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便來的特別急,憋不住,當意識到需要大便時,憋不了幾分鍾,就要出來,有幾次都差點拉褲子里了,這是為什麼呢
腸蠕動過快,可能腸道水腫。
把你情況說細點,大便什麼形狀,查血的結果。
㈡ 我老公每天早上都大便兩次,而且很急.可又不拉稀,是怎麼回事
糞便的形成
食物在胃和小腸內進行消化、主要是各種消化酶的作用。結腸不產生酶,只有細菌起消化作用。結腸內有多種細菌,大腸桿菌乎穗70%,厭氧桿菌20%,還有鏈球菌、變形桿菌、葡萄球菌、乳桿菌、芽胞和酵母。另有極少原生動物和螺旋體。腸細菌的重要作用是能產生生理需要的物質,如食物缺乏維生素時可在腸內合成維生素K、維生素B1、B2、維生素H、維生素B12、B6、蔚酸,葉酸和消旋泛酸。也能產生吲哚、糞臭素、硫化氫使糞有臭味。如長期用抗生素則不易合成維生素而不能吸收,引起維生素缺乏症。食糜通過回盲瓣到盲腸每24小時約500~1000毫升。主要在右半結腸吸收,主要吸收水和鈉,每日能吸收460毫當量的鈉和350~2000毫升水。也吸收少量鉀、氯、尿素、葡萄糖、氨基酸、膽酸和葯物。直腸也能吸收水、少量葡萄糖、氨基酸、牛奶和葯物。腸功能障礙、腸炎和感染時可影臘悉響吸收。腹瀉時腸蠕動增強,吸收減少,嚴重時可丟失大量維生素、水和電解質。如果正常則在乙狀結腸內形成糞便,等待排出。
糞便的形成與食物無重要關系,禁食和正常喂養的動物糞便無顯著區別,只是糞量減少。糞便組成都一樣。含有食物中不消化的纖維素、結締組織、上消化道的分泌物,如粘液、膽色素、粘蛋白、消化液、消化道粘膜脫落的殘片,上皮細胞和細菌。如不吃蔬菜和粗糙谷類糞便組成常是一致的,即65%水分,35%固體。固體部分細菌最多可達50%,但大半細菌排出時己死亡。另外2~30%是含氮物質,10~20%是無機鹽(鈣、鐵、鎂)。脂肪佔10~20%,有2種,分解的脂肪是食物末被吸收的,中性脂肪由細菌和上皮殘片而來的。另有膽固醇、嘌呤基和少量維生素。正常糞便是圓柱形,長10~20厘米,直徑2~4厘米,重100~200克。食用蛋白質的糞便為棕黃色或黃色,有臭味,硬而成塊,含有很多革蘭氏陽性細菌。食用碳水化物的糞便為棕綠色、惡臭味、軟或半液體狀、酸性、含有很多革蘭氏陰性細菌。正常糞便稍有棕色,這是因有糞膽素和尿膽素,糞便顏色因食物而不同,某些葯物可改變顏色。正常便為鹼性,其高低與在結腸存留時間長短成正比。稀便是酸性可刺激肛門周圍皮膚而疼痛。食用辣椒或飲酒可引起肛門直腸反應性充血使痔瘡急性發作。
結腸內氣體約100毫升,60%氮、10%二氧化碳、25%甲烷、5%硫化氫和少量氧氣。氣味因食物和氣體組成而不同,如硫化氫過多可引起硫血紅蛋白血症,出現紫紺為腸源性紫紺。這些氣體的來源,主要是隨飲食和呼吸吞入的空氣,佔70%。另外是細菌對碳水化物發酵而產生的,豆類、白菜、蔥頭產氣較多。細菌發酵產生的氣體,有的能燃燒,氫高達20.9%、甲烷7.2%,電灼時可引起爆炸應注意。腸內氣體可使結腸輕度膨脹,幫助蠕動,氣體越多腸越活動,腹內有微細的噼啪腸鳴。氣體過多使腸壁擴張,牽拉神經從而致疼痛。繼續擴張可使腸壁血管受壓妨礙吸收進一步脹氣,形成惡性循環。腸氣向上打嗝由食管排出,向下由肛門排出,在腸內吸收到血循環內而感結直腸粘膜內有杯狀細胞,分泌鹼性粘液保護粘膜,滑潤糞便,幫助排便。越是遠段分泌越多,直腸分泌量就更多。化學和機械性刺激可增加粘液分泌,如直腸絨毛乳頭狀瘤,常排出大量粘液。肛腺也分泌腺液瀦留於肛竇內,當排便時被擠出滑潤糞便以利排出。有的細胞分泌激素如血管活性腸肽,能刺激腸液分泌,鬆弛腸肌。
排便
糞便形成後,由於結腸蠕動使各部結腸收縮,將糞便推向遠段結腸,這種蠕動常由肝曲開始,每日2~3次,以每分鍾1~2厘米的速度向前推進到左半結腸,到乙狀結腸貯留。但在進食後或早晨起床後由於胃結腸反射或體位反射而引起結腸總蠕動,以每小時10厘米的速度推進,如乙狀結腸內存有糞便可使糞便進入直腸內,蓄積足夠數量時(約300克左右)對腸壁產生一定壓力時則引起排便反射。
排便反射是一個復雜的綜合動作,它包括不隨意的低級反射和隨意的高級反射活動。通常直腸是空虛的。當糞便充滿直腸刺激腸壁感受器,發出沖動傳入腰骶部脊髓內的低級排便中樞,同時上傳至大腦皮層而產生便意。如環境許可,大腦皮層即發出沖動使排便中樞興奮增強,產生排使反射,使乙狀結腸和直腸收縮,肛門括約肌舒張,同時還須有意識地先行深吸氣,聲門關閉,增加胸腔壓力,隔歲局卜肌下降、腹肌收縮,增加腹內壓力,促進糞便排出體外。如環境不允許,則由腹下神經和陰部神經傳出沖動,隨意收縮肛管外括約肌,制止糞便排出。外括約肌的緊縮力比內括約肌大30%一60%,因而能制止糞便由肛門排出,這可拮抗排便反射,經過一段時間,直腸內糞便又返回乙狀結腸或降結腸,這種結腸逆蠕動是一種保護性抑制。但若經常抑制便意,則可使直腸對糞便的壓力刺激逐漸失去其敏感性,對排糞感失靈,加之糞便在大腸內停留過久,水分被過多的吸收而變干硬,產生排便困難,這是引起便秘的原因之一。排便是可以隨意志而延滯的,所以應當而且能夠養成定時排便習慣。當人們早晨起床產生的起立反射,和早飯後產生的胃結腸反射,都可促進結腸集團蠕動,產生排便反射。因此,早上或早飯後定時排便符合生理要求,這對預防肛管直腸疾患是有很大的意義。應該形成起床後或飯後排便的正常反射,除非環境不允許,就不應當有意識地抑制排便。當排便反射弧的某個環節被破壞,如切除齒線上4~5厘米腸段,腰骶段脊髓或陰部神經受損傷,肛管直腸環斷裂等,就會導致排便反射障礙,產生大便失禁。
參考資料:
糞便的組成怎樣?
食物殘渣在大腸內,其中一部分水分和電解質等被大腸粘膜吸收,經過細菌的發酵和腐敗作用 ,即變成糞便排出體外。糞便含有食物中不消化的纖維素,消化道脫落的上皮細胞,粘膜碎片和大量細菌,還有未被吸收的消化道分泌物,如粘液、膽色素、粘蛋白和消化液等。如不吃蔬菜和粗糙谷類食物,糞便組成常一致,即水分65%,固體35%。固體部分細菌最多,可達總量的三分之一~二分之一,當排出糞便時,大部分細菌已死亡。另有2%~3%的含氮物質,10%~20%的無機鹽,如鈣、鐵、鎂鹽。脂肪佔10%~20%,一種是未被吸收的分解脂肪,另一種是由細菌和上皮殘片而來的中性脂肪,還有少量的膽固醇,嘌呤基和維生素。
正常排出糞便是園柱形,長10~20cm,直徑2~4cm,重量100~200g。正常糞便為鹼性,其鹼度高低與在結腸存留的時間長短有關,存留越長,鹼度越高;相反稀糞便存留時間短,常呈酸性, 可刺激肛門周圍皮膚。一般正常糞便呈棕色,這是由於糞內含有糞膽色素和尿膽素。因吃食物不同,糞便亦有改變,如吃含蛋白質豐富食物的糞便,有臭味、稍硬、成塊,色稍淡呈棕黃或淺黃色,含細菌以革蘭氏陽性為多;吃碳水化合物豐富食物的糞便,呈棕綠色,惡臭味,軟或半液體狀,酸性,細菌以革蘭氏陰性居多。某些葯物也可改變糞便顏色。
排便過程是怎樣完成的?
排便是一種神經反射活動。排便反射弧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直腸在正常情況下是空虛的,但當集團運動推進糞便進入直腸時,如容積達150~200ml, 直腸腔內壓力升至7.3kPa時,可刺激直腸壁內感受器及其附近感受器產生神經沖動,經盆神經、腹下神經到達S2~4的排便低級中樞,由該中樞發出的沖動沿盆神經的副交感纖維傳出,引起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收縮,肛門內括約肌舒張。同時由低級中樞神經傳出的沖動減少,肛門外括約肌舒張,使糞便排出體外。
正常情況下,低級反射中樞受高級中樞的控制。直腸感受器產生的沖動除傳給低級中樞外,還傳給脊髓丘腦束上行達丘腦,最後至大腦皮質進入旁中央小葉,丘腦下部及腦乾的排便反射高級中樞,並引起便意。排便反射的高級中樞可以加強排便低級中樞的活動,還可使腹肌、膈肌等收縮,增加腹內壓,幫助排便。然後,腹肌鬆弛,肛門括約肌收縮,夾斷一節糞便,因糞便重量自然下落。此後肛管再次閉合,肛門皺皮肌收縮清除剩在肛門周圍的糞便渣。糞便排出後,內括約肌鬆弛,肛門周圍皮折變淺,又可清除皮膚皺折內存留的糞渣。這一排便活動完畢後,可再開始另一排便活動。正常排便時可排空降結腸、結腸脾曲或更上部的結腸,也有人即便是直腸的內容物,也不能完全排空,至於能把全部結腸內容物排空的則屬罕見。
排便時大腸縱肌的收縮很重要。大腸縱肌收縮,可使大腸縮短,還可消除結腸遠端與直腸之間的角度,此時直腸內壓力升高,肛門內、外括約肌舒張,膈肌下降,腹肌收縮,可使腹內壓增高達13.3~26.7kPa,促使糞便排出。排便時盆膈橫紋肌支持腹腔內臟,並能防止直腸和肛門脫出。
排便感覺是由各種沖動引起,有精神的或機體的。另外有由外來對直腸壁壓力引起的假排便感覺,如前列腺腫瘤、膀胱結石、分娩兒頭壓迫直腸等。
正常人的直腸對糞便的壓力刺激具有一定的閾值,達到此閾值時,即產生便意。當100ml糞便將直腸充盈25%時,或者直腸內壓力達到約2.4kPa時,就可產生便意。要達到非排便不可的程度,直腸內容物和壓力須增加3倍。但是否排便最後還取決於排便高級中樞對低級中樞的作用是抑制還是增強。
排便次數和習慣因人不同,一般每日1次,早飯後排便。也有的3~5日或更長排1次,卻不感排便困難。排便後有舒適愉快的感覺。因此,不能只按排便次數多少確定便秘、腹瀉或排便的規律改變,應按各人的排便習慣來確定。
排便是怎樣節制的?
由於人的排便反射受大腦皮層的控制,因此意識可控制排便。肛門部保持一定緊張力,使肛門緊閉,阻止糞便、液體、氣體漏出,這種作用叫排便節製作用。排便節製作用,由感覺、反射、肌肉活動共同完成,是一種比較復雜的反射活動。可歸納為兩種。
(1)儲存器節製作用(結腸的節制機能):結腸的節制機能不依賴於括約肌作用。結腸特別是乙狀結腸具有適應反應,這種反應可調節腸腔內的容積和壓力,腸腔容積的改變壓力隨之改變, 有防止壓力過高,延遲腸內容物通過的作用。直腸乙狀結腸連接處的阻力、彎曲和皺折能延遲糞便進入直腸,保持直腸平時處在空癟狀態。左側結腸能蓄積一定量的糞便,如超過一定數量時,可刺激結腸,使糞便進入直腸。乙狀結腸造口術病人,如飲食調理適當,每日灌腸,可形成排便習慣,即是由於結腸的節制機能。
直腸是一種既有感覺又能擴張的貯器,對容量有最大的耐受性,能蓄積糞便和液體。直腸瓣能使糞便在直腸內螺旋形活動,使糞便壓力均等,避免了糞便堆積在直腸下部,並防止直行通過直腸,對排糞起到相應的節製作用。
(2)括約肌節製作用:是肛門括約肌抵抗結腸蠕動向前推進力的作用。括約肌的收縮力必須勝過結腸推進力才有節製作用。如不能勝過推進力,則是肛門功能不良。內括約肌是抵抗排便的最重要因素,常處於持續緊張收縮狀態,控制排便活動;外括約肌也常處於收縮狀態,閉合肛管。外括約肌的緊縮力比內括約肌高30%~60%,因此能制止糞便從肛門流出。如外括約肌已失去緊張力,可發生肛門功能不良。
在節制排便活動中,隨意肌外括約肌、恥骨直腸肌和提肛肌功能與不隨意肌內括約肌和縱肌功能有相互關系,聯合作用。如對抗排糞和排氣要求,外括約肌收縮可抑制內括約肌對逼肌收縮的反射性鬆弛,稱為隨意抑製作用。同時提肛肌的底袢收縮牽緊和抑制縱肌收縮,恥骨直腸肌收縮使肛直角的角度變小,直腸下段壓力增加,阻止糞便進入肛管,起到控制排便的作用。
因為意識可控制排便,所以正常人對排便具有節制能力。如果環境條件不許可,有排便感覺而不能排便時,排便的高級中樞下傳沖動抑制低級排便中樞,使括約肌收縮增強,肛門象節制閘門一樣緊閉,並反射地引起乙狀結腸舒張,直腸內的糞便即返回乙狀結腸,使便意暫時消失。但如果經常或長時間抑制排便,可使直腸對糞便刺激的敏感性降低或消失,糞便在大腸內停留過久,水被吸收過多而使其乾燥,可產生便秘。
哪些因素能影響排便反射?
影響排便反射產生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進入直腸的糞便量過少,對直腸壁產生的壓力不足,致使直腸壁內的感受器不產生沖動,因而亦無排便反射產生。這種情況多見於進食過少及進食過於精細者。
(2)直腸對腸腔內的壓力刺激失去正常的敏感性,不能產生沖動。這種情況見於長期不及時排便、經常灌腸或濫用瀉劑者。
(3)神經或脊髓受損,如多發性神經根炎、截癱等病,使傳導沖動的神經受損,不能產生排便反射。
影響排便過程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排便過程的因素雖然很多,但歸納起來不外有兩種,首先是影響便意產生的因素,另外是影響直腸排空的因素,前者已在「影響排便反射產生的因素」一題中作了介紹,不再贅述,有關影響直腸排空的因素有以下幾點:
(1)大腦皮層對便意的抑制,如工作緊張、外出旅行、生活規律改變、情緒抑鬱及過度勞累等均可使便意受到抑制,另外直腸的局部病變如痔瘡、肛裂會引起大便疼痛,從而使大便受到大腦的抑制。
(2)排便無力,如老年人、久病體虛者,由於膈肌、腹肌、腸平滑肌均收縮無力,缺乏推動糞便的力量。
正常人的排便有何差異?
正常人的排便差異很大,這與個體差異、生活習慣,尤其是飲食習慣有關。一般情況下,正常人每天排便1~2次,有的2~3天一次(只要無排便困難及其他不適均屬正常),但大多數人(約佔60%以上)為每天排便一次。
中醫對正常人排便次數亦有論述:「胃為水谷之海,日受其新以易其陳,一日一便,乃常度也。 」
大便的不同性狀能反映什麼疾病?
了解大便的次數和時間及大便的量、色、質、氣味、便時感覺和伴隨症狀等,對診斷消化系疾病有重要意義。大便秘結,伴見高熱煩躁者,為腸熱證;伴見面色蒼白、脈沉遲者,屬冷秘,為腸寒;老人便秘,脈細數者,屬脾陰虛;大便溏泄,納少腹脹者為脾陽虛;腹痛泄瀉,瀉後痛減,脘悶噯腐為傷食;情志抑鬱,腹痛作泄,排便不爽,為肝鬱乘脾;黎明前腹痛泄瀉,為脾腎陽虛。排便時肛門灼熱,屬大腸濕熱;里急後重,見於痢疾、脫肛,屬濕滯大腸或脾虛中氣下陷,大便下血,色鮮紅為近血,為病在大腸或痔瘡出血;血色黑暗或呈柏油狀為遠血,多屬食管、胃及十二指腸出血。
腸道易激綜合征表現為大便堅硬如羊糞狀,伴有陣發性腹痛,可在排便後暫時緩解,糞便中含有粘液無膿血;大腸癌糞便形狀持續變細,糞便表面可有鮮血;先天性巨結腸見於新生兒,表現為出生後排解胎糞減少,或者有持續性便秘、腹脹。
㈢ 大便著急憋不住
排便是將人體毒素進行排出最常見的一種方式,人體很多毒素就是每天新陳代謝所產生的,之後在通過排便的方式進行排出,這樣身體才會出於一種健康的狀態。不過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有大便不暢或者是大便憋不住的情況,一般出現這樣的情況是不正常的,所以還需要注意一下比較好。那麼憋不住大便是怎麼回事啊?下面就來了解下吧!
憋不住大便的情況是短期發生的話,那麼可能消除不良或者是患有腸炎等相關的疾病所導致的,如果這樣的情況是長期出現的話,可能是最近做了相關的手術或者是患有一些比較嚴重的疾病所導致的。
憋不住大便其實又可以叫做肛門失禁,不過對肝的大便是可以隨意控制住的,但是對一些比較稀的大便就會失去相關的控制能力,這樣的情況一般叫做半失禁。肛門失禁的病因和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不一樣,那麼在臨床上的一些表現也會不一樣的。此外有的患者出現的症狀會被一些病變的情況所掩蓋掉,比如說外傷性病人或者是腦血管病人,這方面的患者就會出現精神不清,大便失禁的情況。這個時候除了護理上需要注意,另外還需要對患者進行腦部的處理。
先天性結腸病患者一般會出現大便便秘、腹脹或者是腹部膨出等一些症狀。主要是因為大便過多的充在人體的大腸中,從而就導致了直腸協調性出現了失控的情況,從而就會引起大便失禁情況的出現。此外,常見的一些肛門直腸手術患者也是會引起肛門失禁情況的出現,而且還不能隨意控制排便的情況。特別是在夜裡的時候,也有的時候在排氣的時候會有漏糞等一些失控的情況出現。
憋不住大便其實就是肛門失禁,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消化道下端出口處不能正常的控制才會這樣。一般肛門失禁的內涵不同,那麼出現的情況也是不一樣的,比如說睡覺的時候不能控制排便的情況,或者是人體進行排氣的時候不能控制稀便,一直到完全不能控制排便等一些情況。出現肛門失禁的情況比較嚴重的話,那最好是積極的手術治療比較好,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情況加重,當然具體的治療方法還需要根據患者的病情情況來看的。
㈣ 早上起來腸鳴,大便急是怎麼回事
[編輯本段]簡介
結腸炎又稱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起病多緩慢,病情輕重不一,腹瀉是主要症狀,排出膿血便、粘液血便或血便,常伴里急後重,有腹痛→便意→排便→緩解的特點。腹痛一般多為隱痛或絞痛,常位於左下腹或小腹。其它表現有食慾不振、腹脹、惡心、嘔吐及肝大等;左下腹可有壓痛,有時能觸及痙攣的結腸。常見的全身症狀有消瘦、乏力、發熱、貧血等。有少部分病人在慢性的病程中,病情突然惡化或初次發病就呈暴發性,表現嚴重腹瀉,每日 10-30 次,排出含血、膿,粘液的糞便,並有高熱、嘔察陵吐、心動過速、衰竭、失水、電解質紊亂、神志昏迷甚至結腸穿孔,不及時治療可以造成死亡。
[編輯本段]結腸炎的病因
一、自身敗行戚免疫反應:多數學者認為本病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因為本病並發自身免疫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者較多, 腎上腺皮質激素能使病情緩解,在部分患者的血清中可查到抗結腸上皮細胞抗體,所以認為本病的發生可能與自身免疫反應有關。另外,某些患者感染腸道菌後,可與結腸上皮細胞抗原起免疫反應,損傷結腸粘膜,並且患者的淋巴細胞對胎兒結腸上皮細胞有細胞毒作用,提示懷疑結腸炎的發生還可能與細胞免疫異常有關。
二、感染:本病的病理變化和臨床表現與一些結腸感染性疾病(如細菌性痢疾)相似,因而有些人認為感染是本病的病因。在細菌、真菌和病毒等多種因素中,目前的研究表明病毒的可能性較大。
三、遺傳:本病的血緣家庭發病率較高,據歐美文獻統計,潰瘍性結腸炎病人的直系血緣親屬中,約15-30%的人發病。此外雙胞胎的研究表明,單合子比雙合子更容易發病,提示本病的發生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
四、神經精神因素:有人認為精神因素在發病中起一定作用,患者多有某些性格特徵,對於生活中重大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適應性差,屬心身疾病一類,心身疾病強調心裡因素在疾病的發生或病程中起重要作用,有人將7種疾病列為心身疾病,即:哮喘,類風濕性關節炎,潰瘍性結腸炎、原發性高血壓,神經性皮炎、甲狀腺功能亢進和十二指腸潰瘍。目前可能有更多疾病被列為心身疾病。
現社會生活節奏快,越來越多的人慢慢的患上此病,請專家開付對此病有療效的葯方,為廣大患者解決這個病。
[編輯本段]主要臨床症狀
本病起病多數緩慢,少數可急性起病.病程呈慢性,遷延數年至十餘年,常有發作期與緩解期交替或持續性逐漸加重,偶呈急性暴發,臨床表現:
(1) 大量便血:指短時間內大量腸出血,伴有脈博增快,血壓降及血色除低,需要輸血治療。
(2) 腸狹窄:臨床一般無症狀,嚴重時可引起腸阻塞,在本病出現腸狹窄時,要警惕腫瘤。
(3) 腸穿孔:皮質激素的應用被認為是腸穿孔的一個危險因素。
(4) 中毒性擴張:這是本病的一個嚴重病發症,多發生在全結腸炎的人,死亡率可高達44%,易並發腸穿孔。
(5) 結腸癌:約5%病例發生癌變
(6)腹瀉:因炎症刺激所致,程度輕重不一,腹瀉為本病最主要症狀。輕者每天3—4次,呈軟便或糊狀便,可混有粘液和膿血;重者數十次或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
(7) 腹痛:輕度病人無腹痛或僅有腹部不適。一般有輕度至中度腹痛,系左下腹陣痛,可涉及全腹有能一便意一便後緩解的規律。
(8) 便秘:大便秘結4—5日排便一次,糞便如羊屎樣,甚則不吃瀉葯不能通便。
(9) 其他症狀:腹脹、消瘦、乏力、腸鳴、失眠、多夢、怕冷,嚴重者有可發熱,心跳加速,以及衰弱,貧血,失水,電解質平衡推敲和營養障礙等表現。
[編輯本段]結腸炎診斷
在日常生活中結腸炎是比較好確認,如有腹瀉大便不成形、腹痛、腸鳴、便秘、粘液便及膿血便,此病剛開始服用磺胺類及抗生素葯物可控制病情,多次復發後,用此葯療效甚微,應到當地醫院請專科醫生幫助診斷.1993年,全國慢性非感染性腸道疾病學術研討會,結合我國情況擬定3試行診斷標准:
(1)潰瘍性結腸炎需先排除細菌性痢疾、阿迷巴性結腸炎等病因明確帶陸的結腸炎.
(2)具有反復發作的腹瀉、腹痛、粘液、膿液等典型的臨床表現,至少有結腸鏡「X光線」的特徵性改變中的一項。
(3)臨床表現不典型,但有典型結腸鏡或X光表現或粘膜活檢組織學表現。
[編輯本段]結腸炎的臨床分型
結腸炎的臨床分型有利於治療和判斷預後,根據本病的臨床表現和臨床過程,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1)輕度型:最多見、起病慢、症狀輕、輕度腹瀉,每天少於4次,並與便秘交替,便中不含或僅有少量血液粘液無全身症狀,病變多局限在直腸和乙狀結腸,血況正常。
(2)中度型:介於輕度與重度之間,腹瀉每天多於4次,並有輕度全身症狀。
(3)重度型:有發熱、倦怠、消瘦、貧血等全身表現腹瀉每天多於6次,血便或粘液膿血便。
(4)暴發型:少見。
[編輯本段]慢性腸炎的中醫分型
中醫認識:認為結腸炎大多為濕熱壅結、脾腎陽虛、氣血兩虛、氣滯血瘀、飲食失調、勞累過度、精神因素而誘發。本人經過20餘年臨床經驗和眾多專家共同努力總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獨特中醫分型論治,因此在臨床中取得奇特療效,從而對治癒結腸炎及預防結腸癌有一定作用。
(1)腹瀉型:泄瀉、大便不成型、腹痛、便血、粘液便、膿血便、腸鳴及排便不暢、不盡、里急後重,伴有消瘦、全身乏力、惡寒、頭昏等症。(此型最易治療,一般20-60天可根治)
(2)便秘型:大便秘結,如羊屎樣,排便不暢、不盡,甚則數日內不能通大便,有一部分患者原有長期腹瀉史,伴有腹痛、消瘦、口乾、腹脹貧血等症,易惡變。(治療一般30-60天)
(3)腹瀉便秘交替型:大便時干時稀、時有粘液、便血,伴有腹痛、腹脹等症。(治療一般20-60天)
[編輯本段]結腸炎的治療
慢性結腸炎屬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與某些病原體感染、遺傳基因及精神因素有關,大多病程長,病情纏綿難愈,尤其是潰瘍性結腸炎,大便帶粘液和膿血,患者十分痛苦,這些症狀不是通過調理脾胃、健脾益腸就能解決的,而應寒熱通補、健脾和中、燮理陰陽,就能從根本上治療腸炎。
山東患者劉某,腹痛腹瀉5年,服用過很多中西葯物,開始見效,越用效果越差,有的葯服用時減輕,停葯後復發。就診時患者腹瀉加重,大便帶粘液,每天5-6次,里急後重,大便後肛門有灼熱感,飲食尚好,但吃飯後就得去廁所,行動稍有遲緩,大便就不能控制,身體逐漸消瘦,全身無力。舌質紅,苔白膩,脈弱。根據病情,用健脾祛濕、寒熱通補法治療,服葯15劑後,大便次數減少,每天3次,但仍有粘液,不成形,在原方基礎上用補腎葯,用服15劑,大便基本上恢復正常。患者以為完全好了,沒鞏固治療,但因飲食不節而病情復發,大便日3-4次,病症基本同前,但反應較輕,仍用原方加炒薏米30g,繼服15劑,大便基本恢復正常,再服15劑,完全恢復正常,至今未再復發。
結腸炎的治療用葯,關健是在組方,大便次數多不一定就用補葯,要辨證和辨病相結合,健脾和中和通補通用相結合,既要扶正,又要祛邪,扶正就是治本,祛邪就是要消除炎症,比如「永倉訶苓止瀉膠囊」效果就很好。
[編輯本段]結腸炎患者飲食調節方法
一、休息:休息對疾病有很大好處,特別對活動期病人要強調充分休息,減少精神和體力負擔。隨病情好轉可逐漸增加活動量,但一般應避免重體力活動。
二、飲食和營養:腹瀉期要注意補充營養,又要適當減少飲食中的纖維素成份,像韭菜、芹菜、蒜苔等,要用少渣飲食,以減輕高纖維素成份可能給結腸粘膜帶來的機械性損傷。關於結腸炎患者喝牛奶的問題,要看喝牛奶後有無腹瀉加重,因為潰瘍性結腸炎病人可能對牛乳蛋白過敏,另一方面,有些患者可能因腸道的乳糖酶缺乏服牛奶腹瀉。在我國,患有乳糖酶缺乏症的人要比西方為多,因此,對腹瀉期的炎症性腸病患者應仔細詢問有無對牛乳過敏史,限制乳製品的攝入,有時會起到止瀉的效果。
由於腹瀉便血、長期攝食過少和吸收營養不良等因素,患者可能有缺鐵、葉酸缺乏或貧血、應給予適量補充。一般可經口服或注射補充,運用益氣健脾、養血補腎中葯也可達增加體質和補充營養的目的,但不要濫補,要辯證用葯。長期腹瀉者,要補充鈣以及鎂、鋅等微量元素。
三、糾正水和電解質平衡紊亂:重度患者由於大量腹瀉、發熱,容易有脫水,水鹽代謝紊亂和低鉀,尤其是用大量激素治療時,尿鉀排出增加,更容易導致低血鉀,而低血鉀可誘發中毒性腸擴張,因此,患者要在醫生指導下用葯,更要注意用葯後反應。門診患者如因病情加重,出現水和電解質平衡紊亂,要及時住院治療,以便及時靜脈補充水,氯化鈉和鉀鹽,糾正水和酸鹼平衡紊亂。
有以下幾點,您參考一下吧!
1.少纖維、低脂肪食物有促進腸蠕動、刺激腸壁的作用,但不易消化,對腸道不利,故應限制。多油及脂肪類食物,除不易消化外,其滑腸作用又可使腹瀉加重,所以油炸、烹調、油煎及肥肉類和食用油應控制用量。
2.注意補充蛋白質及維生素。在日常飲食中應選用一些易消化的優質蛋白質食品,如魚、蛋、豆製品及富含維生素的新鮮嫩葉菜等。最好食用菜汁,以減少纖維的攝入,因為慢性腸炎病人的消化吸收功能差,應採用易消化的半流少渣飲食、少量多餐的方法,以增加營養,改善症狀。慢性結腸炎急性發作時,應食粥類、精米面類、魚蝦、蛋及豆製品和易消化的食物,以使腸道得以休息。
3.慢性腸炎如有脫水低鈉現象時,應及時補充淡鹽水,食用菜葉湯以補充水、鹽和維生素的丟失。
4.排氣、腹瀉過強時,應少食糖及易產生發酵的食物:如薯類、豆類、牛奶等。
5.柿子、石榴、蘋果都含有鞣酸及果膠成分,均有收斂止瀉作用,慢性結腸炎可適量食用。
6.慢性腸炎病人多是身體虛弱、抵抗力差,尤其胃腸道易並發感染,因而更應注意飲食衛生,不吃生冷、堅硬及變質的食物,禁酒及辛辣刺激性強的調味品。
7.慢性結腸炎病人還應密切觀察自己對各種食品的適應性,注意個體差異。一些本不應對腸道造成影響的食品,如雞蛋、牛奶等,但食後腹瀉加重,過敏源一時也分辨不清,因此發現問題,要找出原因,摸索規律,盡量不要食用。
急慢性反復不定的腹瀉除了服用「永倉訶苓止瀉膠囊」的積極醫治外,飲食調理也是非常重要的。飲食的調理能減輕腸胃負擔,促進腸粘膜修復,在用葯過程當中,通過飲食調理,供給腸道充足的營養,改善營養狀況,避免刺激,使腸道得到適當的休息,有利於早日康復、縮短用葯療程。
因此,急慢性結腸炎患者的飲食原則是
1、食物應以易消化,質軟少渣,無刺激性為宜。少渣食物可以減少腸蠕動,使腹瀉得以緩解,可進食雞蛋、細掛面、爛米粥等。含粗纖維多的食物和水果、蔬菜盡量少吃。
2、慢性結腸炎的病程長,經常反復發作,為改善營養狀況和腸道環境,要給予高蛋白、高熱量的飲食。還應在供給富含維生素、無機鹽、微量元素的食物,尤其是含維生素C、維生素B乃鐵豐富的食物,以補充體力、滋養身體。
3、多吃此有止瀉作用的食物減輕腹瀉,再通過「永倉訶苓止瀉膠囊」綜合治療調理有利於早日康復。如:馬齒莧、薏苡仁、扁豆、山葯、山楂、烏梅、蘋果、荔枝、蓮子、糯米、粳米、茨實、藕、火腿、烏雞、胡椒等
4、適當控制脂肪。在膳食中不要用多油食品及油炸食品。烹調要少用油,採用蒸、氽、燴、燜等方法。忌食豬油、羊油、奶油、牛油、核桃仁等多脂肪食物,以免加重腹瀉。
5、忌吃產氣食物。此病由於反復發作,在結腸粘膜中潰瘍、疤痕纖維交替產生,因而結腸內壁的彈性降低,如果多吃的大豆、豆製品、炒蠶豆、白薯等脹氣食物,則可能會導致腸內氣體充盈而發生急性腸擴張或潰瘍穿孔等並發症。
6、忌生冷瓜果。此病患者多為脾胃素虛、腎陽衰弱,如果多吃生冷食物、寒性瓜果,如各種冷飲、冰鎮食品、梨、西瓜、橘、柑、香蕉、西紅柿、蚌肉、海參、百合湯等,會進一步損傷脾腎陽氣,使脾胃運動無力,寒濕內停,同時這些食品本身性質滑利,會加重腹瀉腹痛。
7、忌食牛奶及海鮮。腹瀉患者食用牛奶、煉乳、蝦、海魚等後易發生結腸過敏,導致腹瀉加重。另外蜂蜜及其製品有潤腸通便作用,所以也不能食用。
㈤ 每天早上起床後大便都特別急,這正常嗎
正常,而且還是好現象。一早起來把體內的垃圾全部排空,說明你的新陳代謝特別好,有利於身體健康。
㈥ 大便急憋不住'一天好幾次'愛出虛汗'尿黃是 怎麼回事
可能是脾腎陽虛引起來的表現,脾陽不足,腸道失約,就會造成大便次數多的余譽譽表現,而腎陽虛,膀胱氣化失司,也會有小便黃的症狀,這種情況虛臘可以採取溫補脾腎的措施進行調理,建議到中醫科根據舌脈的表現做一個確診,確定豎段後對證用葯進行治療。
㈦ 老人年大便太急是怎麼回事
這位知友,老人大便太急,其原因一是有慢性腸炎,大便不成形。老人肛門括約肌鬆弛。二是著涼,喝水太多,尤其食用了一些油性食物造成的內急。建議老人要少喝一些水,不要吃涼的食斗陪裂物,經常便急空閉,可以看看醫生,吃些葯亂昌物,就能改變症狀了。
㈧ 半夜醒來突然感覺大便很急怎麼回事
從中醫角度講有兩種情況: 1、如果是實證,大便急迫屬配源熱,因為熱性急迫; 2、如果是虛症,大便急迫屬氣虛,虛則上舉無力。 你是襪賣磨個青年人,在沒有消化系統疾病的情況下,應該是屬於第一種情告斗況。清理一下胃腸濕熱就好了。比如用黃連或者大黃一小塊泡水喝即可解決問題。
㈨ 剛吃完飯不久,就想大便 很急 根本憋不住咋回事
可世做能是脾氣虛引起滑猛來的表現,脾虛胃弱,消化不良,腸道失約,就會造成大便次數多的表現,這種情況可以採取健脾益胃助消搜讓衡化的措施進行調理,建議服用一段時間健脾丸與乳酸菌素片。
㈩ 我38歲男人,大小便一有感覺,就要大便,來的太快了是什麼,為什麼
你好,你說的這種情笑譽況有可能是腸易激綜合征,請問您的大便有沒有膿血粘液便,有沒有腹痛。大便之前有碰握段無腹痛的症狀,如果有腹痛,大便之後皮老腹痛會不會緩解。一般您每天的大便是不是都是在起床後或扎早餐後發生。如果和我推測的差不多可能就是腸易激綜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