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個手工建築小別墅怎麼製作
別墅模型製作:
准備材料:一次性筷子、雪糕棒、竹簽、牙簽、衛生紙。
准備工具:剪刀、砂紙、502膠水、AB膠。
第一步、開始製作,首先用筷子粘出房子底板和大框。
第二步、用雪糕棒鋪地板,需要剪出n多個長度相等,邊還要整齊的雪糕棒,相鄰的要錯位排開。
第三步、用筷子粘出房子1樓牆體。
第四步、樓梯的製作。關鍵是樓梯架,也就是筷子部分。雪糕棍剪成平行四邊形,這樣是為了傾斜的樓梯部分能與垂直的樓梯把手更好的帖合。
第五步、先用筷子把二樓面鋪出來,別忘了給樓梯留個空,把剩餘的樓梯完工,然後再去做牆體。
第六步、搭建三樓。
第七步、添加屋頂完工。
備註:在製作的過程中可以添加一些物品,如裝飾畫、沙發、書桌、電腦、音箱、靠背椅等。
Ⅱ 請問建築模型製作的一般材料和步驟注意事項有哪些
一、基礎工具
簡單工具,能夠應付大多數的建模工作。
1、測繪工具:三棱尺(比例尺)、直尺、三角板、彎尺(角尺)、圓規、游標卡尺、模型、蛇尺等。
2、剪裁、切割工具:勾刀、筆刀、裁紙刀、角度刀(45o)、切圓刀、剪刀、手鋸、鋼鋸、電動手鋸(積梳機)、電動曲線鋸、電熱切割器、電腦雕刻機。
3、打磨噴繪工具砂紙、砂紙機、銼刀、什錦銼、木工刨、台式砂輪機。
二、材料
1、化工類:石英玻璃、海綿、有機玻璃、三-氯烷、油漆、UHU膠水、A膠、ABS膠板、工程塑料、合成塑性版、泡沫板等。
2、植物類:木板、多層板、高密度板、竹條、紙板等
3、燈光類:LED燈,米泡等。
4、水晶內雕建築模型通過激光內雕、把建築物內雕到水晶裡面。
三、步驟
1、建築模型考察:學習建築模型首先要了解模型,經過考察,認真思索後才有獨立設計的依據,學習模型先例不妨從模型的規劃布局、模型的細部構造和模型的科技含量。
2、分析設計要求:設計要求一般是由建築模型的管理者和使用者根據建築模型的具體應用而提出。平時我們的學習中,這些要求一般來自老師,他們會根據教學大綱來擬定設計要求。
這就要求我們注意傾聽對方的言語,不宜隨時打斷,在交談中作簡單的記錄,待總結後再針對疑或發問,並對對方的功能、形式、技術解答作記錄。
3、圖紙繪制:建築模型設計圖紙必須詳細,其內容的完善程度並不亞於建築設計方案圖,建築模型的圖紙繪制要求有創意草圖和施工圖,創意草圖可以很隨意,但不代表胡亂塗畫;
每次落筆都要對創意設計起到實質性的作用:施工圖可以採取手繪或電腦cad、sketchup、ps等方式,但必須注意的是畫施工圖要求我們精確定位,嚴謹制圖,保證建築模型的最終效果。
4、材料搭配:建築模型材料的選取與搭配也是建築模型設計的一個重要環節,材料可以多種多樣,但我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保證豐富滿意的效果。
5、加工製作:建築模型的加工製作,要求精緻嚴謹,裁切材料准確度要高,拼裝組合準確度要高,並且在製作的過程中要求我們的腦手高度的協調。這樣我們就做出了一個完美的建築設計模型。
四、注意事項
做好模型後,可以拍攝存檔,以便以後分析講解。
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模型中的牆與牆之間聯結點的處置難度,二是模型中的門窗洞與門窗加裝的難度。
建築模型設計是建築模型製作的首要環節,用的軟體一般用的是CAD軟體展開設計。建築模型生產必須:
(1)背誦建築圖,解讀建築師設計思想及設計意圖;
(2)模型材料的搭配及加工;
(3)計算出來模型圖形比例;
(4)制訂模型製作工藝流程;
(5)製作模型。
(2)怎樣製作民族建築ppt擴展閱讀
從理論到實際,想要學會製作建築模型就先要了解建築模型製作基礎:
1、軟體的操作基礎
3dmax基本界面和基礎命令,熟悉對界面的設置、快捷鍵的編輯,其中當然包括基本的安裝和使用。
2、建築外觀模型製作
輔助線的意義、實力的操作、簡單的編輯命令,分析輔助線的畫法,學習如何根據輔助線製作(編輯和使用)。
3、地形製作
通過實地考察對地形進行分類和了解各類基本元素,能夠完成十字路口的製作;景觀地形需要的基本構成和一般尺寸;地形高低差異的製作順序和製作思路;坡地的一般製作方法等
4、圖片建模
根據圖片、照片製作模型:如何根據圖片估測尺寸;如何根據體塊調整相機;學習細節操作。
5、格式
由SketchUp犀牛等軟體導出為可以導入max的格式如3ds.obj.fbx.等等
導入後再3dmax進行必要的調整:省面、重做、分材質等。
建築模型的基本特徵:
在初步設計即方案設計階段的稱工作模型,製作可簡略些,以便加工和拆卸。材料可用油泥、硬紙板和塑料等。在完成初步設計後,可以製作較精緻的模型──展示模型(見圖),供審定設計方案之用。
展示模型不僅要求表現建築物接近真實的比例、造型、色彩、質感和規劃的環境,還可揭示重點建築房間的內部空間、室內陳設和結構、構造等。展示模型一般用木板、膠合板、塑料板、有機玻璃和金屬薄板等材料製成。模型的製作務求達到表現設計創作的立意和構思。
(2)怎樣製作民族建築ppt擴展閱讀:網路-建築模型
Ⅲ 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築
一、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適於牧業生產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稱作穹廬、「氈包」或「氈帳」。據《黑韃事略》記載:「穹廬有二樣:燕京之制,用柳木為骨。
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開門,上如傘骨,頂開一竅,謂之天窗,皆以氈為衣,馬上可載。草地之制,以柳木組定成硬圈,徑用氈撻定,不可卷舒,車上載行。」
Ⅳ ppt秦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是在1974年發現的,隨後在這里建了一個規模宏大的博物館,於1979年國慶節開放。
舉世罕見的秦兵馬俑博物館開放後,很快就轟動了中外,被認為是古代的奇跡,是當代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
秦兵馬俑以其巨大的規模,威武的場面,和高超的科學、藝術水平,使觀眾們驚嘆不已。古城西安由於有了秦兵馬俑博物館,很快就成了我國最重要的旅遊城市之一。國內外遊人紛紛慕名而來。來我國訪問的外國元首和其他貴賓,多數都要把參觀兵馬俑列入日程。
兵馬俑坑在秦始皇陵東側約1公里半,先後發一、二、三號三個坑。一號坑是當地農民打井時發現的,後經鑽探先後發現二、三號坑。一號坑最大,東西長230米,寬612米總面積達14260平方米。在這個坑內埋有約6000個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個。在地下發現形體這么大,數量這么多,造型如此逼真的陶俑,實在是一件令人難以置信的事。
走進博物館的大廳,只見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齊地排列著上千個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全身呈古銅色,高1.8至1.97米,一個個威武雄壯,真是氣象森嚴,令人望而生畏。還有如真馬大小的陶馬32匹。陶馬4匹一組,拖著木質戰車。
兵馬俑的排列是3列面向東的橫隊,每列有武士俑70個,共210個,似為軍陣的前鋒。後面緊接著是步兵與戰車是的38路縱隊,每路長約180米,似為軍陣主體。左右兩側各有一列分雖為面南和面北的橫隊,每隊約有武士俑180個,似是軍陣的兩翼。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似為軍陣的後衛。武士俑朋的身穿戰袍,有的身披鎧甲,手裡拿的青銅兵器,都是實物。組織嚴密,隊伍整肅。幾十匹戰馬昂首嘶鳴,攢蹄欲行。整個軍處於整裝待發之勢。
威武雄壯的軍陣,再現了秦始皇當年為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而展現出的軍功和軍威。
這批兵馬俑的藝術史上具有很高的價值。兵馬俑的塑造,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而創作,藝術手法細膩、明快。陶俑裝束、神態都不一樣。光是發式就有許多種,手勢也各不相同,臉部的表情更是神態各異。從它們的裝束、表情和手勢就可以判斷出是官還是兵,是步兵還是騎兵。這里有長了鬍子的久經沙場的老兵,也有初上戰場的青年。身高達1.96米的將軍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種堅毅威武的神情。那個武士俑,頭微微抬起,兩眼直視前方,顯得意氣昂揚而又帶有幾分稚氣。那個身披杴甲,右手執長予,左手按車的武士,姿勢動作顯示出他是保衛的車士俑。
總之,陶俑具有鮮明的個性的強烈的時代特徵。這批兵馬俑是雕塑藝術的寶庫,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給世界藝術史補充了光輝的一頁。
兵馬俑坑內出土的青銅兵器有劍、矛、戟、彎刀以及大量的弩機、箭頭等。據化驗數據表明,這些銅錫合金兵器經過鉻化處理,雖然埋在埋土裡兩千多年,依然刃鋒銳利,閃閃發光,表明當時已經有了很高的冶金技術,可以視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跡。
在1991年以前,秦兵馬俑博物館開放的是一號坑。1991年9月,三號坑正式開放。三號坑面積只有一號坑的二十七分之一。但從這個坑出土的戰車、武士和其他物品分析,這個坑可能是作為一、二號坑的統帥部。
1974年3月,陝西臨潼縣晏寨鄉西揚村村民在秦始皇陵東1.5公里處打井時,意外地發現了許多碎陶人,經考古工作者探測,這是一個長方形的秦代兵馬俑坑。1976年通過鑽探,在此坑的北側20和25米處分別又發現了兩處兵馬俑坑。按照它們發現的時間把它們分別定名為兵馬俑一、二、三號坑。三個坑的總面積為22,780平方米。
一號坑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寬62米,深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為坑道式土木建築結構,東西兩端各有斜坡門道5個,坑道內有10道2.5米寬的夯土隔牆,隔牆上架著粗大的橫梁,再鋪蘆席、細泥和填土。底部以青磚墁鋪。一號坑兵馬俑按實戰軍陣排列。俑坑的東端是一個長廊,站著三排面向東的戰袍武士俑,每排70件,共210件,手持弓弩,他們是一號坑軍陣的前鋒部隊。長廊南邊有一排面向南的武士俑,是右翼;北邊有一排面向北的武士俑,是左翼;西頭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是後衛。他們手執弓弩等遠射兵器,擔任整個軍陣的警戒任務。在10道隔牆隔開的11個過洞里排列著38路面向東的縱隊,每路中間都排列有駟馬戰車。陶俑全部身披鎧甲,手執長兵器。他們是一號坑的主力部隊。一號坑共有27個探方,根據每個探方里兵馬俑排列的密度推算,全部發掘後可出土兵馬俑6000餘件,其中以步兵居多。
一號坑東端以北20米是二號坑,它是由4個單元內的4個不同兵種構成的一個曲尺形軍陣,面積6000平方米,估計可出土陶俑1000多件,兵馬和鞍馬近500多匹。第一單元即俑坑東邊突出的大斗子部分,是由334件弩兵俑組成的小方陣。第二單元即俑坑的南半部,包括一至八過洞,是由64乘駟馬戰車組成的方陣,每乘戰車有軍士俑三件。第三單元即俑坑的中部,包括九至十一過洞,是由19乘戰車和100餘件隨車徒手兵俑組成的方陣。第四單元即俑坑的北半部,包括12至14過洞,是由戰車6乘,鞍馬和騎兵俑各124件組成的騎兵陣。四個單元有機聯系構成一個大陣,又可以分開構成四個獨立的小陣,能功能守,自我保護力強,反應快速。二號坑的四個單元中就有三個布有車兵,戰車佔到整個軍陣面積的半數以上,證明在秦代車兵仍為作戰的主要力量。木質戰車因為年久已朽,但車轅、輪等卻在泥土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跡,車上的銅質構件尚存在。
三號坑在二號坑以西、一號坑以北25米的地方,平面呈凹字形,面積為520平方米,僅有4馬1車和68個陶俑。它的東邊是一條長11.2米,寬3.7米的斜坡門道,與門道相對應的為一車馬房,車馬房兩側各有一東西向廂房,即南廂房與北廂房。共出土陶俑64件。這些陶俑的編組排列與一、二號坑不同。一、二號坑內的陶俑都是按作戰隊形排列。三號坑內武士俑所持兵器也與一、二號坑內武士俑不同。後者配備的有長射程的弓弩,近距離格鬥的矛、戈、鉞、劍等,而三號坑內只發現了一種無刃兵器銅殳。銅殳在秦代是一種專門用於儀仗的兵器,在北廂房內還發現有殘鹿角一件、動物朽骨一堆。可能是專供戰前占卜或禱戰活動的場所。通觀三號坑整個布局,它可能是整個地下軍陣的指揮部-軍幕。
在我國,陶俑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但那時製作的陶俑體形較小,火候低,製作粗率。而秦兵馬俑不僅形體高大,而且製作精細,造型准確,工藝水平極高。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西側20米處,發掘出土了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按照發現的順序,被編為一號和二號銅車馬。當時皆被埋在7米深的坑裡,外面用一個木槨裝著。出土時,因木槨腐朽,土層塌陷,兩輛銅車馬都殘破嚴重,其中二號銅車馬已碎成1,555片,經過考古工作者和各方面專家兩年半細心艱苦的修復,二號銅車馬於1983年10月1日正式對外展出,一號銅車馬也於1988年正式展出。
這兩乘車都是四馬單轅,呈前後縱向排列,前面的一號車應為古代的「高車」。二號車叫「安車」,分為前御室和後乘室。兩室之間隔以車牆。趕車的人坐在前御室,主人坐在後乘室。乘室前面及左右兩側有三個車窗,後面留門,門窗都可以靈活啟閉,窗上的小孔可以調節空氣,從中外望。車上有橢圓形傘狀車蓋。此車通體施以白色為底色的彩繪,二號車配有1,500餘件金銀構件和飾物,顯得華麗富貴。它可能是供秦始皇靈魂出遊時乘坐的。一號車上配備有弓弩、箭頭、盾牌,駕車者帶有官帽,這說明此車是用來保護後面二號車的安全的。
銅車馬是我國時代最早,駕具最全,級別最高,製作最精的青銅器珍品,也是世界考古發現的最大青銅器。它的出土,為考證秦代冶金技術、車輛結構、工藝造型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將軍俑(一號俑坑出土)
一號兵馬俑坑T2方二過洞出土,通高1.97米,位於戰車後(車為木質,已朽)。在車跡右側伴出有鼓的遺跡一處,可知是掌握金鼓指揮軍隊的高級將領。此俑身穿雙重長衣,外披彩色魚鱗甲,雙肩有短小的披膊(即護肩甲),脛部縛護腿,足穿方口齊頭翹尖履,頭戴鶡冠。雙手交垂於腹前作拄劍狀,其附近伴出青銅長劍1柄。身體強壯,長方面龐,兩頰各有一撮濃,面容嚴肅,氣質威武。
將軍俑(一號俑坑出土)
一號兵馬俑坑T20方十過洞出土,為指揮車上的高級將領。身穿彩色魚鱗甲,頭戴鶡冠,雙手交於腹前作拄劍狀。身體魁梧,五官粗獷,神態武勇。造型准確,比例合宜。尤其面部的塑造更為精彩,富有肖像性的特徵。
將軍俑(二號俑坑出土)
二號兵馬俑坑T9試掘方出土,位於長方形車陣的左後角,是此車陣的高級將領。通高1.96米,身穿雙重長衣,外披魚鱗甲,下穿長褲,足穿翹尖履,頭戴鶡冠。雙臂自然下垂,右手半握拳,持物不明。長形臉,一把長須,神態雍容儒雅,好像手握雄兵百萬,成敗胸有成竹。
將軍俑(一號俑坑出土)
出土於一號兵馬俑坑T1方三過洞車後,是指揮車上的高級將領。通高1.91米。此俑沒穿鎧甲,上身穿交領右 衽雙重長衣,腰際束帶。下身穿長褲,足登方口齊頭翹尖履。頭戴鶡冠,冠上有帶系結頷下,帶尾呈八字形垂於胸前。上身微向前傾,左手作拄劍狀,右手持物不明。身體粗壯結實,大頭寬面,容顏憨厚,性格純朴,似出身於行伍的一位高級軍吏。
鎧甲武士俑(一號俑坑出土)
這3件武士俑的裝束基本相同,都身穿交領右衽長衣,外披鎧甲,下身穿短褲,腿紮裹腿,頭綰圓形發髻。有的穿短靴,有的穿方口齊頭翹尖履。雙臂自然下垂,右手作提弓弩狀。此類圓髻鎧甲俑,一號兵馬俑坑內目前共出土155件,其中有84件是跟隨戰車的隸屬步兵俑,其餘71件是獨立步兵俑。對於研究中國古代的步兵史具有重要的意義。
俑的發髻部位於頭頂的右側,反映了秦人尚有的習俗。交領右衽長衣屬於漢服,而短靴和腰際束的革帶屬於胡衣,顯示了秦朝時民族文化的融合已深入到人民的生活。左面第一個武士俑身上有一刻文「尚」字,為陶工名,是此件陶俑的製作者。
鎧甲武士俑(局部 三號俑坑出土)
出土於三號俑坑南區的甬道內,是擔任警衛任務的衛兵,秦國稱為短兵。俑身穿鎧甲,腦後綰六股寬辮形的扁髻。右臂前曲,右手作持長兵狀,威然挺立,神態英武。身體的塑造手法比較簡潔,無過多的虛飾。面部的雕刻細膩,風格明快。眉毛經過藝術誇張,塑得稜角分明,遠看使面目的輪廓更加清晰。面部施粉紅色,眼睛繪白睛黑珠,炯炯有神。此俑是三號俑坑中比較成功的佳作。
鎧甲武士俑(一號俑坑出土)
這些武士俑都是一號兵馬俑軍陣的步兵俑,以其裝束的不同可分為兩類:圖1、圖4是介幘鎧甲武士俑,圖2、圖3、圖6是扁髻鎧甲武士俑。介幘鎧甲俑身穿交領右衽長衣,外披鎧甲,雙肩有披膊。下穿短褲,脛縛護腿,足穿方口齊頭履。頭綰圓形發髻,上罩尖頂的圓形軟布帽(古名介幘)。左手作握劍狀,有手作提弓弩狀。圖5的背甲上有兩個陶環,環上原系結著箭箙,箙內有箭百支。介幘鎧甲俑是重裝步兵俑,一號兵馬俑坑內已出土403件,其中獨立步兵俑88件,隸屬於戰車的步兵俑315件。介幘鎧甲俑不戴頭盔,作戰英勇,是秦國步兵的重要組成部分。
扁髻鎧甲俑的裝束與介幘鎧甲俑的主要區別,是在腦後綰六股寬辮形扁髻。有的紮裹腿,有的縛護腿;有的穿靴,有的穿履。有的握弓弩,有的持矛、戈等長兵。圖6的手勢比較特殊,左手半握拳,手腕扭轉拳心向左下方,持物不明。一號俑坑內現已出土扁髻鎧甲俑51件,其中獨立步兵俑22件,隸屬於戰車的步兵俑29件。
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戰袍武士俑(一號俑坑出土)
這兩件武士俑為輕裝步兵俑。身穿交領右衽長衣,腰束革帶;下穿短褲,腿扎行滕;足登履;頭綰圓形髻。左手作按劍狀,右手作提弓狀。俑的附近伴出有成束的銅鏃及銅弩機。圖7的武士俑身材修長,長方面龐,五官粗獷,是關中秦人的典型形象。圖8的武士俑,高顴骨,絡腮大胡,似來自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的士兵形象。一號俑坑內現己出土戰袍武士俑400件,多為軍陣的前鋒。
騎兵俑(二號俑坑出土)
出土於二號俑坑T12試掘方內,馬身長約2米,通首高1.72米。馬背上雕有鞍韉,頭上戴有絡頭、銜、韁。騎兵俑身高1.80米,立於馬前,一手牽拉馬韁,一手作提弓狀。騎兵俑的鎧甲比步兵和車兵的甲衣短,長度僅及腰際,雙肩無護肩甲,這樣便於騎馬和操持弓弩。上衣為窄袖口,雙襟交掩於胸前,長度及膝,這樣抬腿上馬比較方便。下身穿長褲,足登短靴,頭戴圓形小帽,帽上有帶扣結頷下。騎兵俑的服飾是秦人服飾與古之「胡服」交融歷史中最典型的例證之一。
鞍馬(二號俑坑出土)
二號兵馬俑坑T12試掘方出土。馬身長約2米,通首高1.72米。剪鬃辮尾,兩耳前聳,張口作嘶鳴狀,馬背上雕著兩端略微隆起中部下凹的鞍墊。鞍的質地似為皮革,鞍面為紅色,上面綴有八排粉紅色的鞍釘。鞍下襯著綠色的韉,鞍的兩側及前後兩端綴有葉形及條帶形的綵帶作為裝飾,鞍上有條類似皮質的扣帶盤繞馬腹,把鞍緊緊固著於馬背上。鞍後有秋攀於馬臀,以防鞍向前滑動。過去認為中國馬鞍的出現始於漢。秦俑坑騎兵馬的出土證明秦王朝時已有了低橋鞍,只是還沒有馬鐙。馬鐙始於西晉時代,到隋唐時代帶馬鐙的高橋鞍出現,騎兵馬具的發展才進入成熟階段。
鞍馬(二號俑坑出土)
鞍馬頭部 鞍馬局部
牽馬俑頭像(二號俑坑出土〕
出土於二號俑坑北半部T12試掘方。容顏端莊,一雙大眼繪著白睛黑眼珠,灼灼有神。面部輪廓清晰,肌肉起伏的變化合乎解剖原理,是件優秀的藝術佳作,身上殘存的彩色較多,朱紅色的衣領和聯甲帶,面部施色兩層,下層為紅色,上層為粉紅色
御手俑(局部 一號俑坑出土)
出土於一號俑坑東端T10方七過洞的一乘戰車旁。通高1.88米。身穿鎧甲,雙肩無披膊,戴長冠,冠上有帶系結頷下。雙臂向前半舉,雙手作控轡狀。身微前傾,目光下視,神情專注地控馭著車馬,是個忠於職守的御手。兵馬俑坑出土的御手俑頭上都戴冠,其地位高於一般士卒。
御手俑(二號俑坑出土)
出土於二號兵馬俑坑T1試掘方戰車後。通高1.89米。身穿長襦,外披鎧甲,脛縛護腿,足穿履,頭縮圓形發髻。戴長冠,冠上有帶系結頷下,帶尾垂於胸前。甲衣比較特殊,雙臂的護甲(古名披膊)長及手腕,手上並罩有護手甲,頸部亦圍有護甲(古名盆領)。這種甲衣為迄今為止考古發掘所僅見。古代戰車上的御手站在車上控馭車馬,目標大容易受到敵人箭鏃的傷害。御手一旦受傷則車易失控,造成軍隊混亂而致敗,所以特別注重對御手的防護。
車右俑(二號俑坑出土)(圖1)
二號俑坑南側T1試掘方一過洞出土。高1.82米。同出的還有御手俑和車左俑。三件俑在車上作橫一字形排列,中間為御手,兩側的甲士古名之為車左和車右。此俑居於車的右側,故名車右俑。身穿長衣,外披鎧甲,脛縛護腿,足穿履。綰圓形發髻。左足向左前方跨半步作丁步站立姿勢,右臂前曲作持戈、矛等兵器狀。左臂下垂,衣袖綰於肘部,曲掌掌心向下作按車狀。頭微向左側轉作凝神聽令狀。只要一聲令下,即可騰躍登車,馳騁疆場。
車左俑(二號俑坑出土)(圖2)
二號俑坑南側T1試掘方出土。高1.82米。位於戰車的左側,一手作按車狀,一手作持長柄兵器狀。古代戰車上三名甲士的職責:御手負責駕馭車馬,車左和車右分別負責與車兩側的敵人格鬥,所謂「左攻於左」、「右攻於右」。古代的車戰,是雙方的戰車相向沖擊錯轂交戰,車左和車右的分工是與這種戰法相適應的。
將軍俑(一號俑坑出土) (圖2)
出土於一號俑坑一乘指揮車後,高1.93米。身穿內外兩重長衣,外披魚鱗甲,前胸甲的下擺呈尖角形,背甲的下擺平齊,長及腰際,雙肩無披膊(肩甲)。頭戴鶡冠,足穿履。雙臂自然下垂,右手縮於袖管內,左手半握拳,持物不明。五官清秀,一把長須,顯得足智多謀。
將軍俑(一號俑坑出土) (圖3)
出土於一號俑坑東端T19方九過洞的指揮車旁,車跡的附近伴出銅甬鍾1件。鍾是指揮軍隊的號令之一,所謂擊鼓進軍,鳴金收兵。俑高1.95米,身穿交領右衽內外兩重長衣,腰束革帶,腿縛護腿,頭戴鶡冠,沒穿鎧甲,是輕裝的將軍俑。左手作拄劍狀,右手半握拳,持物不明。
將軍俑(一號俑坑出土)
出土於一號俑坑東端T10方五過洞的一乘指揮車旁,車跡的附近伴出鼓的遺跡。鼓為將領用以指揮軍隊的號令之一,所謂「鼓之則進,重鼓則擊」,俑通高1.96米,身穿兩重長衣,外披魚鱗甲,雙肩無披膊。甲的周邊彩繪的花紋已脫落。頭發攏於腦後綰成扁髻,戴鶡冠。雙臂自然下垂,右手拇指與食指、中指相捏縮於袖管內,左手半握拳,持物不明。下巴有長須,面帶笑容,顯得性格開朗。衣角上有「宮臧」二字印文,為陶工名,是此俑的製作者。
將軍俑(一號俑坑出土)
出土於一號俑坑中部一指揮車旁,通高1.97米。身穿彩色魚鱗甲,甲上的花紋已脫落僅在泥土上留有殘跡。戴鶡冠,冠上有帶系結頷下,帶尾飄於胸前。雙手交於腹前作拄劍狀。絡腮胡,容顏開朗,性格豁達。
將軍俑(二號俑坑出土)
出土於二號偏坑東北角的T4試掘方內,通高1.95米。身穿雙重長衣,外披魚鱗甲,雙肩有短小的披膊,戴鶡冠。雙手交垂於腹前作拄劍狀,二號俑坑的督兵方陣由跪射俑和立射俑組成。此將軍俑位於弩兵方陣的左後角,當為弩兵的指揮官。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8060948.html?si=1
Ⅳ 不同民族的建築都不同,這是因為什麼原因
一、氣候的影響導致民族建築不同。北方冬天比較寒冷,夏天比較炎熱,尤其是東北冬天大風大寒所以住在窯洞圍住火爐才能暖和,所以很多人選擇窯洞居住,這樣可以保證冬暖夏涼,能夠很好的應對氣候的變化。最重要的是窯洞還節省材料。因為氣候的影響北方人大多選擇窯洞,但是南方人就不習慣住窯洞,在南方因為潮濕大都選擇小樓房居住。
華夏文明源遠流長,長時間的發展積累,讓不同的民族都有了自己特色的建築風格。這些都是根據氣候因素、地理環境、和生活習俗而決定的。形形色色的建築風格,讓中華民族的文化更加豐富有趣,這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不同民族都有不同的建築風格的原因。
Ⅵ 古代的房子怎樣建造的
第一步、建造台基
古中國建築特徵之一為重視階基,這種情況自周代至西漢尤其明顯。高台之風與游獵騎射有很大關系。春秋時期,盛行游獵,諸侯多建園囿,其中最常見的建築就是台。台多為方形,以土築壘,上面有的建有亭榭之類,可以登臨遠眺。至戰國時期,諸侯均「高台榭,美宮室」,崇尚殿基高巨之風。
Ⅶ 圓明園有什麼民族建築(請不要按課文背)
21圓明園的毀滅(2009-11-27 15:00:11) 標簽:圓明園的毀滅 藝術館 園林藝術 村野 瑰寶 教育 分類:教育一線 21圓明園的毀滅 魯巧雲 【教學目的】1. 理解「眾星拱月、金碧輝煌、玲瓏剔透、詩情畫意、奇珍異寶」等詞語的意思。2. 通過學習,深刻體會圓明園的輝煌,領悟它的毀滅所帶來的無法估量的損失,激發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對侵略者的無比憤恨。3.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4. 領悟文章的表達特點。【教學重點難點】通過理解語言文字,體會圓明園當時的輝煌,激發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教學准備】 學生:預習課文,查找圓明園的相關資料。教師:搜集部分有關圓明園的圖片和資料;製作ppt。 【教學過程及步驟】一、出示課題,引入新課。出示課題今天,我們學習21課——圓明園的毀滅。齊讀課題,指導讀好「毀滅」一詞。 出示圓明園毀滅後圖片—— 同學們請看圖片,知道這是哪裡嗎?這里就是圓明園,毀滅後的圓明園!昔日的圓明園已經成為了一片廢墟!一百多年前的圓明園又是怎樣的呢?圓明園中有些什麼呢?這節課就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走進圓明園。二、學習2-4自然段,感受圓明園昔日的輝煌。自由讀讀課文2-4自然段,看看圓明園是什麼樣的,圓明園中有些什麼?用筆把找到的相關語句畫出來。圓明園是什麼樣的? 1.學習第2自然段。 抓「三園」,理解「眾星拱月」,體會圓明園園林多,布局美。(板畫布局)補充說明,體會圓明園之大。(圓明園園林眾多,據記載,圓明園共佔地5200畝,相當於600多個足球場,想像一下600多個足球場連在一起是多麼壯觀的景象呀,可見圓明園之大。)點讀,齊讀。圓明園這么大,園中有些什麼呢?2. 學習第3自然段。(1)有金碧輝煌的殿堂,也有玲瓏剔透的亭台樓閣;有象徵著熱鬧街市的「買賣街」,也有象徵著田園風光的山鄉村野。 出示圖片——殿堂和亭台樓閣有什麼不同?理解 「金碧輝煌」、「玲瓏剔透」,體會殿堂的華麗壯觀,亭台樓閣的小巧精緻。「買賣街」 和山鄉村野感覺又有什麼不一樣?想像「買賣街」的熱鬧繁華,山鄉村野的寧靜淡泊。感情朗讀。(2)園中許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勝建造的,如,海寧的安瀾園,蘇州的獅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還有很多景物是根據古代詩人的詩情畫意建造的,如,蓬萊瑤台,武陵春色。(指導學生注意文中標點,、;的讀法。)(3)園中不僅有民族建築,還有西洋景觀。欣賞圖片——欣賞了圓明園內的這些景觀,有什麼感覺,或者你想說什麼?(4)漫步園內有如漫遊在天南海北,飽覽著中外風景名勝;流連其間,彷彿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圓明園中,各種風格的建築都有,什麼樣的美景都有。所以(師范讀)——漫步園內,有如漫遊在天南海北,飽覽著中外風景名勝;流連其間,彷彿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你還想離開嗎?不想離開,流連忘返。讓我們再一次漫步園內,再一次流連其間吧。齊讀:漫步園內———有如……流連其間……這就是美不勝收、如夢如幻、無與倫比,讓人流連忘返的圓明園;這就是西方人心目中的「萬園之園」。作者在課文最後一段高度評價了圓明園,稱圓明園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板書:瑰寶 精華讓我們再來好好地讀讀這一段,再一次欣賞這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過渡:圓明園的園林藝術、建築藝術讓我們嘆為觀止。不僅於此,圓明園中還有最珍貴的東西。3.學習第4自然段。抓「上自……下至……」,「歷代」體會圓明園中收藏了各個朝代的寶物。抓「各種奇珍異寶」,體會寶物之多。出示補充材料——園中,上等的紫檀雕花傢具、精緻的古代碎紋瓷器和琺琅質瓶盞,織金織銀的錦緞、氈毯、皮貨、鍍金純金的法國大鍾,精美的圓明園總圖,寶石嵌制的射獵圖,風景人物栩栩如生的匾額,以及本國各種藝術精品和歐洲的各種光怪陸離的裝飾品,應有盡有。圓明園各處藏有《四庫全書》、《全書薈要》、《古今圖書集成》等許多珍貴圖書文物。所以,圓明園「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板書:博物館 藝術館)你覺得她還是什麼館?這樣的博物館、藝術館價值怎樣?價值連城——無價之寶。在一百多年前,我們國家就有這樣的無價之寶,你覺得怎麼樣?(自豪)帶著你的自豪,大聲地讀讀這段話,告訴大家,她的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她的確是我們心目中的無價之寶。過渡語:然而,我們再也見不到當年的圓明園了,因為,它已慘遭毀滅。三、學習第一自然段,領悟圓明園毀滅造成的「不可估量」的損失。圓明園毀滅了,毀滅的究竟是什麼?毀滅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毀滅了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毀滅了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毀滅了中華幾千年的文化和歷史的見證……所以作者寫道: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不可估量:無法計算,無法估計。齊讀。 四、回顧圓明園的毀滅,激發情感。播放視頻——火燒圓明園師生共同回顧圓明園的毀滅:大火連燒了三天,煙雲籠罩了整個北京城。圓明園沒有了金碧輝煌的──殿堂,也沒有了玲瓏剔透的──亭台樓閣;沒有了象徵著熱鬧街市的——「買賣街」,也沒有了象徵著田園風光的山鄉村野。沒有了仿照各地名勝建造的景物,還沒有了根據古代詩人詩情畫意建造的景物。不僅沒有了民族建築,還沒有了西洋景觀。漫步園內,再也不能有漫遊天南海北的感覺了,再也欣賞不到中外風景名勝了,再也沒有置身幻想的境界了……圓明園——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就這樣化成了一片灰燼,圓明園——這一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就這樣化成了一片灰燼。讀「毀滅」這部分,畫出文中描寫圓明園慘遭毀壞的詞語,仔細體會體會。(適當進行換詞,體會作者表達的意圖) 板書設計: 21圓明園的毀滅 不可估量的損失! 博物館 藝術館 瑰寶 精華分享到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