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日常生活中拖延症有哪些基本特徵
一、普遍性。拖延現象是普遍的,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點拖延的毛病,有些人輕微,有些人嚴重,有些人偶爾發生,有些人經常發生。人們通常認為,拖延只是日常生活中人的一種小毛病,影響不大,甚至可以一笑了之。實際上,作為人的一種心理傾向和行為習慣,拖延症不僅表現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還表現在如政治、管理、決策、軍事等方面的重大問題上,其影響不可小看。日常生活中的拖延,影響個人、家庭生活的順 暢。在政治、管理、決策、軍事等重大問題上,重要決策拖延,處理危機拖延,解決問題拖延,會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亞歷克斯斯泰勒是美國《財富》雜志的專欄記者,長期跟蹤研究報道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情況,他認為,通用汽車公司的衰敗,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決策者和臘枝管理者對經營管理中出現的問題,採取拖延的態度,不及時果斷解決,導致問輪尺敏題積重難返。領導者、決策者、管理者,如果有嚴重的拖延習慣,這不僅是他們個人的問題,對於組織的生存和發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二、習慣性。患有拖延症的人,不是偶爾表現 出拖延行為,而是經常性地在大事小事上困猛都表現出來。拖延症是人的一種牢固的心理習慣和行為習慣。習慣的特點是難以改變,特別是長期形成的壞習慣,人們意識到它的危害性,極力想改變,但往往又被這種習慣牢牢支配而難以擺脫,總是處於痛苦的掙扎之中。事實上,有拖延症的人當中,大多數都希望戒除這種習慣,卻沒能成功,因為這種習慣已在人們的潛意識中根深蒂固。心理學家派希爾說:「習慣會變成無意識的大腦運作過程。如果長時間拖延,人們便會從根本上習慣性地保持這種狀態。」
拖延症與人們的一種僥幸心理習慣有密切關系。面對生活工作中的麻煩和問題,人們往往會想,拖延一下,也許麻煩和問題會消失,至少會減小。事實上,麻煩和問題不會因為人們迴避它而消失,反而會變得更嚴重。麻煩和問題更嚴重,又更想迴避,更想拖延,這樣就形成惡性循環的情形。
三、危害性。拖延症的危害是廣泛而嚴重的。在拖延中,人們所面對的事情、問題、麻煩不會減少、不會消失,反而會更多、更嚴重,越是拖延,內心越是緊張焦躁,越往後心理壓力越大,到了不得不去處理事 情、解決問題的時候,在緊張焦慮的狀態中,思維和行為效率都極低,事情結果很糟糕。拖延行為會使得人們浪費時間和精力,難以達到生活工作的預期目的,遭受生活工作中的種種損失。在拖延中焦慮,在焦慮中又拖延,如此惡性循環,生活不順利,工作低效率,最終一事無成。
② 在職場上有「拖延症和執行力差」的問題,是什麼原因
從心理層面上來說,一些人輪檔液對自己的工作能力缺乏信心是拖延的一個重要原因。心理專家認為,那些在工作中遭受重大挫折、對自己沒有信心的人容易逃跑。他們認為自己能力不夠,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務,所以拖延的時間越來越長。他們還經常以疲勞、條件差和時間充足為借口拖延工作進度。心理專家認為,這些專業人士實際上關心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他們更喜歡別人認為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而不是缺乏能力
有些人膽小得不敢放手,執行力差。這一現象在工作場所的新員工之中更為明顯。即使是那些在學校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也會出來工作,這是一份白皮書。面對他們從未接觸過的職場心理,但工作時卻帶著錢,他們很容易驚慌失措。他們對自己的能力沒有把握,害怕影響整個工作的進度,給別人帶來麻煩。。。各種各樣的擔心最終會耽誤工作。在受到上級或同事的督促和指責之後,他們會更加焦慮,更加害怕工作失誤,所以他們想要逃避,導致越來越嚴重的拖延
③ 拖延現象的成因有哪些
根據自身經歷,他人經驗,以及各類拖延症相關書籍,我總結的拖延成因可以分為兩個大的方面:自身原因和外界因素。
自身原彎讓因有客觀的生理因素,也有較主觀的心理原因。下面分開敘述:
生理因素:
對於一部分人賀搜而言,拖延和他們的抑鬱傾向和注意力缺陷症(ADD/ADHD)有關。建議懷疑自己有這類問題的人到靠譜的心理診所/醫院精神科就醫。明確診斷,對症下葯。
拖延還經常被和缺乏自控力聯系起來。現代科學研究表明,自控力和人的前額皮質有關。略去那些復雜的科學理論和心理學實驗,幾個需要了解的要點是:意志力本身是一種有限的資源(在某些事上消耗後,會影響在其他事情上的意志力),但可以經由鍛煉而提高「容量」;充足的能量會讓前額皮質更好地發揮作用。為了控制拖延,需要保證精力,保證營養,把容易拖的事情安排在精力充沛的時段,開始工作之前先補充糖分。平時最好有充足的睡眠(平均>7小時)和日常鍛煉(每天三十分鍾,每周四次以上)。
冥想也是一個可以從生理上改善意志力,集中注意力的辦法。禪鬧歷每天練習冥想相當於精神上的鍛煉。最簡單的冥想就是在一個無干擾的環境中閉目靜坐,放慢呼吸速度,不去刻意思考。時間可以從5分鍾到20分鍾。關於冥想深入進去有許多學問,在這里不探討。
心理原因:
拖延的心理因素在很多人身上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時期。 童年時期接觸什麼樣的認知並不是自己可以選擇的,因此不應把拖延症完全看作是自己的錯。但是,認清源頭的首要目的不是為了推卸責任,而是為了挖掘那些埋藏得很深,過去很少質疑的錯誤認知。如「自責內疚可以促使自己行動」,事實上很多時候自責內疚反而增大壓力,使拖延狀態惡化。如「如果再拖我就完蛋了」,事實上事情不是非黑即白,非成功即失敗。一個人在某些領域的「失敗」並不能否定整個人的價值。
如果略去「童年血淚史」,僅僅看拖延症當下的表現,可以把拖延的心理成因歸納為:低期望(即缺乏自信)、低價值感(即認為要做的事意義不大)、高沖動(即追求即時的滿足和回報)。(據《拖延心理學2》)。
我曾在一個以戰拖為主題的QQ群內進行調查(一套書上的自測題), 絕大多數成員都屬於沖動型拖延,很可能和天生特質(進化心理學中的「獵人」?)和成長道路上的各種反饋有關。但是進一步的接觸發現,低期望和低價值感可能已經根深蒂固 ,以至於拖延者本人都沒意識到自己「低」得不正常。或者平常並沒體會到低期望和低價值感,但在拖延的時候這兩種特徵就凸顯出來,讓人無法爬出拖延的泥潭。尋找應對方法的時候,要注意這些盲區。
「完美主義拖延」也可以納入這個體系——想要把事情做完美,准備工作做完美,其實是認為「不完美即失敗」(低價值感)、「不完美就說明我不夠優秀」(低期望),不屑於一開始的試錯(低價值感),不願面對未知的失敗可能(高沖動)。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拖延者需要長期的自我反省和認知調整。以上這些易釀成拖延的下意識心理活動,需要及時被發現和糾正。最有效果的,可能是「找到自己真心想做的事」。然後通過不斷地取得小的進步來增加自信。至少,為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增添意義,及時肯定自己的努力(哪怕僅僅是發現自己的前期努力是無用功)。還有一個技巧是把任務「游戲化」,給予自己及時的獎勵(獎勵內容最好是可控的,比如一頓美餐;不要成為另一個消磨時間的黑洞),把「高沖動」這個缺陷轉化成動力來源。
外界因素既有直接的誘因,他人的影響,也有宏觀的社會因素。
直接誘因包括任務的性質本身,典型的如科學研究、論文,回報遙遠,不確定性大。可以採用「番茄工作法」把任務化成可掌控的小塊來處理。也包括周圍環境的誘惑,如手機上網等。可以採取一些技巧加以控制(學會時間管理方法、限制上網、或者乾脆轉換環境——去圖書館等地方學習)。此外,壓力對於拖延者的作用是飲鴆止渴。有時可以讓拖延者在恐懼失敗中行動——引發焦慮,下次有任務時因為焦慮聯想而更加拖延。更有時讓拖延者逃避任務,沉湎娛樂,草率完工甚至永遠無法完工。學會放鬆,可能初看起來是愈加拖延的借口,但是如果你是真正從心態上放鬆 ,而不是用逃避、做無意義的准備工作等手段來放鬆,拖延反而有機會得到改善。實在無法通過認知調整來放鬆的,也可以試試冥想,或者最簡單的深呼吸。
他人的影響其實還是通過拖延者本人的認知起作用,但是心理不夠強大的人很容易被長期以來的權威和所信賴的對象所左右。比如父母試圖用批評使孩子進步;導師對錯誤和失敗的容忍度低;伴侶/親友對拖延症有誤解。對待這個問題,我覺得最好的態度還是——不爭論。大部分人會認為你是在找借口,貼標簽;少部分會支持你,但是他們幫助你的方式可能適得其反。最好多到積極向上的戰拖社區裡面尋找有共同語言,有拖延症知識的同伴,獲取客觀的反饋;或者至少用日記反思自己的行為和心理(不是自我批判!)。
最後,社會壓力和單一的價值取向也在助長浮躁的心態,不利於心理調整。事實上,拖延者的行為本身也在反作用於社會,以至於現在很多大事都是最後一刻趕工的結果⋯⋯但是這個可能不是拖延者可以影響到的范疇,所以就不多說了。
問題提得真的很大啊,我已經盡力在簡明和具體之間尋找平衡了⋯⋯
④ 為什麼有的人總是喜歡拖延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常有這樣的體驗,有的人總是比約會的時間晚到一點,作業總是要拖到deadline,年初信誓旦旦制定好的計劃,到了年末卻一項還沒有完成。人為什麼做事情總愛拖延?我認為有以下三點原因:
自身能力不足
我們常常發現,當面對自己不喜歡或者說不會做的事情的時候,我們更愛拖延,這歸根究底是一種逃避心理。我們習慣性地把這種壓力後置,企圖享受暴風雨前的寧靜,這種其實更不好。因為有事凳答情壓在心頭,玩也玩不好,心裡總是惦記著這件事,那還不如即刻著手,先把最難的部分搞定,後面的就更坦然,也更不會有畏難心理了。
總的來說,小事還可拖延,大事千萬不要拖延,免得因小失大,自己心中要拿捏敗粗閉好尺寸。
⑤ 拖延現象(拖延症)的成因有哪些
拖延現象(拖延症)的成因有哪些?如何應對?
魏洪謙
剛剛
拖延現象,有可能是獨處的焦慮感無法排解造成的。
2017年9月11日更新:
沒想到現在這個問題還有人更新回答。我翻了一下,當年啟發我寫答案的劉大明賀高可的答案已經找不到了。估計是刪掉了。除了這個答案之外,劉老師還啟發了另外一個答案。
拖延現象,可能是獨處的焦慮感無法排解造成的。
現在拖延現象,一般見於獨立工作或者學習場景。比如寫作,創作,文案,設計,讀書,做作業等場景。
總結歸納一下,就是個體單獨進行創造性工作,或者被指派,單獨執行任務時候,容易產生拖延現象。
經過這幾年的斷斷續續的思考,我認為,拖延現象本質上是獨處焦慮造成的。
下面列出關於拖延的想法,也是對這幾年學習成果的總結。
1.正確應對匱乏性獨處,可以避免拖延現象。
拖延現象一般是出現在獨處的工作環境。比如寫作,做作業,讀書,做習題。執行者都是處於一種獨處狀態。
關於獨處,心理學家許金聲提到,人的獨處可以分為匱乏性獨處,成長性獨處,和存在性獨處(後人本主義理論)。
獨立創作或者單獨學習,是一種成長性獨處。這種獨處,人是在向自我實現不斷邁進的。成長性獨處是讓人很享受的,有一種樂在其中的忘我體驗。人感受到的是流暢感。
但是實際生活中,獨自寫作,讀書,做練習,常常會是一種煎熬。這種讓人感覺煎熬的獨處,是匱乏性獨處。匱乏性獨處讓人坐立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有明顯焦慮拍返,緊張的感覺。焦慮讓人無法順利進入任務的實際執行階段,讓人注意力不斷轉移和分散。匱乏性獨處的焦慮,導致任務執行的不斷推遲。這就是拖延的實質心理過程。
如何擺脫匱乏性獨處,心理學家許金聲提出兩種可能。
一種是從匱乏性獨處中走出,轉向人際交往狀態。這可以減輕獨處造成的焦慮和緊張。
另一種是通過努力,把匱乏性獨處提升為成長性獨處。這樣做的前提是,有健康的心理素質,有強大的自製力,堅強的意志力,執行力足夠強。忍耐住獨處時的焦慮和緊張,把注意力集中於具體任務執行階段,最終獲得平靜的心情和高效率工作。
綜上所述,如何解決拖延現象,實質上是如何正確應對匱乏性獨處,或者讓匱乏性獨處轉化為成長性獨處。
許金聲教授還詳細介紹了匱乏性獨處的幾種情況:
獨處時匱乏的根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b541b80102wh7z.html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尊重需要,這些需要如果沒有得到滿足,在單獨執行任務時候,容易陷入匱乏性獨處。所以,滿足這些基本的心理需要,是高效率工作,避免拖延的前提。
2.人際交往是日常基本心理需要。
幾年前我有個模糊的想法(見文末原答案)。我覺得人際交往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每天進行一定劑量的人際交往,是保持心理健康的保證。這個想法可以用需要層次理論來解釋。但是目前我還沒有找到人際交往的計量單位是什麼,也沒有搞清楚人每天需要多少人際交往。網路交流是否能夠激尺替代面對面真實互動。
對於因為缺乏人際交往而感覺緊張,焦慮的人,我一般建議:
1>如果有條件,每天和親人朋友面談。面談內容不重要,關節是雙方的情緒情感的表達和接納,相互傾聽,積極反饋。這裡面其實也是有門檻的,如果學習一些心理咨詢面談技巧,會更順利些。也可以讀一下許金聲教授的通心黃金三要件理論,或者讀一下愛的五種語言這類書。
每個人需要正視自己對人際交往的需要,主動求助獲得情感撫慰不可恥,值得尊重。
2>如果遠離家鄉,沒有親人可以傾訴,可以通過網路視頻聊天實現。或者盡快融入本地的社交圈子,找到能夠在情感上相互支持的人。或者加入一些興趣組織,用興趣愛好方面的認同和鼓勵,替代親情方面的接納和鼓勵。或者接受專業心理咨詢服務,心理咨詢師可以提供高質量的無條件關注和接納。
通過上述手段緩解焦慮之後,就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認工作和學習中去,可以減少拖延現象。
3.人是排斥獨處狀態的,這種排斥會造成單獨執行任務的拖延現象。
人是高級社會動物。動物心理學家洛倫茲說過,灰雁也是一種高級社會動物。高級社會動物的特點是,喜歡群居,非常排斥獨處。
人對被指派單獨執行任務的反感和排斥,可能和人對獨處的排斥有關系。
從原始部落生活角度講,單獨行動意味著生命危險。現在的人類大腦和原始部落時代的人沒有區別,一旦處於獨處狀態,就會產生焦慮情緒,是一種物種本能。面對陌生事物的焦慮同理。
兒童階段,孩子在家長身邊的時候,玩耍最盡興。有家長的陪伴,生命安全獲得保證。小孩子就徹底開動好奇心和游戲的天性,開始探索周圍的大千世界。這是在迅速學習,能夠刺激大腦的發育和成熟。從這個角度講,家長不應該因為孩子不聽話哭鬧就訓斥孩子。孩子沒有錯,孩子害怕獨處,是一種生命受到威脅級別恐懼。所以要想孩子聰明,多陪陪孩子是最簡單的。陪伴著孩子,讓孩子無憂無慮地玩耍,是給孩子最大的禮物。
人從天性上就排斥獨處。獨處狀態,會讓人感覺焦慮,強烈的孤獨感會讓人向逃離所處的物理環境,很難集中注意力,渴望和真人直接對話聊天等等。
老師布置家庭作業,讓孩子自己完成。對於孩子來說,理智上做作業是學生角色必須要做的事情。但是從情緒感受上看,獨立完成作業,意味著獨處,天然附帶物種與生俱來的焦慮。
這種情形,要麼是家長陪伴孩子一起完成作業,提供情緒情感上的鼓勵和安撫,要麼是幾種幾個孩子,坐在一起完成作業,脫離獨處狀態。
命令式的任務布置,會讓人感覺反感和排斥,也可以用這個思路理解。
家長讓孩子把地掃一下,把垃圾倒掉,把衣服自己洗干凈。孩子剛開始都是很排斥的。在家長看來,這么簡單的事情,有什麼難度,為什麼不聽話。對於孩子來說,獨立完成一件自己從沒有做過的事情,意味著和家長完全隔離,處於一種危險的獨處境地。這是一種本能的情緒反應,所以會直接排斥。
孩子在心理上還沒有完全個體化,和家長在心理上是一種無界限的共生狀態,這個階段讓孩子單獨行動,對於孩子意味著死亡。這種焦慮強度非常高。兒童時期這種被強制指派單獨執行任務的經歷,會造成比較嚴重的創傷性情緒體驗,留下深刻的創傷記憶。成年後類似的情形,會重新喚起早期經歷的負面情緒,造成看似幼稚不理智的任務拖延。
成年人往往可以想方設法克服這種對獨處的本能排斥。通過各種手段和小技巧,消解或者超越對單獨執行任務的焦慮。
所以,獨處,單獨執行任務,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等同於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體驗。拖延現象,源於對於負面情緒體驗的拒絕。
想辦法超越獨處狀態下的負面情緒,或者盡量擺脫獨處狀態,都是可以讓人盡快進入任務執行實質性階段。
如何擺脫對工作任務的厭惡和排斥呢?
有的作家,為了緩解獨處時候的焦慮,會吸煙,會喝點酒,有的會吃零食等等。有的作家,會通過進行環境設置,催眠自己,徹底擺脫獨處焦慮。比如美國作家史蒂芬金,嚴重酗酒,喜歡在狹小的房間裡面用個小破桌子開始寫作。我國科幻作家鄭軍,喜歡寫作的時候吃點小零食,造成體重超標,當然現在已經減肥成功了。
在軍隊裡面,令行禁止,不允許有拖延。一方面是很多任務,實際執行不是單獨行動。另一方面,令行禁止意味著對共同體的認同和獲得歸屬感。任何對命令的拖延,都意味著自絕於共同體。任務拖延,意味著基本接納需要的剝奪。這種剝奪是絕大多數人難以承受的。軍人的榮譽,背後是被群體拋棄的恐懼,甚至是自我身份認同層面的自我否定。這種級別的壓力下,執行力不是問題。
公司團隊工作狀態下也是如此。團隊共同推進一項工作任務,成員全部在現場。現場氛圍下,情緒情感相互監督和激勵,任務進度實時可見,反饋及時,這樣拖延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據說有網路直播寫代碼的。我也發現了竟然有專門直播寫網路小說的平台。這可能是擺脫孤獨焦慮的一種途徑吧。
4.拖延現象的背後,有相當多的情況是任務內化不足。
一項單獨執行的工作,需要在情緒情感,價值觀,相關知識技能,所需的資源和工具物料配置等各個方面都需要准備充分,才能夠順暢進入執行階段。
這樣說比較抽象。
比如要寫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所代表情緒情感,價值觀是作者真心認同的嗎?可能在情感上不接受這個任務,就要糾結耗費好幾個小時。事先應該考慮好,或者和徵稿人充分討論,達成共識。
作者在知識技能方面,有足夠的准備嗎?如果寫作基本技能不過關,不適合執行時間緊急的寫作任務。
文章素材准備充足嗎,寫作工具好用嗎?如果因為參考資料查找,耗費好幾個小時,或者電腦重裝系統,耽誤大半天,這種拖延雖然不適主觀故意,也應該盡量避免。說不定看似客觀原因造成的任務延誤,實際根源是情感和額價值觀不認同。
當然,事先做好充分准備,追求萬無一失,也是拖延的常見借口。制定具體的任務計劃,工作日程,是避免拖延的方法。
下面是原答案:
發布於 2013-04-14
劉大可老師的分析我非常贊同!
從心理動力或者意志力角度看,仍然可以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拖延症。
從事創造性工作的人,完成計劃中的工作是在以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的最高需要自我實現為最終目標報酬的。(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
在具體活動實施過程中,高層次需要滿足的前提是較低層次需求的滿足。也就是生存安全需要,情感和歸屬的需要等方面常常不能完全滿足。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是沒問題的,關鍵是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很難完全滿足。
設想一下,一個在校研究生,或者留學國外的博士生,人生地不熟。完全脫離原生家庭和最初的同伴關系群體,嚴重缺乏「情感支持」,情感和歸屬的需要滿足很難實現。哪怕最簡單的日常工作也是這樣。他們工作效率的高低,和中間這個「情感和歸屬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關系很大。
我在實際工作中觀察發現,每天和同事進行一定劑量的聊天,是保證工作高效率的必要條件之一。問題是有的工作場合禁止聊天,比如加工製造類的工廠車間,聊天室被明令禁止的。這里看來是不符合人的心理需要的,畢竟工作佔用了一天中的絕大部分社交時間。
現代中國正在由熟人社會轉變為陌生人社會。個人更可能在遠離家庭和故鄉的地方學習和工作,情感支持和群體歸屬感的來源只能就地取材。要麼在就地組成類似於家庭的人際關系(事實上的情感依戀關系),盡快融入工作團隊中,增強團體認同感,培育相互接納相互尊重的團隊人際關系。要麼常回家看看,經常電話聯系視頻連線等等。在保證了情感和歸屬的需要之後,相信拖延症會少很多。
還有一點,情感和歸屬的需要每天都需要滿足,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這個的確有點麻煩!
⑥ 做事拖延的原因
拖延是我們生活中很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很多時候我們認為那是自己的時間管理出現了問題,而時間是最公平的對任何人都一樣,但我們的情緒卻總是有偏差,情緒決定了我們對時間的岩凳橘分配。
拖延的出現如果說是時間管理出現了問題不如從情緒管理上來內省一下,是不是我粗明們的情緒原因造成了拖延現象,你會發現時間是無辜的,原因在我們的情緒管理上。
拖延出現的原因很多,一般來說是由三種不良情緒造成的,這三種情緒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讓我們出現了拖延的情況。
第一就是完美主義,做事情一定要追求完美。要做就做得完美,不把所有的細節都考慮進去絕不動手,這樣就出現了想得多,做得少。
做事情追求完美無可厚非,過度追求完美就耽誤了時機,在開始階段瞻前顧後、患得患失、過度追求,事情就耽誤了。
在這里有一個小例子:季文子做事情要思考三次才行動,孔子聽聞後就對他說思考兩次就可以了。這是因為季文子這個人做事情喜歡瞻前顧後,考慮得太多,在行動上就有所遲緩,很容易錯失了良機。
而他的另一個弟子子路為人魯莽,孔子教育他要三思而後行。因此在做事情上需要有一個度的把握,不魯莽,也不瞻前顧後。當機立斷才是粗團行事的關鍵。
第二,是畏懼困難的情緒,感覺這個任務很艱巨、很難完成,從心裡就已經開始害怕了,潛意識里給自己的信息就是「不要開始,不要去做」,在這樣的情緒影響下事情就被耽誤了。
第三,當感覺做這件事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時,就有了迴避痛苦的念頭,這樣的念頭會驅使一個人做大量無關的的事情。
比如要寫一篇作文,就要先去玩會游戲,看會電視,玩游戲和看電視的過程就是迴避痛苦的過程,這在很多學生做作業的時候經常出現,如果家長強烈制止,也會坐在那裡磨蹭,反正就是不願意去做。
怎樣解決這些問題,也給出幾個建議。
首先要意識到自己已經存在拖延了,很多時候拖延是不知不覺產生的,自己並沒有發現,自省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一步。
第二破除完美主義,要知道完成比完美更重要。把注意力放在完成目標的階段任務上,而不是放到完美的結果上。
第三,把目標拆分成小的任務,分解法有助於我們把注意力放到每天眼前該做的事情上,化繁為簡,這樣就能有效地化解畏懼所帶來痛苦。
輕而易舉如果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就是物品的重量很輕,很容易就能舉起來,自己不會承擔太大的痛苦,如果把繁雜的認為分解為小的可以立即執行的任務也會感覺到輕而易舉,
⑦ 每個人可能都會有拖延症,產生這種毛病的原因是什麼
對於很謹念多人來說,他們在生活當中面對一些事情的時候,往往不著急做,只是把自己當下的時間用來娛樂或者是休閑,即使是這件事情已經迫在眉睫,也只是在原地玩著手機發著愁,其實這就是很多人口中所說的拖延症,對於絕大多數的人來說都出現過這種情況。因為很多男人在生活當中,在面對事情的時候都非常的怕麻煩,因此不願意去解決這件事情,只不是想讓自己在最後有限的時間之內去完成自己的任務。其實產生這種毛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懶惰心理在作祟,自己沒有任何的動力去做這個事情,而且對即將要做的事情不感興趣,下面給大家詳細解釋一下。
一、懶惰心理作祟對於很多的人來說,他們之所以會有這拖延症,就是因為他們在面對任何事情的時候都顯得非常的不耐煩,因為他們本身並不是特別的想要去做這件事情,就有可能會讓自己變得愈發懶惰,這樣一來就會產生一種惡性循環,從而導致自己在面對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變得越來越懶。
各位看官,以上就是我對“每個人可能都會有拖延症,產生這種毛病的原因是什麼?”的回答,如果您還有更好的想法,歡迎在下方的評論區留言。
⑧ 為什麼我國的很多動漫,總喜歡中途停更呢
近幾年國漫陸續出了很多的優秀代表作,但也出現了一種極其奇怪的現象:很多作品不能如期更新,出現拖更和斷更,有的甚至提前完結,給觀眾留下很多遺憾。那麼其原因到底是什麼呢?下面就來說說我的一些看法。
這種現象我真的是看得太多了,比如之前大火的《他來了,請閉眼》,被改成了電視劇火過了一段時間,於是漫畫版也出來了,當電視劇完結,熱度褪去,漫畫根本就沒有人氣了,製作方直接隨便找個理由結束連載放棄。還有小說漫畫化的《王牌女助》,一半的劇情線還沒有走完就停筆不更了。
諸如此類的現象很多而且范圍很廣,不僅僅體現在動漫上,更是涉及到了二次元的整個產業鏈,要如何改善這種現象,需要的是各方各面的力量,資本家要長遠考慮,作者願意沉下心來寫作品,觀眾願意花錢買單,都能為改善這種現象添一把力。
⑨ 萬古神帝怎麼老是拖
原因:
作陪物虧家是自由職螞野業者,雖說時間是自由的,但是大家都看過飛天魚的直播吧,飛天魚還有一個女兒,還沒有上學,飛天魚還是盡職盡責的好父親父親的,難免會有些時間是需要陪女兒去玩的,教育女兒,還有飛天魚有個習慣經常去鍛煉身體,也需要很多時間。
另外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開新書了,萬古神帝的節奏放慢了,經常會拖更。
作品簡介
八百年前,明帝之子張若塵,16歲時被未婚妻池瑤公主殺死,一代天驕,就此隕落。
八百年後,張若塵重新活了過來,卻發現曾經殺死他的未婚妻,已經統一昆侖界,開辟第一中央帝國,號稱「池瑤女皇」。
池瑤女皇——統御蘆神天下,威臨八方;青春永駐,不死不滅。
張若塵站在諸皇祠堂外,望著池瑤女皇的神像,心中燃燒起熊熊的仇恨烈焰,「待我重修十三年,敢叫女皇下黃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