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醫說的虛症和實證都是什麼
虛症指人體正氣不足,導致抗病能力變弱,生理機能減退的癥候。表現仿盯哪為面白唇淡、神疲體倦、心悸氣短、自汗盜汗。 實證是則缺明顯有病邪存在,正氣有充分的抗邪能力的。臨床表現是:高熱,寒戰,煩躁譫語,喜喝冷飲備碼。虛症主要是體質比較瘦弱,一般是先天或後天不足造成的。
實證主要是因為外感疾病造成的身體里有即食或者是蟲積,氣滯血瘀。
2. 中醫虛實辨證
中醫虛實辨證:
虛實是辨宴雀裂別邪正盛衰的綱領,即虛與實主要是反映病變過程中人體正氣的強弱和致病邪氣的盛衰。實主要指邪氣盛實,多見於新患之疾。虛主要指正氣不足,多見於慢性消耗性疾病。
《素問·通評虛實論》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素問·調經論》說,百病之生,皆有虛實之說。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出土的帛書中就有治病者,取有餘而益不足的記載。《景岳全書·傳忠錄》亦說,虛實者,有餘不足也。實主要指邪氣盛實,虛主要指正氣不足。所以實與虛是用以概括和辨別邪正盛衰的兩個綱
一、實證
實證是對人體感受外邪,或疾病過程中陰陽氣血失調而以陽、熱、滯、閉等為主,或體內病理產物蓄積,所形成的各種臨床證候的概括。實證以邪氣充盛、停積為主,但正氣尚未虛衰,有充分的抗邪能力,故邪正斗爭一般較為劇烈,而表現為有餘、強烈、停聚的特點。
實證是非常籠統的概念,范圍極為廣泛,臨床表現十分復雜,其病因病機主要可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風寒暑濕燥火、疫癘以及蟲毒等邪氣侵犯人體,正氣奮起抗邪,故病勢較為亢奮、急迫,以寒熱顯著、疼痛劇烈、嘔瀉咳喘明顯、二便不通、脈實等症為突出表現;二是內臟機能失調,氣化障礙,導致氣機阻滯,以及形成痰、飲、水、濕、膿、瘀血、宿食等,有形病理產物壅聚停積於體內。因此,風邪、寒邪、暑邪、濕邪、熱邪、燥邪、疫毒為病,痰、飲、水氣、食積、蟲積、氣滯、血瘀、膿等病理改變,一般都屬實證的范疇。
由於感邪性質的差異,致病的病理產物不同,以及病邪侵襲、停積部位的差別,因而各自有著不同的證候表現,臨床一般是新起、暴病多實證,病情激劇者多實證,體質壯實者多實證。
二、虛證
虛證是對人體正氣虛弱、不足為主所產生的各種虛弱證候的概括。虛證反映人體正氣虛弱、不足而邪氣並不明顯。
人體正氣包括陽氣、陰液、精、血、津液、營、衛等,故陽虛、陰虛、氣虛、血虛、津液虧虛、精髓虧虛、營虛、衛氣虛等,都屬於虛證的范疇。根據正氣虛損的程度不同,臨床又有不足、虧虛、虛弱、虛衰、亡脫之類模糊定量描述。
虛證的形成,可以由先天稟賦不足所導致,但主要是由後天失調和疾病耗損所產生。如飲食失調,營血生化之源不足;思慮太過、悲哀卒恐、過度勞倦等歲姿,耗傷氣血營陰;房室不節,耗損腎精元氣;久病失治、誤治,損傷正氣;大吐、大瀉、大汗、出血、失精等致陰液氣血耗損等,均可形成虛證。
各種虛證的表現極不一致,臨床一般是以久病、勢緩者多虛證,耗損過多者多虛證,體質素弱者多虛證。
三、虛證和實證的鑒別
從臨床來看,有一些症狀,可出現於實證,也可見於虛證。例如,腹痛,虛證實證均可發生。因此,要鑒別虛實,必須四診合參,通過望形體,舌象,聞聲息,問起病晌閉,按胸腹,脈象等多方面進行綜合分析。一般說來,虛證必身體虛弱,實證多身體粗壯。虛證者聲息低微,實證者聲高息粗。久病多虛,暴病多實。舌質淡嫩,脈象無力為虛;舌質蒼老,脈象有力為實。
四、虛證和實證的關系
疾病是一個復雜的發展過程,由於體質、治療、護理等諸因素的影響,虛證與實證常發生虛實錯雜、虛實轉化、虛實真假等證候表現。若不加以細察,容易誤診。
3. 虛實辨證綜述
【虛實辨證】
虛實是辨別邪正盛衰的綱領,即虛與實主要是反映病變過程中人體正氣的強弱和致病邪氣的盛衰。實主要指邪氣盛實,虛主要指正氣不足。所以實與虛是用以概括和辨別邪正盛衰的兩個綱領。
由於邪正斗爭是疾病過程中的根本矛盾,陰陽盛衰及其所形成的寒熱證候,亦存在著虛實之分,所以分析疾病中邪正的虛實關系,是辨證的基本要求。醫學教育網整理通過虛實辨證,可以了解病體的邪正盛衰,為治療提供依據。實證宜態念舉攻邪,即去其有餘;虛證宜補正,即益其不足。虛實辨證准確,攻補方能適宜,才能免犯實實虛虛之誤。
【實證】
實證是對人體感受外邪,或疾病過程中陰陽氣血失調而以陽、熱、滯、閉等為主,或體內病理產物蓄積,所形成的各種臨床證候的概括。實證以邪氣充盛、停積為主,但正氣尚未虛衰,有充分的抗邪能力,故邪正斗爭一般較為劇烈,而表現為有餘、強烈、停聚的特點。
實證是非常籠統的概念,范圍極為廣泛,臨床表現十分復雜,其病因病機主要可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風寒暑濕燥火、疫癘以及蟲毒等邪氣侵犯人體,正氣奮起抗邪,故病勢較為亢奮、急迫,以寒熱顯著、疼痛劇烈、嘔瀉咳喘明顯、二便不通、脈實等症為突出表現;醫學教育網整理二是內臟機能失調,氣化障礙,導致氣機阻滯,以及形成痰、飲、水、濕、膿、瘀血、宿食等,有形病理產物壅聚停積於體內。因此,風邪、寒邪、暑邪、濕邪、熱邪、燥邪、疫毒為病,痰、飲、水氣、食積、蟲積、氣滯、血瘀、膿等病理改變,一般都屬實證的范疇。
由於感邪性質的差異,致病的病理產物不同,以及病邪侵襲、停積部位的差別,因而各自有著不同的證候表現,所以很難以哪幾個症狀作為實證的代表。臨床一般是新起、暴病多實證,病情激劇者多實證,體質壯實者多實證。
【虛證】
虛證是對人體正氣虛弱、不足為主所產生的各種虛弱證候的概括。虛證反映人體正氣虛弱、不足而邪氣並不明顯。
人體正氣包括陽氣、陰液、精、血、津液、營、衛等,故陽虛、陰虛、氣虛、血虛、津液虧虛、精髓虧虛、營虛、衛氣虛等,都屬於虛證的范疇。根據正氣虛損的程度不同,臨床又有不足、虧虛、虛弱、虛衰、亡脫之類模糊定量描述。
虛證的形成,可以由先天稟賦不足所導致,但主要是由後天失調和疾病耗損所產生。如飲食失調,營血生化之源不足;思慮太過、悲哀卒恐、過度勞倦等,耗傷氣血營陰;房室不節,耗損腎精元氣;久病失治、誤治,損傷正氣;大吐、大瀉、大汗、出血、失精等致陰液氣血耗損等,均可形成虛證。
各種虛證的表現極不一致,很難用幾個症狀全面概括,各臟腑虛證的表現也各不相同。臨床一般是以久病、勢緩者多虛證,耗損過多者多虛證,體質素弱者多虛證。
【虛實真假】
虛證與實證,都有真假疑似的情況。所謂"至虛有盛候"、"大實有羸狀",就是指證候的虛實真假。
真實假虛是指本質為實證,反見某些虛羸現象。如熱結腸胃,痰食壅積,濕熱內蘊,瘀血停蓄等,由於大積大聚,以致經脈阻滯,氣血不能暢達,醫學教育網整理因而表現出一些類似虛證的假象,如神情默默、倦怠懶言、身體羸瘦、脈象沉細等。但仔細觀察,則可見雖默默不語卻語時聲高氣粗;雖倦怠卻動之覺舒;雖羸瘦而胸腹硬滿拒按;雖脈沉細而按之有力,故知病變的本質屬實,虛為假象帆碧。
真虛假實是指本質為虛證,反見某些實盛現象。如臟腑虛衰,氣血不足,運化無力,因而出現腹部脹滿、呼吸喘促、二便閉澀等症。但仔細觀察,則可發現雖腹部脹滿而有時緩解,或內無腫塊而喜按,雖喘促而氣短息弱;大便雖閉而腹部不甚硬滿;且脈必無力,舌體淡胖,並有疲乏、面色萎黃或蒼白等症,故其本質屬虛,實,只高敏是假象。
虛實真假的辨別,楊乘六指出:"證有真假憑諸脈,脈有真假憑諸舌。果系實證,則脈必洪大躁疾而重按有力;果系實火,則舌必乾燥焦黃而斂束且堅牢也。豈有重按全無脈者,而尚得謂之實證;醫學教育網整理滿舌俱胖嫩者,而尚得謂之實火哉?"(《古今醫案按》)。可見虛實真假之辨,關鍵在於脈象的有力無力、有神無神,其中尤以沉取之象為真諦;其次是舌質的嫩胖與蒼老;言語呼吸的高亢粗壯與低怯微弱;病人整個體質狀況,病之新久,治療經過等,也是辨析的依據。此外,還要注意證候中的可疑之處。
應當指出,臨床上反映於虛實方面的證候,往往虛實夾雜者更為常見,即既有正氣虛的方面,又有邪氣實的方面。病性的虛實夾雜與虛實真假是難以截然區分的。臨床辨證時,應區分虛實的孰輕孰重,並分析其間的因果關系。
【虛實轉化】
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由於正邪力量對比的變化,實證可以轉變為虛證,虛證亦可轉化為實證。實證轉虛臨床常見,基本上是病情轉變的一般規律;虛證轉實臨床少見,實際上常常是因虛而致實,形成虛實夾雜證。
實證轉虛是病情先表現為實證,由於失治、誤治,以及邪正斗爭的必然趨勢等原因,以致病邪耗傷正氣,或病程遷延,邪氣漸卻,陽氣或陰血已傷,漸由實證變成虛證。
虛證轉實是指病情本為虛證,由於積極的治療、休養、鍛煉等,正氣逐漸來復,與邪氣相爭,以祛邪外出,故表現為屬實的證候。如腹痛加劇,醫學教育網整理或出現發熱汗出,或咳嗽而吐出痰涎等,此時雖然症狀反映激烈、亢奮,但為正氣奮起欲驅邪外出,故脈象較前有力,於病情有利。
還有一種情況,患者素有虛證,因新感外邪,或傷食、外傷等,以致當前病情表現以實為主,虛證暫時不夠明顯,辨證診斷為實證。這雖然不是直接由虛證轉化為實證,但從虛實證候之間的關系來說,亦可視作是一種虛證轉實。另外,本為虛證,由於正氣不足,氣化失常,以致病理產物等停積體內,而表現某些實的證候者,一般不能理解為是虛證轉實,而應屬於虛實夾雜的范疇。
4. 什麼是虛證,什麼是實證,什麼是虛實夾雜
虛證:指人體因精氣不足而出現的正氣虛弱的證候。與實證相對而言。如面色不華.精神疲憊.氣短音低.自汗盜汗.頭暈眼花.心悸失眠.飲食減少,舌質淡胖或瘦癟.脈虛細無力等。
實證:指人體受外邪侵襲,或因痰火.閼血.蟲積.食積.水濕等阻滯所引起的實性證候。與虛證相對而言。如面赤.氣粗.痰壅喘.滿.痞塊症結.腫脹.腹痛.拒按.便秘溲赤.舌苔厚膩.脈實大有力等。
虛實夾雜:有六種臨床表現:
1.表虛里實:素體衛陽不足,感受外邪後又傷食。症見汗出、惡風(表虛);腹脹滿痛拒按、大便秘結、苔黃厚(里實)。
2.表實里虛:表邪未解、里氣已虛;或素體脾胃氣虛而受外感。症見:發熱、惡州毀啟寒、無汗(表實);神倦、肢疲冊如、納呆或食後腹脹痛、喜按(里虛)。余薯
3.上實下虛:痰濁壅肺、腎虛不納。症見咳喘、痰涎壅盛、胸悶脘脹、不得平卧(上實);腰膝酸痛無力、形寒肢冷、吸氣短少、眩暈(下虛)。
4.上虛下實:心虛於上,濕熱下注。症見心悸、怔忡、失眠(上虛);腹痛、下利膿血、里急後重(下實)。
5.虛中夾實:脾腎陽虛、水濕泛濫。症見膝冷痛、食少便溏、小便不利、面浮足腫、腹大如鼓。
6.實中夾虛:氣血郁結,正氣已虛。症見腹脹滿痛、肝脾腫大、二便不利、腹露青筋、面晦舌紫、形瘦、納差、少氣乏力、脈細。
5. 中醫虛證和實證
虛 證 是指正氣不足,臟腑功能衰退所表現的證候
實 證 系指邪氣過盛、臟腑功純歷能亢盛所表現的癥候。
當病邪有餘而人體正氣充足,機做消搜能代謝活動增強以抵抗病邪 ,故表現為亢盛的實證。
正氣未虛邪氣不盛,則正能勝邪而不病,或病後少傳變惡化。
此消彼長 正氣增長而旺盛,則邪氣必然消退而衰減;邪氣增長而亢盛,則正氣必然虛損而衰弱。而且,由於邪正的盛衰消長,患病機體隨即可表現為虛、實兩種不同的病理狀態及證候反映。這就是 虛實夾雜。
邪正的消長盛衰,不僅可以產生單純的或虛或實的病理變化,而且在某些長期的、復雜的疾病中,往往多見虛實錯雜的病理反應。這是因為邪與正相互斗爭,其盛衰同時存在所致。
陰陽消長是指陰陽雙方始終處於此消彼長、彼消此長的運動變化之中。這與疾病過程中的正邪消長,從表面上看似有相似之處,實質上根本的不同。首先,陰陽消長是永恆的,而正邪的消長是暫時的,它只存在於雙方糾集時的病理過程中。其次,陰陽消長是互助的,即雙方質與量通過消長而互變,它包括生理消長的互資和病理消長的互補。至於在某種條件下,消長超越了一定限度,平衡反遭破壞,演變為病理狀態,又另當別論。而正邪的消長只有互損而沒有互助,更不可能互資、互補,不是正勝邪敗就是邪勝正衰。陰陽消長是互根的需要,也是欲求橋虧平衡協調的一種自我調節方式;而正邪的消長是雙方拮抗互損時所表現出的作用及其結果,而非雙方質與量的互變。
6. 證候虛實的「虛」是指
證候虛實的「虛」是指正氣不足。
中醫學的虛證,是指正氣不足,臟腑功能減退。正氣包括氣、血、陰、陽、精、氣、神以及臟腑生理功能活動等,它具有保衛機體免受各種致病因素的侵害,維持人體正常新陳代謝,促進人體生長發育等功能。
由於人體正氣不足,而出現一系列抵抗力低下,臟腑功能活動減弱的病理現象,概括稱為虛證。
虛證的形成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即先天不足和後天失養。先天不足包括先天發育不良,父母體弱的遺傳因素或早產等導致生後臟腑功能衰減形成虛證,如先天性心臟病的心氣虛、心陽虛。後天失養如飲食失調損傷脾胃。
慢性久咳損傷肺腎,房室過度損傷腎精,久病失養正氣受損等,均可導致虛證。而年高體弱,臟腑生理活動日漸耗損,尤多形成虛證。
實證的形成也有兩方面,一是外來邪氣侵犯人體,形成邪氣亢盛的實證。如外感風、寒、暑、濕、燥、火之邪,形成表實證,里實戚族證等。二是由於臟腑功能失調,形成痰飲瘀血、食積氣滯等病理產物停留體內或機能障礙而形成實證。
虛實是辨別人體的正氣強弱和病邪盛灶仔衰的兩綱。一般而言,虛指正氣不足,虛證便是正氣不足所表現的證候,而實指邪氣過盛,實證便是由邪氣過盛所表現的證候。《素問.通評虛實論》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若從正邪雙方力量對比來看,虛證雖是正氣不足,而邪氣也不盛;實證雖是邪氣過盛,但正氣尚未衰,表正邪相爭劇烈的證候。辯別虛實,是治療是採用扶正(補虛)或攻邪(瀉實)的依據,所謂「虛者補之,實者瀉之」。
7. 中醫里的虛實寒熱是什麼意思如何分辨病症的虛實寒熱呢
①八綱辨證中辨別邪正盛衰的兩個綱領。邪氣盛為實證,正氣衰為虛證。《素問·通評虛實論》:「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②指人體陰陽的消長。《素問·寶命全形論》:「天有寒暑,人有虛實。」吳昆:「虛實,人之陰陽消長也。」
虛實兩綱,主要辨別機體強弱與病邪盛衰。虛指正氣虛,實指邪氣實。
一、虛證:即正氣虛弱或機體有形物質不足所產生的證候。如面色蒼白、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氣短、自汗盜汗、舌凈無苔、舌質淡嫩、脈細弱無力等。治療宜用補益法。
注意:
1. 辨虛證必須結合脤體臟腑及氣血、陰陽,才能指導治療。如脾虛宜健脾,氣虛宜補氣,陰虛宜滋陰等。均可從脈象中了解之。
2. 虛證常與寒證或熱證同時存在,如陽虛生寒(即機能過度減退),故陽虛多兼有寒象(虛寒證);陰虛生熱(即陰虛液少,陽氣偏盛而化熱),故陰虛多兼有熱象(虛熱證)。
3. 相對地說,久病多虛證,老年人患病也多虛證。
二、實證:主要系指病邪過盛所缺友念產生的證候。但病邪過盛,人體必將增強其機能代謝活動以抵抗病邪,故實證往往表現在兩方面:病邪過盛,如痰飲、水濕、瘀血、食積、蟲積等;機能亢盛,如精神與奮、聲高氣粗、發熱面赤、腹滿痛而拒按、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苔厚膩、脈洪有力等。治療實證宜用瀉下法或消導法。
注意:
1. 辨實證也要結合脤體臟腑伏困及氣血、陰陽,以便指導治療。如氣實(氣滯)則行氣破氣;血實(瘀血)則宜活血化瘀或破血等。
2. 「熱」也屬機能代謝亢盛的表現,故實證常與熱證同時存在(實熱證)。
3. 相對地說,新病多實證,壯年人患病也多實證。
三、虛實夾雜:臨床上除單純的虛證或實證外,常有虛中夾實或實中夾虛等虛實來雜的情況,如同硬變腹水病人,由於病久身體已虛(正氣虛),但又有腹水實證(邪氣實)。在治療上對虛實夾雜的病證,應根據具體情況,分別採取告局先補後攻、先攻後補,或攻補兼施等不同治療方法。
①病狀名。主要證見發冷發熱,或戰栗不欲食。《素問·風論》:「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栗不能食,名曰寒熱。」
②惡寒發熱。《靈樞·五邪》:「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
③指寒性和熱性葯物。見「寒熱內賊」。
④指寒證和熱證。《靈樞·禁服》:「必審按其本末,察其寒熱,以驗其臟腑之病。」
⑤指寒熱之邪毒。《靈樞·寒熱》:「此鼠瘺寒熱之毒氣也。」
⑥指寒熱相兼的病證。《素問·皮部論》:「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
⑦八綱辨證的兩個綱領。詳寒證、熱證。
8. 何為實證、虛證
實證指以邪氣盛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變化。由於邪氣強盛,致病力強,而機體的正氣未衰,能積極與邪氣抗爭,故正邪相博,斗爭劇烈,反應明顯,臨床表現為一系列病理反應比較劇烈的證候,謂之實證。
虛證是指由於機體的氣血精津液虛少,臟腑經絡等等生理功能減弱,抗病能力低下,機清如體對於致病邪氣的斗爭無力,而邪氣已退或不明顯,故難以出現較劇烈的病理反應,臨床扒正歷表現為一系列虛弱,衰退和不足的證候,謂之虛證。
產生原因
實證的形成,或是由病人體質素壯,因外邪侵襲而暴病,或是因臟腑氣血機能障礙引起體內的某些病理產物,如氣滯血瘀、痰飲水濕凝聚、蟲積、食滯等。
臨床表現由於病邪的性質及其侵犯的臟腑不同而呈現不同證候,其特點是邪氣盛,正氣衰,正邪相爭處於激烈階段。
常見症狀為高熱,面紅,煩躁,譫妄,聲高氣粗,腹脹滿疼痛而拒按,痰涎壅盛,大便秘結,小便不利,或有瘀血腫塊,春搜水腫,食滯,蟲積,舌苔厚膩,脈實有力等。治則;瀉實攻邪是治療實證的主法,
9. 何謂虛實真假如何鑒別
虛,是正氣虛;實,是邪氣實。從病機來說,虛或實是不存在假的。所謂虛實真假,是指臨床徵象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出現與疾病病機不符的假象。可有真虛假實與真實假虛兩種情況。
真虛假實,古稱「至虛有盛候」,即某些病證正氣虛損至極,而臨床上反可見到部分類似實證的表現。出現這種假實現象的主要原因,多為氣血不足,臟腑虛衰,運化、推動無力所致。如脾胃運化功能減退,可引起虛性腹脹、腹痛;陽氣極度衰絕,以致虛陽外越時,可見精神興奮、面紅如妝、煩躁不寧等假實之徵象。故《景岳全書》說:「至虛之病,反見祥賀盛候。」但因疾病本質既是正虛,故必有虛象可循,如脈象的虛弱無力,舌質的胖嫩、光剝等。
真實假虛,古稱「大實有羸狀」,指某些病證邪氣亢盛至極,而臨床上反可見到部分類似虛羸的表現。出現這種假象的原因,多為實邪結聚,阻滯臟腑經絡,氣血不能外達所致。如邪熱亢盛阻滯陽氣,陽氣不能通達四肢,故反見不欲多言,肢體倦怠。故《景岳全書》說:「大實之病,反見羸狀。」但疾病本質是邪實,則必有邪實之徵象可循。如脈象謹帶派的滑數有力,舌苔的黃燥、厚膩等。
辨析虛實真假,古代醫家多以脈象、舌象為主要依據。如《景岳全書·虛實》中說:「虛實之要,莫逃乎脈。如脈之真有力、真行擾有神者,方是真實證;似有力、似有神者,便是假實證。」楊乘六《古今醫案按》指出:「證有真假憑諸脈,脈有真假憑諸舌。果系實證,則脈必洪大躁疾而重按有力;果系實火,則舌必乾燥焦黃而斂束堅實也。豈有重按無力者,而尚得謂之實證;滿舌俱胖嫩者,而尚得謂之實火。」張、楊二氏之論,確系辨析虛實真假的經驗之談。