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原因查詢 » 痰瘀的原因有哪些
擴展閱讀
支付寶純債債券怎樣 2025-04-25 06:16:20
支付寶app怎樣安裝的 2025-04-25 06:11:21
cad怎樣做飛機模型 2025-04-25 05:08:53

痰瘀的原因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3-05-05 16:46:08

『壹』 長期頭暈,其實可能是「痰瘀」作祟!中醫1方,化痰祛瘀,止頭暈

現實生活中,不少人認為出現頭暈是身體虛、氣血虛所引起的,尤其是中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本身身體體質就較差。然而,通過進補卻依然頭暈反復,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

顯然,頭暈反復的患者並不是簡單的身體虛,因而單純的補虛難以從根源上擺脫頭暈的困擾。

前段時間來診的72歲的李先生就是如此,頭暈反復發作5年,經常出現頭暈、頭腦昏沉,頭重就如同蒙了一張厚被子,而且頭暈與體位改變有關,多在起身行走中出現,坐卧休息時緩解,行走時有頭重腳輕、踩棉花感,遇勞加重,伴有耳鳴如蟬、疲乏睏倦、消化不良、食慾不振,進食後有飽滯感、便溏的症狀,而且李先生自述平常血壓偏低。觀其舌可見舌質淡胖色暗、苔白厚膩。

根據李先生的情況,中醫辨證考慮為氣虛清陽不升、痰瘀阻絡。

事實上,痰瘀所導致的頭暈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尤其是哪些頭暈病症出現時間較長的人群。大量的臨床實踐也表明,痰和瘀是臨床許多疑難雜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祖胡伏臘國醫學認為,「風、火、痰、瘀、虛」是導致頭暈的常見因素,「風」主要指肝風內動,患者症狀以暈且耳鳴、頭痛且脹、肢麻震顫、舌紅苔黃、脈弦數為主症。「火」一般指的是肝火上炎,症狀以暈且頭痛、面紅目赤、心煩易怒、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為主。「痰」為痰濁中阻,以暈且重、惡心嘔吐、苔膩、脈滑為主症。「瘀」多為氣滯血瘀,症狀表現以暈且頭痛、痛有定處、唇褲滑舌紫暗、有瘀點瘀斑、或舌底絡脈怒張、脈澀為主症。

而「虛」則常見3種情況, 以反復發作廳模、神疲乏力、遇勞加重 為共同特徵。一為氣虛清陽不升,以眩暈、頭部昏沉、頭重腳輕、舌淡、脈細為主症;二為氣血虧虛,以眩暈、面色蒼白、心悸失眠、舌淡、脈細弱為主症;三為肝腎虧虛,以暈且空、兩目干澀、耳鳴耳聾、脅肋隱痛、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為主症。

但由於上述證候不是靜止不變的,臨床更多見證候的動態變化與證候的復合。這就好比一場戰斗,敵我雙方的勢力也會隨時間而發生變化。正如上述案例的李先生,導致其頭暈反復的根源在「氣虛清陽不升、痰瘀阻絡」。

而痰的出現通常是由於脾的功能失調所導致,中醫認為,脾主運化水濕津液,脾虛不能運化津液,則會聚而為痰,因此,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提出了「治痰法,實脾土,燥脾濕,是治其本」的理論。

除此之外,痰濁壅塞血脈,血行受阻,則為瘀血,瘀血阻塞脈道,津液不行,聚而成痰,痰瘀可互為因果,因此注重痰瘀並治。

打個比方,人體的血脈就相當於一條條高速公路,痰就好比一輛損壞的 汽車 ,痰越多,即損壞的 汽車 越多,就會導致公路越堵塞,血脈被壅塞,血的行進受阻,則出現瘀血,瘀血同樣也會加重痰的積聚,所以痰和瘀在病變過程中往往互為影響。

而且,樂啟生中醫團隊臨床實踐發現,瘀血與痰互為膠結,可遍及臟腑、經絡,無處不到,故「痰瘀互結」的病證往往涉及多個系統。在腦則眩暈、頭痛,在肺則為咳、為喘,在心則怔忡、心悸、胸痛,在四肢則麻木不仁等。

因此,該類病症的患者 常表現為頭暈,或兼有頭痛,肢體麻木,局部刺痛,失眠,心悸,且舌苔一般表現為膩(白膩、黃膩、黏膩、厚膩等),舌質往往紫黯或黯紅,或有瘀點、瘀斑,舌下靜脈增粗、曲張。

基於上述的辨證,可見僅用活血化瘀治法,則痰不能盡化,而單獨使用化濕祛痰的治法則瘀必留滯,導致頭暈依然反復發作,所以兩者應兼顧。

舉個例子,比如上述案例的患者李先生,辨證為氣虛清陽不升、痰瘀阻絡,所以予以益氣升清,化痰通絡治療。方用益氣聰明湯、四物湯、澤瀉湯合方加減:

生黃芪、黨參、蔓荊子、升麻、葛根、黃柏、當歸、熟地、川芎、白芍、澤瀉、蒼術、丹參、荷葉、蟬衣,14劑,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服。

服上方14劑後李先生前來復診,自述頭暈、頭部昏沉感、耳鳴均有所減輕。但久行後仍頭暈乏力、頭重腳輕,口中黏膩,苔白膩。以首診方為基礎方加減,調整用葯,囑咐繼續服14劑。

三診時,李先生訴葯後效果顯著,血壓穩定維持在100/70mmHg,自覺頭腦清爽,頭重腳輕感消失,站立、行走平穩,精神轉佳,食慾漸增,耳鳴、口中黏膩感明顯減輕,大便成形,白膩苔已退。效不更方繼服20餘劑,頭暈未再發作,諸證改善。

在該案例中,首診方用黃芪、黨參益氣健脾;當歸、熟地、川芎、白芍、丹參養血活血、瘀除絡通、濕濁易化;葛根、升麻、蔓荊子、荷葉輕揚升發,引清陽之氣上騰;芍葯斂陰和血;黃柏補腎生水,以防升發太過;澤瀉利水滲濕降濁、導濁陰下行;蒼術燥濕運脾、絕生痰之源;蟬衣祛風止鳴。此後二診、三診均以上方為基礎方調整用葯,諸葯配伍,使脾健氣旺,氣血上奉,痰瘀得化,清升濁降,標本兼治,切合病機,收效甚捷。

需要注意的是,導致頭暈的病因病機錯綜復雜,臨床症狀表現不一。隨著現代 社會 節奏的加快,生活、工作壓力增加,不少人又多伴有失眠、焦慮、煩躁、抑鬱等精神情緒方面問題,致使心神失養,神明失用,疾病反復發作,遷延不愈。在臨床診治過程中,多種致病因素既可單獨出現,又可相互並見,互為轉化,應結合自身病症、病程、病證等針對性治療,只有用葯切合病機,才能從根源上擺脫頭暈等病症困擾,減少復發。


以上相關內容表述望能讓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辨證指導的朋友也可通過點擊我頭像進行私信。

『貳』 痰瘀阻絡證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痰的產生與肺、脾胃有關,主要是脾胃行橘虛不能正常運化水濕,濕聚則為痰巧備。還與陽氣不足有關,陽虛不能濕化水濕,同樣聚而為痰。痰隨氣走,阻於經絡剛檔寬團生病變。痰的概念不單是吐出的痰。阻於經絡的痰叫無形之痰,並不是具體的痰。一些皮下結節也可認為是痰。痰的中醫概念更多的是一個功能的概念,或許你可以理解為分類的概念。

『叄』 痰瘀凝結是什麼意思

痰和瘀慎運血交結在一起的意思。
痰分寒痰和熱痰。導致瘀血的原因有很多,我常用的治瘀8法是歸結為8種因素。
痰和瘀血都是中醫認為的中間性病凱鄭理產物和再次致病因素。
痰是痰,飲是飲。熱痰清之,寒痰溫之,還要配合健脾,理寬孫梁氣,治瘀8法,這樣效果才會好。

『肆』 痰濕淤濁互結,中醫調養方法有哪些

痰濕淤血經常同時存在,痰濕阻絡容易導致淤血的產生,而淤血不暢,不利體內代謝痰濕,加重了痰濕的形成,這些病理狀態的產生跟脾胃虧虛、陽虛、氣虛、氣郁也會有一些關芹舉滲聯。 體型肥胖、腹部松軟、皮膚油膩、疲勞犯困、面色暗、口乾不想喝水、身體困重、胸悶咳痰、胸脅脹痛,這些都是痰濕瘀血阻絡的常見表現。 對於這種情況,一定答手要多運動,加強體內的血液循環,也有助於體內痰濕的代謝排泄,飲食盡量清淡,減少痰濕形成的原因,可以多食用冬瓜、海帶、白蘿卜、薏米、茯苓、陳皮、山楂、檸檬等食物。 多艾灸血海、三陰交、足三里等穴位,能夠促進體內的痰濕淤血的排除,促進脾胃健康。 痰濕阻滯血絡導致淤血的發生,痰瘀互結,郁而化火,導致身體各種症狀的產生,症狀復雜的需要中葯調養,促進脾胃健康,化痰祛濕化瘀通絡,使身體恢復平衡,具體根據病狀和痰濕淤濁的偏重,靈活採用二陳丸、桃紅四物湯、嫌脊血府逐瘀湯等加減調理。 #中醫來了#更多中醫養生文章內容,關注我頭條號內,有疑問可留言評論。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伍』 「痰可生瘀,瘀可生痰」,可怕的痰瘀互結證,你了解多少

有一部分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等等)的朋純基友去看中醫的時候,醫生說他是痰瘀互結證。

那麼,什麼是痰瘀互結證?嚴不嚴重?

痰瘀互結,就是一個人體內既有痰濕又有瘀血,痰濕和瘀血攪和到一起了,最終導致的一個結果是什麼呢?是身體里的各種包塊,像結節、肌瘤、囊腫、息肉等。

張伯禮教授說:「痰可生瘀,瘀可生痰。」提出了「痰瘀互生」的病因病機理論,認為痰可生瘀,瘀可生痰,痰是瘀的初期階段,瘀是痰的進一步發展,痰與瘀是冠心病發生、發展、惡化的基本繼發因素, 痰瘀互生是 「病重之源」

這里所說的痰和瘀又是什麼呢?

「痰」在中醫里有兩個概念,狹義的痰指呼吸道的痰,廣義的痰會出現在人體各個部位。

痰是人體水液代謝障礙形成的病理產物,也是一種繼發性的致病因素。形成痰的原因很多,如外感六淫、飲食不當、輕質刺激等,形象肺、脾、腎的氣化功能,以致水液未能正常輸布而停聚凝結成痰。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說明 痰的生成與脾銀頌的運化功能失常,水濕不化而凝聚有關。

故痰濕的表現有頭面出油,喉鋒褲鄭嚨黏膩不清爽;總感覺睡不醒,莫名的乏力、有沉重感。人總是懶洋洋的,精氣神不足;小便一夜三四次,尿量多且清如水;大便次數多,不成形;舌體胖大齒痕多,舌苔白膩或黃膩;容易頭重、身重、胸悶,關節疼痛,肌膚麻木。容易出汗,體形肥胖,腹部肥滿,肌肉鬆軟不結實;痰多,口中粘膩,不想喝水,喜食肥甘味厚。咽喉有異物感,咽不下又吐不出來。

「瘀」通常指血瘀,瘀血的產生有這幾點原因,一是外傷,離經之血未及時排出或消散,瘀結於內;二是氣滯導致血行不暢,以致血脈淤滯;三是寒凝血滯或血熱壅聚;四就是濕熱、 痰濁等壓迫阻塞脈絡,以致血運受阻; 五是氣虛陽虛導致運血無力,血行遲緩。

瘀血表現常有身體的某個部位有刺痛感,拒按,白天輕,夜裡重;反復出血;皮膚干澀,嘴唇烏暗,臉色發黑,指甲青紫,舌有瘀斑,舌下靜脈粗大,像珊瑚樹一樣向四周怒張。

由此可見, 痰瘀互結,足以引起臟腑失調。

「經年宿病,病必在絡」。病邪如果由表及裡,津血互化失常,五臟六腑、周身四肢都得不到濡養,正氣會虧虛,會導致病情更復雜。 尤其在 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結節、中風、高血脂症 等代謝疾病中尤為突出

說到這里很多人可能開始害怕,但是及時發現就能及時治療

三七擅長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是傷科聖葯。陳皮可以化痰,五臟六腑的痰都可以化,尤其擅長化肺里的痰和脾胃的痰。陳皮亦可理氣,氣機通了,升降平衡,痰濕和瘀血會更容易化掉。

二葯合用,可起到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化痰健脾,寬胸理氣之效。

可將三七和陳皮按照一定的比例,打成細細的粉末,沖水喝。

『陸』 痰瘀內結和痰濕凝聚有什麼區別

痰瘀內結是咳嗽或者其他原因造成有瘀血,在呼吸系統生成,說明有瘀血內生,丁能滲薯是痰濁阻滯,異致氣機失調,血行受阻,最後形成瘀血,主要在瘀。痰濕凝聚是體質問題濕氣重造成的痰多匯聚在一碼棗起凝結,主要在於體內濕氣,可能是痰濁阻滯,影響氣機,導致運化水液功能受阻,水飲不化,最終瀦濕留邪,或是原發的外感寒濕,或濕邪內蘊,導致濕克脾土,留滯下焦遲喊拆,裹挾不去等。它們的區別是,一個是呼吸系統,一個是體閃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