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層次分析法分析下面歧義片語,標出結構關系。 看 望 陳老師 的 學生
這種不是歧義片語,看望、陳老師、的、學生這四組詞連起來是一句完整的話:看望陳老師的學生。
如果一個句子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解釋,就會產生歧義,而且有些會導致別人誤解的詞彙。歧義閉沖產生的原因:操作順序或跟什麼事物關聯後的理解、詞義不明確、句法不固定、層次不分明、所指的時代或朝代不明確,另外使用的語氣也會導致歧義。
歧義詞語:
走了:一般指離開、拜別,也可指離開人世了雹拍。
老子:通常指父親,也可指道教文化中的老子。
弟弟:一般指兄弟之中的親人,也可指實力較弱,處於下風的人。
母老虎:一般指雌性的轎肆殲老虎動物,也指性格暴躁不好惹的女性。
Ⅱ 怎樣分析多義短語如何消除歧義
歧義句是在理解上會產生兩種以上可能的句子,換句話說,就是可以這樣理解也可以那樣理解的句子.要辨析歧義句首先得弄明白產生歧義句的原因.產生歧義句的原因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多義詞造成的歧義,一種是句子結構的不同停頓組合造成的歧義.很多教育專家認為,歧義句主要有語音歧義、詞彙歧義、語法歧義三種類型.
一、語音歧義能夠導致歧義的語音特簡鋒征主要有重音、停頓、聲調、斗咐悄語氣和語調.句子的輕重音、停頓點、語調等的不同均可以使句子意思有所變化,所以考生在運用漢語時,一定不要陷入誤區.
例如:選出沒有歧義的句子().
A.
反對你的遊行的人不少B.
我們計劃請著名的學者和教育家來我校作報告
C.A
國對B國的進攻早有準備D.
學生的成績好壞並不能反映其素質的高低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因停頓的不同而造成的歧義.A項「反對你/的遊行的人/不少」與「反對/你的遊行/的人不少」,停頓的不同,造成兩種意思;B項「著名」是用來修飾「學者」還是「教育家」還是兩者兼有,不明確;C項「A國對B國/的進攻/早有準備」與「A國對/B國的進攻/早有準備」,可有兩種理解.只有D項是沒有歧義的.故選D.
二、詞彙歧義詞彙歧義大多都是多義詞或多義短語使用不當造成的,如果一個句子里有某個詞是多義的,那麼這個句子可能成為多義句.
例如:請選出有歧義的句子().
A.
在大多數人眼裡,他是一無所有的B.
去趟西安,他就買了三件禮品回來C.
成功是贏得了整場戰爭,而不是贏得每一場戰爭D.
他叔父原來在上海一所不錯的中學里當數學教師
剖析:「原來」有兩層意思,既可以表示「以前」,也可表示「原來如此」,則D項句子既可理解為「他叔父以前在上海當教師」,又可理解為「突然知曉了他叔父在上海當教師」.故選D.
三、語法歧義語法歧義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1)定語修飾指代不清.同一個短語或同一句話,在語法結構上有不同的劃分,指向不同的修飾成分就會產生歧義.
(2)主謂賓搭配歧義.同一個語言形式,它內部的結構關系可能有多種,不同的機構關系表示的意義也不一樣.
(3)指代不明造成歧義.如「他的笑話講不完」中的「笑話」既可是關於「他」的,也可理解為是「他」講空渣的.
例如:選出沒有歧義的句子().
A.
沒有人相信他的話B.
我和小王已經商量好了,下了課去打球C.
最後出席會議的教授的弟子作了精彩的發言D.
我們需要相信自己的人解析:A項相信的對象可能是「他的話」,也可能是「他的行為或其他」,「話」在這里做口頭語;C項最後出席會議的到底是教授還是他的弟子,表意不明;D項相信的對象是我們,還是指個人的自信,不明確;B項其實表述也不清楚,「和」既可理解「與」,也可理解為「向」.相較而言,B項正確.故選B.
練習下列句子,分析它的歧義.1、3乘4加22、六(1)班打敗了六(2)班獲得了冠軍.3、行人等不得在此大小便.
Ⅲ 英語中的歧義如何產生,如何消除語法歧義
歧義是人類語言所共有的一種特性。歧義的產生涉及多種因素,如語音、詞彙、語法結構、習慣用語等。按照不同的標准和角度,歧義可作不同分類。就觸發歧義的語言層面而言,歧義可分為:構詞歧義、語音歧義、橡帶拿語義歧義、句法歧義和語用歧義(邱述德 1998: 20) ,其中以句法歧義現象最為復雜。對此,國內學者(林洪志 2001;馬登閣2003)等多採用生成語法模式對英語句子結構歧義進行了分析和剖解。與一味追求結構形式描寫的形式語言學不同,以Halliday為首的功能語言學派強調語言成份的功能,主張通過語言的使用來解釋行正語言結構。功能語法在解釋歧義現象方面顯現出了一些優勢,這為歧義的分析開拓了一條新路(邱述德 1998: 584)。但目前在學術界,僅有少數學者選取功能語言學視角對英語歧義進行過分析(馬博森1995;孔亞明 2007) ,這方面的研究還較少。筆者擬從功能語言學視角出發,主要以Halliday系統功能語法為理論框架,重點討論英語名詞片語和限定動詞產生的歧義,並嘗試對這些結構歧義現象進行分析解讀。
2.名詞片語產生的歧義
2. 1形容詞作前置限定詞產生的歧義
英語中, 名詞片語通常由「修飾詞 +中心詞」構成。我們以一首英文歌曲的名稱Red Red W ine為例。這個歌名存在歧義:它既可以被理解為「紅紅的酒」,又可被解釋為「紅色的葡萄酒」。類似這樣的歧義例子還有許多。Halliday在論述名詞片語的經驗結構(experiential structure)時,提出了類屬詞(Classifier)和修飾語 (Epi2thet) 的概念(1994: 184)。類屬詞的功能是說明事物類別:例如, bus station, railway station, train station 中的bus, railway和 train這些詞的功能是區分車站的不同種類;修飾語的功能是說明所修飾物體的特徵,例如:在new station, noisy station這兩個片語中,形容詞 new和 noisy的功能只是展現車站的某些特點,而不是對「車站」這個概念進行精細分類梁搭。
Bloor和Bloor認為類屬詞和修飾語都可用於名詞片語中,對中心詞進行限定。如果脫離語境,在類屬詞和修飾語的功能區分方面,許多表達都是歧義的(2001: 138)。據此,上文提到的例子Red Red W ine可被作如下分析:
(1) Red Red Wine
(a) Red Red Wine
修飾語 類屬詞 事物
紅葡萄酒
(b) Red Red Wine
修飾語 修飾語 事物
紅紅的酒
例 (1)的兩種解釋分別是「紅葡萄酒」和「紅紅的酒」。〓24〓作前一種意思 (a) 講時,第一個Red的語義功能為修飾語,第二個Red的語義功能是類屬詞,表明事物的種類,整個片語的意思是「酒類的一種———紅葡萄酒」;作後一種意思 (b) 理解時,兩個Red的語義功能均為修飾語,表明事物的特徵,整個片語的意思是「紅顏色的酒」。如此,Red RedWine這個片語的歧義就得到了很好的解釋。請看另一個例子的分析:
(2) small children』s cot
(a) smal children』s cot
修飾語 類屬詞 事物
小型兒童床
(b) small children』 cot
類屬詞 事物
幼兒床
例(2)的兩種解釋為「小型兒童床」和「幼兒床」。作前一種解釋 (a) 時, small一詞的功能成分為修飾語,說明床的尺寸大小;作後一種意思(b)理解時, small和chil2dren聯合起來作類屬詞,說明床的類別。
我們在英語當代語法中可以發現類似的表述:特性修飾語(qualitative modifiers)和類別修飾語( classifying modifiers)。這兩個概念可以互相轉化。通常表示大小、顏色、特徵等的形容詞為特性修飾語,當它們說明中心詞的本質屬性時,便轉化為類別修飾語; 通常表示處所、國別、原料和用途的修飾語為類別修飾語,當它們用來說明中心詞的風格、式樣、特徵等意義時便成了特性修飾語(張克禮 2005: 460)。但是這樣的分類和表述很容易使學習者感到困惑。與之相比,Halliday提出的類屬詞和修飾語這兩個概念概括性更強,在實際語言分析過程中更簡便更易於操作。
2. 2 V2ing形式作前置限定詞產生的歧義
英語中經常出現動詞2ing形式作前置限定詞的結構。這種結構也易產生歧義。Halliday在其功能語法體系中使用名詞性片語(nom2inal group)這個術語來統括傳統語法中的普通名詞、形容詞、數量詞和限定詞,把它們都視為名詞片語的下屬類別(1994: 185)。不僅如此,可以充當類屬詞和修飾語的動詞2ing和2ed形式也被韓禮德歸入到名詞性片語這一類。Bloor和Bloor在論及類屬詞和修飾語的功能區分與歧義的關聯時,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some dancing girls(1995: 138)。他們認為這個名詞短語存在歧義,它的意思
既可以指「一些以跳舞謀生的姑娘———舞女」也可以指「一些正在跳舞的姑娘」。
傳統語法在解釋 some dancing girls的兩種含義時,往往引入動名詞和現在分詞的概念。如果把 dancing當動名詞,片語的意義為「舞女」;如果將 dancing視為現在分詞,整個片語的意思就是「正在跳舞的姑娘」。但是這種解釋很難讓學習者理解。我們如果依照功能語法的觀點對此進行分析,情況便會簡單許多。
(3) some dancing girls
(a) some dancing girls
指示詞 類屬詞 事物
一些舞女
(b) some dancing girls
指示詞 修飾語 事物
一些正在跳舞的姑娘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個片語作 (a) 解釋時, danc2
ing的功能是類屬詞,指明這些姑娘的職業是跳舞;作 (b)解釋時, dancing的功能是修飾語,所說明的是這些姑娘正在進行的動作。通過界定 dancing一詞的雙重功能, some dancing girls這個片語的兩種含義就得到了非常清晰的展現。
在傳統語法框架內,學習者區分歧義往往需要藉助復雜的語法范疇和項目。在 some dancing girls這個例子里,學習者需要詳述現在分詞和動名詞這兩個語法范疇的差別來解釋這個片語的歧義。而對於大部分中國學生來說,區分動詞的這兩種非限定形式歷來都是非常困難的。這無疑會加劇學習者對上述歧義現象的解析難度。相反地,如果我們依據功能語法的理論對此進行解釋,情況會有很大不同。學習者依託系統功能語法知識,明了 danc2ing這個單詞的雙重功能———既可作類屬詞又可作修飾語,再充分考慮到語境因素,就能夠識別和剖析片語歧義。由此,功能語法的優勢可見一斑。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3.限定動詞產生的歧義
傳統語法將英語動詞分為限定性和非限定性兩類。通常,限定性動詞充當句子的謂語,是整個句子的核心成分之一。謂語動詞的句法功能不同,其他關聯成分的句法地位也隨之改變 (邱述德 1998: 344)。謂語動詞本身的多重含義必然會導致整個句子產生歧義。國內學者秦洪林早在1991年分析謂語平面上的歧義時,就注意到了行為動詞與系動詞、系表結構與及物動詞進行時態之間的歧義現象(1991: 24428)。
在系統功能語法框架內,沒有謂語動詞、系表結構等概念。Halliday 率先提出語言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謀篇功能。在概念功能中,小句通過及物性系統 (transitivity system) 來表述語言使用者對主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反映(Halliday 1994: F25)。及物性是一個語義系統,其作用是把人們在現實世界中的所見所聞、所作所為分成若干種「過程」(process) ,即通過語法形式對經驗進行范疇化,並指明與各種過程有關的「參與者」(partici2pant)和「環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 (胡壯麟,等〓34〓2005:75)。Halliday把人類經驗分為六種不同的過程:物質過程、心理過程、關系過程、行為過程、言語過程和存在過程。其中,前三種過程是英語及物性系統中主要的類型過程。但是,上述各個過程之間的界線並非涇渭分明,某些過程既可以被歸入一種類別同時又可以被歸入到另一種類別。這種情況下,歧義的產生就在所難免。英語結構歧義較多的發生在對物質過程、心理過程、關系過程這三種主要過程的判定。有時,一個小句既可以解讀為物質過程又可以解讀為關系過程;既可以解讀為心理過程又可以解讀為關系程。這種判定上的模稜兩可直接造成了句子意義的多種解釋。
下面我們依據系統功能語法來辨析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句子中的歧義現象。
3. 1主動語態產生的歧義
3. 1. 1簡單結構:不及物動詞產生的歧義
在英語句法中,「名詞短語 +不及物動詞」結構是常見的一種句式。它所產生的歧義現象層出不窮。我們以
Mary looked very hard為例說明。按照轉換生成語法的分析,這個句子的結構歧義是與某個短語的范疇地位相關聯的(Radford 2000: 66)。在這個句子里,歧義涉及到的是 very hard這個短語的范疇地位。當very hard被視為形容詞性的短語時,它的意思是「非常嚴厲的」;當它被看作是一個副詞短語時,其含意
是「非常使勁地」。如此,Mary looked very hard這句話的雙重含義即得以展現。
這種理論指導下的分析方法固然可行,但它的不足之處是將句子中的一些組成成分單獨進行了語法分析,割
裂了局部語法結構與整體語義構成的邏輯關系。如果我們依照功能語法對此例句進行分析,情況會得到很大改觀。
(4) Mary looked very hard.
(a) Mary looked very hard.
行為者 過程:行為 環境的:方式
瑪麗非常努力地看。
(b) Mary looked very hard.
載體 過程:關系 屬性
瑪麗看起來非常嚴厲。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例(4)作(a)解釋時,是一個行為過程。其中,Mary是行為者, very hard是環境成分,表示行為的方式,整個小句的意思是「瑪麗非常努力地看」;作(b)解釋時,小句展現的是一個關系過程。其中,Mary作為過程的載體, very hard表示屬性,整個小句的意思是「瑪麗看起來非常嚴厲」。
這個句子歧義產生的根源在於 look一詞的多重意義。傳統語法中, look一詞可用作不及物動詞,也可用作
系動詞。功能語法認為,關系過程指的是反映事物之間處於何種關系的過程;行為過程指的是諸如呼吸、咳嗽、做夢等生理和心理行為。Halliday在對關系過程的論述中把look一詞歸入到表達感覺—感知一類的動詞裡面(1994:120)。在論述行為過程時,他又把 look一詞歸入到出現在行為過程中的幾類典型動詞之列(1994: 139)。正是由於動詞look的這兩種功能使小句Mary looked very hard產生了歧義。此外,在例(4)的(a)和(b)這兩種解讀中,我們仔細觀察還會發現,不僅動詞 look的意義區分明確:在(a)釋義中是指行為過程,在(b)解釋中是指關系過程,句子中的其它成分Mary和 very hard也分別具有不同的功能。
Mary在(a)釋義中的語義功能是行為者,但在(b)釋義中的語義功能是載體; very hard在 (a)釋義中表示方式而在
(b)釋義中則說明載體的屬性。這些詞彙功能方面的細微差異,在傳統語法的框架內很難體現出來。
3. 1. 2復雜結構:及物動詞產生的歧義
我們再來分析一個形式較為復雜的例子: They are chewing tobacco。這個句子有兩個意思:「他們正在嚼
煙 」,和「它們是嚼煙」。傳統語法的解釋需要首先確定they是指代有生命力的人還是指代無生命力的物。如果確定 they是指代人,那麼這個句子結構就是現在進行時態,表示一些人正在做chewing「咀嚼」這個動作。如果they指代的是一種無生命的事物,那麼這個句子是一個主系表結構, chewing在這里作動名詞,表示煙草的用途。很明顯,這種傳統的分析方法較為繁瑣。下面我們嘗試從功能語法角度來進行析解。
(5) They are chewing tobacco.
(a) They are chewing tobacco.
動作者 過程:物質 目標
他們正在嚼煙。
(b) They are chewing tobacco.
載體 過程:關系類屬詞 中心詞
屬性
它們是嚼煙。
如上所示,例(5)既可以解讀為(a)物質過程,也可以解讀為(b)關系過程。在(a)解讀中,小句表達的是「發生
某事」,其中they是動作者, tobacco是動作的目標,整個小句的意思是「他們正在嚼煙」;在(b)解讀中,小句表達的是關系過程。they作為載體, chewing tobacco表示屬性(其中, tobacco是中心詞, chewing是類屬詞,表示煙草的一種) ,整個小句的意思是「它們是嚼煙」。如此一來,學習者不必確定 they是指人還是指物,更無須明辨現在進行時態和主系表結構的差別,就可以解析例(5)展現出的雙重含義。這樣的操作較之於傳統語法顯然簡便了許多。又例如: They are lecturing engineers。我們對其進行如下分析:
〓44〓
(6) They are lecturing engineers.
(a) They are lecturing engineers.
Ⅳ 造成多義短語的原因有哪些,舉例說明
造成多義短語的原因:
1、詞彙多義(多義詞),例如:房間沒有鎖;
2、語用多義(語音停頓、重音等野嘩不同),例如:歲脊知外面睡不好;
3、句法多義:
(1)結構關系不同,例如:學習文件;
(2)結構層次不同,例如:我們三個一組;
(3)組合層次和結構關系都不同,例如:對於廠長的意見;
(4)語義組合情況不同:
a、語義關系不同,例如:雞不吃了;
b、語義指向不同,例如:吃完了飯。
(4)如何解釋句法多義產生歧義的原因擴展閱讀
多義短語既有構成雙乎消關的積極作用,也有容易造成句子歧義的消極作用,因此在語言交際中,需要對多義短語進行分化。分化的方法:
(1)換用詞語:換用同義詞使詞語搭配不致產生多義。
(2)語境制約:語境能夠使多義短語單義化。
(3)變換語序。
(4)添加、刪除:指添加或刪除某些詞語以分化多義短語。
(5)語音停頓:主要用於分化口語中的多義短語。
Ⅳ 句法同義的二、關於句法多義
句法多義就是指在一個句法結構中,包含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結構意義,不同的人可以作出不同的解釋,從而造成理解上的差異。句法多義,也就是句法歧義。
歧義結構的研究,是近年來漢語語法學界成果顯著的一個研究課題。事實上,在言語交際過程中,由於語言內部和語言外部各種因素的制約,產生歧義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語言學家之所以對歧義研究發生興趣,並不是因為歧義本身在語言運用中有多大的實用價值,而是把它作為深入探討語言形式和語言內容種種復雜對應關系的一個突破口來對待的。朱德熙先生說得好:「一種語言語法系統里的錯綜復雜和精細微妙之處往往在歧義現象里得到反映。因此分析歧義現象會給我們許多有益的啟示,使我們對於語法現象的觀察和分析更加深入。」(見《漢語句法中的歧義現象》,《中國語文》1980年第2期)
(一)句法多義語句的類型
歸納句法多義語句的類型,也就是歸納歧義的類型,實際上同時在尋找產生歧義的原因。
句法多義的主要類型有:
1、同音詞。譬如:
他又zuò了一會兒。(做/坐)
家裡有pípá。(琵琶/枇杷)
你要克服jiāoqì。(驕氣/嬌氣)
qízhōng考試已經安排好了。(期中/期終)
2、多義詞。譬如:
你要多吃點菜。(蔬菜/菜餚)
他還有包袱。(布包/思想負擔)
集訓隊下操了。(出操/收操)
來參觀的多半是電大學員。(大概/大多)
3、兼類詞。譬如:
湯不熱了。(動詞/形容詞)
衣櫃沒有鎖。(名詞/動詞)
我和他住在一起。(介詞/連詞)
他爬過山沒有?(趨向動詞/助詞)
4、同形結構。
結構主義語法對歧義結構研究的貢獻主要是揭示了由於層次不同以及語法結構關系不同而產生歧義的語法規律。
這種同形結構的類型主要有三種:
⑴結構切分不同,即語法結構關系相同而層次不同。
一是各層次語法結構關系都相同。譬如:
二是第一層語法結構關系相同,其他層次語法結構關系不同。譬如:
⑵結構關系不同,即層次相同而語法結構關系不同。譬如:
烤白薯參考數據(述賓/定中)
你老張他們部隊(同位/定中)
醫院食堂學生家長(聯合/定中)
經濟困難思維科學(主謂/定中)
⑶結構切分和結構關系都不同,即層次不同、語法結構關系也不同。譬如:
轉換生成語法更進一步揭示了層次和語法結構關系則悄攔都相同卻由於語義關系不同而產生的歧義的內在規律。
這種同形結構的類型主要有兩種:
⑴動詞和名詞的語義關系不同。譬如:
他已經稱過了連校長都不認識
(施事/受事)
看望的是病人關心的是他母親
(施事/受事)
婦女理發店青年服務社
(施事/受事)
⑵名詞和名詞的語義關系不同。譬如:
巴金的書詩人的氣質(領屬/性質)
玩具工廠蓄電池運輸車(用途/質料)
()排除句法多義的語用手段
1、語音制約。
不少書面上的歧義,一到口頭上就不再產生歧義,因為語音起了消除歧義的作用。譬如:
聲調:這個人好說話(hǎo容易,形容詞/hào喜歡,動詞),反映孫胡了詞類的不同。
重音:十二歲就一米三(重音在前表示長得高/重音在後表示長得矮),反映了語義指向的不同。
停頓:我講不好(停頓在前表示一種可能/停頓在後表示一種判斷),反映了層次及語法結構關系的不同。即
2、語法制約。
由於詞的語法功能某些特點的制約,使產生歧義的可能性得到排除。譬如:
a為述賓片語,b為名詞性定中片語,數量片語「一個」只能修飾名詞性片語,不能修飾動詞性述賓片語,因此「愛過她的孩子」在這里只能分析為b,不可能是a 。
3、語義制約。
由於句中詞語之間在語義上相互牽制從而排除了歧義。譬如:
a為主謂片語,謂語又是個主謂片語,b為主謂片語,主語是個定中片語,當「小說書」成為「大主語」時,「他弟弟很多」就只能分析為b,不可能是a 。
按照抽象的句式來看,可以有a和b兩種切分,但「一位」中的量詞「位」表示尊稱,只能適用於「律師」,不適用於「犯罪嫌疑人」,因此在這里,只能分析為b,不可能是a 。
4、語境制約。
口語中的前言後語,書面語里的上下文的制約,同樣可以消除歧義。譬如:
(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
這條褲子裁得好,(你就穿吧!)
開刀的是我父親,(他技術高明,你放心好了。)
「學習好」可以是述補片語,也可以是主謂片語,在例句中只能分析為主謂片語;「裁得好」的補語或表可能(能裁好),或表結果(裁運培得不錯),在例句中的「好」只能是結果補語;「開刀的是我父親」中的「我父親」可以是受事,也可以是施事,但在該句中,只能理解為施事。
5、增刪詞語。
增添或刪除個別詞語,可以使結構內部的語法關系明朗化,從而消除歧義。譬如:
學生家長(學生的家長/學生和家長)
新教師宿舍(新的教師宿舍/新教師的宿舍)
參考資料是必要的(參考一下資料是必要的/看參考資料是必要的)
市民可在每月15日前去反映意見(市民可在每月15日以前去反映意見/市民可在每月15日去反映意見)
6、變換句式。
通過變換的方法,選用同義異型句式也是消除歧義的一個有效手段。譬如:
他倒了一杯水(倒掉/倒上)→他把一杯水倒了
指導青年讀好書(把書讀好/讀好的書)→指導青年把書讀好
他已經審問過了(審問他自己/他審問別人)→他已經被審問過了
他給小王打電話(打給小王/替小王打)→他打電話給小王
再譬如,同樣是「介詞+名詞1+方位詞+動詞+名詞2」格式的句法結構中,下面的a組是句法多義的語句,可以用變換句式排除歧義,而b組與c組並無歧義:
a組:「在火車上寫標語」、「在屋頂上畫畫」。
「在火車上寫標語」句法多義,可以有兩種變換方式,一是「把標語寫在火車上」,二是「(坐)在火車上寫標語」;「在屋頂上畫畫」也是句法多義,也可以有兩種變換方式,一是「把畫畫在屋頂上」,二是「(站)在屋頂上畫畫」:因為這里「介詞+名詞1+方位詞」的組合,既可能表示「名詞2」的處所,又可能表示「動詞+名詞2」的處所,所以導致了歧義。
b組:「在瓶子里灌水」、「在玻璃缸里養魚」。
這兩個句法結構都無歧義,「在瓶子里灌水」只能變換為「把水灌在瓶子里」,不能變換為「(坐)在瓶子里灌水」;「在玻璃缸里養魚」只能變換為「把魚養在玻璃缸里」,不能變換為「(站)在玻璃缸里養魚」:因為這里「介詞+名詞1+方位詞」的組合,只能表示「名詞2」的處所,不能表示「動詞+名詞2」的處所,所以不會產生歧義。
c組:「在大學里研讀語言學」、「在馬背上唱歌」。
這兩個句法結構都無歧義,「在大學里研讀語言學」只能變換為「(住)在大學里研讀語言學」,不能變換為「把語言學研讀在大學里」;「在馬背上唱歌」只能變換為「(騎)在馬背上唱歌」,不能變換為「把歌唱在馬背上」:因為這里「介詞+名詞1+方位詞」的組合,只能表示「動詞+名詞2」的處所,不能表示「名詞2」的處所,所以不會產生歧義。
呂叔湘先生的《歧義類例》(載《中國語文》1984年第5期)一文,收集了豐富的語言材料,可以說是集歧義,即句法多義類例之大成,並作了比較細致的分析,有興趣的學員不妨找來看一看。
Ⅵ 主語歧義的解釋
歧義,是指如果一個句子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解釋,就會產生歧義,歧義產生埋運的原因:操作順序或跟什麼事物關聯後的理解、詞義不明確、句法不固定、層次不分明、所指的時代或朝代不握絕明確,另外使用的語氣也會
病句
改病句
詞語信息
詞目:歧義
拼音:qí yì
詞語釋義
一個句子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解釋,就會產生歧義,歧義產生的原因:詞義不明確、句法不固定、層次不分明、指代不明,另外使用的語氣也會導致歧義。
歧義類型
歧義有主要由口語與書面的差別造成的,有主要由多義詞造成的,還有語言組合造成的。組合的歧義中又有語法組合的歧義和語義組合的歧義。
(一)組合層次不同造成歧義
①「我們三個人一組」,可理解為「我們/三個人一組」或「我們三個人/一組」。
②「這份報告,我寫不好」,可理解為「這份報告,我/寫不好(能力有限)」,也可理解為「這份報告,我寫/不好(可能由於身份等因素)」。
(二)結構關系不同造成歧義
①「進口彩電」,可理解為動賓關系,也可理解為偏正關系。
②「學生家長」,可理解為並列關系,也可理解為偏正關系。
(三)語義不明確造成歧義
①「開刀的是她父親」,可理解為她父親是開刀的外科醫生,也可理解為他父親有病,醫生給他做了手術。
②「婦女理發店」,可能是由婦女開辦的理發店,也可能是以婦女為服務對象的理發店。
③「詩人的風度」,所說的可能是詩人,也可能不是詩人。
(四)詞類不同造成歧義
①「我要炒肉絲」,「炒」可理解為動詞或形容詞。
②「飯不熱了」,「熱」是動詞,意即不用熱飯了,涼的也可以吃;「熱」是形容詞,意即飯涼了。
③「他原來住在這里」,「原來」做名詞,意即他以前曾住在這里;「原來」做副詞,意即沒想到他就住在這個地方。
④「縣里通知說,讓趙鄉長本月15日前去匯報」,「前」做形容詞,表以前之意,時間范圍大;「前」做動詞,表往前走之意,則只能在15日這一天去縣里。
(五)詞語含義多解造成歧義
①「躺在床上沒多久,他想起來了」,可理解為他想起了什麼事,也可理解為他要起床。
②「請吃菜」,「菜」既可指蔬菜,也可泛指菜餚。
③「貿易部已向華北東北調撥物資」,「向」可理解為「從」,也可理解為「給」,表意大不相同。
(六)句子成分殘缺造成歧義
①大家對護林員揭發林業局帶頭偷運木料的問題,普段液姿遍感到非常氣憤。因為在「揭發」後隨意省去一個「的」字,使文意中心可以前移,造成歧義。既可理解為大家對林業局帶頭偷運木料一事氣憤;也可理解為對護林員揭發這個問題的行為氣憤。加上這個「的」字,中心限制在「林業局帶頭偷運木料的問題」上,文意就明確了。
②買車、船、飯票在服務台。此句在「車」後、「船」後丟掉「票」字造成歧義。可理解為車票、船票和飯票;也可理解為買車、買船和買飯票。
(七)口語中輕重音不同也可造成歧義
如:「他一個早晨就寫了三封信」,「就」輕讀,是說他寫信寫得快;「就」重讀,則說他工作效率低,只寫了三封信。
含義示例
1、放棄美麗的女人讓人心碎。解釋:一說是男人放棄了美麗的女人心碎,如果理解為女人放棄了追求美麗的權利,那可真是件令人心碎的事
詞語信息
詞目:歧義
拼音:qí yì
詞語釋義
一個句子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解釋,就會產生歧義,歧義產生的原因:詞義不明確、句法不固定、層次不分明、指代不明,另外使用的語氣也會導致歧義。
歧義類型
歧義有主要由口語與書面的差別造成的,有主要由多義詞造成的,還有語言組合造成的。組合的歧義中又有語法組合的歧義和語義組合的歧義。
(一)組合層次不同造成歧義
②「這份報告,我寫不好」,可理解為「這份報告,我/寫不好(能力有限)」,也可理解為「這份報告,我寫/不好(可能由於身份等因素)」。
(二)結構關系不同造成歧義
①「進口彩電」,可理解為動賓關系,也可理解為偏正關系。
(三)語義不明確造成歧義
①「開刀的是她父親」,可理解為她父親是開刀的外科醫生,也可理解為他父親有病,醫生給他做手術
(四)詞類不同造成歧義
②「飯不熱了」,「熱」是動詞,意即不用熱飯了,涼的也可以吃;「熱」是形
(五)詞語含義多解造成歧義
①「躺在床上沒多久,他想起來了」,可理解為他想起了什麼事,也可理解為他要起床。
(六)句子成分殘缺造成歧義
②買車、船、飯票在服務台。此句在「車」後、「船」後丟掉「票」字造成歧義。可理解為車票、船票和飯票;也可理解為買
含義示例
2、我叫他去。解釋:「叫」可理解為讓、使、派,這個句子的意思就是「我派他去」;「叫」也可以理解為「喊、喚、招」等意思,這個句子就是「我去叫他」或「我去喊他」。
Ⅶ 1、 造成歧義的原因,要如何分化歧義2、請用變化句式的方法說明深層意思
我在網上給你搜了一篇講義。你自己看看,因為我拍我說的不夠到位,所以請你原諒哈。這類問題就是經驗。多了就好了 2011年江蘇語文高考考到了這樣一個語病句:「為紀念建黨90周年,『唱支山歌給黨聽』歌詠則茄比賽將於7月1日舉行,屆時校長和其他幾個學校領導也將登台參加比賽」。此句中「其他幾個學校領導」有歧義,既可指一個學校的幾個領導,也可指幾個學校的幾個領導。不少學生對歧義句接觸不多,更不知如何辨別,做錯了該題。
造成歧義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這些:
一、輕重音造成歧義。
1.有的詞可輕讀,也可重讀。不同讀法有時會使句子表示的意義不同。例如:我想起來了。「起來」讀qǐ lǎi 時,表示「我想起身了」;讀qi lai時,表示「我想到了」。
2. 邏輯重音不但能表示強調,有時也可表示不同的意思。例如:商場有的是化妝用品。邏輯重音在「有的是」上,表示化妝用品多;邏輯重音在「孫物察化妝用品」上,表示沒有你需要的東西,只有化妝用品。)
二、多音詞在口語中不產生歧義,在書面語中因為沒有注音,有時便會出現歧義。例如:他在辦公室看試卷。「看」讀kān 時,表示「看守」;讀kàn 時,表示「閱覽」。
空房間做什麼用?「空」讀kōng 時,表示房間里沒有東西;讀kòng 時,表示把房間騰出來。
三、不同停頓易造成歧義。
在某種情況下,同螞攔一句話,說的停頓位置不同,顯示出的語意和結構往往不同。例如:這蘋果不大/好吃。(蘋果雖小但味道好);這蘋果/不大好吃。(蘋果味道不好)
四、詞語限制模糊易造成歧義。
某些方位詞、時間詞因區界不嚴,容易產生歧義。例如:他在永春旅社前一站下車。(A.未到旅社; B.過了旅社; C.旅社對面)
五、詞語含義的多義性造成歧義。
兼具有施動和受動意義的詞語、兼類詞、多義詞等都易產生歧義。如:他走了一個多鍾頭了。(「走」可理解為「行走」、「離開」。)
六、偏正短語有時也會產生歧義。如:學校來了三個醫院的醫生。(A.學校來的醫生只有三個,是一個醫院的;B.學校來的醫生共三個,來自三個醫院。)2011年江蘇語文高考卷語病例就屬於這種。
七、介詞短語做定語常產生歧義。(介詞的管轄范圍不確定而產生歧義) 如:對大家的批評。(A.大家的/批評;B.對/大家的批評)
八、並列短語的搭配易產生歧義。(連詞的管轄范圍不確定而產生歧義。) 如:張連和黃惠的朋友。(A.張連和黃惠的/朋友;B.張連/和黃惠的朋友。)
九、動詞與名詞搭配,即可以構成動賓結構,也可構成偏正結構,因此易產生歧義。例如: 愛護人民的軍隊。(A.愛護/人民的軍隊——動賓結構;B.愛護人民的/ 軍隊——偏正結構)
十、指代與省略等易造成歧義。如「的」字結構指代不清引起歧義。開刀的是他的父親。(A.父親是醫生,由他主刀;B.父親是病人,要開刀)
代詞指代不明產生歧義。例如:媽媽要王玲和她的同學一起去。(A.媽媽的同學;B.王玲的同學)
十一、省略造成歧義。例如: 看到你那年才8歲。(A.我8歲;B.你8 歲)。
十二、施事者和受事者不清造成歧義。例如:這個人連老張都不認識。(A.「這個人」為施事者,這個人不認識老張;B.「這個人」為受事者,老張不認識這個人。)
十三、數量詞和有關詞彙不明產生歧義。 如:一邊站著一位同學,守衛著校門。(A.兩位同學守衛在校門的兩側;B.只有一位同學站在校門的一側。)
試卷.
Ⅷ 現代漢語中,造成歧義的因素有哪些
現代漢語中,造成歧義的因素有9種,分別是:
1、指代不明。
這指的是指示代詞或人稱代詞指代不明確,從而造成歧義。其原因通常是上文出現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事或物,而下文使用這個代詞時,卻未作交代或沒有交代清楚。
2、修飾不明。
這是指由修飾語修飾的中心詞不明確而造成的歧義。
3、停頓不明薯拿。
這是指因句中停頓不明確(或者說句中可以鍵燃有不同的停頓)而引起的歧義。
4、施受不明。
這是指因詞語在句中是作施事者,還是作受事者不明確造成的歧義。
5、詞義不明。
這種情況,是由句子中的多義詞或多義短語造成的。
6、界定不明。
這指的是因句中動詞或動詞短語對賓語,或介詞對賓語的管轄范圍不明確而造成的歧義。
7、詞性不明。
這是指句中詞語因具有兩種或兩種以上數亮搭的詞性引起的歧義現象。
8、讀音不明。
這是指句中某個字(詞)有兩種或多種讀音,造成的歧義。
9、省略不當。
這是指句中省略不當造成的歧義。
Ⅸ 分析—由於語法、語義音素造成的歧義,並能指出分析產生歧義的原因
先看看一段英文,如下:
「稿森A stray flicker of hair stood up amongst the mass of honeyed blond and he tried to smooth it down only to have it pop back up again.」
其中「A stray flicker of hair」,直譯是:「離群的髪光」(「離群的發光」)—跡轎—其中「flicker of hair」即」頭發的閃光」之意——可減縮為「發光」。
那麼,「發光」一詞,在現行的漢語中即產生了「歧義」:
1、「發」作為語義義素與繁體的「頭發」的「髪」,在發音上相同,但意義不同;
2、姿敬肆在語法上,現行漢語中的「發光」之「發」既可為「動詞」,亦可謂「名詞」;作為動詞,是「動賓結構」,作為名詞是「偏正結構」;
3、產生歧義的原因,是「簡化」造成的,如果仍保留原漢字中的繁體字形:「發光」與「髪光」,便不會產生歧義了。
這說明:當初簡化漢字,其思路僅僅是從「單字」出發來從事漢字簡化工作的,而不是從語言的角度實施的,因此,人們便不得不採取另外的表達方式(多寫幾個字),來避開這種歧義,字是簡化了,但語言表達上並不一定是簡化了。
Ⅹ 歧義句的造成原因
一.同讀音易造成歧義
(1) 有的詞可輕讀,也可重讀。不同讀法有時會使句子表示的意義不同。例如:
我想起來了。(「起來」讀qǐ lái時,表示「我想起身了」;讀qi lai時,表示「我想到了」。)
(2) 邏輯重音不但能表示強調,有時也可表示不同的意思。例如:
浠水商場有的是化妝用品。(邏輯重音有「有的是」上,表示化妝用品多;邏輯重音在「化妝用品」上,表示沒有你需要的東西,只有化妝用品。)
(3) 多音詞在口語中不產生歧義,在書面語中因為沒有注音,有時便會出現歧義。例如:
他在辦公室看材料。(「看」讀kān 時,表示「看守」;讀kàn 時,表示「閱覽」。)
空房間做什麼用?(「空」讀kōng 時,表示房間里沒有東西;讀kòng 時,表示把房間騰出來。)
二、 不同停頓易造成歧義
在某種情況下,同一句話,說或讀的停頓位置不同,顯示出的語意和結構往往不同。例如:
這蘋果不大/好吃。(蘋果味道好)
這蘋果/不大好吃。(蘋果味道不好)
我們五人/一組。(我們這一組有五個人)
我們/五人一組。(每五個人分為一組)
三、 詞語限制模糊易造成歧義
(1) 某些方位詞、時間詞因區界不嚴,容易產生歧義。例如:
他在永春旅社前一站下車。
(A.未到旅社; B.過了旅社; C.旅社對面)
(2) 相對意義之間有中間概念,容易出現歧義。例如:
這場足球我不贏。(雖然排除了「贏」意,但不一定就表示「輸」,因為還有「不輸不贏」,即和局。)
(3) 詞語選擇不當,使限制范圍出現漏洞,結果出現歧義。例如:
A. 2002年元月1日前按時交貨。
B. 2002年元月1日前必須交貨。
C. 2002年元月1日前全部交貨。
C無歧義,A、B在量方面缺少限制,會造成不同的理解,將引起合同糾紛。
四、 詞語含義的多義性易造成歧義
(1) 兼具有施動和受動意義的詞語,有時易產生歧義。例如:
小王租小周二間房子。(A.租房給小周;B.向小周租房)
(2) 兼類詞易造成歧義。
例如:思維科學。(A.「科學」為名詞,關於思維方面的科學;B.「科學」為形容詞,岩改思維方式很正確)
例如:他爬過山沒有?
(A.他爬過去這座山沒有?過,動詞B.他以前有沒有爬山?過,助詞)
(3) 多義詞產生歧義。在某種情況下,一個詞可作幾個義項理解,便會產生歧義。
例如,我要炒白菜。(「要」可以是:A.將要;B.需要)
例如,如:他走了一個多鍾頭了。(「走」可理解為「行走並棗罩」、「離開」。)
(4) 偏正短語有時也會產生歧義。例如:
他的故事講不完。(A.他講的故事;B.關於他的故事)
如:他的小說看不完。
(A.他收藏的小說多,看不完;B.他寫的小說多,看不完。)
兩個師范的學生來到錦江公園。(A.兩個學校;B.兩個學生)
如:學校來了三個醫院的醫生。
(A.學校來的醫生只有三個,是一個醫院的;B.學校來的醫生共三個,來自三個醫院。)
(5) 多個定語或狀語易產生搭配上的歧義。例如:
大紅皮箱拿來了。(A.大紅色的皮箱;B.又大又紅的皮箱)
① 介詞短語做定語常產生歧義。(介詞的管轄范圍不確定而產絕鬧生歧義)
如:對大家的批評。(A.大家的/批評;B.對/大家的批評)
如:對老師的看法如何?(A.老師的看法;即看法是老師的;B.對老師 的 看法;即看法不是老師的)
② 並列短語的搭配易產生歧義。(連詞的管轄范圍不確定而產生歧義。)
如:張連和黃惠的朋友。(A.張連和黃惠的/朋友;B.張連/和黃惠的朋友。)
例如:主要的領導和記者都來了。(A.主要的領導 和 記者;B.主要的 領導和記者)
(6) 動詞與名詞搭配,即可以構成動賓結構,也可構成偏正結構,因此易
產生歧義。例如:
愛護人民的軍隊。(A.愛護 人民的軍隊——動賓結構;B.愛護人民的 軍隊——偏正結構)
紅燒牛肉(A.一種廚事活動;B.菜名)
(7)「動詞 名詞(的) 名詞」易造成歧義。(動詞的支配范圍不確定而產生歧義)例如:
發現了敵人的哨兵(A.發現了敵人的 哨兵,即哨兵發現了敵人的;B.發現了 敵人的哨兵,即發現了哨兵)
五、 指代與省略等易造成歧義
(1)「的」字結構指代不清引起歧義。例如:
開刀的是他的父親。(A.父親是醫生,由他主刀;B.父親是病人,要開刀)
(2)代詞指代不明產生歧義。
例如:媽媽要王玲和她的同學一起去。(A.***同學;B.王玲的同學)
例如:當他把錢還給美兵時,他對他笑了笑。
(A. 他對美兵笑了笑;B.美兵對他笑了笑。)
(3)省略造成的歧義。例如:
看到你那年才8歲。(A.我8歲;B.你8 歲)
(4)施事者和受事者不清造成歧義。例如:
這個人連老張都不認識。(A.「這個人」為施事者,這個人不認識老張;B.「這個人」為受事者,老張不認識這個人。)
(5) 數量詞和有關詞彙不明產生歧義。
如:一邊站著一位同學,守衛著校門。
(A.兩位同學守衛在校門的兩側;B.只有一位同學站在校門的一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