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焦慮感來自於哪裡
第一種是外因的壓力導致:重要的事情、朋友、愛人等。
比如即將迎來一次重要的考試,我們會持續的感受到焦慮;公司的領導要求完成規定的業績,我們也會感受到焦慮。搏讓這是人們正常的心理反應。這些主要是外因導致的焦慮,還有另外一種焦慮成因。
第二種焦慮的成因和來源,就是自己的內蘆絕心,自己看待問題的方式出現了偏差。
在精神分析學中,有一個著名的論斷:
重要的不是發生了什麼事情,而是我們如何面對它。通過自我認知的方法,找出潛藏在自己內心焦慮的根源。這種焦慮的根源是否有合理性。這恰恰是改基嘩局變自我認知、緩解/消除焦慮最有效的一個途徑。
焦慮會影響你,但不會決定你。真正決定你的,是你的內心。內心變了,眼睛看到的很多東西都會隨之改變。
B. 焦慮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所謂活得焦慮,那大概是焦慮已經成了生活的常態,並不只是某個時刻或某段時間因為具體的原因焦慮。造成這種狀態的原因大概有以下:
3、確實背負了過多的壓力。2014年剛剛來深圳的時候,她是一個能力並不出色、學歷也不耀眼的普通大學畢業生,房租佔了工資1/4,換城市導致的經濟缺口讓她月光還緊巴巴的。這時候,爸爸打電話過來告訴她,上高中的弟弟每月的生活費由她負擔。
於是她買一袋5.8元的掛面,可以清水加油鹽注搞定一個星期的午飯。她很焦慮啊,怎樣才能剩下更多的錢呢?怎麼才能多賺點錢呢?
對於這種情況,除非有人幫你分擔,否則也許只能默默地扛過去,用一切方法給自己打雞血、灌雞湯,然後持續地努力直到克服困難。
C. 如何尋找焦慮的源頭
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都有可能引發我們的焦慮。上班塞車、被領導約談、孩子厭學。。。
1.焦慮是什麼?
焦慮是當人感到某種重要的價值受到威脅時產生出的擴散性的不安。焦慮可能開始於一件具體的事,但到了最後,我們會對身邊的一切都感到痛苦。
拿我最近的一件事舉例。年前正打算換工作,思考了很久,曾一度因為和父母雙方意見不合而痛苦。然而決定下來後,有一天傍晚,我陷入了無盡的焦慮中。
我感到一種隱約的不安,而又找不到具體的原因。辭職本來是我的一個願望,願望達成時我卻變得焦慮了。
眼看著又要失眠,我索性多玩了一下游戲,試圖讓自己遠離這種不安又帶有痛苦的情緒。然而,兩盤游戲下來,盡輸,我很沒耐心地關掉游戲,看了下時間,到了23點30.
「明天上班又要遲到了」。我在內心暗自說道,這樣一來,我的焦慮感更增加了一層。我進一步聯想到領導凌厲的眼神,這時我快坐立不安了。
焦慮感就這樣一步一步在我頭腦中發酵。
2.如何控制焦慮?
這時,我百無聊賴地打開得到聽說,順手點擊一篇解讀焦慮的文章聽起來。剛開始有一句沒一句地聽。逐漸我受到啟發,開始思考起來。
文中說,當負面情緒來臨時,最好不要逃避,而是平靜地接受它,承認它的存在。在接受了這個觀點後,我在筆記本上寫下:
目前的狀態:擔心自己的精力不足影響明天一天的工作。
然後我問自己:能否通過瞎戚雹行動來改善自己的狀態?
這必須等到明天,明天工作完,焦慮感就會消失了吧,我想。
然而,我發現了問題所在,我想等明天工作完,我可能依然會感到焦慮。
那還有沒有引發焦慮感的其他原因?試著想一想把這個問題解決後自己還仔塌會不會磨帆焦慮。
深入一點,我還在擔心自己的離職手續是否順利、擔心新工作的適應問題、擔心父母的養老問題、擔心自己身體出現毛病等等。
我一條一條把可能的原因寫下,然後試著尋找解決辦法。
離職手續——雖然繁瑣,但只要按部就班就會順利,中途出問題是小概率事件;(原來我把這個不確定性擴大了)
身體的話,我還年輕,保持健身可以預防很多疾病;
。。。
我推測了每一個事件發生的概率,並把它寫在後面。此時我感到了一點興奮,因為有些事其實不必要那麼擔心。
最後我發現,父母雙親年紀大,不知何時會面臨身體風險這是一個較大概率事件,極有可能是引發我焦慮的最大原因!
因為我一直在逃避這樣的一個可能(害怕面對失去),並且,越是逃避越覺得內心慌張,阻擋了自己進一步思考。
找到問題所在讓我越來越興奮。正視問題讓我變得更加勇敢。我想在這些大概率事件來臨之前做點什麼,來減少事件發生的概率且避免重大損失。
為父母買一份保險、嚴格監測父親控制血壓、提前做好經濟儲備。。。這些都是我能做到的。
我擰巴的內心終於舒展開。既然是不得不面臨的問題,為何不提早想到解決辦法?
依舊是我內心的脆弱、害怕失去的心理,引起了我頻繁的焦慮感。
3.總結
緩解焦慮的第一步是識別焦慮並正確認識焦慮。焦慮感無法憑空消失,卻有跡可循。唯有真誠接納它,才能進一步走向問題本身而不是關注情緒,最後抽絲剝繭找到最根本原因!
然後就開始行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