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原因查詢 » 中醫如何治療不明原因高熱
擴展閱讀
怎樣受孕圖片欣賞 2024-12-23 13:40:45
ps里的鋼筆怎樣半圓 2024-12-23 13:40:06

中醫如何治療不明原因高熱

發布時間: 2022-01-18 15:59:42

Ⅰ 不明原因發熱有哪些可能性急!!

什麼是發熱?這是一個非常淺顯的問題。幾乎每個人都有過發熱的親身體會。受涼感冒了可以發熱,吃了不潔飲食腹瀉了也可以有發熱,正象俗話所說的:「吃五穀雜糧,誰還沒有個頭疼腦熱的」。這些看起來好像都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發熱真的那麼簡單嗎?
實際上,發熱(尤其是長期不明原因的發熱)往往是各科臨床醫生經常遇到的一個比較棘手的難題。因為導致人體發熱的病因太多,也太復雜,其涉及的病種常常不下數十種甚至上百種,對許多病例要在短時間內作出明確診斷並非易事。
「不明原因發熱」(英文縮寫為FUO)是一個專用診斷名詞,此類病人發熱時間比較長,病因較隱匿,其具體定義為:持續發熱2~3周以上,體溫數次超過38.5℃,經完整的病史詢問、體格檢查以及常規的實驗室檢查仍不能明確診斷者。引起FUO的病因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即感染性疾病與非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是指由各類致病微生物(細菌、病毒、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等)感染人體所導致的感染,如結核病、肝膿腫、膽囊炎、艾滋病等;非感染性疾病又可分為很多類型,較常見的有:風濕性疾病(如風濕熱、類風濕性關節炎、成人Still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各類惡性腫瘤(如惡性淋巴瘤、惡性組織細胞病、白血病、肺癌、腎癌等)、葯物過敏(葯物熱)以及其他許多疾病(如增生壞死性淋巴結炎、甲狀腺炎、炎症性腸病等)。在所有的病因中,以感染性疾病最常見,可佔45%~60%左右,其次為各種風濕性疾病和惡性腫瘤。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病人對葯物產生過敏反應所造成的葯物熱在臨床上相當普遍,病人因為發熱而就診,在用葯治療過程中,體溫仍持續不退或反而呈升高趨勢。根據國內外文獻統計,此類病人可以佔到所有FUO病人的2%~9%,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面對如此眾多、如此復雜的病因,作為一個缺乏醫學專業知識的病人可能會覺得很無助、很茫然。連醫生尚且覺得「頭痛」,我一個病人能做點什麼呢?其實,醫生在診斷您的疾病的時候,非常需要您的幫助與配合。就此,我想給您提點建議:
第一,不要亂用退熱葯物,甚至協迫醫生給您用退熱葯 發熱只是人體疾病的一個表現,其本身是人體的一種有益的防禦性反應,單純的退熱對疾病的治療不僅無益,甚至反而有害;比如,發熱病人的體溫變化曲線是醫生作鑒別診斷時的一個重要線索,強行退熱後可能影響體溫曲線反應病情的真實性,從而延誤診斷,此外,退熱葯是臨床上引起葯物熱的一類常見葯物,用葯不當可能反使病情復雜化,這種情況在臨床已屢見不鮮;由此可見,對於長期不明原因發熱的病人,為圖一時之快而強行退熱的做法無異於「掩耳盜鈴」;
第二,不要濫用抗菌葯 病人往往有一種習慣性思維,發熱了就想到要「消炎」。其實,諸如頭孢菌素、青黴素等葯物並非消炎葯,而是抗菌葯物,他們並非萬能,都有自己的適用對象(敏感菌群),例如,無論何種抗菌葯對病毒感染都是無效的;濫用抗菌次葯不僅無效,而且還可造成人體的菌群紊亂,導致真菌(即黴菌)等繼發感染而加重病情,甚至產生葯物熱;
第三,盡量詳細地向醫生匯報自己的病史 醫生對於不明原因發熱的診斷過程就類似於偵探在破案,病史當中的有些診斷線索有時較隱匿,可能被醫生或病人所忽視,例如發病前是否去過外地或國外旅遊、近期有無手術史、發病前後曾服用過哪些葯物、是否有與一些特殊化學物質或毒物接觸史等等,這其中就可能隱藏著重要的診斷線索;
第四,疑難病人對自己疾病的診斷過程要有一定的耐心 醫生對病情的診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且許多疾病的特徵性表現也是在病情的發展過程中逐步顯現出來的,應該給醫務人員以獲得必要的診斷依據所需的合理時間,配合醫生共同戰勝疾病。
需要提醒廣大病員的是,不明原因發熱雖然病因復雜,但絕大多數(85%以上)是可以獲得明確診斷並得到有效治療的;對於那些長期發熱而得不到明確診斷和有效治療的病人的心理感受,我們深有體會,甚至有些病人在長期患病後會感到投醫無門、生活無望。希望大家在診治過程中既不要病急亂投醫,也不要輕易放棄對自己疾病獲得治癒的希望。

Ⅱ 中醫的角度解釋發燒,怎麼治療發燒

中醫講發熱一般指內傷發熱 也分低熱和高熱 (高熱) 例一王XX,男,11歲。高熱持續一月余,最高體溫達42℃,經各種抗菌素、退熱葯治療未見效果。症見每日午一55一後兩度熱勢上升,至次早則稍降,雖然體溫在40℃以上,而患者自覺並不發熱,其脈弦澀,其舌色暗,面無熱色,右脅下痛不移,口不渴,大便自調,小便亦利。觀其體溫雖高而自覺反不熱,是無表熱可知;口不渴便亦不結,是無里熱又可知。脈弦澀,脅痛不移而舌質黯,是血瘀發熱,已可徵信,建議用活血化瘀之法,方用血府逐瘀湯加減。當歸尾、赤芍、川穹、西紅花、炒枳殼、柴胡、制沒葯各4.5克凈桃仁、川牛膝、乾地龍各6克干生地9克桔梗、甘草各3克連服一周,其間或加生鱉甲、生牡蠣、或加延胡索、血竭,午後發熱略有下降趨勢。又以原方並佐以小金丹,早晚各服一丸。二周後熱降痛減;三周午後之熱巳低,脅痛消失,大便曾見黑糞,舌黯稍減而脈細,改為兩日一劑,緩其劑而續和之,使瘀盡去而正不傷。二十日後復診,熱退已二周余,停葯已達一周,患者由29.5公斤增至31公斤,舌色鮮紅而不黯,脈象緩和而不弦澀,精神體力恢復正常。巛蒲輔周醫案》) 例二男性患者,慢性粒細胞自血病。每天傍晚開始發熱達40℃,下半夜自汗身涼,大起大落,巳有半年。平時手心微熱,兩足不溫,腰以下特別痠痛,大便數天一次。舌苔厚膩,脈沉細無力。診斷為下焦陰陽並虛,中氣不振,用黃芪、生熟地、歸身、蓯蓉、升麻、白術、澤瀉等甘溫除熱,次日晚上熱即平靜。 (秦伯未《謙齋醫學講稿》) 例三劉Xx,男,17歲,門診號:565375。初診日期:1965年10月21日。患者於了月中旬勞動後,淋浴感寒而致發熱(39℃),一56一經西葯治療兩周發熱仍未退。住院期間,每日下午體溫波動於38.℃上下。經西醫多種檢查未能明確診斷。發熱運今已三月余。來診時每天下午4點至夜間2點發熱(38.5℃),燒前先有惡寒,繼而身熱,無汗,伴有頭暈,咽干,胸部覺隱痛,隨後汗出熱退,飲食尚可,二便一般。舌苔自厚、質紅。脈細稍數,略顯浮象。辨證;陰虛發熱,營衛不和。治法:養陰清熱,調和營衛。方葯:青蒿10克鱉甲10克秦充6克地骨皮12克玄參12克銀花15克天花粉15克鮮生地12克丹皮10克赤白芍各10克僵蠶6克鮮石斛30克燈芯1.5克桂枝3克甘草6克鮮茅根30克銀柴胡3克10月25日:服上方4劑後,熱勢稍減,下午體溫38.9℃,胸部時痛,脈滑稍數,上方去桂枝加常山3.5克,銀柴胡改為3.5克,繼服6劑。11月1日:葯後曾有兩天體溫正常,昨日又達38℃苔白較厚,脈細數。患者日哺發熱,屬於陽明氣機不暢,積熱不清,上方加焦檳榔10克,蟬蛻3.5克,繼服6劑。11月8日。燒未大作,昨日體溫37.st,右側耳痛,流黃水(素有中耳炎),別無不適,脈沉細稍數,舌苔白,上方再進4劑。皿月12日:近日發燒未作,一般清況良好。巛關幼波臨床經驗選》)[評按]內傷發熱系指臟腑氣血虛損或失調所引起的發熱。白於陰陽氣血偏虛而致者為虛熱;因氣滯、血瘀、食滯而致者為實熱。本組病 例均為高熱不退,連同下節「低熱」,一57一均屬內傷發熱范疇。 例一午後發熱、脈澀、舌黯,脅痛不移,既無表熱見證,又無里熱可循,證屬血瘀發熱。當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湯而立奇功。 例二證屬陰陽兩虛,中氣不振,治以甘溫除熱立竿見影。 例三發熱已三月余,因其夜熱早涼,咽干、舌紅,脈細數,證屬陰虛發熱,故取青蒿鱉甲湯、清骨散加減,以清陰分伏熱,又因時值深秋,且有惡寒發熱汗出,故合桂枝湯以調和營衛。全方仍本解肌透邪、清營養陰除熱而設,後加常山、焦榔、蟬蛻祛痰導滯,宣達氣機,內外調和而愈。 (低熱) 例一黃xX,女,39歲。初診日期:1976年11月6日。今年「五一」節後受涼得病,寒熱往來,熱度在38oC以上,以後服葯熱度下降,但始終未退凈,半年來每天低熱 (37.2℃~37.3℃),鼻干而塞,口乾怕冷,到後半夜煩熱不得眠,面赤,頭及手足出汗而全身無汗,口渴欲飲,咳嗽痰多如自沫,大便秘結,脈遲細,舌色尚正,中心苔黃,舌邊起濾泡。辨證:寒邪失於汗解,寒郁化熱,邪在氣分留戀。外感之病,非骨蒸潮熱也。治法.表裡雙解,仿防風通聖散法。方葯:柴胡4.5克黃芩9克知母9克生石膏12克焦山梔9克淡豆豉9克杏仁9克生甘草4.5克魚腥草30克赤白芍各9克炒枳殼9克制大黃9克姜半夏12克a劑。一58一11月1日 (M診):服葯後得暢汗,大便亦暢通,已不怕冷,口乾亦減,痰巳減少,尚覺鼻干,右頸部有腫脹感。除邪務盡,仍以原法,方葯如下:柴胡4.5克葛根9克黃芩9克焦山梔9克淡豆豉9克制大黃9克赤白芍各9克炒枳殼9克姜半夏9克魚腥草30克杏仁9克夏枯草9克生甘草3克11月14日 (三診):外邪已解,低熱已不復作。……隨訪病人此後低熱不再發作,逐漸恢復健康,並上班工作。 (金壽山主治,吳傑等整理:高熱、低熱,《新中醫))227,1979) 例=郭xx,女,40歲。初診日期:1973年6月17日。患者3年來下午低燒,常達37.7℃~37.8℃,每到夜間兩腿發麻,精神萎頓不振,經檢查原因未明,久治無效。脈細而稍數,左關稍弦,舌無苔略紅。辨證:陰虛肝旺。治法:滋陰調肝。方葯:生地黃24克山萸肉12克懷山葯12克丹皮12克澤瀉9克茯苓9克柴胡9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紫肉桂6克6月26日復診:低燒已下降到37C,囑再服前方10餘劑,以鞏固療效。巛岳美中醫案集》) 例三龔丶X,男,58歲。初診日期:1965年3月5日。低燒兩年余,手足心熱,午後熱甚,體溫偏高,常自汗—59——出,頭暈,周身酸困,咳嗽,二便正常,脈遲,舌淡苔薄白。辨證;氣液不足。治法:益氣養陰。方葯:浮小麥12克炙甘草6克大棗(切)5枚黃芪12克北五味(打)3克天門冬9克地骨皮6克枸杞子6克3月9日 (二診):葯後低燒巳退,汗出減少,頭暈,咳嗽亦減,但晚間手足仍發熱,二便正常,脈舌正常,停葯觀察。3月12日 (三診):停葯兩天又發低燒,宗原方再服5劑。3月20日 (四診):葯後偶有低燒,近幾天腸胃欠佳,有時半夜腹痛,大便偏稀,飯後微噫氣,腸微鳴,脈沉細,舌正無苔,屬脾氣虛弱。治宜益氣緩肝。方葯:黨參6克炒白術4石克雲苓3克炙甘草1.5克陳皮2.4克木瓜3克炒小麥9克五味子(打)3克大棗(切)3枚4月2日 (五診):低燒已去,食慾好轉,原方繼服5劑,諸證悉平。(《蒲輔周醫療經驗》) 【按】低熱是常見的證候之一,可見干多種病證。UI其難以通過檢查而明確診斷,故西醫往往冠以「低燒待查」。中醫認為部分患者系因外感邪熱失於汗解,以致余熱纏擾所致。外感發熱,若邪在肌表,洽之得法,可以一汗而解。洽法獲效之關鍵在干辨證是否確切,方治是否恰當,若一見發熱即用清熱解毒之劑,不合病機則造成誤治。 例一金氏認為:「對於失汗之熱已非一般解表葯所能治,必須用柴胡、葛根解肌透表,仍能使之汗解」。本例證見鼻干而塞,口乾便結,說明熱象較著。外感寒邪失於汗解,化熱入里,治以清熱祛邪之法,表裡雙解,服葯後得暢汗,大便已通,表裡得解,郁熱自退。 例二證屬陰虛肝旺,以滋陰調肝為主,妙用肉桂引火歸原,久虛低熱得以平息。蒲氏認為引起低燒的原因很多,「外感熱病治療失當,將息失宜,或體質素虛,往往導致低燒。」其他又如中氣不足、肝脾不和、陰分虧虛,以及氣虛、血虛,均可以引起內傷低熱。在治法上,他認為苦寒葯不宜多用,過用苦寒不僅傷脾敗胃,亦易化燥傷陰。內傷低熱,脾胃已弱,葯量宜輕,寧可再劑,不可重劑。否則易傷中氣,反使症情加重。 例三,證屬氣陰不足。方用甘麥大棗湯加黃芪,亦屬甘溫除熱之法;另加生津增液之品,以益氣養陰除熱。實屬組方嚴謹,遣葯得當。

Ⅲ 不明原因發熱,每月要十幾次。去山東省立醫院二院治療效果好

"不明原因發熱"是指西醫的診斷結論嗎?(筆者從言語上估計應該是。)那麼這種發熱就一定是 中醫的虛證發熱 症。因為中醫的虛證是沒有器質性損傷的,加上西醫的本身就沒有 中醫虛證 的理念與理論,所以西醫的各種設備總是查不出所有的中醫虛證的病因。
此情況時,只能選擇中醫治療才能治得愈,否則,西醫總是治不愈。
「每月要十幾次」,估計是低熱在短期內綿綿不休,隨著這種發熱的持續,人倦了,要睡下,第二天又不知何時自愈而不熱矣。一定不是高熱。若是,則正屬於中醫的虛證發熱症。

Ⅳ 高燒不退治療辦法

你好!首先祝你爺爺早日恢復健康!沖著你的這份孝心,以下我來給你談談關於「高燒」的問題。
發高燒, 相信每一個人都有過發高燒的經歷,額頭滾燙、頭暈目眩,嚴重時不僅渾身疼痛,甚至燒到意識模糊、發生抽搐。
人的正常體溫約37.2℃左右。除非體溫超過38.5℃(成年人)或39℃(小孩),否則無需太過緊張。
一般來說,突然爆發的高燒(38.5--40℃)通常意味著體內有病菌感染:感冒、肺炎、腦膜炎、猩紅熱等急性炎症都會伴有高燒;而長期持續的低燒(37.3--38.5℃),則意味免疫系統遭到了破壞:肺結核、風濕熱、紅斑狼瘡、癌症等都不同程度表現出低燒的症狀。
發高燒時需立即就醫,因為這表示體內的感染正在惡化。如果體溫太高很容易造成腦部受損及脫水,尤其是高燒不退。
這對於危重病人,無異於雪上加霜,需要小心給予治療和護理。
1)引發病因
1. 感染性疾病
由細菌、病毒、原蟲感染而引起,這是最常見的原因。如感冒、肺炎、支氣管炎、瘧疾等。
2. 非感染性疾病
如中暑、腫瘤、免疫性疾病,如紅斑狼瘡、類風濕病等。
2)症狀表現
高燒時面色潮紅,皮膚燙手,口渴咽干,精神不振,飲食不佳,呼吸和脈搏加快(從37℃開始計算,每升高1℃,脈搏加快10次)。病人開始嗜睡,重者出現昏迷、抽搐(驚厥)。
3)臨床診斷
1. 高燒伴有全身發冷、寒戰者,多為細菌或原蟲感染,如敗血症、瘧疾、大葉性肺炎、急性腎盂腎炎、急性膽囊炎等。
2. 高熱伴全身皮疹者,常見於發疹性傳染病。皮疹在發熱後1--6天出現,依次為水痘、猩紅熱、麻疹、傷寒等。
3. 高燒伴劇烈頭痛、嘔吐者,多見於腦膜炎、腦炎。
4. 高燒伴胸痛、咳嗽、氣促者,見於呼吸系統病變,如肺炎、氣管炎、胸膜炎。
5. 高燒伴腹痛,右上腹痛可能為肝炎、肝膿腫、膽囊炎;滿腹痛可能為腹膜炎。
6. 高燒3周以上,多見於惡性腫瘤、結核、細菌性心內膜炎。
高燒病人必須到醫院檢查,明確診斷,進行針對病因的治療,高燒才能好轉,則單純用退燒葯只能臨時起作用,葯效過後依然高燒不退。
4)處置措施
1. 在高熱剛開始的時候,由於皮膚血管強烈地收縮,病人可能出現寒戰,此時不應急於採取退燒措施,而是注意保暖。寒戰後體溫迅速上升,再及時採取以下退燒措施。
2. 卧床休息,多飲水,每日2000毫升左右,氣溫較高時更應多飲水。最好不用含糖多的飲料。
3. 物理降溫方法:
① 冰袋冷敷:能減輕腦的充血水腫,對中樞神經系統有保護作用。
具體方法是,從冰箱中取出冰塊放入冷水中沖去稜角再裝入熱水袋中,連水帶冰裝1/2袋即可,排出空氣蓋緊蓋口,查無漏水,放置病人前額,或枕部、頸部、雙側腋窩等處,每放置20分鍾交換一下位置,以免發生凍傷。
② 酒精擦浴:能使局部血管擴張,並利用酒精的蒸發作用帶走熱量,從而達到降溫目的。用於物理降溫的酒精濃度為30%左右。用70--95%酒精加水1∶1--1∶2,也可用白酒配製。
擦浴的部位為頸部、後枕部、雙腋下、肘窩、大腿根部、踝窩等等,但不要擦拭胸部、腹部、手心、腳心等處,以免產生不良後果。酒精擦浴動作應輕柔,以皮膚微紅為度,薄薄擦一層即可。
如病人出現寒戰,面色蒼白,口唇青紫應立即停止擦浴,蓋上被子保暖,飲一點糖水。
4. 在體溫過高時使用葯物降溫。要避免用葯過量和在短期內反復用葯。退熱葯有大量出汗加強散熱的作用,易發生虛脫,常用的退燒葯有復方阿司匹林(APC)、撲熱息痛、安痛定、柴胡注射液等。
有胃腸疾病的病人還可選用消炎痛栓劑,每次1/2枚塞入肛門,退燒效果也很好。
長期高熱不退者還可以給予紫雪丹、安宮牛黃丸口服和靜滴清開靈注射液等等。
5. 加強護理,保證營養。高熱病人常常食慾不振,出汗多,消耗大,應設法讓病人多進富含高維生素等營養的易消化的消淡流質飲食,包括新鮮的菜汁、果汁等等,以增加機體的抵抗力。
另外,高熱病人唾液分泌減少,加上缺乏維生素,常有口舌乾燥,舌炎及口腔潰爛,故需加強口腔護理,每日用淡鹽水漱口2--3次,並配合服用維生素C和維生素B2等葯物,口腔潰破可用冰硼散外塗,口唇裂口塗以凡士林軟膏,效果均很好。
6. 病因治療。高燒只是某些疾病的一個症狀,單純退燒有時效果不好,葯效一過體溫又復升高。所以,高燒時應重視尋找病因,針對病因治療。感染性疾病引起的發燒,經足量有效的抗菌葯物治療,病情好轉自然就會退燒了。
愛心提示:如有其他不適,建議及時去醫院進行相關檢查,以便對症下葯。
以上回答如果滿意,請不要辜負我的一片好意,及時採納為答案。

Ⅳ 中醫如何治療熱毒症

溫毒症是感受溫邪熱毒而引起的熱性病的統稱,多發於冬春季節。診斷治療按中醫溫病學原則,多用清熱解毒之品,方可用普濟消毒飲加減。

Ⅵ 不明原因持續高熱,求治療方案~~!急!!!!!

中性粒細胞偏高,應懷疑是細菌感染了。另白細胞和血小析減少,是脾功能亢奮了。
個人意見應予抗生菌治療先退燒再處理脾亢奮。
中成葯可試同仁堂的安宮牛黃丸,起碼食580元/丸那種。

Ⅶ 感染性發熱是怎麼回事如何檢查診斷及中西醫治療

感染性發熱容易與哪些症狀混淆?
不明原因發熱:廣義不明原因發熱的概念是指所有的不明原因的發熱者。但在臨床上還採用發熱的狹義概念,
即不明原因發熱。發熱持續3周以上,體溫在38.5℃以上,經詳細詢問病史、體格檢查和常規實驗室檢查仍不能明確診斷者。
中樞性發熱:是指因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引起體溫調節中樞異常所產生的發熱。對其診斷之前應嚴格除外全身性或局部性炎症所致的發熱,
並除外其它發熱病因。顱內疾病伴有發熱時多為危重病例,
其中大部分患者的發熱是因顱內炎症、肺內感染、泌尿系感染所致。對於難以解釋的中度體溫升高,
一時查不出感染源或感染的原因者,
不能輕易認為是中樞性發熱。應反復尋找全身或局部性感染原因以除外之,
並注意有無葯物熱及其它發熱的原因。
持續性發熱:當口溫高於
37.3℃或肛溫高於
37.6℃,一日間的變化超過
1.2℃,即稱之為發熱。按照發熱的高低,可區分為下列幾種臨床分度:低熱
37.4℃~38℃
中等度熱
38.1℃~℃
高熱
.1℃~41℃
超高熱
41℃以上,持續4周以上,為持續性發熱。
弛張熱指體溫持續在度以上,波動幅度大,24小時內體溫波動范圍超過2度,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非感染性發熱:非各種傳染病引起的,無菌性物質或各種炎症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體溫中樞功能紊亂或各種原因引起的產熱過多、散熱減少,導致體溫升高超過正常范圍的情形。非感染性發熱具有下列特點:1熱程長超過2個月,熱程越長,可能性越大。2長期發熱一般情況好,無明顯中毒症狀。3貧血、無痛性多部位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
感染性發熱多具有以下特點:
1起病急伴有或無寒戰的發熱。
2全身及定位症狀和體征。
3血象:白細胞計數高於1.2x109/L,或低於0.5109/L。
4四唑氮藍試驗(NBT):如中性粒細胞還原NBT超過20%,提示有細菌性感染,有助於與病毒感染及非感染性發熱的鑒別(正常值<10%)應用激素後可呈假陰性。
5C反應蛋白測定(CRP):陽性提示有細菌性感染及風濕熱,陰性多為病毒感染。
6中性粒細胞鹼性磷酸酶積分增高:正常值為0~37,增高愈高愈有利於細菌性感染的診斷,當除外妊娠癌腫、惡性淋巴瘤者更有意義。應用激素後可使之升高或呈假陽性

Ⅷ 中醫講:脾胃發熱,怎麼治療啊

某些大病、久病及產後之不明原因的低燒或高燒長期不退,以脾胃氣虛發熱論治,效如桴鼓.證治體會略述如下:病因病機「脾胃氣虛發熱」首見於李杲《脾胃論》,其病因病機,各家說法不一、主要有五:1.脾胃氣虛—中焦虛寒—虛陽外越—發熱;2.脾虛—濕熱—陰火上沖—發熱;3.氣虛—衛外不固—正邪相爭—發熱;4.脾虛—血虛—發熱;5.陽虛—發熱。余通過二十餘例「脾胃氣虛發熱」的治療情況觀察,以為本證之病機,乃脾胃氣虛,加之嗜食膏梁厚味,滋生濕熱,則發熱。簡而言之,脾胃氣虛十濕熱—發熱.以氣虛為本,濕熱為標。
不知道你是哪裡人?建議你在當地找個有名望的中醫
號脈看苔對症下葯!

Ⅸ 中醫如何治療小兒高熱驚厥

高熱驚厥屬於中醫的「急驚風」范疇。中醫認為,小兒高熱驚厥的發生是由於感受外邪,入里化熱,熱極生風所致。中醫治療小兒高熱驚厥採用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在驚厥發作之時,急予針刺人中、湧泉等穴位,以盡快控制抽搐,然後再行中葯治療。

小兒高熱驚厥發作之時,熱勢較高,四肢抽搐,兩目直視。大約持續 3 ~ 5 分鍾後一般能夠緩解。抽搐緩解後,患兒發熱仍很高, 這時如不積極退熱,可能還會再次發生驚厥。在這種情況下,中醫治療應採用清熱解毒,平肝熄風的方法。中葯可選用羚羊角、生石膏、鉤藤、菊花、生地、桑葉、寒水石、黃芩、鬱金等。也可以選用牛黃鎮驚丸、救急散、小兒牛黃散等中成葯。還可以用羚羊角粉沖服。

小兒高熱驚厥緩解後,發熱漸退,病情平穩之後,中醫應根據患兒所患疾病,臨床主要證候特點,進行辨證治療。如果是因為一般感染性疾病導致的驚厥,中葯治療應側重清熱解毒。如果是某種傳染病導致的驚厥,中葯應針對不同的傳染病進行治療。在治療原發病的同時,中葯應加用平肝熄風之品,如鉤藤、生牡蠣、僵蠶、地龍、全蠍、蟬蛻等,這樣可使肝風平熄,陰陽平衡,避免驚厥再度發作。

有的孩子高熱驚厥反復發作,這是因為驚厥緩解後臟腑功能沒有得到調理,或者余邪仍然存在。因此,提醒家長們注意,孩子高熱驚厥以後應該用中葯進一步調理,以防驚厥反復發作。

Ⅹ 不明原因發燒怎麼辦

‍‍‍‍

不明原因的發熱是指除發熱外患者無明顯的自覺症狀,檢查也無明顯異常,排除常見的感染、免疫性疾病等,專家介紹,這時候可考慮是否為癌症所致。

癌症發熱是由腫瘤代謝產物進入血液影響體溫中樞導致,較少惡寒或寒戰,而會覺得很熱。像這種無名的發熱,若找不到感染源頭,要考慮排查腫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