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第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是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是改革,對象是體制機制,這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離開了這個「改革」實質,去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會偏離本來的含義。實際上,僅從漢語語法上講,不管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是「供給側改革」,都是一個偏正結構短語,「供給側」是定語,「改革」是中心語,顯然「改革」是中心意思。正如總書記所指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質屬性是深化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改變我國供給側的一些妨礙供給結構適應需求變化的舊體制。所以,雖然「三去一降一補」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任務,但不是改革本身。關鍵是看,誰去做,以怎樣的方式去做。改革的對象是體制,而不是問題或任務本身。
第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結構性改革。總書記強調,我們提的供給側改革,完整地說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簡稱「供給側改革」也可以,但不能忘了「結構性」3個字。實際上,我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結構性改革,離了「結構性」的實質,談供給側改革就沒有意義。結構性改革一詞其實來源於西方,強調的是對產生結構性矛盾的體制問題,包括政府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政府和企業關系進行改革,比如,歐洲的勞動力市場和福利制度改革。在我國,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特別是產能過剩問題嚴重。這種問題的產生有特殊體制原因,主要是政府與企業關系扭曲。其實,供給側原本不是問題,之所以有問題,是因為有一隻「有形之手」在起反作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理順這些關系,讓市場真正起到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該入土的「僵屍企業」,就讓它「入土為安」。
第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等於供給學派的主張。總書記強調,我們講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給學派的翻版。大家知道,供給學派是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個經濟學流派。供給學派認為,生產的增長決定於勞動力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供給學派極力主張大幅度減稅,認為減稅能刺激人們多工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雖然也包括通過降低稅費來減輕企業負擔的要求,但不僅改革的性質與供給學派主張有根本的不同,而且改革的范圍也要遠遠超過供給學派的主張。
第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等於結構調整。現在有一種誤解,認為供給側結構改革就是結構調整。其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雖然與結構性問題有關聯,但無論是在內涵上,還是在具體措施上都不等同於結構調整。過去,結構調整通常採用經濟的、法律的和行政的三種手段,更多的是採用行政手段。很顯然,這次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雖然也不排斥必要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比如減少虧損補貼、停止僵屍企業貸款、依法實行企業破產等,但與以往不同,對結構的調整將主要是通過改革的辦法,從體制機制入手解決問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是對傳統的調結構方式進行反思後做出的主動選擇。
第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搞新的計劃經濟。現在社會上有一種說法,認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搞新的「計劃經濟」。這顯然是誤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是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決不是要回到計劃經濟的老路上去。過去正是由於市場機制的作用發揮得不夠,政府幹預過多,導致市場不能及時出清,引發各種結構性矛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雖然可能有各種不同的方案,但我認為,這樣的方案,即使冠以「計劃」之名,也不是原來意義上的計劃經濟了。現在需要的是體制改革,如果只調結構,而不改體制,就難免會陷入「過幾年又來一次調整」的怪圈。這正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要解決的問題。
⑵ 如何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所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指從供給側入手,針對結構性問題而推進的改革。
供給側包含兩個基本方面:一方面,生產要素投入,如勞動投入、資本投入、土地等資源投入、企業家才能投入、政府管理投入,分別對應著收入法計算的GDP中的工資、利息、地租、利潤、稅收;另一方面,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由制度變革、結構優化(如工業化、城鎮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等)、要素升級(即生產要素質的提升,與生產要素量的投入增加不同,包括技術進步、知識增長、人力資本提升等,創新驅動即是解決這些問題)「三大發動機」(其中制度變革又是根源性發動機)決定。
隱含在其中還有三個重要的供給側因素:一是主體發展,包含勞動力或創業者、企業和企業家、投資者、政府管理者等主體素質的提高,及其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二是產業發展,含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升級、新興產業成長等);三是區域發展,包含區域創新、區域結構優化、區域新增長點的形成等。
結構性問題主要包括產業結構問題、消費結構問題、區域結構問題、要素投入結構問題、排放結構問題、增長動力結構問題、收入分配結構問題等。
從供給側入手、針對結構性問題而推進的改革幾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產權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國有企業改革、財稅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價格制度改革、社會福利制度改革、生態制度改革等。可以說,從「需求側」轉向「供給側」相當於從「政府調控側」轉向「全面改革側」。
⑶ 如何准確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是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是改革,對象是體制機制,這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離開了這個「改革」實質,去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會偏離本來的含義。
⑷ 怎樣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所謂「供給側改革」是指從供給側入手的改革。所謂「結構性改革」是指針對結構性問題而推進的改革。所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指從供給側入手,針對經濟結構性問題而推進的改革。本文並不嚴格區分這幾個概念,下面主要使用供給側改革這個詞。
供給、需求乃經濟學最重要的概念,現代經濟學的理論大廈就建立在這些概念基礎之上。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總需求由消費、投資和凈出口「三駕馬車」組成。狹義供給是指生產者在某一時期某價格水平上願意並且能夠提供的商品或勞務;廣義供給是指所有能對經濟發展和經濟效益提高起作用的「供給側」因素或供給側力量,包括經濟活動主體(如企業和個人等)、生產要素(如勞動、資本、土地等資源、企業家管理、政府管理等)、要素升級(如技術進步、人力資本提升、知識增長、信息化等)、結構變動(如工業化、城市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國際化等)、制度變革(減管制、減壟斷、減稅收等)等。
中國目前的結構性問題主要包括產業結構、區域結構、要素投入結構、排放結構、經濟增長動力結構和收入分配結構等六個方面的結構問題。其中,產業結構問題表現在低附加值產業、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產業的比重偏高;區域結構問題表現在人口的區域分布不合理,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偏低,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公平;要素投入結構問題表現在資源能源、勞動力、資金等一般因素投入比重偏高,人才、技術、知識、信息等高級要素投入比重偏低;排放結構問題表現在廢水、廢氣、廢渣、二氧化碳等的排放比重偏高;經濟增長動力結構問題表現在過多依賴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特別是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收入分配結構問題表現在城鄉收入差距、行業收入差距、不同群體收入差距較大。這六個方面的結構性問題既相對獨立,又相互疊加,需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
供給側改革的實質就是要:一是形成新主體,即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發揮企業、企業家、創業者等在經濟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同時要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約束政府的「有形之手」,正確發揮政府的作用;二是培育新動力,即通過全面改革培育新的增長動力,通過全面創新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來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三是發展新產業,即一方面要尊重和順應經濟規律、市場規律,及時淘汰過剩產能和僵屍企業等,讓市場及時出清,避免資源浪費,及時化解經濟泡沫,避免系統性風險,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等。
⑸ 求通俗易懂的解釋一下什麼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這不只是一個稅收和稅率問題,而是要通過一系列政策舉措,特別是推動科技創新、發展實體經濟、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來解決我國經濟供給側存在的問題。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既突出發展社會生產力又注重完善生產關系,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既著眼當前又立足長遠。
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
(5)怎樣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PPT擴展閱讀:
事實證明,我國不是需求不足,或沒有需求,而是需求變了,供給的產品卻沒有變,質量、服務跟不上。有效供給能力不足帶來大量「需求外溢」,消費能力嚴重外流。解決這些結構性問題,必須推進供給側改革。
從國際上看,當前世界經濟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調整。國際金融危機打破了歐美發達經濟體借貸消費,東亞地區提供高儲蓄、廉價勞動力和產品,俄羅斯、中東、拉美等提供能源資源的全球經濟大循環,國際市場有效需求急劇萎縮,經濟增長遠低於潛在產出水平。
主要國家人口老齡化水平不斷提高,勞動人口增長率持續下降,社會成本和生產成本上升較快,傳統產業和增長動力不斷衰減,新興產業體量和增長動能尚未積聚。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們需要從供給側發力,找准在世界供給市場上的定位。
⑹ 如何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改革的關系
供給側:主要是通過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的改革來提升效率,提高有效的供給。如提升勞動者質量,土地的的確權與流動,投融資渠道的改善(包括戰略新興板)、加大基礎技術的研發等都屬於供給側的改革;
消費側:主要是指投資、消費、出口三個方面,通過對三者整體量的提升來促進經濟的發展。
兩者之間是相互促進的作用,可以簡單理解消費側注重經濟總量,供給側注重經濟質量,國家發展的不同階段會選擇不同的著力重點。
⑺ 如何正確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質上是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但是發展社會生產力卻不能走向唯生產力論,而是必須要從生成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統一關系入手。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成關系反作用於生產力,這種相互作用關系決定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要處理好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要不斷完善能夠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從而為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奠定良好的基礎和提供持久的動力。例如形成更加有利於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建立健全市場發展環境和法律制度、完善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健全各行各業和各種所有制中的收入分配製度等。只有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統一規律出發,才不會陷入新自由主義者的錯誤之中,簡單地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解為「供給學派」所強調的全面取消政府管制、國有企業私有化、大規模削減社會福利等內容。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能孤立地強調供給端,而要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要注重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統一。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供給強調的生產,需求強調的是消費,生產決定消費,消費是生產的目的。沒有供給,需求無法實現;沒有需求,供給無從談起。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的兩面。即使有的產品表面上是獨立創造出來的,也需要滿足市場需求才能真正得到發展。例如喬布斯在蘋果手機上所展現的革命性創意,也正是滿足了人們對於更加便捷和更加智能化的通訊方式的需求,才使得蘋果手機受到市場的青睞和追捧。經濟發展一方面需要生產者提供能夠滿足社會需求的產品,另一方面需要有購買力的消費需求,只有供給和需求之間相互推動,經濟才能實現增長,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當前,我國經濟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如部分行業和產品產能過剩嚴重、部分產品質量和服務較差、部分行業對環境破壞較大、部分地區公共基礎設施能力建設落後、部分群眾生活水平不夠高等,其中既有供給側的問題,也有需求的問題,還有就是供給和需求之間結構性不匹配的問題。因此,應該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處理好市場和政府的關系,運用好市場這只「無形之手」和政府這只「有形之手」。在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時也應該充分運用好政府手段以調控市場的盲目性,同時要准確定位政府角色,政府不能亂作為、也不應不作為。當前,中央提出了要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工作任務,而這五大任務的順利完成則需要市場和政府之間的密切配合。例如去產能工作,當前一些行業嚴重的產能過剩既有一些地方政府亂作為所造成的,也有市場的盲目力量所造成;因此,做好去產能工作,在運用市場力量實施破產清算、兼並重組的同時,政府也要做好完善市場制度環境、企業債務處理、做好失業人安置、協助企業開拓新的投資渠道和銷售渠道等工作。
⑻ 如何認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改革實質上就是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給方式,也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產生、輸出、執行以及修正和調整方式,更好地與市場導向相協調,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時的決定性作用。
說到底,供給側改革,就是按照市場導向的要求來規范政府的權力。離開市場在配置資源時的決定性作用談供給側改革,以有形之手抑制無形之手,不僅不會有助於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調整,也會損害已有的市場化改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