁鼓儲存數據 .
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 (1957-1964)
1948年,晶體管發明代替了體積龐大電子管,電子設備的體積不斷減小。1956年,晶體管在計算機中使用,晶體管和磁芯存儲器導致了第二代計算機的產生。第二代計算機體積小、速度快、功耗低、性能更穩定。1960年,出現了一些成功地用在商業領域、大學和政府部門的第二代計算機。第二代計算機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還有現代計算機的一些部件:列印機、磁帶、磁碟、內存、操作系統等。計算機中存儲的程序使得計算機有很好的適應性,可以更有效地用於商業用途。在這一時期出現了更高級的COBOL和FORTRAN等語言,使計算機編程更容易。新的職業(程序員、分析員和計算機系統專家)和整個軟體產業由此誕生。
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 (1964-1972)
1958年德州儀器的工程師Jack Kilby發明了集成電路(IC),將三種電子元件結合到一片小小的矽片上。更多的元件集成到單一的半導體晶元上,計算機變得更小,功耗更低,速度更快。這一時期的發展還包括使用了操作系統,使得計算機在中心程序的控制協調下可以同時運行許多不同的程序。
第四代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 (1972-現在)
大規模集成電路 (LSI) 可以在一個晶元上容納幾百個元件。到了 80 年代,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VLSI) 在晶元上容納了幾十萬個元件,後來的 (ULSI) 將數字擴充到百萬級。可以在硬幣大小的晶元上容納如此數量的元件使得計算機的體積和價格不斷下降,而功能和可靠性不斷增強。 70 年代中期,計算機製造商開始將計算機帶給普通消費者,這時的小型機帶有友好界面的軟體包,供非專業人員使用的程序和最受歡迎的字處理和電子表格程序。 1981 年, IBM 推出個人計算機 (PC) 用於家庭、辦公室和學校。 80 年代個人計算機的競爭使得價格不斷下跌,微機的擁有量不斷增加,計算機繼續縮小體積。與 IBM PC 競爭的 Apple Macintosh 系列於 1984 年推出, Macintosh 提供了友好的圖形界面,用戶可以用滑鼠方便地操作。
5. 電腦是怎樣誕生的
電腦即電子計算機的誕生最早是在1946年的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
1946年2月14日,由美國軍方定製的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問世了。
ENIAC(中文名:埃尼阿克)是美國奧伯丁武器試驗場為了滿足計算彈道需要而研製成的,這台計算器使用了17840支電子管,大小為80英尺×8英尺,重達28t(噸),功耗為170kW,其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的加法運算,造價約為487000美元。
ENIAC的問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表明電子計算機時代的到來。在以後60多年裡,計算機技術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沒有任何一門技術的性能價格比能在30年內增長6個數量級。
(5)代而電腦怎樣的擴展閱讀:
電腦的發展:
1、電子管數字機(1946—1958年):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的是真空電子管,主存儲器採用汞延遲線、陰極射線示波管靜電存儲器、磁鼓、磁芯;外存儲器採用的是磁帶。軟體方面採用的是機器語言、匯編語言。應用領域以軍事和科學計算為主。
2、晶體管數字機(1958—1964年):
硬體方面的操作系統、高級語言及其編譯程序應用領域以科學計算和事務處理為主,並開始進入工業控制領域。
特點是體積縮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運算速度提高(一般為每秒數10萬次,可高達300萬次)、性能比第1代計算機有很大的提高。
3、集成電路數字機(1964—1970年):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MSI、SSI),主存儲器仍採用磁芯。軟體方面出現了分時操作系統以及結構化、規模化程序設計方法。
特點是速度更快(一般為每秒數百萬次至數千萬次),而且可靠性有了顯著提高,價格進一步下降,產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標准化等。應用領域開始進入文字處理和圖形圖像處理領域。
4、大規模集成電路機(1970年至今):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LSI和VLSI)。軟體方面出現了資料庫管理系統、網路管理系統和面向對象語言等。
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處理器在美國矽谷誕生,開創了微型計算機的新時代。應用領域從科學計算、事務管理、過程式控制制逐步走向家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計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