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腦辦公 » 科學六年上冊怎樣放得更大PPT
擴展閱讀
做激光一般多少錢 2025-01-16 23:52:17
氬弧焊機怎樣接線視頻 2025-01-16 23:50:49

科學六年上冊怎樣放得更大PPT

發布時間: 2024-08-25 08:23:24

Ⅰ 怎樣放的更大

怎樣放得更大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知道兩個不同放大倍數的凸透鏡的組合可以把物體的圖象放得更大。
技能目標:能利用兩個凸透鏡自製一個顯微鏡,並用這個顯微鏡觀察微小的事物。
情感目標:體會技術的發展能推動科學的進步,而科學的進步又會返過來影響技術的發展,最終改善我們的生活。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列文虎克對科學的執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學准備:
1、課前學生收集顯微鏡在科研、醫療、工業、農業、紡織、考古等領域的影響、作用及應用方面的資料。
2、分組准備兩個放大倍數不同的放大鏡,觀察用的青苔、花、小字,事先用鐵架台做好的自製顯微鏡。
3、幻燈片以及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T:看,老師這里有兩個放大鏡,一大一小,它們誰的放大倍數更大呢?我們一起來比較比較!
2、T:如果想要把物體放得更大,比如:一千倍,該怎麼辦呢?
(板書課題:怎樣放得更大)
3、T:在很早很早以前,那時侯還沒有顯微鏡。一天,有一個叫詹森的小男孩在自己家的樓頂上玩耍。無意中,他拿起了2個放大鏡,反復擺弄兩個放大鏡間的距離時,突然他發現:街對面教堂高塔上的大公雞雕塑比原來放大了好幾倍,就連大公雞身上雕刻的羽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詹森非常興奮,他馬上把這個發現告訴給了自己的父親。後來,詹森與自己的父親一起用大大小小不同的放大鏡片來做各種距離不等的配合,在他們認真思索,反復實踐中終於發現了把物體放得更大的方法。
二、自製一個顯微鏡
1、T:同學們,你們想不想也像詹森父子一樣來調節調節放大鏡間的距離,使物體放的更大呢?
2、T:由於調節的位置不太好固定,老師已經事先把下面的放大鏡固定在鐵架台上了,我們只需調節上面的這一個放大鏡,直到找到一個放的最大的圖象。同桌兩個孩子一架,注意抓緊時間,開始實驗。
3、學生活動
3、T:看到了嗎?是不是放得更大了?
4、T:其實兩個放大鏡按一定的距離組合在一起,就能把物體放的更大,這就是一個最簡單的顯微鏡了,上面的這個鏡片是顯微鏡的目鏡,下面的這個是顯微鏡的物鏡。剛才我們經歷的過程,就是詹森父子發明第一台顯微鏡的過程了。我們用它來觀察物體?老師為你們提供了一些花、青苔和小字,你們也可以自己選擇一些物體來觀察。比較一下,用肉眼看,用一個放大鏡看和這台自製顯微鏡看,有什麼不同?這個活動在四人小組中展開。
5、學生活動、匯報。
6、T小結:剛才孩子們用自製的顯微鏡看清了許多我們用肉眼看不太清楚的物體,而事實上我們的科學家也是這樣,他們也是通過顯微鏡才觀察到了許多微小生物的,其中一位叫列文虎克的科學家,他首次利用顯微鏡看到了細菌。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有關他的故事吧。翻開書11頁,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
7、學生閱讀T: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知道了什麼?
8、T小結:通過學習我們發現自製的顯微鏡確實能把物體放得更大。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先後出現了幾種顯微鏡,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吧。(播放幻燈片)
三、分享資料
1、T:除了這幾種,你還知道哪些種類的顯微鏡,它們有什麼作用?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樣的影響呢?課前,我請孩子們收集了以上相關的資料,我也了解了你們收集資料的情況,看得出來每個孩子都是很用心去收集的,還有的組收集到了一些圖片。接下來,我請同學來交流交流。其他同學認真聽,從別人的資料中你都學到了什麼?
2、學生分享資料
3、T:聽了這么多的資料,此時,你想說什麼?給你們2分鍾的時間,小組討論討論吧
4、小組討論、匯報
5、T:因為有了顯微鏡的發明,人們發現了重來未曾發現過的微生物、病毒、基因等等;正因為有了顯微鏡,我們的醫學、考古學、工業、農業、軍事等領域都有了很大的發展。下節課,我們將繼續學慣用顯微鏡觀察研究身邊的生命世界。

Ⅱ 科教版六年級科學《怎樣放的更大》教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可以使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
2、顯微鏡的發明拓寬了觀察領域,顯微鏡是人類認識微小世界的重要觀察工具。 過程與方法:
1、用兩個放大鏡組合製作一個簡易顯微鏡。
2、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物體
3、閱讀課文中列文虎克發現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人類發明顯微鏡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2、科學的不斷發展,會促使技術不斷地改進,而技術的發展,又會促進科學研究的發展。
4、學習科學家對科學執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懂得人類的不懈追求促進了顯微技術的不斷進步
【教學難點】自製簡易顯微鏡
【教學准備】
分組實驗器材:兩個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卡紙(或現成的紙筒)、剪刀、膠帶。供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如花蕊,青苔,蠶絲,紙纖維,昆蟲的足、翅、觸角等,手電筒或小鏡子。
教師演示器材:兩個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自製的顯微鏡,相關課件(如顯微鏡的歷史等)。
【教學過程】
一、顯微鏡的發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能熟練地使用放大鏡來觀察一些細小的物體了,但人類的探索慾望總在不斷地發展,放大鏡不能滿足人們對微小世界繼續探索的慾望。如何能使我們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用顯微鏡,用電子顯微鏡„„
2、介紹各種顯微鏡
1) 最早的光學顯微鏡:荷蘭詹森父子製作的顯微鏡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顯微鏡。由一個凸透鏡和一個凹透鏡組成,它是光學顯微鏡。後來光學顯微鏡經不斷改進,最大放大倍數可達1500倍左右。
2) 電子顯微鏡:以電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場代替透鏡。一下子把放大倍數提高到一萬倍。20世紀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萬倍。
3) 掃描隧道顯微鏡:放大倍數可達3億倍。
二、做個簡易顯微鏡
1、怎樣放得更大?
師:放大鏡何以變成了顯微鏡呢,在放大鏡變成顯微鏡的過程中人類進行了怎樣的思考與努力呢?我想當時人們首先想到的問題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學們,你們有什麼辦法在現有的放大鏡的基礎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讓學生嘗試回答)
2、我們自製顯微鏡
1) 我們已經知道增加放大鏡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數,但即使我們將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數也只能達到25倍左右。這個凸透鏡已經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該怎麼辦?
2) 嘗試用兩個放大鏡觀察物體。
調整兩個放大鏡之間的距離觀察物體,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後移開一個凸透鏡,比較一下兩次看到的物體有什麼不同。反復幾次,看看有什麼發現?藉助紙筒,參考第10頁的方法自製一個顯微鏡。(事先讓學生自備與放大鏡外徑一樣大的紙筒每組1-2個,否則課堂上的時間會不夠)
3) 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物體。
供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如花蕊,青苔,蠶絲,紙纖維,昆蟲的足、翅、觸角等。
三、小結
17世紀時,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們就像我們一樣,嘗試著把兩塊凸透鏡組合起來製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觀察工具,它們便是顯微鏡的前身。
板書設計:

Ⅲ 《怎樣放得更大》教學實錄與反思(轉載)

教學內容:人教版六下教材《微小世界》單元的第四課《怎樣放得更大》。教材分析:本課教學是在學生能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微小物體的前提下,嘗試用兩個放大鏡把細節放得更大。課文分「做個簡易顯微鏡」和「顯微鏡的發展」兩部分。引領學生經歷一個前人發明顯微鏡的過程,領悟顯微鏡發明中的科學性和探索精神。教學目標:(1)科學概念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可以使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顯微鏡的發明拓寬了觀察領域,顯微鏡是人類認識微小世界的重要觀察工具。(2)過程與方法用兩個放大鏡組合製作一個簡易顯微鏡。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物體。了解列文虎克發現微生物的故事和顯微鏡的發展史。(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人類發明顯微鏡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認識到科學的不斷發展,會促使技術不斷地改進,而技術的發展,又會促進科學研究的發展。學習科學家對科學執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教學重點:經歷顯微鏡的發明,用兩個放大鏡組合製作一個簡易顯微鏡。教學難點:調節兩個放大鏡之間的關系和距離。教學准備:(1)分組實驗器材:兩個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塑料片、雙面膠。供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如苔蘚等。(2)教師演示器材:兩個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自製的顯微鏡,有關顯微鏡發展的資料。教學過程:一、引入 。1、課前分發好苔蘚,分別用肉眼和一個放大鏡觀察,並比較。師:課前老師給每個組准備了一份小禮物,認識它嗎?生……師:有辦法把它放大嗎?生:用放大鏡。師:來領個放大鏡去看看。生領取放大鏡,觀察。師:這與直接用眼看有什麼不同?生:放大了。2、設法把苔蘚放得更大。師:能放得更大嗎?板書:放得更大。師:怎樣放?板書:怎樣生:能,用兩個放大鏡或顯微鏡。(評註:教材上提供了幾種供觀察的材料,不是由於時令關系難以找到就是觀察效果不夠明顯,於是改為觀察螞蟻的足。一塊載玻片,一條較寬的透明膠帶,中間粘個活的螞蟻,觀察起來效果不錯,學生的興致很高,但是難以保存。一重疊,螞蟻就缺胳膊斷腿了。最後改為青苔,對比效果明顯。青苔要求是天鵝絨式的那種,又矮又細又密,這樣學生用肉眼就不容易看清每根青苔的樣子,用放大鏡才能比較清楚地觀察,顯示出放大觀察的迫切性。)二、探究怎樣放得更大。1、學生嘗試用兩個放大鏡放大苔蘚,說說有什麼新發現。師:我還為大家准備了一個放大鏡。學生再領取放大鏡。師:兩個放大鏡的放大倍數一樣嗎?生:不一樣。這個大,這個小。2、探究兩個不同倍數放大鏡的擺法。師:用這兩個放大鏡觀察有哪幾種看法?生:重疊的。小大、大小。生:分開的。小大、大小。生回答,師板書。師:還有嗎?生:沒有了。師:這些擺法中哪種能放得又大又清楚?我們來試試看。學生逐一驗證四種擺法。師:我們發現哪種擺法能放得又大又清楚?選出最佳擺法,形成共識(①倍數大的放下面更清楚;②兩個放大鏡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比直接疊在一起放得更大。③清晰看到放大倒立的像時最大)如有不同意見的,就不同意見再驗證。師:你是怎樣操作的,能給大家演示一下嗎?(評註:提供兩個不同倍數的放大鏡引領學生思考放置方法,培養邏輯思維;提供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調試兩個不同倍數放大鏡的放置秩序,培養嚴謹的探究態度。)三、自製簡易顯微鏡。1、過渡:這樣觀察有什麼不方便嗎?生:能固定就好了。2、討論顯微鏡的製作方法和步驟。師:要固定的話,需要哪些材料?生邊說師邊出示。師:怎樣固定?我們小組里先討論一下。組內討論。抽兩位學生班內交流。師適時演示並提醒操作步驟。如兩個都固定還是固定下面一個。操作步驟:① 調節第一個放大鏡,直到看到很清晰的像;② 用雙面膠把這個放大鏡固定;③ 調節第二個放大鏡的位置高低,直到看到很清晰的像;④ 在第二個放大鏡柄的下方粘住兩側膠片。3、製作:學生分組製作,教師巡迴指導。 (評註:由設計到演示到製作,學生思維經歷了由抽象到具體的過程,旨在兼顧中差生。允許簡易顯微鏡個別程序的個性化,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4、講解原理:師:我們剛才經歷的過程就是人類發明顯微鏡的過程。300多年前,人們就是兩個放大鏡組合起來,提高了放大倍數,發明了最早的顯微鏡。5、師:現在我們也製作出了顯微鏡,想體驗一下嗎?可以用它觀察指紋、汗毛等細小的東西。學生觀察。6、師:用它觀察與用一個放大鏡觀察比,有什麼不同?生:放得更大了。生:能看到細小的東西。7、了解自製顯微鏡的倍數:師:那它能放大多少倍?我可以告訴大家小的是2倍,大的是5倍①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倍數相加等於7.5倍、倍數相乘等於12.5倍。②師:到底放大了多少倍呢?我們留到課外探究,看誰能先探究出來?四、了解顯微鏡的發明、發展史。1、過渡:關於顯微鏡,你們還想了解什麼?2、了解顯微鏡的發展史。生:最早的顯微鏡是誰發明的?能放大多少呢?生:顯微鏡是怎樣發展的?師:這些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哪些途徑去了解?生:上網、看書……師:還可以同學間幫忙。如最早的顯微鏡是誰發明的,誰能解答。 師展示列文虎克的單式顯微鏡結構圖(資料卡):老師也從網上找到的列文虎克的單式顯微鏡結構圖。這是鏡頭,這是放標本的地方,這兒可以調節上下左右距離。我把它貼在後面布欄里和大家分享。貼圖。師:我們通過這些途徑課外收集資料,做成資料卡,建個專欄共享,好嗎?生:好。師:那讓我們課外繼續研究,現在下課。(評註:對顯微鏡的發展史的了解,側重於方法指導,有利於課外探究的拓展。) 教後反思:一、探究材料的選擇。本課教學的知識點比較少,簡易顯微鏡的製作也比較簡單,關鍵是製作顯微鏡所採用的材料選擇。期中兩個放大鏡的要求是:直徑一樣大小,倍數不同,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外自己買。實驗中關鍵性材料是鏡筒紙。試教中我仿照參考書選用了鉛畫紙作鏡筒材料,結果發現觀察時光線過於微弱,細節雖放大了,但是模糊不清。像教參提示那樣用手電筒和小鏡子反射光線以增加亮度?理論上是行的通的,但是實際操作起來效果不見得好。平常教學中,我們發現材料越多,學生的注意力越容易分散;材料越多,合作的人也越多,默契性往往越差,因而導致實驗效果差。考慮到這些,我把鉛畫紙改成透明塑料片,比較好地解決了光線問題。改用塑料片還解決了同一材料不同班級多次重復使用的問題。雙面膠一撕。塑料片仍可使用,簡單,方便。 二、教材的適當使用。 自從小學開設科學課以來,一直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公開課上學生不打開課本。給人的感覺是似乎打開教材看書是一種老土冒的事。其實,新課程實施以來,專家們對教材改之又改。現行的教材不僅具備了清晰的知識點,還增加了大量實驗、統計等用的記錄表,皆備了知識性和實用性,因此適當應用教材不僅能簡化教學准備,節約教學時間,而且有利於聚焦主題。如本課關於顯微鏡的發展史,教材上有列文虎克發明顯微鏡的故事和顯微鏡發展的文字、圖片。在學生經歷了簡易顯微鏡的設計、製作和使用後,靜下心來閱讀這些資料未嘗不是一種好辦法。從閱讀教材資料開始自行梳理顯微鏡的發展史,領悟科學技術發展與科學發展的關系,從而培養科學探索精神,效果遠比花哨的課件來得實在。

Ⅳ 《怎樣放得更大》教學設計

一、實物引入
1、每組一份苔蘚,「這是什麼?」
「怎樣把它放大了讓我們看個清楚?」提供放大鏡(2.5倍)觀察。
「覺得怎樣?」
2、「那又怎樣把它放得更大呢?」出題。
再次提供放大鏡(5倍)。

二、探究怎樣放得更大 。
1、比較:用兩個放大鏡觀察苔蘚,與一個放大鏡觀察反復比較。覺得怎樣?
1、探究活動:
①你是怎麼放置兩個放大鏡的位置的?
羅列四種擺法,並板書。
②驗證四種擺法。
③通過反復比較,你覺得哪種放法最好?
選出最佳擺法,形成共識(①倍數大的放下面更清楚;②兩個放大鏡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比直接重疊在一起放得更大。)

三、自製簡易顯微鏡 。
過渡:這樣觀察物體,感覺有什麼不方便嗎?
1、討論顯微鏡的製作方法和步驟。
要固定的話,需要哪些材料?
怎樣固定操作起來更方便?
組內討論。
交流。
2、製作:學生分組製作,教師巡迴指導。
操作步驟:
①膠片立放標本上;
②用大倍數的放大鏡觀察標本,直到清晰;
③用記號在膠片上標出這個放大鏡的位置;
④把雙面膠粘放大鏡外圈上,並撕去外紙;
⑤從放大鏡柄一側開始沿膠片上的記號粘,固定好第一個放大鏡;
⑥第二個放大鏡進入鏡筒後,調節與第一放大鏡的距離,直到看得最清楚為止;
⑦在第二個放大鏡柄的下方粘住兩片膠片,一個簡易顯微鏡就算完成了。
3、講解原理:我們剛才經歷的過程就是人們發明顯微鏡的過程。在 17 世紀,人們把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一個凸透鏡把另一個凸透鏡所成的像進一步放大,這樣明顯提高了放大倍數,這就是最早的顯微鏡。
4、了解自製顯微鏡的倍數:
過渡:那麼我們手裡的顯微鏡最大能放大幾倍呢?
①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老師歸納出兩種可能「倍數相加等於7.5倍」、「倍數相乘等於12.5倍」。
②教師告訴學生正確的計算方法是兩個放大鏡的倍數相乘12.5倍。
5、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螞蟻、苔蘚、手等。與用肉眼觀察時獲得的信息進行比較。

四、了解顯微鏡的發明、發展史。
過渡:確實顯微鏡把人類帶入了精彩的微笑世界,那麼關於顯微鏡你有什麼想了解的嗎?
1、課件:顯微鏡的發展歷史。
① 荷蘭生物學家列文虎克年輕時在一家雜貨店當學徒,經常磨製鏡片玩,後來他用兩塊鏡片製成了世界上最早可以放大300倍的金屬結構的顯微鏡,使人類看到了過去從未看到的微生物世界。
② 顯微鏡的發展史:
● 在列文虎克的基礎上,經後人不斷改進,這種光學顯微鏡最大放大倍數可達1500倍左右。
●1932年,德國科學家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透射電子顯微鏡,由此把放大倍數提高到10000倍。
● 1952年世界上研製成功了放大率200萬倍的電子顯微鏡,人們利用它可以看到物質內部的精細結構,知道了所有物質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見的極小極小的微粒組成的,從而發現了原子世界。
●1983年,人們發明了掃描隧道顯微鏡。掃描隧道顯微鏡具有很高的空間解析度,橫向可達0. 1納米,縱向可優於0. 0l納米

五、拓展:
過渡:是呀,顯微鏡的不斷改進凝聚著人類不斷探索的精神,你能改進你的顯微鏡嗎?
1、課外改進自製的顯微鏡,並用它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