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腦辦公 » 四年級科學怎樣聽到聲音ppt
擴展閱讀
煎餃怎樣弄的好吃 2025-01-12 22:37:18
怎樣飼養魚蟲視頻 2025-01-12 22:20:37

四年級科學怎樣聽到聲音ppt

發布時間: 2023-01-10 09:18:24

A. 我們怎樣聽到聲音ppt

ppt里如何加聲音!!
你先選擇「插入」→「影片和聲音」中的「文件中的聲音」,選擇你要加入的音樂文件。隨即你能看到在你當前頁的幻燈片上出現一個「喇叭圖標」,右擊該喇叭圖標,選擇「自定義動畫」,在右邊會出現自定義動畫的操作欄,在裡面可以看到你聲音的那個動畫敘述,單擊下,可以看到在它的旁邊出現了上下的箭頭,點一下,出現下拉菜單,裡面有一個「效果選項」,在彈出來的對話框中的「效果」一欄中,就有「開始播放」和「停止播放」的設置。你就可以對你加進去的音樂進行設置了!
看懂沒?你試試,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謝謝!

B. 我們是怎麼聽到聲音的

教學內容:《科學》四年級上冊 課題:一、教學目標1. 知道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內耳組成的。2. 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聲音通過耳道傳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動,這種振動信號傳遞給大腦,通過大腦的加工我們就能聽到各種聲音。3. 通過研究不同聲音對自製鼓膜模型振動產生的影響,解釋人耳鼓膜的作用。二、教學重點通過研究不同聲音對自製鼓膜模型振動產生的影響,解釋人耳鼓膜的作用。三、教學難點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信息傳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動,這種振動信號傳遞給大腦,通過大腦的加工,我們能聽到各種不同的聲音。四、教學准備氣球皮、燒杯、橡皮筋、紙屑、鋼尺、鐵盒五、教學過程1.導入播放宇航員在「神七」中活動的視頻。T:他們在艙內交流時都要通過無線電裝置,這是為什麼?S:艙內沒有空氣,空氣是傳播聲音的重要物質。T:聲音的傳播需要媒介,空氣是傳播聲音的重要媒介,那聲音是怎麼傳到我們的耳朵里並被我們感知的呢?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耳朵的構造吧。出示耳朵的結構圖:仔細觀察,並思考,耳朵主要由哪幾部分組成?S:耳朵主要由外耳、中耳、內耳組成。認識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聽覺神經T:在我們的耳朵里有一個結構,它時時刻刻都在接受著各種聲音並能夠感應,大家猜猜看,那是什麼?S:鼓膜。2.觀察比較「鼓膜」的振動T:鼓膜究竟接受聲音時會怎麼樣呢?讓我們動手做一個鼓膜模型吧。分組實驗:在燒杯上方鋪一塊氣球皮,用橡皮筋固定,在「鼓膜」上方放少量碎紙屑。在「鼓膜」上方製造不同的聲音(強、弱;遠、近),觀察比較鼓膜的變化。要點提示:A 鼓膜接受聲音時會怎麼樣?B比較聲音較強和較弱時,「鼓膜」是怎樣振動的?C比較聲音從不同遠近傳來時,「鼓膜」是怎樣振動的?交流:鼓膜接受聲音時會振動。當聲音強時,「鼓膜」振動地較激烈;當聲音弱時,「鼓膜」振動地較柔和。當聲音從較遠處傳來時,「鼓膜」振動地較柔和;當聲音從較近處傳來時,「鼓膜」振動地較激烈。3.我們怎麼聽到聲音出示耳的結構圖,小組討論:現在你能說說聲音是怎麼被我們聽到的嗎?交流討論結果:耳廓收集聲音,聲音通過耳道到達鼓膜,鼓膜產生振動,並傳遞給聽小骨,聽小骨再將振動傳遞給耳蝸,從而傳遞給聽覺神經,大腦接受了聽覺神經傳過來的信號,我們便感覺到了聲音。閱讀小資料:貝多芬的故事T:貝多芬耳聾後繼續創作,他是怎麼感受聲音的呢?S:用牙齒咬住木棍的一端,另一端頂在鋼琴上聽自己演奏的琴聲。小結:聲音傳給大腦的過程中,如果哪一部分發生障礙,人都會失去聽覺,但如果只是傳導障礙,是可以通過其他途徑聽到聲音的。這需要其他途徑將聲音傳給聽覺神經。4.本課小結 T: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獲嗎?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你的收獲。要點:a 耳朵主要由外耳、中耳、內耳構成。b 鼓膜時時刻刻在接受聲音,並且會根據聲音的不同產生不同程度的振動。當聲音強時,「鼓膜」振動地較激烈;當聲音弱時,「鼓膜」振動地較柔和。當聲音從較遠處傳來時,「鼓膜」振動地較柔和;當聲音從較近處傳來時,「鼓膜」振動地較激烈。c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信息傳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動,這種振動信號傳遞給大腦,通過大腦的加工,我們能聽到各種不同的聲音。六、板書設計 聲音—耳廓—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聽覺神經—大腦接收 ↓ ↓ ↓ 收集聲音 產生振動 產生信號七、課堂練習1. 填寫外耳、中耳、內耳各個部分的名稱2. 鼓膜很( ),而且有( )性,很容易引起( )。3. 一個振動的物體會使它周圍的空氣發生( ),振動的空氣到達我們的耳,敲打( ),並使它振動,耳中的( )再將振動傳到充滿( )的內耳,引起( )的振動,導致聽覺神經的移動,產生了( ),被( )接受,我們就感受到了聲音。

C. 我們怎樣聽見聲音ppt

我們怎樣聽見聲音,這門課程的教學課件和教案內容,在101教育PPT上面可以找到很多,以下是我找的結果,還有很多其他資源可以參考借鑒的。

D. 小學四年級上冊科學課件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聲物體和不發聲物體的狀態,並對這一現象進行積極思考,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創設情景質疑-—猜想假設-—觀察實驗-—合作交流等方式,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之中的各個環節,培養學生掌握觀察現象-—提出問題-—推測結果-—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等思維方法。

2、在動手實驗過程中,通過用看、模、畫、說等方法進行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會與他人交流與傾聽,體會探究聲音的樂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觀察、實驗、比較、討論、交流等活動,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三、教學模式選擇

為了能夠順利完成整個探究活動,我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把它分為四個部分:一、創設情境,引出問題;二、提出假設,實驗探究;三、鞏固提高,拓展延伸;四、驗證猜測,總結評價。課堂上讓學生通過運用看、摸、畫、說多種方法觀察發聲物體的特點,並對發生物體與不發聲物體進行觀察比較,就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積極思考。在這節課教學中,我先「扶」後「放」,始終貫穿小組合作實驗、觀察、對比、討論、交流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採用引出問題——提出假設——實驗探究——得出結論的科學研究方法,努力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

四、媒體的使用

1、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提供創設問題的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思維。

2、利用課件出示本節課實驗記錄表及探究結論,突出重點。

3、利用展示平台展示各小組的實驗記錄表,便於學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確的認識,得出科學的結論。

五、教學准備

隊鼓、黃豆、橡皮筋、尺子、音叉、橡膠小槌、銅鑼、水槽、乒乓球、口琴、豎笛、錄音機、實驗記錄表。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談話:自然界中有許多美妙的聲音,你聽……

(播放多媒體課件)小鳥歡快鳴叫、鬧鍾振鈴、浪濤拍岸、心跳聲

像這樣的聲音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很多。那麼,你知道聲音是怎麼產生的嗎?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學生同時思考,猜猜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2、猜測聲音產生的原因,作出假設

(1)提問:誰來大膽的猜一猜究竟聲音是怎麼產生的,你為什麼會這么認為?

(板書:摩擦、撞擊、彈撥、敲打、樂器發聲、語言說話……)

(2)談話:以上都是同學們的看法,是一種猜測。要知道,世界上許多偉大的發現都原於猜測。要想知道聲音究竟是不是因為摩擦、撞擊、彈撥、敲打、樂器發聲、語言說話等原因產生的,就要通過我們今天的觀察與實驗才能知道。

(二)探究活動

1、介紹實驗材料

(1)談話:請同學們看看你的實驗桌,老師為大家准備了一些實驗物品。仔細看看都有些什麼?你能想辦法讓它們發出聲音嗎?

(2)由學生介紹實驗材料隊鼓、尺子、橡皮筋、並演示讓它們發出聲音。

教師隨機指導。

(3)重點介紹並演示實驗儀器:音叉——這是一種用鋼製成的U形的實驗儀器,用橡膠小槌輕輕敲擊它就會發出聲音。注意:在使用音叉的時候,手要握住音叉柄,用小槌敲擊音叉的上端。

2、講解研究方法並出示實驗記錄表

(1)談話並提問:要想知道這些物品為什麼都可以發出聲音,我們就要觀察研究這些物品發出聲音時的共同特點。那麼,你知道哪些研究的方法呢?(板書:方法)

(學生回答:聞、看、摸、聽、說、嘗、畫……)

同學們很愛動腦筋,提出了這么多好的研究方法,那麼請大家看看屏幕,今天這節課,我們要用到哪些研究方法。

(2)(課件打出)實驗記錄表

(3)介紹演示音叉的使用方法

按看、摸、畫、說四個方面進行研究

①下面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來做關於音叉的實驗(板書:音叉)首先進入第一個環節:「看」。 (板書:看)

我們用橡膠小槌敲擊音叉,讓音叉發出聲音,然後將音叉迅速輕輕靠近水面,或者靠近靜止不動的乒乓球,仔細看看有什麼現象發生?(學生回答,教師同時板書:水花四濺、有波紋、有水泡、乒乓球彈開……)

②第二種研究方法是「摸」。(板書:摸)我們讓音叉發出聲音後,用手摸摸或將音叉輕輕貼到臉上,有什麼感覺?(學生回答,教師同時板書:麻、癢……)

③接下來是「畫」(板書:畫),畫什麼呢?就把你看到的,摸到的用你喜歡的符號畫下來。(學生在黑板上畫一畫)

④最後是「說」(板書:說),說說音叉在不發出聲音時的狀態和發出聲音時的狀態。(學生回答,教師同時板書:音叉在不發出聲音時是平靜的、靜止的、不動的……音叉發出聲音時的狀態是顫動的、動態、振動……)

(4)小結:剛才我們用哪些研究方法一起做了關於音叉的實驗?(學生回答:看、摸、畫、說) 下面我們就要用這些研究方法去研究隊鼓、尺子、橡皮筋不發出聲音時的狀態和發出聲音時的狀態。

3、學生分組實驗

(1)提出實驗要求(課件打出)

指名學生朗讀實驗要求

(2)學生操作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3)小組匯報實驗發現。

①用實物投影儀向全班展示實驗記錄表

②重點說說實驗物品在發出聲音時和不發出聲音時的狀態

(4)得出結論,總結方法

①學生得出結論:所有的物體在不發出聲音時處於靜止的狀態,在發出聲音時處於振動(或顫動、擺動、晃動、搖動……)的狀態。所以,聲音是由於物體的振動(或顫動、擺動、晃動、搖動……)產生的。(課件打出)

教師適時引導:通過實驗研究,同學們發現物體發出聲音時的狀態有的顫動、有的擺動、有的晃動……你們觀察得很仔細,說得也很正確,那麼我們能不能用一個更加科學、更加准確的詞語來代替這些詞語呢?那就是——振動。

②總結方法:剛才同學們通過實驗發現了物體在不發出聲音時處於靜止的狀態,在發出聲音時處於振動的狀態,大家之所以有這樣的發現,可以找到聲音產生的原因,是因為我們運用了看、摸、畫、說的科學的研究方法。

(三)鞏固提高,拓展延伸

1、怎樣讓正在發出聲音的鑼立刻停止發聲,學生演示並說明理由。

2、找尋人體發聲部位

(1)集體說話:我愛科學。邊說邊用手摸一摸自己身體哪個部位在振動。

(2)談話:對,在我們的喉嚨處有個發聲器官叫聲帶,當聲帶振動時,我們就可以發出聲音了。所以同學們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不能大喊大叫,要注意保護自己的聲帶。

3、游戲:「能摸到的聲音」。(指定一名學生,先摸摸不發聲的手機,並說說是什麼狀態。再用耳機捂住學生的耳朵,用布條蒙住眼睛,播放手機鈴聲,讓學生觸摸,談觸摸後的感覺。)

4、演示「看的見的聲音」。(播放錄音機、用粘有碎鏡片的及時貼對著陽光,感受光斑的跳躍,談談觀察後的現象。並給這個游戲起個合適的名字)

(四)總結評價

1、師生小結

在剛剛上課時,同學們猜測聲音產生的原因可能是由於摩擦、撞擊、樂器、說話等現象,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聲音原來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評價

在這節課上,老師發現我們班許多同學都能像科學家那樣去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積極動手操做實驗。

那麼你認為你們小組中誰的表現最好?為什麼?你覺得自己在這節課上的表現怎麼樣?哪個方面表現的好(或不好)?這節課上,老師和同學們一起探究聲音產生的問題,那麼大家認為老師的表現怎麼樣?

還有很多同學也很想評價自己或者評價你的小夥伴。可是,由於時間的關系,老師不能請每位同學都發言。那麼,老師為每位同學都准備了一張成長卡,下課後你們可以繼續評價自己或同伴,然後將這張成長卡裝進你的成長記錄袋中。

下節課,我們將繼續研究 「聲音是怎樣傳播的」問題。

請各小組的同學整理好實驗台,將所有的實驗物品包括抹布放回原位,准備下課。

E. 四年級科學聲音是怎樣傳播的ppt

我們平時能夠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對於這種情況我們已經是司空見慣了,可是有沒有想過聲音是怎樣傳播到我們的耳朵裡面來的呢?

1.我們平時聽到的聲音主要是通過空氣來傳播的,空氣是一種混合著各種氣體分子和塵埃等物質的混合物,這些組成空氣的微粒就像是一個個堅硬的小球,充滿了整個空間。

2.發出聲音的物體被稱作「聲源」,聲源依靠自身的振動來產生聲音。

3.聲源振動會撞擊和它接觸的空氣微粒,引起周圍空氣微粒振動。

4.振動的空氣微粒又引起周圍的空氣微粒振動,逐漸將這種振動能量傳遞下去。

5.於是空氣微粒以聲源為中心,疏密相間分布,並將這種疏密變化的振動傳遞到遠方。當這種振動傳遞到我們的耳膜,我們就能聽到聲源發出的聲音了。
★聲音一定要依靠振動介質來進行傳播,如果在真空中,即使有物體振動,也沒辦法將這種振動的能量傳遞出去,因此也不會發出聲音。

F.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說課稿.ppt

一、立足課標,說教材和學情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科學四年級(上)《聲音》單元第二課時內容。它屬於「科學探究」的目標系列,通過實驗和觀察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創新能力。本課在本單元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基於前一節《聽聽聲音》來研究、探索《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為後面《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控制物體發出聲音》等課時的探究活動作好充分的知識准備。 【學情分析】在進行本課學習前,作為四年級的學生對聲音生活中的聲音現象已有教豐富的直觀感受。但是熟悉的現象並不一定引起學生自主的探究性思考,這恰是我們教學有價值的地方。基於這樣的思考,上課前可以由老師收集聲音的錄音材料,課一開始,我便在「熟悉」兩字上做文章,讓學生做「聽聲音,猜物體」的游戲導入本課。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讓學生感覺到自己生活在充滿聲音的環境中,激發學生想知道聲音更多奧秘的興趣。 二、圍繞目標,說教法與學法 1、知識與能力目標: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過程與方法:能觀察、比較、描述物體發聲和不發聲時的不同現象;能從多個物體發聲的觀察事實中對原因進行假設性解釋;可以藉助其他物體來觀察不容易觀察到的現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大膽地闡述自己的發現;樂於與他人合作,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和態度。【教學重點】通過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創新能力; 【教學難點】理解聲音的產生與物體振動的關系。 教學准備: 【教師准備】鼓、音叉、裝水的水槽、課件。 學生分小組准備:鼓、豆子、鋼尺、皮筋、小木架。 教法、學法 1、教法 情境激趣法:以「聽聲音,猜物體」的游戲導入本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多媒體輔助法:利用多媒體課件、聲音文件、圖片文件進行直觀演示,將科學教學與信息技術融為一體,啟發學生主動去探究聲音的產生。 層層推進法:從四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來分析,探索性實驗不適合大步子教學,宜採用步步深入、層層推進的方式設計教學。 實驗演示法:通過實驗觀察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創新能力。 2、學法 (1)實驗探究法:讓學生在實驗中自主探究聲音的產生,主動獲取信息。 (2)小組合作法: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深入到科學探究活動中,並在活動中提高科學素養。 (3)交流討論法:讓學生在實驗中充分交流討論探究聲音的本質。 三、抓住主線,說板塊與環節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恰當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為新課教學創造最佳的學習氛圍, 根據小學生好奇心強烈的心理特點,上課伊始,我設計了「聽聲音,猜物體」的游戲,引起學生對聲音的關註:「同學們,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一樣特殊的禮物,請你們閉上眼睛,認真聆聽。」(播放聲音)生聽後,匯報聽到的聲音:汽車聲、火車聲、風聲、雷聲、雨聲等。讓學生初步感覺到我們生活在充滿聲音的環境中,激發學生想知道聲音更多奧秘的興趣。接著談話:「我們生活在充滿聲音的世界裡,關於聲音你想提出什麼問題呢?」。學生肯定會提出許多問題:比如,聲音是怎樣來的?我們怎樣才能控制聲音等問題。——從而揭示了課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二)分組實驗,步步引導。 活動一:使物體發出聲音 如何步步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提出猜想並逐步驗證猜想呢?我設計如下環節 (1)明確目標和要求 (2)分組實驗,完成表格 (3)反饋交流,評價點撥 (4)提出質疑,產生沖突 (5)觀察實驗,初步建立「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的概念。 在第一環節,我會和學生進行如下談話:同學們,接下來我們就通過實驗探究活動來尋找答案,老師為每個小組准備好了鼓、鋼尺、皮筋,你能想辦法讓它們發出聲音嗎?下面分小組進行實驗,做實驗前請大家共同來看看實驗目的和要求。(課件出示) 在學生明確實驗目的和要求之後,便進入到第二環節的活動中,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完成表格的填寫,教師巡視指導。這個環節可能會出現學生將注意力放在製造聲音的響度上,這時我會提醒學生:「老師不是看哪組同學製造的聲音響,而是看哪組同學想到的讓物體發聲的辦法多。」這樣既可以管理課堂,又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學生充分動手操作並完成表格之後,進入「反饋交流,評價點撥」環節 ,我提出本課要探究的核心問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時學生的回答還是在他們已有的經驗基礎上做出的。學生的猜想可能是「聲音是物體受到力的作用產生的」或 「聲音是由於物體運動產生的」 。當然,這些猜想並沒有探究到聲音的本質。但只要是建立在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所見所思的回答我都會給予肯定,並讓學生相互評價補充。此段教學中,我並不急於馬上將「物體振動產生聲音」這一概念灌輸給學生,而是通過下一環節的「質疑」,讓學生的猜想與事實之間的產生強烈沖突,從而引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 所以,在第四環節,我會向學生提出質疑:「如果聲音的產生是像你們猜想的那樣是因為『物體受到力的作用』或是『由於物體運動產生的』,那為什麼對物體用力按壓時、彎曲時、拉伸時並沒有發出聲音呢?」這個質疑會讓學生動搖之前的猜想,當學生困惑之時,教師拋出新的任務:「再做剛剛的實驗,並仔細觀察:不同物體發出聲音時都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學生再做實驗並觀察實驗之後,進行交流匯報。多數學生可能都發現「尺子和橡皮筋在發出聲音時都會動」,有可能會說是顫動,這時我會告訴學生用「振動」這個詞更為准確,並對「振動」一詞進行板書。(板書 振動 聲音) 隨後,我進一步追問:我們通過實驗看見了發聲的尺子、橡皮筋在振動,那麼鼓發聲時是否也在振動呢?你能想辦法看到鼓面是否振動?學生可能會提出用手摸等辦法,教師給予肯定的同時,可引導學生借豆子來觀察鼓發聲時鼓面是否在振動。當學生看到發聲的鼓的鼓面的豆子在跳動時,教師乘熱打鐵,以提問的形式過渡到教學過程的第三部分——觀察實驗,形成概念。 (三)觀察實驗,形成概念 活動二:觀察發聲的物體。 1、教師出示音叉並擊打,問學生:音叉被擊打後發出了聲音,你能想一個辦法讓眼睛看到音叉是否在振動嗎?在聽取學生的方法之時,適時引導學生用借水來觀察——把振動的音叉放入水中,觀察水面有什麼變化從而判斷音叉是否在振動。 2、讓學生自由談自己觀察到的現象,教師適時總結:當一個物體(如音叉、鼓、鋼尺、皮筋、鐵釘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這個物體就是一個振動物體。之後引導學生總結出「物體振動產生聲音」這一概念,教師完善板書。 為了強化學生對這一概念的理解,我設計了一個趣味小實驗:怎樣使鼓聲立即消失?通過實驗學生發現當鼓的振動停止時聲音也隨即消失。至此學生已認識並理解了「物體振動產生聲音」這一科學概念。 (四)拓展設疑,鋪墊後續學習 「音樂家能利用琴弦的振動,演繹出許多美妙動聽的曲子,請聽!」(課件播放音樂),聽後我們問:聽了剛剛這一段曲子,關於聲音,你們有什麼想知道的嗎?學生可能會提出「聲音是如何讓我們聽到的?」 「聲音為什麼有高有低」等問題,這時我會告訴學生,他們提出的這些問題是接下去將逐步學習的內容,引導可以先自己通過多種途徑尋找答案,以便在後面的學習中與老師和同學一起探討。最後,我會以這句話結束本節課:關於聲音的奧秘還有很多等著我們去探究,讓我們共同期待下一節科學課吧! 四、緊扣課題,說板書和小結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物體振動產生聲音 ? 以上是我對《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節課的教材認識和教學分析。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努力貫徹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為基礎,以能力方法為主線,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指導思想。並且利用多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使學生的探究活動逐步深化,既習得了科學知識,又學會了科學探究的方法,還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