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腦辦公 » 怎樣識別民族ppt
擴展閱讀
狗狗怎樣驅蟲視頻 2025-04-23 23:18:06
畫吧軟體怎樣免費成為vip 2025-04-23 23:18:05
一兩是多少斤 2025-04-23 23:18:04

怎樣識別民族ppt

發布時間: 2023-05-29 20:46:24

❶ 什麼是民族如何去識別名民族請舉例說明

民族是指在文化、語言、歷史與其他人群在客觀上有所區分的一群人,是近代以來通過研究人類進化史及種族所形成的概念。

現代的民族概念,可以是腔搭以國度為區分的人群,也可以是單指有共同的文化概念,而沒有共同的語言、歷史來源的人群。現代同一個民族可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同一個民族也可有不同的歷史淵源,不同的民族也可用相同的語言。

民族並不是一有人類就有的,而是在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才產生的。人類最早的社會集團是原始群,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的需要,才結成穩定的集體——氏族。

(1)怎樣識別民族ppt擴展閱讀

民族的特徵:

1、指構成一個民族所應具備的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共同心理素質這4個基本特徵。每一個基本特徵都具有特定的內容,他們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由於歷史的、現實的和民族自身形成發展中的原因,各種特徵具體在每個民族中的表現程度是不同的。

2、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藝術、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心理素質等方面的特點。任何文化與文化創造都是以民族與民族社會為根基的,沒有民族社會生活的沃土,文化便無由生根。

文化使民族與民族社會得以形成,為它提供最廣泛的物質和信好精神以及滑圓鉛其它方面的基礎,並以其整體的內部結構和完整的外部面貌執行民族區分功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民族

❷ 做PPT有關民族的

1.藏族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其餘在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地。藏族人多信喇嘛教。

敬獻「哈達」是藏族對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禮節,獻的哈達越長越寬,表示的禮節也越隆重。對尊者、長輩,獻哈達的時候要雙手舉過頭,身體略向前傾,把哈達捧到座前。對平輩,只要把哈達送到對方手裡或手腕上就行;對晚輩或下屬,就系在他們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單手送,都是不禮貌的。接受哈達的人最好做和獻哈達的人一樣的姿勢,並表示謝意。

藏民在見面打招呼時,點頭吐舌表示親切問候,受禮者應微笑點頭為禮。有客人來拜訪,藏民們等候在帳外目迎貴客光臨。藏民們見到長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脫帽躬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見到平輩,頭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禮貌。男女分坐,並習慣男坐左女坐右。

藏民對客人有敬獻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禮俗。客人到藏族家裡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會不會喝酒,都要用無名指蘸酒彈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彈,主人會立即端起酒邊唱邊跳,前來勸酒。如果客人寬脊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讓添酒。連喝兩口酒後,由主人添滿杯,客人一飲而盡。這樣,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滿意。按照藏族習俗,主人敬獻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絕,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歡迎。

2.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人主要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信奉伊斯蘭教。維吾爾人非常重視禮貌,接待見面,習慣把手按在胸部中央,把身體前傾30度或握手,並連聲說:「您好」。客人席地而坐,不要雙腿直伸,腳底朝人;院落的大門禁忌朝西開,忌諱睡覺時頭朝東腳朝西,所以在給他們分配房間、安放卧具和枕頭時,特別要注意。忌隨便走近灶台、水缸等。

講究衛生,經常在自來水龍頭下直接沖洗手、臉。到維爾吾族家裡做客,進門前和用餐前女主人要用水壺給客人沖洗雙手,一般洗3次。習慣一人專用茶杯,住宿期間也不換。當第一次給茶杯的時候,要當著本人的面,把茶杯消毒後再用。

在屋裡就坐的時候,要跪坐,忌雙腿直伸、腳朝人。

吃完飯有長者領著做「都瓦」的時候,忌東張西望或站起。

在飲食方面,喜歡喝奶茶、吃饢,喜歡吃拉麵和包子以及「燉整羊」、「涮羊肉」、「烤羊肉串」、「羊、牛肉的鍋貼」。烤羊肉串是這個民族最出名的風味小吃。每餐必喝葡萄酒,酒量大。忌諱吃豬肉、狗肉、騾肉、鴿子。

衣忌短小,上衣一般過膝,褲腳到腳面,最忌戶外穿著短褲。

3.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信仰喇嘛教,牧民愛穿滾邊長袍,頭上戴帽或纏布,腰帶上掛著鼻煙壺,腳穿皮靴,多住蒙古包。

蒙古族傳統禮節,主要有獻哈達、遞鼻煙壺、裝煙和請安等,當然現在還有鞠躬禮和握手禮。獻哈達的禮節和藏族一樣。蒙古族牧民十分熱情好客、講究禮儀。請客人進入蒙古包時,總是立在門外西側,右手放在胸部微微躬身,左手指門,請客人先走。客人跪坐後,主人按淺茶滿酒的禮俗熱情敬獻上奶茶和美酒,並把哈達托著獻給客人。

當接過主人的奶酒,最得體的是按照蒙古人敬酒的方式,左手捧杯,用右手的無名指蘸一滴酒彈向頭上方,表示先祭天,第二滴彈向地,表示祭地,第三滴酒彈向前方,表示祭祖先,隨後把酒一飲而盡。如果客人不會喝酒,只要把酒杯恭敬的放在桌上就可以了。

招待來客的佳宴有手抓羊肉和全羊席。如果你是貴客,主人會設全羊席來款待你則腔,表示主人對你的尊敬。蒙古人忌諱吃狗肉,不吃魚蝦等海味以及雞鴨的內臟和肥肉。送客的時候,主人送客人到蒙包外面或本地邊界。

路過蒙古包的時候,要輕騎慢行,以免驚動畜群。進蒙古包前孫巧衫,要把馬鞭子放在門外,否則,會被視為對主人的不敬。進門要從左邊進,入包後在主人陪同下坐在右邊;離包的時候要走原來的路線。

4.滿族

滿族人大部分聚居在東北三省,以遼寧省最多。

滿族非常重禮節。平時見面都要行請安禮;如果遇到長輩,要請安後才能說話,以示尊敬。最隆重的禮節是抱見禮,也就是抱腰接面禮。一般親友相見,不分男女都行這個禮,表示親昵。家裡一般都有「萬字炕」(即一房西、南、北三面都是土炕),西炕最尊貴,用來供奉祖宗,不能隨意去坐。掛旗也是滿族盛行的一種風俗。旗也叫門箋、窗箋。春節時每家都要在門楣上、窗戶上貼上掛旗,有的還貼上對聯,增加節日氣氛。

滿族以稻米麵粉為主食,肉食以豬肉為主,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如滿族名菜「白肉血腸」。冬季寒冷,沒有新鮮蔬菜,常以腌漬的大白菜(即酸菜) 為主要蔬菜。用酸菜熬白肉,粉條是滿族入冬以後常吃的菜。

5.朝鮮族

朝鮮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節假日和喜慶日,朝鮮族群眾就會載歌載舞,歡騰雀躍。不論男女老少,不僅都能唱會跳,而且還都十分酷愛傳統體育活動。

老人在家庭和社會上處處受到尊敬,兒孫晚輩都以照顧體貼祖輩為榮。晚輩不能在長輩面前喝酒、吸煙;吸煙時,年輕人不得向老人借火,更不能接火,否則便被認為是一種不敬的行為;與長者同路時,年輕者必須走在長者後面,若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須向長者恭敬地說明理由;途中遇有長者迎面走來,年輕人應恭敬地站立路旁問安並讓路;晚輩對長輩說話必須用敬語,平輩之間初次相見也用敬語。

喜歡食米飯,擅長做米飯,用水、用火都十分講究。各種用大米面做成的片糕、散狀糕、發糕、打糕、冷麵等也是朝鮮族的日常主食。鹹菜是日常不可缺少的菜餚。朝鮮族泡菜做工精細,享有盛譽。

有吃狗肉的習俗。常用一種叫「麻格里」的家釀米酒來招待客人。

6.回族

寧夏為全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回族人口最多(佔全國回族總人數的1/5),密度最大,號稱「中國的穆斯林省」。寧夏回族在宗教生活和風俗習慣方面嚴格和完整地恪守伊斯蘭教規,具有獨特的宗教習俗,心理狀態和民族意識。

語言:回族先民來自中亞細亞,波斯,阿拉伯等地,除了會講漢語外,在民族和家庭內部仍保存波斯語或阿拉伯語詞彙和短語。

衛生:干凈是信仰伊斯蘭教民族的特有習慣,因此,水房的設備,洗具,在清真寺及每一個穆斯林的家庭,都是必備的。回族在作禮拜時一般要洗浴,飯前便後也要洗手「小凈」等。

衣著:來到寧夏,無論是銀川平原或是固原山區,你都會看出,當地回族的衣著保持著本足族的特點。呈現出多姿多採的風貌。回族的男人,一般頭戴回回帽,從顏色上看,有無沿小白帽、小黑帽,大多數喜歡戴白帽。有的不戴帽子,用白毛巾或白布裹頭,俗有纏頭回回之稱。還有的因教派不同、地區不同而戴角回回帽的,如有五角帽、六角帽、八角帽等。冬天,一些年老的回民,如阿訇不喜歡戴綿帽子,頭上仍戴一頂白帽子,耳朵上戴一對綉花的青耳套(棉製或皮製)。上衣一般喜歡穿雙襟白襯杉,有的還喜歡穿白褲子,白襪子,顯得十分整潔、明快、莊重。回族男女都喜好穿青坎肩。回族婦女的衣著打扮也很講究。一般都頭戴白色圓撮口帽,搭蓋頭。戴蓋頭的習俗,源於阿拉伯國家,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在阿拉伯地區,原來風沙很大,水源缺乏,人們平時難以及時沐浴凈身。為了防風沙,講衛生,婦女們自己縫制了能遮面護發的頭巾。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回族婦女戴蓋頭的習俗。

❸ 各民族是怎麼區分的

一,中國的民族是怎麼劃分的

民族識別是從解放初到1979年才結束的.
民族識別認定的理論依據:民族是指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種具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先後開展了3次民族工作高潮,其中首先就是民族識別的過程.按照上述理論依據截至到1979年,國家正式確立了中國有55個少數民族,並且不再新增加。
目前在社會上流傳很多關於中國有55個民族之外的民族存在的說法。這種說法主要是由於下列情況所導致:
1.民族觀念、民族只是淡薄。在我國的少數民族中,由於生活的地域不同,同一個民族又分為很多支系,有些人可能把支系當作一個民族了。例如,我們都知道的阿詩馬屬沒姿於撒尼人,但很少有人知道撒尼人屬於彝族的一個支系.
2。在我國,少數民族由於歷史、自然等原因,發展相對落後,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制定了很多相關的優惠政策,一些人可能會提出自己歷史上曾是某個民族。但是這種情況國家已經明確規定,中國不再增加少數民族,從里論上看,殲旅這些人的生活習慣已經和漢族非常相似,所以布局北少數民族認定的理論基礎。這可能是現在有人認為中國有57個少數民族的情況.
3.一些民族由於地域或歷史原因,同一民族長期在不同地域生活,他們會認為不同地域的應該是2個民族,這種說法現在存在,但從科學角度將,這種說法不成立。
4。由於第2種情況,在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我國還有大概70多萬多人屬於未識別民族,這些人認為自己不屬於現在有的任何一個民族,但是他們又不具備民族獨立劃分的4個標准,所以按照未識別民族對待.

民族識別是從氏察凳解放初到1979年基諾族認定才結束的。
民族的演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我國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我國有外國人加入中國國籍的情況,但是這是極少數的情況,關於民族的劃分情況,世界通用的是指「世居民族」不是加入國際就解決的問題。

二,漢族的來歷

從約公元前5000年起,當今漢族的主體華夏族在黃河流域起源並開始逐漸發展,進入了新石器時期,並先後經歷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階段。公元前2700年,活動於陝西中部地區的一個姬姓部落,首領是黃帝,其南面還有一個以炎帝為首的姜姓部落,雙方經常發生摩擦。兩大部落終於爆發了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之後兩個部落結為聯盟,並攻佔了周邊各個部落,華夏族的前身由此產生。

約公元前2000年,啟建立了夏朝,前1766年,商朝建立,前1122年,周朝建立。從周朝開始,境內各個民族與部落不斷融合,活動范圍也由黃河流域逐漸擴大到淮河、泗水、長江和漢水流域。在這期間,華夏族的逐步形成,成為現代漢民族的前身,並以此區別於夷、蠻、戎、狄等諸多民族,但此時華夷的劃分尚不十分嚴格。

春秋時期,華夏族同周邊民族進一步融合,秦、楚等原本被排斥於華夏族之外的國家也被逐漸接納。到了戰國時期,各個華夏諸侯國之間相互征戰,陸續進入中原地區的夷、蠻、戎、狄也逐漸與華夏族融合,從而形成較為穩定的族體。此時,華夏族的活動地域也擴展到了遼河中下游,洮河流域、四川盆地、江南地區等地。

秦始皇統一中國並建立了秦朝,隨後漢朝建立,並統治中國400餘年,該時期中國版圖空前擴大,並以先秦時期的華夏族為核心和主體,加以漢朝疆域內被漢化的部分其他民族,形成了漢族。此時漢族人口分布仍集中與黃河、淮河流域,從西晉末年起,漢族人口逐漸向長江、珠江及中國東南部大規模遷徙,到明、清時,南方漢族人口便超過了北方,後滿人禁止漢人出關進入東北,清朝後期為充實邊疆,准許漢族進入中國東北,在張作霖統治東北時期,大量引入山東漢族。自明朝起漢族開始零星向東南亞移民,從19世紀起又有漢族向歐洲、北美等地移民。

❹ 中國是怎麼區分民族的(劃分標准)

中華人民共和國參照斯大林的《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定義方法,官方劃分為56個民族,包括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斯大林在給民族下定義時,概括出民族的四大特徵也就是劃分標准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經濟生活、共同的心理

斯大林認為,這四個特徵是一個民族所共同擁有的,任何民族都應同時具備這四個特徵,缺一不可。因此,四個特徵永遠構成一個綜合整體,表現出民族的特色。斯大林說:「乎蠢卜只有一切特徵都具備時才算一個民族。」

除了漢族,主要的少數民族包括壯檔行族(1692萬)、回族(1058萬)、滿族(1038萬)、維吾爾族(1006萬)、苗族(942萬)、彝族(871萬)、土家族(835萬)藏族(628萬)、蒙古族(598萬)、侗族(287萬)、布依族(287萬)、瑤族(276萬)、白族(193萬)、朝鮮族(233萬)、哈尼族(166萬)、黎族(146萬)、哈薩克族(146萬)和傣族(126萬)。

另有一些少數民族可能由於人數過少、有獨有的語言但沒有自己的文字或因被歲穗其他族群所同化導致尚難鑒別等原因,尚未被官方確認,稱為未識別民族。此類族群人口共有64萬人。

拓展資料

中國民族政策

在跨入新世紀的時候,我們展望中華民族的未來,中華各民族的發展將會呈現新的特點:

第一,各民族在祖國大家庭中將取得更快的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廣大民族地區將進一步融入全國的發展大潮之中,民族地區將進一步對外開放,廣大少數民族將以嶄新的面貌走向市場、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同時,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國家對民族地區的投入和支援將不斷增加,將進一步推動民族地區的發展和各民族的共同繁榮。

第二,中華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將日益增多,民族間的雜居現象將更為普遍。隨著各民族之間聯系、交往日益頻繁,規模日益擴大,各民族之間人口流動數量也將日益增多,從而引起在民族分布特點上的變化:一是人口的雙向流動,即內地人口因工作、經商等需要流向民族地區,同樣,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也將更多地流向內地特別是沿海發達地區。少數民族人口城市化進程將加快,使少數民族人口從原來的聚居區不斷向全國各個城市擴散,這些少數民族仍將保持自己的民族特點、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

第三,各民族的共同性將日益增多,但民族特點將長期存在。社會主義階段是各民族共同發展繁榮的時期。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為各民族的互助、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在相互學習、交流中,各民族問的共同因素在不斷增多。在社會主義時期,各民族之間的共同性愈來愈多,但並不會因此失去民族的特點。民族之間在擴大交往的時候,各民族將繼續保持著本民族特徵。民族特點、民族差異將繼續存在。各民族帶著自身的特點和中華民族的共性進入了新世紀。

參考鏈接網路 中國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