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生態破壞的原因
過度採挖珍稀動植物
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很多地區不顧生態的良性循環和超載能力,盲目地甚至是粗暴地進行採挖、捕獵,不合理的開發利用方式和強度,對許多動植物資源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
野人參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我國的人參產地已經很難找到成片的野人參了。我國許多中草葯,一旦被證實對某種疾病有治療作用,原料植物就會很快被採挖一空。物種的進化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說,物種不可能退化成過去的物種,物種一旦消失就不可再現。
據國際捕鯨協會報道,全世界每年大約有2.6萬頭鯨被殺(平均每小時3頭),其中俄羅斯和日本的捕鯨數占總捕鯨數的95%。例如藍鯨,是從古至今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它在半個世紀前還有30萬頭之多,今天只剩下了大約2000頭;非洲的犀牛,是世界上極為珍稀的動物之一,由於犀牛角的價格大幅度上升,甚至比黃金還貴,捕殺犀牛的行為加劇,致使黑犀牛的數量已銳減了90%,處於滅絕的邊緣。
據估計,世界平均每天有一個物種消失,到2000年,地球物種的15%-20%將會消失,人為因素造成的物種滅絕速度是自然滅絕速度的1000倍。近2000年來,已知有139種鳥類、110種哺乳動物絕滅了,其中近1/3的物種是在近幾十年中消失的。還有600多種大型動物面臨絕滅的危險。在我國,大約有398種脊椎動物瀕危,佔中國脊椎動物總數的7.7%左右。 過度放牧
在整個自然界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過程中,森林起著重要的樞紐和核心作用,它的分布最廣、組成最復雜、結構最完整、生物生產力也最高。森林和環境經過長時期的相互作用和適應,不但推動了自身的生長、繁衍,同時也對周圍環境產生深刻的影響。森林能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增加濕度、凈化空氣、減弱噪音,與人類的生存發展、自然界生態系統的穩態息息相關。可是,人類在自然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思想的指引下,對森林進行收割式的採伐。據估計,原來地球上森林面積有76億hm2,森林覆蓋率為60%。世界上共有林地38.26億hm,占陸地總面積的28.5%。開發較晚的大陸如北莢,當第一批殖民地到達時,美國的大西洋沿岸至密西西比河之間約有17億hm森林,只剩下0.1億hm。南美的亞馬遜原始森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木材蓄積量佔世界總量的45%。然而,自60年代開始,這片森林就被大規模砍伐。僅1966年-1975年,就毀掉森林1100多萬hm。這片森林大部分處於巴西境內,大肆毀壞亞馬遜林區的後果,使巴西全國的森林覆蓋率從80%迅速減少至40%。如果大規模的毀林不加制止,在30年後,亞馬遜地區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地帶之一。過度放牧是草原生態系統退化的主要原因。草原生態系統中,草作為生產者,為草原上動物的存活提供了物質和能量基礎,也為草原生態系統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而人類只顧眼前的利益,只求畜牧業的發展,不管草場的承載力,致使草的利用速度大大超過了更新速度,草原生態系統漸漸地衰弱、瓦解,變成了荒漠、沙地。我尺者國天然草場約50億畝,其中,荒漠和荒漠化草原草場為9億畝,高寒草場20億畝,這些草場的產草量很低,需要60-70畝,甚至上百畝才能牧養一隻羊。剩下的20多億畝草場,由干放牧不合理,已有1/3退化和沙化,還約有10億畝草場因缺水而難於利用。森林和草原是初級生產的承擔者,森林、草原的破壞,不僅減少了固定太陽輻射的總能量,也使異養生物的棲息地受到損壞,以致它們大量逃亡,生命力弱的物種便會滅絕。 過度墾荒,緩春圍湖造田
人口的飛速增長,使糧食短缺成為日益顯著的難題。因此,人類大規模地毀林、毀草造田。然而,不合理地開荒、耕作,引起大規模的水土流失、荒漠化、風沙肆虐。恩格斯說過:「莢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們夢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為荒蕪的不毛之地。」我國的榆林地區解放前還是一片鬱郁蔥蔥的森林和肥嫩的草場,但是由於毀林開荒,破壞了生態系統的平衡,結果沒有多長時間,就由沙漠生態系統代替了森林生態系統,沙漠淹沒了榆林,榆林只得向南搬遷,榆林已經是第三次南遷了。 生物在漫長的陵哪薯進化過程中,通過選擇、淘汰、競爭和適應,形成了與其周圍環境及其他生物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生態系統。當一個生態系統中的物種侵入另一個生態系統之後,侵入者既有可能夭折,也有可能在沒有天敵制約的環境里迅速繁殖,使被侵入的生態系統失去穩態而解體。在自然狀態下,由於有沙漠、高山、大海的阻擋,生物很難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去。由於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生物遷移比過去要容易得多,由此釀成的生物災害在地球上也屢見不鮮。一個著名的例子是:1859年,有個好事者從英國帶了24隻家兔放到澳大利亞墨爾本動物園中。後來一場大火燒毀了兔籠,倖存的家兔竄入田野。偏巧,澳洲溫和乾燥的氣候和豐富的青草十分適合這些兔子生存,特別是澳洲沒有高等食肉動物,家兔基本上沒有天敵,於是這些倖存者便以驚人的速度繁殖起來。澳大利亞有野生兔子40億只,它們與綿羊爭飼料,嚴重地破壞了草原,給澳大利亞畜牧業造成了重大損失。上述生物入侵的例子告誡我們:人類千萬不要盲目地破壞經過長期自然選擇和相互作用後形成的生態系統的穩態,因為一個物種無論是滅絕或是過量繁殖,都會危及與它相關的幾十個物種的生存,進而造成生態系統穩態的破壞。
⑵ 導致黃土高原生態系統破壞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導致黃土高原生態系統破壞的原因可能有:
1、自然原因:
(1)地形:黃土高原溝壑縱橫,支離破碎;
(2)氣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
(3)植被:植被稀少,地表裸露;
(4)土壤:土質疏鬆,易被暴雨沖刷。
2、人為原因:
過度放牧、毀林開荒對植被的破壞;亂開墾等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開礦、修路使地表更加疏鬆等。
黃土高原生態系統措施:
1、加強水土保持的觀念
目前,我國針對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流失,將水土保持工作作為重點工程去抓,但彎彎散是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的現象仍然較嚴重。應從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環保意識抓起,運用多種輿論手段進行廣泛的宣傳教育,促使人民群眾充分認識水土流失的重大危害。
主動提高自身的水土保持意識,並付諸於實際行動,切實配合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2、完善小流域范圍的整治辦法
以小流域為單位對水土流失進行綜合治理,也就是把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區的土地,分成若干不同等級的小塊區域,對每一小塊區域實施家庭承包制度,建立從坡面到溝谷完整的防治體系。具體來說,就是要在治理工程上合理運用土地平整、建立水庫堤壩、修埋氏築梯田等辦法進行綜合治理。
達到水土保持的效果。改革完善生物科學技術以及農業技術,結合傳統的治理措施 (比如科學施肥、 改土深耕、 覆蓋地膜鬧漏等)進行綜合治理。同時,要注意小流域整改與整體治理工程的同步實施。
⑶ 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的原因有哪些
肆意的破壞森林植被。
(3)導致生態系統破壞的原因有哪些擴展閱讀
人類的影響
人類對生態系統施加了強有力的影響,自搜磨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生態系統進行了前所未有的破壞,而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對生態系統的重建與恢復已經成為一個重要問題,總之,人類活動深刻影響了生態系統的運轉。
破壞
①對植被的破壞
伐木業在引入大型作業機器後,工作效率迅速提高,這是植被破壞的重要原因
有些地區由於長期以木柴為燃料,長年累月導致了植被的嚴重破壞,黃土高原就是一個例子
有些國家在戰爭中釋放能引起植物死亡的毒劑,美軍在越戰中就曾使用「橙劑」,導致越南地區大面積樹木死亡
②對食物鏈與食物網的破壞
物種入侵
大規模捕殺
③對無機環境的污染
重建與改進
主條目:恢復生態學、生態工程
生態系統在遭到破壞後對其進行恢復需要運用恢復生態學原理。恢復生態學是研究生態整合性的恢復和管理過程的科學,生態整合性包括生物多樣性、生態過程和結構、區域及歷史情況、可持續的社會實踐等廣泛的范圍。恢復生態學的目標是重建某一區域歷史上曾有的生物群落,並將其世數斗生態功能恢復到受干擾前的狀態。
對生態系統進行重建關鍵是恢復其自我調節能力與生物的適應性,主要依靠生態系統自身的恢復能力,輔以人工的物質與能量投入,並進行生態工畢螞程的辦法進行生態恢復。
參考資料:網路_生態系統
⑷ 生態破壞的原因有哪些
(1)亂砍濫伐
森林遭到嚴重砍伐後,涵養水源的功能前前襲消失,會使氣候變得更加惡劣,會導致洪澇、乾旱或沙塵暴的發生.由於植被被破壞,動物得以生活的環境遭到破壞,動物將遷居或死亡.
(2)亂捕濫殺
受利益的驅使,許多人對野生動物大肆捕殺,導致生物種類大大減悔激少,從而引發了嚴重的蟲害,危害農作物等一系列生態危機.
(3)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指的是生物隨著商品貿易和慧兄人員往來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並對新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危害的現象.生物入侵的特點是不受時間和國界的限制,並且隨著全球貿易的迅速發展和世界各地人們的頻繁交往而迅速傳播開來.
⑸ 地球生態平衡被破壞的原因是什麼多一點的
一、人類對自然不合理的利用,工農業發展帶來的環境瞎鄭污染等都是人類對生態平衡的破壞因素。
1、改變物種(有意無意造成物種的消失或引入物種)
如1859年有農民從英格蘭帶了25隻野兔到澳大利亞,由於沒有天敵,造成澳大利亞生態系統嚴重破壞。
又如,1906年美國亞利桑那洲的卡巴森林為保護鹿群,捕殺肉食動物,導致鹿群大量繁殖最後沒有食物,瀕臨滅就等。
2、環境因素的改變(大量污染物質進入環境)
3、信息交流系統的破壞(破壞生物釋放的驅趕天敵、排斥異種、吸引異性等的信息素)等。
二、破壞生態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如水災、旱災、地震、台風、山崩、海嘯等。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態平衡破壞稱為第一環境問題。由人為因素引起的生態平衡破壞稱為第二環境問題。人為因素是造成生態平衡失調的主要原因。 人為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使環境因素發生改變。如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產生大量的廢氣、廢水、垃圾等,不斷排放到環境中;人類對自然資源不合理利用或掠奪性利用,例如盲目開荒、濫砍森林、水面過圍、草原超載等,都會使環境質量惡化,產生近期或遠期效應,使生態平衡失調。 (2)使生物種類發生改變。在生態系統中,盲目增加一個物種,有可能使生態平衡遭受破壞。例如美國於1929年開鑿的韋蘭運河,把內陸水系與海洋溝通,導致八目鰻進入內陸水系,使鱒魚年產量由2000萬公斤減至5000公斤,嚴重破壞了內陸水產資源。在一個生態系統減少一個物種也有可能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我國曾大量捕殺過麻雀,致使一些地區蟲害嚴重。究其原因,就在於害蟲天敵麻雀被捕殺,害蟲失去了自然抑制因素所致。 (3)對生物信息系統的破壞。生物與生物之間彼此靠信息聯系才能保持其集群性和正常的繁衍。人為地向環境中施放某種物質,干擾或破壞了生物間的信息聯系,有可能使生態平衡失調或遭到破壞。例如自然界中有許多昆蟲靠分泌釋放性外激素引誘同種雄性成蟲交尾,如果人們向大氣中排放的污染物能與之發生化學反應,則雌蟲的性外激素就失去了引誘雄蟲的生理活性,結果勢必影響昆蟲交尾和繁殖,最後導致種群數量下降甚至消失。
三、在追求自身發展的同時開始注意保護環境可以說是人類的重大進步。
在古代,人類和自然是不平等的關系,人類是弱者,處處受到大自然的限制卻無力改變自然。於是人類把大自然視為敵人,戰天斗地成為一項難得的品質,愚公精神千百年來受到不斷頌揚。
隨著工簡盯業時代的來臨,人類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人與自然的關系發生了逆轉,人成了強者,而「溫和的自然」卻成了容易受傷的對象。高度提純的化學制劑,如殺蟲劑、油漆、洗滌劑等對自然環境構成了重大威脅;大規模的能源消耗改變了大氣的構成,進而改變了地球氣候;衛生條件的改善使人口急劇增攔神和加,人類活動大量破壞了地球的森林和濕地資源。於是,「溫和的自然」變為「凶惡的自然」,人類施加給它的,它最終都要歸還人類。被高度提純的化學制劑污染了水和土壤的地區,畸形兒和絕症的出現比率大大高於正常;石油資源一旦枯竭,人類的生活質量和社會的正常運轉必定遇到問題;氣候異常必定帶來水災或乾旱,飢荒也將伴隨著種種天災降臨人間。「凶惡的自然」將再一次讓人類成為弱者,人類和自然的關系又將回到起點。
要想改變這種狀況,人類就必須保護「溫和的自然」,不讓它繼續惡化,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身,這是人類經歷工業化,在自信心極端膨脹之後的可貴共識。
世界各國也都意識到這個問題。10年前,178個國家的領導人在巴西城市裡約熱內盧聚集,共同商討保護環境的問題。與會領導人計劃保護地球環境,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促進人類的福利和發展。1997年,160個國家在日本京都簽訂了旨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京都議定書》。但由於減少排放阻礙經濟發展,美國這個二氧化碳頭號排放國卻拒絕執行。去年,在南非城市約翰內斯堡舉行的「地球峰會」上,各國領導人和科學家繼續商討改善環境的計劃。
10年過去了,人類在保護環境問題上雖取得了一些進步,但分歧仍然嚴重。地球現在到底處在怎樣的狀態呢?我們又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去迎接未來呢?
7個可喜進步
環保意識在增強
經過長期的宣傳,環保意識已經為很多人和政府所接受,人們開始關心人類活動對大自然的影響,並希望這種影響不會惡化自然環境。政府間開始通過合作來處理環境問題,1992年裡約熱內盧峰會、1997年京都氣候會議和去年的約翰內斯堡峰會都體現出了世界環保意識的加強。雖然,美國因為自身利益拒絕執行《京都議定書》,對未來跨國環境合作造成重大損害,但國際環保努力的進程卻是不可逆轉的潮流。
清潔汽車問世
汽油電動混合型汽車已經問世,並且已經在日本、西歐和美國的道路上行駛,這種汽車可以大大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美國克羅拉多州的「超級汽車」公司的發明家們正在研製零排放的汽車。其中一種汽車設計是以氫氣作為燃料,發明者聲稱,開這種汽車外出度假可以不帶飲用水,因為這種汽車排出的就是100%的純凈水。而電動汽車的前景也十分看好,它很有可能成為下一代個人代步工具。
封殺12個「環境殺手」
2001年在瑞典城市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會議上決定在全球范圍內限制使用12種碳、氯制劑的化學葯品。此舉是為了保護空氣、水和土壤資源不受污染。會議呼籲限制或完全消除頑固的有機污染物如氯氣、DDT農葯和PCB農葯等等。1987年通過的禁止使用氟里昂(CFC)的協議已經發揮作用,地球臭氧層的破壞速度變緩。
生態旅遊的發展
總部設在美國的「國際生態旅遊社會」把生態旅遊描述為「保護環境和支持當地人民福利的負責任的旅遊」。生態旅遊和它所產生的利潤在世界范圍內已經成為支持發展中國家政府財政收入來源的重要渠道,它以每年30%的速度在急速增長。自然環境同文化傳統一樣成為吸引旅遊者的重要動力。但環境主義者仍然擔憂,生態旅遊市場經濟的作用遠遠大於保護環境的意義。
企業的環保運動
大公司日益意識到,環境保護能夠幫助它們吸引更多的客戶。施樂公司的「無廢物計劃」回收了該公司工廠2002年產生的80%的無危害固體廢料。它還把6萬多噸的已填埋電子廢料取出,重新回收利用。施樂公司的這個舉動一年可節約數百萬美元。施樂公司的這種可持續發展的做法受到環保團體的歡迎。很多大公司也都意識到環保回收的巨大作用,殼牌、IBM這些世界知名大公司都紛紛推出自己的「清潔計劃」。
更環保的建築
環保建築物最重要的標准就是減少能量消耗。歐洲一些民宅的屋頂開始安裝吸收太陽光能量的瓷片,而美國加利福尼亞的「壕溝」公司也開始在辦公室的屋頂安裝高性能的隔熱玻璃。而位於美國馬里蘭州安納波利斯市的Chesapeake Bay基金會總部的辦公樓的環保設計更是超出一籌,利用特殊貯水裝置,辦公樓的抽水馬桶採用收集的雨水沖洗;使用太陽能電池板來向辦公室提供電力供應。相對普通的同樣面積的建築,這棟辦公樓只消耗了三分之一的電力和十分之一的純凈水。
酸雨危害的減少
美國和歐洲已經證明了減少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排放對地球表面環境有相當大的改善。在上個世紀80年代,發達國家開始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來減少酸雨對環境的巨大危害。它們開始禁止在工廠中使用炭作為燃料,轉而使用更加清潔的能源例如天然氣和凈化炭來發電。汽車也被改造,所用汽油的標號更高,燃燒後二氧化氮的排量大為減少。酸雨在美國和西歐的危害已經大為減輕,以英國為例,酸雨危害在過去15年裡減輕了一半。
7個值得憂慮的跡象
地球變暖
科學家已經發出警告,日益增加的溫室氣體的排放會使氣候急劇變化,海平面上升。據美國全國氣象局的統計報告,美國2001年11月到2002年1月這3個月的平均氣溫是自1895年以來最高的。同樣,全球范圍內這3個月的平均氣溫也是自1895年以來最高的。氣溫上升的直接威脅是海平面上升,同時會引發其他的極端氣候現象,造成自然災害。
對石油無節制的需求
地球上有很多河流,但還有一條河流是我們沒有意識到的,那就是石油形成的河流。每天石油形成的河流都圍繞在我們身邊,而這條河流的流量是每秒鍾1100立方米。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石油的消耗量增加了14%,而且還在不停地增加。在每年向大氣排出的240億噸二氧化碳中,有40%來自石油的燃燒。在人類歷史上,目前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含量是42萬年來最高的。世界上三分之二的石油儲備聚集在中東地區,這也成為該地區政治和經濟不穩定的最重要因素。有的時候,人們會認為上天太厚愛中東地區,給它如此集中和富裕的液體黃金,但是石油雖好,卻也給該地區帶來永不結束的沖突和紛爭,在這些石油耗盡之前,這種沖突和紛爭似乎沒有結束的時候。
逐步消失的濕地
很多人其實不知道濕地的重要性。濕地為魚類,許多鳥類和兩棲類動物提供了棲息場所,成為生態系統里重要的環節。另外,濕地有很強的消化污染物的能力。但是在世界范圍內,濕地的面積正在高速縮減。從美國的亞馬遜盆地到伊拉克,濕地都逃不過悲劇命運。濕地消失的根源是人類的農業活動、水利活動和其他發展活動。開墾更多的耕地,修建更多的大壩使濕地逐漸消失。科學家們估計,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濕地面積已經縮減了50%。31年前,132個國家曾在伊朗簽定了《保護濕地條約》。但是實際上條約的約束力和作用是相當有限的。
超級大壩不斷增加
人們以為修建超級大壩顯示了自己改造自然的能力。的確,大壩改造了自然,提供了電力,但也給環境帶來很多不利影響。大壩改變了河流的自然流向,改變了洪水自然瀉洪的方向。大壩在地面上形成非天然的蓄水庫,這樣影響了魚類的自然分布。在1950年,世界范圍內的大型大壩大約有5000個,但到了2000年,超級大壩的數量激增到45000個,而且規模不斷加大,對自然的改造作用也越來越大。平均來說,每天都有2個高度超過15米的大壩建成,新建大壩基本上都位於發展中國家。有些巨型大壩高度超過180米,寬度超過1500米。修建這樣的大壩的代價是驚人的,要淹沒大面積的土地,無數物種要另擇棲息地。
越來越少的珊瑚礁
在所有的海洋生物中,有四分之一的棲息地是珊瑚礁。但是在過去的50年內,珊瑚礁的數量已經減少了27%。光是在1998年發生的厄爾尼諾現象中,世界珊瑚礁的數量就一下子減少了16%。造成珊瑚礁死亡的最直接原因是海水變暖。當然,海洋中來自太陽的輻射增加和漁民野蠻的捕魚方式也是珊瑚礁消失的重要原因。
過度捕魚
人類科學技術使捕魚速度和數量都超過了海洋的天然補給能力,這樣的結果是很多魚類的數量正在銳減,甚至到了滅絕的邊緣。現在每年海洋中魚類的總量正在以每年1%的速度減少。科學家們提出把特定的海洋區域劃為保護區,停止捕魚,讓大自然有時間和機會重新積蓄。但人類似乎不願意給自然這樣的機會。限制捕魚會直接影響漁民的收入和生活質量。而魚類市場只講究價格和利潤卻從不考慮物種保護。
核廢料的處理
2003年全球超過440個商用核反應堆會產生超過11000噸的核廢料。如何處置這些核廢料給人類提出了難題。首先這些核廢料很可能會有泄漏的危險,其次這些核廢料很可能被恐怖分子獲得,從而用於可怕的目的。美國有超過100個核反應堆,產生的核廢料佔世界總量的25%左右,而處理核廢料的核垃圾場就更多了,共有131個。共有超過一億人生活在核垃圾堆附近100公里以內的范圍內。無論將核廢料運到哪裡,都不可避免地給當地造成污染。利用核能越多,類似的污染就會越多。在享受核能的超級動力時,人類千萬不要忘記核廢料的隱憂。
7個震驚的聲音
「目前人類對保護地球資源的意識空前地提高,但大規模、大范圍破壞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的行為並沒有減緩。我對人類在科技上的成績感到鼓舞,但是,這些科技成果對物種多樣性的破壞又使我絕望。」
――――E.O.威爾遜,哈佛大學社會生物學家
「在環境保護方面,對海洋的保護是相對落後的。因為人類一直都認為海洋是這樣的巨大而豐富,難以想像人類的活動會對這樣的巨人產生怎樣的影響。不幸的是,我們已經對海洋造成不可彌補的破壞。」
――――簡?盧布徹科,美國俄勒岡大學海洋生態學家
「我們必須承認在過去10年裡,人類對大氣化學構成的認識進步了很多。現在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溫室氣體』這樣的名詞,也知道工廠和汽車排放的廢氣造成地球氣候變暖。但是人們對『溫室氣體』的其他危害還一無所知,就像10年前一樣無知。」
――――雪莉?羅蘭,加州大學埃文分校大氣化學家
「人類種植農作物的同時也破壞了土壤的表土。大量的表土被刨起,然後隨河流被沖到海洋里。在海洋里,農葯和殺蟲劑不斷積聚,對海洋生態造成的危害在逐日增加。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人類要改變種植的農作物的種類,要多種深根植物,這樣有利於保持水土。」
――――韋斯?傑克森,農作物遺傳學家 「溫室氣體使大氣的溫度升高,同時也使海洋的水溫升高。一旦海洋的水溫升高就是全球性的災難,因為洋流的運動會使全球各地海洋的水溫一樣高。」
――――理查德?巴伯,杜克大學海洋地圖學家
「合成化學制劑給人類的生活帶來方便,但是它們也是干擾荷爾蒙的元兇。合成化學制劑在地球上無處不在,影響了人類和所有野生動物的繁殖和發展。但是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禁止合成化學制劑在商場里出現,我們還要繼續承受它們帶來的副作用。」
――――柯爾朋,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野生動物與污染物部主任
「在人類對待自然的態度問題上,『地球峰會』可以說是一次轉折點。希望人們能意識到,對物種多樣性的保護,對濕地、森林等自然環境的保護將影響未來地球的運作機制。」
――――哈爾?穆尼,斯坦福大學環境生物學家
7個善意的警告
「如果人類持續現在的行為而不做任何改變,那麼到21世紀結束的時候,地球上的物種會減少一半。如果這些數據都不能改變人類的行為,還有什麼會使人類警醒呢?」
―――E.O.威爾遜,哈佛大學社會生物學家
「當被問到『你從自然得到什麼東西?』時,大多數人的回答是食物、纖維、葯物和基因。但是絕大多數人不知道生態系統為我們提供的其他服務。它凈化著空氣和水源,調節著氣候,使貧瘠的土壤肥沃,控制著害蟲和病原體。只有當我們失去這些服務時,才會意識到它們的可貴。」
――――簡?盧布徹科,美國俄勒岡大學海洋生態學家
「厄爾尼諾現象使人們開始警覺,但是誰也說不清下一次厄爾尼諾什麼時候再來。沒有人知道,它的惡果是漸變的還是突變的。如果是突變的,那自然就是不準備給人類任何機會了。」
――――雪莉?羅蘭,加州大學埃文分校大氣化學家
「農業和野生動物的關系已經得到重視,但農業和海洋的關系卻還遠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以前曾經有人警告過,再不控制農業,野生世界就要完蛋。現在我要警告,如果再不控制農業,海洋就要完蛋。」
――――韋斯?傑克森,農作物遺傳學家 「100年前,當颶風襲擊人類時,當時的人們只會問政府:『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現在政府已經能夠預報颶風,了解颶風的力度和方向,為人們盡量減少損失。100年以後我們需要的是政府同樣了解其他極端的自然災難。」
――――理查德?巴伯,杜克大學海洋地圖學家
「現在已經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化學制劑能夠進入子宮,影響人類的大腦發育、影響免疫系統的形成和發揮作用。人類需要聰明的後代,也需要明智的政策制訂者。」
――――柯爾朋,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野生動物與污染物部主任
「歷史證明,少數人的意見可以喚醒公眾的關注,進而改變社會發展的方向。現在科學家們前所未有地團結在一起,我們將提出更多的、更明確的證據使公眾和政策制訂者改變想法。」
―――哈爾?穆尼,斯坦福大學環境生物學家
7個生態天堂
Kruger國家公園
位於南非的Kruger國家公園由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和灌木叢組成,是世界上哺乳動物最集中的地方。Kruger國家公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98年,當時這里是一個狩獵區,為了狩獵的方便放養了147種野生的哺乳動物,包括獵豹、白犀牛。另外還有超過500種鳥類。後來,處於當時一種相當創新的觀念,Kruger被簡稱國家公園。
Tubbataha礁石國家公園
這是位於太平洋偏遠海岸的生態保護區,目的是保護海洋魚類。Tubbataha礁石國家公園於1988年成立,為了限制當地毫無節制的捕魚活動。Tubbataha礁石國家公園的面積為330平方公里,有超過450種海洋魚類安逸地在這里生活。在Tubbataha礁石國家公園中,任何的捕魚活動都是違法的。可遺憾的是,在世界范圍內,這樣的海洋保護區實在很少。
Prespa公園
Prespa公園是一個跨國自然保護區,於2000年成立。2000年,阿爾巴尼亞、希臘和馬其頓簽署協議成立跨三國的自然保護區。Prespa公園保護的主要是區域內的濕地資源,在這里生活著超過160種鳥類,有另外幾百種鳥類路過這里,或者會在這里做短暫停留。現在Prespa公園已經成為很多珍稀鳥類最後的樂園。
Bahuaia Sonene國家公園
在秘魯的Bahuaia Sonene國家公園是世界上最大的森林資源保護區。Bahuaia Sonene國家公園的佔地面積是1萬平方公里,在這里有著茂密的森林。而在保護區里,所有的破壞行為被嚴格禁止。另外Bahuaia Sonene國家公園也保護著流過公園的3條河流的水資源,自2000年開始,在這些河流里捕魚也被禁止。在這個綠色的世界裡,生活著超過200種哺乳動物、900種鳥類和1200種蝴蝶。
Nahanni國家公園
在加拿大的西北部,佔地4760平方公里的Nahanni國家公園保護著加拿大最崎嶇不平、最天然的土地。在Nahanni國家公園里沒有一條道路,沒有任何人類活動的痕跡。這里有很多自然的奇觀,包括天然大峽谷,落差為92米的宏偉大瀑布(這個瀑布的落差比舉世聞名的尼亞加拉大瀑布高一倍)。但是加拿大政府禁止將這里天然的美景開發成旅遊資源,每年只有大約900個探險者進入Nahanni國家公園。成立於1976年的Nahanni國家公園於1978年被聯合國評選為世界自然遺產。這在諸多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中,Nahanni國家公園是惟一的。
皇家Chitwan國家公園
在尼泊爾和印度交界,皇家Chitwan國家公園是南亞地區非常有特色的自然保護區。在這里,鱷魚自由地游在河裡,還有包括孟加拉虎在內的珍稀哺乳動物生活在這里。自1973年成立以來,屬於尼泊爾皇家的皇家Chitwan國家公園已經成為當地的一個旅遊項目,遊客從1973年的每年1000人發展到現在每年超過10萬人。不過這對自然保護區不是一件好事,但幸運的是,在這里的哺乳動物的種類和數量都在逐年增加。
Goualougo三角地帶
Goualougo三角地帶是個商業和自然保護成功結合的保護區。這個非洲著名的森林保護區同樣也是大伐木公司表演的舞台。伐木公司向世界證明,他們並不是在所有時候都扮演破壞者的角色,事實上,在Goualougo三角地帶,伐木公司獲得利益的時候,森林資源的再生也得到了保障。Goualougo三角地帶是民主剛果最大的自然保護區,在這里,大猩猩和黑猩猩的密度是世界最高的
⑹ 生態系統為什麼會被破壞
1,首先,一個物種滅絕了逗指絕,它的天敵會因為缺乏實物導致大量的死亡。由於它的天敵並不是單一食性,它的天敵所食用的其他物種的量也會大量的減少,畢竟要保持進食量。這最少就導致了三個物種的改變。此物種滅絕後,它所食用的物種失去天敵後會瘋狂的生長或者擴張。這種物種會成為這個生態系統中的優勢種。但是生態系統中,優勢種過於強大而且單一的話,環境的改變對於逗猛這個生態系統的打擊就是致命的
2,這個設論,你看看黃土高原和戈壁沙漠。早不到1000年的山姿時候,黃土高原並不是寸草不生吧。也是有綠水藍天的。現在你看看,這個生態系統,還容易恢復嗎?進化是通過淘汰來進行的。能量也是守恆的,事物就這么少,看看能明白不。我打的比較亂
⑺ 破壞生態平衡的原因有哪些對人類將有什麼影響我們該如何保護環境
自然因素包括水災、旱災、地震、台風、山崩、海嘯等。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態平衡破壞,稱為第一環境問題。人為因素是生態平衡失調的主要原因。由人為因素引起的生態平衡破壞,稱為第二環境問題。
人為因素造成的第二環境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三方面改輪:
使環境因素發生改變
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生活活動產生大量的廢氣、廢水、廢物,不斷排放到環境中,使環境質量惡化,產生近期或遠期效應,使生態平衡失調或破壞。此外,是人類對自然資源不合理的利用,譬如盲目開荒、濫砍森林、草原超載等。
使生物種類發生改變
在生態系統中,盲目增加一個物種,有可能使生態平衡遭受破壞。例如美國於1929年開鑿的韋蘭運河,把內陸水系與海洋溝通,導致八目鰻進入內陸水系,使鱒魚年產量由2000萬㎏減至5000㎏,嚴重地破壞了水產資源。在一個生態系統中減少一個物種,也有可能使生態平衡遭受破壞。中國大陸50年代曾大量捕殺過麻雀,致使一些地區蟲害嚴重。究其原因,就是由於害蟲的天敵麻雀被捕殺,害蟲失去了自然抑制因素。
信息系統的破壞
生物與生物之間彼此靠信息聯系,才能保持其集群性和正常的繁衍。人為向環境中施放某種物質,干擾或破壞了生物間的信息聯系,就有可能使生態平衡失調或遭受破壞。例如自然界中有許多雌性昆蟲靠分泌釋放性外激素引誘同種雄性成蟲前來交尾,如果人們向大沒扒氣中排放的污染物能與之發生化學反應,則性外激素就失去了引誘雄蟲的生理活性,結果勢必影響昆蟲交尾和繁殖,最後導致種群數量下降甚至消失
對人類的影響: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沙塵天氣增多空氣質量下降,危害人類的呼吸系統,物種滅絕等。
措施:1、組織措施 主要是建立環境保護的管理機構和監測體系。 2、經濟手段 三廢處理設施、除塵設施、污水處理設施、雜訊防止設施;枯殲昌綠化;放射性保護;環境監測設施;復墾造田等。投資的來源,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新建及改擴建項目的工程基建投資;主管部門和企業自籌資金;排污回扣費,即環保補助資金。 3、環保資金來源的政策性措施
⑻ 什麼是生態危機導致生態危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生態危機是指在人類活動中,由於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手段,導致生態環境的惡化,威脅到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生態平衡的破壞。生態危機已成為人類面哪喊臨的重大挑戰之一,其嚴重性已經引起了全球關注。
生態危機的根本原因是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和利用方式,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過度李逗野開采和消耗自然資源。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過指巧度開采和消耗,導致自然資源減少和失去平衡,嚴重危及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
污染和破壞生態環境。人類活動中排放的各種污染物質,如二氧化碳、甲醛、苯、二惡英等,嚴重影響到大氣、水體和土地的生態環境,破壞生態平衡。
生態系統失衡。人類活動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方式,使得各種生態系統失去平衡,例如,過度開墾土地、亂砍濫伐等行為都會導致生態系統的失衡,危及生態平衡。
氣候變化。人類活動中排放的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導致氣候變化,造成生態危機,危及人類生存。
綜上所述,生態危機的根本原因是人類活動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方式,違背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規律,危及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為了應對生態危機,必須採取科學、合理、可持續的發展方式,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