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潛水艇是怎樣為艙內提供氧氣的
正常情況下,潛艇常用的空氣再生方法有兩種:一是電解水法,可持續供氧,但耗電量大,核潛艇一般採用這種方法.另一種是氧氣再生法,用主要成份為過氧化物的再生葯板或氧燭,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產生氧氣,常規動力潛艇多用此法.根據制氧方法,核潛艇水下逗留時間可以無限長,但考慮到艇員在水下工作和生活的實際忍耐能力,通常不會超過三個月.而常規潛艇所攜帶的空氣再生器材數量,可以保證潛艇在水下逗留時間在600小時左右.
『貳』 潛水艇呼吸環境需要調節哪些
潛艇里需要有這種特殊裝置叫氧氣再生板,這個氧氣再生板就可以把整個潛艇里空間的空氣,通過這種化學反應才能釋放出氧氣,這種再生板它有一個時間限制,如果說確實很長時間在水下航行了,這個再生板也會失效。艇上的空氣再生是靠電解水製造氧氣,用吸收劑消解二氧化碳,再通過核裝置與過濾器驅除有害廢氣。如果是半潛伏在水中,那麼就應該安裝通風口,如果全潛在水中,使用壓縮空氣瓶,醫用氧氣瓶在潛艇中不適用。Na2O2過氧化鈉只在緊急情況下,氣源耗盡時才用的。平時下潛後都是用的儲存在氣瓶里的壓縮空氣,經減壓後供艇員呼吸。潛水艇內有高壓、中壓、低壓空氣系統。具體請看有關軍事科技網站。潛水艇雖然都沉下去海底,但是潛水艇會時不時的將自身機體浮出水面上來,這樣可以打開最上面的艙門就可以直接釋放二氧化碳,從而可以得到更加新鮮的空氣,還有就是潛水艇在觀察的狀態時,是會通過指揮塔的裝置自動為潛水艇去換氣的。還有一個就是潛水艇在潛入海水裡面,潛水艇是屬於很密閉的空間,根本沒有辦法露出一點縫隙的。這樣子就不可能去通過海水去換氣的,只能去通過外面的幫助才可以。這時候就用到了制氧的工具了,比如制氧葯板,還有氧氣瓶這些東西。但是氧氣瓶還是要等到最後的關頭,潛水員才會將氧氣瓶拿出來使用。
『叄』 潛水艇在水下是如何換氣的
潛水艇的氧氣產生系統為過氧化鈉(或其他材料),它與人呼吸出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氧氣,因此潛艇換氣是在水下完成的。不過過氧化鈉是有限的,用完之後只能通過排氣管換氣,排氣管的使用要求潛艇必須在水面或潛望鏡深度(約10米)處。排氣管首要作用是排氣,其次才是換氣。如果確實需要潛艇在潛望鏡更深的深度使用排氣管可以使用加長排氣管,但是要求潛艇不能轉向,且只能使用三分之一航速。這里說下排氣管,所謂排氣管只是針對柴電潛艇,柴油機在沒有排氣管的情況下是無法使用的。目前的核潛艇不需要排氣管,但是不排除專門按裝換氣管的情況。 至於能源問題主要通過補給艦實現,補給內容包括但不限於燃料,食品,淡水,武器。根據需要補給艦可能也是一艘潛艇,不過是大型潛艇而已
『肆』 潛艇如何取得氧氣、排氣、換氣
目前的潛艇中都裝有氧氣發生裝置,包括電解水制氧、氧氣瓶、液氧罐,僅僅是液氧罐釋放的氧氣,就足夠全艇人員呼吸3個月了。
潛艇中還常常使用一種「氧燭」,它由特殊化學材料製成,樣子很像蠟燭,點燃後會產生大量氧氣。
潛艇上裝有通氣管。在適當的條件下,潛艇可以上升至離水面幾米到十幾米的地方,將通氣管升出水面,吸入新鮮空氣,排出艇內的渾濁空氣。
『伍』 潛艇是怎麼在水下呼吸
潛艇中都裝有氧氣發生裝置,包括電解水制氧、氧氣瓶、液氧罐,僅僅是液氧罐釋放的氧氣,就足夠全艇人員呼吸3個月了。
『陸』 潛艇里的空氣是怎麼來的
潛艇代表著一個國家的軍事發展階段,說到潛艇,大家一定會聯想到一幅畫面,身穿藍色海軍服的軍人們站在艙內,對著各種儀器觀察我國海域內部情況,面對全面封閉的潛艇,一定會有不少的朋友感到疑惑,軍人們是靠什麼呼吸來維持在水下的生命體征?如果是空氣的話,潛艇里的空氣是怎麼來的呢?
第四,另外一種方法是在潛艇浮出水面的時候進行換氣達到通風換氣的效果,總的來說,由於潛艇長期處於封閉狀態,長期保持工作狀態的軍人們的身體狀況、氧氣充足與否等情況,受到大家的廣泛關注。他們是為我們國家在戰斗著,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向他們致敬!沒有他們,我們國家的核潛艇也不會有如今的發展。
『柒』 潛水艇在水下如何供氧
1.1 通氣管換氣供氧
早期的潛艇潛航時間較短,潛艇上未裝備單獨的供氧裝置,只安裝通氣管換氣裝置,潛艇在水下潛行一段時間後,需要上浮,將通氣管伸出海面,與外界進行換氣,將艇內貧氧的空氣排出,同時向艇內補充富氧的新鮮空氣。
通氣管換氣供氧技術的優點是:結構簡單,設備緊湊,功耗低;缺點是:潛艇需頻繁地上浮,並將通氣管伸出海面,增加了潛艇暴露的機率。
現代的各國潛艇,都保留了通氣管,當潛艇在水面航行時或者完成潛航任務上浮後,使用通氣管換氣。
1.2 氧氣瓶供氧
將裝有壓縮氧氣的高壓氣瓶裝備到潛艇上,需要氧氣時,將高壓氣瓶中的氧氣經過減壓閥釋放到艙室空氣中供人員呼吸使用。
對於小型潛艇,該技術經濟實用、操作簡單、使用方便,供氧的過程中不需要消耗電源,氧氣純度高,對艙室不會帶來二次污染。
壓縮氧氣瓶的壓力有一定的限度,壓力太高容易帶來存儲安全隱患。由於氧氣瓶攜帶的氧氣量有限,對於需氧量較大的潛艇,該方式滿足不了需求。潛艇上的氣瓶在外界劇烈的沖擊下,可能導致氣瓶爆裂,對潛艇帶來損害。
德國、日本等國早期的一部分常規潛艇使用過該供氧技術。
1.3 液氧供氧
氧氣在-183℃以下時呈液態,密度約為1.14×103kg/m3。隨著AIP潛艇的發展,液氧供氧技術在潛艇上採用。
液氧主要是用來給閉式循環柴油發電機提供氧源,部分液氧經過氣化減壓後,釋放到艙室空氣中供人員呼吸使用。液氧純度高,蓄氧量大,液氧密度大約是常溫常壓下氣態氧密度的1000倍,同體積的液氧儲罐可攜帶的氧氣量遠大於氧氣瓶。
液氧供氧技術的難點在於保溫技術,液氧要保存在-183℃以下,液氧儲罐要採取雙層真空保溫設計,即便是採取雙層真空保溫技術,液氧還是容易不斷的氣化蒸發,液氧罐上必須設置相應的安全保障措施。
液氧供氧技術主要用於AIP潛艇,德國、瑞典等國的AIP潛艇均採用該技術。隨著液氧罐保溫技術的發展,在常規潛艇舷外布置液氧罐給艙室供氧具有現實可行性。
1.4 過(超)氧化物供氧
過(超)氧化物與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氣的空氣接觸時,既能產生氧氣,又能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利用該技術製作成葯板裝備於潛艇上,使用時將葯板取出裝入專用的裝置內,靠風機或自然對流驅動,使空氣接觸葯板,發生反應,完成產氧和吸收二
氧化碳的雙重任務。
該技術理論上是一種非常理想的應用於密閉艙室的空氣再生技術,同時完成產氧和吸收二氧化碳的雙重任務,各國都對其進行了研究,並有多種型號產品裝艇使用。
1.5 氧燭供氧
氧燭的產氧葯塊是以氯酸鹽(如氯酸鈉)為產氧葯劑,以金屬粉末為燃料,添加少量的催化劑、抑氯劑和粘結劑,經混合後,壓制或者澆鑄而成。啟動後,氯酸鹽熱分解釋放出氧氣,氯酸鹽分解所需的溫度由金屬粉末燃燒提供。
氧燭是一種容易儲存和使用方便的固體氧源,它蓄氧量高,接近於液氧的密度,
大約是同體積壓縮氧的3倍。氧燭比較穩定,不會產生泄漏現象。
1.6 鹼性電解液電解水供氧
鹼性電解液電解水供氧技術是在電解槽中利用電流將水分解成O2和H2的技術。
將充滿電解液的電解槽接通電源後,在電解槽的陽極板和陰極板上分別產生O2和H2。從極板兩側溢出的O2和H2分別經過氣液分離器、洗滌凈化器和冷卻器後,乾燥純化的O2送入艙室供人員呼吸使用。低壓電解水制氧裝置產生的H2,可藉助壓縮機排出舷外,中高壓電解水制氧裝置生產的H2,則可依靠自身壓力直接排出舷外。
1.7 固體聚合物電解質(SPE)電解水供氧
固體聚合物電解質(SPE)電解水制氧技術的基本原理與鹼性電解液電解水制氧技術基本原理相同,不同之處在於使用固體聚合物電解質(SPE)代替鹼液。所謂的固體聚合物電解質(SPE)實際上是一種全氟磺酸聚合物薄片,這種材料浸水後成為良導體,其導電性是通過在水合氫離子在膜上的遷移達到。
『捌』 潛水艇如何呼吸
潛艇隔一段時間就會浮出水面換氣.另外,潛艇中帶有過氧化納,會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氧化鈉和氧氣,這應該是制氧的唯一途徑吧.
此外,還帶有高壓氧瓶,一方面是為潛艇上浮用,另一方面供艇員呼吸.
『玖』 潛艇下面的人怎麼呼吸
維持潛艇人員的呼吸氧氣來源有:通氣管,是一種可以升降的管子,潛艇在水下時,如果下潛深度不深,可將通氣管升出水面,空氣經管子進入潛艇艙室,進行空氣交換,以此獲得氧氣。潛艇在有條件與外界進行空氣交換的時候,都會用泵將空氣壓縮並儲存起來;一部分空氣,在水下可以通過空氣循環裝置來進行對流,為艇內提供氧氣。氧氣再生葯板是由一片片塗有過氧化鈉的薄板組成,使用時產生化學反應,吸收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每箱葯板可供40人使用1.5小時左右。氧燭是用亞氯酸鈉等化學葯品製成的應急制氧物品,危急時,點燃氧燭就可以放出純氧,一根氧燭大約可使100人呼吸1個小時。還有電解可以用來制備氧氣,但常規潛艇上一般不配備電解制氧裝置。
『拾』 潛艇潛入水下之後,艦內人員如何解決呼吸問題
目前的潛艇中都裝有氧氣發生裝置,包括電解水制氧、氧氣瓶、液氧罐,僅僅是液氧罐釋放的氧氣,就足夠全艇人員呼吸3個月了。潛艇中還常常使用一種「氧燭」,它由特殊化學材料製成,樣子很像蠟燭,點燃後會產生大量氧氣。與此同時,艇內還裝有二氧化碳吸收裝置和空氣凈化裝置,它們雖然不產生氧氣,但能處理艇內空氣中的雜質和有害氣體,保持空氣新鮮;空調設備則能控制艇內的濕度和溫度,保持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
另外,潛艇上還裝有通氣管。在適當的條件下,潛艇可以上升至離水面幾米到十幾米的地方,將通氣管升出水面,吸入新鮮空氣,排出艇內的渾濁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