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感悟
剛剛當了父親之後。感悟是非常非常多的
.這一年是我們角色轉換的一年,由兩個人的自由世界變成三個人的熱鬧,從一開始的手忙腳亂,到現在的輕車熟路,越發體會到養孩子的辛苦以及父母的不容易。
2.致女兒:初為人父,有許多的事情沒有到位。為父向你保證,定當吸取生活的經歷,做個稱職的父親。
3.渴盼一個人的憂傷,也會是溫美而神秘,蒙著面紗與風中雨花蝶舞,像柔風中的水紋下的魚一樣靜美自由,卻不會流出嫉妒的淚,也不會遺落心中的傷,將溫馨的微笑彌漫在紫丁香花的馨香里,融入一個人的純凈與唯美。
4.一生至少該有一次,為了某人忘了自己。不求結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經擁有,只求在最美的年華遇見你,有些失去是註定滴,有些緣分是註定沒有結果滴。
5.感謝我的老婆辛辛苦苦為咱們倆帶來小公主一枚,我的小寶貝,初為人父,爸爸一定愛你!
6.初為人父的喜悅,每天都忍不住去摸一摸老婆的肚皮,即使在公共場合也忍不住。
7.比流年易逝的是記憶,比銘記輕易的是忘記,不是不經意,而是真的很小心翼翼,曾經很珍貴的東西被時光小心翼翼地丟棄。潛意識里的自己,怕心碎,於是把心藏在角落裡,沒有快樂也便沒有傷悲,可很久以後才發現心已遺迭,再也尋不到。
8.千古帝王皆作古,繁華如夢,夢醒了無痕。今生,為你傾盡一生,不悔,棄一生榮耀。往事歷歷在心頭,夜夜夢回昨,絲絲涼意涌心頭。是誰執意離別,徒留滿心回憶?
9.沒有生兒育女的人,不可能知道父母的愛心有多痴,初為人父,我才真正體會了為人父母的不易,才知道了那一份父愛里所飽含的愛與喜歡,忙亂與牽掛。
10.小兒方半歲,夢中會做畫,小者小如棗,大者大如瓜。
11.我要當爸爸了,感恩老婆兩年來的陪伴,你永遠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愛你,老婆。
12.初為人父,心中五味雜陳,從此有了責任。為了他好與健康,甘願付出所有一切
❷ 我們現在怎麼做父親讀後感
「我現在心以為然的道理,極其簡單。便是依據生物界的現象,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續這生命;三,要發展這生命(就是進化)。生物都這樣做,父親也就是這樣做。」
因為保存生命的需要,所以人有口腹之慾;因為延續生命的需要,所以人有各種情慾某欲;因為進化生命的需要,所以人有哺育教育的天責。
「是說,此後覺醒的人,應該先洗凈了東方古傳的謬誤思想,對於子女,義務思想須加多,而權利思想卻大可切實核減,以准備改作幼者本位的道德。況且幼者受了權利,也並非永久佔有,將來還要對於他們的幼者,仍盡義務。只是前前後後,都做一切過付的經手人罷了。」
「所以覺醒的人,此後應將這天性的愛,更加擴張,更加醇化;用無我的愛,自己犧牲於後起新人。開宗第一,便是理解。」
「第二,便是指導。時勢既有改變,生活也必須進化。」
「第三,便是解放。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類中的人。」
「這樣,便是父母對於子女,應該健全的產生,盡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須知這一番論述可是在百年前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思想大行其道的舊社會,父權乃至大家長思維是絕對的主流和政治正確——魯迅先生的這一席話在當時可謂絕對的異端、絕對的振聾發聵,即使今時今日來看,依然是理性、睿智甚至前衛的!
從《記念劉和珍君》到《「友邦驚詫」論》,從《葯》到《狂人日記》,從《少年閏土》到《傷逝》,魯迅先生的文字就在那裡,少時讀得艱深晦澀,青年時讀得義憤填膺,再到中年時讀,又別是一番滋味。
頂禮膜拜或者神化似乎都是多餘的,並且我也以為不符合先生寫作的初衷——平等與解放的真諦不在於形式,而在於內心深處的時時反省和自尊自信。
忽然想起多日前的一個思想片段。
《哪吒》是部不錯的電影,無需我來褒獎。唯一的遺憾,或者說我個人覺得刺眼的地方,就在片尾,——當一切重歸平靜時,陳塘關的百姓面對哪吒出於感恩的那一跪。
編劇終於還是沒能走出五千年的思維桎梏,這一跪,終究還是讓「我命由己不由天」的霸氣一呼失去了本該更絢爛的色彩。這一跪,究竟還是敗給了神,敗給了天。人類,不過是蟲子。
......
依稀記得《辛德勒的名單》最後,在辛德勒的墓前,沒有跪拜和香火,只有一個個沉默著緩緩經過的人,默默的擺上一塊石頭,最後的最後,是一朵鮮紅的玫瑰。
❸ 求魯迅朝花夕拾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讀後感100~150謝謝!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讀後感
一是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孩子盡管產生於父母,實際上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意識。許多父母一直都為他們的孩子做著求學、職業、婚姻、育兒等方面的決定,似乎父母天生就有這樣的權利一樣。父母們在有的時候總是會下意識地把他們認為好的東西給孩子們。實際上,父母無權為孩子做孩子應當做的決定。小時,因為個人能力不足,父母幫孩子的飲食、穿衣、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不過孩子在有了明確的自主意識和足夠的個人能力時,會自己想要做出自己的決定,此時的決定權就應當在孩子的手中。父母這是唯一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選擇,並且支持孩子。
二是要成為一個合格的父母,並不僅僅只是需要那一晌的貪歡,父母承擔的責任是相當重要的。父母應該讓生命存在、得到延續和進化,魯迅文中的大意是「為人父母肩上擔有重大責任,讓孩子學會生活,讓孩子有謀生方式,讓孩子得到自我的發展」。在文中,有提到立於世的三種東西,究竟要不要把那汲汲營營的方法教給孩子呢?要不要教會孩子如何做懶工呢?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會影響到孩子很多,父母教給孩子的,不應當是那不良的'習慣、不良的生活態度。
三是父母也曾是孩子,孩子也將是父母。這是一個自然的循環過程。有人認為自己當了父母就好像是升了官,似乎自己有了不得的權力。要知道這只是一個自然過程,自己只不過是那個過程中的一個小部分而已。父母的孩子將來也會長大成人,成為父母,都是自然的進程罷了。
❹ 讀魯迅的《我們現在怎麼做父親》後感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讀後感
這一到了周末就是感覺精力十足呢,怎麼都不想睡而到了周一上班時卻只想睡覺,真是搞不懂呢,偶然在網上閱讀了魯迅先生在一九一九年十月寫下《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原載1919年11月1日「新青年」6卷6號),現在去讀這篇80多年前的文章,雖然內容有點過時,但思想仍覺得很超前,十分敬佩魯迅先生,他對這個男人必經的階段分析獨到,也告訴了我生命的意義、愛情的價值、人生的責任。突然想寫點什麼在博客上。
回看現在,「丁克」一詞似乎在流行中,但它註定難成主流,因為這一源自享樂或者說是逃避責任的想法如果真的成主流,人類也就滅亡了。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生活在一起,是否就為「家」?其實這倒未必,同居也好,結婚也好,甚至是婚外情也好,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生活在一起並非是一個完整的家,雖然電視里經常吹噓二人世界是如何的浪漫,單純的愛情是如何令人羨慕,但如果兩個人只是簡單地生活在一起,過著「丁克」的生活,我想這愛情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的價值。有時候,男人在慨嘆現代女性的愛慕虛榮,必須有房、有車、有存款才能結婚。其實,這並不一定意味著女人們都是愛慕虛榮的,恰好是這一點,說明了女人天生的責任心比男人大,女人有時候是出於母性去考慮這些實在的問題,她們當然也想要漂亮的衣服、舒適的房子、浪漫的燭光晚餐,但更多的時候是出於一種選擇的本能,她們需要一個優秀的男人去組織家庭,保證生活再去繁衍後代。女人在追求愛情的道路上,註定會比男人痛苦,因為她們考慮的問題遠比男人想的繁瑣而復雜,同時又要承擔身邊的很多人強加給的壓力,雖然女人通常都是外表柔弱,但我一直認為女人比男人的心理素質好,女人這種天生的母性決定了母親通常都會比父親更稱職。
或許在戀愛中,大多數男人都沒有考慮過,以後自己必然會成為一個父親,甚至有很多人心裡是在有意逃避這種想法,因為兩個人的生活的確比三個人的生活愜意。如果說讓一個小男生成長為大丈夫,已經是一個艱難的過程,那麼讓一個大丈夫成為一個好父親更是登天之路,在魯迅先生的《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里說到的:「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這是一件極偉大的要緊的事,也是一件極困苦艱難的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在磨練中慢慢變大的,現在科學說這是——情商,看到很多成功人士,他們的父親有的卻是十分平凡,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IQ和EQ都很高的男人,未必是一個成功的父親。再換一個角度看,成功的父親和好父親的內在含義是不同的,就象打分一樣,60分的父親是及格的父親,80分的父親是好父親,卻只有100分的父親才是成功的父親。在一個男人去思考怎樣去做一個父親的時候,通常他們都會回憶自己的父親,觀察同齡的父親,模仿電視里宣傳的好父親,所以這就決定了,父親是一個有繼承性和流行性的角色,因此可以看到,70年代的孩子為什麼和80年代的孩子有如此大的差別,裡面有時代的作用,但更多父親的作用,畢竟兩代父親的經歷不同,所以這兩代人的性格差別就如此巨大。
怎樣做父親和尋找愛情,對於一個男人而言,沒有必然的聯系,我們在尋找一個合適的妻子的時候,往往是看到對方的條件,卻忽視了自己將來成為一個父親時的變化,男人是時時刻刻在變,好男人、好丈夫、好父親這三個詞語是沒有一個等號的。而對於一個女人而言,尋找愛情和他是否能成為一個好父親,也沒有必然的聯系,女人可能會由於本能的選擇去考慮外部和內在的條件,但大部分都是為了以愛情為目標的,現代女性為了選一個好父親角色而結婚的畢竟是少數,所以也就註定了,有的愛情很美好,結婚以後很平淡。文章里說到,做父親的動力是源自「愛」的,還沒懂得愛是什麼的男人不可能做好一個父親,因為父親的確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對於「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的人生而言,父親只是一個一旦戴上了就不可能摘下的帽子,妻子選錯了可以離婚,但做了父親就不可能有第二次選擇,魯迅先生告訴我們這種責任。。。。。。。。。:)很好,難得看到這樣的好思想哦.
❺ 魯迅文章《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讀後感
閱讀了魯迅先生的小說《阿Q正傳》,我感覺到阿Q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可以說是卑微到塵埃里去的小人物,但造成阿Q這個小人物悲慘命運的就是那個麻木不仁的時代。 阿Q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遺忘和拋棄的人,他表面的高傲卻更禿顯出自己內心的卑賤。
被別人打時,他卻因膽小怕事和無還手之力而只有自我安慰:「是兒子打老子。」 可見阿Q的精神勝利法讓人感覺是那麼的可悲,但更可悲的是他卻又總要去欺負自認為比自己還低賤的人如王胡、小D等。
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女人,有一個家,他不想「斷子絕孫」。他和常人一樣有七情六慾,他覺得他「喜歡」吳媽,而又虔誠的跪下向吳媽告白。只是那句「我和你困覺,我和你困覺。」讓人覺得似乎只有調戲和耍流氓的成分,而導致這場「戀愛的悲劇」完完全全剝奪了阿Q「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養活自己」的所有權利,同時也剝奪了「人性」而終於把阿Q逼迫到了偷竊的道路上去……
從吳媽和阿Q談閑天:「太太兩天沒有吃飯哩,因為老爺要買一個小的……」這些話語中可以看出當時婦女的地位是多麼低下和不受重視而婦女們卻渾然不知。
從「女子無才便是德」到用又長又臭的裹腳布把腳里三層、外三層地裹住,還美其名曰「三寸金蓮」的過程中,婦女的腳骨折斷,疼痛難忍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把女人做人的天性和自由完完全全的剝奪了……。
悲劇人物吳媽真的一點也不喜歡阿Q嗎?從她偷偷趕到城裡在人群中看阿Q被拉著游大街的一些復雜表情中也許可以看到一些內疚吧。但阿Q實在是一個卑微得很的人,在封建的禮教影響下的吳媽為了保住自己比生命還重要的所謂的名節,從而無意中成為了「將阿Q送上絕路」的幫凶。
阿Q想覺醒卻不知道什麼是覺醒,想要革命也不知道什麼是革命。阿Q的死是令人覺得可悲而扼腕痛心的,更可悲的是當了「替死鬼」的阿Q到死只能認為「似乎覺得人生天地間,大約本來有時也未免要殺頭的」。
「至於當時的影響,最大的倒反在舉人老爺,因為終於沒有追贓,他全家都號啕了。其次是趙府,非特秀才因為上城去報官,被不好的革命黨剪了辮子,而且又破費了二十千的賞錢,所以全家也號啕了。」
一個「錢比命重」,一個「草菅人命」的世界是多麼冷酷無情,「至於輿論,在未庄是無異議,自然都說阿Q壞,被槍斃便是他的壞的證據:不壞又何至於被槍斃呢?而城裡的輿論卻不佳,他們多半不滿足,以為槍斃並無殺頭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樣的一個可笑的死囚呵,遊了那麼久的街,竟沒有唱一句戲:他們白跟一趟了。」 當時的中國社會的衰落,甚至被外國侵略者隨意蹂躪,是的人們的思想的嚴重扭曲、麻木甚至冰冷到了極點是有很大關系的。
❻ 朝花夕拾我們怎樣做父親的讀後感
「我寓在這屋裡抄古碑。客中少有人來,古碑中也遇不到什麼問題和主義,而我的生命居然暗暗地消去了……夏夜,蚊子多了,便搖著蒲扇坐在槐樹下,從密葉縫里看那一點一點的青天,晚出的槐蠶又每每冰冷的落在頭頂上……」
然而在1919年10月,魯迅卻不再專注於古碑古文,而是寫下洋洋6千餘字的《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發表在《新青年》6卷6號,在文章中他批判了過往的父子觀。
他寫道:「覺醒的人們,應先解放自己的孩子,為他們肩起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此後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並不是憑空而來,魯迅對父子關系問題關注為時已久,他認為孩子是國家的下一代,拯救他們就是改變中國的未來。
但在被泛倫理化、泛國家化的教育理念包圍中,人的個性的舒展只能是妄想,因此將孩子從舊的父子關系中解放是改變社會的關鍵。
在寫下《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文一年前寫下的《狂人日記》中,他就大聲疾呼「救救孩子」。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文中,他的觀點則表達得更為明晰。
他首先反對子女應以「順從」作為「孝道」的觀點,並結合進化論的觀點指出「只要思想未遭痼蔽的人,誰也喜歡子女比自己更強,更健康,更聰明高尚——更幸福;也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便須改變,所以子孫對於祖先的事,應該改變」。
然後魯迅明確地提出了一個「幼本位」的主張,即父母對子女「義務思想須加多,而權利思想卻大可切實核減」,「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就大礙於孩子的發達」,所以一切設施都應以孩子為本位,而不是把他們硬塞在祖先或自己為他們造就的模子中。
他特別反對流行的報恩觀點。他指出「只須『父兮生我』一件事,幼者的全部便應為長者所有」是非常荒唐的,特別是「因此責望報償,以為幼者的全部理該做長者的犧牲」就更其墮落。
「新青年」對父子關系的反思
同時,就在魯迅「搖著扇子看頭頂密葉縫里一點點青天」的那些日子裡,中國大地上新的東西在萌動,一批留學歸來的「新青年」走上了和父母完全不同的道路,他們試圖變革社會的同時,也開始反思「父子關系」,並提出顛覆性的觀點。
這些青年大多生於19世紀80年代,幾乎在傳統教育的浸潤中長大:魯迅兒時「幾乎讀過十三經」,胡適記憶中連「朱注」都是要背誦的。
同時他們又接觸到了甲午之後的維新啟蒙的思潮,在科舉制度廢除之前出國學習,是系統接受西學教育的第一代知識人。
作為承前啟後的一代,他們曾活在父輩的時代里,往往因為「孝道」的約束作了人生的犧牲。胡適在婚前曾這樣表白:「我們這一代是必須奉獻給我們的父母和我們的孩子的一代中間人。除非我們能擺脫一切的影響,我們就必須要按父母的`願望與他們為我們選擇的姑娘結婚。」
魯迅也曾如此說:「我一生的失計,即在向來不為自己生活打算,一切聽人安排,再後來,思想改變了,但還是多所顧忌。」
包括胡適和魯迅在內的「五四」一代在家庭關繫上承受了沉重的道德壓力,他們所不能擺脫的顧忌也讓他們看清封建「父子關系」對人的約束,盡管自己無法完全卸下,卻要振臂一呼,「解放自己和他人的孩子」。
如其他諸多新思想一樣,對家庭關系的反思也是從《新青年》開始的。這本雜志的創辦者陳獨秀就提出:「父為子綱,則子於父為附屬品,而無獨立自主人格矣。」
《新青年》的另一位戰將李大釗,則是從道德倫理以外的社會演變角度回溯孝道的淵源。他的分析受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影響,說:「隨著新經濟勢力輸入的自由主義、個性主義,又復沖入家庭的領土。它(指孝道觀念)的崩頹破滅也是不能逃避的運數。」
同樣在1919年,「動輒便把中國日益深化之危機的全部責任都歸之於孝道」的胡適,在《每周評論》第33號上發表了一首題為《我的兒子》的詩,提出「我要你做一個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順兒子」。
而1919年3月16日,胡適的長子祖望降生,他的這首詩便是寫給他的,其核心觀念和魯迅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如出一轍,在社會上不論兒子與父母,都首先需要做一個「堂堂的人」。
胡適認為,「父母對於子女並沒有什麼恩情可言,他們在生子時並沒有徵得子女的同意,也不是有意要給他這條生命」,因此「至於我的兒子將來怎樣待我,那是他自己的事,我絕不期望他報答我的恩,因為我已宣言無恩於他」。
❼ 朝花夕拾我們現在怎麼做父親讀後感
近期重讀魯迅,讀了魯迅早期作品《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比以往讀起來別有感覺。
別說他的觀點當時有人罵,百年過去,相信依舊會招罵。好在他的名望今非昔比,即使有人想罵,也只在心裡或私下罵幾句,更何況,想罵的人或許根本就不讀他的書呢,那就更好了。
看完他的文章,我很有沖動,想寫一篇《我們怎樣做老人》。
首先我要說,能做老人是幸福的。畢竟有很多人,來世上一趟,卻沒有做老人的機會。
他們或勇敢的犧牲了,或被病魔奪走了,或死於意外災難……總之,他們的人生沒到老年就終止了。
我們有幸活到了老年,這就意味著,我們幸運的養大了我們的子女,贍養了我們的老人,完成了我們的職業生涯。彷彿該盡的義務都盡了,所以我們的親人也都幸運的。
寫這篇文章的初衷,還有一個,就是沒有人寫。因為中國是個重「孝」的國家,每每看到教人如何敬老孝老,彷彿年齡天生就是個高尚的東西。
不管你年輕時如何荒唐、無德、不負責任,當你擁有了一大把的年紀,你就有資格被供奉了。如果這就是所謂的傳統文化,我想還是不繼承的好。
當我領了老年卡可以享受免費公交時,我也會為了幾分錢的價差從東城跑到西城嗎?
我也會理直氣壯的佔領球場跳廣場舞嗎?
我也會把日子過成期待,扳著指頭盼兒女回家嗎?
我也會把孩子當成情緒垃圾桶,盡情傾倒嗎?我也會活在回憶中,拒絕學習嗎?
我也會認為「孩子多大也是孩子」,而去嵌入他們的生活,不肯放手嗎?
我也會看不慣新事物,而抱怨一代不如一代嗎?
我也會認為孝順天經地義,而不感恩年輕人的幫助嗎?……
我警示自己,世界是年輕人的,當時代在飛快進步時,我們吃過再多的鹽,走過再多的路也未必就是經驗。
身體的衰老是自然規律,不要變成驚弓之鳥,把自己埋進葯物和保健品中。
兒女的孩子是兒女的,喜歡可以,但只要兒女在,我們對孫輩既沒有權利也沒有義務。
愛,既不要期待兒女的感恩,更不要期待孫輩的報答。節儉有度,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尊嚴優雅的生活,因為和省吃儉用的遺產相比,兒女更希望我們安康。
我希望孩子能有耐心教會我一些東西,而不是一味地順著我,任我快速的被時代淘汰。
我也希望自己很勇敢,去嘗試陌生的東西,盡管步履蹣跚,卻始終向前走。
❽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讀後感
www.rxyj.org/html/2010/0501/494872.php
去看吧
無法復制
❾ 朝花夕拾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讀後感
魯迅先生寫 當時的舊中國人民認為父親對於孩子有絕對的權力和威嚴。父親說話無所不可,孩子說話未說先錯。但魯迅先生卻認為「現在的子,便是將來的父,也便是將來的祖,所差只在一個時間」。
「對於家庭問題,須從我們起,解放後來的人」魯迅先生在文章中這樣寫道。舊中國甚至是現在的老人,中了舊習慣舊思想的毒太深了,悟不過來因此也無法可救。只能先解放覺醒的人——孩子。字里行間表明了魯迅先生深刻明白新思想新制度對人民的重要性,同時也抨擊了舊中國社會的灰暗現實與封建統治。
生命需要保存、延續和發展。可惜中國的舊見解與自然界的常理完全相反。魯迅先生覺得「覺醒的人,應將天性的愛更加擴張,更加醇化;用無我的愛,自己犧牲與後起新人」!
❿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的讀後感受150字急啊啊!!!!!!!!
做父親的動力是源自「愛」的,還沒懂得愛是什麼的男人不可能做好一個父親,因為父親的確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對於「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的人生而言,父親只是一個一旦戴上了就不可能摘下的帽子,妻子選錯了可以離婚,但做了父親就不可能有第二次選擇,魯迅先生告訴我們這種責任。。。。。。。。。:)很好,難得看到這樣的好思想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