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你愛好寫作嗎簡述你對寫作的體會
關於如何寫作,我想講四點體會。
第一,和任何一項技能的培養一樣,寫作的願望來自於興趣,甚至攀比。一年級時,有一次,我去一個琴友家作客,她用母親給我看了她的日記本,在一篇文章中她把雨刮器做了一個比喻,說是女孩們的小辮子。這篇文章在我看來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我當時就有了去寫雨刮器的願望,而且要用上更好的比喻。這是一個有意識的起點,也成了我寫作的最初動力。
第二,不可自以為是。念小學的時候,我在班裡寫東西還不錯,所以對老師要求的每日一篇的作文置若罔聞,還以需要練琴很忙為由,理直氣壯地逃避作業。後來,當發現班上的同學在一天天進步,而自己卻慢慢地退步,才發現之前的滿不在乎多麼幼稚。
第三,貴在堅持。小時候寫日記的要求是相對苛刻的,經常偷懶的我有時一連七天都沒寫。母親就會教育我,教育的方式是一日內補齊,或者乾脆很「慈愛」地撕掉了我的日記本。當看到本子被撕破時,我湧起的不是憤怒,而是心痛,因為每一個字都是自己曾經一筆一畫寫下的,懂得珍惜自己文字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好的作者。
第四,那個時候有一個出版社的老師對我說,可以練習一邊寫文章一邊打字。當打字和練筆一樣的時候,更好的東西在產生,之後我沒有天天寫,但是我會寫博客,不用投稿就帶來了讀者,我寫我的,是一種不由自主的情桐慶緒的表達,很愜意,不寫不行,我以為,這樣的寫作算是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個人理解文章的核心是兩個方面:敘事和評論。但凡文章,歸結起來不會逃出這兩個方面的功能。我覺得寫作通常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和再讀,當寫作的本能在某些時候不能夠擔當起表達自己想法的任務的時候,就需要一些技術和技巧了。
我以為,盡快地找到自己喜歡的寫作文體,然後不斷練習,是會有一番作為的。更重要的事情是,要在心裡,從現在開始播下一顆種子,即思想對寫作的重要性是不可估摸的,是讀者真正想要看到的。
首先我來介紹一下我為什麼會對寫作產生如此大的興趣吧?說來話長,這得從我接觸到網路說起,一接觸到網路,我的第一要務就是聊天,除了聊天,似乎上網對我來說根本就沒有任何現實實際的意義。這也因此使我沉淪了好長一段時間。
直到有一天,我碰到了一個聊友——荷心清露,當我第一次接觸到她的時候,從和她的言語傳遞中我真切地發現:她並不是一個整天在網路上泡著沒事乾的人,她是一個熱愛文學的人,她和我聊的內容大半都是關於文學,這也逐漸使我熱愛上了文學創作。
一開始我只是隨意地去幾個文學論壇轉悠轉悠,隨後看幾篇文章,回回帖,發表一下自己對這篇文章的看法,但是逐漸地我發現了自我,原來我也可以寫,我也可以創作,在網路這個虛擬的世界裡,盡顯自我的英姿颯爽。於是我就開始了文學創作,因為漫無目的,再加上自己的文學功底還屬於那種不堪一擊的級別,所以毫無頭緒,也不知道自己該寫些什麼?該如何寫出像那些網友一樣精彩絕倫的文章?我陷入了一個困境……
為了能夠寫出好的文章,原本不熱愛看書的我剎那間竟然迷戀上了看小說,我並不知道當時看小說是為了什麼?只隱約地記得:當時看書的目的好象是為了欣賞裡面的情節吧?似乎對書本身的理解並沒有任何參透。但是當時的我卻並不像現在一樣,我就試著去模仿那些作家的筆調,不注重文章的利益,只是膚淺地停留在情節上,把情節描寫地逼真形象,但是對於文章整體的可讀性來說,我根本就沒有理會,所以說寫出來的文章自然也沒有什麼深刻的利益和價值,只能被視為那種三流的垃圾文章,因此,網友對我的評述也重重地給了我一個閉門羹。
於是便使我明白了為什麼自己的文章會得不到肯定,其中的原因完全在於自我的素養問題,為什麼我看書會只注重情節而不注重內容的意義局櫻握呢?這或許就是絕大多數人看書的目的,但是對於一個真正想要寫好文章的人來說,停留在膚淺的表面只能使文章更多一些敗筆,所以為了寫好文章,我必須嘗試著去體會文章的深刻內涵,我對自己說。還是那本小說,我又重新讀了一遍,這一遍,我仍然很看重情節的描繪,但是與此同時,更多的我還了解了文章的內涵,雖然只是微乎其微的一點,但是我的學歷畢竟低微,所以也只能參透這么多了,我從中理解到了作者寫作的目的,作者寫作的內涵,作者想要告訴我們什麼?作者希望我們從中理解到什麼?這或許就頌斗是每一個作家想要告訴我們的東西吧?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
所以此後的文章,我逐漸開始表達了我的思想內涵,當我心情郁悶時,我就嘗試著寫一些低調的文章,當我心情高興時,我會寫一些詩意的文章,有一種依稀朦朧的感覺。而當心情平靜的時候,我就嘗試著去寫一些關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真切、真實、真情的文章,從中反映出一些深刻的人生這里,或許這樣才能從平淡無奇中發現博大精深吧?
一開始,依舊如此。我的文章根本就沒有讀者,可以說這並不是我的錯,因為學歷的限制,我只能寫出一些普通學生的文章,畢竟當時的我只是稍稍有些須感悟,這根本就算不上什麼博大精深,我只能夠寫出一些和我當時年齡相符的文章,除了這些,我根本一無所有,因為我的思想根本就停留在膚淺的表面,沒有更深層次的推敲、揣摩。但是文筆這東西也亦如學習一般,需要循序漸進。只要有一顆恆心,肯寫,肯練、肯讀,經過經久不息的演繹,相信文章也一定會有所長進。
於是我始終保持著這種態度和一顆雄心壯志的心,那樣我的文章將會變得無比完美,我會寫得一手好文章的,我鼓勵自己,激勵自己不斷上進、再上進!這樣我一定能夠在短暫的時間內獲得最大的收獲的!
此後,我的文筆的確進展了不少,可以說是我文學創作中的一個突破時期吧?我開始留心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開始關注這個社會,用我這雙明銳的眼睛,去窺看人的心魂,去體會這個社會人性的扭曲和復雜多變的社會現象。因此,我發現了很多很多,使我對這個社會產生了極度的不滿與憤慨。雖然不排除一些好的因素,但是在我的角度看來,似乎好的東西並不多,這個社會多半是一些消極的產物,而我們這些忙碌奔波在這個城市的人,恰恰都勾心鬥角,誰都是誰的敵人,根本就沒有一絲積極的作用。或許此刻你會說我不知好歹,不懂得去發現生活中的美,是的,我承認,你可以這么說我,我是個喜歡發現社會不足和醜陋的人,我喜歡,之所以我會不斷追求我的事業,不是我不想發現美,或許是因為我的心境所決定的吧?美的東西固然能調動起人好的心情和美的遐想以及躊躇滿志的思緒,但是更多的是我是個喜歡面對現實的人,我不想刻意地去營造一個美的環境,一個思緒的范疇,這樣只會讓我告別暫時的痛苦,止住流淌的血液,獲得暫時的寧逸?不,這不是我所追求的,我並不喜歡虛幻,這只能傷害得我更深,使我因此而頹廢?沉淪?我的大腦無時無刻不再思考著關於生與死,關於清廉與腐敗,關於社會的美與丑。我的思想也隨著這個社會的熏陶變得醜陋,變得只剩下了一絲憤慨,我只能用我睿智的言語和婉轉的筆鋒去刻畫一段又一段反映丑惡的社會的事或物。也因此造就了如今的一個我,文筆只剩下了評擊、傷感。
我太喜歡寫作了!最終我終於發現了其中的奧秘以及我心中的真正嚮往。沒事的時候,我就在我生活的城市裡四處游盪,我並無心逛街,這是那些凡夫俗子所做的事情,他們只懂得青春的揮霍,浪費,隨後只剩下了一顆老死孤寂的心和迷茫的前程,我是最看不慣這樣的人的,他們把生命當作了兒戲把弄著,肆意放盪著他們的青春,這樣的人只能被我視為敗類、人渣。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我只能為社會上的這些人感到惋惜。而我的目的恰恰是去捕捉生活中的點滴。可以說我是經常出入游戲機房和網吧的,我並無心去和這些電子游戲打交道,更多的,可以這么說吧!我是去尋找一絲靈感,看著煙霧繚繞的場景,往往我就能夠尋找到靈感,然後在網吧一氣呵成地寫下一篇關於自己的感悟,似乎這已經成為了一中經常性的動作,連我自己都不知道這究竟是為什麼?我究竟是為了什麼?但是我能感覺到,我在留心這個社會,我正在關注這個社會,或許你還會說我,認為我的諺語根本就不值得相信,你根本就不相信為什麼我出入網吧的心境完全不是為了聊天或者說是和那些電子游戲打交道,我只能這么說:「我需要融入這個社會,去發現才有感悟,如果一個人在家,對著眼前的電腦發呆,毫無靈感,毫無頭緒,那麼好的文章又如何能被創作出來呢?這我想應該只能是一紙空文了吧?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但是如果說你執意不相信我的諺語,我也無能為力,因為我只能用文章向這個世界、這個社會詮釋我的思想,僅此而已。
但是偶爾我也會遇到幾個網友,他們總會用各種言語來阻止我寫作,他們的理由往往都是寫作是對人性的一種泯滅,是一種慢無天日的自殺。起初,我也感到很是震驚!剎那屏住了呼吸,我也因此思考了兩天,我在大腦中反復思考著我這幾位網友的話語,從中我能夠感受到,這其中也有一定的道理,我寫出了一篇一篇的文章,然後我死了,只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了一個名字,而我卻在這個世上的時候沒有享受到更多的權利,豈不是很可惜?而我留下的恰恰是永恆的讀者,只有他們能夠在我死後給我些須慰藉。但是當我不去寫作,而享受這個人世間的榮華富貴,然後默默地死去。死後並不會對這個世界造成任何遺憾,而且很快你的名字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在人們的大腦中消失,是永久性的消失。如此這般,豈不是也很可惜?
於是我反復掂量著這兩者之間的分量,我想要找到一個完美的答案,一個適應我生存的答案,但是公平的天平卻告訴我他們是等價的,我必須在這二者中作出最不願意作出的選擇!出於對寫作的如痴如醉,我最終還是選擇了寫作,我寧願給這個世界留下我這個名字,也不願意就這樣默默地死去,這是大多數人的選擇,而我恰恰是個另類。隨後的時間里,我寫了許多關於自己是否應該繼續寫作的議論文,很多網友讀了之後也都來勸我,希望我能繼續寫下去,因為他們喜歡我的文章,喜歡我那種筆調,還有幾個報社和雜志社的編輯也來勸我,希望我能繼續寫下去,處於他們對我的信任以及我堅定的立場,我終於還是堅定了自己的立場,我要寫作,我喜歡寫作,寫作就是我的另一半生命。既然做了,我絕不會放棄,這是懦夫的選擇。
於是我還是繼續創作著網路文學,經過了這次風波,使我的思想更進了一個層次,我從中明白了,寫作並不是為了得到更多的讀者而寫,也並不是為了成名而寫,更不是為了那區區幾十塊錢的稿費而寫,這恰恰是為了自己,為了抒發自己內心的思想,為了表達自己對這個社會無限的感慨而寫,為譜寫出自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而寫,是為了窺視自己的心魂,捕捉生命中值得去寫、值得去尋找、去追求的事物。這或許就是每一個作家用自己一生的短暫生命去寫作的原因吧?雖然偶然有幾個是為了錢,為了出名的,但是大多數人的新是可以從他們的書中表達出來的。
可以說無論從何種角度、何種態度去看待寫作這件事,我都始終支持著自己的事業,我並不想在中途失去自己的事業,然後去從事一項我並不喜歡的事業,這才叫慢無天日的自殺,是對自我價值的一種否定因素,這個我懂。
更多地了解自我的價值,我想要知道我的思想到底是受著自我的支配還是受著別人思想的束縛,從中反映出我寫作的目的。我是屬於剛才所說的寫作之人中的哪一類?我想:我是屬於那種為自己寫的人吧?我不確定,或許真正當我成了名,受到社會輿論的關注後,我的思想會受到改變,或許我會被社會的歪風邪氣克制,隨後步入一種連我自己都排斥的失落之中,我也會因此而沮喪,淪為社會的階下囚,這樣似乎和那些二流、三流作家沒什麼兩樣了,我並不追求奢侈,只要能夠得到肯定就行!即使是少許人的肯定也照樣可以,我並不渴望轟轟烈烈地干一場,我只希望自己能夠好好地活,寫好自己的文章,這樣遠遠比產生轟動的效應來得直接,來得爽快!我追求這種境界!
目前,我還是這般寫著我自己的文章,我依舊這般漫無目的地表達著我內心所想的、所想要表達的內心思想,我想要告訴別人的是我的思想,讓別人知道寫作並不是為了寫而寫,也並不是為了應付老師的作業如此單純狹義的理由,我想要告訴你們的恰恰是我的心聲,一個人的吶喊!來自深層次的真正感悟!
介紹完了我的創作歷程,那麼此刻的我就要真正解析我的寫作之道了。
所謂我的寫作之道,按基本情況,可以從三方面著手。那即是:1語言角度2思想角度3寫作手法
下面我先來說說語言角度吧!從語言角度來說,大家應該都看過我的文章了,也初步地對我有了一個了解,經過我仔細的揣摩和了解,我也總結出了散文的語言的魅力所在,下面就由我一一道來吧!
散文筆調的魅力,固然來自作家的真知、真見、真性、真情。但要將其化作文學和諧的色彩、自然的節奏、雋永的韻味,還必須依靠駕馭文字的嫻熟,筆墨的高度凈化。文采,不在於文字的花哨和刻意雕飾,而在於表情達意,朴實真摯。如堆砌詞藻,就象愛美而又不善於打扮的女人一樣,以為塗脂抹粉,越濃越好,花花綠綠,越艷越好,其實俗不可耐,令人見了皺眉。
散文作者,要有特別敏銳的眼光和洞察力,能看到和發現別人所沒有看到的事物,還需有異常嚴密而深厚的文字功夫。創作時,不能心浮氣躁,要靜下心來,挖空心思找到准確的詞句,並把它們排列得能用很少的話表達較多的意思。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言簡意繁」。要使語言能表現出一幅生動的畫面,簡潔地描繪出人物的音容笑貌和主要特徵,讓讀者一下子就牢牢記住被描寫人物的動作、步態和語氣。
散文的語言美,作家們有不少獨到精闢的見解。秦牧說:「文采,同樣產生藝術魅力和文筆情趣。豐富的詞彙,生動的口語,鏗鏘的音節,適當的偶句,色彩鮮明的描繪,精採的疊句……這些東西的配合,都會增加文筆的情趣。」佘樹森說:「散文的語言,似乎比小說多幾分濃密和雕飾,而又比詩歌多幾分清淡和自然。它簡潔而又瀟灑,樸素而又優美,自然中透著情韻。可以說,它的美,恰恰就在這濃與淡、雕飾與自然之間。」散文篇幅小,容量大,行文最忌拉拉雜雜,拖泥帶水,容不得老王婆裹腳布,又長又臭。簡潔,並不是簡境,而是簡筆;筆既簡,而境不簡,是一種高度准確的概括力。杜牧《阿房宮賦》開頭寫道:「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僅僅十二字,就寫出了六國王朝的覆滅。秦始皇統一了天下,把蜀山的樹木砍光了,山頂上光禿禿的,就在這里,修建起阿房宮。短短十二個字,寫出了這么豐富的歷史內容,時空跨度又很大,真可謂「言簡意繁」了。
瀟灑,對人來說,是一種氣質,一種風度。對散文來說,是語句變化多姿。短句,促而嚴;長句,舒而緩;偶句,勻稱凝重;奇句,流美灑脫。這些句式的錯落而諧調的配置,自然便構成散文語言特有的簡潔而瀟灑的美。
散文語言的樸素美,並不排斥華麗美,兩者是相對成立的。在散文作品裡,我們往往看到樸素和華麗兩副筆墨並用。該濃墨重彩的地方,盡意渲染,如天邊錦緞般的晚霞;該樸素的地方,輕描淡寫,似清澈小溪涓涓流淌。樸素有如美女的「淡掃蛾眉」,華麗亦非麗詞艷句的堆砌,而是精巧的藝術加工,不著斧鑿的痕跡。但不論是樸素還是華麗,若不附屬於真摯感情和崇高思想的美,就易於像無限的浮萍,變得蒼白無力,流於玩弄技巧的文字游戲。像生活的海洋一樣,語言的海洋也是遼闊無邊的。行文瀟灑,不拘一格,鮮活的文氣,新穎的語言,巧妙的比喻,迷人的情韻,精採的疊句,智慧的警語,優美的排比,雋永的格言,風趣的諺語,機智的幽默,含蓄的寓意,多種多樣藝術技巧的自如運用,將使散文創作越發清新雋永,光彩照人。
從思想角度來說:「寫出一篇好的文章,就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所以情這個字在此刻也就顯得無比重要了!」
總得來說,構思散文,最活躍的因素是情,也就是剛才我所提到的,一篇好的文章一定是融入了作者的真情實感,除非他是個名副其實的語言大師。因而寄情同散文創作密不可分。記人、敘事、寫景、狀物,只要想將「假想」織成一篇散文,首先要對欲寫的內容「寄情」,或喜或怒,或哀或樂,或愛或憎,或怨或愁,將種種濃郁的不平靜的心理反映,一一托放於各種材料之中。
其他體裁的文章,也都離不開情,都要有作者感情的投入和寄託。之所以把寄情作為散文創作的一種專門技法提出來,乃在於散文的表情達意有自己獨特的要求和高度。首先,散文創作要求作者寄託真情。即所寫的細節須是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十分具體的,對表現的事物特徵應是恰切而鮮明的。作者抒發的情理應當符合生活的邏輯,筆下的人物不同於小說中的人物,一定得符合歷史的真實。
其次,散文創作要求作者寄託深情。情動於衷,發自肺腑,出自內心。既豐富深沉,又凝聚感人,創造的氣氛要濃,表達的情感要能在讀者心理上產生一定的情緒強度,以致發生搖撼的力量。
再則,散文創作要求寄託詩情。既要有美好的想像,不是簡單地傳遞信息,不是僅僅臨摹生活景象。往往需要綜合變形,改變事物的特徵和關系,投上藝術的光彩,甚至製造幻覺,使讀者彷彿親自感受到難以抑制的情緒的顫動。所以說,情是體現作者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只要融入了自己的感情,那麼離寫出一篇好的文章也就不遠了!
此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聯想。
一篇優秀的散文,幾乎難以離開聯想。所謂聯想,是指對事物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想像活動。由一事物過渡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當人們由當前事物回憶起有關的另一事物,或者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波及到另一件事物時,都離不開聯想。在這種聯想活動中,事物的特徵和本質,更容易鮮明和突出,作者的思想認識也能不斷提高和深化。一個作者的知識積累,儲藏愈厚實,則對生活的感受愈敏銳,易於觸類旁通,浮想聯翩,文思泉湧。聯想,在心理活動中佔有重要地位。回憶常以聯想的形式出現,聯想還有助於舉一反三的推理過程。特別是在散文創作及其它樣式的文藝創作中,聯想有著增強作品藝術魅力的功效。
散文家的靈感,看似偶然,實則必然,遷思妙得,得自長期積累。積累愈厚,愈發敏感。散文不是貴在觸發嗎?由此及彼是觸發,對於目前所經歷的事物,發現旁的意思,既是觸發,也是聯想。
深厚的積累,有助於觸發的深化。要將「詩魂」變為詩,要從觸發達到構思,還必須發揮聯想和想像。要將許多舊經驗溶化、抽象、加以重新組織,假若沒有一定生活積累做憑依,想像、聯想的翅膀則是飛不起來的。客觀事物總是相互聯系的,具有各種不同聯系的事物反映在作者的頭腦中,便形成了各種不同的聯想——
有空間或時間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聯想(如由水庫想起水力發電機);
有相似特點的事物形成的類似聯想(如由魯迅想起高爾基);
有對立關系的事物形成對比聯想(如由光明想起黑暗);
有因果關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聯想(如由火想到熱)。
散文的聯想,總是同精細的觀察、細微的描述相結合。散文的畫面,首先力求真實、具體,使人讀之如身臨其境,同時也要做到含蓄、深邃,使人讀之能臨境生情。作者給讀者想像空間、回味餘地愈大,則詩意的芬芳愈濃,這就離不開豐富而活躍的聯想。聯想,實質上是觀察的深化,是此時此地的觀察,與彼時彼地觀察的融會貫通。沒有這種融會貫通,便沒有感受的加深、思想的升華、詩意的結晶。如果說,精細的觀察,為作者採集了豐富的礦石,那活躍的聯想,則是對這些礦石的冶煉和加工。
聯想不是憑著個人的閃念所得,漫無邊際地胡思亂想。一個作家要想讓聯想的翅膀飛起來,沒有廣博的學識,不掌握事物之間內在的聯系和底蘊,沒有個人的創造性和激情,沒有個人愛好的廣大空間,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內容的廣大空間,是高飛不起來的。只能象蓬間雀那樣在草稍上徘徊,而不能象大鵬那樣展翅萬里,海闊天空自由飛翔。所以說:「要真正寫好一篇散文,思想角度如果離開「情」與「聯想」這兩個方面,寫出來的文章也不會得到眾人的肯定,自我的思想也不能很好地得到觸動,因此,要寫好一篇優秀的隨筆散文,還是離不開這兩個方面。
至於這第三點——寫作手法,大致可以分為修辭手法、托物言志、寓情於景、借物喻人等手法,具體的說,我想:又是大談闊論,海闊天空,所以只想作簡略介紹。
至於修辭手法,我們經常在用的大概是比喻、擬人、誇張和借代等手法,只要正確掌握了自己想表達的感情,使用恰當的修辭手法來修飾,就能起到好的效應,文章的活度也會因此表現出來,而不恰當地使用修辭手法,可想而知,效果肯定適得其反。
托物言志,說白了也就是把自己想要抒發的感情和自己所想要言明的志向通過一件物品中表現出來,我用這種手法,多半是通過對一些消極事物的諷刺來起到反面言志的效果,這種手法不常見,我也不怎麼使用,因為此種方法如果沒有扎實的文學功底就不可能很好地寫出來。
寓情於景指的是通過對景物的描繪來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這一點對於作家來說是他們最喜歡的一種表現手法,而且他們的語言都是上了一個檔次的,所以寫起來也分外有感覺,使人讀了以後心曠神怡,坦然自若。我也時常模仿著這種筆調,但是由於社會閱歷的限制,也只能寫出一些二流的文章,可以說:「對於寫這樣的文章,用這種寫作方法並不適合我吧?」
借物喻人說的是通過對一件物品的描述來反映人的個性特點,這種寫作手法往往比較個性張揚,是我比較喜歡的一類。它可以融會貫通人的思想,可以窺看人的靈魂,很能夠反映人的思想,所以我很喜歡。
好了,介紹完了這些,在文章的最後我再介紹一下隨筆寫作的要領吧!
所謂隨筆,是某個人自己的手筆;隨筆的妙處並不在於題目,而在於個性的魅力。隨筆自然要寫出某種「有意思的」東西,某種可供人嗅察、聽到、看見、感知、想像、思考的東西;但是最根本一點,作者必須有自己的看法,這看法又必須在他自己的心靈中自然形成,而隨筆的魅力即依靠著醞釀和記錄下這看法的心靈的魅力。由此可知:隨筆不必有什麼固定的內容,也不必有什麼知識性的、哲學性的、宗教性的或什麼滑稽性的目的——然而,對這種種題目也並不一概排除。唯一不可缺少的東西卻是那內容或思想必須經過活潑潑的理解,受到作者喜愛,對其妙味有所會心,並把它富有情趣地表達出來,這也不必遵循什麼特定的規則。文學本來不外是生活中某種事物的反響,人類某種表達習慣的再現。例如,戲劇演出便是藉助於視覺和聽覺來摹擬生活;此外,還有說書人或民間歌手的說唱、歌謠、信札、談話——人類的一切表達形式、交流形式在文學當中無不可以找出自己的相應類別。而作者在隨筆中所要表達的那種感想,那種心情,若用古歌謠中的詞句來說,就是:「我對我自己說道——我說。」
這即是我對隨筆的理解,我也是個很喜歡寫隨筆的人,和我接觸多了,你就能夠慢慢發現。
最後,我希望我的此篇文章會對你的寫作受到一些啟發,這是我最終的目的,也正是我想寫這篇文章的根本原因。
始終要記住一句話:「寫作是窺看自我心魂的事情,是寫給自己看的,而不是為了別的……」
『貳』 什麼是寫作為什麼要寫作文
1. 為什麼要寫作文
寫作文的意義:
1、文章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寫作可以帶來感動是一方面,寫作對於我們還有更重要的意義,想要展示自我時,最有說服力的手段莫過於寫作。因此,不僅作家需要寫作,從事其他行業的也同樣需要寫作。寫得一手好文章,可提升自己的說服能力。
2、寫作是也是一門藝術。能給人帶來美的享受。
3、寫作能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進而能提高與人交際的能力。
4、通過寫作還以提高悟性及理解能力。
5、有了悟性對學習理科或其他學科也都大有裨益。
6、語文若想考出好成績,寫好作文尤為重要。
那麼怎樣才能培養寫作能力呢?
背誦和抄寫、練習和模仿,是提高寫作能力的好方法。
久而久之能夠讓自己的每一個細胞感染文學的氣息……
如何養成良好的習慣?
記住,一定要用手抄或使用電腦打,一口氣讀一大段作家的文章,再逐字逐句地抄寫在本子上或在電腦上打出來,經過這一過程,作家強烈的寫作風格會深深地印在你的腦海中。
這個辦法頗有效果。開始只是簡單地模仿,慢慢地經過大量練筆,你會發現有質的飛躍。
2. 為什麼要寫作文
1、因為你將來不論從事什麼工作,都需要擁有書面寫作的能力。
2、其實就好像把你的口頭語寫橘森遲在紙上一樣,更優美、更有條理性。讓不認識你的人,看到你的作文,就如同聽到你說話一樣精彩。
3、多看看文學大家的文章,多閱讀經典名著,自己思考,有了觀點,自然會想要寫點什麼的。
4、等你寫作多了,嘗試多了,自然就喜歡上寫作文了~
5、不要把寫作文當做酷刑,當做任務,那樣會很痛苦。既然要學習,考試要考作文,那為什麼不帶著積極的心態圓李去做呢?你就把它當成一個游戲,要過關斬將拿到冠軍,過了這一關,就能夠得到下一關~~~很開心地去寫作文,那樣不是很好嘛?
將寫作文當做一種樂趣吧
3. 我們為什麼要寫作文,我們寫作文是為了什麼
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多聽(聽課),多記(記重要的範文,記重要的題型結構,記概念,記公式),多看(看書),多做(做作業),多問(不懂就問),多復習,多總結.用記課堂筆記的方法集中上課注意力.同時注意平時的知識積累.在不太影響學習的情況下,在選擇的閱讀些對寫作和做人有幫助的詩歌、散文、短篇小說等,尤其是一些優秀作文範例,借鑒其創意、結構、用詞及描述人物、事件、時間、場景、點睛之筆等方法.其他時間中,一定要保證學習時間,保證各科的學習質量,不能偏科.每天要保證足夠的睡眠(8小時), 若太困可課間或自習時小息一下.保證學習效率.保證學習效率.安排適當的自由時間用於與家人和朋友的交往及其他活動.通過不懈的努力,使成績一步一步的提高和穩固.對考試盡力, 考試時一定要心細,最後沖刺時,一定要平常心.考試結束後要認真總結,以便於以後更好的學習.眼下:放下包袱,平時:努力學習.考前:認真備戰,考試時:不言放棄,考後:平常心.切記!成功永遠來自於不懈的努力,成功永遠屬於勤奮的人.祝你成功.。
4. 寫作要點是什麼
一、題目要新 古人雲:題者,額也;目者,眼也.就是說,題目是一篇文章的前額和眼睛.好的題目准確、簡明、醒目、新穎,能引人注目,發人深省,並給人以深深的啟迪.題目擬得如何,直接關繫到作文的質量;同時還存在著給閱卷人第一印象的問題,因為題目的好差直接影響到閱卷老師對文章的評分,比如,讓你寫議論文,可是你的題目卻像一個記敘文的題目,你的文章寫得再好,也是難以得到高分的. 有的作文是直接命題的,要寫好文章,你只要審好題目就行了.但是,如果是要求自擬題目的作文,就要認真考慮一番,不能胡編一個了事.給材料作文一般都是要求自擬題目的,俗話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既要能夠從最佳角度出發,注春茄意簡明、醒目,又要能夠吸引人,如果擬的文題仍然是老一套的「小議……」或「從……說開去」,也就太俗氣了.因此文章的題目最好能新奇獨特,不落俗套,能生發特有的含義,顯出其不同凡響. 1995年高考大作文是要求借《鳥的評說》為話題,聯系生活實際,寫一篇感想類的議論文.在擬題目的時候,不少人擬的是「不能以偏概全」「不要吹毛求疵」「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寬以待人」等,較為一般;有的人想不出好的題目,就以「由《鳥的評說》談起」「讀《鳥的評說》有感」為題,更是空泛,令人乏味.而有的學生借用名言名句「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來說明看問題要全面、辨證,就顯得很有文采,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有人用「換一種眼光」為題,也使人感到很有味道. 二、開頭要精 文章的開頭很重要,因為它是文章的臉面,能統領全文,體現中心,為全文打開思路,使 文章順利展開下去.開頭的好壞,直接關繫到全文的成敗,寫文章一定要重視開頭. 而寫作議論文則更要重視寫好開頭,因為議論文的開頭不僅可以看出你的論點是否鮮明、根據材料提煉出的觀點是否切題,而且還可以從遣詞造句是否達意、行文是否流暢上看出寫作者的語言基本功,因此有閱卷老師說,看完開頭,作文評分的等級已定下了,這恐 怕是不為過分的. 因此,我們要高度重視議論文開頭的寫作,特別是要注意開頭的精煉.考試作文,時間緊,文章不求長,開頭最好開門見山,單刀直入,盡快進入題旨,盡快鮮明突出地亮出你的觀點,千萬不能羅哩羅嗦,轉彎抹角,東扯西拉.如果是引材料作文則更要注意簡潔,對較長的材料不能照抄照搬,原封不動,要圍繞自己選擇的角度,結合自己的中心論點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一般來說,開頭最好控制在一二百字以內.不顧及文章的主旨去鋪敘渲染,離題萬里,不知所雲,寫出二三百字,尚未進入主題,這是最令閱卷老師反感的. 三、論點要明 議論文就是要宣傳某個論點,發表某個見解,講清某個問題;要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達到說服別人的效果.因此寫議論文就應當擺明自己對所議論的問題的主張和見解,肯定什麼,否定什麼;贊成什麼,反對什麼,都要明白清楚,不能含糊其詞,模稜兩可,讓人看到最後都不知所雲.最好在文章的開頭就直接地、鮮明地亮出自己的觀點,甚至可以用「我認為……」、「我的看法是……」或「我從中得到啟發:……」等話語,讓人一看就明白. 四、層次要清 一篇典範的議論文應該有「引論、本論、結論」三部分,或者換個說法,即「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三部分,但是在安排論證結構時不能硬搬這個框框,更不能就依這三步寫成三節. 古人認為,寫文章要有「起、承、轉、合」四步,筆者認為是非常有道理的.所謂「起」,就是文章的開頭即闡明觀點;「承」, 就是一般地論證論點;「轉」, 就是在論證的基礎上作深入的挖掘,或者從另一個角度進一步論證論點;「合」,就是文章的收尾,作最後的總結.特別是給材料作文,我們提倡「引、議、聯、結」四步法,即開頭是概括引材料,明確得觀點;然後是對觀點進行論證;接著是聯系現實進行進一步的闡述;最後是結尾,點明中心,照應開頭.在這四步中, 一定要有「聯」,聯自己,聯別人;聯社會,聯歷史,聯系實際,就是運用文章中的觀點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有了這一關,就會使文章顯得更有針對性,顯得更有說服力. 要使文章的層次顯得清晰,還要注意最好在論證論點時,把論點分解成幾個分論點來談,也就是找幾個理由來證明論點的正確性,不能只有一點理由,起碼有兩點,如果確實只有一點,也應該「正」過來說了再「反」過去說說. 五、事例論證有分析 事實勝於雄辯,在議論文寫作中,大部分人是喜歡用事例來進行論證的.但是, 用事例論證不是做數學的證明題,不能擺個事例就了事.圍繞論點擺出事實之後,一定要分析一下它與論點之間有什麼關系,講清它們為什麼能證明論點,千萬不能擺事實而不講道理,只是單純地羅列事例.分析是聯系論點和論據的橋梁,是豐富文章內容、開掘議論文深度的關鍵.中學生的議論文,大多不善分析,只是停留在論點加論據上,致使議論文淺顯空洞,缺乏說服力,因此,要想盡快突破議論文的寫作障礙,提高議論文寫作的能力,就必須學會分析論據.分析是事例和論點的粘合劑,有了分析,就能使事例和論點成為有機的統一體,只有通過理性的分。
5. 為什麼要寫作文
一、細觀察
細致觀察是提高寫作水平的金鑰匙。文章是客觀事物在作者頭及中反映的產物,要反映客,不必須對客觀事物作仔細的觀察。只有仔細地觀察,才能從生活現象的礦藏中發現碎金璞玉,於泥沙混雜中攫取閃光的寶物。不掌握,「觀察」這把開門的金鑰匙,作文的「鐵門限」是決然跨不進去的。
二、多閱讀
廣泛閱讀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前提條件。要寫出好文章,就必須多讀書。「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首,不會作詩會吟。」魯迅先生也提倡多讀書,「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我們強調既要多讀,又要選擇地讀,更要讀進去,理解所讀文章的結構技藝,語言特點,從中掌握作文定得深刻些,變化多一些。
三、巧選材
精心選擇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加速器。選材的要求是要新穎,所謂新穎,就是批要選擇一般人沒有接觸過的,或熟視無睹崦實含表深刻意義的。一經作者筆之於書,就會發人深思令人感奮的材料。選材角度要小,要以小見大,寫人人眼中有,人人筆下無的材料。為此,必須在頭腦中把各種材料比較、分析、綜合,進行去粗取精,改造加工,只有這樣,才能使材料新穎。而這種積極思考、反復推敲的選析工夫,對提高作文水平很有幫助。
四、常練筆
經常練筆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關鍵。要想入作文的大門,並求得不斷進步,更重要的是多練。諺語說的好:「文章讀十篇,不如寫一篇。」這就道出了作文實踐出真知的道理。我們學習了一篇文章之後,弄懂了文章的結構方法,弄清了文章的寫作特色,就要學著運用這些知識與方法去實踐,去練習,使之變成自身的作文能力。實際上,我們第學習一篇課文後都可以進行練筆。而片斷練習是練筆的一種好方式,片斷練習所花的時間不長,又達到了練筆的目的。寫日記也是一種有效的練筆方式,天天堅持寫日記,以後俄文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五、勤修改
反復修改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催化劑。修改是作文必不可少的步驟,是提高作文質量的有效措施。前人說的好,「文章不厭百回改。」「文章是改出來的。」曹雪芹寫《紅樓夢》「披閱十載,增刪五次,」托爾斯秦的《戰爭與和平》反復修改了七次;魯迅先生主張「定完後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可見,文章修改,一般是指從初稿寫出來到最後定稿的加工過程。修時要做到五看:看用詞是否通順,看主題是否鮮明,看結構是否緊湊,看語言是否優美。總之,「文章是改出來的。」一般來說文章總是越改越好的,我們要在「修改」上下工夫。
6. 為什麼要寫作文
人類社會之所以能創造出高度發展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以及科學文化藝術產品,就是因為人類社會是宇宙大道的產物。
宇宙大道是由精神和物質組成,而人的生命是由身體和心靈組成。宇宙大道創造了有形世界和無形世界來表現它的價值意義,而人類生命則創造出科學文化藝術來表現我們人生的價值意義。
大道生陰陽,生命出身心。我們為什麼要寫作文,就像宇宙大道為什麼要創造天地萬物一樣。
宇宙大道通過無言的有形和無形世界來表現它的思想感情和哲理規律,面我們則通過語言文字——作文這種有意味的形式來表現我們自已對宇宙人生感悟出的思想感情和哲理規律。寫作文是人的一種天賦,人們能把宇宙人生的數字密碼轉化成語言文字把它們表現出來。
因為文以載道,也可以傳遞思想感情。所以說真正的作文是表現宇宙人生真諦和思想感情及哲理性的一種手段。
我們想寫好作文不僅要有文內功夫,還要有文外功夫。所謂的文內功夫就是要讓學生把學校的語文基礎學好,對作文中的字、詞、句、段以及體載、主題等技巧的駕馭能力。
多讀一些字典、詞典、名人名言等方面的工具書籍,多學一些現代漢語古代漢語等方面語法的知識。所謂的文外功夫就是讓學生們多讀一些偉人傳記和古今中外的經典名著,提高他們科學文化藝術等各方面的修養,以及人文綜合素質。
讓他們從學習當中悟出宇宙人生的真理規律。從而使寫出來的作文具有思想感情和哲理性。
誠然學習不過是手段,最終目的是通過學習人類社會的全部知識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通過各方面的學習,打開學生們自己的心靈和智慧大門。
開能使學生們擁有獨立的思考能力和健全的人格,從而對宇宙人生各面產生興趣,激發起他們內部的求知慾。在順從自己天賦、人性、靈性和天性的基礎上,實現自己的理想和遠大抱負。
否則,急功近利的教學方法和殺雞取蛋的家長們最終會把學生們逼迫成身心扭曲,精神分裂,人格變態畸形的怪胎。所以這樣的學生假如能寫出好作文,倒實屬反常現象了。
我們教學生們寫作文既要有形式,又要有內容。其實內容決定形式,但兩者也是對立統一的關系。
作文的形式如同我們的身體,而內容如同我們的心靈。文如其人也許就是這個道理。
現在我們的老師大多隻給學生寫作之「魚」,而不教他們寫作「漁」。也就是說只給學生們「金」,而不傳授學生點石成「金」之術。
與其傳授學生們寫作技巧,以及讓他們背誦抄襲別人的作文:不如提高學生們的科學文化藝術綜合素質。因為作文是人們人文綜合素質提高的產物。
首先要讓學生們明白什麼是作文,寫作文的目的是什麼、以及為什麼要寫作文等問題。其次要讓學生們知道作文的形式是什麼,作文的內容--思想感情和哲理性又是什麼等剖問題。
只有先讓學生們明白了宇宙大道的規律和人生的價值意義是什麼等問題,他們才能寫出真正的天地文章。假如舍本逐未,只能以拔苗助長的失敗下場而告終。
我們都知道想要得到葫蘆就要先去澆水、施肥、除害蟲等。為要葫蘆而要葫蘆,不明白「聲東擊西」的戰略戰術,以怎能達到「圍魏救趙」的目的呢?寫作文,教作文也是這個道理。
與其讓學生學生們「為作文而作文」,不發提高學生們的綜合素質。家長與其望子女成龍鳳,不如循循善「教」。
我們與其恨「鐵」,不如煉鐵成「鋼」。與其找「名人」指點迷津,不如找「明師」一點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鮮花店的花雖然鮮艷但不長久,轉眼便凋零枯萎,只有自己培育的花才可天長地久。也就是說吃西葯雖然立竿風影,但卻留後遺症,吃中葯雖然緩慢,但卻標本兼治可以痊癒。
急功近利的「成功」如同吃激素長成的身體得不償失,所以不要有痛亂投醫。學作文又何嘗不是呢! 我們這所以培養不出寫作高手,就在於我們不懂得作文摧在本質規律。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學生們每人都是潛在的寫作大師,一個不會寫作文的老師又怎能教出會寫作文的學生來呢!我們的學生是無辜的天使,違反教育規律的方式方法拔去了「天使」的羽毛,讓他們都變成了可憐的向禿尾之雞,從而喪失了翱翔太空的天賦。
潛在的寫作大師和天使都退化成了學習工具和奴隸。成為了畸形教育體制的無辜犧牲品。
這不能不說是我們教育界的恥辱和時代的悲劇,我們最終會為此付出代價。總結經驗教訓才是當務之急。
韓愈在《師說》中講「師者,授業、解惑、傳道也。」所謂授業就是簡單的傳授學生們書本知識。
所謂解惑就是讓學生們大悟宇宙人生的真諦。我們現在的老師都不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理規律,又怎能為學生們「解惑」呢?所謂傳道就是引導讓學生們用自己的身心去感悟出宇宙人生的道理,怎樣讓他們找到智慧的海洋。
而不是填鴨式的灌輸一些不知來龍去脈的所謂「知識」。我們現在不讓學生們明白什麼是學習,為何要學習,學習的目的是什麼?也不讓學生明白天道與人倫、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學生們之所以不願意學習和寫不出作文,都與我們捨本逐末的教育方法有直接的關系。孔子在《論語》中講:「本立而道生」。
也就是說只有明白了宇宙人生的全體根本規律後,你才符合道的規律。只見樹木,不。
7. 我為什麼要寫作,作文
為什麼要寫作文?許多同學會說,寫作,是為了應付考試.誠然,語文考試離不開寫作,但寫作不是為了考試.
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古人給我們留下了許許多多的優秀文學作品.那些作品,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在人類文明長河中永放光芒.可是,這一大批優秀作品,很少是在考場上寫出來的.中國自隋朝開科取士,清末廢除科舉制度,其間1300餘年,科舉制度的考試內容均為寫作.可是,真正流傳下來的應試作文有幾篇呢?
作文之道,在於抒情,在於表意.寫作,是為了表達情感.屈原流放而作《離騷》,司馬遷受宮刑而著《史記》,諸葛亮感知遇之恩,北伐前上《出師表》,蘇軾游赤壁而唱「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曹雪芹歷「沃甘靨肥之日」而成就世界上最輝煌的著作《紅樓夢》.這一篇篇不朽的作品均是作者經歷非凡的生活後情感的流露.他們寫作,不是為了應試,而是為了表達內心真實的情感,不吐不快,大抵如此.
人有七情六慾.有生活,就有情感.有情感,就有作文.讓自己的情感在作文中流露,那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那些喜歡寫作文的同學肯定享受過這份快樂.而認為寫作是為了應付考試的同學,不僅不能體會到這種快樂,相反會覺得寫作文是一種痛苦.他們一見到老師拿著一疊作文本進教室,頭就開始疼,那是一種悲哀.這樣的同學,永遠寫不好作文.只有把寫作當作一件快樂的事去做,才能寫好作文.同學們,讓我們把寫作當作一種快樂,多享受寫作的樂趣吧!
8. 為什麼我要寫作文
寫作文是每一個學生的必經之路,並非是你一個人在寫作,我想你的苦惱在於如何寫作。
寫好一篇作文,首先在於知識量的積累,可以拿一個本子,看到的好詞好句,專家名言之類的都寫下來,看到好的舉例論證也都記下來,等寫議論文的時候自然會腦袋浮現哪一個例子適合作文主題。其次,寫作類型,我們常見的作文類型為記敘文和議論文兩種。
記敘文重在描述感情,可以通過故事來傳達,要學會運用排比,擬人,比喻,細節刻畫和描寫之類的寫作手法,每一個故事之後都表達一下你所要傳達的感情。議論文分為:總-論證-論證-論證-總的寫作模式,開頭可以是名人名言+自己的觀點,每一個論證前先加一個論據,如:身正為師,學高為范。
+自己的觀點+事例論證+總結自己的觀點。這樣就可以成為一個例子。
作文很好寫的,只要多讀多看,模仿寫作的方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