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蘇軾 < 江城子> PPT
江城子,唐詞單調,始見《花間集》韋庄詞,單調三十五字,七句五平韻。
詞牌概述
《江城子》宋代晁補之曾將其改名為《江神子》。韓淲的《江城子》中有「臘後春前村意遠,回棹穩,水西流。」之句,所以又名《村意遠》。《金奩集》入「雙調」。三十五字,五平韻。結尾有增一字,變三言兩句作七言一句的。宋人多依原曲重增一片。 江城子,唐詞單調,始見《花間集》韋庄詞,單調三十五字,七句五平韻。或謂調因歐陽炯詞中有「如(襯字)西子鏡照江城」句而取名,其中江城指的是金陵,尺握尺即今南京。宋人改為雙調,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韻。歐陽炯單調詞將結尾兩個三字句加一襯字成為七言句,開宋詞襯字之法。後蜀尹鶚單調詞將起首七言句改作三字兩句,開宋詞減字、攤破之法。 晁補之改其名為《江神子》,韓淲調有「臘後春前村意遠」句,故又名《村意遠》。
詞牌格律
皮毀【定格】 中平中仄仄平平(韻)。 仄平平(韻),仄平平(韻)。 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韻)。 中仄中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韻)。 中平中仄仄平平(韻)。 仄平平(韻),仄平平(韻)。 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韻)。 中仄中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韻)。 (中表示可平可仄,平表示平聲,仄表示仄聲,韻表示韻腳位置) (本是單三十五字,宋人改為雙調。) 以下格律標注釋義為: ○表示平聲。●表示仄聲。◎可平可仄。韻表示韻腳。 單調三十五字,七句五平韻 ◎⊙○◎◎⊙○。(陵高韻) 髻鬟狼藉黛眉長。(韻) ●○○,韻◎⊙○。(韻) 出蘭房,韻別檀郎。(韻) ◎⊙⊙◎,⊙●●○○。(韻) 角聲嗚咽,星斗漸微茫。(韻) ◎●◎○⊙●●。⊙◎●。●○○。(韻) 露冷月殘人未起。留不住。淚千行。(韻) 此詞起句,韋詞別首「恩重嬌多情易傷」,恩字、多字、情字俱平聲,重字、易字俱仄聲。第三句,和凝詞「連理枝」,連字平聲,理字仄聲。第四句,張泌詞「飛絮落花」,飛字、花字平聲,絮字、落字仄聲。第五句,和詞「含恨含嬌獨自語」,兩含字平聲,獨字仄聲。第六句,和詞「待梅綻」,待字仄聲,梅字平聲。 又一體 單調三十六字,七句五平韻 ●●○○●●○(韻) ●○○(韻) ●○○(韻) ●●○○ ●●●○○(韻) ○●○○○●●(句) ○○●●(句) ●○○(韻) 晚日金陵岸草平, 落霞明, 水無情。 六代繁華,暗逐逝波聲。 空有姑蘇台上月, 如西子鏡句照江城。 **此詞第六句較各家多一字,即開宋詞襯字之法。 又一體 單調三十七字,七句五平韻 ●●○○●●○(韻) ○○○●○(韻) ●○○(韻) ●●○○ ○●●○○(韻) ●●○○○●●(句) ○●●(句) ●○○(韻) 極浦煙消水鳥飛, 離筵分手時, 送金卮。 渡口楊花,如雪任風吹。 日暮空江波浪急, 芳草岸, 雨如絲。 **此詞第二句五字,較韋詞多二字,即開宋詞添字之法。 又一體 單調三十六字,八句五平韻 ○○●(句) ●○○(韻) ○○●●○(韻) ●○○(韻) ●●○○ ●●●○○(韻) ●●○○○●●(句) ○●●(句) ●○○(韻) 裙拖碧, 步飄香, 纖腰束素長。 鬢雲光,拂面瓏璁,膩玉碎凝妝。 寶柱秦箏彈向晚, 弦促雁, 更思量。 此詞起作三字兩句,即開宋體減字攤破之法。 又一體 雙調七十字,前後段各七句五平韻 ◎○⊙●●○○(韻) ●○○(韻) ●○○(韻) ◎●⊙○ ⊙●●○○(韻) ⊙●⊙○○●●(句) ○◎●(句) ●○○(韻) ◎○⊙●●○○(韻) ●○○(韻) ●○○(韻) ⊙●⊙○ ⊙●●○○(韻) ◎●◎○○●●(句) ○◎●(句) ●○○(韻) 鳳凰山下雨初晴, 水風清, 晚霞明。 一朵芙蓉,開過尚盈盈。 何處飛來雙白鷺, 如有意, 慕娉婷。 忽聞江上弄哀箏, 苦含情, 遣誰聽。 煙斂雲收,依約是湘靈。 欲待曲終尋問取, 人不見, 數峰青。 此詞兩段,俱照韋庄體填。內第四句,平仄乃照張泌「飛絮落花」句體填。細查宋詞,其可平可仄,不甚異同。惟秦觀詞,前結「雖同處,不同枝」、後結「重相見,是何時」,又方岳詞,前段第四句雲「幾雨幾晴,做得這些春」、後段第四句雲「吹得酒痕,如洗一番新」,平仄略為小異。余只七言句,第一字、第三字,九言句第一字、第五字,大概不拘也。 按,黃庭堅有仄韻《江城子》詞,其字句與蘇詞同,惟韻腳改為仄聲耳。因詞俚不錄。
名篇賞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 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 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 明月夜,短松岡。
賞析
這是一首悼亡詞。作者結合自己十年來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無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對亡妻永難忘懷的真摯情感和深沉的憶念。 作者寫此詞時正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於開封。到此時(熙寧八年)為止,前後已整整十年之久了。詞前小序明確指出本篇的題旨是「記夢」。然而,夢中的景象只在詞的下片短暫出現,在全篇中並未居主導地位。作者之所以能進入「幽夢」之鄉,並且能以詞來「記夢」。完全是作者對亡妻朝思暮念、長期不能忘懷所導致的必然結果。所以開篇使點出了「十 年生死兩茫茫」這一悲慘的現實。這里寫的是漫長歲月中的個人悲涼身世。生,指作者;死,指亡妻。這說明,生者與死者兩方面都在長期相互懷念,但卻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作者之所以將生死並提,除闡明題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還在於強調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現「不思量,自難忘」這樣的詞句。「不思量」,實際上是以退為進,恰好用它來表明生者「自難忘」這種感情的深度。「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二句,馬上對此進行補充。闡明「自難忘」的實際內容。王氏死後葬於蘇軾故鄉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現「千里孤墳」,兩地睽隔的後果,作者連到墳前奠祭的時機也難以得到。死者「凄涼」,生者心傷。「十年」,是漫長的時間;「千 里」,是廣闊的空間。在這漫長廣闊的時間空間之中,又隔阻著難以逾越的生死之間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無處話凄涼」的感嘆呢?時、空、生死這種種界限難以跨越,那隻好乞諸於夢中相會了。以上四句為「記夢」作好了鋪墊。上片末三句筆鋒頓轉,以進為退,設想出縱使相逢卻不相識這一出人意外的後果。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進了作者十年來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際,揉進了對亡妻長期懷念的精神折磨,揉進十年的歲月與體態的衰老。設想;即使突破了時、空與生死的界限,生者死者得以仍然「相逢」, 但相逢時恐怕對方也難以「相識」了。因為十年之後的作者已「塵滿面,鬢如霜」,形同老人了。這三句是從想像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來襯托作者十年來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對新法而乞求外調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內)和世事的巨大變化。 下片寫夢境的突然出現:「夜來幽夢忽還鄉」。就全詞來講。本篇的確是真情鬱勃,句句沉痛,而此句則悲中寓喜。「小軒窗,正梳妝」,以鮮明的形象對上句加以補充,從而使夢境更帶有真實感。彷彿新婚時,作者在王氏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對鏡理妝時的神情儀態,心裡滿是蜜意柔情。然而,緊接著詞筆由喜轉悲。「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這兩句上應「千里 孤墳」兩句,如今得以「還鄉」,本該是盡情「話凄涼」之時,然而,心中的千言萬語卻一時不知從哪裡說起,只好「相顧無言」,一任淚水涌流。這五句是詞的主題:「記夢」。正由於夢境虛幻,所以詞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離惝恍,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著去盡情描 述。這樣,反而可以給讀者留有想像的空間。結尾三句是夢後的感嘆,同時也是對死者的慰安。如果聯系開篇的「十年」,再加上無限期的「年年」,那麼,作者對亡妻的懷戀,不就是「此恨綿綿無絕期」了么?本篇在藝術上值得注意的特點之一便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摯。由於作者對亡妻懷有極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對方去世十年之後,作者還幻想在夢中相逢。並且通過夢境(或與夢境相關的部分)來酣暢淋漓地抒寫自己的真情實感,既無避忌,又不隱晦。「不 思量,自難忘」,「無處話凄涼」,「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與吐屬自然這樣的特點。另一特點是想像豐富、構思精巧。作者從漫長的時間與廣闊的空間之中來馳騁自己的想像,並把過去,眼前,夢境與未來融為統一的藝術整體,緊緊圍繞「思量」、「難忘」四 字展開描寫。全片語織嚴密,一氣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瀾起伏。上片八句寫夢前的憶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寫夢中的悲喜,末三句述夢後的喟嘆。情節,有起有伏;用筆,有進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極盡曲折變化之能事。再一特點是語言爽快,純系白描。由於這是一首抒寫真情實感的詞作,語言也極其樸素自然,真情實境.明白如話,毫無雕琢的痕跡。這樣質朴的語言又與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錯使用相結合,使這首詞既俊爽而又音響凄厲,恰當地表現出作者心潮激盪、勃鬱不平的思想感情。具有一種古詩和律詩所難以產生的內在的節奏感和扣人心弦的藝術魅力。
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賞析
這首詞是蘇軾豪放詞中較早之作,作於熙寧八年(1075)冬,當時蘇軾知密州。據《東坡紀年錄》:「乙卯冬,祭常山回,與同官習射放鷹作。」蘇軾有《祭常山回小獵》詩雲: 青蓋前頭點皂旗,黃茅岡下出長圍。 弄風驕馬跑空立,趁兔蒼鷹掠地飛。 回望白雲生翠巘,歸來紅葉滿征衣。 聖明若用西涼簿,白羽猶能效一揮。 其描寫出獵的壯觀場面及卒章所顯之志,與這首《江城子》類似。 蘇軾在此詞寫就後數日給他的朋友鮮於子駿的信中說:"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數日前獵於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 上闋著力描寫出獵的陣勢,豪興勃發,氣勢恢宏。「狂」字是核心,雖是聊發,卻緣自真實。蘇軾外任或謫居時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況。如《十拍子》:「強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 他寫這首詞時節三十八歲,卻自稱"老夫",此中意味,需要特別體會。 「為報」句寫出太守與人民的親切關系和頗為自負的豪情。 下闋抒寫為國效力的願望。從熙寧三年到七年,遼和西夏數次南侵,北宋政府割地賠銀,喪權辱國,令許多尚氣節之士義憤難平。故蘇軾借出獵的豪興,將深隱心中的夙願和盤托出,其"狂"字下面潛涵的赤誠令人肅然起敬。 詞中一連串表現動態的詞如發、牽、擎、卷、射、挽、望等,也十分生動形象。 在作者生活的年代,宋朝的主要邊患是遼和西夏,雖訂立過屈辱的和約,可是軍事上的威脅還是很嚴重的。這首詞前段寫打獵的場面有聲有色。後段從打獵引申到「天狼」,表現出作者抗擊敵人的壯志和決心。全篇的氣概都很豪邁,大有「橫槊賦詩」的氣概,把詞中歷來香艷的吳儂軟語,變成可報國立功的黃鍾之音,拓展了詞的表現范圍,提高了詞的意境。 這首詞作於熙寧八年(1075年)冬。蘇軾詞風於密州時期正式形成,這首詞即公認的第一首豪放詞。蘇軾對這首痛快淋漓之作頗為自得,在給友人的信中曾寫道:「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數日前,獵於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蘇軾此詞一反「詩庄詞媚」的傳統觀念,「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拓寬了詞的境界,樹起了詞風詞格的別一旗幟。 蘇軾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響,歷來勤政愛民,每至一處,都頗有政績,為百姓所擁戴。密州時期,他的生活依舊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積既久,噴發愈烈,遇事而作,如挾海上風濤之氣。這首詞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籠罩全篇,藉以抒寫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氣。蘇軾時年四十,正值盛年,不應言老,卻自稱「老夫」 ,又言「聊發」,與「少年」二字形成強烈反差,形象地透視出、流露出內心郁積的情緒。他左手牽黃狗,右手擎獵鷹,頭戴錦綉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獵裝,氣宇軒昂,何等威武。「千騎卷平岡」,一「卷」字,突現出太守率領的隊伍,勢如磅礴傾濤,何等雄壯。全城的百姓也來了,來看他們愛戴的太守行獵,萬人空巷。這是怎樣一幅聲勢浩大的行獵圖啊,太守倍受鼓舞,氣沖鬥牛,為了報答百姓隨行出獵的厚意,決心親自射殺老虎,讓大家看看孫權當年搏虎的雄姿。上闋寫出獵的壯闊場面,表現出作者壯志躊躇的英雄氣概。 下闋承前進一步寫「老夫」的「狂」態。出獵之際,痛痛快快喝了一頓酒,意興正濃,膽氣更壯,盡管「老夫」老矣,鬢發斑白,又有什麼關系!以「老」襯「狂」,更表現出作者壯心未已的英雄本色。北宋仁宗、神宗時代,國力不振,國勢羸弱,時常受到遼國和西夏的侵擾。蘇軾由出獵聯想到國事,聯想到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處境,不禁以西漢魏尚自況,希望朝廷能派遣馮唐一樣的使臣,前來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遼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畫,表達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負,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下闋借出獵表達了自己強國抗敵的政治主張,抒寫了渴望報效朝廷的壯志豪情。 這首詞感情縱橫奔放,令人「覺天風海雨逼人」。詞中表現了作者的胸襟見識,情感興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態橫生,「狂」態畢露;雖不乏慷慨激憤之情,但氣象恢弘,一反詞作柔弱的格調,「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滿陽剛之美,成為歷史彌珍的名篇。
⑵ 北宋文學家蘇軾的生平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蘇洵之子,蘇轍之兄,父子三人並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軾的願意是車前的扶手,雖然默默無名但是扶危救難,不可或缺,蘇軾之名便是取的這個意思。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北宋文學家蘇軾的生平簡介,希望大家喜歡!
蘇軾的生平簡介
蘇軾,又稱蘇東坡,他出生於宋仁宗年間,生性闊達,率直,交遊廣闊,尤其喜歡美食,大名鼎鼎的東坡肉就是出自他的手中。蘇軾早年的時候隨著父親進京趕考,蘇軾那豪放脫俗的風格,深深打動了當時考官歐陽修和梅堯臣,對於蘇軾的大膽創新非常贊賞,認為蘇軾日後必然是文壇中的領袖。歐陽修是當時赫赫有名的大文豪,他這么一誇,蘇軾頓時聲名大噪,就在蘇軾名動京師,准備有一番大作為的時候,蘇軾的母親病逝了,他不得不回家守喪。等到喪期結束的時候,王安石又發動變法,和王安石政見不和的蘇軾不得不申請離開京城,去地方工作。
離開京城之後,蘇軾去了好些地方,都做得不錯,直到蘇軾到湖州任知州的時候,“烏台詩案”發生了,很多人上奏要殺凳核蘇軾,幸虧得到當時很多有識之士的幫助才得以倖免於難,被貶到了黃州。在被貶黃州期間,蘇軾留下了很多傳世的名作。之後隨著神宗病逝,蘇軾又得到重用,但是好景不長,蘇軾或許確實是沒有當大官的命,沒多久就又受到朝廷黨派的排擠,不得不再次請求調離京城。
蘇軾在杭州任職期間,修建了大名鼎鼎的蘇堤,是著名的 旅遊 景點,到了晚年的時候棗渣掘,蘇軾被貶到海南為官,蘇軾在海南辦學堂,教書講學,為海南的 文化 、 教育 事業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最後蘇軾是在了常州這個他生前很喜歡的地方,享年65歲。
蘇軾的 歷史 評價
說到蘇軾,首先想到的是他在文學上的成就,他在傳統的婉約詞之外另開一派豪放之詞,將以往的只專注於表達男女之間情愛的詞擴充到了表達自身境遇、家國抱負的新的高度上。可以說是真正的改變了一直以來詩在詞上的觀念,認為詩詞只是表達形式的不同,其本質是一樣的,對於宋詞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豪放派的詩詞大多都是豪放有餘,卻又包含了很多的憤慨悲情,而蘇軾卻又有所不同,蘇軾就像一個樂觀的 登山 者,豪放之餘不失豁達,體現了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這在文學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縱觀蘇軾一生,他在文學、藝術等領域有著傑出的成就,而且,他堅持正義,永不放棄的樂觀主義精神給後世的人帶來了很多的慰藉,他的詩詞中蘊含了人生的感悟,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蘇軾是中國歷史上頂尖的大文學家,是豪放詞派的開創者,他一生雖然仕途坎坷,經歷了風風雨雨,但是他身上所流露出來的正直善良的人性光輝是值得後世人學習的。蘇軾的一生命途不濟,他沒有被屢次的失敗打到,展現出了豪放不羈,超脫現實之上的灑脫的精神,蘇軾一生不只是文采卓著,在藝術書畫等藝術領域也是成果豐厚,是中國帶文化史上的一顆明珠。
蘇軾的作品
蘇軾的作品,按梁遲照時間段的劃分,其詩詞的類型和風格也是不盡相同的,甚至說是大不相同的,這是因為作者的人生閱歷和生活體驗的不同,那麼觀察角度不同,思考問題的角度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所以影響了他的創作,他的詩詞。
蘇軾年輕時,憑借自己的刻苦努力金榜題名,便開始仕途之路,那時候在他的眼睛裡,他的心裡,前景是一片光明的,他也相信自己的抱負能夠很快的得以實現,心情影響著作品,經歷同樣影響著作品,沒有經歷過挫折的他,那時候的作品風格多以婉約為主,或敘述事物,或描述景物,或抒發感情,但不論為何都顯現出一片欣欣向榮,一片積極向上的景象。《南行詩》便是代表之作。
入仕為官之後,蘇軾發現理想與實際之間的距離完全不是度量出來的,黃州被貶,蘇軾遭遇牢獄之災,前景顯得崎嶇坎坷,不堪重負,到此時他的作品便開始轉向豪放,詩詞中間夾雜了一絲的幽怨、一絲的彷徨,一絲的迷茫,一絲的猶豫,那便是他對自己仕途之路的不確定,對未來生活的不確認,雖然如此,經過調整,經過開解後,蘇軾的詩詞表述依舊大部分以積極向上為主,他用開闊的思想去迎接未來的不定之數。《赤壁賦》便是個中翹楚。
蘇軾晚年悲涼,仕途已經完全沒有出路,這時候他的作品便慢慢的轉向了埋怨,創作之路也漸漸的走向了下坡。《行香子》便是很好的代表。
猜你喜歡:
1. 蘇軾的詩詞勵志名句
2. 蘇軾詩詞的風格特點簡析
3. 蘇軾行書書法字帖
4. 如何品讀蘇軾這個人物
5. 關於蘇軾的勵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