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腦辦公 » 電腦上怎樣聽范讀

電腦上怎樣聽范讀

發布時間: 2022-10-06 19:25:38

⑴ 上課聽講的方法總結

同一堂課,同一個老師,同樣的40分鍾,有的學生一節課下來完全懂了,有的依舊一臉茫然,為什麼有這么大差別?很大程度上是聽課方法的原因。那麼問題來了,怎麼聽課才最有效?

1

聽視並用法

大多數學生聽課是一邊聽,一邊看。聽覺和視覺並用,比只聽不抬頭看的聽課效果要好。聽是接受聲音信息,看是接受圖象信息。

又聽又看,在通過聲音傳遞來記憶抽象的概念的同時,又可結合圖象直觀,來強化具體的知識印象。聽和看的內容應保持同一性,不能聽此視彼,分散聽課的注意力。

聽,一般指聽錄音、聽范讀、聽提問、聽講解;看,主要是指看板書、看掛圖、看熒屏或銀幕上的多媒體畫面,看教師的教態,如教師的舉手投足、神情姿態。因為教師要藉助這些板書、畫面、手勢,化抽象為具體、變繁復為簡明、變陌生為熟悉。這種方法,以聽為主,以看促聽,效果很好。

2

聽思並用法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邊聽邊思考也是一種有效的聽課方法。聽一般是被動地吸收,思則是主動地思考。

邊聽邊思,可以在由被動轉化為主動的過程中,逐步加深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只聽不思考,錄音機式的聽課,囫圇吞棗,談不上真正掌握知識,更談不上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一般可從這些方面思考:教材的重、難點在什麼地方,老師為什麼這樣處理教材,老師講的自己是否真正懂了,老師講的與自己想的有什麼不同,這篇課文與其他課文有何異同?……

以思促聽,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

3

五到聽課法

「五到」就是指耳、眼、口、手、腦都要動起來,多種感覺器官並用,多種身體部位全部參與聽課活動。同時調動這些感官所獲得的感受是一種綜合的、立體的感受。

耳到:聽老師講,聽同學發言、提問,不漏聽、不錯聽。眼到:看課本、看老師的表情、看板書、看優秀同學的反應。口到:口說,包括復述、朗讀、回答問題。手到:做筆記、圈重點、批感想、做練習。腦到:動腦筋,心力集中、積極思維。

「五到聽課法」要求聽課者全神貫注,靈活地根據課堂情境和老師要求,適時調整聽課方法。這種聽課方法,是效率最高的聽課方法之一。

4

符號助記法

無論記憶力多麼強的人,不可能把老師所講的話全部記住,聽課必須記筆記。

無論書寫速度多麼快的人,也不可能把老師所講的話全部記錄下來,這就必須藉助符號幫助自己記錄,以利長期記憶。如重點語句可打著重號、波浪線或加三角號,疑難問題可打問號,只要自己懂得、自己習慣用的各種有利於記憶的符號都可運用。

5

要點記取法

有些成績優秀的學生聽課,覺得有必要聽的就認真聽;覺得對自己益處不大或自己早已懂了的,就不怎麼用心聽,而做自己的練習。

老師講課,傳遞給學生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多層次的,有時候是與教材無關的。作為學生不可能也沒必要全盤接收。只記重點,只記難點,去掉無用信息是應該的、必要的。抓住要點聽和記,比毫無重點地全部聽和記,效果要好得多。

有人曾做過實驗,分三組學生同時收聽同一內容的錄音帶,規定A組全部記錄,B組只聽不記,C組只記講授要點。結果A、B兩組的學生只記住全部內容的37%,C組學生卻記住了58%,可見抓要點,適當做筆記,效果最好。

6

主動參與法

實踐證明,凡積極舉手發言的學生,學習進步特別快、成績好。一部分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老師講學生聽,學得很被動。課堂聽課,一定要積極參與,主動地學,隨老師的教學思路轉,這樣也可以保證注意力高度集中,聽課效果好

7

聽懂新知識法

聽懂,就是把知識的概念或結論搞明白,即把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搞明白。

依據聽懂的標准,研究運用聽懂的規律,主要是研究學習概念的規律。掌握舊概念是學習新概念的基礎;搞清概念的由來,是概念學習之本。概念的表述(定義、定理、定律等)是概念之末,概念的形成是概念之本。捨本逐末,是死知識,亦非真知,於發展智力、形成能力無益;掌握概念表述的科學性,是概念學習的關鍵。關鍵在於正確理解概念各部分的准確含義及內在聯系,從抽象到具體,由具體到抽象,最後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充分發揮心理因素的積極作用,是概念學習的保證。這是新課標下聽好課的最重要的方法。

8

目標聽課法

上新課前預習時,發現不懂的問題記錄下來,上課時帶著這些問題聽課,目標明確,針對性強。預習時弄懂了的,聽一遍等於復習了一遍,加深了印象。預習時不懂的就應特別認真地聽、仔細地聽。

如果老師講了還是沒有弄懂,你還可以在課堂上及時提問讓老師再講。有一定目標的聽課,往往比漫無目的聽課效果好,能幫助你解決疑難大問題。

9

質疑聽課法

「質疑」即提出疑問。古人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人們知識的獲得,能力的發展,都是在不斷的質疑中實現的。

聽課時,對經過自己思考過,但未聽懂的問題可以及時舉手請教,對老師的講解,同學的回答,有不同看法的,也可以提出疑問。

這種方法,也可保證聽課者始終集中注意力。會提出問題的學生往往也是會學習的學生。

10

存疑聽課法

聽課時,對疑難問題,不一定馬上打斷老師講課,可以暫時記下來,待下課後再思考或再請教同學、老師。這樣做,一是不影響老師的教學計劃,也不會因個人糾纏某個問題而耽誤大家的時間,還可以促使自己深入鑽研問題,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⑵ 怎樣進行朗讀教學

(一)備好朗讀教學。教師認真備"朗讀"是指導學生讀的前提。教師不掌握正確的重音、停頓、語調、語速等朗讀技巧,就不能很好地通過指導學生朗讀,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教師備朗讀,是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發生共鳴的過程,是教育者先受教育的過程。要讓學生直接感受,教師首先要直接感受。只有這樣,在課堂上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時,才有可能對他們進行恰當地點撥,指導他們有感情地朗讀,才能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教師在備朗讀時,應注重以下幾點:1、課前應把課文讀懂、讀順、讀通,明確與閱讀、習作相關的朗讀教學目標。2、全面了解課文的感情基調及尺度,對文中不同的語氣、重輕音、停頓、力度等指標能做到心中有數。3、在鑽研教材的基礎上確定並安排好實施朗讀指導的手段、方法等,確定朗讀教學的重點、難點及時間安排等。4、課後注意掌握基礎較差學生的朗讀進展情況,為下一課時朗讀指導打下基礎。 此外,教師在備課時,要特別注重備"范讀" 。因為范讀是朗讀教學中任何指導方法都無法取代的。范讀能喚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對朗讀的興趣,調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學生的朗讀和欣賞水平。好的范讀,對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美的熏陶。 教師范讀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根據目的的不同,范讀一般可分為三種:一是講讀課文前的范讀。一般是全篇課文的范讀。其目的是激起學生學習新課的慾望,幫助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這時的范讀,要求平穩,速度略微緩一些。如果這時速度過快,學生聽起來跟不上進度,就會影響范讀效果。二是講讀課文時的范讀。一般是部分內容的范讀。可以是一個段落,一個句子,甚至是一個詞語。其目的是促進學生理解課文的重點、難點,掌握一定的朗讀技能。這時的范讀要注重指導,講究方式、方法的多樣性。三是講讀課文後的范讀。可以是全課或片斷的范讀。其目的是引導學生總結全文。欣賞課文精彩之處。這時的范讀要求能以聲傳情,充分發揮教材的感染力。 教師范讀時,也要注意學生的參與。教師范讀時,學生可以是靜靜地聆聽;可以是邊聽邊看課本;可以是輕聲伴讀;也可以是逐句跟讀。必要時也可以讓學生代替教師范讀,但時機與次數要把握好,不能過多。 (二)加強朗讀指導。1、朗讀指導的內容。(1)基礎的訓練:朗讀最基礎要求是正確,也就是用普通話讀准字音,不讀錯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復字句。朗讀訓練中要始終貫穿這一訓練,特別是一、二年級的起始階段,一定要加強對學生朗讀課文的正確性要求,讓學生掌握規范的語言規律。(2)節奏的訓練:書面文字對有聲語言的節律一般是不加表示的。朗讀者通過輕重、快慢、停頓、連接等語言節律來表現文章思想感情。同樣一個句子,由於重音不同,可以表達不同的意思。如:"我喜歡游泳" ,把"我"讀成重音,就回答了"誰喜歡游泳"這個問題;把"喜歡"讀成重音,就回答了"你喜歡不喜歡游泳"這個問題;把"游泳"讀成重音,就回答了"你喜歡什麼運動"這一個問題。小學生的朗讀容易產生一字一頓,或者無停頓地連續,或者自由停頓而讀破句等現象。教師必須讓學生形成"詞"的概念,指導學生掌握句子中重點詞的朗讀技巧,使學生知道句子之間的句號、嘆號、問號一般停頓稍長,頓號、逗號、分號、冒號停頓略短一些,句子中的詞或片語之間還要有長短不一的語氣和語法停頓。從而才能使學生的朗讀做到有節奏的流利。(3)、語調的訓練:小學生朗讀時語調較平,沒有層次,而且不會控制音量。對音量的控制訓練比較容易,教師要告訴訓練學生,自由練讀的時候,要邊讀邊想,聲音要輕;集體齊讀的時候,聲音不要太響;指名讀的時候,聲音要響亮,但不要直著嗓子喊。對沒有層次的平調朗讀的學生,要結合課文內容和漢語所固有的四聲,理解後讀出揚調、曲調和平調。(4)、情感的訓練:有感情朗讀是朗讀教學的最高層次。要達到這一點,必須在正確、流利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對課文有較深刻的理解,把握住文章的基調,找出文章的情感旋律,分析出相似句式在文中的變化,才能在朗讀中自然流露出相應的情感。(5)、朗讀指導中常用的符號;"|"--表示邏輯的停頓,打在該停頓的字行之間。 "v"--表示感情的停頓,打在該停頓的字行之間。"凵"--表示前後句子關系銜接緊密,中間停頓極短,劃在該連的字行下面。 "●"--表示語法、感情的重音,打在相關字詞下面。"○"--表示重音輕讀,打在相關字詞下面。"→"--表示平調,即句尾的音平而穩。一般用於陳述句,劃在句尾。 " "--表示揚調(升調),即句尾的音先低後高。一般用於疑問句,或表示感情激動、亢奮、驚異和呼喚等句子。劃在句尾(也可在句中出現)。 " "--表示降調(曲調),即句尾的音先高後低。一般用於肯定的語氣,感情強烈的感嘆句,或表示願望的祈使句等。"‖"--表示節拍(節奏),一般用於詩歌。劃在詞後。2、朗讀指導的方法。(1)示範法:即通過教師的范讀,促使學生模仿朗讀,這是對低年級學生進行朗讀訓練的一種有效方法。但要注意學生的模仿朗讀,也要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不要機械模仿。(2)講授法:即以分析為先導,教師或學生先講高低快慢,斷連疏密的朗讀技巧,學生動筆作適當的記號,然後再練讀,指導讀。(3)比較法:即藉助教師或學生不同的朗讀方式比較,讓學生從中領悟正確與謬誤。通過朗讀比較,進行情感和語調的對比,辨析細微差異,以提高學生朗讀技巧。常用的師生朗讀方式可以根據不同課文的特點,有選擇的運用。如領讀、分合讀、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齊讀、自由讀等。(4)情境法:即為朗讀創設情境,結合恰當的導語,渲染合適的氣氛,使學生耳語目染,自然入境。如用表演或多媒體等形式,對一些情節曲折生動,形象鮮明的課文可編製表演或製成課件,以藉助手勢、表情、動作、道具等,將靜態文字轉化為動態的畫面,以誘發學生讀出真情實感。(5)欣賞法:即組織學生聆聽優秀的朗讀錄音,使他們感受朗讀中鮮明的節奏,抑揚的語調,以及語言的氣韻和美感,以此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總之,朗讀教學作為一項語文基本訓練,應常抓不懈,應在"訓練"二字上下功夫,既要有量的要求,也要有質的要求。

⑶ 老師上課時從電腦里放出的課文范讀怎麼有的

教材分學生版和教師版。
教師版的教材有配音光碟,考試大綱等內容。
比學生版的要更加全面。

⑷ 讀伴兒圖書館書頁上三個圖標一個是喇叭,一個是話筒,一個是笑臉是幹嘛用的點半天也沒有反應

你好,點擊過後如果沒有反應有很多種可能的!看看是不是網路原因,是用的電腦嗎?如果是電腦登陸的就換個瀏覽器,建議用谷歌瀏覽器。那三個圖標一個是聽范讀一個是錄音一個是聽錄音回放。

⑸ 怎麼把孩子讀古詩的視頻和范讀合成一個

可以用會聲會影把孩子讀古詩的視頻和范讀合成一個。
將音頻和視頻合並需要先打開電腦里的視頻編輯軟體,然後將視頻拖動到時間軸上的V1一行,再把音頻文件拖入到時間軸上的A2一行,按住Alt鍵點擊V2一行的素材,最後再按下Delete刪除即可完成合並。
如果沒有軟體,可以開啟會聲會影軟體。導入音視頻素材。將視頻素材拖拽到視頻軌。將音樂拖拽到聲音軌。對素材進行合並即可。

⑹ 想用蘋果平板電腦給孩子下點初中英文課文范讀,不知道有沒有,如果操作回復[email protected] 萬分感謝!

不知道,你的IPAD有沒有越獄,如果越獄成功,可以先下個91助手到你的IPAD.然後通過91助手,去搜索你要的資料,不知道對你有沒有幫助。

⑺ 如何指導學生進行經典誦讀

傳統經典詩文,語言精煉,對仗工整,具有節奏美、韻律美,非常適合學生誦讀,一卷在手,朗朗上口。如何指導學生誦讀經典詩詞?在教學實踐中,我主要嘗試運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1、挖掘教材,實現「法」的引導 。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的詩文都是歷代名篇佳作,不僅內涵豐富,而且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首先讀懂教材中的經典。以教材中的經典為載體,教會學生學習經典的方法,並運用所學方法讀懂經典,運用經典。其次結合教材補充經典。小學語文教材按單元主題來編排,每個單元分別滲透了愛心、惜時、誠信、勤奮等內容。針對每一單元的內容,組織各年級老師將傳統詩文中表現相關單元主題的經典名篇等進行整理,呈現於學校網站上。布置預習課文時將相關網址提供給學生,供他們查閱、搜集相關資料。教學中老師們還適時、適量地為學生拓展經典內容讓學生誦讀、積累,拓寬孩子們的視野,激發孩子們學習經典興趣。
2.引導巧背,實現「量」的積累 。古人雲:為文之道在於厚積而薄發。小學生只有背誦大量的經典詩文,實現「量」的積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詩文的精華,得到經典文化的浸潤,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在教學中我主要以下幾種方法引導學生巧背,實現「量」的積累:
(1)表演背。經典詩文不是無情物,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讓他們在背誦時,加上適當的語氣和動作,邊背誦邊表演,增進對經典詩文的理解,從而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此法多用於低中年級學生。例如,一年級學生背誦《望廬山瀑布》,當背到「生紫煙」、「掛前川」、「三千尺」、「落九天」這些詞語時,老師除了指導他們背誦的語氣外,還引導學生用動作表現出瀑布的美麗壯觀和從高空落下的動態。恰當的語氣和體態語能促進小學生的記憶與理解,加深了印象,提高了興趣。從而促使其背得快,記得牢。
(2)據意背。是根據詩的內容進行分類背誦的一種形式。如將詩分為寫景詩、敘事詩、抒情詩、言志詩等,每一大類還可分成若干小類。如「觀自然風光,游山水園林」類的寫景詩:《西湖》《山行》等;「播種理想、放飛希望」類的「言志」詩:《石灰詠》《無題》等;「友情難忘、友誼天長地久」類的「送別」詩:《別董大》《贈汪倫》等。引導學生據意背能促使他們分類清,背得多。
(3)據時背。是根據經典詩文所反映的時令進行分類背誦的一種形式,它能促使學生從時間的角度把握古詩文的脈搏,從而達到流暢記憶。讓學生吟著經典春遊芳草地,夏賞綠荷池,秋飲黃花酒,冬吟白雪詩。順著四季走來,一路朗朗童音。從《早春》《春江花月夜》到《夏日》《小池》;從《秋浦歌》《秋思》到《冬景》《江雪》,學生們背過了燦爛的春,繽紛的夏,金色的秋,絢麗的冬。這種形式為學生引領了路子,為大量地背誦奠定了基礎。
(4)創設情境背。學生背誦時,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創設一種吟誦氛圍,引導他們入情入境地背誦。譬如,背誦立意歡快的詩文時,配上一曲輕松活潑的音樂;背誦反映離愁別緒的詩文時,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背誦描述風光無限的詩文,配以優美的大自然畫面等。創設情境背誦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它能創構詩境,造成特有的心理氛圍,從而促進背誦。
(5)多種形式綜合背。是融多種形式為一體的背誦方式。為了調動學生背誦古詩的興趣,我們常常採用此法,如兩人賽、小組賽、男女組賽、班級賽,又如限時背、師生背、快背、慢背、輪換背、接龍背,亦有據意背、據時背、據畫背、抄寫背、聽記背、問答背等。多種形式綜合背,靈活且富有變化,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背誦的積極性。
3.開展活動,實現「趣」的激發
心理學家指出,興趣是在過去的知識經驗愉快積累的基礎上形成的,使人樂於積極而持久地接觸,認識某一類新事物的一種意識傾向。經典詩文誦讀訓練的關鍵是動之以趣,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開展活動,為學生學習經典詩文注入強有力的動力,激發學生誦讀經典的興趣。藉助傳統佳節開展活動。春節、元宵、中秋、端午、重陽等都是中國人的傳統佳節。為慶祝傳統佳節可發動學生收集有關的經典詩文,或摘抄,或交流,或辦手抄小報。讓學生在慶祝傳統佳節過程中,既了解了我國傳統佳節的來歷、風俗習慣,又積累了經典文化。為了使學生學習經典詩文不枯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低年級開展 「古詩朗誦」擂台比賽。孩子們搖頭晃腦地吟誦著「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讓稚嫩的童音回盪在校園上空!正是通過一系列的經典誦讀活動,學生學得生動活潑,興致盎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成為了學生的班訓;「溫故而知新」成為學生學習的座右銘;「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成為了學生們做人追求的目標;「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成為了學生們的人生態度……在學習生活中會引用經典詩文已成為學生們最引以為豪的行為。

⑻ 普通話app哪個好用

1

用於普通話學習的 APP 可以根據用戶數量分為三類:綜合類、測試類和字典類。

綜合類以「普通話學習」最火,測試類常用的有「普通話測試」「暢言普通話」,字典類包括「新華字典」「網路漢語」等。

要我推薦,首選字典類 APP!!下面我會從各類中挑選幾款有代表性的來說道說道。

微信圖片_20190819190643.jpg

2

綜合類 APP 的用戶最多,但我個人不推薦。因為它們對提高普通話作用不大!

這類以「普通話學習」為代表,同名的有多款 APP,大同小異,都不是國家語委官方開發的。

「普通話學習 APP」基本都內含課程和練習測評,看似豐富,實際上只是傳統教材的「新媒體」版本。

以用戶最多的綠色 logo「普通話學習」為例:

546068883.jpg

核心內容分為「基礎學習」「普通話考試」和「播音主持」三個版塊。

和普通話學習相關的課程主要是拼音講解,比如聲母、韻母、聲調怎麼發音,聲韻母之間的差異等等,有比較詳細的拆解練習。

但真想提高普通話,單靠課程和練習不僅用處不大,還可能被誤導。原因有 4 點:

❶ 韻母講解錯誤百出。

大多數 APP 對韻母的講解都是從拼音「字母」出發,而忽略了每個字母的實際發音。我們反復強調過,拼音字母不代表實際發音。

所以你要是跟著講解去發音,只能離標准越來越遠。

新建圖片.jpg

比如 en 這個韻母,對比普通話學習 APP(上)和專業教材(下)的講解:

都是從「e」開始發音,但專業教材用方括弧標注了這個 e 的實際發音 [ə],而 APP 只寫了拼音字母 e。

事實上,字母 e 在不同韻母中可能有 4 種不同讀音:[ə][ɤ][e][ɛ],並且這些音之間差異很大,先發「e「,發哪個 e 呢?

如果不分清發的是哪個音,又怎麼可能讀對呢?

這就像全中國有40多萬人名字叫「國慶」,你說我找國慶,如果不問清楚你要找的那個人有什麼特徵,找來的很可能是另外一個人。

即便剛才說的那堆只能算不規范,那麼「普通話學習」里說 en 的結尾「發 n 音」就屬於大錯特錯了!

韻尾的字母不發出聲音,只需要動作做到位就可以了,而且 n 是輔音,輔音發不出明顯的聲音,這是基本常識。

❷ 聲母講解不實用。

79335958.jpg

這樣的講解是對正確發音動作的描述。也就是說,先有了發音動作,才有對它們的描述。但反過來卻難以實現。

打個比方,人類先會直立行走,科學家才研究出走路需要調用股三頭肌、股四頭肌以及腰、腹等肌肉群,但反過來,有誰會通過這些理論來學走路或者治療瘸腿呢?

另外,這些講解對每個聲母的描述都是孤立的,沒有建立起不同聲母之間的聯系,學習者難以利用自己會的去類推。

聲母處在輔音系統中,發音的關鍵是掌握「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

.jpg

你發音有問題,得先找出是發音部位還是發音方法存在問題,而不是按照說明去拆解范讀。

❸ 練習效率低下。

APP 里設置了大量練習,都是讓你跟著范讀模仿,然後打個分。這樣的模式存在三個問題:

第一,模仿范讀的方式不科學;

第二,你練得對不對,難以得到准確體現;

第三,無法圍繞你的目標或需求設置練習。

練習普通話,毫無目的地「模仿范讀」是效率最低下的。

如果你不了解自己的問題,就不知道該模仿哪個方面。是舌頭位置、活動幅度、口腔開度,還是用力點?發音問題自然也難以糾正。

另外,練習的目的是「改進」,反復強化對的發音,直至形成發音習慣。

但如果每次發音只是簡單重復,不知道對錯,也許不過是在強化錯誤的動作而已。

APP 的打分有一定作用,但很容易受到其他環境因素影響,並且評分高低沒有給出理由。所以只能著重用來提升聽辨能力,這個後面會說到。

最後想說練習設置的問題。

每個人的問題不同,學習能力和目標不同,優先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不一樣的。

但 APP 難以根據你的情況「定製」改進計劃,籠統地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學拼音知識,事倍功半。

769968526.jpg

3

測試類 APP 的優點是互動性強,能提升練習興趣,用戶可以初步了解自己的普通話水平,另外方便熟悉普通話考試的機器測試;

缺點是不靠譜,並且無法發現自己犯錯的原因,對提升沒有實質性的幫助。

這里先科普一下。機器測評的方法是,用戶朗讀錄音後,機器把錄音切分成盡量小的音素並轉換成數字,然後對比資料庫里標准發音生成的相應數字,根據相似度打分。

如果測評設置不夠精準,你的聲音高低、大小都可能影響打分,另外環境噪音也會導致偏差。

所以就算普通話考試採用機器測試,測評結果也只作為參考,最終還是需要真人審核的。

微信圖片_20190830155803.jpg

測試類 APP 大多數圍繞普通話考試大綱設計。比如「普通話測試」「暢言普通話」等,下載免費,但是絕大多數功能需要付費才能使用。

如果你需要考普通話,它可以用於考前演練,幫助自己熟悉機器測試的模式。畢竟對著機器朗讀和對著測試員朗讀感受還是不一樣的。

至於打分結果,可以跟自己對比參考變化趨勢。不過實際分值和測試分析不用太在意,也許你換個耳麥分數就不一樣了。

另外,平時不建議用考試 APP 來練習,朗讀短語或者文章難以專注於某個項目的提升,踏踏實實練單字才是王道!

練習單字建議選擇純發音測評應用,比如「普通話發音矯正」「漢字發音訓練」等。

優點是功能簡潔,可以免費下載使用。

輸入自己要練習的字,既能聽范讀,又能錄下自己的發音,每個音節分別打分,方便反復回聽對比。

缺點是范讀可能不夠規范,比如一些第三聲字發音不夠完整,有時候還存在拼音錯誤。

⑼ 如何在語文課上進行朗讀其方法有哪些

有些語文教育專家說:上語文課,不朗讀,怎麼叫上語文課呢?聽了這句話後,再聽語文課,就比較留心這方面了。現在,我越來越覺得這句話是對的。

曾聽過這樣一節語文課。這個班的學生很愛讀書,讀書能力很強,很多老師也有體會。有一天,一位老師到這班試講,一節課下來,老師在不停的啟發學生回答問題,學生也在積極思考回答。結果,老師佔去了學生大量讀書時間,只是偶爾讓學生讀一點書。下課後,一個學生馬上對同桌說:「真不過癮,我還沒讀過呢。」另一個馬上說:「老師放那段音樂真美,老師跟著音樂讀得多美呀,我當時也特別想跟著音樂讀。」聽到這,我想:其實,這個老師的教學設計還是很好的,課堂結構安排得也很合理。但可以看出,學生並不領情。他們平時喜歡讀書,他們更願意展示於自己的朗讀才能,老師還是應該把讀書時間還給學生,並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

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讀好書呢?首先,我們要捨得放手,相信學生。將每篇課文交給學生,通過他們自己收集有關資料、分析、閱讀、運用工具書去讀懂、弄明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從而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探究性。

我想:使學生讀好書的有效方法,有以下幾種方法,供大家參考。

一、老師的范讀很重要 聽課當中,很少能聽到老師的范讀。課下和老師討論此事,有些老師說自己小時候就很少在別人面前讀書,所以平時也就想不起來范讀課文了。有些老師說怕自己讀得不好聽,擔心起不到示範作用。還有些老師說范讀耽誤上課時間。再說,不是要把上課時間還給學生嗎?乾脆多讓學生讀幾遍吧。當然還有其他各種理由。其實,范讀真的很重要。老師聲情並茂的范讀,會很容易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去的。尤其是低、中年級,更需要老師的范讀。我們經常說:什麼樣的老師,教出什麼樣的學生。一個熱愛朗讀的老師,一定會教出熱愛朗讀的學生,也一定會教出一個熱愛朗讀的集體。趙之林老師的做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二、在泛讀中整體感知文章 這里的泛讀,是指學生對課文粗淺的讀。 根據《新課程標准》從整體入手、部分剖析、再到整體歸納的教學要求,在學習課文時,我們首先要讓學生把課文從頭到尾「讀」兩遍。第一遍,掃清文章的字詞讀音的障礙。如生字讀音、多音字、平翹舌音等,達到讀通順;第二遍,邊讀邊想,整體感知課文寫了什麼,有個總的印象。這樣安排也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如同看一棵大樹,我們先看到的是樹的外形,然後看到的是樹的枝葉。

三、帶著問題邊讀邊畫批 學生的思維能力主要是通過自己的大腦,在理解、分析、認識一個個問題中培養起來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敢放手,相信學生,教給學生方法後,讓學生自己來進行圈點批劃,進行閱讀體驗。在這一步的教學中,由學生帶著學習提示邊讀邊思考批劃,並找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老師在學生自學時,來回巡視指導,尋找全班大多數同學存在的共性問題,以便在全班及時講解糾正。如在學習《狐狸和烏鴉》這篇課文時,讓學生邊讀邊想:狐狸對烏鴉說了幾次好話?把狐狸每次說的話劃下來。這樣,學生帶著問題邊讀邊劃,積極思考。學生真正當上了學習的主人。

⑽ 如何學好文言文(古文)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推薦的兩套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教學佔了整個教學內容的40%,而且相對集中在高一年級。其中,高中語文〈試驗本〉高一年級兩個學期各6個單元,文言文分別佔3個單元;高中語文實驗課本高一年級則全年集中文言文教學,上下冊各4個單元。在文言文教學總量擴大、要求提高的情況下,如何學好文言文,本文想結合教學大綱的具體的要求,談一些想法。

新修訂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教學,提出了這樣的要求: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重點掌握常見的150個文言實詞,18個文言虛詞和重要的文言句式在課文中的用法。

教學大綱的要求,有兩層基本涵義:一是文言文閱讀的要求和方法,二是文言基礎知識的積累和掌握。下面試作分別說明。

首先,文言文閱讀的要求和方法,概括地說,就是誦讀、理解、背誦。誦讀、理解、背誦,誦讀是核心,是關鍵,是文言文學習的立足點。所謂誦讀,朱自清先生曾說:「誦讀是一種教學過程,目的在培養學生的了解和寫作能力,教學的時候先由老師范讀,後由學生跟著讀,再由學生練著讀,有時還得背誦,除背誦以外都可以看著書。」由此可以看出,在誦讀教學中,除掉老師的范讀外,學生所要做的就是「跟著讀」、「練著讀」、「背誦」和「看著書(讀)」,換句話說,誦讀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探究的學習過程。

這當中,讀是關鍵。讀,首先要聽老師范讀。從老師的范讀中應該領悟些什麼,請看梁實秋先生回憶他的老師徐錦澄先生講課:徐先生於介紹作者之後,朗誦全文一遍,這一遍朗誦可很有意思…………不論是古文或白話,一字不苟地吟詠一番,好像是演員在背台詞,他把文字里的蘊藏著的意義好像都給宣洩出來了。他念得有腔有調,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氣勢,抑揚頓挫,我們聽了之後,好像是已經領會到原文意義的一半了。好文章擲地作金石聲,那也許是過於誇張,但必須可以琅琅上口,那卻是真的。從這里可以看出,文章的腔調、板眼、感情、氣勢、抑揚頓挫以及所蘊藏著的意義,都要通過朗誦表達出來。而學生在聽老師的范讀中,也正要獲得對文章的這方面的最初的也是最直觀的印象和認識,從而激發起自己誦讀的慾望,以達到進一步「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的目的。

腔調、板眼、感情、氣勢、抑揚頓挫以及文字所蘊藏著的意義等等,不是一下子就讀得出來的,它是學生在不斷地聽范讀、跟著讀、練著讀的誦讀過程中逐步體會、領悟、感知得來的。尤其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讀音正確。這是由於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間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讀所決定的。一般來說,課文注釋中對這一些都註明了讀音,要依據注音,認真讀准。這里要著重提一提「破讀」的問題。所謂「破讀」,就是改變字(詞)的讀音以區別不同的意義或詞性的一種方法。如 「衣」用作名詞時讀yī,用作動詞(穿衣)時讀yì:「食」在表示吃時讀shí,在表示給人吃時讀sì。不過現在有的破讀音已經進入現代漢語中,一般字典也已有註明,如美好的「好」(形容詞)讀hǎo,愛好的「好」(動詞)讀hào;難易的「難」(形容詞)讀nán,災難的「難」讀nàn等等。而有些破讀現在已不加特別區分,如葉公好龍的 「葉」,舊讀shè,現在可以讀為yè了。掌握破讀,對辨析詞性詞義,加深對文言文的理解,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要注意停頓。包括句中停頓和句間停頓。能正確劃分句中停頓和句間停頓,表明了對語句層次和大意的正確理解,這要在對詞句含義理解的訓練中,通過誦讀來實現。

此外,還要注意讀出語氣、讀出語勢,等等。

實際上,誦讀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反復熟讀課文,逐步加深理解,直至可以背誦的學習過程。

我們不贊成在文言文的學習中搞煩瑣的語法分析,機械的誦記名詞術語,也不主張呆板的所謂字字落實、句句落實。我們主張學習文言文,要在誦讀中感知,在誦讀中領悟,在誦讀中積累語言的素材,最後達到將文言文變成自己語言習慣的一個部分。

我們所說的對文言文的理解,主要是指對文章內容上的整體的領會、把握。這種領會和把握應當:著眼於全篇的內容;著眼於文意的溝通;著眼於文章的篇章。至於背誦,這也是由於文言文學習的特殊性所決定的。字的識記,詞句含義的理解,作品思想內容的把握,都要靠熟讀成誦才能做到。而且,語言文字的學習,概念和規則並不是最重要的,不是記住了規則就能說話、寫作、閱讀;語言學習是先實踐、運用,然後理解,因而語文學習需要背誦,而文言文的學習則更強調背誦了。

能夠「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主要靠背誦量的不斷積累。因此,新修訂的小學、初中、高中語文教學大綱,都對背誦做了量的規定。其中,小學背誦古詩詞80首,初中背誦文言文20篇、古詩詞50首,高中背誦古文20篇、詩詞曲 50首。這樣一些篇目全部誦讀到背誦,爛熟於心,達到上述文言文閱讀的要求,是不會有困難的。

我們提倡閱讀古曲詩詞和文言文,要能基本上做到當堂背誦。背誦當然還要講究方法。我過去曾總結過的組塊性記憶法就是其中的一種。如:意義組塊:按文章意義分段組塊記憶的方式;綱要組塊:應用層次內容提綱組塊記憶的方式;關鍵詞句組塊:通過關鍵詞句組塊來掌握文章大意、綱要,又反過來根據它們去掌握詞句的識記方式;節縮句式組塊:將句子節縮為短語組成組塊識記單位的方式;此外,還有句群中心句組塊,關聯詞語組塊等等。限於篇幅,不展開論述。

背誦還要靠不斷刺激、強化。豐子愷先生告誡子女讀書,講究一個「讀」法。讀字的繁體筆畫是22畫,因此,他要求每篇詩文都須讀22遍。這樣就能口熟心熟,歷久不忘。過去私塾讀書講究「復背」,就是每熟讀一文後,都要再把前面所學拿來復誦一次,即,讀第2文,要 1-2文復讀,讀第3文,要1-3文復讀,余類推。我們或許可以把這些斥之為「死」讀書,但我們不能排除這種於讀書的執著精神和強化記憶的合理方式。而且在青少年階段利用得天獨厚的記憶力,熟讀成誦若干篇章,奠定滿腹經綸的基礎,也正是當前素質教育的需要。

其次,文言基礎知識的積累和掌握。這只能說是最基本的要求,關鍵有以下幾點:1.指出了重點掌握的基礎知識的三個方面: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2.做了最基本的量的規定:150個實詞、18個虛詞、重要的句式;3.強調了「在課文中的用法」的方向。

知識的積累和掌握,要在誦讀中進行。要強調指出的是,不論是文言實詞、文言虛詞,還是文言句式,都不能孤零零地背解釋、記術語,而應該把字、詞、句放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過誦讀課文並對課文中典型例句的理解、掌握,達到重點掌握這些基礎知識的目的。掌握詞、句基礎知識,是誦讀古詩文的需要,而熟讀成誦一批古詩文後,其詞、句的一些基本用法,也都涵蓋其中了。這樣一來,只要看到某詞某句式的時候,馬上在記憶中就會現出典型的例句來。如讀到《蘭亭集序》「怡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曾」字怎麼講,即使是課文沒有注釋,也可馬上聯想到《愚公移山》里「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曾不若孀妻弱子」,這三個「曾」用法相同,都是加重了後面「不知」、「不能」、「不若」的否定語氣,可用現代漢語中「還」、「簡直」、「竟然」等副詞來表達,意思十分顯豁。熟能生巧以後,就沒有了這種轉換過程,而完全是一種應付裕如的狀態。久而久之,也就凝固成了個人知識體系中的一部分, 「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的能力也就自然形成了。

學習文言文,還要具備一些必要的歷史文化知識,這對於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知本探源都有好處。歷史文化知識細分起來很多,基本的如天文地理、歲時節日、禮儀制度、職官沿革、學校科舉、典籍宗教、科學技術、姓名稱謂、衣食住行及其他等等。這些大綱中雖然未作明文規定,但我們在閱讀相應的古詩文時,課文注釋中都有介紹和說明,有些也反映在詞、句的用法里,這些,在誦讀古詩文時,都要留意。

誦讀古詩文,應該是十分愉悅的學習過程,穿越時空與古代志士仁人、賢者智者對話,從而了解我們的國家,了解我們的民族,了解我們的歷史,把歷史文化的積淀化為我們自身人文素養的一部分、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應該是人人所渴求的,我們希望把這種渴求變為誦讀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