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對如何確定語文教學內容的一些簡單的思考
——讀《新課標與「語文教學內容」》有感寧波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王榮生博士在其所著的《新課標與「語文教學內容」》書中在教學內容方面大致提出了以下觀點:1、課文中有它作為文章本身的原生價值,編進教材後,文章有多了他的教學價值,教學價值是指文章「如何傳遞信息」的,而不是指文章傳遞了什麼信息。教師的任務是在課堂中,教給學生課文是「如何傳遞信息」的。2、課文根據的他的特點,又可分為「定篇」、「選文」、「樣本」和「用件」,不同的課文有它不同的教學價值,當然也就有他不同的教學內容。用王博士的觀點對照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體會和收獲。 一、所教的內容要有語文味在課文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寫了些什麼,這只是課文教學的低層次要求,而在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深入到課文內部,理解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理解課文語言文字的表情達意功能,才是課文教學的高層次要求和根本任務。回想起我教《稀粥南北味》(張抗抗)的經歷,我當時也犯了這樣的錯誤。第一遍設計時,我定的教學目標是:要學生知道文中的這些粥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感情,為此我設計了以下的教案:教學目標:通過思考「味」的含義,理解作者表面寫粥,背後蘊藏著的中國人的生活態度,為人處事的價值觀。感受作者富於表現力的語言。教學步驟:導入:1、從「大家都應該喝過粥,粥的味道是怎樣的呢?」入手,讓學生談談,從而引入作者張抗抗從粥中嘗到的「滋味」——「……從喝粥的經歷,體察到稀粥始終長盛不衰的種種魁力……」2、明確本課學生的學習目標,布置討論問題:「通過默讀、圈劃,找到粥的魅力是什麼,『從中生長出精血氣力、聰明才智』是什麼。」學生分小組學習交流:從預習中學生已知課文按照作者的喝粥經歷,按時間分為三部分。將學生分為三個小組探究。教師出示投影提示:大家可以試著用以下的方法找尋問題的答案。圈劃並誦讀作者描寫形容粥滋味的語句、段落圈劃並概括作者描述和喝粥有關的事情、人物的語句、段落圈劃並誦讀作者喝粥的感受、體會的語句、段落讀完本小組的內容後,再讀讀作者的其他喝粥經歷,比較後思考問題的答案。學生在自行圈劃後,再進行小組交流,然後小組代表發言交流深入思考:教師提問:作者認為,稀粥是貧窮的產物,是時間的產物;隨著時代的發展,稀粥會漸漸遠去。你是否同意她的看法?學生思考後發言。布置作業:請借用書中描述稀粥製作的語句,來寫寫你們家裡某種食物的製作,如果能寫出這種食物對你們家庭或家族的意義就更好了。思考:讀了《新課標與「語文教學內容」》後,我從「語文教學內容」的角度來評這份設計,其中一個大問題就是,學生在我的課堂上,是被我用「粥的魅力是什麼,『從中生長出精血氣力、聰明才智』是什麼」這個問題引導著,而從我的教學步驟中看,我已經把答案的范圍告訴了學生,如可以在粥的滋味中去找,在喝粥人的感受中去找,等等。而且第二條目標也沒有相應的教學內容來實現它。學生在這課中,只要按老師的要求到指定的地方,歸納概括出答案即可。教語文就是教課文,這是一種認識誤區。我的設計是在「教」課文,而不是在「用」課文。那麼應該用教材來教什麼呢?我認為要教出「語文味」,如一篇課文,既可以教給學生有關的語言知識,也可以訓練學生有關的語文技能。這里的語言知識和語文技能訓練才是語文教學的內容。如這篇課文的語文味可以體現在作者精巧的構思上,比如:為什麼要寫喝粥的人,為什麼要寫三種粥等等 二、「語文味」應從學生出發,應體現文本價值語文是一門關於語言的學科,語文教學最根本的任務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教學內容要體現語文的本色本香,要著眼於對語言文字的積累、理解、揣摩、品味和運用。《稀粥南北味》的第一遍的教案設計被否定後,我考慮將教學內容集中在表現粥的美味的語言上,體會作者從多角度出發來寫粥的方法,覺得這於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來說是有好處的,於是,我又設計了以下的教案。教學目標:1、通過體味作者描寫粥、議論粥的語句,感受作者對粥的情感。2、懂得描寫事物可以採用多種方法,並從多角度出發。課前准備:略教學步驟: 導入:從大家平常喝粥的感受出發,講到在作者筆下,普通平凡的粥確有了不同尋常的滋味,有「長盛不衰的魅力」,今天的課就要來找找作者筆下的粥有什麼樣的滋味,作者是怎樣寫出這種滋味的。學生交流討論:關於白米粥的討論:學生活動:全班分為兩大組,交流圈劃的內容;由其中一組先發出「挑戰」,誦讀文中的有關語句,請另一組的同學來講講這句話寫出了粥怎樣的滋味,怎麼寫出來的。教師活動:隨時歸納點評學生的發言,幫助學生發現作者的匠心;隨時引導討論的進一步開展,用問題,如當學生只停留在對喝粥的語言的分析時,將學生引到粥的製作上,到對粥的議論和贊美上。並在最後及時以投影形式歸納總結,如以下的投影:標題:白米粥的滋味寫作的角度文中的語句分析喝粥的感覺那樣的白米粥,天然的清爽可口,就像是白芍葯加百合再加蓮子熬出來的汁。滾燙地喝下去,似乎五臟六腑都被清洗了一遍。採用形象地、具體的,能讓讀者感受到的物體,如白芍葯花、百合、蓮子來形容喝粥時那難以言明的感覺,又因作者覺得粥是「清爽可口」的,因此又選擇了白色的,清雅的事物,讀來令人賞「目」悅「口」粥的製作略略喝粥人的表現略略註:下劃線部分讓學生說,空白部分也讓學生講。關於「金色粥」的討論:學生活動:對照上一張投影,自己來講講金色粥的魅力在哪裡(學生個人講)教師活動:隨時歸納點評指導,並提問:寫金色粥,作者是從「喝粥的感覺、粥的製作、喝粥人的表現」這幾個角度出發寫的嗎?還有別的角度嗎?請同學朗誦有關描述「廣東粥」的語句,讀出粥的魅力來。教師總結: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現,作者帶著對粥的深厚情感,繪聲繪色,形象具體地描寫了粥,還用飽含感情的語言贊美了粥給與她的「精血氣力,聰明才智」,使現實生活中普通平凡的粥變得如此美麗神奇,我們不得不佩服作者良好的語言功夫。布置作業:學習本文作者的寫法,描述你家的某一種菜餚的滋味,明天我們來個大聚餐。要求:從多角度出發寫作。這堂課的語文味較濃,抓住了描寫的角度。課後,學生按照我的要求,寫出了家中的食品,我們上了一趟「美食大會餐」的課,大家的短文都寫得不錯,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我覺得這應該是一堂體現了語文味的課,但是,對照王博士的觀點,我覺得這次教學有一些問題:沒能扣住學生的實際需求來教,沒能考慮到學生在學習這篇文章時,他看不懂的地方是哪些,老師撇開這些不去教他,而是教他其他的內容。或者說是沒有學習到作者是如何靈活巧妙地運用「描寫要多角度」這個語文知識來表情達意的。教學內容的適切性不夠,為什麼要教學生多角度描寫呢?是課文里有什麼我們就叫什麼嗎?學生確實是不會多角度描寫,但是,這篇課文是多角度描寫方面的典範嗎?如果教的確實應該是多角度描寫,那麼僅用這一篇《稀粥南北味》是不夠的,應該還補充相應的其他課文,共同來講清這個問題。思考:從這堂課來看,我注意到了教學要有語文味,但犯的錯誤卻是沒能將課文的原生價值和教學價值相結合,造成了學生還是不能體會課文原來要傳達的信息。以王博士在書中提出的觀點來看,我認為像《稀粥南北味》這樣的課文屬於「例文」,課文中有可以教的很多知識,比如在這篇課文中我可以教「總分」結構,可以教多角度描寫,還可以教托物言志等等。但是,我們應該以什麼依據來選擇較哪些呢?我的想法時,教師應該以所教年段學生的年齡特點為前提,以教材內容的編排為依據,有選擇的教。比如,在處理《稀粥南北味》這課時,就可以將它放在「風俗世情」這個單元里,看看這個單元的幾篇課文,除了在題材上有共同的寫祖國各地風俗之外,站在文章學的角度來看,課文們各自的特點又是什麼,找到一個單元的教學內容,以這些課文為例,來講清文章某一個「傳達信息的智慧」。用王博士的話來說,就是「先必須依據課程目標,了解學習這類選文要達到什麼目標。其次,必須從整個教材的選文系統來思考文本作為選文的價值取向。因為把一篇文章放在整個教材的選文系統中,它不但具有單篇的教學價值,同時也具有作為系統一部分的局部意義。」其次,教師所用的教學參考中,可以讓老師明確課文的教學價值的東西不多,教師要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來挖掘其中的教學價值,教師挖出來的東西對不對,比如,我所認為的《稀粥南北味》可以上「總分」結構、上多角度描寫,這些「上」的內容對嗎?這是值得認真商議的。為此,我的設想是,可以充分發揮備課組和教研組的力量,大家來商量課文的教學價值是什麼,大家來補充教學資料當中所沒有的內容,這樣的教學恐怕比教師個人研究要來得科學的多。 三、「語文味」重在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是一個人語文方面諸多素質的綜合,是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語文態度、語文習慣、語文方式以及審美情趣、價值取向等各方面的融合。在設計《杜甫詩三首》(登岳陽樓、登高和石壕吏)時,我定的一個教學內容是知道作者的生平和其思想。當時,為了講清詩的思想內容,我查了很多資料,查到了葉嘉瑩教授在百家講壇講杜詩的文章,為了講清杜詩,葉教授用了很長的篇幅講了杜甫的生平,使我認識到要理解《登岳陽樓》和《登高》就必須知道杜甫的生平。於是我製作了以主題為「『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從幾首詩簡單地了解杜甫的生平」的ppt課件,將一段段的杜甫生平故事與學生學過或沒學過的杜詩相結合,如學過的《望岳》、《春望》,沒學的《兵車行》等,以此為學生學習詩歌作鋪墊;同時,我還調整了學習的順序,按照杜甫的生平,不先講授課文開頭的《登岳陽樓》和《登高》,在看完ppt後,先講《石壕吏》。但其後的教學內容又陷入了講詩歌主題的「泥潭」中,在這里隱於主題無關就不多敘。思考:從《新課標與「語文教學內容」》一書對於定篇給如何教來看,我覺得我這樣的教法還是可行的,因為學生對於是誰什麼幾乎沒有認識,對於如何欣賞詩也不知所以然,如果僅以簡單的要求讓他自己背誦,可能會引起學生對詩的反感,因此,像這樣的經典文學作品,我們應該在考慮學生接受能了的基礎上,將之講透講清,讓學生能多方面的來閱讀這首詩,增加語文知識。還可以有關於詩該怎樣欣賞的知識,如欣賞詩歌的語言之美、意象之美、音韻之美等等,有教授詩歌賞析可以有哪些著眼點等等。也可以以整個唐詩單元為整體來講清如何欣賞唐詩,講不同的詩可以如何欣賞。以詩歌來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王榮生老師所著的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影響是:我在教學時總能自覺地想到教這篇課文,教這個單元的課文,我要給學生什麼?在教學時,我會用告訴學生這節課的「『學習主題』是什麼」來使教學內容扎實有效。雖然在確立每一課的教學價值,確定教學內容時還有很多困難,但希望能借這篇文章,引起大家思考,多關注課文的「教學價值」,認真挖掘課文要教學生獲得什麼知識。最後,借王博士在書中引用過金聖嘆在點評《水滸傳》的開篇中的那段話來結束本文,希望學生能在我們的指導下,不會像金生嘆所批評的「今人」一樣不會看書:「今人不會看書,往往將書容易混賬過去,於是古人書中得意處,不得意處,傳筆處,難傳筆處,……,無數方法,無數筋節,悉付之於茫然不知,而僅僅粗記前後事跡,是否成敗,……」
2. 知道自己不知道
早已忘記在大學第一次班會課上大家都講了些什麼,但班鋒模主任的這句話卻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裡,之後的3年我也似乎沒有逃出這個「可怕」的預言。 到了大四,有些之前迷茫的事情變得明朗,而有些之前是明朗的事現在卻變得迷茫。 前不久還自鳴得意地認為,自己開始慢慢進入「知道自己知道」的階段了,但現在才發現,迎來的卻是「知道自己不知道」。
從閱兵放假後開始上班到上周五(6-18號)皮斗,我連續「工作(實習打雜)」了13天,期間去了2趟寧波,每一趟都「洗刷了我的三觀」( 開了眼界,漲了知識,碰了痛點 )。這13天很忙,所以也就很少更新公眾號了,實屬抱歉。今天就來談一談上周五在寧波碰到的痛點,以及迎來的「知道自己不知道」。
(上午心康培訓,2015-09-18攝)
上周五是我實習的公司請了一位美國心臟康復專家給寧波某著名醫院做培訓,我的大Boss負責翻譯,我是助手(負責打雜)。本文為了避開商業上的敏感內容,一律簡化或隱去, 美國心康專家在下文一律簡稱G 。整天的培訓議程是我8月底擬的,雙語;培訓用的PPT本來是要我翻譯的,但後來G發給我的PPT是雙語對照的,他所在的上海某著名醫院(他是醫院美方顧問)幫忙翻譯了,譯文很專業,絕對甩出我好幾條大街,我只需負責校對。由於之前我的Boss(區別於大Boss)說培訓內容大Boss會翻,我只要協助其它事情就好,所以愛偷懶的我也真只是做了簡單的校對就完事了。
周五早餐時,大Boss問我大學有沒有進行過這種訓練(交傳),今天要不要試試,他可以做我的強大後盾。我臉瞬間就紅了,只好尷尬地回答:是有一個半學期的口譯課,但練習的內容都是「大而空」的開幕致辭、論壇發言,絕不會牽涉這么復雜的醫學翻譯,而且人家是付費培訓,翻不好很丟人,我這次先觀摩,爭取下次可以做。雖然那天大Boss真的只讓我觀摩了,但還是緊張了一整天,擔心他隨時讓我上。 「機會只垂涎有準備的人」,這句話雖然聽上去像心靈雞湯,確是實話。 回想起來,如果當初我認真校對PPT,校對完後把PPT內容弄熟悉,把裡面的專業術語學會,然後利用寒假參加亮劍培訓時學到的方法做翻譯准備,平時練一練朗讀(半年沒說過英文了),我其實是可以勝任的。因為懶惰,錯過了一次實打實的鍛煉機會。
上午培訓開始前G要把PPT拷貝上銀握緩去,但他U盤里文件多到眼花繚亂,電腦又是中文語言,他找了好半天才找到最新版的PPT文件。我 U 盤平時是空的,每次只暫存需要用的文件,用完即刪,這樣找文件方便,丟了也不用在各種社交平台發尋物啟事、哭訴裡面文件很重要。 這個習慣很好。這次我U盤備份了G培訓要用的PPT,但當時見G已經在找他U盤里的PPT了,我就沒給他我的U盤,服務不到位,而事後證明這是一個大錯誤。
講到第6張PPT時,沒中文,可我明明記得我翻譯了那張PPT。難道他沒查收郵件?還是他打開的不是最新版的PPT?(註:G發我的PPT是雙語對照,我只需校對,但後來他新增了幾頁PPT,新增部分需要我翻譯)。培訓還在進行,我也就是小小懷疑了一下而已,就繼續開始打雜了(拍照)。在Tea Break時我竟然忘了這事!!!導致的後果就是,培訓末尾的幾張PPT都沒有譯文!!!而這次培訓開始前,醫院方問懂英文的人舉手示意時,只有副院長(參會的最高級別領導)和主任舉手了,不知道其他人是真不懂英文還是謙虛。講到這部分沒譯文的PPT時,G問了我,我只好告訴他:「I』ve translated your PowerPoint, but the one you opened is not the latest.」G問大家要不要換成最新版PPT,由於那時已經11點多了,大Boss就說別換了。現在想想,還是服務不到位,要是一開始給他我的U盤,要是Tea Break時我沒忘記我的懷疑,就不會這么尷尬了。所以, 做協助的人一定要細心細致啊!
談一談上午的培訓翻譯。大Boss是清華大學計算機出身,去美國讀了更好的碩士,現在入了美籍,從事的是醫療服務領域的中心血管疾病的相關軟體系統研發。所以說,他也是跨界進了醫療領域(本質還是軟體行業),翻譯只是他額外的技能。整個上午的培訓,他是做交替傳譯(第二次給G做)。這次他用了紙筆,但也只是偶爾做筆記,半天下來還沒用完半張紙。紙筆是我早上問酒店要的, 工作了一定要隨時攜帶紙筆!!! 上次去常州,大Boss和另外一老闆談業務,讓我也做記錄,我竟忘了帶紙筆,只好用手機記關鍵詞,雖然會後寫會議記錄還能回憶起來,但是在老闆們面前用手機記錄顯得很不專業。這次也忘帶,問酒店要,最後給了大Boss做交傳用,但晚上他讓我下周和他一起寫下午的會議記錄,我只好依靠我不靠譜的記憶力了。 事不過三,希望沒有三。
指導和評價翻譯的標准很多,從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到嚴復的「信達雅」,被大眾熟知的也很多,雖然我個人對這些理論不以為意,有偏見。 我個人認為,口譯員的最大目的是協助溝通。 從這個目的上看,我很佩服大Boss的翻譯。他達到了溝通的目的,而且在翻譯時,他會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自己參加心血管類會議時遇到的case,以便更好地傳達。當然,在譯文中加入自己的內容,在學院派(學術)看來是大忌,而他翻譯時大量地簡化、重組甚至原文譯文偏差很大在學院派看來也飽含爭議。 不同的評價標准,就會有不同的評價結果。 如果非要用每年兩會新聞發布會上的交傳作為標准去衡量大Boss的翻譯,那客觀的說,他的譯出率大概在70%。我好評他的翻譯,是因為目的達到了,而且用 我個人的翻譯標准 —— 舒服 ,去評價的話,他翻得讓人聽了舒服。還是那句話, 不同的評價標准,就會有不同的評價結果。
上午培訓到中間部分時,有一張PPT上的圖是12導心電圖,摘自醫學論文,大Boss看不懂上面的縮寫,只好求助於副院長(女,上文提過, 下文都稱F )。F解釋得很透徹,並對大家說 美國在心臟康復領域多走了 50 年,中國目前是基本空白,鼓勵在座的各位全身心投入,很容易出成果(發頂尖期刊的論文) 。提這點是鼓勵本公眾號中醫學專業的訂閱者。她的翻譯讓我想起了看過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指出當今的一個普遍現象: 企業、事業單位高管中精通英文的往往很多,反倒是那些中低級別的職員,英語很爛。語言能力只是眾多能力中的一種, 文冤閣大學士說 英語不是全部,但在語言上投入再多的時間和精力都不為過 。共勉!
培訓的PPT後面有一頁很簡單的一個數字翻譯錯了,大Boss當場指出,而我在校對時竟然沒發現!後來這個錯誤又在後一張PPT出現了。我推測翻譯PPT的人應該是了trados之類的輔助翻譯軟體,因為這些軟體會記住你的譯文,讓你不做重復的翻譯。但缺點是,第一次翻譯一個新內容時,如果譯文不準確,後面碰到同樣的原文,軟體自動填充譯文而你若不去檢查,就會出現同樣的錯誤。 但重點是,我要思考為什麼我校對時沒發現這么低級的錯誤! 思考了一下,校對時沒發現錯誤的原因是校對那天,發現譯文很專業,絕對甩出我好幾條大街,所以校對到一半時,由於時間緊,我就直接看譯文不看原文了,只調整譯文語句不通順之處。 這是校對的大忌!!!以後時間多緊,都切不可再犯! 再牛逼的譯員,也有失誤的時候。
中午飯後,院方3美女護士約我們去星巴克喝咖啡討論問題,期間G教了最有價值的一個心理放鬆方法。 雖然他說這是針對有焦慮症的患者,但我覺得適用於每一個人。該方法是: 平躺著,保持正常呼吸,把注意力集中在左腿,綳緊左腿肌肉,綳緊再綳緊,然後突然放鬆。作完左腿後,同樣方法依次做右腿、左手、右手、會陰部、臀部、腹部,最後全身。 這過程保持呼吸暢通,切不可憋氣。 下午的實踐課G帶著大家做了一遍,確實有效果。F練過瑜伽,說這是從瑜伽演變過來的一種通過生理放鬆達到心理放鬆的方法。中午聊完天,那三個美女護士說,這一個半小時的聊天學到的東西比一上午的培訓要多得多。所以,我感觸最深的是, 有機會要多請值得你學習的人去喝咖啡或茶,邊喝邊聊,探討一些問題,從中得到的收獲絕對要遠遠超過你的金錢付出。 (以後雙休日誰想去喝咖啡或茶的找我,我買單,我是認真的!)
下午是實踐課程,分析3個真實病例。培訓開始時大Boss說這是我翻的病例,我又是一陣緊張。一來怕自己的翻譯出錯,二來怕大Boss說因為是我做的筆譯,我對材料最熟悉,讓我做交傳。不過還好,兩件擔心的事情都沒發生。說說這3個病例的翻譯。准確的說,這三個病例是我同事翻譯的。她有運動醫學背景,boss把病例翻譯任務交給她,讓她翻好後我來校對,把語句弄通順。但她翻譯了第一個病例發給我看時,我見到她把「78歲」翻成「78 years」就崩潰了,看到後面一個句子完全不通。於是,跟她說,只要讓她把病例中的所有專業術語如「竇性心率、股動脈、迴旋支開口、功率自行車、上肢液阻、跑台」等查出來,餘下的都我來翻,提高雙方效率。這時才知道,她是藉助金山詞霸在線翻譯完成的。 所有的在線翻譯,親測谷歌在線翻譯最靠譜!但每一種在線翻譯只能給你提供參考,大幅修改是必須的!
雖然她查了一些專業術語,但另外一些術語她沒查到,只能自己去查。部分她查的術語是錯誤的,需要我再去查。所以,3個病例的翻譯翻得真的是想吐啊!碰到類似於 「第一對角支開口及近段90%狹窄,為分叉病變,右冠中段50%狹窄,予第一對角支及前降支近段各植入一枚支架」、「竇性心率,左前分支傳導阻滯,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室性早搏,ST-T改變」 真的很崩潰。就算術語查了,中文都沒弄懂,還要翻成英文,真是折磨。這三個病例還是相對簡單的病例,要是真正牽涉到醫學腫瘤手術之類的翻譯,那就不僅僅是崩潰了。認識一同傳大V,多年的醫學同傳翻譯經驗,還是英語本科出生,瞬間肅然起敬。人家也是 本科畢業 , 自學同傳 ,還是 醫學同傳 ,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真的不是一般的大啊!
下午大Boss的交傳筆記記的就明顯多了,反應速度也沒有早上快,顯然翻譯真的很累。交傳一上午,中午喝咖啡時還要幫忙協助翻譯(我也協助翻譯,但貢獻不大),下午又接著交傳,想想確實累。要是我,就算有能力做交傳,中午不休息,下午也要累趴下,腦子絕對一片漿糊。 翻譯不僅僅是腦力活,更是體力活!
晚上院方請我們去寧波百年老店狀元樓吃飯,狀元樓竟然是余秋雨題寫的。進樓後才知道,原來歷代寧波出了那麼多狀元, 寧波真不愧是人傑地靈! 大廳里擺了花轎、官帽官服,院方主任(下文簡稱 M )用英文給G介紹,雖然英文說的不是很流利,但介紹的絕對要比我好!如果讓我介紹傳統文化,我本身就對傳統文化知之甚少,無論怎樣都不可能介紹詳細。 給外國人介紹中國傳統文化,首先自己要知道了解,肚子沒貨英文再好都沒用!
用朋友的話說,我是抱著大Boss的大腿胡吃海喝了一頓,嘗了寧波海鮮和美食。但其間也有眾多感觸。F來給她的下屬敬酒時說的「 目標要放遠,但每一步都要走得踏實 」就讓我印象深刻,如果是別人說出這話我可能會認為是心靈雞湯。F上午參加完培訓,吃過中飯後馬上去看病人,下午培訓完後又去看望病人,然後再來飯局。F已經是副院長級別的人物,依然這么勤,一點都不浪費時間,真的不得不承認 那些比我牛逼一千倍的人比我努力一千倍 。從目前接觸到的人來看,我的感悟是 同等級別的人物,女性更容易讓我敬佩! 主任M飯局上唱了一首日文歌,他透露說高中學了3年日文,大學學了6年日文,後來跨界進入醫學,現在是醫院康復科的專家。 都說隔行如隔山,但還是有那麼多人跨了那麼大的界。專業限制真的只是一個借口! 飯局後去了KTV,雖然我個人很討厭飯局和KTV,但不得不承認,在中國這兩者真的是促成合作意願的好地方。
這兩趟寧波,每一趟都「洗刷了我的三觀」( 開了眼界,漲了知識,碰了痛點 )。 只有慢慢接觸社會後,才發現書到用時方恨少,該學習的東西太多太多了。 面對自己的「知道自己不知道」,只能希望自己迷茫少一點,行動多一點。
成長是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