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腦辦公 » 完美醫療體系是怎樣的ppt
擴展閱讀
懷孕檢查多少錢 2024-11-08 06:01:27
怎樣發布微信視頻有收益 2024-11-08 05:52:38

完美醫療體系是怎樣的ppt

發布時間: 2022-08-29 04:33:26

㈠ 北歐等過的社會和醫療體系是怎樣的

北歐模式,很多人稱之為「福利國家模式」,其突出特徵是國家通過各種法定的福利保障計劃形成一種體制,建立一種社會保障網,實行從「搖籃到墳墓」的高度社會福利,涵蓋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社會服務和社會補助等方面,使個人不因生、老、病、殘等原因而影響正常的生活。在芬蘭,只要是芬蘭公民,一出生就享受政府的各種補貼,人人都有接受終身教育的平等機會,從幼兒園到大學都享受免費教育。北歐的社會保障雖比較健全,但經費並不是完全由國家負擔。長期以來,瑞典、芬蘭等國的社會保障所需資金籌措一直是採取多元渠道,即由政府、僱主、個人和保險市場共同負擔。當然,政府在社會保障資金上是大頭,約佔40%以上。在北歐國家中,社會保障費用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一般比較高,瑞典為35%左右,在芬蘭達到38%。相比較而言,美國為18%、日本為11%都相對較低。
北歐國家的這種高福利制度的運轉是以高稅收為基礎的,即高福利要通過高稅收來實現,高稅收目的在於通過稅收杠桿調節社會分配,保障國民的福利。「羊毛出在羊身上」,沒有了高稅收,也就沒有了高福利。芬蘭、瑞典等北歐國家均實行高額稅收和大幅度的累進收入稅,以保證社會福利的開支。從歐盟統計局公布的數字看,芬蘭最高所得稅超過50%,2004年芬蘭的稅收佔GDP的比例達到43%,與丹麥、瑞典等其他北歐國家一道在世界的排名都是高的。瑞典對現金福利也要征稅,瑞典人平均要拿出60%以上的收入交納各種稅費,2005年瑞典稅收總額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高達52.1%。高稅收、高福利帶來的結果是收入差距較小、社會平等感強,芬蘭、瑞典均屬於世界上收入差距較小的國家。
高福利有賴於公平的分配體制。經濟的發展並不會自動地帶來社會公平,社會公平的實現不是一個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就自然而然實現的過程,它不僅需要一定的制度基礎、文化傳統,更重要的是要建構一個公平的分配體制。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相對於財富積累而言,一個較為公平的分配體制對於保持社會公平可能更為重要。因此,北歐國家都非常重視建立一個促進社會公平的分配製度。
近年來,北歐一些國家屢被評為諸如「最具競爭力的國家」、「最具發展潛力的國家」、「最廉潔的國家」等稱號,但客觀地說,這些國家從綜合國力上看,仍顯薄弱,他們中大多國家都沒有建立起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比如,冰島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國家瀕臨破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所以,對北歐這些國家的制度特點和發展模式,應當有一個客觀的認識,既要看到其相對穩定的制度特徵,又要看到其特殊性。

㈡ 求助醫改知識!

新醫改 [1]4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向社會公布了關於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意見》提出了「有效減輕居民就醫費用負擔,切實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近期目標,以及「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的長遠目標。
《意見》全文13000餘字,共分六個部分,包括:一、充分認識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二、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三、完善醫葯衛生四大體系,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四、完善體制機制,保障醫葯衛生體系有效規范運轉;五、著力抓好五項重點改革,力爭近期取得明顯成效;六、積極穩妥推進醫葯衛生體制改革。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
2009年3月17日
按照黨的十七大精神,為建立中國特色醫葯衛生體制,逐步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現就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
醫葯衛生事業關系億萬人民的健康,關系千家萬戶的幸福,是重大民生問題。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加快醫葯衛生事業發展,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葯衛生需求,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健康素質,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舉措,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重大任務。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醫葯衛生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覆蓋城鄉的醫葯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斷增強,醫療保障覆蓋人口逐步擴大,衛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明顯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標處於發展中國家前列。尤其是抗擊非典取得重大勝利以來,各級政府投入加大,公共衛生、農村醫療衛生和城市社區衛生發展加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取得突破性進展,為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礎。同時,也應該看到,當前我國醫葯衛生事業發展水平與人民群眾健康需求及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要求不適應的矛盾還比較突出。城鄉和區域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不平衡,資源配置不合理,公共衛生和農村、社區醫療衛生工作比較薄弱,醫療保障制度不健全,葯品生產流通秩序不規范,醫院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完善,政府衛生投入不足,醫葯費用上漲過快,個人負擔過重,對此,人民群眾反映強烈。
從現在到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醫葯衛生工作任務繁重。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眾對改善醫葯衛生服務將會有更高的要求。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疾病譜變化和生態環境變化等,都給醫葯衛生工作帶來一系列新的嚴峻挑戰。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是加快醫葯衛生事業發展的戰略選擇,是實現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途徑,是廣大人民群眾的迫切願望。
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是一項涉及面廣、難度大的社會系統工程。我國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城鄉、區域差距大,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是一項十分復雜艱巨的任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在明確方向和框架的基礎上,經過長期艱苦努力和堅持不懈的探索,才能逐步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醫葯衛生體制。因此,對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既要堅定決心、抓緊推進,又要精心組織、穩步實施,確保改革順利進行,達到預期目標。
二、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
(一)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我國國情出發,借鑒國際有益經驗,著眼於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並重的方針,實行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葯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強化政府責任和投入,完善國民健康政策,健全制度體系,加強監督管理,創新體制機制,鼓勵社會參與,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不斷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進社會和諧。
(二)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基本原則。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必須立足國情,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正確的改革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把維護人民健康權益放在第一位。堅持醫葯衛生事業為人民健康服務的宗旨,以保障人民健康為中心,以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從改革方案設計、衛生制度建立到服務體系建設都要遵循公益性的原則,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努力實現全體人民病有所醫。
——堅持立足國情,建立中國特色醫葯衛生體制。堅持從基本國情出發,實事求是地總結醫葯衛生事業改革發展的實踐經驗,准確把握醫葯衛生發展規律和主要矛盾;堅持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人民群眾的承受能力相適應;充分發揮中醫葯(民族醫葯)作用;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發揮地方積極性,探索建立符合國情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
——堅持公平與效率統一,政府主導與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相結合。強化政府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中的責任,加強政府在制度、規劃、籌資、服務、監管等方面的職責,維護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促進公平公正。同時,注重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動員社會力量參與,促進有序競爭機制的形成,提高醫療衛生運行效率、服務水平和質量,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衛生需求。
——堅持統籌兼顧,把解決當前突出問題與完善制度體系結合起來。從全局出發,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兼顧供給方和需求方等各方利益,注重預防、治療、康復三者的結合,正確處理政府、衛生機構、醫葯企業、醫務人員和人民群眾之間的關系。既著眼長遠,創新體制機制,又立足當前,著力解決醫葯衛生事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既注重整體設計,明確總體改革方向目標和基本框架,又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積極穩妥地推進改革。
(三)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
到2011年,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全面覆蓋城鄉居民,基本葯物制度初步建立,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得到普及,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取得突破,明顯提高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可及性,有效減輕居民就醫費用負擔,切實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到2020年,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基本建立。普遍建立比較完善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醫療服務體系,比較健全的醫療保障體系,比較規范的葯品供應保障體系,比較科學的醫療衛生機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形成多元辦醫格局,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基本適應人民群眾多層次的醫療衛生需求,人民群眾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
三、完善醫葯衛生四大體系,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
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葯品供應保障體系,形成四位一體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四大體系相輔相成,配套建設,協調發展。
(四)全面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疾病預防控制、健康教育、婦幼保健、精神衛生、應急救治、采供血、衛生監督和計劃生育等專業公共衛生服務網路,完善以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路為基礎的醫療服務體系的公共衛生服務功能,建立分工明確、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協調互動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提高公共衛生服務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促進城鄉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確定公共衛生服務范圍。明確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逐步增加服務內容。鼓勵地方政府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突出的公共衛生問題,在中央規定服務項目的基礎上增加公共衛生服務內容。
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明確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職能、目標和任務,優化人員和設備配置,探索整合公共衛生服務資源的有效形式。完善重大疾病防控體系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加強對嚴重威脅人民健康的傳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職業病和出生缺陷等疾病的監測與預防控制。加強城鄉急救體系建設。
加強健康促進與教育。醫療衛生機構及機關、學校、社區、企業等要大力開展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加強健康、醫葯衛生知識的傳播,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進公眾合理營養,提高群眾的健康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
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將農村環境衛生與環境污染治理納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推動衛生城市和文明村鎮建設,不斷改善城鄉居民生活、工作等方面的衛生環境。
加強衛生監督服務。大力促進環境衛生、食品衛生、職業衛生、學校衛生,以及農民工等流動人口衛生工作。
(五)進一步完善醫療服務體系。堅持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為主體、營利性醫療機構為補充,公立醫療機構為主導、非公立醫療機構共同發展的辦醫原則,建設結構合理、覆蓋城鄉的醫療服務體系。
大力發展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為基礎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路。縣級醫院作為縣域內的醫療衛生中心,主要負責基本醫療服務及危重急症病人的搶救,並承擔對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的業務技術指導和衛生人員的進修培訓;鄉鎮衛生院負責提供公共衛生服務和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等綜合服務,並承擔對村衛生室的業務管理和技術指導;村衛生室承擔行政村的公共衛生服務及一般疾病的診治等工作。有條件的農村實行鄉村一體化管理。積極推進農村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和能力建設,政府重點辦好縣級醫院,並在每個鄉鎮辦好一所衛生院,採取多種形式支持村衛生室建設,使每個行政村都有一所村衛生室,大力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提高服務質量。
完善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快建設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主體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網路,完善服務功能,以維護社區居民健康為中心,提供疾病預防控制等公共衛生服務、一般常見病及多發病的初級診療服務、慢性病管理和康復服務。轉變社區衛生服務模式,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堅持主動服務、上門服務,逐步承擔起居民健康「守門人」的職責。
健全各類醫院的功能和職責。優化布局和結構,充分發揮城市醫院在危重急症和疑難病症的診療、醫學教育和科研、指導和培訓基層衛生人員等方面的骨幹作用。有條件的大醫院按照區域衛生規劃要求,可以通過託管、重組等方式促進醫療資源合理流動。
建立城市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分工協作機制。城市醫院通過技術支持、人員培訓等方式,帶動社區衛生服務持續發展。同時,採取增強服務能力、降低收費標准、提高報銷比例等綜合措施,引導一般診療下沉到基層,逐步實現社區首診、分級醫療和雙向轉診。整合城市衛生資源,充分利用城市現有一、二級醫院及國有企事業單位所屬醫療機構和社會力量舉辦的醫療機構等資源,發展和完善社區衛生服務網路。
充分發揮中醫葯(民族醫葯)在疾病預防控制、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服務中的作用。加強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和中醫院建設,組織開展中醫葯防治疑難疾病的聯合攻關。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中,大力推廣中醫葯適宜技術。採取扶持中醫葯發展政策,促進中醫葯繼承和創新。
建立城市醫院對口支援農村醫療衛生工作的制度。發達地區要加強對口支援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城市大醫院要與縣級醫院建立長期穩定的對口支援和合作制度,採取臨床服務、人員培訓、技術指導、設備支援等方式,幫助其提高醫療水平和服務能力。
(六)加快建設醫療保障體系。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醫療保障為主體,其他多種形式補充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為補充,覆蓋城鄉居民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
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鄉醫療救助共同組成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分別覆蓋城鎮就業人口、城鎮非就業人口、農村人口和城鄉困難人群。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可持續的原則,從重點保障大病起步,逐步向門診小病延伸,不斷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國家、單位、家庭和個人責任明確、分擔合理的多渠道籌資機制,實現社會互助共濟。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逐步提高籌資水平和統籌層次,縮小保障水平差距,最終實現制度框架的基本統一。進一步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加快覆蓋就業人口,重點解決國有關閉破產企業、困難企業等職工和退休人員,以及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從業人員和靈活就業人員的基本醫療保險問題;2009年全面推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重視解決老人、殘疾人和兒童的基本醫療保險問題;全面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逐步提高政府補助水平,適當增加農民繳費,提高保障能力;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對困難人群參保及其難以負擔的醫療費用提供補助,築牢醫療保障底線。探索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基本醫療保障管理制度。
鼓勵工會等社會團體開展多種形式的醫療互助活動。鼓勵和引導各類組織和個人發展社會慈善醫療救助。
做好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城鄉醫療救助制度之間的銜接。以城鄉流動的農民工為重點積極做好基本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以異地安置的退休人員為重點改進異地就醫結算服務。妥善解決農民工基本醫療保險問題。簽訂勞動合同並與企業建立穩定勞動關系的農民工,要按照國家規定明確用人單位繳費責任,將其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其他農民工根據實際情況,參加戶籍所在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或務工所在地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
積極發展商業健康保險。鼓勵商業保險機構開發適應不同需要的健康保險產品,簡化理賠手續,方便群眾,滿足多樣化的健康需求。鼓勵企業和個人通過參加商業保險及多種形式的補充保險解決基本醫療保障之外的需求。在確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監管的前提下,積極提倡以政府購買醫療保障服務的方式,探索委託具有資質的商業保險機構經辦各類醫療保障管理服務。
(七)建立健全葯品供應保障體系。加快建立以國家基本葯物制度為基礎的葯品供應保障體系,保障人民群眾安全用葯。
建立國家基本葯物制度。中央政府統一制定和發布國家基本葯物目錄,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價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葯並重的原則,結合我國用葯特點,參照國際經驗,合理確定品種和數量。建立基本葯物的生產供應保障體系,在政府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基本葯物實行公開招標采購,統一配送,減少中間環節,保障群眾基本用葯。國家制定基本葯物零售指導價格,在指導價格內,由省級人民政府根據招標情況確定本地區的統一采購價格。規范基本葯物使用,制定基本葯物臨床應用指南和基本葯物處方集。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應全部配備、使用基本葯物,其他各類醫療機構也要將基本葯物作為首選葯物並確定使用比例。基本葯物全部納入基本醫療保障葯物報銷目錄,報銷比例明顯高於非基本葯物。
規范葯品生產流通。完善醫葯產業發展政策和行業發展規劃,嚴格市場准入和葯品注冊審批,大力規范和整頓生產流通秩序,推動醫葯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醫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葯品現代物流和連鎖經營,促進葯品生產、流通企業的整合。建立便民惠農的農村葯品供應網。完善葯品儲備制度。支持用量小的特殊用葯、急救用葯生產。規范葯品采購,堅決治理醫葯購銷中的商業賄賂。加強葯品不良反應監測,建立葯品安全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
四、完善體制機制,保障醫葯衛生體系有效規范運轉
完善醫葯衛生的管理、運行、投入、價格、監管體制機制,加強科技與人才、信息、法制建設,保障醫葯衛生體系有效規范運轉。
(八)建立協調統一的醫葯衛生管理體制。實施屬地化和全行業管理。所有醫療衛生機構,不論所有制、投資主體、隸屬關系和經營性質,均由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準入、統一監管。中央、省級可以設置少量承擔醫學科研、教學功能的醫學中心或區域醫療中心,以及承擔全國或區域性疑難病症診治的專科醫院等醫療機構;縣(市)主要負責舉辦縣級醫院、鄉村衛生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其餘公立醫院由市負責舉辦。
強化區域衛生規劃。省級人民政府制定衛生資源配置標准,組織編制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明確醫療機構的數量、規模、布局和功能。科學制定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各級醫院建設與設備配置標准。充分利用和優化配置現有醫療衛生資源,對不符合規劃要求的醫療機構要逐步進行整合,嚴格控制大型醫療設備配置,鼓勵共建共享,提高醫療衛生資源利用效率。新增衛生資源必須符合區域衛生規劃,重點投向農村和社區衛生等薄弱環節。加強區域衛生規劃與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的銜接。建立區域衛生規劃和資源配置監督評價機制。
推進公立醫院管理體制改革。從有利於強化公立醫院公益性和政府有效監管出發,積極探索政事分開、管辦分開的多種實現形式。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衛生行政部門主要承擔衛生發展規劃、資格准入、規范標准、服務監管等行業管理職能,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能進行管理和提供服務。落實公立醫院獨立法人地位。
進一步完善基本醫療保險管理體制。中央統一制定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框架和政策,地方政府負責組織實施管理,創造條件逐步提高統籌層次。有效整合基本醫療保險經辦資源,逐步實現城鄉基本醫療保險行政管理的統一。
(九)建立高效規范的醫葯衛生機構運行機制。公共衛生機構收支全部納入預算管理。按照承擔的職責任務,由政府合理確定人員編制、工資水平和經費標准,明確各類人員崗位職責,嚴格人員准入,加強績效考核,建立能進能出的用人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
轉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機制。政府舉辦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和鄉鎮衛生院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要嚴格界定服務功能,明確規定使用適宜技術、適宜設備和基本葯物,為廣大群眾提供低成本服務,維護公益性質。要嚴格核定人員編制,實行人員聘用制,建立能進能出和激勵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要明確收支范圍和標准,實行核定任務、核定收支、績效考核補助的財務管理辦法,並探索實行收支兩條線、公共衛生和醫療保障經費的總額預付等多種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嚴格收支預算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要改革葯品加成政策,實行葯品零差率銷售。加強和完善內部管理,建立以服務質量為核心、以崗位責任與績效為基礎的考核和激勵制度,形成保障公平效率的長效機制。
建立規范的公立醫院運行機制。公立醫院要遵循公益性質和社會效益原則,堅持以病人為中心,優化服務流程,規范用葯、檢查和醫療行為。深化運行機制改革,建立和完善醫院法人治理結構,明確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責權,形成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制衡,有責任、有激勵、有約束、有競爭、有活力的機制。推進醫葯分開,積極探索多種有效方式逐步改革以葯補醫機制。通過實行葯品購銷差別加價、設立葯事服務費等多種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葯品加成政策,同時採取適當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增加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等措施完善公立醫院補償機制。進一步完善財務、會計管理制度,嚴格預算管理,加強財務監管和運行監督。地方可結合本地實際,對有條件的醫院開展「核定收支、以收抵支、超收上繳、差額補助、獎懲分明」等多種管理辦法的試點。改革人事制度,完善分配激勵機制,推行聘用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嚴格工資總額管理,實行以服務質量及崗位工作量為主的綜合績效考核和崗位績效工資制度,有效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
健全醫療保險經辦機構運行機制。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建立合理的用人機制和分配製度,完善激勵約束機制,提高醫療保險經辦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
(十)建立政府主導的多元衛生投入機制。明確政府、社會與個人的衛生投入責任。確立政府在提供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中的主導地位。公共衛生服務主要通過政府籌資,向城鄉居民均等化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由政府、社會和個人三方合理分擔費用。特需醫療服務由個人直接付費或通過商業健康保險支付。
建立和完善政府衛生投入機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要增加對衛生的投入,並兼顧供給方和需求方。逐步提高政府衛生投入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使居民個人基本醫療衛生費用負擔有效減輕;政府衛生投入增長幅度要高於經常性財政支出的增長幅度,使政府衛生投入占經常性財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新增政府衛生投入重點用於支持公共衛生、農村衛生、城市社區衛生和基本醫療保障。
按照分級負擔的原則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衛生投入責任。地方政府承擔主要責任,中央政府主要對國家免疫規劃、跨地區的重大傳染疾病預防控制等公共衛生、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以及有關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建設等給予補助。加大中央、省級財政對困難地區的專項轉移支付力度。
完善政府對公共衛生的投入機制。專業公共衛生服務機構的人員經費、發展建設和業務經費由政府全額安排,按照規定取得的服務收入上繳財政專戶或納入預算管理。逐步提高人均公共衛生經費,健全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保障機制。
完善政府對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投入機制。政府負責其舉辦的鄉鎮衛生院、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按國家規定核定的基本建設經費、設備購置經費、人員經費和其承擔公共衛生服務的業務經費,使其正常運行。對包括社會力量舉辦的所有鄉鎮衛生院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各地都可採取購買服務等方式核定政府補助。支持村衛生室建設,對鄉村醫生承擔的公共衛生服務等任務給予合理補助。
落實公立醫院政府補助政策。逐步加大政府投入,主要用於基本建設和設備購置、扶持重點學科發展、符合國家規定的離退休人員費用和補貼政策性虧損等,對承擔的公共衛生服務等任務給予專項補助,形成規范合理的公立醫院政府投入機制。對中醫院(民族醫院)、傳染病院、精神病院、職業病防治院、婦產醫院和兒童醫院等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傾斜。嚴格控制公立醫院建設規模、標准和貸款行為。
完善政府對基本醫療保障的投入機制。政府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鄉醫療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保證相關經辦機構正常經費。
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積極促進非公立醫療衛生機構發展,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的辦醫體制。抓緊制定和完善有關政策法規,規范社會資本包括境外資本辦醫療機構的准入條件,完善公平公正的行業管理政策。鼓勵社會資本依法興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國家制定公立醫院改制的指導性意見,積極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方式參與包括國有企業所辦醫院在內的部分公立醫院改制重組。穩步推進公立醫院改制的試點,適度降低公立醫療機構比重,形成公立醫院與非公立醫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支持有資質人員依法開業,方便群眾就醫。完善醫療機構分類管理政策和稅收優惠政策。依法加強對社會力量辦醫的監管。
大力發展醫療慈善事業。制定相關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慈善醫療機構,或向醫療救助、醫療機構等慈善捐贈。

㈢ 我國目前的醫療衛生體系是怎樣的

由四部分組成, 城鎮職工醫療保險 ,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鄉醫療救助。

㈣ 完美的醫療體系裡醫生跟患者的比例是多少

個人覺得最好的比例:

重症患者。醫患比是1:2。

輕症患者,醫患比是1:5。

一般40張床位的科室要配備8個有執照的醫生。當然這些都是理想狀態。

對一個以集體為重的群體來講,醫療活動數量越多越好;而對於一個重視個人的群體來說,醫療活動質量越高越好,至於數量,可以為此讓道。

從一個工作多年的醫生角度來看,與其提高醫患比例,還不如加強普及醫學知識來的實惠。去醫院看病的絕大多數都是常見病,普及這些知識,讓大部分人都知道如何處理,以及什麼情況下要去就醫,這樣醫生的工作會減輕許多,而且醫患矛盾也會減少。

美國醫生的高薪吸引了大批大批的本科畢業生攻讀醫學院,錄取時刷下一大批,畢業後要考USMLE,又刷下一大批,住院醫師培訓再刷掉一大批不合格以及不能撐下去的,最後,獲取執業資格醫生相比前面那群熱情滿滿的年輕人,寥寥無幾。

總結如下:

美國看病難,醫患比例還不能滿足目前的醫療需求,但並沒因此而降低醫生選拔的門檻。醫生的水平和他將來能發揮的社會作用是完全成正比的,不存在投機取巧。如果為了方便患者看病,向市場放入大批不合格的醫療從業者,那隻會適得其反,那隻會憑空添亂。

就像為了滿足市民的出行需求額外增大很多公交車,在找不到合格司機的情況下降低駕照考試標准,讓一批勉強通過的人來做司機,只會讓交通更混亂,出更多車禍,結果南轅北轍。




㈤ 一份優秀的PPT模板是怎樣的

3000個ppt模板免費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IxIpCd0GX9zdJND6ru6yfA

提取碼: huwc

幻燈片模板即已定義的幻燈片格式。PowerPoint和Word、Excel等應用軟體一樣,都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Office系列產品之一,主要用於設計製作廣告宣傳、產品演示的電子版幻燈片,製作的演示文稿可以通過計算機屏幕或者投影機播放;利用PowerPoint,不但可以創建演示文稿,還可以在互聯網上召開面對面會議、遠程會議或在Web上給觀眾展示演示文稿。隨著辦公自動化的普及,PowerPoint的應用越來越廣。


㈥ 簡要評價美國的醫療體制改革

美國是目前發達國家中唯一沒有實現全民保險制度的國家,但美國也是世界上衛生保健開支最大的國家。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預計,若不進行醫療體制改革,至2035 年,全美衛生保健方面的花銷可能達到GDP 的30%,那將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
在過去的 20 年,美國的醫療改革一直是政府優先關注的政策。鑒於政府公共債務激增、醫療成本暴漲、覆蓋率較低以及醫療體制運行效率低下等方面原因,醫療改革已極為必要。而美國新醫療體制改革政策旨在向所有國民及其家人提供一份高質量、可承受的保險。
在目前美國全社會衛生支出的構成中,政府負擔的比例不斷增加,而私人部門支出比例有所下降。而從私人消費角度看,個人醫療衛生支出在個人消費支出中的比重近幾年也呈現不斷上升趨勢。可見,不管是政府部門還是私人部門,其醫療保健方面的負擔都日益加重,整個經濟為現有醫療體系承受了過重的負擔,而這種負擔並沒有獲得應有的回報。
為配合新醫改,政策會隨之出台各種稅務減免措施,以幫助個人和企業為自己及其雇員購買醫療保險。改革終將使高昂的醫療費用得到控制。這意味著家庭、企業和政府都能從真正意義上節省開支。
新醫改的主要阻力,一方面主要來自於既得利益集團的干擾:新醫療體制改革直接損害了保險公司及大制葯集團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是對傳統意識形態的一個挑戰:新醫療體制改革強調政府在全民普及醫療保障中的作用,這往往會刺激高度崇尚自由的美國人民神經。
對於新醫療體系改革,總的判斷是,不太可能對勞動力成本帶來巨大影響,但醫療保險范圍的擴大可能會在短期內提高一些僱主的成本,之後這些成本將通過降低工資等方式轉移。預計受新醫改政策影響最大的行業可能是員工工資較低的行業(如零售業和酒店服務業),因為這些行業涵蓋的醫療保險項目最少。
短期內,無論通過增加財政赤字、提高稅收或是直接增加貨幣供給的方式來籌集醫改所需資金,其任何一種方式都將對美國財政帶來負擔,對美元構成向下的壓力;而長期看,醫療體系的梳理改善,將提高醫療系統的效率,降低浪費,並能起到減少政府支出的作用。

㈦ 美國的醫療體制

美國的醫療體制
是由許多個合法個體提供的醫療服務業。美國的醫療設施和醫療保險大部分都由私營部門經營,美國政府會提供較為輔助性質的公共醫療保險、醫療輔助計劃、小童醫療保險計劃和榮民(退伍軍人)健康管理。歐盟和美國的葯業組織認為美國是全球醫學研究及推出新型醫術和醫療產品的龍頭國,她們又表示必須依靠美國高昂的醫療開支才能有效推動這些研發的進行。世界衛生組織在2000年的世界衛生報告中比較了191個成員國的醫療質素,美國的醫療消費與應變能力都在榜首、總體衛生系統表現排第37位、總體人口健康程度排第72位。2008年美國聯邦基金比較19個已發展國家的醫療系統質量,美國排名榜尾。

在美國,由慈善或宗教團體經營的非牟利醫院佔了主流,其次為地方政府醫院和私營牟利醫院,2003年它們的比重約為62%-20%-18%。聯邦政府本身營運的全國性保健系統並不對外開放,它們分別是由國防部管理的軍用醫療系統及為退伍軍人提供保健服務的榮民健康管理局。印第安人保健服務所(IHS,直屬於衛生及公共服務部)就只提供醫療服務給印第安及阿拉斯加原住民使用,亦會以合約形式僱用私家醫療服務團體專為他們提供保健服務。面向一般民眾的非牟利醫院雖然可以獲得政府免稅,但它們依然會對病人收取高昂的醫療費用,對沒投保健保的病人更甚,亦引起了對這些醫院的經營道德爭議和法律訴訟。
醫院雖然會提供急診和門診服務,但它們都主要為住院病人而設。另類的專科診所有「手術中心」(surgicenter)專為客人提供手術後不需住院療養的即日服務、善終收容所為預計剩餘壽命少於6個月的末期病患者提供臨終關懷服務等。
2006年美國的醫療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GDP)大約15到16%,在所有聯合國的成員國中僅次於東帝汶的大約18%;這支出有31%流到住院療養、21%歸內科服務、10%花在購買葯物、8%護老服務、7%屬行政費用和23%歸入其他項目里,包括實驗室診斷服務、制葯業、醫療器具生產商等等。美國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的會計部比較每年的醫療支出數字,2008年的國民總醫療支出為2.34萬億美元,比較往年增長4.4%,增長速度維持在6%左右的水平,人均醫療開支為7,681美元,醫療支出比GDP為16.2%,年度升幅在0.1%到0.3%之間浮動。 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預計若繼續維持2008年的醫療體制,到2017年醫療支出比GDP會上升到19.5%,比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預計的數字要高一點。2010年3月,股神巴菲特就評價過,美國公司為其雇員支付的醫療開支使它們處於競爭劣勢:以GDP的17%消費在保健上但偏低的醫護人員與國民比例,對照其他大部分國家的平均9%而言,就像一條絛蟲蠶食著美國的經濟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